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11-13 10:40:26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教育是指教育目的明確,以過程性和系統(tǒng)化方式實現(xiàn)的一種社會活動??偨Y(jié)的語言要簡潔明了,突出重點,避免冗長和啰嗦的敘述??偨Y(jié)范文用簡練的語言,生動地展示了作者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
故鄉(xiāng)的老油坊散文篇一
土家人日常多食用豬油,最好的是豬板油,其次是用肥肉熬煉的油,除此之外,還食用菜籽油和山茶油。尤其山茶油,現(xiàn)在被認(rèn)為是最好的食用油之一,可在我們土家人的山溝里,只是救急用的,比如家里豬油沒有了時。煉取豬油比較簡單,將肥肉洗凈切片,放在大鐵鍋里,用小火慢慢熬,待油脂都出來了,把油渣撈出來單獨放,或者油渣與油同放,油里加少許鹽,以防生霉。而榨取菜籽油、山茶油和桐油(非食用油)就比較麻煩。這個榨取過程,很講求技術(shù)。在20世紀(jì)80年代中期,土家村寨里還有碾坊和油坊,到80年代末,年幼的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一座座我們視為樂園的碾坊和油坊從身邊消失、絕跡。今天,曾經(jīng)的碾坊油坊場所都已成為莊稼地,很是肥沃。但對那些碾坊油坊,我記憶猶新。
碾坊(干碾坊)和油坊通常是建在一起,便于榨油一條龍服務(wù);另外有一種水碾坊,主要用來碾米、碾麥子做面條等。碾坊和油坊都是建在房屋內(nèi)部。碾坊主要為木石結(jié)構(gòu),用結(jié)實的木頭做成一個“品”字形的碾架子,架子中間用一根粗大的雜木做軸心柱,軸心柱頂端(“品”字頭處)鑿一個大口,大口咬住直立的將軍柱(將軍柱一般都是房子的一根中柱),碾架子軸心柱可以圍繞將軍柱三百六十度轉(zhuǎn)。以將軍柱為中心,在這個中心外三米左右的同心圓地上開挖出碾溝,碾溝里鑲上石頭做的碾槽,石碾槽呈半個橢圓形狀。碾架子“品”字頭一端環(huán)繞在將軍柱上,在另一端架子下方,安裝兩個或者四個大大的、形似鐵餅的直徑在一米左右的石碾輪,置于碾槽的正中心。碾架子的再靠外處套著一副軛,將軛套在牛肩上,把牛的左眼(靠碾槽的內(nèi)側(cè))用布蒙上,工作時,牛拉著碾架子圍繞著將軍柱轉(zhuǎn),碾槽里放著菜籽或者油桐子。經(jīng)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碾磨,菜籽或者油桐子被碾碎壓成鍋巴狀,然后油匠師傅把這些鍋巴狀的東西用草簍子和鐵箍子包好,放到榨殼子(木質(zhì)榨油機)榨油。說到這,如果不了解下土家人發(fā)明的榨殼子,就可惜了。
榨殼子是土家人原始的榨油機。榨殼子長約七八米,由八根碩大的柱子構(gòu)成的架子抬著。榨殼子全是原木制造,這原木是材質(zhì)很硬的上好木材;主體的那根原木直徑有一米五左右,這樣粗的一根原木,被木匠師傅給平分成兩半,然后把兩塊原木中心挖空成半圓形的`槽,槽壁厚約五寸,有點像獨木舟,槽的長度在一丈左右;然后將上下兩塊半圓形槽的木頭合攏,在槽的一側(cè)留下一個跟槽長度一樣的“吞口”,吞口高約一尺,用來取放油渣餅;在榨殼子的下方,留有一個柑橘大小的圓孔,是榨殼子的肚臍眼,用來漏油,在榨殼子肚子里榨出的油統(tǒng)統(tǒng)從這里流出,流到下面的接油桶。整個榨殼子四平八穩(wěn)地站在那里,絕對是個龐然大物。不榨油的季節(jié),榨殼子便是孩子們躲貓貓的好地方。
別看這原始的榨油機,用處可大了。我們村的那榨殼子是在20世紀(jì)80年代末賣掉的,因那時村里的柴油機盛行了。整個碾坊和油坊的房子也是這個時候一起賣掉的,據(jù)說是賣到縣木材加工廠去了,由當(dāng)時的小隊隊長負(fù)責(zé),后來小隊里每家每戶都分了幾塊錢,還據(jù)說小隊隊長額外搞了點油水。拆這房子時,隊里不少人都舍不得,畢竟是有點歷史的;這碾坊油坊據(jù)說是清朝末年建的,在新中國公社化時代更是充分發(fā)揮了作用,是咱村里人自力更生的象征。
解放前,我爺爺曾在這油坊當(dāng)過油匠師傅。在20世紀(jì)80年代初,這油坊還熱火過一陣子,我們小隊的隊長在這里當(dāng)油匠師傅,鄰村的人也來這里榨油。
孩提時我看到的榨油,是先將菜籽或者油桐子放在一個大甑子(架在一口直徑約一點五米的大鐵鍋上面的一個大木桶)里蒸烤,蒸烤過的菜籽或者油桐子才能榨出更好的油。然后,再把它們放到碾槽里碾細(xì)。油匠師傅把碾細(xì)的菜籽粉或者油桐子粉,用稻草做的草簍子裝好踩實,做成一個草餅,接著用兩個細(xì)鐵箍把草餅攔腰箍緊,箍好的草餅有洗臉盆那么大。榨油時,油匠師傅把草餅一個個地立著排放在榨殼子的肚子里,由兩端往中間放,最后在榨殼子肚臍眼的地方留下一定的空隙,以便插入油尖枋(一種楔形木塊或鐵塊)。油尖枋由多塊組成。一切擺放好后,油匠師傅就開始打油了。這打油是踏踏實實地打。在離榨殼子幾米的地方,屋梁上垂下一根繩子,一根長約八米、碗口粗的打油錘桿懸掛著。這油錘大桿子從錘頭到錘尾是棒球棒狀,錘頭是個幾十斤重的鐵頭,套在錘桿上。打油時,兩個油匠師傅握著錘桿尾,很講技巧地、有節(jié)奏地將油錘懸空推向榨殼子,對準(zhǔn)油尖枋撞擊。在不斷的撞擊中,油尖枋慢慢向榨殼子的另一側(cè)鉆進,從而向左右兩側(cè)產(chǎn)生擠壓力,隨著油尖枋的擠壓越來越緊,產(chǎn)生的壓力越來越大,裝有菜籽粉的草餅在不斷的擠壓下,慢慢滲出濃濃的菜籽油來。本來香噴噴、極其滋潤豐腴的草餅,經(jīng)過不斷的壓榨,終于被擠干了體內(nèi)的最后一絲油分,剩下一個個干巴巴的軀體——最后作為肥料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繼續(xù)作貢獻。打油時,油匠師傅“哎呀噪嗬哎噪嗬”的號子不離口,一些師傅還編出了很多順口溜,這就是后來的“打油詩”,如反映打油生活艱辛的《苦命油師傅》:“打油師傅真可憐,一年到頭不見錢,清早起床不洗臉,劈柴燒火活相連。老婆兒女一大家,四季生活擠油渣,榨里菜油噴噴香,一滴未曾入我腸。老板還嫌師傅慢,監(jiān)工一天來幾趟,不問清寒衣衾涼,只催榨油等趕場。”
爺爺曾說,他當(dāng)兵時走過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很多地方,所看到的榨殼子跟我們村的幾乎一樣。油匠師傅只管榨油,收取辛苦費補貼家用。給大戶人家和生意人榨油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事,因為這些人對油的質(zhì)量要求很高。榨出的油稍有不如主人意的,油匠師傅就面臨著賠償,有的甚至把一年的辛苦費都搭進去了。爺爺在油坊當(dāng)了近十年的油匠師傅,給我們講起打油這門子經(jīng)來,很是自得,說他是把握質(zhì)量的大師傅,在他掌管油坊的年頭里,油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質(zhì)量問題,很多做油生意的老板,從大老遠地方趕來請他去打油。
從重慶的酉陽縣龍?zhí)舵?zhèn)經(jīng)秀山縣到湘西的茶峒(沈從文所寫的《邊城》中提及的茶峒)有一條酉水河,自古以來就是川湘兩地的一條水上交通要道。酉水河經(jīng)湖南里耶、常德后,流入沅江,沅江入洞庭湖后匯入長江。從清朝末期開始,川東一帶的桐油基本都是由此出川,水運一路到達上海。難怪川東一帶的油匠師傅曾很自豪地說:“別看上海那些富貴人家的家具油漆得光亮光亮,沒有我們打的桐油,他們的家具還不素面朝天!說不定我們的汗珠子在油漆里正看著,大城市里大戶人家一個閨秀正在撫摸著一件油漆光亮的箱子呢。”川東一帶的油匠師傅如此自豪是有底氣的:四川是全國油桐的主要產(chǎn)地,而川東是四川油桐的主產(chǎn)地,川東的桐油在那個時代是小有名氣的。無論制造什么木船,都必須用桐油來漆船身,這桐油的防水防腐功效很好——我家現(xiàn)在還有一只木桶,有七八十年歷史,是爺爺當(dāng)年在油坊時專門用來接油的木桶,算是喝飽了桐油的。新中國成立后,爺爺不再打油,這只木桶便成了爺爺?shù)囊患蠹耶?dāng)——水缸。直到20世紀(jì)90年代,它一直盡職盡責(zé)地做好水缸的工作,內(nèi)壁沒有一點朽爛,只是桶底沒有被桐油浸到的木塊開始腐朽了;而今,這只木桶依然還擔(dān)負(fù)著盛裝干糧的重任。
而今,歷史上曾輝煌過的川東桐油、野生漆,幾乎絕跡。在我的記憶里,20世紀(jì)80年代,川東油桐樹、野生漆樹還比較多。一到陽歷三月份,漫山遍野的油桐花競相綻放,比安徽碭山的什么梨花遍山要壯觀不知多少;人們經(jīng)??吹矫鄯淙簭倪@山油桐樹飛到那山油桐樹,嗡嗡聲彌漫著山野,清香妖嬈著空氣。野生漆樹有毒,一些皮膚過敏的人,從漆樹下經(jīng)過,都會皮膚腫脹,甚至潰爛。進入20世紀(jì)80年代后期,化肥這個神奇的東西被廣泛施用;一時間,莊稼簡直前無古人地長勢喜人,農(nóng)民迅速愛上了化肥;可不到十年工夫,農(nóng)民們開始發(fā)現(xiàn),土壤變硬了,不用化肥,玉米就結(jié)不出好果果了;更讓大伯大叔吃驚的是,莊稼地里的油桐樹越來越不結(jié)果了,即使到了十二月(油桐是在農(nóng)歷九月底成熟),果里的桐子還是嫩乎乎的不成熟,油桐樹慢慢枯萎了。現(xiàn)在,川東一帶的莊稼地,基本沒有了油桐樹,曾經(jīng)的油桐主產(chǎn)地也已成為歷史。
土家人手工榨取的油,除了菜籽油、桐油外,還有一種山茶油——而今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為21世紀(jì)最保健的一種油。榨取山茶油不像榨取菜籽油和桐油那么費事,一家一戶即可開工。我以前還常幫娘榨山茶油。
山茶果在九月底十月初成熟,滿山遍野都有,土家人將山茶果采摘回來堆放在干燥地方,過一兩個月,山茶果皮會一分為四地自動裂開。山茶果總體上呈圓形,果皮較厚,果內(nèi)通常是四顆茶籽,茶籽與茶籽之間有一層白色的膜隔著;茶籽呈三面體,貼近果皮那面從果頭到果尾呈弧形,將茶籽橫切,橫切面為扇形;茶籽皮堅硬而光滑,硬皮里還有一層薄薄的籽衣,包裹著肥潤的茶籽。
榨取茶油時,先把干燥的茶籽放在石臼里舂碎,再把舂碎后的茶籽粉放在大鐵鍋里翻炒一下,而后加水熬煮,幾個小時后,茶油就會黏糊糊地漂浮在水面上;用鐵鏟把浮在水面的油層起到鐵盆里,往往要起很多次,才能把茶油基本都提出來。這樣的茶油含有大量水分,需要再放到另外的大鐵鍋熬煮,直到將水分蒸發(fā)完,這才算完成茶油的榨取。山茶油很香,略帶一點苦味?,F(xiàn)在超市里賣的所謂野山茶油,基本不是純山茶油。
菜籽油、山茶油、桐油,是土家人取自自然精華的三大植物油,它們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菜籽油、山茶油既是重要的食用油,也是重要的燈油。在沒有電的時代,照明全靠這油。菜籽油,土家人又叫作“清油”,是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中的主要燃油。桐油既是裝飾油漆,也是燃油,還可入藥,比如治療小孩脫肛,往往是藥到病除,真是民間智慧的又一體現(xiàn)了。
故鄉(xiāng)的老油坊散文篇二
上周末回到家還沒有落座,正在煮晚飯的妻子炒菜時發(fā)現(xiàn)油壺是空的,便拿著油壺塞到我手里,你到小埡口的油坊去打一壺菜油回來,那里的菜油比較純。
我領(lǐng)受了任務(wù),帶著四歲多的外孫來到了小埡口油坊門市。門面不大,門口卻等著幾個拿著油壺打油的人,一位穿著花格子衣服的中年婦女挽著袖子,正麻利地從鐵桶里舀出黃亮黃亮的菜油往油壺里倒。我守著先來后到的規(guī)矩,牽著外孫立在后邊等候老板打油的忙碌,一邊呼吸著從空氣中彌漫出來的濃濃菜油清香,一邊環(huán)顧著油坊里的設(shè)施設(shè)備。只見油坊門市里有幾只裝滿菜油的鐵桶,里面靠墻的榨油機是電動力的,構(gòu)造極其簡單,一個漏斗和曲軸構(gòu)成,沒有我小時候老家的油機設(shè)備那么魁梧。
“喂,油打好了,20斤,180塊錢?!甭牭嚼习迥锏慕新?,我猛然回過神來,迅速拿出錢包付了賬,提著油牽著外孫往家走。
吃過晚飯,岳父和妻子在客廳里看著電視。外孫纏著我打開室內(nèi)的電腦看小豬佩奇動畫片??戳艘粫叶核娔X要休息,乖兒童要聽話睡覺。還好,外孫信以為真,趕忙脫衣服睡覺。我躺在外孫旁邊,摸著外孫的背,不一會她就睡著了。我趕緊坐在電腦前,思緒回到了童年的故鄉(xiāng)。
七十年代,數(shù)九寒冬的季節(jié)是我們鄉(xiāng)下人最為輕松愜意的日子,一年的收成都裝進了糧倉,準(zhǔn)備著過年的柴火,做著一些耍耍活路。但在這個時節(jié)里,最忙碌的,便是那老油坊里的榨油人了。
記憶中,我所居住的村子附近沒有油坊,加之那時少有的兩家油坊都是在街上,而且在冬季里才開始啟用榨油機。只要村民們聽到了榨油機的吼聲,一傳十,十傳百,每家每戶把打掃干凈的菜籽從糧倉里裝進口袋,或用氣滾車或挑著來到油坊,帶著油桶,以三斤菜籽換一斤油,補上每斤一角錢的加工費,下一年的吃油就挑著回家了。
那些年的冬季的一個早晨,父親天亮就挑著七八十斤菜籽,我跟在屁股后面,一起來到油坊。我很好奇,看見叔叔伯伯們把菜籽倒進一口大鐵鍋里像母親炒葵花一樣翻動,兩個大木樁的肚子里還能夠把菜籽榨出油。還有那些叔叔拉著一個長長的吊在空中的木棒,往大木樁的肚子撞去,把我耳朵震得嗡嗡叫,嚇得我跑出了油坊外,不敢進去。直到父親調(diào)換好菜油走出榨油坊,我才屁顛屁顛跟著往回走。
十一二歲,我開始在街上的鎮(zhèn)中學(xué)讀初中,每天行走街上見的世面多了,也就像個男子漢,對榨油的撞擊聲不懼怕了。每年跟著父親去換油時,還帶著好奇的心探詢,看著叔叔用大鐵鍬在鍋里不斷翻炒菜籽,我還幫著叔叔添柴燒火,一邊刨根究底問這問那。那煙霧繚繞中,炒菜籽的叔叔像個巨人在揮動著鐵鍬,臉上掛滿著密密麻麻的汗珠。
隨著鍋里菜籽的水分不斷減少,發(fā)燙的菜籽飄出一股誘人的香味。究竟要炒到什么程度,完全要靠叔叔伯伯的經(jīng)驗掌握。據(jù)叔叔伯伯告訴我,菜籽炒嫩了出油低還不香,炒老了油還會發(fā)苦。炒好的菜籽撮出鍋后,又放進石槽里,讓一頭大水牛拉著一個圓形的石磙碾壓,壓碎后的菜籽就可以放到榨油機里進行壓榨。
那時,老式的油榨機由鑄鐵和圓木做成的門字架,架子中間的下面有三米左右長的凹型木槽,一頭高一頭低。叔叔在鐵環(huán)一樣的鐵圈里墊上干凈的稻草,然后裝上炒熟碾壓后的菜籽油面,形成一個個圓形的鐵餅,再將鐵餅一個一個緊挨著放到凹型槽中,放完最后一個后,頂上一個圓形的厚實圓形蓋子,在蓋子的旁邊放上尺許的木楔子,逐漸逐漸不斷加壓。隨著叔叔推動撞桿的一聲吆喝,空隙處又多加了一個木楔子,擠緊的鐵餅就開始冒出油來,油就順著溝槽流到下面接油的桶里。榨油的叔叔伯伯一般身體都很壯實,個個胳膊小腿一般粗,干起活來絲毫不費力氣。等到木楔子實在加不進了,油也就榨凈了最后一滴,就逐漸松開木楔子,從凹槽里面取出成型的菜籽餅,重新裝上新的鐵餅油面壓榨,周而復(fù)始。
那時候,油坊是冬季鄉(xiāng)村最熱鬧的地方,除了去調(diào)換菜油的,一些附近的老人都喜歡往油坊跑。老人們一是圖個暖和,二是還可以在里面抽煙喝茶聊閑天。叔叔伯伯們的一日三餐都在油坊里解決,由一個會煮飯的伯伯當(dāng)廚師,每人從家里帶來大米、洋芋、紅豆、蔬菜、臘肉等,油就是現(xiàn)榨的菜油,從桶里需要多少舀多少。每當(dāng)吃飯的時候,叔叔伯伯們一般不愛洗手,端起碗就吃,每人前面還倒上一杯紅苕酒,幾個人美滋滋的就喝了起來。我那時很是羨慕,往往看著看著就忍不住流口水。
那個季節(jié)的老油坊里,晝夜燈火明亮、人聲嘈雜,一掃鄉(xiāng)村的寂寞。一旦九十來天的日子一過,喧鬧的榨油坊便逐漸恢復(fù)平靜,家家都打好了油,新年也快到了,叔叔伯伯們都回到自己的家開始忙年了。
時下的鄉(xiāng)村越來越城鎮(zhèn)化了,以前那些爛朽朽的土墻茅草屋不見了,羊腸小道不見了,打油菜打麥子的地壩不見了,犁頭鐵耙不見了,表兄的榨油坊有一天也會消失。留下的,唯有一段記憶和對鄉(xiāng)愁的懷念。
故鄉(xiāng)的老油坊散文篇三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父親除了耕田種地,還開過一間油坊。
那時,家鄉(xiāng)漫山遍野都長著蒼翠碧綠的茶油樹。采摘茶油果時節(jié),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都堆著小山似的茶油果。我們這些小屁們常常爬上果堆頂上曬太陽,聽老人們講“鬼子吃沙梨”的故事。
據(jù)說,當(dāng)年有幾個散落的日本鬼子路過家鄉(xiāng)時,看見路邊的茶果樹上結(jié)滿拳頭般大的果子,肚饑口渴的鬼子們欣喜若狂,抓到果子便下牙,豈料又苦又澀,皺著眉頭吞不下,便謾罵:“娘稀匹的,廣西的沙梨真難吃……”
茶油果雖然又苦又澀,但它的核榨出的油不僅芳香,還有效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和空腹血糖、抑止甘油三脂的`升高的作用。
父親不曾想過開坊榨油之事。只因鄰村那間老油坊的油桁陳舊爛壞,桁主年高體弱,舉錘艱難,關(guān)門不干了。附近村莊又沒有油坊,榨油要到二十多公里遠的集鎮(zhèn)上,不僅路途遙遠,有時還得排隊等候一兩天。一次,天剛亮母親就裝茶油粉乘車出發(fā),第二天摸黑才挑油回來,足足等了兩天一夜,還得去住旅館,害得父親在家里既要看牛,又要做家務(wù),忙得團團轉(zhuǎn)。于是,父親決定開坊榨油。
第二年初秋,父親上山砍了一棵水缸大的松樹開鑿油桁。每天他都打著午餐包,帶著刨鑿錘等工具往山上跑。一個月后,一條嶄新而美觀的油桁挖好了。父親請來幾個親戚朋友幫忙,邊拉邊推,硬是把那“龐然大物”請回了家,放在一間既簡陋又爬滿青苔的瓦房里。這就是父親的油坊。
從此,每到榨油時節(jié),左鄰右舍,村前村后的人們舂好茶油粉都往這屋里走。瓦房里不時傳來“轟轟”的錘聲,爽朗的笑聲,飄出縷縷芳香。
有時,父親忙不過來,母親便放下家務(wù)來幫忙。母親炒茶油粉、裝麩、接油,忙得喘不過氣來。我也常常去湊熱鬧,吹吹火,搓搓茶油粉,摸摸榨油錘,弄得油光滿面。那錘水桶般大,二尺多長,春花木格,堅硬如鐵,足有50多斤,我連提也提不起,更別談舉了。父親舉錘也不輕松,舉錘時雙目鼓睜,青筋凸起,下錘時“嘿”出一聲,桁震地動,瓦片作響,連打十多錘后,便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父親在流汗,桁嘴在流油,錘聲越猛,油流越大,油主人就越高興。而那錘好像打在我的心上,隱隱作痛。那“嘿”聲多年后還在我耳邊回響。父親滿身流的也是油呀!
看著那黃橙橙的茶油,聞著那香噴噴的氣味,饞得我直舔嘴唇,垂延欲滴。真想煨條紅薯蘸油吃,也想起糯米炒油飯那馥郁香醇的味道。
母親每次榨油回來,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都煨紅薯蘸油吃,薯香油更香,吃得嘴角流油,吃到肚凸還想吃。母親見我們吃得還不過癮,晚上又用糯米煮油飯,撒上蔥花,滿屋飄香,我們吃得連舌頭都想吞下去。
父親經(jīng)營這間油坊十多年,收費一直很便宜,每斤茶油粉只收幾分錢,對困難戶和五保戶還免費服務(wù)。一年下來掙不了幾個錢。父親開坊榨油雖然不能改變家里貧窮的境況,卻贏得了村民的口碑,受到了村民的尊重。但是,因為勞累過度,父親曾昏倒油坊,大病一場,終因體力不支退下來。父親把那油錘交給他的兄弟,希望兄弟能高舉油錘,繼續(xù)為村民服務(wù)。
故鄉(xiāng)的老油坊散文篇四
說起燉缽爐,我估摸著它可能是現(xiàn)在電火鍋、酒精火鍋甚至滿街時興的刷鍋、地鍋子的鼻祖吧!
從字面上講,“燉”是烹飪的方法,有別于煎、炸、煮;“缽”起初應(yīng)為燉缽,一種像盆但又粗糙一些的陶器,以后演變?yōu)殍F鍋或者鋼精鍋;而關(guān)鍵在于“爐”,“爐”的風(fēng)格可謂五花八門,漢江平原的燉缽爐可謂別具一格。
那些年代,鄉(xiāng)下到了十冬臘月天寒地凍的時候,為了吃上熱飯熱菜,就把收藏在雜物間旮旯里的燉缽爐找出來,拍打掉灰塵,燉起燉缽爐來。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是在供銷社日雜門市部買回來的鑄鐵的、翻砂工藝的燉缽爐,上頭有三個耳子,中間隔著一個露碗兒,下頭一個通風(fēng)孔,腳是三個爪子,穩(wěn)穩(wěn)地放在飯桌中央。條件差一點的家戶,則用黃泥摻些麻筋捏制的土燉缽爐,雖然結(jié)構(gòu)、功能與鑄鐵的燉缽爐差不了多少,露碗兒也不是鑄鐵的,是用幾根鐵絲或鋼棍替代罷了,但是,略顯笨重、粗糙,看上就有點土頭巴腦的。爐子不一樣,鍋里燉出來的菜肴可是一樣的香甜。中午或是晚上遂將在大鍋里燒好的豬肉、頭蹄雜貨盛在一個小鐵鍋里,放在燉缽爐上,將架爐膛里的皮材用木屑或者廢紙引燃,一時間,堂屋里炊煙裊裊,爐火熊熊,到處飄逸著特有的菜香味兒。待到鍋里“咕嘟嘟——”“咕嘟嘟——”地?zé)蹰_鍋了,加些白菜、蘿卜、香菜等,當(dāng)然加幾塊豆腐更是絕配,大人娃兒一大家子人圍坐在飯桌四周,聚集在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燉缽爐邊上,“吸溜”“吸溜”地吃著喝著,說著笑著,盡享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當(dāng)然,在那些年代里,吃燉缽爐的日子也是短暫的、屈指可數(shù)的,因為,除了春節(jié)前殺了年豬,生產(chǎn)隊里抽干了塘堰分了鮮魚,才有吃燉缽爐的機會和口福。更難得的是父親放假在家,燉起燉缽爐,就著一碟豆腐乳,再炒上一碟花生米或是蠶豆,陪著爺爺小酌幾杯,看著老人們體味著“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愜意勁兒,那是多么讓人艷羨的呀!
故鄉(xiāng)的老油坊散文篇五
故鄉(xiāng),是一個多么美的詞?。∑鋵嵵皇且粋€外表的軀殼。
我出生在廣州大泥市場,從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從未分開過。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那就是我妹妹誕生了。她的誕生對于我來說有驚喜,有恐懼。驚喜的`是我有一個妹妹了,恐懼的是我馬上要離開這個美麗的城市了。當(dāng)父母跟我說:“我們要離開這個地方?!睍r,我頓時大哭起來。那天清晨,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些淡白的云彩,漸漸的太陽出來了,云彩也隨這變成了深紅色,就像一把劍刺在我心中,流一出來的血。我和家人在太陽的照耀下離開了。我回到了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個很小的小鎮(zhèn),在這里我感覺不到溫暖。每當(dāng)我看見太陽和云彩時,我的心在默默地流淚。這個地方,讓我厭倦,讓我憤怒,讓我心碎,我根本不能在這里生存。我曾想過,如果,我有一雙翅膀,那我就可以離開這個地方,飛向美好的明天,開始全新的生活,但這永遠都只能是幻想!在我心中,這不是故鄉(xiāng),而真正的故鄉(xiāng)是我出生的地方!
故鄉(xiāng)的老油坊散文篇六
那些年代的鄉(xiāng)下,過冬是件非常難熬的事情。那些年,嚴(yán)冬來臨,白雪皚皚,老北風(fēng)撕扯著電線和樹梢“嗚——嗚——”吹著哨子,房檐下會掛著幾尺長的凌冰鉤子,堰塘和水庫上的冰有幾尺厚,我們在上面你追我趕奔跑打鬧都沒有一點事兒。穿著棉衣棉褲仍覺得透心的涼,布底子的棉鞋也不保暖,手腳成天凍的冰涼,像一個個紅蘿卜。一個冬天,手背、腳后跟不知要都凍爛幾回,皺裂的口子滲著血絲絲?;鸹\缸就成了我們農(nóng)家必備的取暖工具。
火籠缸是一種用來取暖的陶器,圓圓的,上粗下細(xì),有土陶的和上釉的兩種。規(guī)格一般有大小兩種,剛好能踏上大人的一雙腳,小孩只能踩著邊兒烤腳。火籠缸上面有個把兒,隨手拎著烤手,坐著烤腳,很能抵擋一陣子寒冷。
火籠缸里多裝有木屑、棉殼和枯草渣滓這些既易燃又耐燒的東西。早晨,母親做好飯后就讓我們將灶膛里的腐炭帶上灰火一并鏟到火籠缸里,用腳踩實,然后再蓋一層灶灰。一開始,總是煙霧彌漫,熏得人眼淚只溜,抹得像個花貓臉,但是,我們?nèi)匀粯反瞬黄!4笕耸菦]有功夫享受火籠缸的,多是由老人和小孩用來取暖,有時候衣褲被燒得大窟窿小洞,那多數(shù)是烤火籠缸惹的禍。
在經(jīng)濟十分拮據(jù)的那些年代,雖然只花三五毛錢就能買一個的火籠缸卻看得很金貴,家長是絕對不讓我們帶到學(xué)校去,以免丟了或砸了。上學(xué)的時候,凍得實在招架不住,我們就找來空油漆罐之類的鐵質(zhì)容器,模仿著自制簡易的火籠缸。在其底上鉆幾個小孔,用鐵絲做一個提手,拴上線繩提著,里面裝上腐炭和木屑之類的,到校后迎風(fēng)使勁晃幾圈,吹燃了權(quán)當(dāng)火籠缸烤手,也能對付一陣子。有時候煙熏火燎地把教室里搞得烏煙瘴氣的,會被老師喝止甚至將其扔出教室,只能偷偷摸摸地躲在課桌下面焐焐手暖和暖和。
每天晚上睡覺前,母親都會小心翼翼地用火籠缸慢慢地將我們的被褥烘烤熱熱乎乎的才讓我們上床睡覺。多少年,火籠缸陪伴著我們度過一個個嚴(yán)冬。多少次,溫暖的被褥裹擁著我們進入甜蜜的夢鄉(xiāng)。
故鄉(xiāng)的老油坊散文篇七
神軸原為古時家族繪制,上有家族列祖列宗先考先妣的畫像,供后人祭拜,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載體。后來神軸中的人物擴展到了神像、歷史人物、佛、道教、民間傳說故事等,是祭祀、鎮(zhèn)宅、祈福的供奉載體,統(tǒng)稱為木刻版年畫。據(jù)現(xiàn)有資料考證,“瑞興和”神軸畫和木雕技藝制作已傳承300多年,今年年初以“瑞興和”木版年畫項目入選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生意興隆廣銷各地。
劉氏“瑞興和”木版年畫,原所在地新鄉(xiāng)市獲嘉縣南陽屯,地處豫北平原,曾是牧野大戰(zhàn)古戰(zhàn)場,該地佛、道、儒三教薈萃,寺廟眾多,宗教活動頻繁。每逢重大節(jié)日,人們祭天地、念祖宗、拜神靈,神軸作為人們祭祀神靈、先人的供奉載體,需求者眾多,正可謂“家家掛神軸,年年換新裝”。制作神軸的作坊因此得以迅速發(fā)展。
劉尊林回憶了解放前大伯劉運通和父親劉運和組織家人制作神軸的場面。印刷、上色、加厚、上墻,裝裱、定軸、上綾、涂金,全家上下不分男女老幼齊上陣,連七八歲的小孩子也要手端盛顏料的碟子用毛筆為神像畫眉毛打口紅。
“大伯安排我描眼珠。大伯說,描眼珠是很重要的一步,描好了,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怎樣才算好?那得讓不同方向走來的人都覺得畫中人是在盯著自己、朝自己這個方向看?!眲⒆鹆终f,大伯是個嚴(yán)厲的人,作為一家之長,他對家人管理很嚴(yán)格,但是又極通人情。
“劉氏瑞興和木版年畫,除在本縣被信仰者敬仰以外,還成批銷到外地各州、府、縣。每到年前,本縣和外地的老客戶總會趁我家制作間隙,前來用我家的雕版成批印制白片,再拿回家上色。大伯不僅不收分文,深夜還和我們家人一塊吃加餐飯,大伯要求我們先盡著客人吃,客人吃飽了,家人才能吃。一些家里確實窮困的鄉(xiāng)親,年近時,會前來作坊求制作時淘汰下來有些小毛病的畫像,大伯總是慷慨地贈送給他們好的成品?!?/p>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劉家口碑極好。劉氏瑞興和木版年畫,廣銷各地并在一些地方設(shè)立小分作坊、店鋪。
故鄉(xiāng)的老油坊散文篇八
油坊整間有一百多平方。進門右下角躺著榨床,右上角坐著碾盤,左上角墩著焙烤床和柴灶.碾盤呈圓形.碾槽圓臺形,底窄上寬;碾槽里嵌著一條似正方形的“凳子”,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就是碾盤的中心軸,“凳子”的四腳分別卡著四個鐵輪,四個鐵輪在牛的牽引下繞著中心軸在碾槽里周而復(fù)始地作圓周運動.這就是油坊里粉碎茶籽的工具。
家鄉(xiāng)在大躍進年代有人蹲點,夸??谡f那塊地是油海,曾召開省糧油部門主持的現(xiàn)場會,每年上交國家茶油人平三十公斤,自己吃油只能靠喂牲豬.我六歲那年,正是遠房二叔任隊長.他斗膽下令:集體收回茶籽后,允許個人上山將零星散落的茶籽撿回歸個人所有.母親帶著兩個姐姐拼命地干,才撿回一百多斤茶籽,于是就有了私人來油坊榨油的機會。
焙烤床,用土坯砌成,兩面靠墻,正面開兩個灶口,中間鋪上一塊竹蔑織成的又硬又富有彈性的“席子”,灶口邊架著柴塊,火舌舔進去,里面就有溫度,攤在“席子”上的茶籽蒸干了水分,冒出滾滾“白煙”。
柴灶上罩著一口大鐵鍋,鍋內(nèi)立著大木甑,將粉碎了的茶籽末倒入木甑里蒸熟后,鏟入鐵箍中稻草做的餅架里,經(jīng)手壓腳踩,便成塊塊枯餅。
那次姐姐替下我以后,油匠伯伯把我抱到柴灶旁烤火,當(dāng)我睡著時,又把我放到焙床里,焙床里的茶籽水分差不多蒸干,溫度適宜,躺在那粒粒茶籽上如同躺在按摩床上舒服.聽說原來都叫焙灶,只因我在里面睡了一覺,才易名叫焙烤床。
榨床是一段鑿樹木制成的,圓柱形,中間雕鑿一個長方形的孔,將帶箍的枯餅放入孔內(nèi),擠入一些大小厚薄寬窄各異的尖楔(尖楔以硬木制成,頭頂套著鐵環(huán)).榨床前懸掛一挺重炮似的大錘,三個油匠師傅身前掛著一張涂滿油漬的厚布,掄起大錘,對準(zhǔn)尖楔,狠狠地?fù)羧?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音響,榨床底下便流出清香黃亮的油液。
我上完高中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正趕上榨油熱.當(dāng)初,我們象工廠一樣,五人一個班,三班倒.我所在那個班,有三個老油匠、堂兄和我。他們認(rèn)為我這書呆子只能跟牛屁股轉(zhuǎn),但有了那次經(jīng)歷后,我始終不肯,便干起賣力的重活――掄大錘。
首先,我和堂兄抬著大錘的腰身,老師傅握著錘尾掌舵指揮,愿打哪個尖楔就打哪個尖楔。一回下來,臂膀雖痛,但我知曉了榨油的奧秘――哪個尖楔松了就擊哪個,擊到一定程度時,另擇適度的尖楔擠進去,這些見機行事的操作簡單極了,不到幾天,我也充當(dāng)“老師傅”來了。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最新紅巖每章的讀后感(優(yōu)秀19篇)
- 最新創(chuàng)新教育論文匯總(通用20篇)
- 2023年時間相對論散文范本(匯總17篇)
- 最新幼兒園防火課件(優(yōu)質(zhì)14篇)
- 最新財政撥款申請報告(優(yōu)質(zhì)11篇)
- 最新小組合作學(xué)習(xí)反思范本(精選11篇)
- 紅巖每章的讀后感(優(yōu)秀17篇)
- 2023年機械制造裝備設(shè)計課程教學(xué)研究論文(優(yōu)質(zhì)13篇)
- 幼兒園大班應(yīng)彩云優(yōu)質(zhì)教案(通用15篇)
- 小組合作學(xué)習(xí)反思(優(yōu)質(zhì)9篇)
- 學(xué)生會秘書處的職責(zé)和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xué)生在大學(xué)學(xué)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jié)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jié)(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jié)(優(yōu)質(zhì)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xùn)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xué)生軍訓(xùn)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xùn)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wù)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zhì)21篇)
- 植物生物學(xué)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xué)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xué)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匯總17篇)
- 學(xué)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zé)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