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 過秦論朗讀音頻(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5 03:16:19 頁碼:14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 過秦論朗讀音頻(九篇)
2022-12-25 03:16:19    小編:ZTFB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一

了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局限性。(難點)

了解先進行論證,然后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1、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為長沙王太傅深為憂傷憤懣,四年后改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奁?,以至郁郁而死,年僅33歲。后人輯他的文章為《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杰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學習提示及注釋)

2、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3、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據、擁

固:險要地方。條件人和--君臣固守

窺:伺機奪取。1、始強內政--務、修

斗:使相斗。政策

既沒:已死。外交--外、斗

弱:使動用法。文治:蒙故業(yè),因遺策

與:結交。武功:六國--合縱締交

一:數(shù)詞用為名詞。2、日強秦國--九國不進

之屬:這一類人。結果:縱散約敗

倫:類(不倫不類)。割地賂秦

延:迎。

厚:寬厚而愛人(厚道);賞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濃)

通:通其意(溝通);道路不通(通過、順暢)不肯為通(通報、傳達)

通今博古(通曉);通夜不寢(整、全)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譯析三至五段;??偨Y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1、復習舊課

《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鏑;牖。

2、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二

1、了解賈誼,整理歸納文中的實詞、虛詞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

【導入語】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是哪個朝代?(秦朝)秦朝是很強盛的,李白說“秦王掃六合,虎勢何宏哉”。秦朝統(tǒng)一天下時,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然而,它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它治理天下時天怒人怨。為什么統(tǒng)一天下時秦王朝勢不可擋,而治理天下時卻天怒人怨呢?歷史上很多王朝都想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誨,為自己的統(tǒng)治提供借鑒。《過秦論》就是一個非常有見解的闡釋。

【作者介紹】

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辭賦家、政論家,年輕時就很有才名,二十多歲就被漢武帝召為博士,不久就升任大中大夫。他在政治上主張削弱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對外主張全力抗擊匈奴,對內主張發(fā)展農業(yè)以增強國力。由于他直言敢諫,在朝廷上極力主張革除政治弊端,因而觸犯了當時權貴們的利益,于是遭到眾多權貴的攻擊和排擠,終于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召為梁懷王太傅。懷王年輕,喜歡縱馬奔馳,不慎墜馬身亡。賈誼自慚失職,郁郁而死。賈誼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治安策》、《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的獨到見解,被魯迅評為“西漢鴻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鵩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解題】

漢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賈誼因此寫了這篇政論文來為他提供政治上的鑒戒。“過”:動詞,指出過失,過秦,指出秦的過失;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文章共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總結評論了秦始皇、二世、三世子嬰三代治秦的過失,既總結了秦亡的教訓,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教材選的是第一部分。在中國散文史上,《過秦論》首創(chuàng)了“史論”這一體裁,對漢以后的散文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邁的氣勢,文中列舉的論據與史實或許有出入的地方。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秦的過錯究竟是什么?課文中有一句話最能體現(xiàn)作者觀點,哪一句?

明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2、作者說“攻守之勢異也“,那么秦攻和秦守時形勢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根據秦如何攻而一步步強大,如何守而一步步敗落的發(fā)展過程,為文章歸納各段落大意。

崛起:地利、人和、內政、外交

發(fā)展

秦: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宰割、分裂反襯

諸侯:統(tǒng)帥之堅、陣容之整齊、文臣武將之多、軍隊數(shù)量之眾—請服、請朝(對比)

前期:奮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卻匈奴

過秦論

極盛后期:焚百家、殺豪杰、弱人民、嚴控制

設想:據高城、臨深淵、守要害、傳萬世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滅亡陳涉:出身、才能、兵力、武器

結果:天下響應,并起亡秦

陳涉:平民鋤耰棘矜謫戍之眾深謀遠慮成敗

地位裝備軍隊素質能力異變仁義不施,

析因九國:君王鉤戟長鎩九國之師向時之士(對比)攻守之勢

前期秦:致萬乘之勢、百又余年、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功業(yè)相異也

后期秦: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反(對比)

【本文特點】

1、用敘事來說理(提示:題目為“過秦論”,即指出秦的過失,按常規(guī)的邏輯推理,似乎該一點點的羅列出秦的過錯。因此從題目來看,它是一篇論說道理的說理文。但從文本內容來看,是不是全部都在說理呢)用敘事來說理,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2、用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下面幾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這樣,氣勢充沛,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3、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

【“請君入甕”的故事】

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審問周興,周興還不知道。來俊臣假意問周興:“犯人不肯認罪怎么辦?”周興說:“拿個大甕,周圍用炭火烤,把犯人裝進去,什么事他會不承認呢?”來俊臣叫人搬來一個大甕,四面加火,對周興說:“奉令審問老兄,請老兄入甕!”周興嚇得連忙磕頭認罪。比喻拿某人整治別人的法子來整治他自己

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a。膏腴(yú)逡(jùn)巡藩(fān)籬躡(shè)足

b。遷徙(xǐ)崤(yáo)函鞭笞(tāi)鋒鏑(zhé)

c。甕牖(yǒu)黔(qián)首氓(méng)隸勁弩(nǔ)

d。萬乘(shèng)铦(guā)利鉤戟(jǐ)阡(xiān)陌

詞類活用之形容詞作名詞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詞類活用之名詞作狀語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2)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3)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6)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詞類活用之名詞作動詞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詞類活用之形容詞作動詞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動用法

外連橫而斗諸侯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吞二周而亡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2)被動句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3)賓語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一詞多義

(1)制

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諸侯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5)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蒙故業(yè),因遺策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6)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7)以為

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為桂林、象郡

……,以為固

二、譯句

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5、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6、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8、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是賈誼的一篇非常有氣勢的政論文。從此文來看,賈誼是頗富才情的,他是西漢時期杰出的政論

家和辭賦家,作為一個偉大政論家,他二十歲時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

但賈誼的一生或許是個悲劇,賈誼的悲劇不在于懷才不遇,因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種足以作為帝王之師的才。為帝王師,為皇帝出謀劃策,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何等的榮耀。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后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于是便由李商隱來發(fā)一長嘆。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賈誼和中國許多文人一樣,都沒辦法真正地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們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賞識卻偏又不能如愿,于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鋪排縱橫,灑灑洋洋,用文字本身來吸引輿論的關注,進而爭取得到皇帝的欣賞。無疑,賈誼也是如此。我們來看看被后人惋惜和崇敬的賈誼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似乎歷代文人都將此文奉為經典,可見其文字鋪排渲染之功力。賈誼之寫《過秦論》氣盛而情濃,仿佛一戰(zhàn)國縱橫家再世。

賈誼是在大漢朝開平盛世之下寫此文的,獨見古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秦王朝的統(tǒng)一過程是極其贊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边@種汪洋恣肆筆鋒大概也只有賈誼才能寫得出了。秦王朝爭得天下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但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農民義軍的打擊下還不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于是他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這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盡管后來的歷史證明了賈誼確有先見之明,但我不知道處在歌舞升平中的漢文帝看了此文后心中有何感喟,不知這是不是賈誼的悲劇根源之所在,因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歡歌功頌德的文章,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標榜自己是個賢明的君主。

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過秦論》這么大氣的文章和那個因梁王墮馬而郁郁寡歡、從而早逝的賈誼聯(lián)系在一起,我不知賈誼是否是自己選擇這樣的一種悲情生活,而正是這種選擇才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的.猜解。而正是這種悲劇,才得到了司馬遷的賞識,以至于為他寫傳記時,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塊,在司馬遷的心中,他是極喜歡磨難英雄的,在他看來,屈原和賈誼是同一類人,雖然他們的人生是個悲劇,但他們同樣可以讓后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賈誼成全了文學史還是歷史成全了賈誼,亦或是賈誼自己成全了自己。無論如何,賈誼都為我們留下了經典性的文字。他讓我們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論文,依然可以寫得很壯美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三

知識目標: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標:加強誦讀,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誦讀語感;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歷史觀和獨立判斷能力。

1.加強誦讀,學習本文鋪陳渲染、氣勢酣暢的語言特點,注意在誦讀中積累語感。

2.討論秦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作者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1.教法:講授法 課堂討論法 練習法

2.學法:朗讀法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法

兩課時

第一課時: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授課文,領悟寫作意圖,了解作者政治主張的進步性與歷史局限性。

朗讀課文,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進行翻譯,課上組織競賽;

搜集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識記文學常識。

一、導入新課

一部戰(zhàn)國史簡直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幾千年以來,“弱肉強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被打破。兩千多年前,當秦始皇做著千秋萬代掌權的美夢的時候,一群疲憊的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輕而易舉地攻破秦國“金城千里”,導致強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斑^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

(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可以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上課時相互交流,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二、整體感知

(一)播放課文朗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腴(yú)軫(zhěn)鏃(zú)萬乘之勢(shèng)

恬(tián)比權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沒(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頸(xì)踐華為城(huà)

勁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躡足行伍(háng)

牖(yǒu)甕(wèng)朝同列(cháo) 將數(shù)百之眾(jiàng)

度長絜大(duó) 一夫作難(nàn)

(二)讀全文后回答,這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三)默讀,分組討論: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明確:“攻之勢”體現(xiàn)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強大──鼎盛?!笆刂畡荨斌w現(xiàn)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

(四)請各小組討論文章結構,用列表的形式劃分并展示。

明確:

三、翻譯課文

(一)翻譯競賽:請各小組代表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地方,請本小組成員及時糾正補充,看哪一組翻譯得更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

(二)指導要點:

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高考中要求“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容”,并有一定的翻譯題,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一般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么,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詞語或遺漏的詞語。

2.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四、小結

學習古文要注重積累。從實詞、虛詞的用法到各種句式,整理歸納,不斷積累,才能提高翻譯水平,增強理解能力。

五、作業(yè)

整理歸納全文文言語法現(xiàn)象,包括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分成小組,進行討論,采用競賽法回答問題,看哪個小組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一)“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為基本依據,采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地指出導致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xiàn)在第⑤ 段議論中。請學生朗讀第⑤段,思考以下問題:

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shù)學符號“〈”連結排列起來。

2.“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項對比的句子。

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論的。

點撥: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著采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小;其次是秦國與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從課文第2 段“秦人開關延敵”等句中已經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了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復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

(二)“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①-④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 先從第⑤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后讀①-④段, 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從各段中找一句表明“興”或“亡”史實的句子。

點撥:“攻”是以雍州之地為本,依靠權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并六國;“守”是以整個天下為本,采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 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tǒng)一六國的巔峰?!芭d”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xiàn)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3.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找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并加以解釋, 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明確: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

(6)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尸百萬, 流血漂櫓”,已經蘊藏著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tǒng)一天下,攻守之勢轉化以后,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guī)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yè)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采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鑒,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施仁政。

點撥:“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xiàn), 在固守天下中表現(xiàn)得尤為厲害。主要體現(xiàn)在治國措施中。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說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一)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敘多于議、理寓事中的特點。

(二)細讀文章,找出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地方,如語言、寫作特點、表達特色等,在班內交流。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四

1.學習課文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了解文中議論和記敘的關系;

2.學習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詞性轉變、一詞多義的知識;

3.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1.重點:領會作者從史實的對比中引出結論的方法及寫作意圖。

2.難點:本文中記敘與議論的關系和省略、活用、一詞多義等。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18歲時,因擅長寫文章和精通諸子百家、詩經,為當?shù)厝怂Q道。20多歲時,受廷尉吳公推薦,歷任博士(皇帝在學術上的咨詢官)、太中大夫(掌議論之官)、太傅(輔佐侯王的官)等職。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針對西漢初期政治經濟的流弊,多次上疏議政,出謀劃策,他的政治主張,對鞏固西漢政權、發(fā)展經濟起有積極作用。他作梁懷王劉楫(漢文帝的兒子)的太傅,梁懷王入朝不慎墮馬而死,賈誼“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時年33歲。

代表作:政論文《過秦論》(三篇)《陳政事疏》《論積貯疏》,賦《吊屈原賦》《鵬鳥賦》。他的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魯迅稱為“西漢鴻文,沾概后人,其澤甚遠”。

解題:

《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全文詳盡地分析了秦國所以能削平六國及其迅速滅亡的原因,目的是給漢文帝進行政治改革時提供借鑒。本文的重點是在于論述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導致滅亡的過失,因此篇名《過秦論》?!斑^”這里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批評其過失,“過秦”即“言秦之過”(東漢應劭語)或“指責秦政之失”的意思。

上篇,總論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中篇,論述秦始皇和二世暴虐無道,以致速亡;下篇,論述子嬰的失道,所以必亡,并總結全篇,得出“君子為國”(正確治理國家)的道理。

一、寫作特點:

(一)從大量史實的對比中引出結論:

這是本文在論證方法上的特色。課文前四段,按時間順序,詳略有致地概述了秦從攻到守,由興而亡的全過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來渲染秦的強盛,這就與秦的迅速滅亡形成強烈的反差,讀到這里,人們不能不產生一個疑問:為什么“攻”的時候,秦國所向披靡,銳不可擋;而“守”的時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呢?在這個基礎上,作者由史出論,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正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最后一段是議論,敘事是議論的基礎和根據,議論是記敘思想內容的深化。議論和記敘的關系,是觀點和材料、論點和論據的關系。

(二)進步性與局限性:

這個結論表明作者的政治主張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對暴政。賈誼施行仁義的主張,是從維持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出發(fā)的,但因為它與反對暴政相聯(lián)系,所以符合當時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變法,主張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義主張就更帶有進步性。

本文還描述了陳涉起義這一歷史事實,并肯定陳涉起義的必然性、正義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中的作用與地位。作者不僅看到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還看到秦國由日益強盛到統(tǒng)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動和當時人民要求統(tǒng)一的愿望相一致??梢姡髡咴谝欢ǔ潭壬峡吹搅巳嗣竦牧α?,認識到人心向背是國家治亂的關鍵。但他在描述陳涉的平凡時,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勞動人民的輕視,這是他的階級局限性。

作者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殘暴罪行,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還看不到封建階級的本性,卻要求封建統(tǒng)治階級真正施行仁義,消除階級矛盾,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

(三)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

1.九國聯(lián)盟與秦國實力的對比;

2.九國會盟之時與慘敗之后兩種情況的對比;

3.陳涉與九國的對比;

4.陳涉與秦國的對比;

5.秦國前后興亡的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既渲染秦的強盛,又權力鋪寫諸侯合縱締交,會盟弱秦時的地廣人眾有兩個作用:(1)反襯秦國之強,諸侯羅致人才,約從離衡“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并列出戰(zhàn)國四公子的姓名,備加稱頌,歷數(shù)六國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人才,具體姓名達20人之多,可下文明確點出這次行動的結果──秦國開關延敵,諸侯不戰(zhàn)而自困。所以越是寫諸侯人才眾多,就越反襯出秦之強大無敵,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2)和陳涉對比。作者正是通過秦不亡于地廣人眾的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遠不及諸侯的陳涉這個史實,引出結論。前半篇以諸侯作反襯,極寫秦國之強,后半篇也以諸侯為反襯,極寫陳涉之弱,將秦國與陳涉都向兩極予以強化,這樣對比更為鮮明,懸念更為強烈,結論也更為可靠。

(四)對偶排比句式的廣泛運用:

本文有辭賦化的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敘述的極力鋪張上,如大量運用排比句、對偶句和同義詞,以增強文章的氣勢。(此外,有些地方顯然是夸張的,有縱橫家的遺風)感情充沛而強烈,具有強烈的論辯力量。例: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以鞭笞天下”

“甕牖繩樞之子,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度長大,比權量力”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五

1、體會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導致了秦的滅亡。

2、掌握文言文中疑問句固定的結構及常用實詞、虛詞用法

1、分析作者借歷史事實談論政事,借題發(fā)揮,巧用對比反襯為表現(xiàn)主題做鋪墊。

2、品味本文借鑒賦的特色,講求鋪排渲染,多用駢偶,駢散結合,鏗鏘有力,又富有變化的語言韻味。

結合歷史常識,體會本文勸諭統(tǒng)治者“以歷史教訓為誡,對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定”的現(xiàn)實意義。

1、體會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導致了秦的滅亡。掌握文言文中疑問句固定的結構及常用實詞、虛詞用法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2、分析作者借題發(fā)揮,巧用對比反襯為表現(xiàn)主題做鋪墊。品味借鑒賦的特色,講求鋪排渲染,多用駢偶,駢散結合,鏗鏘有力,又富有變化的語言韻味是本文難點。

討論法點撥法多媒體輔助

三課時

一、背景材料導入〖展示課件〗

1、作者簡介

賈誼(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也稱賈生。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漢賦作家。年少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后提升為太中大夫。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甚為失意,渡湘水時寫《吊屆原賦》,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一寵一子梁懷王太傅。后梁懷王墜馬而死,賈生亦傷心而死,死時僅33歲。

賈誼的思想屬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政論散文《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xiàn)其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xiàn)實的堅決態(tài)度。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一漓酣暢,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司馬遷很推崇他的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論,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寫作背景。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此前歷春秋戰(zhàn)國,七雄爭霸而秦統(tǒng)一天下,戰(zhàn)亂頻繁。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五百年的極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新建立的西漢政權(高、惠、文、景、武),府庫空虛,財政困難。人民很需要休養(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與民休息”。他多次上書,評論時政。

二、檢測預習要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崤函yáo膏腴gāoyú召滑sh&agra一ve;o逡巡qūnxún鞭笞chī

鏃zú氓隸méng度長絮大xié藩籬fān萬乘sh&egra一ve;ng

2.填寫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從——縱弊——敝衡——橫景——影倔——崛

有——又沒——歿

三、思考探究

1.文本是怎樣圍繞題目展開思路的?

【解題】學生議論后閱讀課后相關鏈接小知識“金圣嘆評點《過秦論》”

題意:論秦朝之過失

【思路】本文敘述分析了秦王朝興亡的原因與迅速滅亡的原因。通過反復對比襯托突出中心論點。

秦勢強盛——六國漸弱,始皇統(tǒng)一——百姓愚弱,國力鼎盛一陳涉揭竿,秦滅六國——一夫滅之,仁義不施——攻守勢異。

2.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請以課文內容為主概括闡述。

提示: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鞭笞天下,嚴刑苛法;橫征暴斂,營造宮室;焚書坑儒,文化專制;收繳兵器,武力制一服;大動干戈,濫開殺伐;修筑城池,禍及百姓。秦的暴政給人民帶來莫大災難,人民無法生存,奮起反抗,以求生路,從而導致了秦的滅亡。

四、朗讀課文

五、作業(yè)

1、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一詞多義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介詞)

愛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寬厚而愛人(愛護,動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管理、統(tǒng)率,動詞)

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利用……制一服)

履至尊而制六一合(統(tǒng)治,動詞)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動詞)

亡追亡逐北(逃亡的軍隊,名詞)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名詞)

兵悉使贏兵負草填之(士兵,名詞)

2、找出下列詞語,并理解它們的古今異義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處

古:黃河今:水道的通稱

②贏糧而景從

古:擔負今:輸贏的“贏”

③山東豪俊

古:觳山以東,即東方今:指山東省

④流血漂櫓

古:盾牌今:使船前進的工具

一、朗讀全文

二、探究拓展

(一)、請學生口頭翻譯最后兩段。

(二)、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提示:《過秦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指出秦王朝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過勸諭西漢統(tǒng)治者引秦亡為誡,施行“仁政”以“安民”,并實行政治改革,以求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定。

(三)、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提示:這篇文章雖然不是賦,但語言上卻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它講求鋪排渲染,行文多用駢偶,駢散結合,讀起來既鏗鏘有力,又富有變化,錯落有韻味。

1、夸張手法、對比反襯

二段寫秦由興而盛的“攻勢”,將攻和被攻的雙方向兩極強化,極言被攻對象的力量強大,極言進攻一方的勢單力孤,結果卻易攻輕取。夸張對比之,更顯氣魄,突出中心。

2、同義疊句,氣勢酣暢。

首段寫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毕怼?、。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四?!?、“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寫陳涉,“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比渫瑢懙匚坏臀?。以整齊句式疊寫一義,一氣呵成、氣勢酣暢。

3、多重排比,氣氛熱烈。

前三段寫秦國攻勢、寫諸侯恐懼,排比句鱗次櫛比,語勢強烈,為下文議論作有力鋪墊。

4、文句長短參差,駢散結合,鏗鏘有力,又富有變化的語言韻味。

(四)、熟悉古漢語中的疑問句

文言文中,疑問句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結構。如: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如”“奈”“若”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它們組成固定形式,相當于漢語“怎么樣”。為什么”什么樣”等。例如:

①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樊噲問:“現(xiàn)在事情怎么樣?”

②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為什么奪取這些東西時一分一厘都拿盡,而使用時卻像對待泥沙那樣一點不愛惜呢?

③此為何若人?(《公輸》)——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上述句式的擴展,即將“如何”“奈何”“若何”中的二字各各拆開,插一入名詞、代詞或別的短語就成了“如…何”等句式。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對(把)……怎么樣(怎么辦)”。

④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⑤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巫婆、三老不回來,對這件事怎么辦?

★“孰與”“孰若”。用在表示比較和選擇的疑問句中。

“孰”常和“與”“若”連用,表示比較或選擇?!笆搿笔且蓡柎~,可譯作“誰”“什么”“哪”。它們放在名詞或代詞前,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個)……”;放在動詞前,可譯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⑥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漂亮?

⑦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與其殺了這個小奴,哪里比得上賣了他?

⑧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何所思”即“所思者何”,把謂語提前?!八颊摺毕喈斢诿~短語,作主語。

★“誰...者”中,“誰”是疑問代詞,作謂語;“.....者”是

“者”字結構,作主語?!罢l……者”等于“……者誰?!崩纾?/p>

⑨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替大王設下把守函谷關的汁策的是誰?此句等于“為大王為此計者誰?!薄盀椤摺笔侵髡Z,“誰”是謂語。

★用否定詞表示疑問的有:“有(可、能、愿)……否”不……乎”等。

⑩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許諾拿十五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呢?

⑩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三、朗讀背誦最后三段

四、作業(yè)

1、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

名詞活用

①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名作狀)

②贏糧而景從(名作狀)

③云集響應(名作狀)

④內立法度(方位詞作狀語)

⑤外連衡(方位詞作狀語)

⑥南取百越之地(方位詞作狀語)

⑥甕牖繩樞(甕、繩:名作狀牖、樞:名作動)

⑩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名作動)

動詞活用

⑦斗諸侯(動詞使動用法)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動詞使動用法)

⑩迫亡逐北(動作名)

⑩卻匈奴七百余里(動詞使動用法)

形容詞活用

⑨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使動用法)

⑩以愚黔首(形容詞使動用法)

⑩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動)

2、找出文中的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

判斷句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貯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被動句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省略句

①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②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孝公)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③委命(于)下吏。

④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第三課時

一、檢測背誦

二、交流知識梳理成果

三、遷移拓展

1、從秦國興起與強盛的過程,我們可以有什么樣的啟發(fā)?

2、從秦國在盛極一時卻快速滅亡的歷史現(xiàn)象中,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教訓?

3、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我們現(xiàn)在可以做寫什么?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六

知識目標: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標:加強誦讀,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誦讀語感;培養(yǎng)學生能夠從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歷史觀和獨立判斷能力。

1.加強誦讀,學習本文鋪陳渲染、氣勢酣暢的語言特點,注意在誦讀中積累語感。

2.討論秦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作者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1.教法:講授法 課堂討論法 練習法

2.學法:朗讀法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法

兩課時

第一課時: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授課文,領悟寫作意圖,了解作者政治主張的進步性與歷史局限性。

朗讀課文,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進行翻譯,課上組織競賽;

搜集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識記文學常識。

一、導入新課

一部戰(zhàn)國史簡直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幾千年以來,“弱肉強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被打破。兩千多年前,當秦始皇做著千秋萬代掌權的美夢的時候,一群疲憊的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輕而易舉地攻破秦國“金城千里”,導致強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

(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可以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上課時相互交流,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二、整體感知

(一)播放課文朗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腴(yú)軫(zhěn)鏃(zú)萬乘之勢(shèng)

恬(tián)比權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沒(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頸(xì)踐華為城(huà)

勁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躡足行伍(háng)

牖(yǒu)甕(wèng)朝同列(cháo) 將數(shù)百之眾(jiàng)

度長絜大(duó) 一夫作難(nàn)

(二)讀全文后回答,這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三)默讀,分組討論: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明確:“攻之勢”體現(xiàn)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強大──鼎盛?!笆刂畡荨斌w現(xiàn)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

(四)請各小組討論文章結構,用列表的形式劃分并展示。

明確:

三、翻譯課文

(一)翻譯競賽:請各小組代表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地方,請本小組成員及時糾正補充,看哪一組翻譯得更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

(二)指導要點:

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高考中要求“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容”,并有一定的翻譯題,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一般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么,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詞語或遺漏的詞語。

2.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四、小結

學習古文要注重積累。從實詞、虛詞的用法到各種句式,整理歸納,不斷積累,才能提高翻譯水平,增強理解能力。

五、作業(yè)

整理歸納全文文言語法現(xiàn)象,包括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分成小組,進行討論,采用競賽法回答問題,看哪個小組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一)“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為基本依據,采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地指出導致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xiàn)在第⑤ 段議論中。請學生朗讀第⑤段,思考以下問題:

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shù)學符號“〈”連結排列起來。

2.“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項對比的句子。

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論的。

點撥: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著采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小;其次是秦國與統(tǒng)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從課文第2 段“秦人開關延敵”等句中已經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了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復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

(二)“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①-④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 先從第⑤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后讀①-④段, 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從各段中找一句表明“興”或“亡”史實的句子。

點撥:“攻”是以雍州之地為本,依靠權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并六國;“守”是以整個天下為本,采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 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tǒng)一六國的巔峰?!芭d”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xiàn)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3.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找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并加以解釋, 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明確: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

(6)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尸百萬, 流血漂櫓”,已經蘊藏著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tǒng)一天下,攻守之勢轉化以后,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guī)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yè)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采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鑒,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施仁政。

點撥:“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xiàn), 在固守天下中表現(xiàn)得尤為厲害。主要體現(xiàn)在治國措施中。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說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一)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敘多于議、理寓事中的特點。

(二)細讀文章,找出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地方,如語言、寫作特點、表達特色等,在班內交流。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七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傊獜目傮w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xiàn)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從(zng)(以下約從從散之從皆讀zng)翟景之翟讀zhi(凡姓皆如此讀)墨翟之翟讀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讀。

鏃(z) 笞(chī) 因利乘(chng) 萬乘 (shng)之勢 將(jing)數(shù)百之眾

1.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將秦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xù)實行暴政,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

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xiàn)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哆^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一)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二)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1)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2)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可以一邊討論一邊板書要點,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圓括號的數(shù)字表示段落順序):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①秦的地理優(yōu)勢;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tǒng)一天下;③基本國策(耕戰(zhàn)、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①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zhàn)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chuàng)立人張儀聯(lián)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① 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 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③ 統(tǒng)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lián)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①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xiàn)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① 首句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 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xiàn)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

③ 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

④ 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么作用?(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說明〕以上內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后,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tǒng)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

提問: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么?(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tǒng)治。)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shù)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shù)百之眾,可以發(fā)人深思。)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后,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

教師小結時主要談兩點:①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②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

1.背誦第3、4段,準備誦讀第5段。

2.下面兩段話均摘自《過秦論(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讀后就以下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①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應當怎樣解釋?

② 作者是怎樣分析陳涉起義的?

引文(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珠,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1.背誦課文第3、4段。

2.答問:讀過引文(二)后,再看課文第4段中關于陳涉的敘述,你認為甕牖繩樞之子......倔起阡陌之中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什么?(他不憑借高貴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卻很有號召力,就是因為他的奮起反抗符合人民大眾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這句話卻帶有明顯的貶意。)從全段來看,其內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來概括?(民危易動--這就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動,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結果。由此自然轉入議論。)

補充注釋: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yōu)越地形并未發(fā)生變化。③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為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④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之意。⑤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tǒng)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zhàn)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為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tǒng)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著說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才說到秦統(tǒng)一天下。⑥攻守之勢--攻,指統(tǒng)一六國以前;守,指統(tǒng)一六國之后。

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下四句照應第1、2段,然后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誦讀詣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

② 以下連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屬(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實也可加于)。

④ 向時之士也后作一頓,為下句轉折畜勢。

⑤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也后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為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⑥ 試使三句,重復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勢,以下節(jié)節(jié)升高,至為天下笑者達于頂峰,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義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1.歸納全文中心。

讓學生答課文后練習第一題。答案:第二種。

注:人教社教參認為答案是第一種,誤。理由參見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以安民。)試從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論證方法。

① 以史實為論據。

問:本文前三段純屬敘史,這跟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有什么關系?(秦統(tǒng)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tǒng)一后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秦王朝在這不同的兩個時期內所采取的政策有區(qū)別嗎?(處于攻勢時期采用的是詐力政策,處于守勢時期采用的是壓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質上是沒有區(qū)別的。)試用引文(一)中的話來說明。(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樣的意思?(仁義不施。)

板書:用史實作論據。

② 對比論證。

問:第5段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么作用?(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試用引文(二)中的話來說明。(民危--陳涉的星星之火點燃了燎原烈焰)。

問:本文還有哪些對比?(秦人開關延敵與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對比;會盟而謀弱秦與爭割地而賂秦的對比;序八州而朝同列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對比。)指出:這些對比跟論證只有間接的關系。

板書:對比論證。

3.語言特色。

先讓學生舉出若干對偶句和排比句,再舉出若干散句,并說明這樣寫的好處。

歸納:駢散結合,讀起來聲調鏗鏘,而又不覺呆板。

附答案如下:(個別題答案與教參不同)

第三題

3.四利字均有細微差別:a.利益,與害相對。b.鋒利。c.順利。d.有利條件。

第四題

1.席(名詞作狀語)卷天下,囊(名詞作狀語)括天下(注:

人教社教參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動詞用,誤。)

2.爭(動詞作狀語)割地面賂秦。

3.會盟而謀弱(形容詞用如動詞)秦

4.弱(形容詞定語)國入朝。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八

1、了解“賦”的特點;

2、從秦的滅亡中吸取教訓;

3、文言詞語的活用,語文教案-過秦論。

文中“議論”所包含的意思,四個“后人”的意思。

:二課時

:課內自讀課

一、作者簡介、題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唐代著名詩人,為別于杜甫,后人稱他為“小杜”,又將他與李商隱并列,稱為“小李杜”。

阿房宮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阿房村。為建造這座宮殿,秦統(tǒng)治者曾征集勞動力七十余萬,開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墒侵燎販缤鲆参慈客旯ぃ饰凑矫?。據說時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稱“阿房宮”。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笨梢姳疚谋砻嫔蠈懬匾驙I造阿房宮,揮霍無度,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guī)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二、賦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fā)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三、閱讀課文,反復朗讀。

學生自讀,教師范讀。

四、結合“自讀提示”和“注釋”,分段閱讀課文,教師指點。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過秦論》。

開首十二個字用兩組偶句,極省簡地待了阿房宮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費,文中“畢”“一”“兀”“出”都是動詞。

接著,由外至內,由物及人,用駢散間雜的句式來寫。

第二自然段在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的基礎上,極寫宮中統(tǒng)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收藏”和“經營”是動作名;“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壓縮復句,其中“鼎”“玉”“金”“珠”為名作狀,“鐺”“石”“塊”“礫”為名作動。

五、作業(yè)

熟讀1-2段。

一、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二、學生自學3-4段,教師點撥。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鋪寫秦始皇驕奢淫逸,終于導致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

第3段開始轉入“體物寫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論,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達了作者寫此賦的用意――“寄托諷喻”規(guī)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統(tǒng)治者的覆轍。文中除第三個“后人”指唐以后的統(tǒng)治者外,其余三個“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統(tǒng)治者,主要指唐朝統(tǒng)治者。

小結:文章兩大部分鋪事寫志,層次極其分明,鋪事是寫志的基礎,而寫志才是鋪事的目的,結構嚴謹。因此,文章鋪陳雖含夸張,卻不顯浮靡;議論雖純屬言理,卻不顯拘謹。

本文關于歷代王朝崩潰皆始于自身*敗墮落的觀點,以及節(jié)用愛民的主張,無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作業(yè)

(1)、“思考和練習”(五)

1、未龍何云:(天上)沒有云彩,怎(會有)蛟龍(騰空)?

2、不霽何虹: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彩虹(凌空)?

3、鼎鐺玉石:把寶鼎視為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

4、金塊珠礫:把黃金視同土塊,把珍珠看成石子兒。

過秦論朗誦課文朗讀音頻下載通用九

1、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2、歸納掌握"制、亡、利、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八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

3、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guī)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賈誼及秦統(tǒng)一前后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以求學生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請同學們欣賞兩首詩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學生默讀,理解。

教師提示:漢文帝渴求賢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賈誼的意見,賈誼的政治才干無與倫比??上牡劭兆砸拱肭跋幌蛸Z誼征求社稷大計卻問及鬼魅神仙。此詩選取宣室召見、夜半前席兩個細節(jié),揭示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

賈誼

毛澤東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需哀傷付一生。

學生默讀,理解。

教師提示:賈誼懷才不遇,空有抱負,曾深情吟詠出《吊屈原賦》。梁王落馬而死本是尋常之事,賈誼又何必為此自悲自責呢,抑郁而終呢?

那么,賈誼"才調"到底如何呢?讓我們從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中尋找答案吧。

二、作者簡介

選一生讀注解①。教師稍作補充:賈誼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貶謫后,雖身居閑職,仍心系朝事,后為梁王太傅。正如毛澤東詩中所講,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

三、背景簡介

目的是明確賈誼"過秦"的深刻含義。

戰(zhàn)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于是以秦統(tǒng)一為主線的多年的兼并戰(zhàn)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zhàn)、秦趙長平之戰(zhàn)等,連年征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后秦終于兼并了六國。

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對百姓橫征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于在秦二世元年爆發(fā)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人民起義的風起云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也是歷時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束了。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業(yè)

1、掌握本課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點撥,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提示

[教學步驟]

一、檢查朗讀情況

采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一)課堂問答設計

提問:讀全文后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提問: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攻之勢"體現(xiàn)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xiàn)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

選一學生朗讀第一段。

朗讀提示:注意語勢,體現(xiàn)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政通(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等的優(yōu)勢。整段以中速讀。

集體朗讀第一段。

選學生讀第二段。

朗讀提示:應注意一下兩方面:①秦國"從孝公既沒……南……西……東……北收要害之都"語調上揚,應有秦擴張領土、勢力空前增強的氣勢。②六國攻秦、賂秦、服秦三部曲:"諸侯恐懼……叩關而攻秦"眾諸侯約從締交,羅致人才,戮力攻秦,語勢上揚,以諸侯之強反襯突出強秦之不可戰(zhàn)勝;"秦人開關延敵……爭割地而賂秦",強秦輕而易舉,獲得大勝,六國卻不堪一擊,語勢由強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應由低緩的語氣讀出。最后一句輕描淡寫一語帶過即可。

學生齊讀第二段,體味語意。

男生齊讀第三段。

(二)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研讀課文,作者總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務五個方面來談,請用選文中的語句回答各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學生速讀后明確:統(tǒng)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軍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長城而首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統(tǒng)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殺豪杰,銷鋒鏑,以弱天下之民,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務上"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朗讀指導:統(tǒng)一天下前,應由較強的語勢讀出,充分渲染塑造一個"威加海內"的帝王形象。統(tǒng)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達頂峰,這意味著從此轉入守勢。這段文字義正辭嚴,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無道,故誦讀應有"聲討"之勢。末句"天下已定"總承以上內容,其后應有長停頓,然后轉入敘秦始皇的心態(tài),用以反襯下文滅亡之速,讀時須有嘲諷意,突出"自以為""萬世之業(yè)"等詞語。

朗讀第三段,背誦。

齊讀第四段。

教師提問:第四段寫了強秦的滅亡。"陳涉起義,天下響應"有哪幾方面的鋪敘呢?選文中語句回答。用意何在?

學生明確:五個方面。出身地位:"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個人素質:"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起義軍成分:"疲弊之卒,數(shù)百之眾"。武器:"斬木為兵,揭桿為旗"。起義的影響:"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起義結果:"山東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這五方面的鋪敘為第五段內容作了鋪墊。

朗讀指導:①"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從容、沉著的語調讀出。②"然"急轉直下,稍作停頓,以下先抑("陳涉"至"之富")后揚("躡足"至段末)讀出對比情調。③末句敘事結束全篇,要讀得沉著、有力。

集體誦讀一次。

教師提問:既為史論,那么"論"自然體現(xiàn)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學生默讀思考。

明確:先對比論述九國之師何陳涉之眾的力量,重點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八字。然后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以下四句照應第一二段;"以六合為家"二句照應第三段;"一夫作難"三句照應第四段,水到渠成點出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朗讀指導:"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語氣。以下連用六個"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個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別應重讀"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試使"換假設語氣,

讀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語勢由弱到強,逼出"何也",結句顯志,須用深責的語氣讀出,"仁義不施"是重點,宜一字一頓。

集體誦讀第五段。

三、全體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嘗試背誦課文三至五段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三、四、五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師生回顧交流西漢初的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過秦論》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總結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一、教師示范背誦,學生低和

集體背誦三、四、五段

二、回顧漢初社會情形,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提問: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學生討論明確: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賈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其時,社會經濟已漸漸恢復,人民生活也較安定,但是階級矛盾卻在不斷地滋生暗長,統(tǒng)治階級日益滋長"淫侈之俗",并橫征暴斂,加重人民負擔,以至逼迫農民賣鬻子。賈誼擔心"大命將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漢文帝以秦亡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轍。③從前面對賈誼的介紹可以看出,賈誼是個對政治功名有強烈愿望的人,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

教師總結引申:同學們的分析很有見地。在我國歷史上有過不少像賈誼一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如戰(zhàn)國時代有為楚國前途大聲呼喊"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的愛國詩人屈原;南宋有"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的憂患詩人陸游;有希望"試手補天裂""西北洗胡沙"的愛國詞人辛棄疾……這種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傳統(tǒng)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識分子身上是一脈相承的。現(xiàn)在請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作者的憂思滿懷、語重心長?

學生思考、吟誦。

三、課堂小結

賈誼以其縱觀天下,通覽古今的博學與睿智,將熾熱的愛國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確實才調無倫。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教師提問:請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初步歸納其活用的規(guī)律。

學生討論明確。

教師總結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