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12-02 16:40:04
- 小編:碧墨
- 文件格式 DOC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對其內容、主題、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個人的反思、感受和評價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深化對作品的理解,擴展自己的思維和視野。讀完一本好書后,我總是忍不住想分享自己的讀后感。讀后感是表達對作品的真實感受,是對作者心靈深處的共鳴和感動的抒發(fā)。讀后感能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作品的內涵和藝術價值。讀完一本好書后,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無法自拔,仿佛與作者心靈相通,仿佛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滌。讀后感可讓我提煉出作品的精華,讓我愈發(fā)欣賞文學的魅力;讀后感可讓我總結自己的心得,讓我更加思考人生的意義;讀后感可讓我感受到作品的溫度,讓我更加熱愛閱讀的樂趣;讀后感可讓我開闊視野,讓我更加豐富知識的儲備;讀后感可讓我與他人分享,讓我更加深入交流的話題。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我們對書中的情節(jié)、主題和人物形象進行深入思考。這些讀后感范文不僅涉及了對書籍的評價和解讀,還融合了讀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感悟。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結合課后資料袋體會最后一句話的意思,背誦課文。
3、感悟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
理解文言文、并結合課后資料袋體會最后一句話的意思,背誦課文。
感悟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音樂導入,激趣揭題。
播放《高山流水》的樂曲,這首樂曲背后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伯牙鼓琴》,齊讀課題,理解“鼓”字。
二、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1.指名讀文章。
2.認識“哉”,讀好語氣詞“乎”,師范讀句子,生練讀。
3.齊讀課文。
三、依法自學,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饋,師點撥指導關鍵字詞的意思。
3.帶著理解再讀課文。
四、感悟知音,體會情感。
(一)感遇知音之喜。
1.師:我們知道伯牙和子期,一個會彈,一個會聽,具體從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生反饋。
4.琴聲是無形的,而子期卻可以從無形的琴聲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湯湯流水,你又有什么話想說。
5.我來做伯牙,你們來做子期。師生合作讀文。
6.你們覺得伯牙的琴聲里除了這高山和流水,還會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補充說話。
(二)痛失知音之悲。
1.傳說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讓他們二人相見恨晚,他們約定第二年秋天再來相會,誰料第二年秋,伯牙滿懷欣喜地趕來與子期相會,迎接他的卻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2.師生合作讀詩,感悟伯牙的悲痛。
3.結合課后資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4.配樂吟誦全詩,背誦全詩。
五、關注編者,拓展閱讀。
1.伯牙和子期,一位是琴仙,一位是樵夫,究竟是什么令兩個身份懸殊的人結下深厚的情誼?(音樂的魅力,藝術的魅力)。
2.閱讀《余音繞梁》,思考:從哪看出韓娥的歌聲具有獨特的魅力?
六、課后作業(yè)。
自主閱讀語文主題叢書《藝術百花園》,領略藝術之美。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二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點,理解背誦《伯牙鼓琴》。
2.通過誦讀了解伯牙、鍾子期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的故事,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1.預習提綱。
(1)通過查字典、結合注釋等方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故事。
(3)查閱蘇軾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音樂導入巧激趣。
1.談話導入: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的文言文。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齊讀課題。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它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它旋律優(yōu)美,還因為它蘊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伯牙鼓琴》,師板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自讀,師巡視。
3.檢查初讀情況。
課件出示:
1.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指名讀,讀正確,讀流利。
(2)猜想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花樣朗讀曉停頓。
1.這是一則文言文,讀起來比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頓,就能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來。仔細聽老師讀,注意老師是如何停頓的,邊聽邊畫出停頓記號。
2.教師范讀。
3.課件出示畫了停頓記號的課文。
課件出示: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斜線是停頓符號,“乎”字是語氣詞,在朗讀語氣詞時適當延長后再停頓,一詠三嘆,頗有韻律美。)。
4.生讀課文。
(1)你也能像老師一樣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來嗎?趕快讀讀吧!一定要注意停頓哦!
(2)自讀練習,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5.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來合作讀課文,老師讀每句的前半部分,學生讀后半部分,一遍讀完后,交換朗讀內容。
6.指名配樂讀。
【設計意圖】。
讀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示范指導、自由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扎實訓練,不僅讓學生學會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中前后一一對應的特點,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讀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書,如《古漢語詞典》。
(2)借助注釋來理解。
(3)可以多讀,聯系上下文理解。
(4)結合插圖理解。
(5)小組討論,問同學。
2.學生先進行自學,而后開展小組討論。
3.反饋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4.預設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師:“方”是剛才的意思。
預設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過這個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聯系上下文。
預設3:“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預設4:文中的“巍巍”“湯湯”這些疊詞有什么好處?
師:疊詞的運用使詩文既呈現出一種音韻之美、富有節(jié)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這些詞不僅讓我們有了形象感,而且還讓我們對鍾子期的內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語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鍾子期曰:_________。
6.小組內合作,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
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釋放已知,解決疑難,獲得更多的新知?!胺答伣M內不能理解的問題”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剛才探究的成果解釋全文的內容,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1.結合資料,談談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并和同學交流感受。
2.帶著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讀課文。
3.同桌互背。
【設計意圖】。
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標落到實處。
六、補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師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見。
據記載,伯牙子期在一個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聲偶遇,因音樂而相知,他們徹夜長談,不覺東方發(fā)白。伯牙子期灑淚而別,他們相約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見。春去秋來,當伯牙滿懷期待的趕來與子期相見時,萬萬沒有想到,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課件出示最后一句,齊讀:
課件出示: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與“破琴絕弦”的行動感受伯牙內心之痛。
預設:
(1)興許你還會遇到像子期這樣的知音呢?
(2)精美絕倫的瑤琴,你砸掉不可惜嗎?
(3)如此高的技藝不再彈,不感到遺憾嗎?
師:伯牙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呢?伯牙“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面對此情此景,仰天長嘆:“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辨R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一起讀。
3.從有關知音的詩詞感受知音難覓的痛苦。
課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獨W陽修。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苎┣邸?/p>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孟浩然。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对鰪V賢文》。
這些詩句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知音難覓。
4.小結:。
這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表達了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以及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設計意圖】。
通過補充資料、教師渲染等手段,讓學生走進伯牙內心,體會痛失知音之情。
通過歷朝歷代關于知音的名句積累,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影響力,體會知音難覓。在此基礎上,領悟課文的主題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對比關注編者意。
1.課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時的圖片(教材第96頁插圖)。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學生提出疑問。)。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樂的魅力,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板書:藝術的魅力)。
2.配樂誦讀全文,感受藝術的魅力。
【設計意圖】。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對話的過程?!恫拦那佟分胁馈⒆悠诔搅说匚?、國籍而成為知音,就是因為音樂、藝術的魅力。本環(huán)節(jié)從人物的介紹中,從學生的質疑中,來感悟藝術的魅力。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設計意圖】。
“評價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最后學生能夠熟讀成誦,很好的達成了閱讀文言文的一個基本目標——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三
(播放古箏曲)同學們,我們聽到的這支優(yōu)美動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這支曲子的背后,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了解這個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2、師范讀,配樂。
3、自由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課件出示朗讀節(jié)奏劃分)。
4、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jié)奏。
5、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1、師:課文讀得很有古文的韻味了,我們現在就來讀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們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合作討論,弄懂課文意思,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課文意思。(課件出示譯文)。
(一)何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從哪里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
2、指名讀。
3、師: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說明了什么?(學生自由說一說)。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藝怎么樣呢?在文中如何表現出來的?(指名答)伯牙能通過琴聲把自己心里想的東西表達出來。
5、鍾子期聽之。他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畫出相關句子。
課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明確:“善哉”是表贊嘆之意。(教師指導讀好贊嘆的句子)這句話表明,伯牙隱藏在琴聲中的想法,鍾子期能心領神會。
6、如果你是鍾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
7、師: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的畫面。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志在明月,鍾子期會怎樣贊嘆?教師引導學生說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師小結:只有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快樂、激動、興奮……)。
9、指導朗讀。(自由讀、分組讀)。
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體會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時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么歡樂的相聚,多么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鍾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課件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鍾子期死了,伯牙為什么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3、齊讀。(教師指導,要求讀出伯牙此時的心情。)。
4、為何鍾子期死了,伯牙要絕弦呢?好不容易苦練學會的琴技就這樣放棄了?
1、師:鍾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涼的古典音樂,師范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
明確:悲慟欲絕、痛不欲生……。
3、鍾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教師播放《高山流水》樂曲,指導學生齊讀課文。
自古以來,“良朋易求,知音難覓”。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至今,仍為世人津津樂道。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四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于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一、激情導入,揭題解題。
1、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薄叭松靡恢海阋?!”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裉煸蹅兙蛠韺W習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講述的就是兩千多前春秋時期的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絕弦”。(教師在黑板中上板書課題,生食指書空。)。
2、齊讀課題。教師加節(jié)奏,再讀,注意節(jié)奏。
“絕”是什么意思?(斷絕)面對這個“絕”字,你有什么疑問?
(為什么要“絕”?什么時候“絕”?……)。
是呀,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應該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斷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整體。
(一)讀通課文。
1、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后評價并相機正音,如有必要,個別難句如“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可帶讀(視情況而定)。
3、教師范讀課文。
4、說說老師在哪些地方停頓?試著用“/”標記。(教師在黑板右板書“/”)。
(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
5、學著老師的樣子,按照正確的停頓,自己再練讀一遍。
練讀后再指名讀,教師評價。
全班齊讀,教師評價。
(二)讀懂課文。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右板書:看注釋、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師小結: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你們看,這位同學,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2、追問:那課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再讀全文。
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我們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一定讀得更好!
三、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一)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萬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絕。
板書:子期欣喜萬分伯牙悲痛欲絕。
2、默讀全文。思考:茫茫人海,為什么伯牙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
引導思考:伯牙作為全國聞名的大琴師,難道沒有人稱贊過他?別人是怎么夸獎他的?(想象說話)。
3、鐘子期又是怎樣稱贊的呢?
教師引讀:。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為鐘子期聽懂了自己的琴聲,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想象說話。
請同學們想象:伯牙的琴聲還會描繪哪些自然景物?鐘子期又是如何稱贊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教師引讀: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鐘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聲中表達了什么,鐘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稱贊。用課文里的句子說,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一個所念,一個必得,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欣喜萬分。
5、“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豈一個喜字了得!來,讓我們伴著《高山流水》的樂曲,輪讀課文的1—4句,讀出伯牙得遇知音時的欣喜若狂。
(二)品讀課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樂,教師講述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識,相見甚歡,并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見。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趕到漢陽江邊,久等不見子期。于是,彈起《高山流水》,仍不見子期。伯牙到處尋覓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說:“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囑咐‘請把我葬在江邊,此生不能聽到伯牙操琴,讓我九泉之下聆聽他的琴聲!’”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伯牙悲痛萬分,久久佇立在子期墓前,長歌一曲后,把琴摔個粉碎,至死不再彈琴。
2、請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3、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絕!
4、知音已死,豈一個悲字了得!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滿面春風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請再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悲痛欲絕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瑤琴,并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這一段曠世友情,請聽: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入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學生齊讀。
2、“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好一個“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同學們,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斷了自己的前程;斷了自己的心弦;斷了自己的希望……)。
3、對話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這一舉動的,怎樣評價俞、鐘二人這一段友誼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經失傳,但是后人為了紀念他們重新譜的也一樣精彩。讓我們伴著這首曲子,在傳唱這個故事中結束這堂課吧(配樂、學生齊背課文)!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五
“噔……噔……”一陣優(yōu)美的古琴聲傳進了一個樵夫的耳朵里,這個樵夫名叫“鍾子期”,鍾子期站在山腳下,向上望,看到了一位風度翩翩的公子在懸崖邊彈琴。
鍾子期爬上山,想一探究竟。爬上山后,鍾子期和這位公子同時看到了對方,同時也在疑惑,這位公子在好奇:這位披著蓑衣,帶著斗笠,挑著扁擔的男青年是誰?鍾子期也在疑惑:這位公子彈琴如此出色,為何滿臉憂愁?這時,這位公子開口了:“你是誰?”鍾子期笑了笑回答:“我只不過是一個樵夫,路過這里,偶然間聽到您在彈琴,于是過來看看,敢問您尊姓大名?您又為何滿臉憂愁?”這位公子回答道:“在下名叫伯牙,這十幾年以來竟沒有一個人能夠聽懂我的音樂……”“哦?能不能把您剛彈的曲子再談一遍?”伯牙答應了,開始流利的彈起了這首“高山流水”。
伯牙彈琴,鍾子期在一旁靜靜的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剛剛想到了高聳入云的高山,鍾子期便評價道:“你這曲子談的好??!我好像面對著高山,太陽正從山后慢慢地探出腦袋,霎時間陽光灑滿了高山,穿過一層薄薄的云來向我打招呼。”伯牙感嘆道:“知音??!”過了一會,伯牙剛剛想到了流水,鍾子期又說道:“你這琴彈的妙?。÷犇銖椙?,我仿佛面對著河流,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水面上刮起了輕風,卷起了微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來……”
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深夜,兩人告別后,約定明年的今天再相見。
一年以后,伯牙如約而至,卻始終沒有見到這位知音,于是,他向一位老村民打聽鍾子期的'下落,才知道他尋覓一句的知音早已過世。伯牙悲痛欲絕,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彈了一曲又一曲的“高山流水”。等到了當年兩人離別的那個時間,便一把把自己的愛琴摔碎在大石頭上,并且此生都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其他人了。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六
1、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重點: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備技能。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區(qū)別于其他樂器,才習慣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課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項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琴”有關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指名檢測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
2、分組讀、合作讀檢測課文朗讀。
3、說說兩篇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三、調動五覺,想象畫面。
1、《伯牙鼓琴》這篇課文中,伯牙彈的琴曲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伯牙彈琴的?
2、鍾子期的語言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觸到了……”將自己的想象描述出來。
四、人物對比,感受“知音”
1、快速閱讀資料袋,說說什么是知音?
2、思考,為什么伯牙和鍾子期二人會成為知音呢?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找出課文中進行對比的兩個人物。
(2)逐句分析,將提取到的信息分別填入相應人物的氣泡上。
(3)將相同點填在中間的氣泡,不同點填在兩邊的氣泡中。
師總結: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伯牙用將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聲之中,鍾子期能用語言描述出;鍾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這種圖表叫做雙氣泡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點。關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還想了解更多,下面讓我們閱讀補充資料,完善雙氣泡圖。
3、小組合作,練習鞏固。
(1)四人一組,快速閱讀補充資料。
(2)提取人物相關信息,完善雙氣泡圖。
提示:提煉主要信息,看哪組找的準確、快速、全面。
4、小匯報交流,說說“知音”的故事哪里讓你感動。
五、回顧總結。
1、利用雙氣泡圖回顧課文內容。
2、閱讀詩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七
1、會寫“哉,巍,弦”等三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根據注釋的內容理解最后一句話,結合資料袋說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憑借注釋理解詞句,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
課前游戲。
白雪皚皚,流水潺潺,其樂融融,書聲瑯瑯……。
師出示:清風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煙裊裊、云霧蒙蒙。
有沒有注意到,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美麗的景物)。
(一)導入。
1、有一個故事,流傳千古,令人吟誦至今,他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伯牙鼓琴》,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們也把他簡單的成為古文。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至少讀三遍,爭取讀通課文。有個別字不流利的多讀幾遍。
2、請一個同學讀。(真是不簡單那,不同于白話文那么順溜卻讀的如此嫻熟,我最欣賞他的是把這些詞都讀對了!)。
(跟我們白話文還是有些區(qū)別,不難順利,那我們先來看看這些難讀的詞語)。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選,湯湯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絕弦,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誰再來讀讀。不僅讀正確,還能讀流利。(不錯,一字不差)。
4、請你讀給同桌聽,有錯誤的馬上請你幫他糾正。
5、文言文啊,不僅要讀正確,更要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你先試著用上鉛筆劃一劃節(jié)奏讀一讀。
6、想不想聽聽老師怎么讀,看看你的節(jié)奏跟上了沒有。
你來瞧一瞧,你的停頓對了么?趕緊跟著劃一劃。
7、請你根據斜線試試讀。現在齊讀課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二、
1、讀的越來越有味道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雖然我們沒有讀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這篇古文寫了誰?(俞伯牙和鐘子期)他們是什么關系?(知音)。
2、思考:伯牙為何視鐘子期為知音?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課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真棒啊,真行啊,不錯啊,了不起啊,真厲害?。?/p>
4、妙極了,伯牙在彈琴的時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說:好啊,就像泰山一樣高大,像泰山一樣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師也忍不住對你說一聲“善哉”)同樣,伯牙志在流水,你們應該也能讀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說: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樣浩蕩。)。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鐘子期,志在高山,透過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于是乎你怎樣贊嘆——(用文中的話來)。
你呢?請你也來贊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請不要吝嗇你的贊美——(文中的話)。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八
2、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體會伯牙為紀念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課件,學生收集資料。
一、揭題導入。
1、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爸簟边@個詞,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題:“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說說你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
過渡:伯牙為什么要斷弦?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找尋問題的答案。
1、自由讀文,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
2、指名讀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指導讀好語氣詞“哉、兮”。
3、生齊讀課文。
三、再讀釋義。
過渡: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所以要學習有法,一般是——讀古文,釋字義,連詞句,說大意。
1、默讀課文,借助注釋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大意。
2、同位之間互相說給對方聽。
3、指名說。教師隨機指導個別字的含義,如“善”的含義等。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5、反復讀文,讀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課文中誰是誰的知音?知音。
2、學生說自己對知音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說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學生匯報,師板書:善鼓善聽。
4、師生共同讀文,體會知音的含義所念必得之。
6、配樂朗讀課文。
五、相遇相知。
1、師介紹伯牙與子期相遇的經過。
2、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學生思考回答,師生共同解疑:
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3、伯牙聽到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時,什么心情?在他的內心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六、深悟絕弦。
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p>
1、面對著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相傳他寫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師配樂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夠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再次配樂讀文。
5、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該怎樣安慰他?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將你的想法下下來。
七、回味絕弦。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八、作業(yè)布置。
搜集有關知己、朋友之間情誼的名言名句。
九、板書設計: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九
我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求”?!爸簟边@個詞是什么意思呢?是從何而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知音”有關的故事。
1、解題:《伯牙鼓琴》,鼓為“彈”的意思。
2、自學(讀準、讀通、讀懂)。
3、互助學習:朗讀檢查、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的意思。
4、分享與釋疑:重點強調“湯”的讀音,最后一句的斷句及意思“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補充資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師,并且在朝為官;而鍾子期是一位樵夫。兩人地位相差很大。
預設:因為伯牙認為鐘子期是他的知音。(這是比較淺層的理解,學生可能會關注到這一因果,但不能體會其中深厚的情感由來。)。
2、從哪里可以看出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預設:因為在伯牙“志在太山”時,子期能夠評論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時,子期可以感受到“湯湯乎若流水”。
請你發(fā)揮想象,鍾子期聽到琴聲后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引導學生細致描述)。
預設: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高山時,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勢連綿起伏,山峰高聳入云。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流水時,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蕩蕩,奔流向前。
3、伯牙將子期視為知音,是否只是因為他能聽懂自己的琴聲?
引導學生回到文本,關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聲包含著伯牙的情操與志向。子期聽懂的不僅僅是外在琴聲,更重要的是琴聲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將其視為知音,與那些表面上贊揚他琴聲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時此刻,伯牙的內心是這樣的呢?
預設:激動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單的。
5、當鍾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他為什么一定要破琴絕弦?
預設:傷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絕望的。這個世上再無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彈奏的樂曲也就沒有了意義,因此,伯牙絕的不僅僅是琴弦,絕的更是心弦與希望,重回無邊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建議配上吳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體會伯牙子期相逢之樂與分別之痛。
讀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預設: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流暢非常光,很多書上都有記載。后世的人們也會用高山流水和知音來比擬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感情。許多有志之士也會用高山流水來比喻自己心志高潔。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
又是一次日落,太陽沉重地又一次隱藏在山谷之間,驚起鳥,鳥向微弱地火光飛去。
飛至半晌,隱隱約約地聽到讓人感到溫暖的音樂,宿鳥驚訝了一會,便飛到樹枝上聆聽,但是下雨了。
那個鼓琴之人,不是別人,正是伯牙。
“鏘——”忽然瑤琴上的一根琴弦斷了,伯牙身長七尺寸,面如冠玉,唇若涂脂,雙頰緋白,青翠綸巾常戴于頭上,頗有一股儒雅之味,伯牙心想:莫非有人聽我彈琴?遂讓人去尋這聽曲之人。不一會,一名年輕的樵夫來了,他便是鐘子期,只見他丹鳳眼,臥蠶眉,身長九尺,相貌堂堂,略有饑色。伯牙對鐘子期說:“我的彈奏你能聽懂嗎?”鐘子期說:“您彈的是四季調回吧?”伯牙立刻感到驚愕與興奮,馬上以禮相待,伯牙又說:“鐘孑期莫非還懂琴理?”鐘子期說:“哪敢哪敢,略知一二也。”伯牙問及他各種樂曲和樂器,鐘都侃侃而談,從不信口開河。倆人越聊越投機,伯牙覺得此人不一般,“我給先生彈奏一曲,看看先生從鄙人這能聽到什么?”伯牙凈手焚香,輕輕撥動起琴弦來。
落木蕭蕭都是枯枝敗葉,流水渾濁都是泥土沙塵……。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一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自主與指導的關系?!墩Z文課程標準》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有教學的主宰,轉變?yōu)椤皩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著,轉變?yōu)閷W習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的權力。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葉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著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既要防止“一講到底”,又要防止“一議到底”。該講的內容還是要大膽地講,例如對課文背景的必要介紹,對學生經過議論確實無法解答的問題的講解,對課文必要的總結,等等。但講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啟發(fā)性。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二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準節(jié)奏。
2、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為紀念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學生收集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爸簟边@個詞,源于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題:“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說說你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
過渡:伯牙為什么要斷弦?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找尋問題的答案。
1、自由讀文,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
2、指名讀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指導讀好語氣詞“哉、兮”。
3、生齊讀課文。
三、再讀釋義。
過渡: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所以要學習有法,一般是——讀古文,釋字義,連詞句,說大意。
1、默讀課文,借助注釋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大意。
2、同位之間互相說給對方聽。
3、指名說。教師隨機指導個別字的含義,如“善”的含義等。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5、反復讀文,讀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課文中誰是誰的知音?知音。
2、學生說自己對知音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說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學生匯報,師板書:善鼓善聽。
4、師生共同讀文,體會知音的含義所念必得之。
6、配樂朗讀課文。
五、相遇相知。
1、師介紹伯牙與子期相遇的經過。
2、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學生思考回答,師生共同解疑:
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3、伯牙聽到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時,什么心情?在他的內心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六、深悟絕弦。
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面對著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相傳他寫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師配樂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夠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再次配樂讀文。
5、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該怎樣安慰他?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將你的想法下下來。
七、回味絕弦。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八、作業(yè)布置。
搜集有關知己、朋友之間情誼的名言名句。
九、板書設計: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三
《伯牙鼓琴》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讓人感動。
1、創(chuàng)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出示與知音相關的詩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從而引出課題,解題:鼓與琴,鼓,借助課本注釋理解為彈,琴為七弦古琴并出示古琴圖片。
2、反復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3、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凹热徊郎乒那?,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在文中“巍巍”、“湯湯”分別強調了琴聲中山水的特點。那文人墨客也有許多贊美山水的名句,你知道哪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
4、深悟絕弦。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為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我相機進行拓展資料: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fā)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若在課上,留出一定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就好了——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一堂課結束了,值得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且行且思!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四
這篇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故事。課文以高山流水為線索,對朋友間的深情厚誼進行了描寫,很感人。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從讀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是抓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課文用“按捺不住”、“猛地站了起來”、“拉著子期的手”等等的描寫表現伯牙遇到知音后那種興奮和激動的心情;用“失聲痛哭”、“噙著眼淚”、“長嘆”等描寫則表現伯牙痛失知己后無比悲痛的心情,使孩子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懂得應該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五
教學目標:
1、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同學們,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備技能。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區(qū)別于其他樂器,才習慣叫作古琴或七弦琴??鬃铀淌诘恼n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項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琴”有關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指名檢測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
2、分組讀、合作讀檢測課文朗讀。
3、說說兩篇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三、調動五覺,想象畫面。
1、《伯牙鼓琴》這篇課文中,伯牙彈的琴曲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伯牙彈琴的?
2、鍾子期的語言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觸到了……”將自己的想象描述出來。
四、人物對比,感受“知音”
1、快速閱讀資料袋,說說什么是知音?
2、思考,為什么伯牙和鍾子期二人會成為知音呢?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找出課文中進行對比的兩個人物。
(2)逐句分析,將提取到的信息分別填入相應人物的氣泡上。
(3)將相同點填在中間的氣泡,不同點填在兩邊的氣泡中。
師總結: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伯牙用將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聲之中,鍾子期能用語言描述出;鍾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這種圖表叫做雙氣泡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點。關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還想了解更多,下面讓我們閱讀補充資料,完善雙氣泡圖。
3、小組合作,練習鞏固。
(1)四人一組,快速閱讀補充資料。
(2)提取人物相關信息,完善雙氣泡圖。
提示:提煉主要信息,看哪組找的準確、快速、全面。
4、小匯報交流,說說“知音”的故事哪里讓你感動。
五、回顧總結。
1、利用雙氣泡圖回顧課文內容。
2、閱讀詩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六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yōu)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xxxxxxx,鐘子期曰:"善哉,xxxxxxxxxxxxx!"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傊虒W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需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七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文。短短幾句話講述了伯牙和鐘子期之間深厚的情誼。他們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們是中國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冊教材,兼顧語文素養(yǎng)和核心能力,每個知識節(jié)點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關聯。但學生是在五年級才接觸這個教材,知識出現斷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能力上的銜接和總結。因此上課伊始,借助“鼓”,總結學習古文的方法,并且遷移這些方法到本文學習之中。通過對古文內容理解,學生加深了對古文斷句的理解。不局限一種斷句方式,只要不影響意思,合理斷句即可。這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朗讀古文的興趣,在討論中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鞏固了斷句知識的運用。
知音文化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以“情境說話”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還會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麗風景。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國“山”“水”文化,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學生對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數人理解,所以當鐘子期聽出伯牙琴聲表達的志向時,伯牙會更驚喜,更珍惜二人之間的情感。當鐘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絕弦”就順理成章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評價語言還不夠到位,啟發(fā)語言還不智慧,因此影響了教學過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錘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八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或有回避情況,例如:學生說“郁郁蔥蔥的森林”時,我沒有進行引導為“蔥蔥森林”,因為一時間想不到怎么說就回避了,很不應該。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例如在朗讀感悟上擔心時間不夠,沒有引導讀中感悟到位。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傊虒W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十九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傳頌至今。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除了這些,我還充分利用了聯想和想象的作用。
盡情享受聯想的美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環(huán)節(jié),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見的?他們又是如何分別的?分別以后,他們又是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思?想念對方嗎?伯牙怎么找到鐘子期的?來到他的墓前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情景?請你充分運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暢、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課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詞語,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我先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詞語,你會想象到什么樣的畫面,這為我后面想象的環(huán)節(jié)埋下了伏筆。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fā)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真誠對話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獲。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伯牙鼓琴讀后感篇二十
教學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為何絕弦?他為誰絕弦?然后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痹傺a充關于子期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為何為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
在之后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著這個疑問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琴弦’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弦”!”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感情朗讀——感悟——個性朗讀”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前半部分,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對文章的后半部分,要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過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為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個人繼續(xù)教育學分 繼續(xù)教育個人心得體會(精選15篇)
- 可愛的蘆丁雞范文(19篇)
- 最新安全半年度工作總結發(fā)布(精選16篇)
- 多媒體教學反思幼兒園 多媒體教學反思(通用15篇)
- 人際關系調查報告分析(優(yōu)質10篇)
- 那天如果我堅持了范文(13篇)
- 那天如果我堅持了(實用14篇)
- 向目標沖刺的句子(優(yōu)質8篇)
- 大班保育員工作心得體會 大班保育員工作心得(匯總8篇)
- 最新上學期二年級班主任工作總結(優(yōu)質14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文檔
-
最新法院調取戶籍信息申請書(實用9篇)
38下載數 914閱讀數
-
最新農產品博覽會邀請函(優(yōu)秀14篇)
15下載數 203閱讀數
-
2023年推薦的童話故事通用(優(yōu)質13篇)
26下載數 256閱讀數
-
大學美育自然美心得體會報告 大學美育課的心得體會(3篇)
13下載數 966閱讀數
-
2023年企業(yè)環(huán)保法律講座心得體會和方法(優(yōu)質13篇)
26下載數 584閱讀數
-
最新新學期的日記50字(優(yōu)秀19篇)
36下載數 564閱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