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實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9:04:24 頁碼:12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實用18篇)
2023-11-13 09:04:24    小編:zdfb

總結(jié)是鍛煉思考能力和歸納總結(jié)能力的重要途徑。創(chuàng)作是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進行文學或藝術(shù)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這些總結(jié)范文涵蓋了不同領(lǐng)域和不同階段的總結(jié),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一

《無聲告白(everythinginevertoldyou)》是一部小說,16.7萬字,情節(jié)不復雜,講述一個16歲女孩自殺之后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覺醒。題材不算新穎,和千萬個家庭一樣,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負,最終自殺。難得的是作者的敘事功底,干凈利落不拖沓,觀察角度也頗具特色,所有相關(guān)人員的心理變化一窺到底,描述起來無渲染、無造作,用詞精準而克制,閱讀過程著實酣暢淋漓。

這個家庭的矛盾不少,母親瑪麗琳是標準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最應(yīng)該過與眾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與眾不同,詹姆斯·李,是一個擁有亞洲膚色的中國人。但于外來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卻是減小差異、真正融入美國社交圈,他最討厭的恰恰是與眾不同,夫妻倆兩極分化的矛盾引發(fā)了這個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們的三個孩子,哥哥內(nèi)斯是“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親的好強、父親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對妹妹的偏愛、對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齡尚大,已經(jīng)懂得轉(zhuǎn)移情緒并用外界環(huán)境改善自己的命運,幸運地,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宇航員,并把它作為目標成功考上哈佛逃離這個沒有愛的家。唯一遺憾的是他連同妹妹對他的愛也忽略了,這個導火索直接引發(fā)了妹妹的自殺。

第二個孩子薩迪亞,那個自殺的16歲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愛,作為全家最“幸?!钡娜耍惺艿降膮s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對她無微不至的愛背后是什么,是媽媽那沒有實現(xiàn)的成為頂級醫(yī)生的夢想,是爸爸那沒有完成的融入美國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兩月重新歸來,讓薩迪亞學會了一個本領(lǐng)-假裝,假裝對枯燥的生物學醫(yī)學無比熱愛,只為討好媽媽;假裝擁有無數(shù)朋友而每晚拿著根本沒有聲音的電話聽筒煲電話粥,只為滿足爸爸。但假裝是無法萬全的,內(nèi)心深處那個不愛生物學、不愛交朋友的真實自己越長越大,終于隨著哥哥一紙哈佛錄取通知書爆發(fā),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離開了,她本來害怕失去父親、失去母親、失去家,現(xiàn)在上升為最高的恐懼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蒼蠅”,成就了美麗,也失去自由。于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面對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漢娜則是全篇最讓人心疼的一個孩子,這個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個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羨慕姐姐的得寵,羨慕哥哥的獨立,唯獨她自己小小又無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靜靜地觀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個事件真相的人。

倒數(shù)第二章是全書的亮點,真相大白就在這一章。薩迪亞劃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積極的想法讓很多人認為她的死不是自殺而是意外。但我更傾向于是自殺,她是想重新開始,重新做自己、重新愛家人,但,不是此時,而是來生。最大的激進往往隱藏著最深的絕望,救不了自己,跳水舉動也許是她最無聲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溫暖,出軌的丈夫(關(guān)于詹姆斯出軌這段著實讓人遺憾,但也許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經(jīng)歷一切悲傷幡然醒悟之后,見面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一句話:

“我以為你走了。”

“我以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顧全篇,書封面上那句話概括得最為精準: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與所有父母共勉。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二

整本書都是憂郁的藍色調(diào),似乎每一個文字都在訴說著不安和壓抑。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以愛的名義,不知不覺對我們造成了傷害。我沒有見過不愛自己小孩的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怎么去愛。

可是我們也不該把所有的缺點和不幸,都歸罪于原生家庭和成長經(jīng)歷。而應(yīng)該去正視那些問題的根源,去達成與自己和家人的諒解啊。

是的,我們有那么多不完美,并不全是我們自己的錯,沒有必要困在懊惱里無法釋懷。

回想過去這二十多年,雖然很多時候我也會想我是不是跟別人不一樣?為什么別人的父母都可以怎樣怎樣而我的父母卻只會怎樣怎樣……可是,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也慶幸自己在一個溫和的環(huán)境下長大。我的父母從來沒有過多地過問我的成績,甚至也很少告訴我他們希望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動力,這些年一直靠自覺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越來越開心。

感謝背后所有的支持,感謝跟我一起成大讓我覺得自己沒有那么另類的小伙伴們。

情人節(jié)前夕,希望你學會愛自己,愛父母,但也為自己而活。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三

莉迪亞死了,于是他們試圖找出殺害她的兇手...

盡管他們不愿意面對,但他們都是兇手...

于是他們開始反思,在她的成長軌跡里,從哪里開始出了錯...

人啊,總要有活下去的理由。

這是我第二次意識到這個問題,第一次是《三體》中楊冬的死,而這一次是莉迪亞的死。

于是她放棄了求生的本能,無視內(nèi)心的恐懼,淡然的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終結(jié)...

莉迪亞的死,讓這個家庭漸漸恢復了正常,可是莉迪亞呢?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四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國外的媒體報刊對這本書相當?shù)母?,正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說即使我們熟知身邊有這類故事,也從來沒在美國小說中見過,起碼,在伍綺詩之前,沒有誰處理過這類故事。這部小說寫的是成為“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

而在母親眼中,認為這不是單純的意外或自殺,因為她的女兒是如此的優(yōu)秀,因為兒時夢想的破滅,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來教育女兒并使她幾乎一直活在自己的期待中。而她絲毫不知高壓機制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會被引爆。

最寵愛孩子的離去,引出父母身上的秘密。

一個“異類”的不堪重負生活,兒時夢想的破滅,不能明說的感情,婚姻里的“越獄”……

隨著案件的進展,家庭人員各自秘密的浮現(xiàn),女孩溺死動機的線索水落石出。

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始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機械的做著不喜歡的事,時時處在崩潰邊緣。

幾乎每年高考前后都會孩子重演因壓力自殺,父母痛心疾首悔過的事情。

為何曲終人散,才想起為時已晚?

機器需要檢修,我們是不是也應(yīng)該時常反省自己,調(diào)整自己?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五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么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guān)系,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么的“與眾不同”。之后因為懷孕結(jié)婚了,婚后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后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后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fā)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復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吹侥抢?,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xiàn)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上ё詈?,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xiàn)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么深,懷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边@很凄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赡芤驗檫@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guān),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于家庭關(guān)系,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后對于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guān)系比較和諧,沒有這么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tǒng)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讀,還是由于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xù)吧。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六

最后一章是哭著看完的。

拋開“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和“按圖索驥的人生不會那么順利”,我想談?wù)勥@個家庭。

我同情瑪麗琳,但也只有同情。我覺得她并不是為了與眾不同而去追求詹姆斯的,而是一見鐘情吧,而且在后來她也是為了家庭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同時在自己丈夫出軌后表現(xiàn)出來的沉穩(wěn)從容與智慧令我刮目,她癡情——“哪怕只是為了生下莉迪亞,我也會嫁給你一百次,甚至一千次,你不必為此自責”,她選擇了原諒。我覺得她是那個最累的人了。

相反,詹姆斯——一個虛榮,沒有安全感的黃種人,他所想要的呢?猶猶豫豫,瞻前顧后,拼命想融入集體的種種行為令我鄙視(但從他小時候留下的陰影來看我又十分同情他)。而且一有困難就尋找別的女人當作發(fā)泄的出口也著實是一種懦夫的行為。

莉迪亞是這個家庭的犧牲品,她自殺的源頭是母親出走,她害怕隨時都可能缺失的母愛,所以母親說什么她都會順從(如果不是這種恐懼感,莉迪亞完全可以大聲反抗“我討厭物理生物化學我討厭當醫(yī)生”,媽媽也不會誤以為她對這方面一直是感興趣的)。

內(nèi)斯就比較幸運了,誰說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呢,在不被父母關(guān)注的情況下生活著,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并一直堅持著,如果說唯一的一絲絲缺憾,可能就是缺少父母的一點點關(guān)心和對妹妹深深的無能為力吧。

漢娜是那么招人憐愛,這個家庭卻不肯給她留出一丁點的關(guān)心留意與疼愛,不過看結(jié)局,希望她能被溫柔以待吧。

希望每個家庭的幸福都不要那么脆弱,希望家人之間都能夠坦誠相待,多交流,多傾訴。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七

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母親瑪麗琳是美國本土人?,F(xiàn)在的美國開放包容,而那個時候的異鄉(xiāng)人的確與眾不同。所以他們倆的結(jié)合也是沖破各種束縛,瑪麗琳不顧母親的勸說找一個“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決然嫁給了一個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當然,他們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屬于他們的外界的壓力,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

瑪麗琳在組建家庭并擁有倆個孩子的情況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辭而別,然而這樣的選擇是不理智的。顯然可以看出,一個結(jié)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點成績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亞受盡父母的寵愛,享受這種愛的代價是承載父母的夢想,按照他們規(guī)劃的人生去實現(xiàn)所謂的夢想。這種愛是自私的,他們只是在彌補自己人生的遺憾而已?!叭绻悴辉敢庑Γ筒灰?。”書中描寫過幾次利迪亞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齡人的成熟,這種成熟也讓她為了整個家庭的平衡做出犧牲。以至于最后徹底崩潰選擇了結(jié)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而杰克卻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著,是小說里最自由的靈魂?!爸辽傥抑牢沂钦l,我想要什么,”面對隱晦禁忌的感情不懼怕,用花心的外表來隱藏自己內(nèi)心深處純真的眷戀。

不談關(guān)于這本書中的關(guān)于種族和性別這么嚴肅的主題,只是想說說關(guān)于教育和成長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時間看的電視劇《小別離》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歡寫小說。而媽媽確是很要強的女人,唯成績論者,朵朵成績簡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來一場母女大戰(zhàn)。還好朵朵有個明智的爸爸,然而還是躲不過虎媽的步伐。備受壓力的朵朵和父母的關(guān)系越來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媽媽,媽媽當然也很委屈。這是中國家庭常見的模式,只是通過電視劇表現(xiàn)出來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復制品,不需要繼承所有的東西,比如夢想。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八

這本書的背景是1977年的美國,寫的是華人在美國的被人歧視與不公平的對待了。但她并沒有正面寫這樣的問題,而是通過人物的生活側(cè)面說明了這樣的問題了。

主人翁是一個華人小孩,他的父母通過欺騙的手段到了美國,就為了他能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因為他父母的親戚說了如果去工作,小孩可以在他工作的學校里上學的,他的父母為了他咬牙就上了。

他去考試的時候就知道了了,其實學校是不想要招他的,但他有備而來,對他給出的考核都答對了,所以沒有辦法接受了他。但整個學校只有他一個不是白人,所以他很孤獨,又由于性格不開朗,他沒有任何朋友,但他為了父母還是一直讀書,成績也不錯的。這樣一直到他在哈佛讀完了研究生,他在學校擔任助教,他遇見了一個非常大膽的美國女學生,那個學生因為喜歡與眾不同,所以一眼就喜歡上了他。他們很快陷入了愛戀中,跟她在一起,他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這個世界外的人了。

他一直對自己的身份非常的忌諱,他害怕有天女學生會離開他。就像哈佛說好了要錄取他做講師的,結(jié)果卻請了一個白人。在女生大三的時候,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結(jié)婚提上案了??墒桥哪赣H卻極力的反對他們的結(jié)婚,理由是種族不同,以后小孩會受到歧視的,但他們還是結(jié)婚了,結(jié)婚后的她的母親跟她斷絕了來往,女生也無限期的中斷了學習。

這樣在8年的時間里,他們先生了一個男孩,后來又生了一個女孩,他們的生活平靜甜蜜,男主角非常的滿意現(xiàn)在的生活,因為他有了自己的世界了。直到一個電話打破了他們的平靜,他的妻子的母親去世了。

他的妻子去處理她母親的身后事,在收拾東西的時候,她忽然覺得自己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她該有自己的夢想,該繼續(xù)自己以前的夢想,做一個醫(yī)生的夢想。她沒有跟自己的丈夫商量,她用她母親留下的遺產(chǎn),偷偷的做了所有的準備,然后一個人偷偷的走了,去學校學習了。

丈夫和孩子都因為她的離開坍塌了,丈夫有種終于來的感覺,她終于離開了自己了。他整晚睡不著,雖然工作著,但就好像行尸走肉。兒子開始很彷徨,但后來他找到了精神寄托,喜歡上了航空飛船一切的事情,他投入了所有的熱情,他可以借此來忘卻母親離去的痛苦。可是5歲的小女孩卻是沒有辦法找到精神寄托的,她開始想著,母親離開是不是因為自己不聽話,是不是上次因為自己不吃東西,所以她才離開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以后母親叫她做什么事情,她都愿意全力以赴的。2個月后,母親真的回來了,因為她懷孕了,她不得不重新放棄自己的學業(yè)了,放棄了自己重新出發(fā)找尋的夢想了。可是她真的很不甘心,她真的不想放棄。

就在這時,小女孩為了討好母親,對母親的要求百依百順,她母親要求她學習做醫(yī)生,她也答應(yīng)了,她母親狂喜的把自己的夢想加到小女孩身上了,從6歲開始,要求她學習數(shù)理化,除了學校的學習外,她必須做母親要求的額外練習,她母親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以致她都忘記了自己還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出生不久的女孩。

她的丈夫?qū)λ拮拥幕貧w,非常的感激,對妻子的任何決定是全力支持的,于是他們陷入了一個怪圈,對大女兒投入了所有的熱情,投入了所以的期待,忽略了家里還有2個小孩。

就這樣的持續(xù)了10年,大女兒在這樣的期待中,漸漸的力不從心,但十年前母親出走的事情對她來說太過可怕了,她不敢對母親說不,她開始用謊言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和無助。她的母親被夢想蒙蔽了雙眼,看不到女孩的任何不好的地方。

好在大女兒還有一個盟友哥哥,當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傾訴他都可以找哥哥,在學校被孤立了,她還有一個哥哥,在校車中,哥哥永遠在她身邊,所以她可以堅持下去。

可是可怕的事情來了,他的哥哥竟然給哈佛提前錄取了,她的哥哥也要離開她了,她偷偷的藏了哥哥的錄取通知書,好像這樣哥哥就永遠不會離開她一樣,但最后哥哥還是知道了。在哥哥的狂喜中,她陷入了絕望中了。

她又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父親好像外遇了,她的成績差得提不起來了,她沒有任何朋友,連哥哥也要離開她了......

她在一個晚上走了出去,然后把自己埋到了湖里了,在湖里她終于解脫了,她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了。

我能感受小女孩的無助,她的痛苦,強加的夢想,一個負擔不起的夢想,終于把她壓垮了,愿天下的父母不要強加給太多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開心的成長。

覺得不錯麻煩給我點個贊和轉(zhuǎn)發(fā)謝謝了哦,想買拖鞋,請來我的店看看哦???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九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p>

這是寫在封面的文字。很簡潔,卻很犀利。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生活在愛的“牢籠”之中,卻渾然不知……。

期待。

曾經(jīng)我一直認為“期待”是個褒義詞,是對未來某種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殊不知,期待也會變成一個可怕的夢魘。莉迪亞的失蹤和死亡,點醒了這個畸形的家庭。但是付出的代價,太讓人感到惋惜。她在最后一刻想明白了,她并不想變成媽媽期待的那樣,她決定去告訴媽媽,她喜歡什么,她不喜歡什么,她并不想死……但是如果沒有死亡,她的父母會被喚醒嗎?我不知道。

期待是個偽命題,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瑪麗琳是單親,詹姆斯是亞裔,他們作為父母本身的成長背景,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們的下一代?,旣惲粘蔀槟赣H后,由于自身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而把這種期待移嫁給了自己的孩子——莉迪亞?,旣惲蘸驼材匪拱牙虻蟻喴暈檎粕厦髦?,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她,以為他們給的,就是她想要的,從來沒有關(guān)注過孩子本身的想法,從來沒有問過莉迪亞到底喜不喜歡。

家庭。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包括我們自己成長的家庭背景對我們的影響,都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我們自己身上很多的脾氣、秉性,其實都會有父母的影子。有時候,我們看到了父母的缺點,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父母一樣的人,然后用力想要擺脫。但是終其一生,在我們骨子里流淌著他們的血液,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我們能做的,是學會坦然和成長。坦然面對自己的一切,拋棄固化思維。試著把自己性格里好的一面發(fā)揚光大,把不好的一面通過不斷的學習讓它越變越小,算是一種修煉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學會愛。

期待必然會有,但重要的是我們懂得如何去平衡期待,包括對自己和孩子。平衡期待的根本是懂得如何去愛。學會傾聽、學會承擔風險、學會面臨沖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這才是愛,而不是以一種自以為是“愛”的愛,去強加給孩子。與你們共勉。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他們一家每個人都活的很壓抑,詹姆斯一直一直活在“種族歧視”自卑中,瑪麗琳為自己沒能完成自己醫(yī)生夢感到羞恥以至于在醫(yī)院看到女醫(yī)生就反省自己的人生是不是還有另一種可能。內(nèi)斯自始至終把自己的缺愛歸咎與瑪麗琳同時又同情她,而漢娜從來都是多余的隱形人?,旣惲崭瘎。詮慕?jīng)歷了媽媽離家出走的陰影就暗自承諾,一定要活成她期待的樣子,絕不違背她的意愿,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永遠把媽媽留住。奈何瑪麗琳的期待太過沉重,壓的她喘不過氣。父親則希望她不要像他一樣,一直要她廣交朋友。父母的關(guān)心就像雪一樣,不斷壓下來,最終把她壓垮。她感覺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被愛多么令人窒息。而唯一能夠理解她,能夠傾訴的哥哥內(nèi)斯也因為無法忍受壓抑逃離了這個家,當瑪麗琳生命當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離她而去,她選擇從新開始,擺脫一切,解脫自己。當父母的全部期待化為烏有,瑪麗琳的世界崩塌了,詹姆斯用情人逃避,悲劇。

其實,想想現(xiàn)在的家庭又何嘗不是如此了,獨生子女的時代,孩子是家里的所有,父母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到孩子身上,讓他們努力學習成為最優(yōu)秀的人,其實這何嘗不是滿足父母自己的虛榮心,你內(nèi)向沉默,他們就覺得你沒作為,不合群。比如,看到熟人必須主動打招呼,不然會被別人認為父母沒教育好等等?,F(xiàn)在好多高中生大學生自殺的悲劇,誰又能說不是家庭造成的了。所以,讓愛輕盈,放愛一條生路!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一

《無聲告白》這本書通過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來說明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一個混血家庭,父親詹姆斯·李,中國人,小時候隨父母偷渡到美國,頂替他人的名字讀書求學,成為優(yōu)秀的哈佛畢業(yè)生,在大學教授美國歷史。他一生的夢想就是融入美國社會,成為真正的美國人。母親瑪麗林,美國白人,她一生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yī)生,渴望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在這個家庭里成長著三個孩子,或者可以說一個孩子:大兒子內(nèi)斯和兩個女兒莉迪亞、漢娜。三個孩子中莉迪亞最特殊,一張中國人的臉龐,一雙藍色的眼睛,加之聰明過人,吸引著父母的注意力?,旣惲衷诔蔀槟赣H、回歸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夢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終身教職,卻依然沒有朋友,內(nèi)心孤獨。莉迪亞的獨特,使得夫妻倆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兒求同,多交朋友,成為受歡迎的人;瑪麗林希望女兒日后可以成為一名醫(yī)生。父母將自己的夢想移植到女兒身上,關(guān)心她,愛護她,重視她也要求她。他們將自己的期許滲透進女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父母的愛,就像是一片片飄落的白雪,看似輕盈,日積月累終于壓垮了孩子。所以這本書開篇就是莉迪亞死了,接下來在對莉迪亞死因的探尋中展開了這個混血家庭的故事。

莉迪亞的死因是什么?是自殺。她無法承受父母沉重的愛,無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無法擁有真正的自己。這些痛苦令她難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選擇死亡。生前莉迪亞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說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沒有,一次也沒有。父母以為自己很了解女兒,他們從不問莉迪亞的想法,自以為是地規(guī)劃著、主宰著她的人生。莉迪亞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隱藏真實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許。如同父親一樣,她沒有朋友、孤獨無依,但卻假裝與朋友通電話、看電影;如同母親一樣,她學習優(yōu)秀、與眾不同,打算今后學醫(yī)。這樣的莉迪亞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卻不是莉迪亞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愛自己的父母,為了父母她選擇隱忍下去。

在這個家里,內(nèi)斯和漢娜是被父母忽視的存在。盡管內(nèi)斯很優(yōu)秀,拿到哈佛的錄取通知,卻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盡管漢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應(yīng)該備受寵愛,然而她也是被忽視的角色。因為他們長著一張中國人的臉龐,因為他們兩個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夢想。在這個家庭里,內(nèi)斯和漢娜像是旁觀者一般,清醒的羨慕著莉迪亞,同情著莉迪亞。只有他們懂得莉迪亞內(nèi)心的痛苦與畏懼。在莉迪亞的內(nèi)心,內(nèi)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撐著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當發(fā)現(xiàn)父親出軌,當內(nèi)斯要離開家里遠走哈佛,莉迪亞心里的兩根支柱轟然倒塌。她所堅持的,她所守護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獨與恐懼迸發(fā)出來,無法抑制。自始至終,莉迪亞都是沒有自我的,支撐她的始終都是對父母的愛、對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對哥哥的依賴。在這三者不復存在之后,莉迪亞迷失了。為了找到自我,她選擇結(jié)束生命,重新開始。

但愿在“天藍色的彼岸”,莉迪亞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個人,不要綁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讓他人為自己的夢想買單。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二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泵慨斂菰餆灂r,閱讀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閱讀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閱讀能讓你發(fā)現(xiàn)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閱讀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無聲告白》也許聽到名字以為是言情小說而對它沒興趣,其實并不是,這本書是小女孩莉迪亞的死因線索,一家人在探索小女孩的死因的過程中而展現(xiàn)出了很多值得人深思的問題。莉迪亞從小就活在母親的期待中,母親極高的要求讓她從小就失去很多童年樂趣,而上學后就連交朋友或和小伙伴出去玩的時間,母親都嚴格規(guī)定。逐漸地莉迪亞身邊的朋友都一個個遠離她,她是個特別孤獨的女孩。而父親卻為她貼上不合群的標簽,最后這個小女孩在孤獨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來我明白了父母過度的愛,就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shè)置的牢籠,其恐怖在于,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我們總是在失去了一些過后,終于懂得,應(yīng)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他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說出該說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后悔。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總是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為交流不當?shù)膯栴}產(chǎn)生隔閡甚至是沖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所以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要學會相互理解,學會溝通并坦誠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是整本書中讓我最有感觸的一句,有的時候我也想問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回憶過往我曾經(jīng)喜歡舞蹈,夢想著有一天能站在舞臺上跳給更多的人看,可爸媽卻認為這對我的學業(yè)起不到絲毫作用,覺得補習班才是我當下最需要去的方向,父母總是把他們認為好的給我們,可他們卻忘了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忘了問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每每閱讀時都覺得好像看到了自己。

最后我合上了書,感慨萬千。愿我的家庭生活不是一幕無聲告白,我只愿能與他們好好交流,好好溝通,互相尊重,然后我們彼此用最輕松的愛給予對方,給予我們的家撐起一片專屬我們自己無話不說的天空,讓無聲變有聲。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三

無聲告白,讀罷無聲。這不是一個輕松愉悅的故事。

是的,莉迪亞死了。不是從小缺少關(guān)注,極其敏感,極具洞察力的妹妹漢娜死了。也不是一直知道自己喜歡天文學,堅持追求,并得到哈佛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哥哥內(nèi)斯死了。是莉迪亞,詹姆斯教授和瑪麗琳小姐的掌上明珠莉迪亞死了。16歲的少女選擇溺死湖中,什么原因?有人說,孩子有問題,家長肯定也有問題。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出身于窮困的華人移民后代,從小努力、刻苦并一路讀完哈佛博士,最終成為大學教師。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夢想是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世界,希望成為一個不會引人側(cè)目的普通人。他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年少時背負著母親的期望,希望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取得成就,成為女醫(yī)生,她暗自發(fā)誓,絕不要成為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當她正在朝自己的目標奮斗時,她遇到了詹姆斯。像大多數(shù)女性一樣,結(jié)婚、生子,繼而管理住宅、照顧孩子,成為了最不想成為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實現(xiàn)他人的愿望,從此,失去自我。悲劇從這里開始。兩個人組成了這樣的一個家庭:“由愛而生、個性相反、目標相悖、因愛生怨、情感相離、溝通為零?!痹谒麄儽砻娴那偕网Q之下,其實隱藏著巨大的認知分歧。

在這個背景成分與眾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亞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為三兄妹中,只有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父親的黑頭發(fā),于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與愛。哥哥和妹妹都是陪襯。

然而,正是這萬千寵愛令其不堪重負。美裔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與眾不同”夢——卓越女醫(yī)師,完全寄托到女兒身上;而身為教授的華裔父親詹姆斯,雖看上去功成名就,卻始終處于社會的邊緣,糾纏半生不被他人認同的孤獨感令其將“與他人一樣”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她的成績和她的社交直接影響父母的心情,進而影響全家人的情緒??墒?,誰又愿意成為這個中心呢?她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伴著莉迪亞長大的,是長達十年的壓抑。她母親最希望她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她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愛是陽光,可是太多的愛也容易把人灼傷。極端的愛注定無法喘息,莉迪亞用死終于掙脫了父母早已給她安排好的命運!

最后莉迪亞終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重新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當她的雙手松開纜繩撐起那條小船駛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將重新來過。所有人都在關(guān)于死亡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機會。

無聲告白,無聲的反抗,也是無聲的提醒。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痛苦,迷茫,這些都應(yīng)該自己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對于孩子,他們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既不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續(xù),也不是所謂的附屬品。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以愛之名強加期待,這不是愛,是害!

這個故事里沒有一個我喜歡的角色,但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了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每個人都是普羅米修斯,無論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我們每個人都是。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四

故事圍繞莉迪亞的失蹤展開,莉迪亞是家庭主婦瑪麗琳的大女兒。

瑪麗琳的母親是一個地地道道喜歡做家務(wù)的家庭婦女,父親在瑪麗琳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這個家,但母親從來都是順從命運的,她是那么的平和,甘于平庸。這讓瑪麗琳從小在心里就有了決不想成為母親這樣的人的想法。表現(xiàn)在瑪麗琳不跟其他小女孩一樣喜歡上家政課,她喜歡上手工課,在瑪麗琳眼里她不能理解母親每次做完一件小小家務(wù)活的那種成就感,她覺得這種成就感是莫須有的。而她不甘平常的心態(tài)也讓她喜歡上了在大學課堂上講課的教授,并且在下課后主動親吻了教授并與之發(fā)生性關(guān)系。這倒也符合母親的想法,母親一直覺得女孩就應(yīng)該早點嫁人,安安分分的待在家里。

可沒想到的是在結(jié)婚的當天,母親卻說了心里話,她覺得瑪麗琳不應(yīng)該嫁給教授詹姆斯,因為詹姆斯不是一個白人,他有著中國血脈。這讓母親覺得她以后的家庭會適應(yīng)不了這個遍地都是白人的環(huán)境,他們的家族會不合群,也因為這件事情,瑪麗琳和母親決裂了。

瑪麗琳和詹姆斯結(jié)婚是出于愛情,瑪麗琳無疑是勇敢的,她是一個敢于追逐愛情追逐夢想的人,所以她會在大學主修了只有一個女生的物理學科,在發(fā)現(xiàn)有了詹姆斯的孩子以后,果斷的告知母親并中斷學業(yè),想著以后再把課程修完。

可在瑪麗琳以為自己能夠很快的回歸學習,她卻在生活里逐漸快變成了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一方面是她舍不得孩子,一方面是詹姆斯作為一個不是白人和男人的自尊,他不同意瑪麗琳出去找工作或者重新去學習,他覺得自己能夠照顧好這個家庭,不需要瑪麗琳去賺錢,但瑪麗琳哪里是一個心里定得住的女人,最后她在刺激下還是選擇離開了這個家庭,去繼續(xù)自己的學業(yè)。

而最后她由于懷孕和思念又重返家庭時,這個家的每個人心里狀態(tài)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丈夫詹姆斯本就由于從小家境貧窮和不是白人所遭受到的歧視讓他終其一生都想要獲得別人的尊敬和愛戴,而白人妻子瑪麗琳的主動接近和最后嫁給了自己讓他獲得了肯定。可在肯定的同時他心里也是害怕的,他內(nèi)心一直以來都是自卑的,幸福來得太突然,讓他害怕妻子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是配不上她的。這一切在妻子回來以后他更加的害怕,她覺得妻子可能并不愛他了,他在心里覺得他并不值得被愛。這也是為什么他后來會出軌的本質(zhì)原因,他想報復妻子,報復自己的幻想中的妻子對他的瞧不起,其實妻子瑪麗琳從來就沒有看不起他,所以人啊,終其一生還是繞不出自己畫的邊框。

而大女兒無疑是很有責任感的一個小女孩,這從她最后的自殺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內(nèi)心是深深恐懼這個家的破裂,所以她希望自己能讓這個家一直凝聚在一起不要散,而協(xié)助她完成這個心愿的就是自己的哥哥內(nèi)斯。

在瑪麗琳歸來以后她明白自己的夢想幻滅了,她明白她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了,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大女兒莉迪亞的身上,她希望女兒能成為她夢想中的女人,所以她會為女兒制定很多的學習計劃,她無節(jié)制的干涉女兒的生活,就像操縱機器人一般的操縱著她。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母親真的很殘忍,但是卻并不是這樣的,每一次瑪麗琳讓莉迪亞去學新東西的時候總是會問她是不是她自己很想學。我們不知道如果當莉迪亞回答不想的時候母親會怎么做,因為在文中,每一次莉迪亞的回答都是我特別樂意去做,因為懂事并且有責任感的莉迪亞始終堅信自己這樣做會讓家庭更加的和睦,母親有對她的期望就不會離開這個家,那么這個家就永遠都是和平的。而且她還有一個傾吐的對象那就是哥哥內(nèi)斯,只是內(nèi)斯并不像妹妹一樣希望家庭和睦,在他心里自己其實才是最重要的,他不想像妹妹一樣為別人而活,他不想去做出這樣的善意卻又對自己殘忍的犧牲。也許由于他在這個家本來也不受重視的原因吧,因為父母幾乎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妹妹莉迪亞的身上,而對自己的成就卻視而不見,這也是內(nèi)斯后來為什么會想逃離這個家庭并且開始不配合妹妹的原因吧。內(nèi)斯和妹妹是兩個極端,一個為自己而活,哪怕父親會把自己喜歡的航天的書籍撕掉自己還是會偷偷的藏在枕頭下學習,哪怕大家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重視,但自己最后還是通過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

內(nèi)斯或許才是作者認可的,不可否認妹妹莉迪亞是一個有責任,愛別人的人,可是莉迪亞卻是最終造成悲劇的主角,她到死前都是在為別人而活,她把這個家庭的快樂當成了自己的信仰。最后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績根本就不能支撐父母的期望,自己一直以為所維護的家庭和睦卻讓自己發(fā)現(xiàn)了父親出軌助理路易莎,最后哥哥也否定她的做法,他的世界慢慢的坍塌了。

這些是她從小一直維護到大的,可最后她發(fā)現(xiàn)這幸福是那么的不堪一擊,最后她迷茫了,她開始學會了反抗,可是這種反抗其實也不是在為自己而活,她想通過和叛逆的杰克發(fā)生性關(guān)系來反抗自己的哥哥還有一直希望她乖巧懂事的父親和希望她能當上醫(yī)學生的母親。但最后當她發(fā)現(xiàn)杰克是喜歡自己的哥哥的,她明白她最終還是沒有找到自己活著的理由,她應(yīng)該為什么而活著,所以她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她說如果再活一次她會勇敢的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她不想再像過去那樣恐懼的活著。

我想這本書作者想向我們表達的就是人應(yīng)該把希望和信仰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吧,我們不應(yīng)該去為誰而活著,人都應(yīng)該先要為自己而活著,創(chuàng)造快樂的源泉應(yīng)該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否則當有一天你寄托的東西坍塌了,你也就毀滅了,就像不曾活過一樣。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應(yīng)該找到屬于自己的不可摧毀的信仰和力量。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五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為要送給別人做禮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筆跡。

它講的是一個混血家庭的故事,說起來比較復雜:詹姆斯李是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從小就害怕別人覺著自己和周圍人不一樣,極度自卑;瑪麗琳是她的妻子,純正美國人,夢想是當醫(yī)生,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醫(yī)生大多是男人,極少數(shù)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尋夢想,可以說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與別人不一樣。然后他倆結(jié)婚了。其實我一直在懷疑兩個人之間的羈絆到底是不是愛,李娶了一個美國人,這證明他跟周圍人沒什么區(qū)別,因為純正美國人娶得也是美國女人,這是我認為他被瑪麗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瑪麗琳之所以選擇李,我覺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與眾不同的感覺。這樣想就覺得很可怕:瑪麗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許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與眾不同,可瑪麗琳看上的也許就是他的與眾不同。多諷刺!

瑪麗琳的媽媽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婦女,一輩子圍繞著廚房。她不同意這段感情但瑪麗琳一定要嫁,于是瑪麗琳結(jié)婚之后,他們再沒聯(lián)系直到瑪麗琳的母親去世。這個家庭一共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內(nèi)斯、二女兒莉迪亞和小女兒漢娜。前兩個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順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個孩子之前瑪麗琳的母親去世了,她去母親家里整理遺物,發(fā)現(xiàn)母親這一生什么都沒留下來,算是受到了刺激,她決定繼續(xù)以前的夢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學業(yè)。她把母親的家當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飪書,本意是來提醒自己不要向母親那樣過一輩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辭而別去追求她的夢想。兒子在這期間迷上了天文學,當他忘記了母親的離開而興高采烈的告訴父親自己的興趣愛好之后,李給了他一耳光!忘了說這幾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的眼睛是藍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兒是這個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兒子自此決定以后一定要離開這個家。二女兒在這期間發(fā)現(xiàn)了媽媽帶回來的烹飪書,她誤讀了瑪麗琳的意思,決定只要媽媽回家她什么都聽媽媽的。

在外求學的瑪麗琳因為發(fā)現(xiàn)自己懷上了第三個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繼續(xù)她的醫(yī)生夢了。然而機緣巧合之下,她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可以培養(yǎng)二女兒,更巧的是二女兒早就在心里許下了“她什么都聽媽媽的”諾言。于是,這個家庭的悲劇自結(jié)婚起始到現(xiàn)在已不可挽回。

長期為了迎合母親而學著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課程的女兒,同時還要在爸爸面前營造出一種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親長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圍環(huán)境的心態(tài)使得他無比在意女兒的人際關(guān)系,不堪重負的女兒最終選擇了自殺。而給了二女兒致命一擊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經(jīng)在母親回來之后的一天里,將這個妹妹推進了湖里,那一瞬間哥哥明白了自己對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沒有責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這個家中,眼前這個男孩和自己一樣痛苦,只不過她負擔的所謂的愛太重,而他則正好相反。后來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離開這個家,莉迪亞失去了一個了解她懂她的人,她無法在這個家里獨自負重前行,選擇了自殺。

小女兒漢娜的出場不多,但是她在這個家庭里面算是一個相對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這個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姐姐離世導致母親崩潰的時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媽媽,盡管她非常想這么做,但她不會。

大概的故事情節(jié)就是這樣。巧妙的是書上是從女孩的死亡開始揭開這一層層真相的。

讀完之后我就是覺得很恐怖。一個病態(tài)的家庭!其實它也涉及到真實的做自己還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著。在很多其他的書籍的宣揚理念中,甚至是現(xiàn)今社會的所謂雞湯都在宣揚活出自我!而《無聲告白》看完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做自己還是合乎所謂規(guī)范都沒有好下場:媽媽瑪麗琳堅持做自己,結(jié)果非但沒有成功還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兒莉迪亞一心活成媽媽希望的樣子,最后竟然自殺了。

所以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環(huán)境成了一個引申出來的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重復相同的動作,甚至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也別無二致。和所有人一樣,沒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這么以為的。可是有時候想想跟這個世界相處就得去習慣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所以趨同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趨同不代表被同化!趨同僅僅是為了跟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平穩(wěn)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遠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成為什么樣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變什么或者能達成目標,但是最起碼活著的每一天都有奔頭。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六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目錄翻后的一頁,寫著"獻給我的家人",以為是作者通過文字來表達心里對家人的真摯愛意。沒想到開篇第一章竟是個死亡通告——瑪麗琳與詹姆斯最器重的女兒莉迪亞突然一個微笑離去。

孩子永遠是最像父母的。莉迪亞的出走與她的母親如出一轍,在一個平靜的時間,不作再見,就消失在眾人眼里??涩旣惲帐切疫\的,她安全地回到家中,擁抱溫暖。莉迪亞卻在寒冷的水中被魚蝦吞食。我是同情莉迪亞的。

作為讀者,我站在上帝的角度,傾聽著他們心中的聲音,感受著他們對自己人生的憤怒與不安,理解他們因此而采取的行動。但眼睛不會泄密,家人不懂彼此真正的訴求,大家默默應(yīng)許,過著happyending的平靜生活,但所有人的背后都是鮮血淋淋的。

來自下層階級的父親,詹姆斯。他一生都在追求本地人的認同,極力想要擺脫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佬"的標簽;瑪麗琳是位很普通的美國女孩,她討厭自己母親對她的教導:女人一定要成為最會打理家事的賢妻良母。因此她不甘平庸,要與男人們一爭高下。

兩個人都想改變,在一間公寓里,他們恩愛纏綿,互訴心意,以為彼此是拯救自己的天使。可時間告訴他們,這也許不是個好想法。所以瑪麗琳與詹姆斯把期待對方的心情壓在女兒莉迪亞身上。

會搬重物的駱駝也是需要休息的。莉迪亞卻是一刻不歇,盡力回應(yīng)父母的目光。這種關(guān)系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內(nèi)斯與漢娜無法參與其中,得不到父母的注視。彼此之間的信任與依賴隨著這樣的聯(lián)系變得稀薄。

家庭失衡。所有人的內(nèi)心動搖,言語之外的自己蠢蠢欲動。烏云籠罩在莉迪亞一家,雷電打在莉迪亞心上。家門口的碼頭,在夜晚,異常吸引人。

我不想認為莉迪亞是自殺。在描述中,能感覺出來莉迪亞的放下,及對過往的總結(jié),也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向往。她投身于湖中,這個曾經(jīng)落水的碼頭,她盼望著自己的重生與轉(zhuǎn)變,想好明日的見面,但浪漫理想主義者往往忽于現(xiàn)實,莉迪亞最終沒能掙脫水的束縛。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七

“她學習努力,但是她顯然不合群?!?/p>

淺淺的讀完這本《無聲告白》,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瑪麗琳為心中極度渴求實現(xiàn)的夢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并非是詹姆斯那令人心酸,孤僻且荒蕪的童年,并非是內(nèi)斯從最初希望父母的視線有一天能落到他的身上變成后來他雖洞悉這個家里所發(fā)生的一切細節(jié)卻再也不去在乎的心情,也并非是漢娜處于一個懵懂的年紀卻早已習慣躲在餐桌底下觀察那間房子里發(fā)出的一切動靜。

而是莉迪亞去世之后,她的物理老師在報紙上用簡短的幾句話紀念她的學生,紀念一個在學校的人的眼中,就是一個那樣性格的莉迪亞。

學習努力的,一個高一的學生卻上著高二的物理課的,一個孤獨的、不和任何人來往的、來自混血家庭的、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學生。

莉迪亞無疑是痛苦的。如果痛苦能夠被繼承,那么她便繼承了父母所有的痛苦。在瑪麗琳害怕自己重蹈母親那可悲且虛度的一生后,她選擇拋下一切,拋下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拋下家務(wù)事和一切跟她的夢想無關(guān)的事出逃,某種程度上看,瑪麗琳是勇敢的,盡管離開學校已經(jīng)有八年的時間,她仍然背負著害怕自己平庸度過一生的重擔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奔赴夢想,但她同時又是膽小的,她的身上總是縈繞著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她知道這次若是失敗了,她將再也沒有第二次的勇氣重新開始,她選擇逃避,仿佛只有避開她眼里阻礙她實現(xiàn)夢想的絆腳石她就能成功一樣,如果她壓根不留戀這些絆腳石那么她至少會成功一次,可口袋里裝著的屬于家人的小物品卻被她當成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寄托,她的腦子里一直有兩個人在拔河,一頭是夢想,一頭是家庭,最后家庭更勝一籌。

在瑪麗琳心里,夢想磨滅了也還有個念想,她的女兒,莉迪亞。在她把夢想和那些本科的教材書、筆記本一起塵封進塑料紙箱之后,她開始把自己的所有念想都寄托在莉迪亞身上,與其說是她認為她的女兒是個十分具有天賦,聰明且聽話的人,不如說她更希望莉迪亞成為那樣的人,成為她想象中她原本可以成為的人,好像只要莉迪亞成功了,便是她成功了。

生活與夢想,在本書中成為了矛盾的對立面。像力與反作用力,一個得到,另一個就會失去?,旣惲盏玫搅丝梢耘c心愛的人共度一生的權(quán)力,便接二連三的失去了夢想與夢想的繼承人。詹姆斯得到了一個終生教授的職位,終于可以讓瑪麗琳不要再出現(xiàn)要出去工作的想法以此來滿足他一直以來想要與周圍人變得一模一樣的欲望,卻失去了與重要的人之間的理解、溝通和心平氣和。莉迪亞,在死之前她從未得到過什么,在死之后,她至少得到了解脫。

對于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來說,合群比努力學習更為重要。更何況,她已經(jīng)與周圍的孩子與眾不同了。與眾不同,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那并不能讓她交到朋友的話。

一直以來,她在家中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懂事、聽話、善解人意的形象,她戴著一副面具生活,遵從她的父親詹姆斯送她的那本書里寫的那樣“你不想微笑,怎么辦?逼自己笑?!庇谑撬⑿χ鴮δ赣H說“好的”,微笑著對父親說“我很喜歡這份禮物”。到底好不好,到底喜不喜歡,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一定無數(shù)次躲進自己的房間里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歇斯底里,聲嘶力竭反駁別人的畫面,可她做不到,因為她害怕母親會再次在這個家里消失。

莉迪亞肩上的石頭從未滑落,甚至于瑪麗琳和詹姆斯一直將愛的石頭摞在她的肩膀上,好像摞的越高,他們的女兒就越優(yōu)秀。是這塊石頭把她壓沉至湖底,是這塊石頭讓她的背脊貼著布滿沙泥的湖床,最后動彈不得,水灌入五臟六腑,她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

故事的結(jié)局呈現(xiàn)出了一種缺憾美,他們最終接受了莉迪亞已經(jīng)徹底從這個家里消失掉的現(xiàn)實,因為錯誤而犯下的錯誤——丈夫的出軌,內(nèi)斯壓抑著心中長久以來的怒火對那個沉默的愛著他的男人大打出手,都得到了原諒,這是一種夾雜著救贖的原諒,而錯誤的源頭,莉迪亞,沒有人會忘記她。

他們知道,有句話只能永遠深藏于心底,又或許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虔誠且沉默的說出來,那句我愛你,終究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篇十八

《無聲告白》是一部小說,16.7萬字,情節(jié)不復雜,講述一個16歲女孩自殺之后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覺醒。題材不算新穎,和千萬個家庭一樣,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負,最終自殺。難得的是作者的敘事功底,干凈利落不拖沓,觀察角度也頗具特色,所有相關(guān)人員的心理變化一窺到底,描述起來無渲染、無造作,用詞精準而克制,閱讀過程著實酣暢淋漓。

這個家庭的矛盾不少,母親瑪麗琳是標準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最應(yīng)該過與眾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與眾不同,詹姆斯·李,是一個擁有亞洲膚色的中國人。但于外來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卻是減小差異、真正融入美國社交圈,他最討厭的恰恰是與眾不同,夫妻倆兩極分化的矛盾引發(fā)了這個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們的三個孩子,哥哥內(nèi)斯是“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親的好強、父親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對妹妹的偏愛、對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齡尚大,已經(jīng)懂得轉(zhuǎn)移情緒并用外界環(huán)境改善自己的命運,幸運地,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宇航員,并把它作為目標成功考上哈佛逃離這個沒有愛的家。唯一遺憾的是他連同妹妹對他的愛也忽略了,這個導火索直接引發(fā)了妹妹的自殺。

第二個孩子薩迪亞,那個自殺的16歲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愛,作為全家最“幸?!钡娜?,她感受到的卻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對她無微不至的愛背后是什么,是媽媽那沒有實現(xiàn)的成為頂級醫(yī)生的夢想,是爸爸那沒有完成的融入美國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兩月重新歸來,讓薩迪亞學會了一個本領(lǐng)-假裝,假裝對枯燥的生物學醫(yī)學無比熱愛,只為討好媽媽;假裝擁有無數(shù)朋友而每晚拿著根本沒有聲音的電話聽筒煲電話粥,只為滿足爸爸。但假裝是無法萬全的,內(nèi)心深處那個不愛生物學、不愛交朋友的真實自己越長越大,終于隨著哥哥一紙哈佛錄取通知書爆發(fā),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離開了,她本來害怕失去父親、失去母親、失去家,現(xiàn)在上升為最高的恐懼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蒼蠅”,成就了美麗,也失去自由。于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面對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漢娜則是全篇最讓人心疼的一個孩子,這個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個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羨慕姐姐的得寵,羨慕哥哥的獨立,唯獨她自己小小又無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靜靜地觀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個事件真相的人。

倒數(shù)第二章是全書的亮點,真相大白就在這一章。薩迪亞劃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積極的想法讓很多人認為她的死不是自殺而是意外。但我更傾向于是自殺,她是想重新開始,重新做自己、重新愛家人,但,不是此時,而是來生。最大的激進往往隱藏著最深的絕望,救不了自己,跳水舉動也許是她最無聲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溫暖,出軌的丈夫(關(guān)于詹姆斯出軌這段著實讓人遺憾,但也許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經(jīng)歷一切悲傷幡然醒悟之后,見面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一句話:“我以為你走了。”“我以為你走了?!?/p>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顧全篇,書封面上那句話概括得最為精準: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與所有父母共勉。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