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11-12 14:29:59
- 小編:
- 文件格式 DOC


總結(jié)是回顧過去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便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偨Y(jié)要客觀真實,不過分吹噓也不過分貶低。想要寫一篇優(yōu)秀的總結(jié)嗎?不妨看看下面這些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總結(jié)范文。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一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大家好!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以西約35公里的小江山大寺溝西側(cè)的懸崖上。它們位于“絲綢之路”在甘肅西部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凌冰”是&other十萬佛”所以炳靈寺(唐代著名的靈巖寺)相當于“千佛山”“萬佛洞”就是這樣。
佛”的音譯,取“炳靈寺”或“炳靈寺”之名。
炳靈寺石窟發(fā)掘于西晉初(約公元3世紀初),正式建于西秦,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由于自然條件相對較好,人為破壞較小,炳靈寺石窟仍保存完好?,F(xiàn)在,有183個龕位,776尊雕像,900多平方米的壁畫和6個墨書銘文和石雕。
十六國西秦時期,由于當?shù)仵r卑統(tǒng)治者信仰佛教,開洞活動非?;钴S。這是炳靈寺石窟發(fā)掘的第一個高潮,一直持續(xù)到北魏。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穴是169個,其余的洞穴172個和1個,洞穴126個、128個、132個,龕2個、124個、125個和洞穴16個也很有名。雖然這個時期雕刻的雕像是as“沈虎”但除了體態(tài)、手印、服飾等固有風格外,大多摒棄了犍陀羅佛作為原始藝術(shù)形式的特點,融入了工匠自身的鄉(xiāng)土生活情懷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己和中國信徒的情感和理想內(nèi)容。尤其明顯的是雕像和壁畫人物附近都有粉底墨書的列表。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tǒng)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雕像表情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服裝線條流暢,整體技藝精湛,工藝精湛。
到了唐代,由于佛教的興盛,造像之風再次興起,也就是炳靈寺石窟發(fā)掘的.第二個大時期。這一時期著名的龕位有46號、50號、51號,唐代石窟的造像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一佛二阿羅漢二菩薩二天王。這一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似。他們都強調(diào)健康和豐富的美,但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如更長的表面形狀,動態(tài)的夸張,起伏中尖銳的棱角,更粗獷有力的刀法。
此后,到了元明時期,炳靈寺石窟也進行了補修,但石窟的發(fā)掘卻趨于衰落。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發(fā)掘史上較為早期的作品。雖然歷經(jīng)千年,但依然充滿藝術(shù)生命力,是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瑰寶。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二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里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于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
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炳靈寺石窟約開鑿于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前期),正式興建于西秦,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條件相對良好,人為破壞又少,所以至今炳靈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較完整?,F(xiàn)在,共留存下窟龕183個,造像776軀,壁畫900多平方米,墨書和石刻造像題記6則。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于當?shù)氐孽r卑族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盡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tài)、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shù)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nèi)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tǒng)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于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diào)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tài)夸張,起伏處棱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后,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于沒落了。 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盡管歷經(jīng)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shù)生命力,是我國藝術(shù)史上的一件珍品。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三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里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于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后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后,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炳靈寺石窟約開鑿于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前期),正式興建于西秦,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條件相對良好,人為破壞又少,所以至今炳靈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較完整?,F(xiàn)在,共留存下窟龕183個,造像776軀,壁畫900多平方米,墨書和石刻造像題記6則。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于當?shù)氐孽r卑族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盡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tài)、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shù)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nèi)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tǒng)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于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diào)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tài)夸張,起伏處棱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后,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于沒落了。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盡管歷經(jīng)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shù)生命力,是我國藝術(shù)史上的一件珍品。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四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196個,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
炳靈寺石窟現(xiàn)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169窟,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nèi)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6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cè)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shù)排供養(yǎng)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yǎng)像。另外,還有第9號龕的3身立佛,7號龕殘存的一身立佛17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號龕的并列5身禪定坐佛,則顯示出西域造像藝術(shù)的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yǎng)人等,畫風質(zhì)樸,粗獷。
北朝時期的窟龕,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龕,以釋迦多寶佛為主尊,兩側(cè)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薩,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細膩,注重神情刻畫。而北周的造像,如第6窟的一佛二菩薩造型已趨向渾圓壯碩,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靈寺石窟在隋唐發(fā)展到了又一高峰。隋代窟龕較少,重要的為第8窟,窟內(nèi)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手法較北周更為熟練、細膩,且富于變化。壁畫有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等,形象生動,色彩富麗。唐代窟龕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號龕的一佛二菩薩二天王為中國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龕的阿彌陀佛坐像和二菩薩或單身觀音菩薩立像等,造型概括,線條簡潔,成功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變化。第10窟的天王像,拄劍而立,威武雄強。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為重要的建筑史資料。
唐代以后,炳靈寺石窟的造像、壁畫雖有延續(xù),但已無大的舉動。
炳靈寺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積石山。積石山雖然地處西北高原,但風景獨好。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黃河右岸的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
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巖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jīng)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
文檔為doc格式。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五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 196 個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
炳靈寺石窟現(xiàn)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169窟 ,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nèi)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6 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cè)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xx420xx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shù)排供養(yǎng)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yǎng)像。另外,還有第9號龕的3身立佛,7 號龕殘存的一身立佛17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23 號龕的并列5 身禪定坐佛,則顯示出西域造像藝術(shù)的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yǎng)人等,畫風質(zhì)樸,粗獷。
北朝時期的窟龕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龕,以釋迦多寶佛為主尊,兩側(cè)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薩,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細膩,注重神情刻畫。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薩造型已趨向渾圓壯碩,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靈寺石窟在隋唐發(fā)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龕較少,重要的為第 8窟,窟內(nèi)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手法較北周更為熟練、細膩,且富于變化。壁畫有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等,形象生動,色彩富麗。唐代窟龕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號龕的一佛二菩薩二天王為中國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龕的阿彌陀佛坐像和二菩薩或單身觀音菩薩立像等,造型概括,線條簡潔,成功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變化。第10 窟的天王像,拄劍而立,威武雄強。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為重要的建筑史資料。
唐代以后,炳靈寺石窟的造像、壁畫雖有延續(xù),但已無大的舉動。
炳靈寺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積石山。積石山雖然地處西北高原,但風景獨好。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黃河右岸的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
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巖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jīng)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六
炳靈寺石窟位于劉家峽水庫上游,永靖縣西南寺溝峽黃河北岸。炳靈寺石窟是甘肅三大石窟、我國五大石窟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炳靈寺石窟。
導游詞。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里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于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
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炳靈寺石窟約開鑿于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前期),正式興建于西秦,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條件相對良好,人為破壞又少,所以至今炳靈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較完整?,F(xiàn)在,共留存下窟龕183個,造像776軀,壁畫900多平方米,墨書和石刻造像題記6則。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于當?shù)氐孽r卑族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盡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tài)、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shù)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nèi)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tǒng)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于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diào)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tài)夸張,起伏處棱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后,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于沒落了。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盡管歷經(jīng)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shù)生命力,是我國藝術(shù)史上的一件珍品。
炳靈寺位于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積石山。積石山雖然地處西北高原,但風景獨好。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黃河右岸的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巖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jīng)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
炳靈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處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佛教徒在炳靈寺建寺開窟及造像活動,在西晉時便已開始。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部貴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權(quán),崇信佛教,一時內(nèi)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譯經(jīng)傳法活動十分活躍,西秦境內(nèi)的小積石山大寺溝,即炳靈寺石窟一帶,便成了當時佛教一大勝地。
“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意譯相當于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炳靈寺石窟的正式營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xx年),后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不斷進行開鑿修造,元明時期仍有修妝繪飾。現(xiàn)存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gòu)成其主體,其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計20窟,113龕。北朝的代表性作品如169窟的泥塑觀音,125龕的石雕釋迦牟尼和多寶佛等,均為炳靈寺石窟的藝術(shù)杰作。
炳靈寺石窟位于劉家峽水庫上游,永靖縣西南寺溝峽黃河北岸。在南北長2公里的陡峭峻險的紅砂巖懸崖上,石窟神龕鱗次櫛比,棧道凌空,雄偉壯觀。是甘肅三大石窟、我國五大石窟之一。
炳靈寺最早稱“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北宋稱“靈巖寺”,明永樂年后,稱“炳靈寺”,又名“冰靈寺”。炳靈藏語為“笨郎”,即“十萬佛”之意。遠在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權(quán)(公元385-431年),統(tǒng)治達47年之久。
炳靈寺石窟在承襲前代民間藝術(shù)的基礎(chǔ)上,吸收和融合外來佛教藝術(shù),以嶄新的姿態(tài)、簡潔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生動的雕塑形象和繪畫藝術(shù),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可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
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以下寺最為壯觀。它們分布在長200米,高60米的懸崖上。炳靈寺石窟現(xiàn)存窟龕196個,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龕,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龕。
唐代作品藝術(shù)成就最高,當時僧人達到3000多人。該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xx年)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是國內(nèi)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標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窟龕造像和壁畫以169號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gòu)成主體。169號窟古稱唐述窟,現(xiàn)稱“天橋洞”,高15米、深8米、寬20米,為已知我國開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邇?nèi)有佛龕、石雕、石胎泥塑三類造型。171龕,位于石窟懸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彌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鑿,高達27米,雄渾莊嚴??咧形髑亍段氖馄兴_問疾圖》,是我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一幅維詰經(jīng)變圖。原16號窟,現(xiàn)歸位在石窟群對面睡佛殿內(nèi),長8.6米的泥塑炳靈寺臥佛,是我國現(xiàn)存北魏時期的唯一一尊臥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國現(xiàn)存石窟像中最為珍貴的一尊,充分體現(xiàn)了盛唐風貌。
炳靈寺入口處懸崖旁邊佇立著峻峭的姊妹峰,周圍有鴛鴦洞、藥水泉等勝境,山青水秀,峰險石奇。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七
炳靈寺是廣漢市區(qū)唯一的佛教寺廟,寺內(nèi)殿宇規(guī)范,院落重重,眾星拱月,氣象巍峨,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guī)砹烁拭C炳靈寺石窟。
導游詞。
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196個,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
炳靈寺石窟現(xiàn)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169窟,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nèi)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6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cè)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xx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shù)排供養(yǎng)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yǎng)像。另外,還有第9號龕的3身立佛,7號龕殘存的一身立佛17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號龕的并列5身禪定坐佛,則顯示出西域造像藝術(shù)的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yǎng)人等,畫風質(zhì)樸,粗獷。
北朝時期的窟龕,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龕,以釋迦多寶佛為主尊,兩側(cè)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薩,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細膩,注重神情刻畫。而北周的造像,如第6窟的一佛二菩薩造型已趨向渾圓壯碩,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靈寺石窟在隋唐發(fā)展到了又一高峰。隋代窟龕較少,重要的為第8窟,窟內(nèi)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手法較北周更為熟練、細膩,且富于變化。壁畫有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等,形象生動,色彩富麗。唐代窟龕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號龕的一佛二菩薩二天王為中國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龕的阿彌陀佛坐像和二菩薩或單身觀音菩薩立像等,造型概括,線條簡潔,成功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變化。第10窟的天王像,拄劍而立,威武雄強。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為重要的建筑史資料。
唐代以后,炳靈寺石窟的造像、壁畫雖有延續(xù),但已無大的舉動。
炳靈寺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積石山。積石山雖然地處西北高原,但風景獨好。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黃河右岸的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
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巖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jīng)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里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于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
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炳靈寺石窟約開鑿于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前期),正式興建于西秦,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條件相對良好,人為破壞又少,所以至今炳靈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較完整?,F(xiàn)在,共留存下窟龕183個,造像776軀,壁畫900多平方米,墨書和石刻造像題記6則。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于當?shù)氐孽r卑族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盡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tài)、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shù)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nèi)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tǒng)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于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diào)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tài)夸張,起伏處棱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后,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于沒落了。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盡管歷經(jīng)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shù)生命力,是我國藝術(shù)史上的一件珍品。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城西約50公里的積石山中。“炳靈”為藏語“千佛”或“十萬佛”之意。石窟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峭壁長2公里,上下四層,高低錯落。其上的洞窟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的作品,唐代的約占三分之二。據(jù)統(tǒng)計,上有窟龕183個(其中窟34個,龕149個),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
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壁畫約900平方米。編號為169的洞窟“唐述窟”,此窟造于十六國的西秦(385年~431年)時期,距地面約60米,內(nèi)有西秦造像,造型剛健挺拔,線條流暢,揚繪壁畫,構(gòu)圖古雅,畫中人物衣袂飄逸,栩栩如生。窟北部有墨書題跡一方,上書“建弘元年”(420xx年)字樣,系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石窟題記。1967年興建劉家峽水電站時,為保護石窟,特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堤,長約200米,高約20米,壩前粼粼碧波,壩后巖窟崔巍,景色蔚為壯觀。游人乘游船即可直達窟前。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八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城西約50公里的積石山中。下面是本站為大家?guī)淼谋`寺石窟。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之西偏北約35公里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于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
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炳靈寺石窟約開鑿于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前期),正式興建于西秦,歷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條件相對良好,人為破壞又少,所以至今炳靈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較完整?,F(xiàn)在,共留存下窟龕183個,造像776軀,壁畫900多平方米,墨書和石刻造像題記6則。
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于當?shù)氐孽r卑族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龕,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龕和第16窟等幾組也比較有名。盡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tài)、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shù)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nèi)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統(tǒng)形式的繼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于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仿佛,都是強調(diào)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tài)夸張,起伏處棱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
此后,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于沒落了。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盡管歷經(jīng)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shù)生命力,是我國藝術(shù)史上的一件珍品。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城西約50公里的積石山中?!氨`”為藏語“千佛”或“十萬佛”之意。石窟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峭壁長2公里,上下四層,高低錯落。其上的洞窟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的作品,唐代的約占三分之二。據(jù)統(tǒng)計,上有窟龕183個(其中窟34個,龕149個),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
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壁畫約900平方米。編號為169的洞窟“唐述窟”,此窟造于十六國的西秦(385年~431年)時期,距地面約60米,內(nèi)有西秦造像,造型剛健挺拔,線條流暢,揚繪壁畫,構(gòu)圖古雅,畫中人物衣袂飄逸,栩栩如生??弑辈坑心珪}跡一方,上書“建弘元年”(420xx年)字樣,系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石窟題記。1967年興建劉家峽水電站時,為保護石窟,特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堤,長約200米,高約20米,壩前粼粼碧波,壩后巖窟崔巍,景色蔚為壯觀。游人乘游船即可直達窟前。
中國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196個,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
炳靈寺石窟現(xiàn)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169窟,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nèi)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6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cè)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xx年,為中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題記下方繪有數(shù)排供養(yǎng)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yǎng)像。另外,還有第9號龕的3身立佛,7號龕殘存的一身立佛17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號龕的并列5身禪定坐佛,則顯示出西域造像藝術(shù)的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yǎng)人等,畫風質(zhì)樸,粗獷。
北朝時期的窟龕,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龕,以釋迦多寶佛為主尊,兩側(cè)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薩,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細膩,注重神情刻畫。而北周的造像,如第6窟的一佛二菩薩造型已趨向渾圓壯碩,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靈寺石窟在隋唐發(fā)展到了又一高峰。隋代窟龕較少,重要的為第8窟,窟內(nèi)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手法較北周更為熟練、細膩,且富于變化。壁畫有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等,形象生動,色彩富麗。唐代窟龕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號龕的一佛二菩薩二天王為中國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龕的阿彌陀佛坐像和二菩薩或單身觀音菩薩立像等,造型概括,線條簡潔,成功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變化。第10窟的天王像,拄劍而立,威武雄強。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為重要的建筑史資料。
唐代以后,炳靈寺石窟的造像、壁畫雖有延續(xù),但已無大的舉動。
炳靈寺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積石山。積石山雖然地處西北高原,但風景獨好。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黃河右岸的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cè)的崖壁上。
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巖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jīng)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九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大家好!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以西約50公里的積石山?!傲璞辈卣Z“千佛”或者&other十萬佛”意義。石窟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懸崖上挖掘。懸崖長2公里,四層,錯落有致。上面的洞穴是西秦、北魏、北周、隋、唐、明清時期的作品,大約三分之二是唐代的。據(jù)統(tǒng)計,全國共有石窟183個(其中石窟34個,龕位149個),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
此外,還有一座石方塔、四座泥塔和900平方米左右的壁畫。169號洞穴“唐樹洞;此洞建于十六國西秦(385~431年),距地面約60米。內(nèi)有西秦造像,造型剛直,線條流暢,壁畫,構(gòu)圖古樸。畫中人物優(yōu)雅,栩栩如生。在洞穴的北部,墨書上有一個銘文,說“蹇宏的第一年。這個字(420xx)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石窟碑文。劉家峽水電站1967年修建時,為了保護石窟,在石窟前修建了一道防水大堤,長約200米,高約20米。游客可以乘船直接去洞穴的前面。
炳靈寺石窟導游詞篇十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永靖縣城西約50公里的積石山中。
“炳靈”為藏語“千佛”或“十萬佛”之意。石窟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峭壁長2公里,上下四層,高低錯落。其上的洞窟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的作品,唐代的.約占三分之二。據(jù)統(tǒng)計,上有窟龕183個(其中窟34個,龕149個),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
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壁畫約900平方米。編號為169的洞窟“唐述窟”,此窟造于十六國的西秦(385年~431年)時期,距地面約60米,內(nèi)有西秦造像,造型剛健挺拔,線條流暢,揚繪壁畫,構(gòu)圖古雅,畫中人物衣袂飄逸,栩栩如生。窟北部有墨書題跡一方,上書“建弘元年”(420xx年)字樣,系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石窟題記。1967年興建劉家峽水電站時,為保護石窟,特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堤,長約200米,高約20米,壩前粼粼碧波,壩后巖窟崔巍,景色蔚為壯觀。游人乘游船即可直達窟前。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2023年甘肅敦煌敦煌莫高窟導游詞(匯總8篇)
- 2023年順德清暉園導游詞(實用10篇)
- 2023年太平山頂導游詞(匯總10篇)
- 香港海洋公園導游詞(匯總9篇)
- 孫中山市政紀念公園導游詞
- 2023年格凸河風景區(qū)導游詞(實用15篇)
- 紅軍長征三過阿壩解說詞
- 2023年歌樂山烈士陵園導游詞(優(yōu)質(zhì)16篇)
- 岳麓書院又一導游詞(大全20篇)
- 2023年湖南韶山導游詞(精選18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jié)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jié)(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jié)(優(yōu)質(zhì)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wù)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zhì)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
相關(guān)文檔
-
職工籃球比賽宣傳簡報范文 教職工籃球賽簡報范文(七篇)
47下載數(shù) 553閱讀數(shù)
-
2023年黨史23講心得體會簡短(精選13篇)
21下載數(shù) 323閱讀數(shù)
-
2023年俯視仰視平視議論文800字(精選12篇)
37下載數(shù) 721閱讀數(shù)
-
最新審計案例分析心得體會報告(精選10篇)
16下載數(shù) 393閱讀數(shù)
-
端正入黨動機心得體會(大全14篇)
37下載數(shù) 780閱讀數(shù)
-
2023年交警入黨申請書簡短(模板10篇)
19下載數(shù) 992閱讀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