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實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1:42:39 頁碼:10
最新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實用8篇)
2023-11-25 21:42:39    小編:zdfb

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組織工具,它可以幫助教師系統(tǒng)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在編寫教案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策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希望對大家的備課工作有所幫助。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篇一

【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公子重耳)和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出亡時,鄭國沒有禮遇他。

【以】因為。

【其】稱代鄭國。

【貳】有二心,此為從屬二主的意思。

【函陵】鄭國地名。

【軍】駐軍。

【汜南】汜水的南面,也屬鄭地。

【佚之狐】鄭國大夫。之是語助詞,和下文的燭之武中的之同,以之介于姓名之間。

【鄭伯】即鄭文公。若:假如,倘若。

【辭】推辭、謝絕。

【之】助詞,無義,可不譯。

【猶】尚且。

【為】做、干。

【已】同矣。

【子】古代對人的敬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您。

【是】代詞,這。

【過】過錯,錯誤。

【然】然而。

【焉】語氣詞,表感嘆語氣。

【許】答應。

【夜】名詞狀語,譯作當晚或在夜晚。

【縋】用繩子縛住人(或物)從墻上往下送。

【既】副詞,已經。

【而】連詞,表順接,連接亡鄭和有益于君兩個短語。

【以】前一個介詞,把;后兩個連詞,來,分別連接越國和鄙遠、亡鄭和陪鄰兩個短語,表示后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目的。

【敢以煩執(zhí)事】可以拿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這是客氣的說法。

【執(zhí)事】對對方的敬稱。

【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

【鄙】邊邑,這里用如動詞。

【遠】此指鄭國。

【焉用】為什么。

【陪】增加、擴大。

【鄰】指晉國。

【舍】放棄。

【東道主】鄭在秦以東,所以說東道主;后世東道主指請客的主人。

【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說的外交使節(jié)。

【共】通供,供應。

【其】指代使者。

【所】用在動詞前,構成名詞性短語。

【且】連詞,表遞進,意為況且、而且。

【嘗】曾經。

【許】答應。

【濟】渡河。

【設版】修筑防御工事。

【夫】發(fā)語詞,表議論發(fā)端,起強調或揭示作用。

【厭】通饜,飽、滿足。

【東】名詞作狀語,可譯為在東邊、向東。

【闕】通缺,損害。

【焉】哪里。

【唯】句首語氣詞,表希望。

【說】同悅,高興。

【杞子、逢孫、楊孫】都是秦國大夫。

【戍】防守。

【乃】副詞,于是、就。

【還】返回,此指撤軍回國。

【子犯】晉國大夫狐偃的字。

【公】指晉文公。

【因】依靠,借助。

【敝】損害。

【與】結交,親附。

【知】同智,智慧、明智。

【整】意為步調一致。

【不武】武,以力服人。

【吾其還也中的其】表商量語氣,還是。

【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篇二

本文是學生升入高中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課標版必修1第2單元)初中三年,學生們雖然打下了初步文言文基礎,但像本單元這樣古漢語知識繁多、敘事詳備、人物形象鮮明的文章,他們學習起來仍有一定困難。

《燭之武退秦師》是本單元第一篇,情節(jié)相對簡單,但涉及到鄭、秦、晉三國歷史上的恩怨與利益,涉及到人物稱謂和外交辭令,當然,更涉及到許多古漢語特殊詞句。掃除了這些障礙,學生們才能領略文章理性之美、辭令之美。

故本課教學設想是: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合作探究。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以發(fā)現(xiàn)問題;課堂上提出問題,師生擇要解決問題。

(2)課堂上重點解決疑難字句,在詞句積累過程中復習成語,打通古今漢語聯(lián)系,學以致用。

(3)嘗試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提煉要點。

(4)讀寫結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古為今用的意識。

褚樹榮老師認為,閱讀、鑒賞文言文,要有三個層面,即文句—文章——文化,此言極是。愚以為,學習古代文章,還在于學以致用。這不僅是掌握詞句,了解文意,學會做題,更要借此觀照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給我們提供一個歷史的借鑒。

1、掌握、積累本課重要詞語及語法現(xiàn)象:譬如: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等。

2、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學會用填寫關鍵詞法概括文意。

3、通過用加點詞語境義填寫成語的方法,了解古今漢語的聯(lián)系,增強對古漢語的領悟力。學會評點式讀書法,嘗試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4、感受燭之武以國事為重,勇于擔當?shù)木瘛?/p>

一課時。

多媒體。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春秋是禮崩樂壞的。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晉之好,轉眼間頓為敵國。同學們知道,在大兵壓境、國家危如累卵的時候,以自己超卓的膽識,只身說退強大敵軍的故事嗎?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轉眼之間成為盟友,而盟友之間則差點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嗎?那就讓我們走進《燭之武退秦師》,感受一下春秋時期那刀光劍影,欣賞那驚心動魄的唇槍舌劍吧。

二、檢查預習。

1、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師生共同擇要挑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學習。

(結果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與教師判斷相同,通過篩選,刪除了通過查閱注釋和詞典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譬如,關于“春秋三傳”、人物稱謂;對于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學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學時這個環(huán)節(jié)從略)。

2、字詞積累:大屏幕投示,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學生相互補充。

(1)解釋下列詞語,說說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上區(qū)別。

越國以鄙遠,且貳于也,焉用亡鄭以陪鄰,行李之往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釋下列加點詞,了解其活用類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既東封鄭,若亡鄭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較辨析下列虛詞意思。

其:以其無禮于晉,君知其難也,吾其還也。

以:以其無禮于晉,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焉用亡鄭以陪鄰,將焉取之,朝濟而夕設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以其無禮于晉晉軍函陵,是寡人之過也,夫晉,何厭之有。

請以下列加點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寫成語。

且貳于也(忠貞不貳)。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亂易整,不武(勝之不武)。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濟)。

夫晉,何厭之有(學而不厭)。

是寡人之過也(聞過則喜)。

(積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舉一反三之效。成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通過給加點詞組合成語來學習,學生趣味盎然,教師也可借此了解學生掌握成語程度,使學習具有針對性。)。

三、誦讀感知,分析說理藝術,概括文意。

(一)反復誦讀,感知內容。

1、先讓四個學生分別讀四段內容,然后請學生評點,教師相機點撥。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燭之武說秦伯的語氣。再請一生品讀,并讓學生指出這番說辭中語氣有無變化,讀得是否正確。再請一生朗讀,感受其委婉語氣及其跌宕起伏。

(二)綜合全文,在空格處填寫一個最恰當?shù)淖钟枰栽u價。

秦晉征討鄭國,其理可謂()矣;強敵大軍壓境,其勢可謂()矣;

燭之武見危受命,其情可謂()矣;一番說辭力挽狂瀾,其言可謂()矣;秦伯背盟結盟,其行可謂()矣;晉文果斷撤軍,其人可謂()矣。翻云覆雨敵我互換,,其因皆為()矣。

參考答案:謬,危,義,妙,滑,智,利(意思對即可)。

四、合作探究。

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能否從中獲得一點啟示。(提示:可從事情因果關系、盟友與利益、說理藝術等方面考慮)任選一個話題,寫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闡明你的觀點。可以相互討論,選擇一人在班上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視課堂教學時間而定,也可放到課外完成)。

學生討論后提出諸多話題,最后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以下幾個話題較好。

(1)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2)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3)有理還得有禮(或“有話好好說”)。

【學生范例1】。

話題: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學生范例2】。

話題: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秦晉兩大盟國圍攻鄭國,但在燭之武一番說辭之下,秦國就拋開秦晉之好,改與敵國結盟,何哉?利使之然也。秦“越國以鄙遠”,本來就只想分鄭國一杯羹,但“鄰之厚君之薄”的虧本買賣是不干的,哪如“舍鄭以為東道主,供其乏困”合算呢?更何況“與鄭人盟”,讓杞子等將領留下做內應,以后獨吞鄭國這塊肥肉多好。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呀!晉國呢,也是如此,拉秦侵鄭是讓它火中取栗。別看文公滿口“仁義”,當“仁義”遭遇“利益”時,晉國選的肯定是后者。幾年之后的崤之戰(zhàn)不正說明了這點嗎?呂祖謙說:“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闭\哉斯言!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古人之言當銘記也。

五、作業(yè)。

1、課外延伸閱讀《秦晉崤之戰(zhàn)》。

2、以“談《燭之武退秦師》的寫人藝術”為題,寫一篇探究性文章。文長不限。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篇三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并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恰當?shù)奶嵘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三)情感與態(tài)度:

1、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探究法。

課時安排:2課時。

一、教學導入: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過70的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稜T之武退秦師》共有4個段落,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前2個自然段:秦晉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習《燭之武退秦師》,看看燭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秦國的虎狼之師。

二、課文賞讀。

(一)朗讀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說退秦師——迫晉撤兵。

1、先看結果:

原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篇四

1、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能理解課文內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以誦讀、討論、練習為主。

教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1、給生字注音。

2、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第一教時)。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1、注音。

貳、汜、佚、縋、說、戍、敝、共、逢、闕。

2、填空。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對史書《》所作的傳注,所以又稱《》,初中我們曾學過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語有。

1、老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自由誦讀。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

3、師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縋而出。

6、朝濟而夕設版焉。

7、既東封鄭。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與。

10、亦去之。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2、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先自己對照注釋研讀課文,對難解之處相互討論,然后集中提問,老師解疑。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一到兩遍)。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結: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4、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

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提:(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和侵犯,而我國政府沒有感情用事,而是從根本利益出發(fā),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這一事端是完全正確的。(此題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提示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提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以上兩個問題可稍作討論,不必深入探討。)。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釋,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學課文中與此相同的例句。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b:是寡人之過也。

助詞,的。

c:子犯請擊之。

代詞,指秦軍。

d:唯君圖之。

指示代詞,這件事。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學課文中實詞“鄙、若、知、說、辭”的用例,并解釋。

先帝不以臣卑鄙。

淺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邊境、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陋。

越國以鄙遠。

邊境、邊邑。

孫權襲荊州(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襲荊州殺關羽),先主(劉備)大怒,欲討權。云(趙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竊取帝位),當因(順應)眾心,早圖關中(泛指函谷關以西一帶),據(jù)河(黃河)渭(渭河)上游以討兇逆(叛逆,指曹魏勢力),關東(函谷關以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放在一邊)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毕戎鞑宦?。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

討論:趙云的話有道理嗎?先主為何不聽?結果怎樣?這對你有何啟示?

筆者以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堅持以下三點:一是多讀多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強文言語感;二是抓住字詞,新舊聯(lián)系,建立文言詞匯網絡;三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其學習的主動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學即如是。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篇五

1、了解《左傳》的相關知識,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yǎng)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能力。

2、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和作品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藝術,挖掘人物深層次的精神品質。

3、學習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以及體會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1、積累和歸納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

2、梳理文章的結構和內容,理解古代戰(zhàn)爭的實質。

1、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時的一個故事。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說服秦伯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把握結構:

3、寫作特點: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4、分析主要人物:

(1)燭之武:能言善辯,深明大義,有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

(3)鄭伯:能引咎自責,從諫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本課教學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fā)言權,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zhàn)。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篇六

本文是學生升入高中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課標版必修1第2單元)初中三年,學生們雖然打下了初步文言文基礎,但像本單元這樣古漢語知識繁多、敘事詳備、人物形象鮮明的文章,他們學習起來仍有一定困難。

《燭之武退秦師》是本單元第一篇,情節(jié)相對簡單,但涉及到鄭、秦、晉三國歷史上的恩怨與利益,涉及到人物稱謂和外交辭令,當然,更涉及到許多古漢語特殊詞句。掃除了這些障礙,學生們才能領略文章理性之美、辭令之美。

故本課教學設想是: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合作探究。(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以發(fā)現(xiàn)問題;課堂上提出問題,師生擇要解決問題。(2)課堂上重點解決疑難字句,在詞句積累過程中復習成語,打通古今漢語聯(lián)系,學以致用。(3)嘗試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提煉要點。(4)讀寫結合,融理解鑒賞與表達交流于一體,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古為今用的意識。

褚樹榮老師認為,閱讀、鑒賞文言文,要有三個層面,即文句—文章——文化,此言極是。愚以為,學習古代文章,還在于學以致用。這不僅是掌握詞句,了解文意,學會做題,更要借此觀照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給我們提供一個歷史的借鑒。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本課重要詞語及語法現(xiàn)象:

譬如: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等。

2.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學會用填寫關鍵詞法概括文意。

3.通過用加點詞語境義填寫成語的方法,了解古今漢語的聯(lián)系,增強對古漢語的領悟力。學會評點式讀書法,嘗試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4.感受燭之武以國事為重,勇于擔當?shù)木瘛?/p>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輔用具】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春秋是禮崩樂壞的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晉之好,轉眼間頓為敵國。同學們知道,在大兵壓境、國家危如累卵的時候,以自己超卓的膽識,只身說退強大敵軍的故事嗎?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轉眼之間成為盟友,而盟友之間則差點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嗎?那就讓我們走進《燭之武退秦師》,感受一下春秋時期那刀光劍影,欣賞那驚心動魄的唇槍舌劍吧。

二、檢查預習。

1.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師生共同擇要挑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學習。

(結果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與教師判斷相同,通過篩選,刪除了通過查閱注釋和詞典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譬如,關于“春秋三傳”、人物稱謂;對于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學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學時這個環(huán)節(jié)從略)。

2.字詞積累:大屏幕投示,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學生相互補充。

(1)解釋下列詞語,說說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上區(qū)別。

越國以鄙遠且貳于也焉用亡鄭以陪鄰行李之往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釋下列加點詞,了解其活用類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既東封鄭若亡鄭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較辨析下列虛詞意思。

其:以其無禮于晉君知其難也吾其還也。

以:以其無禮于晉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焉用亡鄭以陪鄰將焉取之朝濟而夕設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以其無禮于晉晉軍函陵是寡人之過也夫晉,何厭之有。

【活學活用】。

請以下列加點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寫成語。

且貳于也(忠貞不貳)。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亂易整,不武(勝之不武)。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濟)。

夫晉,何厭之有(學而不厭)。

是寡人之過也(聞過則喜)。

(積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舉一反三之效。成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通過給加點詞組合成語來學習,學生趣味盎然,教師也可借此了解學生掌握成語程度,使學習具有針對性。)。

三、誦讀感知,分析說理藝術,概括文意。

(一)反復誦讀,感知內容。

1.先讓四個學生分別讀四段內容,然后請學生評點,教師相機點撥。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燭之武說秦伯的語氣。再請一生品讀,并讓學生指出這番說辭中語氣有無變化,讀得是否正確。再請一生朗讀,感受其委婉語氣及其跌宕起伏。

(二)綜合全文,在空格處填寫一個最恰當?shù)淖钟枰栽u價。

秦晉征討鄭國,其理可謂()矣;強敵大軍壓境,其勢可謂()矣;。

燭之武見危受命,其情可謂()矣;一番說辭力挽狂瀾,其言可謂()矣;秦伯背盟結盟,其行可謂()矣;晉文果斷撤軍,其人可謂()矣。翻云覆雨敵我互換,,其因皆為()矣。

參考答案:謬,危,義,妙,滑,智,利(意思對即可)。

四、合作探究。

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能否從中獲得一點啟示。(提示:可從事情因果關系、盟友與利益、說理藝術等方面考慮)任選一個話題,寫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闡明你的觀點。可以相互討論,選擇一人在班上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視課堂教學時間而定,也可放到課外完成)。

【學生范例1】話題: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學生范例2】話題: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秦晉兩大盟國圍攻鄭國,但在燭之武一番說辭之下,秦國就拋開秦晉之好,改與敵國結盟,何哉?利使之然也。秦“越國以鄙遠”,本來就只想分鄭國一杯羹,但“鄰之厚君之薄”的虧本買賣是不干的,哪如“舍鄭以為東道主,供其乏困”合算呢?更何況“與鄭人盟”,讓杞子等將領留下做內應,以后獨吞鄭國這塊肥肉多好。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呀!晉國呢,也是如此,拉秦侵鄭是讓它火中取栗。別看文公滿口“仁義”,當“仁義”遭遇“利益”時,晉國選的肯定是后者。幾年之后的崤之戰(zhàn)不正說明了這點嗎?呂祖謙說:“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闭\哉斯言!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古人之言當銘記也。

五、作業(yè)。

1.課外延伸閱讀《秦晉崤之戰(zhàn)》。

2.以“談《燭之武退秦師》的寫人藝術”為題,寫一篇探究性文章。文長不限。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篇七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學習《左傳》刻畫人物的方法。

掌握“若”、“說”、“辭”等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介紹文學文化常識,學生自讀自譯一課時;

教師指正譯文,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一課時。

布置預習:請學生熟讀全文。

一、《左傳》及其背景介紹:

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獻不足,說法不一。

體例:是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通史。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

內容:a、以《春秋》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記述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

b、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載了整個春秋時代各國所發(fā)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地位: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歷史散文的典范。

二、請學生自讀課文,并試圖口譯全文,并完成課后第一題:

重、難點句子解釋:

我年輕時尚且不如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了。

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

假如放棄滅掉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短缺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又沒有什么害處。

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秦國受損而晉國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請學生試著完成課后第三題,教師指正:(略)。

小結:

布置作業(yè):熟記常用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回顧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

本文的結構:

請學生思考課后練習一:

明確:1、2、3、4小題的答案分別在一、二、三、四段中。

請學生在此基礎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

第二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四段:晉師撤離。

人物形象:

問: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誰?(燭之武)。

問:第二段為什么要寫他發(fā)牢騷,這會不會影響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確:這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顯得有血有肉。

概括這個形象的特點:

長期得不到重用;

發(fā)牢騷,真實的存在;

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勇氣和信心;

胸有成竹,對矛盾了如指掌;

言辭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寫作特色:

伏筆與照應:

秦、晉圍鄭的原因(矛盾?。?-退秦軍(伏筆)。

“秦、晉圍鄭”,“國危矣”--“夜縋而出”

波瀾起伏:

詳略得當:

略:其他經過。

五:字詞總結:

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古今異義:

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項活動的主人。

夫人:古,(fu),那人;今,妻子。

一詞多義:

軍:名,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量詞;動,駐扎。

其:代,第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那”,“那些”;連,“如果”,“假使”;句中語氣詞,表祈使語氣;形容詞詞頭,無義。

焉:代,相當于“之”,疑問代詞,“怎么”,“哪里”,“什么”;兼詞,“于何”,在哪里,“于此”,在這里;副,相當于“乃”、“則”、“就”;語氣詞;形、副詞詞尾,……的樣子。

六、小結:

布置作業(yè):完成本課。

《課課練》。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等獎3篇篇八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重點了解其語言特點。

2、掌握文言詞“若”、“說”、“辭”、“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1、積累文言詞語。

2、讀背課文。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

參見p56注釋,補充:《左傳》是“十三經”之一,它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被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凡粌H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薄煲妥稹督浳目肌肪硪涣乓?。

二、介紹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三、學生自讀課文。

閱讀注意點:讀準音,讀順句。

四、串講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動用,駐軍、駐扎。

概括內容:

第1段,寫秦、晉圍鄭。原因: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晉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五、自讀并討論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夠。已:同“矣”。

3、寡人之過也?!@是我的過錯。是:這。

六、熟讀背誦第1、2段。

七、作業(yè)。

課堂練習。

1、翻譯句子:見“練習二”之1、2。

課后作業(yè)。

1、背誦課文。

3、完成練習三。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