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12:54:51 頁碼:11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大全18篇)
2023-11-18 12:54:51    小編:ZTFB

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的人,都會經常進行總結和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邏輯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按照因果關系和前后順序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這些總結范文的思路清晰,表達準確,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優(yōu)秀的寫作參考。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一

摘要: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高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界大力進行教育改革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應運而生。已由過去的單媒體轉化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繼而發(fā)展為網絡教學,其功能也從解決難點,發(fā)展為全方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公開課、示范課都離不開多媒體,離開了多媒體就好像不成課了。再加上地理學科的空間性、綜合性決定了現(xiàn)代化的教育手段必將在地理教學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而對教師的要求就是“掌握和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于是學校里就刮起了教師們必須學電腦,用電腦備課、上課的大熱潮。到底有沒有必要如此“熱”呢?我覺得有必要對此進行一下冷靜的思考。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教學優(yōu)劣。

一、多媒體教學有如下的優(yōu)點。

1.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以前的教學模式十分簡單,教師帶的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最多再加上一張地圖。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一些學生因此就失去了學習地理的興趣。因為本來地理教學內容豐富、時空跨度性較大,既有美不勝收、風景怡人的山山水水,又包括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人文地理知識,還有抽象的空間天體和自然萬物。但由于教師單調的教學模式,至使地理教學失去了它的本質。但是現(xiàn)在不同了,多媒體不僅能演示播放音像、動作。還能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形象地展現(xiàn)畫面,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還能說明概念規(guī)律,時簡明準確,省時又省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掌握精深的計算機專業(yè)技術,使學生在短暫的時間內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好地達到教育教學目的。

2.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多管齊下,強化學生的記憶。

在所有學習中,記憶是一大難題,許多學生一提到要記憶頭就痛。其實,要提高學生記憶效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的各器官要全運用起來,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實還可以再加上一個“耳到”即“四到”就好了,因為多媒體教學還能播放影音,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們做到了觀賞美不勝收的山山水水,記憶山川河流、品味民間的風土人情融為一體。

3.可以烘托課堂氣氛,突出人文色彩。

在2000年,地理教學改革,新教材出爐,強調地理教學的人文性。地理教學的任務首先是讓學生對地圖有所了解,而后進一步對以此為載體的中國文化有所了解,從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多媒體可以用精美的界面、典雅的音樂營造出良好而又濃郁的中國文化氛圍,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這一優(yōu)越性,我們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手段是無法做到的。

4.可以創(chuàng)設意境,進而感染學生。

有不少內容離我們這個地方很遠很遠,要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有很大的難度。比如火山、地震,如果要我們進行講解,感動學生有很大的難度,然而多媒體能做得到,加上它配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圖片,又是恰到好處的音樂……再加上專業(yè)人士的解說,就能很快喚起學生的共鳴,引起學生的思緒。

二、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1.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拓展學生思維。

2.課件制作比較困難,不利于推廣。

多媒體又不是簡單的聲、畫、像的簡單組成,一個好的課件,不但是聲音、圖形、視頻、文字等的簡單組合,而要制作一個優(yōu)秀的課件,首先必須對聲音、圖形等進行一系列的處理,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對計算機軟件掌握比較熟練,然而在我們這邊遠的山區(qū),對計算機才走進學校的教師來說,無凝是件比較難的事。專業(yè)的計算機人員也只能懂得皮毛的東西,再說其它科目他并不熟悉教材,條件又比較差,有這沒那的,這就使得每位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難度大大增加了。

3.工作與生活中難找到教材所需要的素材,也不利于課件的制作。

制作一個課件時最令人頭痛的是去弄素材,這是每一位教師共同存在的問題。多媒體素材的準備工作量占去了教師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這樣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為“巧婦難做無米之炊”。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注意積累,多準備一些“米”,只有平時“深挖井、廣積糧”才能有充足的資料,才能制作出好的課件。

所以目前最關鍵的應該加強對教師計算機知識能力的培訓,培養(yǎng)大家平時多留心身邊的事,多積累,變被動為主動去制作課件。變?yōu)榱藨督徊盍耸碌娜プ稣n件為制作出高質量、高水平的課件,而去學習,去探索,去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科研與實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11月。

2.《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二

摘要:新課標對每個學科提出了科學改進教學模式的建議,要求高中課程中各個科目的教育形式應該多樣化,強調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F(xiàn)在所提倡的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以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為重心,以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為目的全新教育體系。高中課程中以地理為代表,多被學生認為是枯燥無味的知識性學科,沒有多大的實踐意義,因而被學生忽略,導致地理成績一直不理想。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地理教學中如何采用實踐課的方法形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進行討論。

關鍵詞:高中地理;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

高中作為培養(yǎng)全方面人才的教育組織形式,應當以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為工作核心?,F(xiàn)高中開設科目多,涉及知識范圍廣,但學生只針對性地重視有應用價值的科目,如語文、數(shù)學、化學等?,F(xiàn)當代社會不只需要實踐性強的技術人才,同樣需要知識性人才,而且有了充足的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在創(chuàng)新實踐領域中有新的作為。地理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課程,它緊密聯(lián)系著現(xiàn)實生活和科學發(fā)展,但卻被學生片面地認為是只具備知識性、不具備實踐意義的課程,對地理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地理教育的多樣性、綜合性,只是看到其知識性的一面。同時高中教師地理教育方法的思想也比較落后,他們用簡單的圖片動畫對地理知識進行闡述,學生理解只停留于書本,對知識的認知也只停留在圖片和動畫中,也就無法認識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學應當響應教育部門改革的號召,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教師的地理教學還停留在地球儀、地圖等簡單的模型教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也停留在課本文字的表面,讓學生有學得到、感覺不到的困惑。這是現(xiàn)在地理教學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教學形式過于簡單,使地理教學只停留在課本上,學生應用不了就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就會遺忘學到的知識,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2.學生缺乏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單純地認為地理是知識性的,在未來的就業(yè)或者科研道路上不能提供有利的幫助,忽略了地理所具有的知識與實踐的連接意義。地理作為全方位知識融合、溝通知識與生活的學科,應當比任意其他學科都具有實踐意義,所以,學生片面的想法使得地理不被重視,這是現(xiàn)在地理教學水平落后的又一原因。

3.學生缺乏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學生缺乏積極性是因為片面的認識,而缺乏興趣使課堂教學內容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就是課堂教學的客觀原因,教育形式過于簡單,課本知識過于知識性而沒有聯(lián)系實際生活,學生得不到實踐環(huán)境,地理成了全靠背書的死板知識。

針對以上提出的幾種問題,教師應當積極科研,積極探討改革措施,探索地理教學應當具備的條件,反思自身教學風格,適應社會環(huán)境,()考慮學生的真實想法,結合多方面科學先進經驗,及時調整自身教學風格,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從地理課堂入手,為從根本上改善地理教學狀況,實踐科學的教育模式。

教師在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法過于落后時,要積極學習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教學生動多樣,改善高中課堂枯燥無味的學習氛圍,改變以教師灌輸知識為主的舊模式,引進新的互動學習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同時教師講解課本知識時,學生能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心理學上說,改變學生對地理的認識,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會產生鼓勵機制,鼓勵機制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心里喜歡上學習地理。

全新的教學方法應當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教學關系三個方面。新的教學方法要一改以往圖片等平面教學資料,引入視頻這種立體的教學資料,例如,參看《國家地理》的相關紀錄片時,在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權威性的同時,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識。新的教學思想應當是把地理作為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工具學科,強調學習地理的實踐意義,以教師新的思想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地理產生新的認識。課堂教學應當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為了使新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奏效,教師應當采取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更多討論的機會,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地理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使教師在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時事半功倍。

2.采用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要一改傳統(tǒng)教學中只在教室里開展的模式。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同樣具有實踐價值,所以,教師應該把課堂“搬”到大自然,“搬”到科技館,讓學生真實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更加具體的形象向學生展示地理的具體性與多樣性。這種全新的課堂模式,不僅能調動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也能改變學生對地理的片面認識,科學而高效地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

現(xiàn)行教學模式正處在落后向先進轉變的過渡時期,教師應當勇于探索新方法,積極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成績,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引進科學教育經驗,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實踐,及時總結經驗并加以改善。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絕不能局限于被動學習,應該主動學習,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科目開設意義,改變原有片面的錯誤思想,穩(wěn)定提高各科目學習成績,做好全面發(fā)展的自我修養(yǎng)工作。新的地理教學模式核心在于改善落后的教學思想,絕不能將地理教學局限于課堂和課本,采用多維度的教學資料,將地理知識有機地融入生活,才是地理教學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許月芹。試論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教育教學論壇,20xx(34)。

付貴云。實踐活動滲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xx.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三

研究如何巧妙地將生態(tài)學原理和規(guī)律運用于地理教學當中,如何來分析教材,研究學生,從而制定出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慕虒W媒體、方法和策略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建和諧的地理課堂氛圍,讓學生個體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積極健康、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生態(tài)關系,讓地理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

教育生態(tài)學;相生相克規(guī)律;地理課堂教學。

生態(tài)學規(guī)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具體的主要體現(xiàn)在分析教材、研究學生、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和策略、選擇教學媒體、組織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后教師的教學反思幾個方面。

1、分析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雖已經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并與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和方式展示其內容,但是,教材的知識內容和體系結構是相對靜態(tài)的、固定的。而同一教材在面對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學生時往往會產生一些矛盾。將教材和與學生相關的生活常識、價值觀相聯(lián)系,以簡單、有趣、形象的方式充分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間、師生間形成正確的和諧的生態(tài)關系,讓學生間、師生間相互競爭、相互依賴、共同進步。

2、研究學生。“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教育亦是如此,教師只有深入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對象,真正認清了他們的知識背景、能力、經驗、心理等,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很好地根據(jù)他們的知識背景、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互間的“相生相克”規(guī)律來制定自己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使教學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所以在地理課堂教學之前認真地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學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3、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編制是實施目標教學的前提,而目標編制的科學性又是目標實施效益性的基礎。因此,編制出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教師要全面把握課程標準,整體把握教材,準確了解學生,在課標、教材和學生的聯(lián)系中把握教學的整體目標。相似的,這就是教育生態(tài)學中的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在資源的利用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生態(tài)問題。所以在充分考慮了每一個個體在資源利用維度上的生態(tài)位后,進而把握以大目標制約小目標,以小目標指向大目標,在教學中,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是目標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是用來指導教學的,而學習目標是學生用來指導學習的。在編制教學目標時要做到具體明確,讓學生看了能懂,懂了能做,做了有效。

4、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選擇。合理、恰當?shù)剡x擇教學方法是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而且隨著教學理論與時間的不斷深入,許多新的教學方法會不斷涌現(xiàn)??茖W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它需要教師首先熟練把握各種教學方法的特點,綜合考慮地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生特點、教學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根據(jù)教學方法最優(yōu)化的原理選擇出最能體現(xiàn)自己教學思想的方法組合。5、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媒體有多種,以往教師對教學媒體的選擇通常是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生特征以及學校的經濟等因素,不管是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還是現(xiàn)代電子技術的多媒體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在充分的研究和考慮學生個體間、師生間的生態(tài)學關系后,不難發(fā)現(xiàn)單用任何一種教學媒體都不能到達很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從生態(tài)學規(guī)律中生態(tài)個體間“相生相克”的角度來看,僅單一的使用一種教學媒體是沒有辦法使得學生個體間形成一種合理、有序的競爭與依賴關系,只有將多種教學媒體進行組合實施到教學中來,教學才會向積極、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生態(tài)課堂的特征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協(xié)同性、依存性、復雜多樣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課堂教學設計對教學順利進行具有指導意義,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具有保證作用。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高中地理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師生關系不再是簡單的主客體關系,而應該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等對話交互的主體的“人—人”關系。在構建高中地理生態(tài)課堂時,應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促進生命的共同性,努力讓學生與教師生態(tài)主體之間、學生與學生生態(tài)主體之間通過多向的交往,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諧、平等的關系,全面和諧地促進學生和教師生態(tài)主體的發(fā)展。

2、教學反思。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會直接影響到與學生生態(tài)群體的關系是否和諧,影響到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結構功能是否正常,系統(tǒng)是否朝良性的方向發(fā)展。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及時寫下自己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進行反思,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方法。

[2]任凱白燕教育生態(tài)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19。

[4]陳澄樊杰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296。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四

與其他年級的學生不同,高三學生已經將要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因此,高三學生不僅面臨著沉重的作業(yè)壓力而且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高三教學的有效性更是受到各個方面的關注。本文通過簡要論述新課標下高三地理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必要性,指出提高高三地理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人文現(xiàn)象和大自然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地理學科是初中到高中都需要學習的一門學科,尤其在高中,地理學科更是高考科目之一。由于地理學科是高考科目之一,因此,高三的地理教學承擔著高考的壓力。實行素質教育階段,新課標要求地理教學既要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促進學生地理能力的發(fā)展。

1

1.1提高地理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實行新課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而盡管教育目標發(fā)生了改變,新課改的教學環(huán)境仍然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為主,因此,高三地理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2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的必然要求: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的高低,而高三地理教學質量的好壞更是與學生的高考成績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高三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是提高學生高考成績的重要方式[1]。

1.3新課標標準的要求:新課標要求地理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并且在地理新課標的指導下,高中地理教材也發(fā)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例如,增加了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活動設計以及社會實踐等板塊,極大的豐富的教學內容,因此,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更好地貫徹新課標的要求。

2

2.1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概念和原理是教材的基礎,它是前人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總結等漫長過程中推導出來的,因此,在講授概念和原理的時候,地理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另外,單純的死記硬背地理概念和原理,并不能取得較理想的地理成績,因此,在理解的基礎上,合理的應用地理概念和原理,是有效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方式。例如,在高三地理進入專題復習階段時,地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鞏固以前所學習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做到學以致用。

2.2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具有地理思維:選拔人才是實行高考的原因,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為社會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地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最近發(fā)生的地理事實,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討論,促使學生能夠具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意識。另外,在地理教學中,各類地圖的判斷、大氣的運動和變化、重要的經線和緯線等是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良好條件,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合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具有地理思維。例如,地利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位于赤道附近的著名河流,以及河流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充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同一緯度,不同流量、地形地貌的原因,具體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然后能夠根據(jù)同一原理、概念的不同的提問形式,來解決具體的地理問題。地理教師可以以尼羅河與亞馬孫河為例,讓學生分析兩河的徑流量、汛期、降雨量、流經地區(qū)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具有地理思維[2]。

2.3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地理圖像是高考地理題目中的必考知識,其中剖面圖、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因此,地理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學好、用好地圖,引導學生在有限的做題時間里,很快地從地理圖像中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例如,地理教師可以采用習題訓練的方式,精心選擇訓練試題,合理限制做題時間,有針對性的突出學科重點、薄弱點以及顯示現(xiàn)實問題等,以促使學生能夠做到融會貫通,建立起系統(tǒng)、完整的地理思維,具有良好的地理能力。同時,熱點問題也是高考地理所涉及的問題,因此,地理教師應該合理的講解有關地理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地理熱點問題,以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

3

總而言之,高三地理教學對于教師、學生、家長等有著重要的影響,關系著學校以及學生的發(fā)展,因此,高三地理教師應該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能力,在提升學生成績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3]。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五

摘要: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的靈魂,課程目標對課程教學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往往被忽視。闡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yǎng)途徑,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開展辯論活動、運用典型案例、進行課外活動、引入地理歷史資料等。

關鍵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培養(yǎng)途徑。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的靈魂,課程目標對課程教學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所有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課程目標展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有哪些途徑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的情感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說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是模擬學生的真實生活,使課堂教學內容更接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研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就會發(fā)現(xiàn):"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地理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可見初中地理具有極強的生活性、實踐性。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生活場景、播放音樂、視頻、插入美麗的畫面等手段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隨著學生融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形成一定的價值觀、環(huán)境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也可以僅僅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者課的結束。例如,在《巴西》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讓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樹立全球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這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生討論完熱帶雨林的開發(fā)與保護這一話題后,我用綠色大樹的圖案作為背景,同時寫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幾個字,再插播《地球你好嗎?》這首歌曲,當學生聽到"當童話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丟了魔棒"這一句歌詞時,教師適時講述:"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我們要保護熱帶雨林,保護地球環(huán)境,因為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可克隆。"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樹立全球環(huán)境保護意識。

二、開展辯論活動。

辯論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孩子進入初中學習,也就開始了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處在身心巨變時期,他們感覺自己已經長成大人了,總喜歡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開始對父母、師長以及周圍的事物表現(xiàn)出不馴服,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甚至不惜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尋找各種證據(jù)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樂于參與各種辯論活動,積極性很高。初中地理課程內容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很多內容適合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例如,在學習世界的人口問題時,可以組織學生就"人多好,還是人少好?"展開辯論,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在課堂上激烈的辯論會認識到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口規(guī)模應該和該國或該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條件相適應,逐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

三、運用典型案例。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新課程改革以來,案例教學被廣泛地應用于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這一方面和地理課程的生活性、實踐性強的特點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在課堂中通過對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總結等環(huán)節(jié),有利于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鍛煉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另外,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還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地理課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到。例如,在《聚落》一節(jié)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筆者將麗江古城的開發(fā)與保護作為典型案例引入本課,在學生了解麗江古城的概括,分析麗江古城在開發(fā)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要去麗江古城去旅游,作為一名游客,你能為保護麗江古城做些什么呢?"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之后,教師進一步追問:"如果我們不保護像麗江古城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后果將會是怎樣的?"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就會明白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四、進行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學生的直接體驗,和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是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課外活動既來源于課本,又超越了課本知識的局限,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可以對自然、社會以及自我認知形成整體的認識。課外活動包含多種形式,如,開展地理課外閱讀、觀看地理音像、組織地理參觀、制作地理專題報告會、進行地理野外考察等。目前在我國大多數(shù)省份,地理屬于非中考科目,教學任務相對較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條件在學校實際情況許可范圍內組織一定的課外活動,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例如,在學習《黃土高原》一節(jié)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搜集資料、整理資料舉辦"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展",這樣不僅有利于鞏固課堂所學基礎知識,同時還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根說過:"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其實,提起歷史,很多人認為歷史作用不大,無非就是一些死記硬背的東西,但是殊不知歷史距離我們生活并不遙遠,生活處處是歷史,歷史包含著人類社會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知識和經驗,是人類的重要財富,學習歷史能使我們了解過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俗話說"史地不分家",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引入歷史資料,這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而且非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美國》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在美國西部開發(fā)和鐵路建設中華人勞工的血淚史、介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科學家等資料,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綜上所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以上途徑,可以有效落實初中地理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以上是本人拙見,僅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

王志洪。"日本"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xx(03)。

朱慶松。案例教學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分析。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xx(15)。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六

為了解決學生地理學習中的困難,教師必須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fā)學生的地理興趣方法很多,教師可采用幽默的語言去吸引學生,或是通過列舉案例的方式等。在吸引學生的眾多方法中,情境法是一個理想的方法。教師創(chuàng)造出一個情境,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將學生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東西,運用到課堂上,采用地理知識對這些常見事物、現(xiàn)象做解釋,讓學生相互討論,各抒己見,這樣課堂氣氛立即變得活躍起來。例如,在上地理課之前,教師可開展地理信息發(fā)布會,在課程結束之后,鼓勵學生自行組織地理學習小組,這一系列的活動都屬于情境創(chuàng)設。此外,教師還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營造情境。學生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可通過視頻、圖片等來幫助自己理解知識,這樣即使對地理不感興趣的學生也會被吸引,主動參與到課堂中。采用情境法教學,可使無聊乏味的課堂變得活潑生動,更重要的是,學生能主動參與,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開展地理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還拉近了學生與教師的距離。

(二)巧妙降低知識難度。

對于多數(shù)文科生而言,地理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學科,很多文科學生出現(xiàn)嚴重的偏科現(xiàn)象,有些學生甚至是產生了要放棄地理學習的念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新課標下,教師要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實踐能力,將地理知識理解難度降低,讓學生能透徹地掌握每一個知識點。在新課標下,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為教學目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在小組中互相討論,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再派出代表總結本組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在聽完學生的匯報之后,教師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即使學生出現(xiàn)錯誤,教師也不可立刻否定,更不可打擊學生,要對學生存在的錯誤進行分析,鼓勵學生要勇于探索、質疑。例如,在學習天氣系統(tǒng)中的冷鋒和暖鋒這一課程時,教師先讓學生獨立進行思考,觀察兩個鋒面存在的差異,然后再向學生解釋其中的奧秘,這樣學生便可掌握知識。教師采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把知識難度降低,學生可更好地理解,這是提高學生地理成績的關鍵,而且可幫助地理學習困難的學生樹立信心,與同學、教師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三)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新課標下,地理教材在編寫上做了很多改動,教師不可繼續(xù)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因為很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今天的教學。不管教材在編寫上做了哪些調整,教師都要進行因材施教,把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呈現(xiàn)給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新課標除了豐富教材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地理和生活息息相關,學生要有效提高地理成績,必須要參與實踐,通過實踐來鞏固知識,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所以,地理教師在備課時,要增加實踐教學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參與實踐,自己動手、動腦,全面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學生根據(jù)教師所布置的任務,自己收集資料,有條件的學生可制作成ppt,交給老師,教師通過學生完成任務的效果,掌握學生知識理解程度。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現(xiàn)代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結束語。

地理是高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科,在新課標指導下,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知識簡易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七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能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要重視挖掘教材,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觀;設計爭議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開展實踐活動,將環(huán)境知識轉換為環(huán)保意識;引入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環(huán)保意識。

環(huán)境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lián)系,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能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地理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它在培養(yǎng)愛國情感、增強全球意識、進行環(huán)境教育及提高學生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論述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高中地理是一門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學科,揭示了人類生存所必要的地理環(huán)境、人與自然關系,及其人類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資源,從文本信息入手,詳細闡述人與自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huán)境觀。例如,在“人與自然”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得益于大自然的饋贈,陽光、空氣、土地和水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這些資源遭受污染或破壞,人類就將受到傷害。要引導學生探討分析人類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如工業(yè)廢氣、廢水對空氣環(huán)境及其附近河流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對沿海地區(qū)居民生活的影響等。強化學生對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兩者的認識,對促進學生形成環(huán)保意識,增強學生環(huán)境素養(yǎng)大有裨益。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對某個社會行為或者事物具有一定的看法和思考。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切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切忌說教教學、理論教學,要設計引入一些爭議性問題,激發(fā)學生探討欲望,讓學生自主交流、各抒己見,在激烈的爭論中,提升環(huán)保意識。例如,在教學“新能源”課程時,教師可讓學生圍繞“要不要開發(fā)核電”進行討論。核電是一種新事物,對人類發(fā)展有利也有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能夠發(fā)散學生思維,正確認識核電價值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環(huán)境的潛在威脅。在課堂討論中,一些學生認為,核電資源的開發(fā),能有效緩解我國能源不足的'危機,且廉價清潔,地區(qū)適應性強,可大力發(fā)展核電站。而一些同學持反對意見,他們一致認為核電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嚴重威脅著人類生活。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在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要緊密結合實踐活動。因此,教師要注重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地球上的大氣”課程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圖書等途徑查閱資料,談一談刮風、下雨等天氣形成的內在原因,并對臺風、沙塵暴和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進行分析。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對于自然原因,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趨利避害;對于人為原因,要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如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環(huán)保習慣。

多媒體教學是教學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學方法之一,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像、文字和色彩于一體,具有能動會變、聲像俱備、形象生動等特點,能帶給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沖擊,對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入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環(huán)保意識。例如,在教學“全球氣候變暖”課程時,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后天》電影片段,在讓學生感受氣候變暖所帶來的災害后,可隨機展示一張圖片:在北極一塊浮冰上,北極熊媽媽抱著熊寶寶,熊寶寶流著眼淚問媽媽:“媽媽,我們要去哪兒?”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氣候變暖所帶來的災害直接展示在學生眼前,以此喚醒學生環(huán)保意識,增強學生環(huán)保理念。又如,在教學“城市化對環(huán)境的影響”課程時,教師同樣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城市發(fā)展所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引發(fā)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思考??傊乩硎桥囵B(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重要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觀;設計爭議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將環(huán)境知識轉換為環(huán)保意識;引入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環(huán)保意識。同時,還應當結合生活中環(huán)保熱點問題及其動態(tài)信息,組織開展環(huán)境保護專題交流會,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促進學生環(huán)保素養(yǎng)的提升。

[1]仇君.高中地理教學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20xx(04).

[2]吳昊.高中地理教學比較法切入點創(chuàng)新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xx(23).

作者:司海蘭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搬經中學。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八

摘要:分層教學法主要是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各方面了解學生學習的心理,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力。本文主要對高中地理教學中“分層教學”的運用進行分析和理解,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分層教學”;策略。

一、對高中地理教學中“分層教學”方法的認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方法主要是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中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高中地理教師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要給學生們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huán)境,同時把因材施教提高一個層次,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要不斷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斷地挖掘學生的潛能。高中地理教師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最前沿,他們知道如何設計教學內容,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不斷地改變教學方法,一切為了學生,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fā)。分層教學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分層教學”必須落實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1.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教學目標。

在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們的學習基礎不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學習的起點和認知能力不同。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方法時,必須熟悉《地理教學大綱》,透徹掌握地理教材的內容,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習慣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從簡單到復雜,然后進行分層,分層提高,分層推進。學習的過程一定要從基礎階段的學習到逐步增加難度,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進步。

2.在課堂上實施“分層教學”

高中地理教師在給學生們講課的時候要根據(jù)教學大綱的具體內容,來安排好教學內容,使知識由淺入深,分層提高,引導學生思考,然后逐層深入,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再上一個臺階。這樣學生就會在不斷地學習深化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在課堂的習題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些淺顯的習題,然后再將淺顯的習題不斷地擴展成為難度大一點的習題,這樣學生才能夠感受到動腦思考的樂趣,通過逐層遞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中得到收獲。

3.逐層深入。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逐層深入是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機會,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在課堂上經常鼓勵學生們勇于發(fā)言,對不理解的知識要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對班級里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要給予耐心的指導。在課后,布置地理作業(yè)是鞏固學生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手段,要進行逐層的深入,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通過做地理作業(yè)幫助學生完成地理的基礎習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的意義。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且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實施分層教學,要求高中地理教師統(tǒng)一地安排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的總體目標,并且將每個目標進行細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給予分層指導,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根據(jù)教學的'不同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的方法,能夠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能夠積極進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他們的今后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壯大,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再是單一的形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利用分層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克服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弊端。在課堂上學生由被動的學習已經變成了主動的學習。教師通過分層指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逐層深入,這種教學方法適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符合學生學習習慣。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先要重視學校的教育,教育要從基礎抓起,同時教育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國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裘腋成.地理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設計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施方良.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九

教師是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是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發(fā)揮主體作用、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者。因此教師應該努力讓高中地理課堂民主和諧、寬松愉悅起來;讓學生敢想敢說,積極思考,勤于發(fā)現(xiàn)。

1、平等民主讓合作有效。

教師要轉變觀念,自覺成為課堂教學的配角,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和學生活動進行和深入的推動者;平等交流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使得課堂充滿活力與效果。如在《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南水北調例》學習時,先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結合地理知識和教材說說我國水資源的區(qū)域分布情況,待學生充分思考和發(fā)言之后,師生一起讀圖表,進一步加深對我國水資源區(qū)域分布的認識,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所學地理知識的運用,又鍛煉他們從圖表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在分析南水北調工程的三條線路的優(yōu)缺點時有合作探究的可能。

2、傾聽賞識讓學習高效。

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生平等和諧相處,還是通過鼓勵、肯定和賞識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興趣。學科知識之間存在著交叉、綜合和滲透。地理課堂上學生的思考、分析的角度是富有創(chuàng)新意味的,因此,教師要真誠的學會傾聽,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實現(xiàn)教學相長。如在《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這一內容學習時,對南水北調的意義歸納有:資源跨區(qū)域調配對輸出地區(qū)是把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增加就業(yè),增加稅收,增加財政收入;能夠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huán)境,進而大大促進輸出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但有學生提出我們本地的水資源被北調了,對我們來說是資源輸出,但是為什么要交南水北調征收的費用呢?這樣的問題已經不能用地理知識來解釋,于是我啟發(fā)學生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給出一些合理的解釋。如此,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學科知識的溝通,提高了他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改知識技能的“注入”為興趣熱情的`“注入”,努力建立以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主的新模式,教師加重誘導、引導和指導,做學生自學、思考、討論、訓練、實踐等多種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1、興趣激發(fā)學習活力。

好奇心是學生學習興趣產生的主要內因,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有求知的欲望,提高的渴望。在地理知識的新異之處設疑、設問,激發(fā)學生獵奇喜新的心理;挖掘教材內在的吸引力,帶領學生去聯(lián)想、想象,調動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導學生對地理現(xiàn)象分析比較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如在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交通運輸布局》學習時,從身邊的情況談起,如家在鄉(xiāng)下的學生周末放假是怎么回家的?為何鄉(xiāng)村公交停運了?這樣,學生冷靜思考,就會得出交通運輸線路設計需要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去考慮的認識。對此,讓學生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于是學生談論的熱情高漲。這對后面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以及思考聚落空間形態(tài)和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問題、影響和理由都非常重要。如此,學生不待老師怎么點撥就掌握了分析的方法,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2、熱情推進學習效果。

要讓學生對高中地理學生有熱情就要自己先有熱情,如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要情緒飽滿,滿懷激情。用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激情、感染學生。另外教師教不同內容的時候,對待學生回答、討論、提問的時候也應有不同的神情。如對我國當前面臨的環(huán)境、人口等問題,既要有憂患情感,同時要激發(fā)學生克服問題、擺脫困境的情感??梢哉f,教師的情緒狀態(tài)、上課狀態(tài)是學生產生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先決條件之一。如在《工業(yè)生產與地理環(huán)境》這一內容學習時,教師可以就目前我們所在區(qū)域的工業(yè)布局談一些看法,激發(fā)學生去了解影響工業(yè)區(qū)位的因素及其變化發(fā)展的特點,從而對生活的城市的不合理現(xiàn)象提出看法和意見;帶著情感學習該節(jié)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另外,在課堂教學多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看地理現(xiàn)象的視頻,提高地理學習能力和熱情。課外,可以布置學生多觀察生活,思考周邊的地理問題,留意一些和地理有關的政治、社會事件,拓展學生地理學習的空間??傊岣吒咧械乩斫虒W的效率,就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和諧、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中發(fā)揮主動性的自主學習和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如此,地理教學才有活力,才能得到優(yōu)化。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突破。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外按自己的需求觀看微課視頻,通過網絡與同伴及教師交流,然后帶著問題在課堂上參與學習,教師發(fā)揮著指導的作用,有效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本文就對地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進行反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地理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新的教學模式引領著教育教學前進的步伐,翻轉課堂這種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制作微課視頻,學生回家或課外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學習微課視頻及其他學習資源。在課堂中師生、生生互動,展示學習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學生、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和學習環(huán)境構成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要素,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學生是主動探究者;信息技術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交流的工具;教學內容是基于微課學習和問題探索的導向。在各種環(huán)境下,教師、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都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中心是學生。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中的教學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將自主學習遇到的難題留到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學習,教師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并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取得最好的教學成果。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為課外和課中兩個模塊,課外部分是教師的課前教學準備階段和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階段,而課中部分為知識內化階段和綜合評價階段。首先,教師課前根據(jù)課程內容明確教學目標,依據(jù)教學目標創(chuàng)造教學微課視頻;其次,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通過對所學教材內容中的事物名稱、規(guī)律、原理等進行自主學習,進行知識的初步理解和應用;再次,在知識內化階段,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的知識等進行進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習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分析,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最后,學生對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進行歸納、總結、評價,形成一個知識框架,掌握學習內容,達到一定程度上內化知識的目的。下面以《氣溫和降水》一節(jié)為例進行地理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

(一)制作課前學習材料是課堂教學有效的關鍵。

第一,明確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目標。一是通過課前學習,掌握氣溫和降水概念及測量方法;二是通過“翻轉”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學會自我管理;三是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學會分析世界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第二,創(chuàng)建課前學習文本材料。課前,為了讓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體系有個初步認識,遵循初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通過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氣溫和降水的概念、觀測方法、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我在氣溫部分補充了有關等溫線的進一步探究,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等溫線知識,為學習世界氣溫分布規(guī)律打好基礎。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意味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明顯,掌握了學習方法。此外,學生還可以從練習當中發(fā)現(xiàn)自己對氣溫和降水知識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對困惑的方面,此時,學生要做好標記,將問題留到課堂上與學生或老師共同探討。第三,確定視頻要表現(xiàn)的內容,即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并錄制視頻。我運用錄屏軟件錄制了四個微視頻,分別是等溫線的識別、世界氣溫分布規(guī)律、降水類型及等降水量線的識別和世界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視頻的時間最好控制在十分鐘以內,而且要目標明確,能夠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課前,教師可以將“學習材料”和微視頻發(fā)給學生,供學生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視頻的觀看,對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行安排、控制,且能夠通過多次暫停、回放方便地做筆記,這樣,學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課前練習。

(二)組織課堂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根本。

環(huán)節(jié)一,疑難解答。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對學生課前學習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針對“課前學習疑難問題統(tǒng)計”的結果,教師要根據(jù)問題之間的知識邏輯關系進行分類匯總,以便最終總結出疑難問題,如: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的.識別、從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分析歸納氣溫分布規(guī)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分析歸納降水分布規(guī)律等。關于解答,教師應先組織學生分組對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由學生來分析解答,最后教師再分析歸納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環(huán)節(jié)二,小試牛刀。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檢驗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對主干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精選兩道考查主干知識的題目,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如考查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認識、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環(huán)節(jié)三,成果展示。學生經過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之后,完成個人或小組的成果集錦。通過對知識的應用分析和探索過程,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獲。成果展示可以幫助學生在個人、小組的不同成果中間擴充自己的知識,使得地理課堂達到最佳的效果。環(huán)節(jié)四,問題研究:體驗我們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變化的原因。本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使學生懂得氣候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

(三)開展綜合評價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反饋評價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反饋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而后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地理學習當中,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翻轉式教學增加了師生互動的時間,使學生能自我調節(jié)學習,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能體驗學習樂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理念,是對傳統(tǒng)課堂的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初中地理“翻轉課堂”還只是處在嘗試階段,它究竟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的幫助和效益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不斷的實踐與反思,相信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必會為初中地理課程的順利推進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1]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xx(3).

[2]金陵.“翻轉課堂”翻轉了什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xx(9).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一

素質教育是大概念,內涵深刻。課堂教學是小概念,意義單純。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是知識的傳授,也是情感的交流。而課堂藝術化教學卻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在全國強化素質教育的今天,素質教育就像浩瀚的大海,課堂藝術化教學就是優(yōu)美的浪花,藝術化的課堂會給學生學習帶來無盡的樂趣。

初中地理,由于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加上應試教育的壓力,這給我們地理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由于學生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學習提不起興趣,同時,也限制一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能力,以課堂藝術化教學,為學生最佳學習方法呢?本人總結有以下幾點:提高自身教學素質;矯正學生學習觀念;藝術化教學;情感教育。

一、提高自身教學素質。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第二是要不斷完善自我知識結構,凡與地理教學有關的知識,就要收集、整理、學習、積累、總結,使自己在地理知識領域站在一個高度。第三,就是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怎樣教也是一門藝術,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知識。

只有注重本身素質的提高,在教學中總結教學經驗,讓過去的教學由“一言堂”、“滿堂灌”轉變?yōu)榘l(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滿意。

二、矯正學生學習觀念。

現(xiàn)在,學生中普遍有一種觀念,認為“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對地理學科的不重視,在初中,已經讓很多學生在知識方面出現(xiàn)了缺陷,她卻不知在遠古時代,人們卻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當時學識淵博之人的代稱。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的過程,從心里就沒有在意,所以在上課時,不用心聽講,不做筆記,只認為這是一門背科,到了期末只要死記硬背就行,對知識的理性認識一點都沒有,也限制了個人智力的發(fā)展。要使自己的知識、智力等方面得以全面發(fā)展,就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認識能力,它并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大腦對已有知識系統(tǒng)的加工、整理過程,即在整理、分析、綜合、抽象、比較、概括。只有不斷對地理知識的積累,學生學習才會產生興趣,學生學知識才能學得更快、更深、更活。

三、藝術化教學。

1.教師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

教師應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發(fā)展需要教育,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師在教學上不斷改變過去一些老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并著力改變學生總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不板起面孔教學,多調節(jié)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幽默,可以活躍氣氛,提高熱情,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吸引注意力,把課間松散的情緒吸引到地理課堂上來。運用多媒體教學,動畫教學等多種手段,讓課堂充滿藝術化。教師由管理者變?yōu)榻M織者,由傳授者變?yōu)閰⑴c者,由控制者變?yōu)閹椭?,由主導者變?yōu)橐龑д?,由教書匠變?yōu)檠芯空?,由實施者變?yōu)殚_發(fā)者。2.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具有學習獨立性,有較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課堂上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善于表現(xiàn)的學生有展示才華的舞臺,對那些不善于表達的學生,老師應注重培養(yǎng)其信心和勇氣。課堂上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語,對回答問題主動和取得成績的學生,應及時給予表揚。

3.讓教室由“講堂”轉變到“學堂”。

藝術化教學就是教師要將學生領引到多彩的地理殿堂,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讓學生感受課堂雖小,卻能遨游世界,領略世界的大好河山,周游各國的`旅游景點。地理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圖表和記憶材料特別多,除讓學生自己繪圖表以養(yǎng)成以圖釋文,以圖釋理的習慣外,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簡圖煉表錘句示范非常關鍵。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產生聯(lián)想,發(fā)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從而對地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由“學會”轉變?yōu)椤皶W”。教師要把自主權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老師可以把一些知識進行整合,把一些知識編成一些順口溜或編成三字經,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靈魂,老師在板書上對地圖要運用自如,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學知識。

4.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學得了知識,就要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去,學以致用是一條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規(guī)則。教師應創(chuàng)設出適當?shù)那榫常o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有條件的地方,還可讓學生走出去,感受大自然,體驗生活。

四、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聯(lián)系師生的紐帶,感情的力量也是強大,它有時會左右一個人的喜惡;情感它也是神奇的,有時會點燃一個頹廢者心靈深處的希望;情感也是一座橋梁,它可以把教師和學生的心靈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這名學生在這門學科上就會有較大提高。如果這名學生不喜歡這位教師,也許這名學生在這一科上的成績會一落千丈。只有學生在充滿對教師的尊敬、信任、佩服、愛戴、課堂氣氛和諧的情況下,學生才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老師在師生關系融洽的情況下,老師輕松教學,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現(xiàn)代教學突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教學從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學過程要開放和靈活。這樣,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和體驗,豐富教學內容,實現(xiàn)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大大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達到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和良好記憶,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通過以上的一些教學方法,我的地理課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在歷次的教學評估中,我多次獲同級第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二

初中地理教學成效低下,主要與四個方面有關。

(一)教學信息不夠豐富。

有些教師教學中就教材講教材,既沒有拓展學習,也沒有提供豐富的、有興趣的內容,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

(二)教學方式不夠靈活。

有些教師教學中不注重研究,還是老一套、老面孔,教師將學生聽講知識點傳授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學流程,完全沒有顧及學生的感受,沒有能夠吸收教改的經驗,也沒有能夠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模式方法,這些方面都是導致地理教學難以產生強大吸引力的因素。

(三)教學情境不夠濃厚。

地理教學除了要強化知識點的傳授之外,同樣要承擔起情感培養(yǎng)的職能。而走進我們有些教師的地理課堂,僅從其語氣、神態(tài)上就感到缺乏濃厚的氛圍,語氣平淡,和學生似乎隔著千里,沒有形成良好互動,在教學內容中也缺乏對教材的深度發(fā)掘,這些方面都是影響地理教學成效的不利因素。

(四)教學空間不夠拓展。

地理是一門自然學科,所研究的內容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對生活也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而我們有些教師教學中割裂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沒有能夠緊密結合現(xiàn)實身邊的地理知識、地理現(xiàn)象輔助教學,使地理與生活出現(xiàn)了脫節(jié),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約。

從上文可知,造成當前地理教學困境的主要原因還在于教師自身,在于其理念、方法、空間等拓展創(chuàng)新不足,影響了地理教學實際成效。作為新時期的初中地理教師,一定要做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探究,能夠破舊立新、敢闖敢拼的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中不懈怠、不遲疑、不停滯,積極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學習研究,使先進的教學理念在自身教學實踐中得到體現(xiàn)、得到落實、得到提升。教師重點應當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多措并舉增加豐富信息以活躍課堂。

豐富的信息量在地理教學中具有更加積極的意義,因為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涉及到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地質構造、自然現(xiàn)象。而初中生自身的閱歷限制,導致他們在這些方面沒有直觀感知印象,也缺少有力的感知路徑。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一定要重視為學生補充豐富的信息,讓他們能夠在教學課堂上生動地感知和理解。例如在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qū)這一章節(jié)教學中,教到澳大利亞這一國家時,筆者除了向學生介紹了澳大利亞的地理條件、風俗人情之外,還運用多媒體生動向學生形象地演示了澳大利亞的風景,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一小段旅游片讓整個課堂充滿了生動的氣息,這也是提高地理教學成效的有力抓手,不僅讓學生直觀地感悟到教材所拓展的內容,而且生動性、形象性較高,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度。

(二)推動初中地理教學改革以激發(fā)活力。

改革是激發(fā)活力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手段,廣大教師一定要重視地理教學改革,從教學理念轉變入手,對教學結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全方位的改進,扎實地推動地理教學改革,激發(fā)和釋放活力讓學生學習更為高效。筆者在這一方面重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通過設置更具引領性、更具趣味性的氛圍,讓學生積極投入其中,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探究,這對增強地理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地理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幫助。例如在《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教學中,筆者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組思考題,要求學生分析我國自然資源大體有哪些種類,其儲備量如何,在世界處于什么水平,人均擁有量在世界處于什么水平,當前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著哪些問題,應當采取哪些措施等,這樣的思考題對學生思維具有更強的引領作用,每一位學生都會在學習中尋找到清晰的思路,也能夠準確地把握要點,地理教學在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中得到了有效推進。在學生完成基礎內容討論研究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進一步的分析研究,重點引導學生把握難點,對他們存在的不同想法組織交流辨析等。這樣的教學模式改革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讓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角,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就能夠養(yǎng)成積極主動思考、相互合作研究的良好習慣,對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增強學生內心感知體驗以激發(fā)興趣。

地理學習中,教師一定要避免一種誤區(qū),就是單純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完全以應試的目標來組織教學。在教給學生知識、要求他們掌握必備知識點的基礎上,還要重視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在當前自然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形勢嚴峻的背景下,更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地理情感地理意識的培養(yǎng),讓他們學會關注自然、增強責任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增強學生內心感知體驗。例如在《水資源》一課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我國水資源分布狀況、特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如何,當前水資源保護面臨著哪些嚴峻的形勢和問題,怎樣破解困局等。在學生分析討論的`過程中,他們敏感地意識到保護水資源功在當今、利在后世,對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增強了水資源保護意識和節(jié)約意識。這樣的情感體驗對學生深化理解、提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影響,許多內容都可以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感,教師一定要重視這方面的研究。

(四)發(fā)揮課外專題活動作用以拓展空間。

地理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不出屋門便可知天下事”的效果,各地美麗的風景、奇異的地質結構都可以成為吸引學生興趣、增強地理教學吸引力的抓手。除了夯實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外,教師還應當增強課外專題活動的拓展作用,讓學生能夠積極自主地開展課外活動,培養(yǎng)地理學習興趣,滿足他們在地理研究上的興趣愛好。例如《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qū)———西雙版納》教學后,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西雙版納也是云南旅游線路中最熱門的一條,筆者要求學生課后自主搜集西雙版納的資料,從西雙版納的風土人情、歷史淵源、當?shù)匕l(fā)展現(xiàn)狀到網絡上各種和西雙版納旅游景觀有關的視頻,在課后由學生自己搜集整理。有學生介紹自己搜集到的風土民俗內容,也有學生播放搜集到的視頻,大家在這樣的活動中進一步增進了對西雙版納的了解,對祖國西南邊陲的這一風景名勝具有了更多的了解。

由上可見,地理教學成效低下更多的是人為因素,只要抓住了問題出現(xiàn)的根源針對性進行改進突破,地理教學成效提升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三

將新知識的有關內容設計成問題的形式,用問題引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習熱情,讓他們圍繞問題去分析、去綜合、去解決問題。如講“氣候”這節(jié)課時,我是這樣提出問題的:“有一年高考作文的題目是‘樹木、森林、氣候’,很多平時語文成績很好的學生卻不知所措,而一些熱愛地理課的學生卻如魚得水,一氣呵成,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這樣的設問使學生立即展開思考,課堂氣氛頓時活躍。“地震”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全人類都關心的問題,學生對地震知識的掌握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講“地震”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使很多同胞失去了生命。我肯定地告訴大家,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fā)國家,今后還一定會發(fā)生地震。我們要預防地震,就必須明白什么是地震,地震在我國是如何分布的,地震到來時有什么征兆,我們應如何積極地去應對?!边@段導語,把學生多年來疑惑而又期待解決的問題擺了出來,迅速地變成了他們學習的動力,為后面新課的講授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主觀條件。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每一片土地都有著與之相關的故事、動人歌聲和壯麗篇章。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些導入新課,自然會使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在導入“中國的河流和湖泊———黃河”這節(jié)課時,我和學生一塊齊唱了歌曲《黃河大合唱》。那情景,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崢嶸歲月。把學生帶入這條中華母親河的懷抱,學生在思想境界升華的同時,學習地理知識自然全神貫注、如饑似渴。

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導入新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如在講“土地資源的利用及保護”一課時,引用了以下數(shù)據(jù)“:我國耕地面積一億多公頃,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是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是澳大利亞人均耕地的二十八分之一,是印度人均耕地的七分之一。我國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yǎng)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那么,怎樣正確認識、合理地利用及保護土地資源呢?”在講“環(huán)境問題的產生”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顯示出世界森林消失的速度、水資源消耗速度、沙漠化進程、年垃圾排放量等一組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導入新課,使學生認識到防治環(huán)境污染與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這樣的導入,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探索。

人的認識過程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這個階段又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個小階段,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覺和表象,也就沒有理性認識。感覺是認識的起點,通過外界存在的客觀事物刺激人的感覺器官才能產生感覺。所以,用具體形象的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就能突破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如身臨其境,很好地幫助學生接受知識和思考問題。如在講授自然帶時,出示世界氣候分布圖、世界自然帶分布圖,讓學生在已有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知識的基礎上學習自然帶的分布,引導學生通過對兩幅圖的分析對比,找出氣候類型和自然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內在聯(lián)系中揭示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

這種方法,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在地圖的教學中,我用了這樣的導語:“航海家哥倫布于1492年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時,共花了37天的時間;第二次1493年去美洲,只用了20天的時間就順利到達了。這就是因為有了地圖的指引?!痹凇把罅鳌边@節(jié)課,我用了這樣的導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英國及其盟軍嚴密封鎖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然而英軍艦艇屢受德軍潛艇的襲擊,致使英軍遭受極大損失。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在所學內容中去尋找故事答案,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一節(jié)課的開端,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張偉欣單位:山東省單縣郭村鎮(zhèn)中學。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四

后現(xiàn)代主義起興于20世紀中后期的建筑學,后逐漸滲透到教育領域。在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現(xiàn)代主義曾以“科學”和“理性”為核心,“使課程研究獲得了它最初的學術規(guī)范和理論形式”,為完整的課程體系形成和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然而任何一種教學范式都非完美,現(xiàn)代課程范式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其封閉性、直線性和簡單累積性等缺陷逐漸顯現(xiàn),成為影響現(xiàn)代課程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后現(xiàn)代主義正是以質疑現(xiàn)代主義為契機,對其存在價值進行發(fā)難,致力于消除制約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桎梏,建設一個和諧的“后現(xiàn)代世界”。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理論倡導師生之間對話理解、課程的動態(tài)游離和知識的差異性建構,對現(xiàn)代主義課程的一系列弊端進行了批判。后現(xiàn)代主義者依據(jù)“本體平等”的哲學觀,肯定學生個性的張揚,否定等級觀念,強調平等和民主的師生觀,提倡理解的多元化,對現(xiàn)代主義主導下的教育體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地理基礎教育改革注重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在課程設置上強調課程的多元與動態(tài),在教學方式上主張以問題、情景、活動等多種教學形式取代傳統(tǒng)的講授法,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等,這些理念均反映了后現(xiàn)代主義在我國地理課程改革中的滲透和影響。

2.多爾的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范式。

多爾認為現(xiàn)代主義課程模式具有封閉性、簡單性和直線性缺陷,不能使學生適應日益開放、復雜而豐富的外部世界。多爾在“4r”課程范式中強調課程的復雜性、循環(huán)性、關聯(lián)性和嚴密性。其中,復雜性指內涵豐富的課程取決于學習內容的深度與寬度,是人們從不同角度進行多元理解的前提條件;循環(huán)性指學生學習依賴于循環(huán)而開放的課程框架,即事先不規(guī)定課程的起點和終點,而是讓學生在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反思與提升;關聯(lián)性指學生在建構并賦予知識一定意義時要對觀點和意義進行反復論證,知識與一定的歷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緊密聯(lián)系,因此那些曾被奉為經典的知識概念需要重新進行解釋與鑒定,這是課程的嚴密性要求。后現(xiàn)代課程理論提倡給學生“賦權”,關注教育在促進學生人格、心靈健康成長方面的價值,關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對話,要求課程目標的設計更具有彈性,使學生思維更活躍,更有批判和反思意識。

1.教師角色:從“權威者”到“平等中的首席”

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弱化教師的“權威者”角色,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民主與平等關系。在知識面前師生平等,學生有質疑知識的權力,教師作為“平等者中的首席”要允許學生對知識有不同的理解,真正地尊重并理解學生,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化發(fā)展。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強調“師道尊嚴”,教師掌握著學生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學生由于知識占有量的少寡只能追隨教師,在心理上“敬畏”和服從教師。當代社會,知識的迅速膨脹、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革新使得知識的獲取更加便捷,教師作為知識掌控者的地位下降,師生之間不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對于地理教學來說,地理教師“聞道”在先,受社會和國家的委托利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和教育經驗引導學生進行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學習,這種“引導”建立在師生雙方承認彼此平等的人格地位的條件下。教師鼓勵學生“突發(fā)奇想”和“異想天開”,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的等級性師生觀的藩籬,使學生真正地“尊敬”教師,而不是“怕”教師。另一方面,中學生地理知識量少,生活學習經驗不夠豐富,各項能力尚未達到社會要求,地理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經過了系統(tǒng)的教學訓練,有能力也有責任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這種教學狀態(tài)下的師生關系并非上下等級權威與服從的關系,而是一種基于民主平等的教育關系。如果在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可能會導致教師因自身基本教育權威的剝奪、無力管理班級轉而對學生實施“報復性”的過分縱容與遷就,降低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責任感,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應重視教師的作用,賦予教師必要的課堂管理權力和教育權威,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成效。

2.知識觀:從“客觀真理”到“動態(tài)建構”

現(xiàn)代課程范式強調知識體系的封閉性、連貫性和客觀性。后現(xiàn)代主義則認為現(xiàn)代課程體系禁錮了學生的思想,使其看不到外面豐富多彩的世界。后現(xiàn)代主義否認絕對真理的存在。知識是個體在與外界交互作用中建構的結果,是動態(tài)、不確定且具有“容錯性”的,教師應容許學生在經驗建構時存在理解誤差,不能簡單粗暴地否定學生的差異性甚至存誤性建構。例如,在“極晝極夜現(xiàn)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北半球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的范圍在哪里?”一學生回答:“位于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苯處熀荏@訝地說“:啊?北回歸線以北都可以出現(xiàn)極夜?咱們河南省就處于北回歸線以北,你看到過極夜現(xiàn)象嗎?”追問:“大家見到過極夜現(xiàn)象嗎?”教師繼續(xù)引導:“那么北半球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的條件是什么?”接著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對極夜產生原因進行分析。顯然這位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極晝極夜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未直接否定,而是用身邊例子進行詰問,讓學生意識到問題,思考問題的原因,進而矯正理解偏差。另一方面,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知識建立在個人的經驗基礎之上,對真理進行質疑,對規(guī)律強烈排斥,虛化問題本質的存在,在教育領域可能會導致目標的模糊與混亂。基礎教育主要是傳承人類千百年積累的種族經驗,只有那些經過長期論證的、穩(wěn)定的且被社會廣泛認可的知識才能進入課堂。中學生地理學習不是為了像地理學家一樣進行復雜、高端的科學研究,而是掌握最基礎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因此地理知識的正確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是地理教師需在教學中保障的。例如,在學習“盆地”概念時,一學生發(fā)問:“盆地中間低四周高,就跟家里用的盆子一樣?”教師回應:“可以這樣理解!可以把盆地比作盆子,盆地就是中間低四周高的地表形態(tài)。”事實上,“盆地”與“盆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與盆子相似僅是盆地的表面特征,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盆地的概念,把盆地比作家里常用的盆子是可以的,但不能僅僅停留于表面的解釋,更要對盆地形成的內力、外力因素及其本質特征進行分析,深化學生的理解。

3.課程目標:從“精確性”到“游離性”

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課程目標的生成性,倡導從控制、精確、結構化的課程目標向對話、多元和建構化的方向轉化。教學內容不應僅僅是既有知識的聚集,還應該包括對未知領域的探求,不僅僅是教材中事先規(guī)定好的材料,還應包括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形成、產生的內容。這種生成性強調課程目標的“游離性”和教師的教學機智。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目標進行微調整,有利于在實現(xiàn)課標要求的條件下拓展學生的地理知識和地理視野。例如,進行“太陽與太陽系”的教學時,學生發(fā)問:“老師,既然太陽的中心溫度最高,可為什么從光球層、色球層到日冕層的溫度卻越來越高呢?”。這個問題已經超出本節(jié)課的要求,科學界對此也未有明確答案,教師本不必作答,但這位教師意識到此問題很有討論性,學生對此也饒有興趣,于是教師對教學計劃進行了暫時的微調,引領學生對該問題從地理、物理、化學角度進行一系列大膽猜測。調整既定教學計劃,雖然對教學進程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激發(fā)了學生可貴的探究欲,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沒問題”,而是為學生打開進一步探索的大門,變被動地接受為主動地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任何教學目標的完成都要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計劃和評價標準,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相對穩(wěn)定的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目標觀強調目標的“游離”,而極端強調課程目標的模糊性可能會導致學生對知識產生困惑。因此教學目標的“游離”要有一定的“度”,圍繞教學目標和計劃展開,不能漫無目的地“游離”。在學習“城市形態(tài)”時,有學生突發(fā)奇想:“蘭州的城市形狀呈帶狀分布,這與蘭州拉面有關系嗎?”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維已經偏離了地理課堂,這個生成問題的價值不大,于是回應:“蘭州在地圖上的形狀呈條帶狀,跟拉面確實有些相似,但蘭州這一城市形態(tài)的形成與拉面無關。那么影響蘭州呈條帶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這位教師對學生生成的問題采取了幽默的拒絕,既化解了學生的尷尬,又避免了課堂滑向無目的狀態(tài),巧妙地回到了教學計劃的中心,做到了課程計劃與課堂開放的“收放自如”。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五

自媒體形成以來,國內產生了眾多用戶,其傳播形式也各式各樣。自媒體能對傳統(tǒng)媒體或者主流媒體產生如此巨大的沖擊力,從本質上看,就在于其傳播主體的大眾化、多樣化和個性化。自媒體的優(yōu)勢是交互強、傳播快、無約束。但是缺乏信息監(jiān)管,沒有經過科學論證,自媒體信息的真?zhèn)涡砸呀洺蔀榱艘粋€社會問題。顯然,現(xiàn)代學校已經受到了自媒體的深刻影響。教師和學生都可能會通過自媒體將各類信息引入課堂,這會沖擊著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正確的自媒體信息可以豐富師生的見聞感悟,同時,虛假的自媒體信息則可能誤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如自媒體平臺經常會產生的“食用碘鹽可以防輻射,引起各地鹽荒”等信息,曾在學生之間傳播,歪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必須正確有效利用自媒體,促進地理教學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快樂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的地理人才。

現(xiàn)階段,很多地理教師在進行教研討論,或開展教學培訓的時候,大家交流的主要內容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原來的“教師‘教什么’,‘怎么教’”逐步向現(xiàn)在的“學生‘怎么學’,‘學得怎么樣’”轉變。正因如此,地理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將自媒體的全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融匯在日常的備課、說課、上課等教學行為中。教育教學理論是在不斷積累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行動指南。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堅持將教學的基本理論與校園的特色文化氛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筆者認為,自媒體背景下,教師應當實時“充電”,可以多讀些教學理論著作,如《教學導論》、《課程文化》等,還要充分的利用網絡信息平臺,積極主動地鏈接一些類似于李鎮(zhèn)西的博客、還有朱永新等教育名家的微博,從中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并應用于教學實踐。

(一)自媒體背景下的個性化教學。

首先,現(xiàn)代學校都在推進網絡教學。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在線學習。因為在線學習有著獨特教學優(yōu)勢,它能夠打破時間、地點、人員的限制。只要學生有互聯(lián)網絡手機或電腦,他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典型的在線網絡,如“江蘇在線學習”,其學習內容比較新穎,還可實時更新,產生網絡互動,學生能夠學到最前沿的知識。網絡學習平臺使用方式比較容易,只要在網站上進行實名認證后,學生就可以直接登錄在線學習。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地理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更新教學案例等。典型的網絡學習平臺為“人教網地理”教學平臺。在該平臺上,教師能學習到最新的教學理念,查找到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教學工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該平臺中設置了教學園地、教學資源、教材培訓和專題探討等多個欄目,內容極其豐富,提供了地理知識的相關資源和鏈接,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第三,每名教師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教學經歷不同,因而其對知識理解也不盡相同。部分優(yōu)秀的地理教師已開始利用網絡建立了自己的網頁和博客,把日常教學實踐中所做、所思、所想,通過網絡的形式傳達給網友,與同行共享教學所得。教師只要把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以自媒體信息的形式匯入網絡之海,經過與眾多同行網友的溝通,就可以快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較有名的是李萬龍地理名師工作室,改編“小蘋果、大中國”的溫江地理老師羅春,常熟名師大俠沈國明等等,他們在地理教學實踐中都有著超凡的洞察力、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全國地理教師的模范。通過對這些教師的工作室進行訪問,地理教師們可以進一步瞻仰名師的風采,他們以自己優(yōu)秀的地理理念感悟和現(xiàn)實行動,引領著青年地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專業(yè)化地成長。

(二)自媒體背景下的交互式教學。

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麥克風,是一個教學者,是信息的傳播者。自媒體以其自身強交互性和自主性的特征,顯著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網絡上很多教師通過寫博客、建立相關的微信群、做在線課堂等形式進行公益教育,旨在為一切參與地理教學的師生指引方向,也提供教與學的對策。就師生而言,自媒體一方面是學習的平臺,學生能夠補充很多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另一方面,自媒體還是展示平臺,廣大網友以地理為內容進行思想碰撞。它讓我們清楚的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和缺陷,也讓師生或生生之間更深入地互相了解,并以那些優(yōu)秀者做榜樣,促進自身的發(fā)展。在平臺上,教師對每一節(jié)課的相關內容可以進行集體討論,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實現(xiàn)各種網絡資源的共享。比如說,當前地理課程普遍使用新教材,如果教師鉆研新教材中遇到疑難問題,那么教師就在平臺上實時交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教師還可根據(jù)地理教學的不同形式,制定系統(tǒng)的、科學的教學案例,并請其他教師對這些案例進行補充,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形成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地理教學風格。

(三)自媒體背景下的實踐性教學。

在自媒體背景下,教師應當注重實踐性教學。教師可以設定相關的微博、qq群,并將學生設定為群成員,借此類平臺發(fā)布有關地理知識、布置課后習題,并引導學生日常的自主學習,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應當建立相關的討論組,如果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不能解決,或是總結了相關的經驗,他就可以在微博和qq群中發(fā)布,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各種地理過程和地理現(xiàn)象,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交流,努力找到答案。教師可關注整個過程,適時提出實踐性指導和建議。陳國祥老師在藍月亮中學地理教研的yy頻道上與其他青年教師進行交流時,他就將自己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所用到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理念告訴他們,并深入指導他們進行實踐。白絮飛教授運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廣大青年教師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設計。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在自媒體背景下采用實踐性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

(四)自媒體背景下的課題式教學。

受限制的`地理課時,經常會影響教師開展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建一些相關的研究課題,例如“二氧化碳對氣溫變化的貢獻有多大”、“為什么南昌是長江上的四大火爐”等討論主題,并要求學生通過網絡等自媒體手段,單獨地或合作地查找相應的資料,完成課題。鉆研課題,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體會地理研究的樂趣;另一方面,鉆研課題也能夠使學生參與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形成,感悟知識。總的來說,這種課題式的教學模式能夠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每年7—10月是臺風普遍來襲的時間,教師可以以此為課題,引導學生運用網絡手段,了解為什么臺風要扎堆來襲的問題。學生在廣泛查閱相關資料以后,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上亞太地區(qū)10天內多次臺風登錄的現(xiàn)象還是比較少見的。但是,近幾年來臺風生成的高峰期都集中7—8月份也是一個事實,所以不用過于奇怪。學生利用周末實踐和假期時間,由教師組織進行有計劃的qq或微信聊天,進行課題研究與交流,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教師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為基礎的自媒體教學,給當前的地理教學改革帶來了很多的啟示,也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地理教學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地能為了興趣而主動學習,不是為了學習而被動學習。如果學生能夠完成這個轉變,其成績就會有突飛猛進的提高。對于教師來說,自媒體背景下的地理教學能夠不斷的促進教學向個性化、全天候、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要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平臺,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進一步促進地理教學的發(fā)展。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六

摘要:《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也就是說,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若想充分發(fā)揮地理的真正價值,就必須改掉以往簡單的教學思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實際;問題情境;評價機制。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然而,以往簡單的知識傳授,只是加深了學生對地理是“副科”、“豆芽課”的認識,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科越來越不重視。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改變以往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為地理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與生活有關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河流和湖泊》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些黃河、長江被嚴重污染的圖片,并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明確了這些污染源都是來自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在意的舉動,讓學生明確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我還讓學生了解長江洪災、黃河泛濫、凌汛、斷流等帶來的危害,從而,讓學生樹立人地協(xié)調的觀念,并讓地理知識為學生以后的生活帶來方便。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有人曾經說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發(fā)生興趣,進而產生認識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傾向,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于初中生來說,該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所以,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可以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樂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終,讓學生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例如,在教學《土地資源》時,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形成原因。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土地資源屬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可再生資源?(2)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有哪幾種類型?(3)耕地、林地共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完善評價機制,重拾學習信心。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tài)度、行為的變化。實現(xiàn)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chuàng)設一種‘發(fā)現(xiàn)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完善評價機制,要讓地理課堂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間的自主評價,都要從優(yōu)缺點兩個方面展開,這樣有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從而,幫助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以促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更加輕松地掌握地理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為高效地理課堂的實現(xiàn)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單力。關于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新課程:教師,2010(12)。

[2]高峰。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反思[j]。學周刊:a,2012(02)。

文檔為doc格式。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七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的廣泛普及,高中地理教學的教育重心也有所變化,即由原來的傳統(tǒng)向教學朝地理學科能力培養(yǎng)角度轉化,并取得顯著成效。地理對高中生而言,不只是高考的門檻,更是幫助其掌握生活知識的必備工具。本文的立足點在于闡釋高中地理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能力的重要性,重點分析如何基于學科核心能力培養(yǎng)開展高中地理教學,以期為高中教育提供借鑒。

何為學科核心能力?顧名詞義,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經驗總結和知識積累形成的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該學科、解決與該學科相關的系列問題的能力。對于高中地理而言,學科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對地圖的記憶、識別和使用能力,對地理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以及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1]。之所以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能力,和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學習帶來的重要便利有極大關系。首先,學生具備識別和使用地圖的能力,能夠對發(fā)生的一些地理問題進行準確定位,然后再進行地勢地貌和天氣變化等不可控因素的深入分析,教師也才能順利將學生帶入到特定教學情境中[2]。其次,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地理知識,不僅會使得其所掌握的知識更加全面系統(tǒng),還能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及時調動所學知識加以解決,避免其成為“書呆子”,遇事無從下手。

1.培養(yǎng)學生識別、記憶、使用地圖的能力面對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系統(tǒng)向學生講授有關地圖的知識,例如如何利用地圖辨別所處方位,如何看懂不同事物在地圖上的表示方式和位置表述等。其二,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反復記憶地圖上的重要信息,還可以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記憶技巧。例如,教師可以引入“參照物記憶法”,即教會學生記憶集中化,切勿散點分布,可以將所要記憶的內容劃分為幾大區(qū)塊,分別在每個區(qū)塊中選擇主要參照物,通過記憶參照物的方式對周邊事物進行輻射性記憶,以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地圖上記憶南北半球的溫度帶劃分時,可以先重點將中國各地所處的溫度帶進行劃分,隨后按照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進行上下輻射,如中國的北部處于北溫帶,俄羅斯又位于中國的北方,因此其只能是北溫帶和寒帶,而越南、新加坡、印度等國位于距離中國很近的南部,赤道附近,即這些國家只能是熱帶或亞熱帶(因為中國的海南省已經處于亞熱帶地區(qū))。此種方法容易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很深的印象,不至于短時間遺忘[3]。

2.培養(yǎng)學生學會對地理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上文提及,地理知識的特征是散而雜,但是又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學習地理的系統(tǒng)化思維進行訓練。在學習一段時間后,要引導學生對這一階段的學習進行總結歸納,和此前所學進行對比,找出相通之處。其中,繪圖是比較實用的一種歸納總結手法。例如,學生在學習地球周期性運動的內容時,地球的自轉、公轉、晝夜交替等都需要通過作圖進行分析,單憑頭腦想象很容易出現(xiàn)誤差。因此,在學完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預留任務,即用作圖的方式將地球的`周期性運動之間的關聯(lián)表示出來。學生在繪圖期間便會主動思考這種運動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不同變化階段,有利于幫助其記憶相關知識[4]。

3.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地理知識與自然世界的貼合程度相比其他學科而言更為緊密,要想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實際解決地理問題、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能力。例如,在講解地形地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某條河流、某座山脈或某棟房屋的構造,分析其形成如此樣貌的原因;在講解星系時,要求學生主動到天文館了解望遠鏡的相關知識,或者對此前出現(xiàn)的日食、月食、日全食、月全食等現(xiàn)象進行解釋;講解地球周期性運動時,要求學生結合年月日的分布規(guī)律和時間變化對所學現(xiàn)象進行討論等,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細節(jié)的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能力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還能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探究世界、鉆研生命的興趣,對其未來發(fā)展大有幫助。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篇十八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逐步深入,高中物理課程教學發(fā)生諸多變化,其主要涵蓋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等方面。當前,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法因顯著的教學效果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倘若將探究式教學法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之中,那么對地理課堂教學實效具有提升作用。本文介紹了探究式教學法的內涵及其特征,并對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以期促進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的發(fā)展與進步。

探究式教學法高中地理教學教學應用。

近幾年來,我國教育的重心發(fā)生了轉移,由知識傳授轉變?yōu)閷W生能力培養(yǎng),由注重學習成果轉變?yōu)殛P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由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轉變?yōu)橹匾晜€體差異性等方面。另外,在教學模式方面以多元化教學方法替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逐漸成為改革的主流?!陡咧械乩韺W科標準(試用版)》明確提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課堂探究教學提高高中生的探索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要想實現(xiàn)這一新型教學理念,就必須將探究式教學法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之中。

所謂“探究式教學法”,就是指運用探究性方法實施各項教學活動,并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在應用該教學法的過程中,通常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帶領學生一同參與理論知識或現(xiàn)實問題的探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使用這一方法的同時,還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積極性,努力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一系列實際問題。探究式教學法的必要前提在于: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提出具有緊密性、探究性的實質性問題,并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模式回答問題,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答案和分析情況做綜合歸納,得出全面而客觀的結果,經過反復鍛煉,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效率。此外,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還應明確師生雙方的定位。對教師而言,必須摒棄原先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積極轉變?yōu)橐龑д?、發(fā)問者、總結者,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分析潛質和探究熱情,從而促進學生提高問題處理能力。對學生而言,必須充分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變被動者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從而獲得最佳結論。

1.教師積極落實引導工作,讓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

由于深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沿襲“一言堂”授課模式,整堂課下來常常倍感辛勞,而學生所習得的知識有限,自然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找準自身的位置。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在遵循地理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將時間、空間留給講臺之下的學生,教師僅僅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指引作用,并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起著糾正作用。例如,在講授“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一課時,教師首先要熟悉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即初步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運用地球儀、手電筒等教具模擬晨線、暗線的形成,并歸納出晨昏線的主要移動特征,進而使學生體會到地球自轉的美感,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想象能力。緊接著,教師邀請三位同學模擬地球自轉實驗,讓學生親身切實感受到實驗引導的樂趣所在,既活躍了地理課堂教學氛圍,又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了積極性。

2.組織學生對課堂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地理教師在拋出問題之后,學生迅速進入獨立思考環(huán)節(jié),這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問題,待思考結束后,可邀請學生代表進行發(fā)言,及時掌握學生的實際思考情況。發(fā)言后,教師應結合教學計劃、課堂內容等,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規(guī)定每一小組總結出完整的答案,并且在小組討論后派組長做最后的陳述,將討論結果分享給任課教師和其他同學。由此可見,這樣的探究式教學法不僅有效鍛煉了高中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協(xié)作,可以毫不夸張地講,探究式教學法是任何教學法中最合理的、最科學的。

3.推進小組發(fā)言,教師做好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總結。

在小組討論后,即刻過渡到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以“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扮演何種角色”問題為例,在小組思考和討論過后,教師派每組組長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和總結。而在小組總結后,教師還需對各組闡述內容進行客觀評價,必要時應指出不足之處,督促學生進行改正,但對某些新穎的觀點和思路應適當?shù)亟o予表揚,從而使小組結論得到升華。所有小組全面完成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應做好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總結,綜合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和發(fā)言觀點,對之前提出的問題進行客觀總結,并全面剖析這一問題,進而使學生收獲更多的地理知識,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高地理課堂學習效率。實踐證明,高中地理教學引入探究式教學法,不僅可以提升高中生的自主探究水平,而且利于提高人文素養(yǎng),從而進一步增強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既能最大限度地增強教學效果,又能加強高中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該種教學法是值得廣泛提倡的。此外,地理教師應加快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做好指引工作,準確定位好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靈活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從而促進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龔偉波.淺談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xx(07).

[2]李君.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s4).

[3]李瑞娥,趙培河.淺談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xx(09).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