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11-19 15:32:54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總結是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在總結的語言上,要簡明扼要,不過度展開??偨Y范文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思維和視角,激發(fā)我們對總結的興趣和熱情。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一
明天是12月12日歷史上的明天,是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紀念的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介、石,促成了“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這就是歷史上的“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
78年前的今天,中國古都西安那劃破凄冷夜空的槍聲,震驚了全世界,也震醒了沉睡中的中國人。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踐踏,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張學良和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楊虎城深感民族危機,決心抗日。
在多次勸諫蔣介、石抗日均遭失敗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在西安發(fā)動兵變,扣留蔣介、石,以逼其“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和平解決國共問題,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了抗日戰(zhàn)爭的巨大轉折,為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民族的尊嚴與自信,因為“西安事變”精神的澆灌,更加浩明于天地,“西安事變”精神永垂不朽!讓我們向張學良,楊虎城二位將軍誠摯致敬,讓我們永遠銘記“雙十二精神”!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二
(第一首)。
國難當頭烽火連,倭賊東北橫行殘。
恨惜老蔣失謀禍,痛感平民交迫寒。
正義盈胸名蓋世,丹心徹骨志沖天。
捉鱉禁室良才勇,放虎歸山忠將憐!
(第二首)。
虎城同謀終飲刃,孺婦何辜命也喪!
熱血男兒中華史,常使晚輩淚盈眶!
(第三首)。
蔽日烽煙海上來,神州板蕩曷勝哀。
鬩墻兄弟爭無已,憂國軍民哭不回。
力挽狂瀾千頃浪,變驚平地一聲雷。
至今功過評青史,獨惜當年兩將才。
(第四首)。
夢寐輪光八秩前,寒風冷月滾硝煙。
張楊兵諫垂青史,國共和衷凈海天。
歷盡百年多少事,追惟近代有華篇。
灰飛煙滅兇殘遠,日暖風嬌共月圓。
(第五首)。
當年敵寇正猖狂,兵諫西安為救亡。
少帥癡情捉放蔣,食言領袖赦囚張。
虎城同舉終遭刃,孺婦何辜命也喪!
熱血男兒中國史,常教晚輩淚盈眶!
(第六首)。
一石擊水四方驚,捉蔣驪山正氣亭。
親日汪盟謀動武,立中我黨略和平。
時局寸發(fā)懸鈞萬,紛亂拔楔賴雅公。
浩淼湖河同入海,張楊史冊記隆名。
(第七首)。
亂世硝煙漫九州,倭夷無忌走驊騮。
山河破碎經刀肉,黎庶倉惶被箭鷗。
蔣首蕭墻先“剿匪,英雄赤膽暗操鉤。
西安壯舉驚天地,攜手成功耀史疇。
(第八首)。
逼蔣抗日諫兵沖,國共聯合又一重。
守土情懷長久記,圖存壯志永無窮。
漢卿此去何時返,烈士從容死亦生。
史冊留名千古頌,今朝赤縣念英雄。
(第九首)。
當年敵寇正猖狂,兵諫西安為救亡。
少帥癡情真放蔣,食言領袖假赦張。
(第十首)。
烽火燃燒入后房,軍民敵愾大刀揚。
一場兵諫挾中正,兩黨和談定主張。
身陷家亡鄉(xiāng)水怒,面臨國破士風狂。
同吹號角驅倭寇,譜寫史詩華夏強。
(第十一首)。
西安事變已多年,兵諫古城掀巨瀾。
抗日功臣身陷獄,護國將士肺真寒。
汗青已灑英雄淚,歷史刊登御外篇。
追憶精忠天感動,惋惜虎將把頭捐。
(第十二首)。
國難當頭戰(zhàn)未休,誰能御侮救神州,
整軍負義蒼生濟,拔劍精忠社稷籌,
電掣風馳兵諫過,天歡地喜海江流,
同仇敵愾功千古,一片丹心照月樓。
(第十三首)。
西北高張抗日旗,可憐關外嘆支離。
千村田野荒荊棘,半壁河山踞虎羆。
安內適堪添內亂,畏夷總是惹夷欺。
華清池畔槍聲起,喚醒昏昏噩夢時。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三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從而挽救了民族危機,促成了“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乃至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革命導師列寧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
是的,就是剛剛過去的日子,他們早已溶入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銘記于心的日子。我們應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它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
我們今天在這里紀念這個偉大而神圣的歷史時刻,就要不忘歷史,不忘過去,緬懷先烈。更重要的是我們大家秉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和革命精神,繼續(xù)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振興而努力奮斗。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四
西安事變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一聲巨響,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原來是日本侵略有預謀制造的,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侵略東北,他們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了,而這件事變的真相在戰(zhàn)后才被揭開。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蔣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殺掉共產黨。只是出于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電給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只有四個多月,東北一百多平米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但是當時中國還有局部的抗戰(zhàn)力量。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
東北淪陷以后,日本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儀,在長春建立起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從此在日寇的鐵蹄下,東北三千萬同胞過著恥辱的亡國奴生活。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又出現了西安事變。
國民政府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國民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并親臨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陜北的紅軍。
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后,西安局勢極為動蕩。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陷于紛爭四起,群雄割據局面而內戰(zhàn)一齊,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趁,從而利于其進一步獨霸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fā),不記宿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釋放蔣介石的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向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日的方向轉變。
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發(fā)奮。蔣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日”的主張,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五
元朝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有那些?“大元”在它短暫的生命歷程中給中國歷史作出了巨大貢獻,一起看看吧.
(一)政治上:
1、元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達360余年的幾個政權分立和割據的局面,出現了空前的統(tǒng)一。
這種大統(tǒng)一局面在中國歷史上是僅見的,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歷朝不可比擬的,也為它以后五、六百年的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基石。
據《元史地理志》載,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
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
歷來由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tǒng)治的一些地區(qū),也正式劃入了元朝版圖。
正所謂“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
隨著吐蕃諸部歸附元朝,西藏地區(qū)就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
元政府在此設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務,自此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開始確立。
也是在元朝,政府在臺灣地區(qū)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臺灣。
這是中國政府在臺灣正式建立的行政權力機構。
所有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都是極為巨大的。
2、為加強中央集權,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之同時,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統(tǒng)管地方軍事、行政、財政事務。
當時全國共分設了11個行省。
其中包括了唐時所謂的“羈縻之州”。
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個創(chuàng)舉,是對秦漢以來郡縣制的發(fā)展,對后代行政區(qū)劃影響很大,這一制度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
(二)經濟上:
經濟方面仍以農業(yè)為主,由于蒙古統(tǒng)治者的殘暴和剝削,元朝整體生產力比宋朝低,但是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廣泛種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fā)展。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時期以畜牧為主,經濟單一,無所謂土地制度。
攻打華北時,慘酷的屠殺和劫掠帶來很大的破壞。
滅金國后,在耶律楚材勸諫下,成吉思汗同意復蘇農業(yè),鼓勵漢人墾殖以期長治久安。
忽必烈即位之后,實行一些鼓勵生產、安撫流亡的措施。
到元朝時,由于經濟作物棉花不斷推廣種植,與棉紡織品在江南一帶都比較興盛。
元朝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fā)展,促使國內經濟的發(fā)展。
元代的農業(yè)生產從總的來說,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進,但各地區(qū)的發(fā)展卻并不平衡。
由于蒙古貴族在西征,攻金和滅宋戰(zhàn)爭中,俘虜了大批工匠,都集中到官營手工業(yè)局、院。
元朝統(tǒng)一全國以后,手工業(yè)局、院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規(guī)模較大,分工很細,能工巧匠多,故而生產有了發(fā)展。
手工業(yè)空前發(fā)達,其規(guī)模和產量遠在宋、金之上。
總之,元代的工商業(yè)保持著相當發(fā)展的趨勢,在中國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均超過前代。
由于蒙古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同時受儒家輕商思想較少,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yè),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
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為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yè)中心。
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然而因濫發(fā)紙幣也造成通貨膨脹。
商品交流也促進了元代交通業(yè)的發(fā)展,改善了陸路、漕運,內河與海路交通。
(三)民族關系上:
元朝的大統(tǒng)一為國內各民族的聯系與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的中國由各民族間的相互廝殺的戰(zhàn)場變成了一個民族的大熔爐,因此在元代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又一個新高峰。
漢族與少數民族長期雜處,互通婚姻,實現融合。
進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其他多種色目人,與漢人逐漸融為一體,蒙古人也逐漸漢化。
元朝又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階段。
我國的“回族”便開始形成于此時。
蒙古汗國西征后,中亞和西亞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族人士大批來到中國,他們被稱為“回族”,為色目人種之一。
在元代,他們受漢文化的深刻影響,明顯漢化,但他們保持著信奉伊期蘭教和一些獨特的生活習慣,后來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即:“回族”。
(四)交通及對外聯系上:
元朝的交通十分發(fā)達。
不僅陸路有完備的驛傳制度,四通八達,(這種制度對國外諸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俄羅斯,沿用了數百年之久)而且注意發(fā)展漕運和海運。
元朝滅南宋后,為了南糧北運,開辟了南北海運線。
海運線自長江口的劉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東行,由成山轉西至劉家島、登州,于萊州大洋入界河口到直沽。
這條海運線成為元朝南糧北運的主要航道。
隋時開鑿的大運河在宋、金時已不暢通,于是元世祖決定對運河進行疏浚與整修。
分別開挖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運河航線不必繞道洛陽,全程縮短了900余公里。
對于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有元一代是對外開放的時代,進入了中國中外交通,經濟文化大交流的活躍期。
陸路通波斯、敘利亞、斡羅思和歐洲其它國家。
海路通日本、朝鮮、東南亞、印度、波斯灣,以至非洲各地。
泉州、廣州、明州成為當時三大對外貿易港口。
各國旅行家在元代交往頻繁。
馬可波羅的《行記》成為歐洲人了解中國及亞洲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歐洲人編制地圖和哥倫布等人的遠航產生了很大影響。
元朝時,中國的印刷術、火藥等技術發(fā)明,先后輾轉傳入西歐,中醫(yī)學及紙紗制度傳入了中亞。
元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五)文化上: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則采用相對寬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勵中國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元朝還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甚至能準須歐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
歐洲著名歷險家馬可.波羅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員。
元代在繼承前代文化的基礎上,由于國際文化的大交流,它大統(tǒng)一為文化發(fā)達提供保障。
經濟發(fā)展為文人安心從事文化活動提供條件。
“兼容并包”的相對自由、寬松的學術空氣促成了元代文化的繁榮與進步。
元文化成了我國封建文化繼漢唐以來的第三個文化高峰。
元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積極吸收中華文化,元朝同時采用西亞文化與中華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義。
例如極力推崇藏傳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長時間沒有舉辦科舉等。
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傳統(tǒng)社會秩序已經崩潰。
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屬于中下層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頭。
這個現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藝術與文學方面則是發(fā)展以庶民為對象的戲劇與藝能,其中以元曲最為興盛。
當然,我們在肯定元代對中國歷史作出貢獻的同時,始終不能忘卻,游牧民族對農業(yè)民族的征服,必然會對農業(yè)民族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對封建經濟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元朝科舉方面:。
元朝雖然最先把程朱理學規(guī)定為考試取士的標準。
對明、清兩代科舉制有重大影響。
但是元朝本身對科舉并不重視。
有例為證:有元一代,共開科16次,取士人數僅占文官總數的4%。
科舉制可謂跌入了歷史的最低深淵,這對文官的素質和社會風氣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之說。
因此元時大批文人受歧視,有的甚至被下放,社會地位極低,以致于不少文人才士隱匿山林。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六
影響: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式多樣,題材豐富,給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造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同樣由于唐詩成就太高使得后人很難超越,因此開發(fā)了新的文學領域,宋詞的出現與發(fā)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文檔為doc格式。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七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發(fā)動并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協助下和平解決的西安事變,幾乎攪動了整個中國,被公認為中國現代史上左右中國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正如郭冠英同志所說“如果沒有西安事變,沒有全國的大統(tǒng)一,沒有慘烈的武裝抗戰(zhàn),則人事全非,一個獨裁專制的領袖,和一個忍辱含羞的政黨,在歷史舞臺上將以何種臉譜出現?!蔽靼彩伦兒推浇鉀Q使中國十年內戰(zhàn)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其歷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fā)展壯大的前景。
自1920xx年,蔣介石“厲行清黨”,20xx年間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無法計算?!熬拧ひ话恕笔伦兒蠼⒌闹腥A蘇維埃共和國,亦只存在了三年即被蔣介石“剿滅”。湘江一戰(zhàn),中央紅軍8萬大軍損折過半,被迫不得不從南方撤退進行長征以完成戰(zhàn)略轉移的任務。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于甘肅會寧地區(qū),但蔣介石仍窮追死堵,在西北設立了“剿匪”司令部,命張學良為剿匪副司令,對紅軍進行了第五次圍剿?!捌v之師”的紅軍處境異常嚴峻,幸存下來的三萬余紅軍,既要北上抗日,又要對付國民黨的大舉“圍剿”。正在這種危難關頭,“西安事變”發(fā)生并得以和平解決,恰恰解除了來自國民黨對紅軍的威脅,從而使共產黨獲得了喘息、休整的機會。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后,中國共產黨不斷與國民黨交涉,到1937年9月蔣介石發(fā)表談話“今凡為中國國民,但能信奉三民主義而努力救國者,政府當不問其過去如何,而咸使其有效忠國家之機會;對于國內任何派別,只要誠意救國,愿在國民革命抗敵御侮之旗幟下共同奮斗者,政府無不開誠接納,咸使集中于本黨領導之下,而一致努力。中國共產黨人既捐棄成見,確認國家獨立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誠一致,實踐其宣言所舉之諸點,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統(tǒng)一指揮之下,人人貢獻能力于國家,與全國同胞一致奮斗,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這無疑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和抗日救國的必要。
西安事變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壯大了革命力量?!爱敃r,社會各界人士都把中國共產黨看作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絡繹不絕地到中共代表團駐地訪問。”,和平談判代表團的領導人周恩來同志“對于來訪的人們”,“寧肯不休息,不吃飯,都要親切地予以接待,耐心地向他們解釋黨的主張,幫他們解除各種憂慮?!薄捌摺て呤伦儭贝蝽懥丝谷諔?zhàn)爭的槍聲后,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不斷地壯大起來??箲?zhàn)爆發(fā)時,中共及其領導的軍隊人少、兵少、地盤小,只有4萬多軍隊,一個陜甘寧邊區(qū),從在1938~1943年短短的幾年里,解放區(qū)軍隊發(fā)展到近47萬人,民兵200萬,游擊區(qū)和根據地人口約達一億。常言道:順流者昌。中國共產黨正是順應了抗日這股洪流昌盛地發(fā)展起來的。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轉折點。它促使全國各種勢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各反蔣勢力明確表示擁蔣抗日,準備投入抗日第一線。它標志著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1.“西安事變”迫使國民政府停止剿共、聯共抗日。
西安事變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局出發(fā)毅然捐棄前嫌,將原來的抗日策略調整為“聯蔣抗日”;并在1937年2月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四項保證”,促使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之后,又與國民黨進行多次秘密談判,終于促使國民黨在“七·七事變”后公開發(fā)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使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
在全國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動下,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棄反共內戰(zhàn)的錯誤政策。西安事變促使了國民黨政策的變化,促進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客觀上迫使蔣介石停止了剿共內戰(zhàn)之舉,爭取到了蔣介石抗日的承諾,使國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
2.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已經有了抗日思想的萌芽,“西安事變”起了催化的作用。
1935年“華北事變”發(fā)生,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日本對華的侵略進一步加深,日本問題已成為國民黨急需解決的問題。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確認了自1931年以來國難并未解除,而且更加嚴重的事實。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蔣介石在大會上作關于對外關系的演講時說:“和平未到完全絕望之時,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犧牲有犧牲之決心。??若到了和平絕望與犧牲之關頭,即將聽命黨國,下最后之決心?!边@些都可看出,蔣介石已經開始有抗日想法。蔣介石也曾積極采取措施與中國共產黨聯系,他指出,“在如下基礎上,同共產黨達成協議是可能的,紅軍承認中央政府及司令部的權威,同時保持自己目前的編制,參加抗日戰(zhàn)爭”。1936年爆發(fā)了兩廣事變,蔣介石再次闡述國民黨的內外政策時表示:“吾人對外惟有以最大容忍與苦心,求全國國民之團結,對外遇有領土主權被侵害之事實發(fā)生,如用盡政府方法而無效,危及國家民族之根本生存時,則必先以最后犧牲之決心,絕無絲毫猶豫之余地?!笔Y介石雖然已經認識到抗日的重要性,但并未完全放棄剿共。仍派張學良、楊虎城圍剿紅軍,張學良、楊虎城在圍剿中屢遭失敗,而與中共接觸,不愿再攻打紅軍,蔣介石不惜親自到西安督戰(zhàn),結果導致了西安事變的發(fā)生。
“西安兵諫給了蔣介石沉重一擊,使他對人心的向背有所領悟?!笔Y介石逐步改變了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7年1月,國民黨軍隊停止了“剿共”行動。2月,蔣介石決定當前“五項方針”:避免內戰(zhàn),集中國力,一致對外;不說排日,而說抗日;加強軍隊訓練,迅速完成對日抗戰(zhàn)之一切準備工作;分別物色品行方正之人才,共同救國;保障言論、結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召開,蔣介石指出對外的方針是:“如超過忍耐之限度,則決然出于抗戰(zhàn)”。對內承認“停止內戰(zhàn),和平統(tǒng)一”。這次會議國民黨雖然沒有放棄“根絕赤禍”的立場,但已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由“武力剿共”變?yōu)椤昂推浇y(tǒng)一”,實際上接受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主張,標志著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已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蔣介石最后在日本的大規(guī)模進攻下,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走上了抗日的道路,這對以后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中國革命力量在革命斗爭中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全國紅軍的總數由長征前夕的20萬人下降到7萬多人”,此后“西路軍又在河西走廊地區(qū)損失2萬多人”;全國各地原有的十幾塊根據地,只保住了陜北一塊,雖然有所擴大,但范圍有限;中共黨員的人數大為縮減,黨的威信和政治影響還沒有足夠普及深入到全國。然而在此時,蔣介石還在繼續(xù)堅持其“援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處心積慮地以優(yōu)勢兵力組織進行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紅軍和陜北蘇區(qū)不得不面臨著極大的困難,這使得紅軍北上抗日救國的發(fā)動不可能,還勢必被迫接受徒然自損國力的內戰(zhàn)。這樣一來,中國將不可避免地經歷一場巨大的災難,中國的革命史將要艱難而又曲折地向前邁進。
其次,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的前四次“圍剿”都失敗了,但在1933年10月到1934年10月的第五次“圍剿”中,蔣介石取得了勝利,紅軍兵力由8萬多銳減為3萬多,并且自紅軍長征取得勝利后,所活動的蘇區(qū)幾乎全是窮山僻壤、地瘠人稀、經濟落后,難以保證軍需民用及兵員補充,蔣介石要剿滅紅軍是有可能的。再次,蔣介石正式宣布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部”,并派遣張學良的東北軍入駐西北,與楊虎城的十七路軍聯合“剿匪”,并自兼總司令,以張學良為副司令,積極醞釀一場新的軍事“剿共”計劃。蔣介石大有乘勝追擊、掃平“赤匪”而后揮戈東指、抗擊倭寇之勢。
“西安事變”正是在這緊急關頭發(fā)生并取得了和平解決,假如沒有“西安事變”的發(fā)生,或假如沒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我們必然將會看到中國革命力量更加巨大的損失?!拔靼彩伦儭钡耐话l(fā),把蔣介石的“剿共”計劃給打破了。
三、結語。
綜上所述,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發(fā)動的西安事變取得了和平的解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fā)展壯大的前景,更奠定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zhàn)爭走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八
各位老師,同學們:
早上好,
同學們,今天是什么日子?12月12日,1936年12月12日在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兩位不愿甘做亡國奴的漢子,以自己一生的幸福做,一聲吶喊——發(fā)動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以微薄之力扭轉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方向,國共合作初步形成,中國人從內斗的泥潭中挺身而立,開始向著步步緊逼的日本法西斯發(fā)出抗爭的吼聲。
(1937年12月13日)以及接下來的六個星期中,中國三十萬和平居民以及放下武器的士兵在南京慘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諾大的中華大地已經無法安放一張平靜的書桌。中國一個曾經雄踞亞洲東方的巨人,自從1840年以來歷經蹂躪,在那血與火的過往,無數志士為了民族的復興,將自己的鮮血拋灑在中華大地。我們今天就站在這被烈士鮮血浸透的土地上。
當我們以謊言敷衍著每一天時,當我們每個人都不再以盡上我們的本分為生活的目標時,我們要大聲疾呼,中華民族依然處在最危險的時候,不過這次的危險不是來自外在的'敵人,而是來自我們內在的疏忽。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睜開眼睛,認清自己所肩負的使命,中華民族的興衰就寄托在你、在你、在你的`身上。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一部分。當我們認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回答好每一個問題,進行每一次認真的思考時,我們就是在為民族復興的大廈添磚加瓦。
同學們,利比亞的槍聲猶在耳畔,阿富汗的戰(zhàn)火正翻滾著濃煙,南海的晴空下烏云正在積聚……面對急速變化的世界,面對高科技的發(fā)展,要想讓我們的民族在未來的挑戰(zhàn)中立于不敗之地,出路只有一個——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拿出自己的熱情,發(fā)出自己的吼聲,以耕耘的汗水澆開民族復興的鮮花。待到中華民族崛起之時,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豪地說:我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同學們,為了你,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讓我們一起用努力的工作、用汗水告慰那些逝去的英靈。讓我們一起用自己智慧的血肉筑起中華民族新的長城!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九
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要不是當時中國的國共兩派正處于打內戰(zhàn)中,日寇就不可能一開始就那么容易的長驅直入,而是會受到慘重的打擊的,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革和斗爭的磨煉,所以中華民族是驍勇善戰(zhàn)和擁有高超的戰(zhàn)爭智慧的。當時老蔣固執(zhí)于“攘外必須先安內”的政策,使中國丟失了大片土地,也急壞了張少帥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攘外必須先安內”的政策緊緊地約束了兩位將軍,使他們無法自由地施展身手,去實現收復河山的愿望。他們被逼聯手發(fā)動了當時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統(tǒng)一抗日陣線的形成。但最后楊虎城將軍卻犧牲于獄中,而張少帥遭到軟禁而終身退出了軍事生涯,這是中國歷來愛國將領的悲哀?。∽屛覀円黄鹌硗袊鴱拇嗽絹碓矫裰?,越來越富強,永遠成為全球第一吧!
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稿篇十
京劇《西安事變》以傳統(tǒng)戲曲直接表現現代題材“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曾多次在電影、電視、話劇等藝術形式中再現,登上京劇舞臺尚屬首次。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主創(chuàng)者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zhàn)中的決定性作用,周恩來成為劇中重點,與張學良、楊虎城,以及蔣介石建起三方力量,共同推動劇情向前發(fā)展。在藝術呈現上,《西安事變》突破流派和行當限制,充分發(fā)揮劇種優(yōu)勢,進而塑造出血肉豐滿、情感細膩的人物群像。
周恩來、張學良雖同由須生演繹,但流派不同,前者為馬派須生朱強,后者為楊派須生于魁智。劇中楊虎城、蔣介石則歸由花臉行當,前者是偏重做工的架子花臉胡斌,后者是偏重唱功的銅錘花臉王越。梅派青衣李勝素的挎刀配演也為此劇增加了不少光彩。全劇既挖掘人物的思想與情感,又給予不同行當、流派的唱腔與表演以充分發(fā)揮的平臺,從而讓全劇可觀可聽。
歷經“戲曲改革”和“樣板戲”的探索,觀眾對戲曲現代戲的藝術標準要求頗高,戲曲自身在表現今人生活時也有頗多掣肘之處。在此背景下,《西安事變》不僅勇于繼續(xù)戲曲現代戲的探索,而且直接表現重大歷史題材,其創(chuàng)作精神值得肯定。當然,作為一出新戲,還需要在演出實踐中繼續(xù)打磨。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七七事變國旗下講話稿(模板19篇)
- 最新大學畢業(yè)典禮主題策劃書范文(實用16篇)
- 2023年追逐夢想演講稿400字(模板12篇)
- 個人興趣愛好演講稿三分鐘(精選16篇)
- 舞蹈課演講稿(實用13篇)
- 2023年關于疫情防控的演講稿六年級(優(yōu)質16篇)
- 最新我的夢想演講稿開頭部分(優(yōu)秀18篇)
- 堅持夢想演講稿500字(優(yōu)秀11篇)
- 最新不畏挫折的議論文(大全15篇)
- 最新實習單位意見(模板20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