- 時間:2023-11-25 07:57:33
- 小編:zdfb
- 文件格式 DOC
通過總結,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2、完美的總結應該具備內容全面、關鍵明確的特點。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寫一份完美的總結需要有詳細的記錄和準確的觀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關于《重力》一課的反思2010-10-1220:10:54讓物理課堂“動”起來——關于《重力》一課的反思長期以來,學生感到物理“難學”,如何打消學生畏難情緒,讓物理課堂“生動”起來,通過《重力》一課的。
教學。
我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師生相互交流的課堂舞臺讓學生思維動起來1、課堂不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相互交流的舞臺。
探究重力方向時,先以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三個運動畫面,接著學生交流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如雨水下落,懸掛物體的細線自由下垂,墨水由靜止下落且在白紙上留下痕跡等。一改過去呆板、機械的學習方式,使課堂氣氛活躍,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個性化思維和獨特見解。
2、課堂不再是對學生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
學生探究重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交流了一些令人驚喜的想法。猜想一,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猜想依據:大石塊比小石塊重。猜想二,重力大小與速度有關;猜想依據:用彈簧測力計快速提起物體時,拉力比靜止時大?!诓孪氲倪^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和探索興趣被激發(fā),從而產生對物理的偏愛。
二、科學探究活動讓物理課堂生動起來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是人的一種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fā)展這種天性。在《重力》一課中,有一位學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經做過預習的同學掩口而笑,我馬上意識到這有損該同學的自尊心。于是表揚他熱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勵他用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這位同學一掃臉上的陰云,特別投入地思考、實驗。猜想本不言對錯(需要依據),可貴的是怎樣在實踐中檢驗,在實驗中體驗過程、感知方法。
實驗時,也許會有一些看似錯誤的步驟,但我們切不可輕易否定,或許智慧的火花就會在此閃亮。比如學生在演示墨水下落的時候,操作方法不正確,我并不急于指正,而是讓其他同學幫助完善,讓更多學生能夠學到知識。玩中學,本就是青少年的特點,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其效果反而更好,學生的智慧會在玩和錯中碰撞出火花,會在玩與錯中逐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三、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1、學生由于對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不多,進行科學猜測時,不夠主動、大膽,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2、實驗過程中個別學生獨立意識太強,不注重配合。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競爭,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集體觀念。
3、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弱,不敢大膽開展實驗。教師應采用有效激勵方式,關注困難學生,給予及時輔導。這也充分體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新課程理念。
四、對物理教學的幾點思考1、轉變觀念,正確進行教育定位:物理是大眾化的教育,是讓學生如何幸福地生活。
2、體驗科學探究,科學探究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實行。不僅僅限定于做實驗,定律推導也叫探究。要把探究泛化、探究精神細化。
3、教師應不斷強化教學基本功,注重提高自身課堂調控能力。
“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異而勿牽?!苯毯蛯W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注重科學探究,讓物理課堂“動”起來,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
只要是有利于學生主體發(fā)展需要的,就應該是我們教學需要努力的。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在完成《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學后,對課堂教學做了幾點思考總結:
對于一個物理概念的形成,學生往往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從定性認識到定量計算,對于概念應用更需要創(chuàng)設一些特例情景供學生探究,在實踐中強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規(guī)律,在這堂課中《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學中做了如下處理:
首先引入概念,這一階段主要通過視屏創(chuàng)設情景,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認同感。
接著通過實驗和理論探究相結合引入重力勢能的定義式,該環(huán)節(jié)教學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起點,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接受表達物理現(xiàn)象的抽象符號系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應用,在這一堂課中關于“重力勢能變化與重力做功關系”及“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這兩點教學內容的安排就是針對重力勢能概念應用而設計的,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用物理概念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時有意識選擇典型的特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授課過程中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即有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可供學生水平較低的學生從思想方法獲得模仿,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鞏固物理概念,并在應用中體驗和感悟知識應用。
以這節(jié)課的教學,總結一下概念課教學模式其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定性定量描述,應用”;相應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情景,實驗及理論探究,特例探究分析總結”。
對于課時緊張問題,是課改以來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在上一個學段中,我的一個指導原則即在有限時間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課方式傳授知識,這樣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師講授,一堂課下來,學生被動緊張,身心疲憊,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教學中,我也在不斷反思采用的教學策略,但為了趕進度,也是無計可施,最終進度是趕完了,可教學效果很差,于是我們也在不斷反思調整教學策略,在有限時間資源下,做到最優(yōu)化。同時給自己教學確定了幾項原則和做法,并付諸實踐。
趕進度。
(2)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3)綜合應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提升上課效率。
(4)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5)課前有計劃布置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堂探究教師要做到有效指導。
基于以上的理念,這堂課還有一點體會就是,“直接的傳授式教學,學生接受式學習”在課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探究式學習”并不是所有學習內容都適合,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學生個性不同,“探究式”與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學習對學生是有意義的,它肯定能啟迪學生思維,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實現(xiàn)課堂的最優(yōu)化。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三
1、在做“小球受力情況研究”實驗時,改為兩種以上放置方法,目的讓學生多方位了解當繩子剪斷之后,小鐵球都是豎直向下運動,都是只受到重力作用。
2、將重力方向“豎直向下”分解為“向下”和“豎直”,最后再歸納為“豎直向下”,這樣一分解就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具體做法是:先讓小球由靜止自由下落,讓學生觀察并說出其方向“向下”,再用線將鉤碼靜止懸掛起來,讓學生觀察細線的方向,并告訴學生這稱為“豎直向下”,最后再歸納出重力方向“豎直向下”。
3、在學生得出“地球吸引力”之后,讓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重力應用的事例。使學生體驗、感受生活,從生活走向物理。
課堂還不夠放開,還不大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
討論:生活當中重力有那些應用時,學生沒有提出較多的生活實例,所以我覺得這里的討論是否有必要,還是把它改為“討論:舉出生活當中由于地球引力向下運動的例子“會更好。
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如果能夠先引導學生說出設計的理由和作法,會使到學生在做實驗更有針對性,和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更明確。
得出結論只是個別組的`結論,之前沒有給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
在講到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的時候,我覺得如果可以讓每個小組有一個地球儀,讓學生小組內自己問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學得更深刻、更明了。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四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書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我考慮到學生會對“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想,這時就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條件的限制,本節(jié)課只對“質量、形狀和體積”這三個可能對重力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組探究。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方案的設計、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的制定以及實驗數據的記錄方式等全部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教師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通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探究,學生總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形狀、體積等無關”的結論。
進一步探究“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過自主合作實驗探究,表格歸納總結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由此結論推導出重力與質量關系式的過程中,采取了引導學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質量的比值為10n/kg”的結論和科學家定義g=9.8n/kg,得出關系式g/m=g,再將公式變形為g=mg的方法,這樣可能更為直接,易于學生接受。同時,通過建立重力與質量的圖像關系,進一步理解“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通過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力與地理位置的關系,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難點有效突破。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如何來突破“豎直向下”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自制的教具,用一個水槽裝入一些水,把重垂線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觀顯示重力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稱之為豎直向下,若傾斜水槽底部,發(fā)現(xiàn)還是與水平面垂直,但與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從而有效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創(chuàng)新亮點之一。
(3)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體思想應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和學習,所以,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在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究實驗來得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的關系;同時要體現(xiàn)新教材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特點,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知識的學習。
由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于重力學生撐握不是太好,就該用作圖的形式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qū)別,使學生不再犯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錯誤了。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五
本節(jié)課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誘思探究”的教學模式,用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用誘思探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努力培養(yǎng)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在課題引入中,以眾多的事例、圖景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勇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點燃思維火花,使學生以積極態(tài)度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重力方向教學中,設置實驗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科學的氛圍中感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在課堂中構建了“變教為誘”,“以誘達思”的教學意場。使教與學和諧一致,激發(fā)學習動機,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2引導探究。
力圖避免“灌輸”式教學,每個結論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得出,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探究過程。在重力大小教學中,教師設置疑問,引導猜想,自然引出課本中的探究活動,留出思維空間,由學生自主討論,設計實驗,安排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研究,培養(yǎng)學生大膽探究的能力和習慣,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顯著特點。
3啟發(fā)誘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
(1)鼓勵學生動口說。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開始的,在本節(jié)課中對力的方向,通過觀看、聯(lián)想,以生活感受而動口說,使他們熱情高漲的參與師生間的共同討論,這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需要,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動手做。讓學生動手檢查桌腿是否豎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能力。
(3)采用個人及小組的'競爭第一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本節(jié)課不足之處。
由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于力的示意圖這部分知識鞏固不夠充分,只能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加深,同時g=mg公式還可拓展。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學生由于對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不多,進行科學猜想時,不夠主動、大膽,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2、實驗過程中個別學生獨立意識太強,不注重配合。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競爭,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集體觀念。
3、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弱,不敢大膽開展實驗。教師應采用有效激勵方式,關注困難學生,給予及時輔導。這也充分體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新課程理念。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六
電勢能是靜電學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較抽象,更是教學的難點。由于各個版本的教材,重力勢能內容均安排在電勢能的前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電勢能的知識,一般說來,都需要用重力勢能作類比。電勢能和重力勢能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先來看一看電場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任何勢能都是與保守力相聯(lián)系,所謂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與路徑無關,電場力和重力都具有這樣的特征,均屬于保守力。當除保守力外沒有其他力做功時,保守力(對電荷或重物)做正功時,其動能增加;當保守力(對電荷或重物)做負功時,其動能減小。從能量守恒的角度來看,我們說動能增加的來源是電荷或重物的勢能減少,前者我們稱為電勢能,后者稱為重力勢能,即動能的增加來自于相應勢能的下降,還可理解為,保守力做功等于勢能的下降。
接觸,但許多學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這些思想在整個高中的學習乃至更進一步的學習都非常重要。而關于靜電力做功的特點教學時,在已經學習重力做功的特點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則可以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手推導并總結出結論,找出靜電力做功的數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系(wab=qed,指明d的含義),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即可。
筆者閱讀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閱了一些參考資料,關于重力勢能的引入及定義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數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系:wg=mgh1-mgh2,結合能量守恒思想,引導學生注意到物體的重力mg與物體所處位置的高度h的乘積“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這個物理量恰與重力勢能特征一致。因此,我們把物理量mgh叫做物體的重力勢能。
筆者認為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給出:如圖所示,將質量為m的小球從地面上方距地面為h1的a點移動到地面時,重力做功[wg][a]=mgh1,若取地面的勢能為零勢能面,而小球在a點的重力勢能為[ep][a]=mgh1與[wg][a]相等;同樣,小球從地面下方h2處的b點移動到地面重力做功[wg][b]=-mgh2,小球在b處的重力勢能為[ep][b]=-mgh2也與[wg][b]相同。
[a][b][m][h2][h1][m]。
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可以定義。
為:將物體從該處移動到所選定的零勢能面處重力所做的功。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定義為把物體從該處移動到零勢能面處重力所做的功,這樣學生也便于理解,同時這里也隱含了物體的重力勢能與零勢能的選擇有關,即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而且,這樣定義重力勢能最大的好處在于后面講電勢能時可以更好地遷移、類比,有助于學生接受、理解電勢能這個抽象的概念。筆者在重力勢能的教學實踐中也正是按照這樣給學生講授重力勢能相關的內容的。在后面學電勢能時,對電勢能理解就很順利,接受起來學生感覺很自然,學生個人覺得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的一點思考,由于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請予以批評指正。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七
對于《重力》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jié)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與“垂直向下”的區(qū)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一、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設計。
1、讓學生從熟悉的瀑布圖入手,引導學生抓住圖中的主要信息,大膽地提出問題。
2、放手讓學生進行猜想,并建立假設,討論確定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的正確假設。
3、讓每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教理想的方案。
4、進行實驗,檢驗假設,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過程。
5、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通過組內討論,組際交流,得出結論。
二、在創(chuàng)設情景中,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
1、引入新課時,提供瀑布圖,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種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2、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讓學生判斷,結果利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產生了矛盾,讓學生進入學習重力方向的狀態(tài)中。
3、通過情景變換,讓學生建立:從掛在鐵架臺上的鉤碼無論怎么傾斜細線都處于豎直方向,由此轉換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歸納的思維方法。
4、讓學生完成對重力和質量關系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精神,通過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和處理數據能力。
5、讓學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應用了重力的計算公式,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通過想象沒有重力可能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到重力的存在意義。
7、通過重垂線的學習,學生很快聯(lián)系到建筑業(yè)。借此我們就可以當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重垂線儀器,由此及彼設計水平儀,實踐證明:學生對設計、創(chuàng)造相當感興趣,當堂,學生就設計了好幾種不錯的方案。別忘了讓學生課后延續(xù)他們的創(chuàng)造夢想。
三、本課體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1、科學教學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圖片作為問題的來源或知識的鋪墊,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容量大的圖片可以節(jié)省時間,效果顯著。
2、科學教學中需要結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達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現(xiàn),學生興趣立即被激發(fā)。如太空中宇宙飛船,人造衛(wèi)星等。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八
(1)教學重點突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書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我考慮到學生會對“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想,這時就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條件的限制,本節(jié)課只對“質量、形狀和體積”這三個可能對重力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組探究。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方案的設計、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的制定以及實驗數據的記錄方式等全部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教師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通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探究,學生總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形狀、體積等無關”的結論。
進一步探究“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過自主合作實驗探究,表格歸納總結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由此結論推導出重力與質量關系式的過程中,采取了引導學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質量的比值為10n/kg”的結論和科學家定義g=9.8n/kg,得出關系式g/m=g,再將公式變形為g=mg的方法,這樣可能更為直接,易于學生接受。同時,通過建立重力與質量的圖像關系,進一步理解“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通過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力與地理位置的關系,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難點有效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如何來突破“豎直向下”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自制的教具,用一個水槽裝入一些水,把重垂線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觀顯示重力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稱之為豎直向下,若傾斜水槽底部,發(fā)現(xiàn)還是與水平面垂直,但與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從而有效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創(chuàng)新亮點之一。
(3)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體思想應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和學習,所以,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在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究實驗來得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的關系;同時要體現(xiàn)新教材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特點,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知識的學習。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九
摘要:美國精英文理學院的經驗表明,教學績效評價應成為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發(fā)展性評價,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旨在引導教師重視教學,投入教學,改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主體應以教學相關者為主,尤其應加強同行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自我評價;評價指標應盡可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評價標準應增強針對性,充分考慮教師的學科專業(yè)背景、職業(yè)生涯和發(fā)展階段。教學績效評價體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取決于學校的辦學定位、制度支持和條件保障。
關鍵詞: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教學評價。
高??冃гu價屬于綜合性評價,更多從宏觀層面關注高校作為一種組織機構的運行效率和效益,為高校從整體角度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供參考。[1]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是這種宏觀的、整體的高??冃гu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從微觀層面對教師教學工作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是引導教師重視教學、投入教學并改進教學的關鍵措施。[2]然而,針對高校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歷來是個難題。構建有效的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切入點。在這方面,以卓越教學著稱的美國精英文理學院的教師評價制度值得借鑒。本文結合在美國麥卡萊斯特學院(macalestercollege)的實地調研結果,嘗試對我國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進行探討。
一、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本文從政策導向、基本定位、評價主體、評價指標、評價標準等方面討論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問題。
(一)政策導向:教學為中心。
通常,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工作、科學研究、師德和社會服務四大方面,其中,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是體現(xiàn)高校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應成為教師績效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是高校和教師自身對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都還遠遠不夠。在高校層面,教師教學績效評價被嚴重淡化和簡化,具體表現(xiàn)就是教師績效評價基本等同于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教學績效評價基本等同于教學課時數的考核。在教師個人層面,由于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并且在決定教師的課題申請、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各種獎勵等工作中占有更大權重,教師自身也難免重視科研甚于重視教學。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有必要從政策導向上加以調整。近年來,在我國高等教育由規(guī)模擴張轉向內涵發(fā)展的進程中,特別是在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背景下,國家先后出臺一些政策,不斷明確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要求教師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3]強調要把本科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經費安排和工作評價都要體現(xiàn)以教學為中心;[4]要求高校對教師進行考核評價時遵循“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fā)展為本”的基本原則,[5]進而要求高校改進教學評價機制和學生考核機制,建立約束激勵機制,以調動教師投入本科教學、不斷探索教學新技術新方法新形態(tài)的積極性。[6]這都為高校構建全面、系統(tǒng)、有效的學校教學績效評價體系和方法提供了政策依據,指明了方向。
(二)基本定位:發(fā)展性評價。
高校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結果可用于教師的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獎勵等多個方面,但是,評價的根本目的還在于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更不是為了“管理”教師而評價,它是一種發(fā)展性評價。這是基本定位。作為一種面向教師未來發(fā)展的過程性評價,它應依據教師的專業(yè)背景、所處職業(yè)生涯階段、實際工作表現(xiàn)和發(fā)展?jié)摿Γ瑢處煹慕虒W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同時促進教師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并針對教學評價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促進教師的發(fā)展。[7]這一定位,決定了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評價方法的多樣性、評價目的的發(fā)展性、評價標準的針對性、評價結果的及時反饋性等特征。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
任何評價都包括“誰來評”的問題。誰最有資格對大學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這是一個比較容易回答卻很難操作的問題。理論上,鑒于大學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特殊性和教育教學效果的滯后性,高校教學績效評價的評價主體,涉及面應盡可能廣泛,應包括領導、同行、學生以及教師本人。但實際上,國內現(xiàn)有的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評價主體過于單一,同行評價缺乏,教師本人參與不夠,學生評教較少能發(fā)揮實質性作用。美國文理學院麥卡萊斯特學院對教師進行教學績效評價時,評價主體主要都是與教師的教學工作直接相關的人,具體包括評審委員會、系主任、教務長、校內外同行、在讀學生以及已經畢業(yè)的學生,等,學校認為他們能夠從教學工作量、專業(yè)程度、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效果等多個方面對教師的教學績效表現(xiàn)作出較為全面、客觀的評價。第一,增加學生評教的分量。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關者、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感受最深,也最有發(fā)言權,因此最應該參與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但采納學生評教并使其發(fā)揮實質性作用,確實有難度,尚需假以時日。在美國,20世紀70年代,很多院校的教師都不愿意把學生評教意見放進自己的檔案袋,他們非常厭惡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指指點點,這些都增加了學生評教的難度。但是,經歷了幾十年的發(fā)展后,學生評教最終還是在美國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中得到普遍應用。截至1973年,29%的院校使用了學生評教。到1983年,53%的院校在使用。到,幾乎所有院校都普遍使用學生評教。很多大學還把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記錄在教師檔案中。[8]如今,美國文理學院在對教師進行教學績效評價時的做法是,由教師提供所教過的學生的名單,由學校教務處、評審委員會出面,邀請10-20名該教師以前教過的學生和當前的學生針對教師的教學質量發(fā)表匿名評價。在文理學院,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甚至直接決定教師的晉升。[9]第二,增加同行評價。大學教師的教學績效也要有同行評價,因為學生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員并不足以對教師的學術水平、專業(y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大綱、教材選擇、教學資料、課程作業(yè)、考試內容、課堂教學組織情況、項目指導質量、論文指導質量、項目開發(fā)能力等做出專業(yè)性的評價,而教師同行則能夠對此作出較為中肯的評價。美國文理學院在對教師的教學績效表現(xiàn)進行評價時,通常會邀請本校或其他文理學院的一些相關教師參與,如與被評審者有合作教學經驗的教師、客座過其課堂教學的教師、參加或旁聽過該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教師,或者所教授的某門課程是以候選人所教的某門課程為基礎的教師,學校認為這樣的同行評價更有意義。[10]第三,加大教師本人的參與度。在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該既是評價客體更是參與評價的主體,理由在于:其一,這是發(fā)展性評價的基本要求,發(fā)展性評價面向教師,以促進教師發(fā)展為目的,而不是為了獎懲或考核而評價。加大教師在績效評價中的參與程度,有助于消除教師對以管理為目的評價的抵觸心理,亦可體現(xiàn)學校對教師的尊重。其二,教師最清楚自己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可以對各方評價有所回應。其三,教師參與教學績效評價后,可以根據評價結果的反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麥卡萊斯特學院在評價教師的教學績效表現(xiàn)時,需要教師提供一些學生和同行可能無法提供的證據來表明自己的教學效能,或提供一項個人陳述,說明自己的教學理念、備課情況、教學策略、教學成果等。教師還可列出自己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所采取的具體做法。學校對教師的績效評價結果,也需要教師本人在上面簽字認可方可生效,教師可對評價結果進行申訴,學校則會依據相關程序進行重新評審。
(四)評價指標:全面可操作。
我國高校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指標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不夠全面,即不能全面反映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技能、教學效果,以及教師為教學創(chuàng)新付出的努力(包括教師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的情況),僅能判斷教師是否完成額定工作量,或判斷教授是否給本科生授課。二是針對性不強,即對于具有不同學科專業(yè)背景的、處于職業(yè)生涯不同階段的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的區(qū)分度不夠。三是可操作性不強,即現(xiàn)有的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的設置較為寬泛,表述較為模糊,不夠具體,除了工作量可以量化以外,其他方面既難以量化,也難以做定性評價。上述問題的產生既有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工作本身的局限,也有學校制度設計上的缺陷。高??蓮闹贫仍O計上盡可能減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先天不足。高校教師的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指導畢業(yè)生設計等不同形式,教學績效表現(xiàn)涉及多個因素,如教學態(tài)度、教學理念、教學工作量、專業(yè)水平、科研促進教學的情況、教學技能、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教學成果、教學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等。教學績效評價指標應盡可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盡可能客觀、全面的評價。麥卡萊斯特學院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考察,就包括學科要求、交流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能力,以及融會貫通知識的能力等。評價委員會根據教師本人提交的個人陳述、同行推薦信、學生評價信、教學大綱、教學材料、系里平時的聽課記錄等信息對教師的教學績效表現(xiàn)作出綜合評定。
(五)評價標準:增強針對性。
基于發(fā)展性評價的定位,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應充分考慮教師的學科背景、專業(yè)特點、年齡、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專業(yè)發(fā)展階段,盡可能增強教學績效評價標準的針對性,才能切實促進教師的發(fā)展。美國文理學院針對不同階段的教師的評價,就有不同的側重點和不同的要求。如,在教學方面,麥卡萊斯特學院對處于終身職軌上的助理教授的要求是“必須表現(xiàn)出有效的教學能力和指導能力,并且能夠投入到學生的學習經歷中,能夠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其他教師和學生提出的教學要求和建議,并及時回應”,對終身職副教授候選人的要求是“必須被學生及同事認可為優(yōu)秀的教師和導師”,對終身職教授候選人的要求是“須是深受學生尊重和喜愛的、富有成就的教師。在教學領域中體現(xiàn)出領導力,例如,作為教材編著者、新課程材料的制作者、新教學方法的倡導者,教育界的領軍人物”。[12]可以看到,文理學院在將教學作為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對處于職業(yè)生涯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教師,具體要求有所不同,評價標準層層遞進,逐步提高,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因此也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二、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的保障條件。
高校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學校的定位、辦學理念、教師管理制度、資源配置方式等要素緊密相關。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理念決定著學校對教學的重視程度,決定著教師管理制度的導向,影響著學校資源配置方式。同樣,通過學校的教師選聘標準、教師績效評價標準、教師支持政策等教師管理制度或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以及學校的資源配置方式,也可以看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定位和發(fā)展方向。有效的高校教學績效評價體系,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制度保障。
(一)堅持教學的中心地位。
在確保人才培養(yǎng)中心地位、教學基礎地位的前提下,學校要依據自己的辦學定位,理清教學、科研、服務之間的關系,合理分配三者在教師績效評價中所占的權重。不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都應堅持人才培養(yǎng)的中心地位,教學和科研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科研要為教學服務,教學要體現(xiàn)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科學研究的精神。即便是專攻本科教育、以教學為中心的美國文理學院,也對教師的科研有著較高的要求,因為這是保持學術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理學院更強調的是科研一定要服務于教學,在對教師進行績效評價時會要求教師提供證據,表明自己的科研如何有效地促進了教學。麥卡萊斯特學院對于終身職軌上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候選人、教授候選人進行評價時,都是把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放在第一位的。[13]這是文理學院堅守自己辦學定位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學校開展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重要前提。
(二)制定適合學校定位的教師選聘標準。
文理學院的教學績效評價制度雖然程序繁瑣,所需材料繁雜,但仍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并且切實引導了教師以教學為中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學校從一開始就招到了“正確的人選”,即熱愛教學、擅長教學的教師。[14]因為教師只有從內心熱愛教師職業(yè),熱愛教學工作,才可能更加主動、持續(xù)地提高教學水平,外部的教學績效評價體系也才能發(fā)揮更好的作用。美國文理學院在招聘教師時,就特別重視考察候選人的教學能力,要求候選人闡明自己的教學理念、表明自己如何能夠勝任文理學院的教學工作、提交以前的學生評教材料、試講一節(jié)課、讓本系所有教師與候選人面談、請學生陪同教師參觀校園、共進午餐,等;[15]而教師候選人通過參加學校的招聘面試,基本上也能夠感受到文理學院對教學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對于教師考核的重要性。換句話說,文理學院的招聘標準,對教師已經起到了一個“篩選”的作用,加入文理學院的教師對文理學院已經有了基本的文化認同,具有一定的同質性,而這也是此類學校的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制度賴以生存的土壤。[16]一般來說,我國高校在招聘教師時更加注重候選人的科研水平,對教學能力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不同學校根據各自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理念,設計合理的教師招聘制度,相當于給學校設置了一個門檻,有什么樣的招聘標準,就會招到什么樣的教師,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質量。可以說,合理的教師招聘制度與教學績效評價制度是相輔相成的。
(三)為教師發(fā)展提供支持。
教學績效評價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學校在開展教學績效評價前應為教師提供系統(tǒng)的教學培訓和支持,以幫助教師通過各種考核評價;在教學績效評價后則要圍繞評價結果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有針對性的培訓,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如果績效評價的結果不及時反饋給教師,一是會導致教學績效評價缺乏激勵作用;二是不利于教師改進教學。只評不改的做法很容易導致績效評價流于形式且勞民傷財。美國文理學院普遍都設有類似“教學與學習中心”的教師教學發(fā)展機構,并將其定位于提供服務的支持性機構,此類機構通過多種方式為教師提供長期的、系統(tǒng)的教學支持,如開展教師教學培訓與學生學習指導,為教師提供咨詢服務,包括課程評價服務、教學咨詢服務、基金申報服務以及個性化的專業(yè)發(fā)展服務,設立并提供資助,包括科研發(fā)展資助、課程改革與開發(fā)資助,等。[17]此外,學校還會通過其他層面的支持確保教師能夠達到文理學院的要求。例如,麥卡萊斯特學院為幫助新教師通過終身職評審,特意減少其服務方面的工作量,以保證他們能將主要精力用于教學改進。該校還出資鼓勵資深教師邀請新教師一起共進午餐交流工作經驗。
(四)完善資源配置方式。
高校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結果如不能對教師的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薪資獎勵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必然得不到教師的重視,自然也難以發(fā)揮其預期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大教學績效評價結果在教師績效評價中的權重,使其產生實質性的作用。對于績效評價結果,一是要及時反饋給教師本人,這是發(fā)展性評價的一個基本要求;二是要與資源配置建立聯(lián)系,這是確??冃гu價效果的一種途徑,是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針對高校教師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重視不夠的問題,教育部已出臺政策性指導意見“加強對教學工作的激勵和約束,提高教師教學業(yè)績在校內績效分配、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調動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積極性”。[18]這就為高校加強教學在教師績效評價中的權重提供了政策依據,為實施有效的教學績效評價提供了政策保障,但高校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教學績效評價結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結語。
本文基于美國精英文理學院經驗構建的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也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缺陷,如評價指標較多,涉及人員眾多,所需材料繁瑣,管理成本較高等,許多細節(jié)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其效果也還需要實踐檢驗。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類型的高校辦學目標不同,辦學定位有差異,用統(tǒng)一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同類型、層次學校的教師既不科學,也不現(xiàn)實。因此,我國各高校在構建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時,還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不同學科、不同階段教師的具體特點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績效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張男星,王春春,姜朝暉.高??冃гu價:實踐探索的理論思考[j].教育研究,2015,(6).
[2][7]李楠.我國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研究———以教學績效評價為例[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10,42.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
重力勢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機器能第五節(jié)的內容。本章第三節(jié)介紹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識,第四五節(jié)分別介紹機械能的兩個組成內容:動能和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的理解關系到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關系著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關系著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一節(jié)內容,由于初中學過關于重力勢能的介紹。因此本節(jié)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定性到定量的轉化。
1、視頻導入。本節(jié)課由幾段視頻引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盡快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并且也給了學生對于重力勢能的感性認識。
有幾個形象生動的生活中的現(xiàn)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種在科學研究中經常用到的很常見的方法。如何根據經驗和現(xiàn)象進行猜想,也是科學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很符合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
2、規(guī)范的物理推導。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重力勢能定義式的推導,因此嚴格的根據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導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勢能的定義式,經歷了一個思維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訴學生知道或記住這就是重力勢能的定義式。
3.學以致用。學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變化均與零勢能面的選取無關,而重力勢能本身卻與零勢能面的選取有關時,通過一個課本后面的練習題,讓具體的數據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知識點,顯然就降低了難度,容易讓學生接受。
4.鞏固深化。最后在學習重力勢能能的正負和重力勢能屬于物體和地球組成的系統(tǒng)時,把重力勢能與大家熟悉的溫度相類比,更始一個知識的同化過程,降低了難度。
總之,這節(jié)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在學習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設法降低難度讓學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識。在新課標的路上,愿盡最大努力遠走越遠。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一
(一)重力通過水會自動由高向低流動、樹葉的飄落等等自然現(xiàn)象提出:
問題: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樣產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產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教師總結說明:
(1)、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問題:同一個物體,在下列情況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樣的?
共同討論之后,教師說明并總結:
5、重力的測量:重力的測量用彈簧秤.問題3:地球對地面上的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師進而提出:我們通常在研究物體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體地球,相對于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樣,地球也要受到物體對它的吸引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實例講解,要強調物體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
(二)、讓學生閱讀有關萬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本課知識的理解.。
6、課堂小結探究活動課題1題目:采用懸掛法求得物體重心位置。
內容:采用懸掛法得到某一不規(guī)則形狀(質量分布不均勻)薄板的重心位置。寫出實驗報告。
課題2:
題目:用計算法求解某些物體的重心。
內容:參考“探究活動”中所給的“質心與重心的求解”內容,對一些特殊形狀物體的重心進行計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學的杠桿原理分析,寫出專題性小論文。
1、求下列各物體的質心位置.。
(1)如圖(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顆間距均為a,共n顆,其質量依次為.。
(2)如圖(b)所示,質量分布均勻的三角板.。
(3)如圖(c)所示,勻質圓板,被挖去的小圓與大圓內切.。
答案: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二
在課題引入中,以眾多的事例、圖景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勇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點燃思維火花,使學生以積極態(tài)度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重力方向教學中,設置實驗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科學的氛圍中感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在課堂中構建了“變教為誘”,“以誘達思”的教學意場。使教與學和諧一致,激發(fā)學習動機,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2引導探究。
力圖避免“灌輸”式教學,每個結論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得出,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探究過程。在重力大小教學中,教師設置疑問,引導猜想,自然引出課本中的探究活動,留出思維空間,由學生自主討論,設計實驗,安排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研究,培養(yǎng)學生大膽探究的能力和習慣,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顯著特點。
3啟發(fā)誘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
(1)鼓勵學生動口說。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開始的,在本節(jié)課中對力的方向,通過觀看、聯(lián)想,以生活感受而動口說,使他們熱情高漲的參與師生間的共同討論,這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需要,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動手做。讓學生動手檢查桌腿是否豎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能力。
(3)采用個人及小組的競爭第一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本節(jié)課不足之處。
由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于力的示意圖這部分知識鞏固不夠充分,只能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加深,同時g=mg公式還可拓展。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學生由于對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不多,進行科學猜想時,不夠主動、大膽,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2、實驗過程中個別學生獨立意識太強,不注重配合。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競爭,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集體觀念。
3、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弱,不敢大膽開展實驗。教師應采用有效激勵方式,關注困難學生,給予及時輔導。這也充分體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新課程理念。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三
1、課程標準中關于本節(jié)內容的要求為“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在學習了重力,重力勢能的知識后,又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
2、“科學探究”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方法,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以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時進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3、蘇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設計思想是先學習特殊現(xiàn)象,再學習一般現(xiàn)象,即先學習彈力、重力、摩擦力,再學習力,因此本節(jié)課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識教學以外,還指導學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見方法即通過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節(jié)的`教學中有良好的反饋。
4、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物理社會的內容,拓展介紹了萬戶飛天和神舟飛船相關內容,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獻身科學的激情,成功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5、本節(jié)課教學中適當的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化解了教學重難點,并獲得了成功。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四
1、讓學生從熟悉的瀑布圖入手,引導學生抓住圖中的主要信息,大膽地提出問題。
2、放手讓學生進行猜想,并建立假設,討論確定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的正確假設。
3、讓每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教理想的方案。
4、進行實驗,檢驗假設,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過程。
5、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通過組內討論,組際交流,得出結論。
1、引入新課時,提供瀑布圖,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種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看圖提問的能力。
2、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讓學生判斷,結果利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產生了矛盾,讓學生進入學習重力方向的狀態(tài)中。
3、通過情景變換,讓學生建立:從掛在鐵架臺上的鉤碼無論怎么傾斜細線都處于豎直方向,由此轉換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歸納的思維方法。
4、讓學生完成對重力和質量關系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精神,通過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和處理數據能力。
5、讓學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應用了重力的計算公式,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通過想象沒有重力可能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到重力的存在意義。
7、通過重垂線的學習,學生很快聯(lián)系到建筑業(yè)。借此我們就可以當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重垂線儀器,由此及彼設計水平儀,實踐證明:學生對設計、創(chuàng)造相當感興趣,當堂,學生就設計了好幾種不錯的方案。別忘了讓學生課后延續(xù)他們的創(chuàng)造夢想。
1、科學教學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圖片作為問題的來源或知識的鋪墊,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容量大的圖片可以節(jié)省時間,效果顯著。
2、科學教學中需要結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達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現(xiàn),學生興趣立即被激發(fā)。如太空中宇宙飛船,人造衛(wèi)星等。
3、科學教學中學生經常通過探究進行學習,在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探究時,教師務必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方法、過程等,而這些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使學生在討論之后一目了然。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五
對于學生在猜想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一些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想法,教師不應作簡單的否定,也不應漠然處之,而應積極的肯定他們猜想中的合理成份并適當放大,這樣才能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更好的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學生經常把重力的方向記成是垂直向下,這里要有針對性的分析垂直和數值的概念,糾正學生錯誤的.思想。
本節(jié)的知識點有兩個:一是重力的概念,二是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過程有: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系?對于重力概念,通過與拉力類比,通過萬有引力發(fā)現(xiàn)過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認識。在這里,需要向學生說明的是:“重力”不就是“萬有引力”,想繼續(xù)探究的學生可以通過提問,得到老師的繼續(xù)指導。對于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課本專門設計了探究過程,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驗證,得到他們的第一手資料,得到自己的g值。描點作圖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應鼓勵學生掌握和運用?!犊茖W世界》里的內容要鼓勵有興趣的學生閱讀、探討,并通過查閱等形式繼續(xù)深入學習相關內容。
本節(jié)難點在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上,教師應切實抓好學生探究過程的設計和指導,使學生真正從實驗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六
本節(jié)課在設計過程中力求化難為易,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
1、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激趣激學。
動能和勢能這兩個全新的概念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一些動畫或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播放一段有趣的'動畫短片,動畫中設計一些和本節(jié)學習內容相關的動畫圖片,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這一點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無法直接達到的,因此此處應用多媒體教學有其可取之處。
2、學生實驗現(xiàn)象明顯,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同時加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訓練;本節(jié)課由于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導入、新授和訓練三個方面。導入包括章題的導入和節(jié)題的導入兩部分,新授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所在,我動用了各種方式,力求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訓練是新授的延伸,是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必要途徑之一。我的整個教學顯得比較流暢,學生配合也較好。從中反映出的不足之處有:
組討論得出結論,最好是自己的結論。但是學生只滿足于從課本上找到現(xiàn)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語言總結自己的所得。我想這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課本為本進行教學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確的觀點,并且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失誤和錯誤進行嘲笑。
2、在訓練方面,我所選的題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討論題,對于學生理解本節(jié)內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覺得漏掉了一個方面,那就是在機械能的組成方面沒有設計一道相關的計算題。對于“機械能的組成和單位”的鞏固就顯得不夠。
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所反映出來的優(yōu)點,我將在以后的教學過程當中繼續(xù)發(fā)揚,對于教學教程中反映出來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不管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還是別的同志提出來的,我都會認真吸取教訓,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改正,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訓練,對有些實驗先讓個別學生談自己的方案給那些沒有方法的學生以提示,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多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在實驗中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明確實驗目的。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七
(1)教學重點突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書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我考慮到學生會對“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想,這時就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條件的限制,本節(jié)課只對“質量、形狀和體積”這三個可能對重力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組探究。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方案的設計、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的制定以及實驗數據的記錄方式等全部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教師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通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探究,學生總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形狀、體積等無關”的結論。
進一步探究“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過自主合作實驗探究,表格歸納總結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由此結論推導出重力與質量關系式的過程中,采取了引導學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質量的比值為10n/kg”的結論和科學家定義g=9.8n/kg,得出關系式g/m=g,再將公式變形為g=mg的方法,這樣可能更為直接,易于學生接受。同時,通過建立重力與質量的圖像關系,進一步理解“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通過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力與地理位置的關系,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難點有效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如何來突破“豎直向下”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自制的教具,用一個水槽裝入一些水,把重垂線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觀顯示重力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稱之為豎直向下,若傾斜水槽底部,發(fā)現(xiàn)還是與水平面垂直,但與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從而有效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創(chuàng)新亮點之一。
(3)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體思想應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和學習,所以,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在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究實驗來得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的關系;同時要體現(xiàn)新教材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特點,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知識的學習。
由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于力的示意圖這部分知識鞏固不夠充分,只能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加深,并把重力勢能也留在下一節(jié)課,同時g=mg公式還可拓展。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八
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是人的一種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fā)展這種天性。在《重力》一課中,有一位學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經做過預習的同學掩口而笑,我馬上意識到這有損該同學的自尊心。于是表揚他熱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勵他用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這位同學一掃臉上的陰云,特別投入地思考、實驗。猜想本不言對錯(需要依據),可貴的是怎樣在實踐中檢驗,在實驗中體驗過程、感知方法。實驗時,也許會有一些看似錯誤的步驟,但我們切不可輕易否定,或許智慧的火花就會在此閃亮。比如學生在演示墨水下落的時候,操作方法不正確,我并不急于指正,而是讓其他同學幫助完善,讓更多學生能夠學到知識。玩中學,本就是青少年的特點,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其效果反而更好,學生的智慧會在玩和錯中碰撞出火花,會在玩與錯中逐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十九
重力勢能是本章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學生知道重力勢能的定義,掌握重力勢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勢能是標量,單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改變的關系,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的.含義。難點是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而重力勢能的改變與參考平面無關。如果只是說明,學生很難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設計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討問題,自己推出結論,用已學舊知識,推導新知識的結論,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對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也是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的推導得到結論。
為了突破難點從高度具有相對性入手,問學生掛在天花板上的電燈、電風扇有多高。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這樣從矛盾當中,我們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參考平面,即零勢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對性,學生根據重力勢能的計算式,就會很容易理解重力勢能也具有相對性:選擇不同的參考平面,物體的重力勢能是不同的。然后,再讓學生選擇不同的參考平面來計算物體從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勢能的改變。這樣的切入學生容易理解,難點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處是過于追求知識的完整和嚴謹,對學生的答案要求過高,給予補充的太多太細,還過于急躁的在學生回答時插話,有些問題放不開讓學生討論。老擔心學生的討論不夠全面,有遺漏。以后上課我要多加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真正變?yōu)橹黧w,引導的方法和技巧要設計得更科學、靈活、合理。
《重力》的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十
1、課程標準中關于本節(jié)內容的要求為“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在學習了重力,重力勢能的知識后,又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
2、“科學探究”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方法,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以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時進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3、蘇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設計思想是先學習特殊現(xiàn)象,再學習一般現(xiàn)象,即先學習彈力、重力、摩擦力,再學習力,因此本節(jié)課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識教學以外,還指導學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見方法即通過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節(jié)的教學中有良好的反饋。
4、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物理社會的內容,拓展介紹了萬戶飛天和神州飛船相關內容,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獻身科學的激情,成功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5、本節(jié)課教學中適當的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化解了教學重難點,并獲得了成功。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不良事件的發(fā)言(大全20篇)
- 最新教師應用文寫作(實用11篇)
- 大學生績效報告(匯總17篇)
- 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組課后反思(實用13篇)
- 最新下級對上級發(fā)通知怎么回復(實用8篇)
- 最新人體激素的調節(jié)教學反思大全(精選10篇)
- 2023年自我總結中職生100字優(yōu)質(通用17篇)
- 2023年工廠安全主題稿件題目(優(yōu)秀10篇)
- 最新專心聽課教學反思實用(3篇)
- 2023年新開超市招商方案(實用八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有關自來水公司更換水表的通知范文范本(5篇)
14下載數 544閱讀數
-
2023年社區(qū)科普活動方案范文(模板9篇)
20下載數 668閱讀數
-
檢察機關開展法律監(jiān)督工作情況報告(精選9篇)
15下載數 305閱讀數
-
2023年財務人員自我評價簡短(優(yōu)秀14篇)
49下載數 516閱讀數
-
員工對領導評語(大全10篇)
12下載數 654閱讀數
-
中國航天英雄個人事跡(模板12篇)
49下載數 917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