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1-10 14:07:49
- 小編:zxfb
- 文件格式 DOC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寫讀后感時,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突出個人觀點和獨特見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讀后感是一種有趣而又充滿挑戰(zhàn)的寫作形式,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不同的收獲。讀后感是我們的思維與文學作品的碰撞,是我們思考與感悟的結(jié)晶。希望大家通過閱讀這些范文,能夠?qū)ψx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寫出更優(yōu)秀的讀后感作品。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一
這幾天讀《被討厭的勇氣》,得以獲知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理論,深以為然。
以下是我當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學。
對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論調(diào)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個異性但卻一直沒有行動。常規(guī)的解釋可能是因為你害羞,所以沒有勇氣表白。
那么如果從目的論來看呢?
你對異性表白是想與對方在一起,成為男女關(guān)系。而你還沒有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達成此目的,即被拒絕。所以為了避免被拒絕,你選擇不去表白,而害羞則成為了不去表白的說辭。
當面對事件之時,要學會課題分離,關(guān)注并完成自己的課題。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于他人,進行干擾。
比如你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經(jīng)做出了這樣的行為,就要對此負責。這是你的課題。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會選擇原諒你,則是對方的課題。
你可能一哭二鬧三上吊,爭財產(chǎn)搶子女,但對方是否仍會選擇與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課題。
如果他原諒了你,那么這其實是他內(nèi)心的真實目的??赡苡捎诟鞣N原因。
并非是因為你采取了某種行動。畢竟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道理。這部分也正對應了目的論。
每個人都有群體需求,都可以是某個組織中的一員。行為做事的出發(fā)點,是為身處的組織做出貢獻。
這個時候你的行為不是為了滿足某個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團隊,是最恰當?shù)睦印?/p>
共同體是一種需要慢慢體悟的感覺。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二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赐赀@本書之后,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guān)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采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nèi)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nèi)深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給人以啟發(fā),直面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guān)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guān)系,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話:“在人際關(guān)系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边@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于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三
深受世俗眼光的困擾,好友向我推薦了這本《被討厭的勇氣》,光看書名就很吸引人。對于這本書并不陌生,經(jīng)常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師分享過。這本書在前段時間粗略地看完了,但如果不寫點什么,總覺得自己好像是沒看過一樣,為了能寫出點什么,再次翻開此書,踏上敢于被討厭的心靈之旅。
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以一個青年人拜訪哲人為主線,以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為基礎(chǔ),一步步明晰一些概念,解答我們的人生疑惑。本書共五章,下面從每一章講述所得。
開篇介紹了阿德勒的哲學,關(guān)于阿德勒,我們并不陌生,大家都聽說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發(fā)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這件事,為這件事賦予怎樣的意義才更重要。
對于第一夜青年人的疑問:“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文中給出了明確的答復: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這讓我想起來一句話——我們所跳的坑,都是自己挖的。當我們選擇了“不幸”這并不是我們真的生存在不幸的環(huán)境中,而是因為我們認為“不幸”對我們自身而言是一種“善”,是一種保護作用,我們找到了借口,從而免于承擔責任。
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嗎?
人們常常下足決心不改變。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因為改變自己充滿著不安與恐懼,且面臨著風險,也許會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所以說,改變自己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人的本質(zhì)屬性是社會性,人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而人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關(guān)系之中,這就是人的本質(zhì),逃無可逃。人類自誕生以來,所做的一切,無外乎怎樣處理好三種關(guān)系: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而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我們十分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可。
在這一章節(jié)中主要講述了自卑感、自卑情結(jié)、價值感和優(yōu)越情結(jié)。自卑感與自卑情結(jié)的差別是自卑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與進步的契機。例如因為學歷低所以更要努力工作,而自卑情結(jié)則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成某種借口在使用,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與前者相比,后者則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優(yōu)越情結(jié)”指的是面對自卑情結(jié)沒有勇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而是采用其他手段去補償,比如“權(quán)勢聲張”,通過權(quán)力或者名牌服飾來證明自己的優(yōu)秀。
在人際關(guān)系中,還存在著“競爭”,常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chǎn)生“優(yōu)于這個,輸于那個”之類的想法,隨之就很容易產(chǎn)生自卑的情結(jié)和優(yōu)越的情結(jié),而正確的想法應該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我的敵人?!边@樣說來就再把世界當成危險所在,也不用對別人產(chǎn)生敵意,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就會大大減少。
這一章的標題很犀利。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總是渴望得到被人的認可,比如父母、領(lǐng)導、朋友、同事等。但書中給出了鮮明的觀點,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也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而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過于期待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課題分離是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文中提到了把自己和被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一般來說,一切人際關(guān)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
“這是誰的課題”應該如何辨別呢?
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要誰來承擔?
這種觀點看似很自私,但實則是充滿智慧,像我這種愛操心的命更應該少管閑事,放下別人的人生課題,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關(guān)于自己的人生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更要明白“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jīng)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在上一章提到了課題分離,這是人際關(guān)系的起點,而人際關(guān)系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有自己的位置”,這個共同體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國家等,還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以及時間軸上的過去和未來。
這一章并未涉及如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是講述了要想有價值就要對被人有貢獻,同事倡導人和人的平等關(guān)系,這一章有很多的內(nèi)容不是特別理解,未對我有啟發(fā)作業(yè)。
但提及“被討厭”,我們確實缺乏這種勇氣。比如某個學生討厭我,我會因此很難過,而看完此書,我會認為“學生討厭我”這是學生的課題,而不是我的課題,我不需要為此負責,也不需要去認同這種“因被討厭而難過的感受”。
第五章的章節(jié)最多,“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信用和信賴的區(qū)別”、“工作的本質(zhì)是對他人的貢獻”、“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工作狂是人生謊言'”、“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甘于平凡的勇氣”、“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舞動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我一直很贊成活在當下的觀點,過去已經(jīng)過去,無須悔恨,未來還未來,不必擔憂。只有當下的此時此刻屬于自己。《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就講到了如何進入當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做自己思維的旁觀者,不評判,保持察覺。
當下最美好,愿我們都有認真活在當下的能力。
這本書看完了,好像又沒有完全看明白,如果時機需要,應該再翻一翻,被討厭也是人生常態(tài),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也就擁有了人生的自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四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在阿德勒看來,人的不幸與煩惱,并非因為自身經(jīng)歷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煩惱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或者過去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打個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種不幸,會把這些都歸結(jié)于自己出生在某種國家、某個時代、某個家庭等等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問題并不僅僅于此。因為問題不在于過去或者外部環(huán)境,而在于現(xiàn)在,在于你面對這些生活方式接下來自己所采取的行動。你可以選擇繼續(xù)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潛意識里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現(xiàn)狀意味著打破現(xiàn)有的條件或規(guī)則,意味著舊的問題或煩惱未必解決,新的問題或挑戰(zhàn)的不斷產(chǎn)生讓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下,人們往往選擇了對自己來說比較容易的那條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變又害怕改變的死循環(huán)中,周而復始,煩惱不斷。
阿德勒指出:這種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氣,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chǎn)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我們選擇了后者。歸根結(jié)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他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
我們會自卑,是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我們會因此討厭或者不喜歡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這樣說不定就可以避免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受傷。
我們會孤獨,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會關(guān)系中才會體會到人的孤獨,如果一開始全宇宙就你一個人,孤獨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會驕傲自大,有時候會表現(xiàn)出虛假的優(yōu)越感,以超越別人為榮。但是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在同一個平面上永遠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與其他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意義。
學會課題分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完成。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別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議是: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區(qū)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并冷靜地劃清界限,同時做到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說白了,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說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事或者情感負責。
如果你的孩子沒那么愛讀書,不認真聽課不做作業(yè),作為家長的你會怎么做呢?你可能會說,我讓孩子學習是為了他好,為了他將來怎么怎么樣。但從課題分離的角度出發(fā),要不要好好學習,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家長命令孩子要好好學習,事實上是對孩子課題妄加干涉。家長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們才變得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在一旁看著就好,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選擇怎么做,由他自己決定就行,并且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結(jié)果。
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如果你不想被人討厭,你會怎么做呢?是否會時常看別人臉色并發(fā)誓忠誠于任何人呢?是否會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是否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顯然,這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行為是一種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我們都想不被討厭,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做不到上述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所謂的自由。
“是否怕被別人討厭”是我自己的課題,我有權(quán)利自己選擇;“別人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我沒辦法左右。即使有人討厭我,這是別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相信你的人際關(guān)系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guān)。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五
本書基于阿德勒的理論體系,幫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是來自過去。當哲人平靜地說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時,我的思緒有瞬間的凝固,然后瞬間豁然開朗。是的,是瞬間原諒了某些人和事,瞬間釋懷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經(jīng),瞬間覺得自己離幸福很近,瞬間——放下。
我認為我不是個執(zhí)念很重的人,雖然“過去”——直白的說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了我的選擇我的判斷,但當我終于有勇氣執(zhí)起他的手,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感受到他帶給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時,其實我已經(jīng)將所謂的過去深埋心底,雖然仍舊不能釋懷,但我試著遺忘——既然我不能改變血親的事實,那我只要做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種義務。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繼而認識了阿德勒,如果說正面管教讓我不再糾結(jié)那些所謂的傷害,讓我理解那只是他們不懂愛我的方式,那么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所呈現(xiàn)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讓我更加釋然和解脫——過去的好與不好已然成為過去,它已影響了我那么多年,為什么我還要讓它繼續(xù)?放下過往其實是放過自己,當我有勇氣走入婚姻并將我的女兒帶到這個世界,那些過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經(jīng)的不釋懷也不過就是一段不開心的經(jīng)歷——僅此而已。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guān)系。在沒參加讀書會之前我覺得在人際關(guān)系這個層面我沒什么可糾結(jié)的,因為我狹義地定義了“人際關(guān)系”。感謝19班的lisa,這個學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維和邏輯的縝密呈現(xiàn)給了我對“人際關(guān)系”更全面的認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順了自己的問題。
她總結(jié)的人際關(guān)系包含三大矛盾:比較、競爭及權(quán)力之爭。從前,當我煩惱體重直線上升、考試考不好、與父母意見不一時,我不認為這些煩惱來源于人際關(guān)系,但現(xiàn)在當我仔細且深入地探想這些煩惱問題的目的時:在意體重源于比較,考試是為了競爭,而執(zhí)著于對錯則是對權(quán)力的爭奪,根據(jù)阿德勒心理學的說法,其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際關(guān)系。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即,人的煩惱在于離不開群體,卻不知道該如何合適的、把自己放置在群體中并讓自己成為有貢獻感的人。
接著,“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打開了一扇改變我命運的大門。原來——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的人生從本質(zhì)上來說,都是與我無關(guān)的人生,別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與我無關(guān)。如果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么多糾結(jié)和煩惱。即,在“我”的課題中做好決策者和承擔者,在“他人”的課題中做好旁觀者或援助者,忘掉別人的標準,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經(jīng)足夠圓滿了。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我常說“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將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善鋵崳松兄挥鞋F(xiàn)在是真正屬于自己的,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未來是不可預知的,與其糾結(jié)過去或憂慮未來,不如在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就像書中所說:“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zhuǎn)起舞的連續(xù)的剎那,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jīng)足夠?!?/p>
曾公曾說:“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被詈昧水斚?,就活好了一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六
今早終于全部讀完了,有種開眼界的感覺,是粗略的閱讀,多數(shù)是早上睡醒以后讀的。
先理理,我印象深刻的幾個名詞,他貢(能為他人帶來價值,但不是為他人,是為了自己讓自己體現(xiàn)了價值,從而有了我可以待在這里,有了歸屬感,我屬于這里,這樣便有了自在和自由)。這個他貢不一定是自己認為和眼見實現(xiàn)的,是種感覺,主要判斷來自于他人,是對他人的一種正面影響,和對影響帶來的幫助,好了,這個是他貢。
另一個名詞是,課題分離,有了它,全世界和人生都會變得簡單起來,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里用課題分離,一切都會明了,你是你,我是我。舉個例子,交友初期,你大可完全信任他人,因為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至于最后,對方是否值得你信任,不是你的問題和課題,是對方的課題。如果你萬事持懷疑的態(tài)度,對方能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同樣也會報以懷疑,那么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也無法建立深度關(guān)系,一切的成功都是深度關(guān)系的產(chǎn)物,我接觸到的著作中,武志紅說過,馮唐也說過,這點很重要。
當然也不是讓你,真的什么人都去信任,這個只是個態(tài)度,你的選擇和課題,以信任之心,與人相處相交,最終發(fā)覺對方不足以信任,這也不是你的問題,是對方的課題。大不了你可以剪短自己與此人的關(guān)系,因為拒絕聯(lián)系是你的權(quán)利也是你的課題,每個人手里都有一把友誼大剪刀,可以主動的剪斷與他人的關(guān)系,這是你的自由。
好,以上課題分離說完了,下面說說被人討厭和勇氣。
人們總是有尋求認可的欲求,仿佛別人或者自己在意的人不認可,就會懷疑自己,會不開心,感覺沒有得到支持,再或無法繼續(xù)無法去執(zhí)行了,其實大可不必,你活著是為了自己,人生只有一種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意愿過完一生,而不是活在別人認可和期望里。如果別人不認可會怎樣呢?別人會討厭你,不認可你,你會不開心,但這是別人的課題,不是你的課題,可以不必考慮。我們自己需要考慮的,是當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到底想也怎么樣。如果總是怕別人會討厭自己,按照別人期望的模式去活,人緣是好了些,別人也不會帶給你討厭你的感受,但你都活在別人眼里了,無法真正做自己,所以了,自己活成自己想成為的人重要,還是達成別人期望值重要,一個是自己的課題,一個是別人的,會課題分離之后,就會變得簡單起來了。
按照自己意愿活著,這是條探索的路,路上可能會迷路,記住我們還有啟明之星,就是他貢價值,會指引我們砥礪前行。按照別人期望活著,是條明示的道路,按部就班就好,不會迷路,因為有得參考,大多數(shù)人都是走這條路,但你會不快樂,因為它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也是可以改變的,當你一改變,你眼前的世界整個都改變了,當你改變后視角變了,看世界時已是全新的世界,我們怕被人討厭,缺少被討厭的勇氣,現(xiàn)在需要堅定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的做自己,哪怕被一大幫人討厭,又何妨呢?討厭我,那是他人的課件,按照自己心意做自己是自己的課件。
額,七七八八寫了這么多,這是淺讀,見解也膚淺,粗略的體驗,會再復讀用(復讀會微信讀書app閱讀,這次是kindle),到時再寫一篇,與此文做對比看看,??吹酱宋牡娜耍惺斋@,這是多想啦,高估自己,哈哈,記得書名,有好奇之心,將來會去閱讀就好,哈哈哈哈,隨你,這是你的課件,我已寫完!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七
20xx年的第一天,我有幸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是一本勇氣心理學,探討自我的枷鎖和解放。我們常常會迷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怎樣才能更加幸福?讀完后有種醐醍灌頂?shù)母杏X。
讀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書,我們會認為一切不幸的源頭來自于原生家庭,不幸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使我們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因為再怎么找原因,也無法改變一個人,而改變的第一步是理解。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你的人生應該取決于當下,而非過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追求優(yōu)越性是人的天性,但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越自負的人越自卑。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問題在于我們怎么看待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所謂的自由,就是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
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健全的自卑感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做好人生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
人生的課題,行為目標:
1、自立:我有能力、有價值,就有勇氣。
2、與社會和諧共處: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找到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著伙伴,并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意識上的平等,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把自己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
表揚或批評,是有能力者對無能力者的評價。把所有人際關(guān)系看著“橫向關(guān)系”,不是“縱向關(guān)系”。獲得幸福的勇氣是鼓勵,不是批評或表揚。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貢獻”。有甘于平凡的勇氣,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的意義,由你決定。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八
初看《被厭煩的志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許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排列許多觀點,卻對于生活的變更并沒有什么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詢問中被舉薦了這本書,仔細拿起這本書起先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惋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里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潔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狀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nèi)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xiàn)。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里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緣由論”,提出如何相識現(xiàn)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為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了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接著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可以變更的,之所以不能變更是我們下了“不變更”的決心,變更是須要志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huán)境影響的,也不是實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華蜜的志氣。
其次章一切苦惱來自人際關(guān)系,這里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自卑情結(jié)和優(yōu)越情結(jié),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tài),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yōu)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jié)則是因為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躲避和借口,而優(yōu)越情結(jié)則是表現(xiàn)的似乎自己很優(yōu)秀,繼而沉醉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為方面——獨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實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著三大課題去實現(xiàn)。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志氣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運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被人厭煩、不追求他人認可?!叭穗H關(guān)系卡”總是駕馭在自己手里,問題在于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厭煩的志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guān)系的以及我們應當與他人締結(jié)怎樣的人際關(guān)系。上一章的課題分別是人際關(guān)系的動身點,終點在于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切。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主動參加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主動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別帶來了良好的關(guān)系,而“橫向關(guān)系”則是形成相互協(xié)調(diào)與合作的關(guān)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志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guān)系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摯友或者像摯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同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見。
第五章仔細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華蜜是什么”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須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任、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懇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任是無條件的信任;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華蜜就是“貢獻感”。假如你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志氣”,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一般的你也秀把“一般”理解成了“無能”,一般并不等于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
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仔細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仔細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仔細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為引導之星,就肯定能有華蜜相伴,有摯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仔細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將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jié)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須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肯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于仔細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漸漸明確。假如我變更了世界也會變更。
最終,讀完此書我的感想猶如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的確是思想上的一個沖擊,以后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潔的華蜜。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九
人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懷疑自己,但你永遠可以重讀這本書找回自己。
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心態(tài)的改變,及轉(zhuǎn)變。
part1。
你之所以抑郁不開心,是因為沒有脫離過去的自己。
即:如果青年鼓起勇氣邁出家門,那他就不會再被“我會被欺負”這個自我意識所羈絆。
所以“經(jīng)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而我們自己賦予了它什么樣的意義,則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選擇跨過也就可以擺脫了過去對我們的影響,而一味關(guān)注過去只會一直給自己找理由,便會陷入:“與其陷入窘境,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與任何人有關(guān)聯(lián)的逃避惡圈?!?/p>
part2。
做好人生的課題分離,建立橫向關(guān)系,你就可脫離一切煩惱。
工作課題。
無形之中也在呼應: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決定了能不能形成一個共同體。
交友課題。
愛的課題。
戀愛關(guān)系和與家人關(guān)系。
親子關(guān)系。
小結(jié)。
part3。
自我接納才能擺脫自卑感,才能開啟幸福。
人的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guān)系,怕不被認同,怕被排擠,不夠優(yōu)秀,所以產(chǎn)生自卑感。我們首要做的是先自我接納,其實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是基于對無法實現(xiàn)目標或理想,就會越自卑,志向越遠大就會越產(chǎn)生我還不熟練不熟悉,所以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學會逆向思考及利用,把它轉(zhuǎn)化為動力然后去實現(xiàn)。
part4。
人生的終極目標:活在當下。
人生其實大部分時間是在路上的,所以永遠是過程大于結(jié)果。
我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就是組成整個人生與個人性格的碎片,一些暫時獲得的成就也是碎片,不要把現(xiàn)在貶低成是實現(xiàn)未來的工具,因為你唯一能擁有的就是此刻,你想要成功也是要倚靠此時此刻,你會發(fā)現(xiàn)當實現(xiàn)了夢想后,生活其實還是原來那般!
最后,沒有比你現(xiàn)在更年輕的時候了。
所以,讓我們好好去享受任何事情的過程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十
在《被討厭的勇氣》(以下簡稱《勇氣》)這本書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這樣的觀點: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說: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做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nèi)在的“相應理由”,即在“利己”這一意義的善。我們選擇了“不幸”,恰恰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對自己是一種善。包括我們選擇不改變,也是因為我們覺得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變還是要輕松一些。
在我看來,這種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質(zhì)上幾乎不可改變的特征,和每個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關(guān)。譬如對有些人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對自己的善事,就是說光是學習本身就能給他正向的反饋,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樂。然而如果是違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十一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提到一個說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說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說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說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quán)利是一個關(guān)于與他人外在關(guān)系的概念。每個人的權(quán)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并能與之并存,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jù)。那么自由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qū)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chǎn)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為。簡單來說,這件事不是我應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于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為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guān)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為什么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筑學家貝聿銘說過,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十二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shù)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yōu)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丑,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chuàng)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guān)鍵在于我們自己對創(chuàng)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chuàng)傷,他就是創(chuàng)傷;你讓他成為經(jīng)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jīng)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于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xiàn)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跡的出現(xiàn)。
最后我還想說,余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fā)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十三
這本書是兩位日本學者以“哲人”和“青年”對話的形式圍繞阿德勒心理學進行的討論,書中的種種話題頻頻讓我有“躺槍”感。
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鼻祖之一,另外兩位是弗洛伊德和榮格。
簡單來說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是:
弗洛伊德說: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了不幸。
阿德勒說:你之所以認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是因為你不想從過去走出來。
阿德勒就像一個不講情面的老板告訴你:“別跟我哭唧唧些沒用的,我只關(guān)心kpi完成了沒有!”
弗洛伊德是決定論,阿德勒是目的論。
如阿德勒本人所說,他研究的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阿德勒說,心理創(chuàng)傷都是自找的,是因為下定了決心不改變,因為改變太痛苦,于是你一直向后看,試圖從過往經(jīng)歷里找出不讓自己前進的理由,以便更心安理得的呆在舒服的當下。
向前看,只有目的,為了達成目的,我該怎樣看待和合理利用過去的經(jīng)歷。此時就無所謂創(chuàng)傷,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經(jīng)歷。
改變的第一步是你要接受此時此刻你嚴重“殘缺不全”的自己,不管現(xiàn)實如何不盡如人意,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這樣。
當你聽到這句話覺得委屈,說明還沒有擺脫歸因思維,這句話是說不管外部環(huán)境如何,不管你經(jīng)歷了什么,你能把握并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凡事外求不得皆應反求諸己,這就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方式,我不關(guān)心背后的原因因為對我沒那么重要,我只關(guān)心對我未來達成目標有幫助的東西。站在當下坐標系的原點,我永遠選擇往正數(shù)的方向看。
阿德勒寫過《自卑與超越》,他認為自卑感是一種健康且積極的情感,我們的一切進步都源于開始小小的自卑感,然后才有超越先前的自己,所以沒必要排斥自卑感,正視它,把它當做一種信號,然后讓自己變得更好。
缺點不是缺點,取決于你如何看待,
身高矮,可以使人容易接近,沒有距離感。
越多元的社會,市場越發(fā)達,各種“比較優(yōu)勢”的人越有立足之地,于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中性的看待自己的“缺點”,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你獨有的競爭優(yōu)勢。
“和別人一樣”,“追求相似的優(yōu)點”,是價值觀單一的工業(yè)時代的過時的價值觀。
一開始看這本書感覺真是詭辯論的邪教,看到后來發(fā)現(xiàn)不過是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種效率最大化的能量使用方式。
人生苦短,糾結(jié)過去確實能使你最終“死的明白”,但是解釋遠不如創(chuàng)造來的過癮。
每一個人的此時此刻都像是一個坐標系的原點,你可以選擇項后看,也可以選擇向前看,弗洛伊德是負數(shù)的方向,阿德勒是正數(shù)的方向。
你可能覺得阿德勒很阿q,明明很不幸,不但不承認不幸,還想盡辦法吹自己,我也這么覺得。
但是誰說阿q一定不好呢?要看你用來干什么,如果你只追求心里舒服,那確實是毒雞湯,如果你想用來鞭策自己改變現(xiàn)狀,那用的正逢其時。
阿德勒是關(guān)于改變的哲學,并給予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篇十四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后面理念不合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边@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通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么是幸?!边@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福”的具體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福”,并給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心理上的煩惱?),強調(diào)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為心理問題是為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xiàn)的,認為人要接納自己,之后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tài),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tài)。
不能說孰好孰壞,個人認為,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論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為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
- 最新六年級上冊美術(shù)教案人教版(匯總18篇)
- 學前教育的社會實踐報告內(nèi)容(精選9篇)
- 2023年論持久戰(zhàn)閱讀實踐報告(優(yōu)秀17篇)
- 認識四邊形(匯總19篇)
- 最新職工活動方案策劃(大全20篇)
- 2023年節(jié)日問候語短信(優(yōu)質(zhì)12篇)
- 2023年一年級家長會班主任發(fā)言稿博客(通用16篇)
- 幼兒園中班健康活動教案(優(yōu)質(zhì)14篇)
- 2023年服裝銷售年終工作總結(jié)(實用15篇)
- 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總結(jié)個人(通用15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jié)(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jié)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jié)(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jié)(優(yōu)質(zhì)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zhì)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jié)(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