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01:25:39 頁碼:9
最新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通用16篇)
2023-11-11 01:25:39    小編:admin

教案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教案的設計要注意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制定的一種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它是教學過程的規(guī)劃和組織,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準備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要編寫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目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踐、操作和推算,讓學生體驗、聯(lián)想,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感受千米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體會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1、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2、熟記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并進行初步的應用。

教學難點: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課前活動:

1、請學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記錄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數(shù)。(一步大約是半米,100米大約走200步)。

2、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內從哪兒到哪兒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從學校操場的東墻一直到西墻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從學校大門一直走到學校小操場的南墻大約是100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軟尺。

教學過程:

一、多元復習、需求導入:

(一)多元復習。

1、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高嗎?先估計一下,再用軟尺測量。

2、咱們上課的教室有多高呀?誰來估計一下。

3、大家在回答問題時,用到了兩個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字母表示嗎?

板書:米m,厘米cm。

(二)需求導入。

1、(出示圖片)北京到天津的'距離能用米和厘米作單位嗎?用厘米做單位是1000厘米,用米做單位是120000米。

2、讀一讀,說說讀這兩個數(shù)時的感受。

(預設:不會讀、數(shù)太大了……)。

3、誰能換一個單位表示?讀一讀,說一說感受。

(120千米,數(shù)比較小,讀起來容易。)。

(預設1:能,可以換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預設2:不能,不知道。引導: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二、利用體驗、認識“千米”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

千米也是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你們知道它還叫什么嗎?會用字母表示嗎?

板書: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1)同學們說一說在哪兒見過或聽過千米這個長度單位?

(2)老師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單位的數(shù)據(jù),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圖片:長城全長大約6700千米;地鐵1號線全長大約30千米;珠穆朗瑪峰大約高9千米;地球的最深點在斐查茲海淵,深度大約為11千米。

(3)說說測量什么長度時適合用千米作單位?

小結:特別長、特別深、特別高……。

3、猜測1千米有多長。

同學們猜一猜1千米有多長?同學們誰猜的對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三、推算聯(lián)想、感悟“千米”

1、在手拉手活動中,初步感悟1千米。

(1)同學們知道1米有多長嗎?用手比一比。

(2)請5個同學手拉手,說說大約有多長?

(3)10個同學手拉手呢?100個同學呢?

(4)1000米有多長,需要幾個同學手拉手?

(1000米很長很長……)。

2、通過教室的長度累加,再次感悟1千米。

(1)知道咱們的多媒體教室有多長嗎?咱們手拉手量一量。

(2)算一算,1000米相當于多少間教室排列在一起的長度?感覺怎么樣?

3、借助學生的活動體驗,進一步感悟1千米。

(1)(出示圖片)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走完100米跑道,大約走了多少步?

(2)小組匯報:學校內從哪兒到哪兒的距離是100米?

(從學校操場的東墻一直到西墻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從學校大門一直走到學校小操場的南墻大約是100米。)。

(3)照這樣計算,1000米要走幾次?大約走多少步?

(4)走10個100米的距離和走2000步的距離大約都是1000米。

4、以周圍環(huán)境為素材,深入感悟1千米。

(1)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從學校出發(fā)到哪兒的距離是大約是1000米?

(2)展示長度是1000米的路線。

出示圖片:從學校門口到京深海鮮城的距離大約是1000米;

從學校門口到肖村的火車道距離大約是1000米。

5、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1)1000米也可以寫做1千米。不過,1000米和1千米聽起來不太容易區(qū)分,誰能想個辦法通過不同的朗讀,把它們區(qū)分開。

出示:1(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

(2)我們之前猜測1千米的長度對嗎?

(3)千米和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會用字母表示嗎?

板書: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結:1000米也可以寫作1千米。

(4)填空。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6000m=()km12km=()m。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四、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從學校門口到宋家莊地鐵站口大約2()。

(2)一支鉛筆大約長18()。

(3)學校的旗桿大約高7()。

(4)中國的領土從東到西最遠大約長5500()。

2、計算。

(1)一節(jié)地下管道的長度是20米,()節(jié)管道的長度是1千米。

(2)公共汽車1站大約長500米,()站之間的距離是3千米。

3、解決問題。

600米。

學校足球場。

350米700米400米。

圖書館小明家。

650米。

4、豐富知識。

(1)還有比千米更大的單位,你們知道叫什么嗎?(光年)。

(2)讀一讀: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離,它是由時間和速度計算出來的,光行走一年的時間叫“一光年”。即約九萬四千六百億千米。

五、暢談體會、課外延伸。

1、請同學們談一談,學習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

2、課后用步測法測量:

(1)從哪兒到哪兒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

(2)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板書。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二

一、教學內容:二年級上冊.

二、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數(shù)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

(三)情感目標:

1.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shù)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三、教學重點:1.使學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四、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具鐘表、家用小鬧表。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師:同學們,看——。

放映課件(新年到,鞭炮聲聲,小孩子歡天喜地,午夜將要到來,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新年鐘聲敲響前全體倒計時的情景,鏡頭定格在運動的鐘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聲跟著數(shù))10、9、8、7、6、5、……。

(新年的鐘聲敲響)。

生:秒。

師:(用疑惑的語氣重復)秒?

板書:秒。

生:時、分。

師:我們沒有學過“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這個時間單位的呢?

生:鐘面上有秒針。

生:……。

師:(放映課件,展示鐘面模型)哪一個針是秒針?

生:最細最長的那一個。

師:秒針是怎樣計時的,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生:(到前面)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

師:哦,原來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就是這樣?

(放映課件:鐘面上秒針一動,同時滴答一響。)。

生:(笑)是!

生:拍一下手。(做動作)。

師:(跟著做)對,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師:(跟著做動作)你沒錯,真棒!

生:我寫一個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腳就是一秒。

生:……。

(在這堂課中,把學生對秒的體驗預設為重點,新課程著力強調“經歷”,對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時間”,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動作等來配音、配動作,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級的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生活經驗已經足夠豐富,學生自由發(fā)揮,增加感性認識。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與能力,能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三

1.結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提高估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體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雞婆婆的生日,公雞兄弟倆給外婆準備了兩盒禮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著小盒的禮物,弟弟拎著大盒的禮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輕松,而哥哥卻越走越吃力。

提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能猜一猜兩盒禮物哪一盒重嗎?

談話:今天老師把這兩盒禮物帶來了,我們也來掂一掂。

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兩盒禮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稱)。

二、動手操作,建立概念。

1.認識秤。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見過秤吧?誰來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秤?(學生自由說)。

多媒體出示各種秤的圖片。

談話: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盤秤(多媒體演示),上面的盤子叫做托盤,把要稱的物體都放在托盤里,下面的圓盤叫做刻度盤,上面的刻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重量是多少。仔細觀察刻度盤,你看到了什么?(有10個數(shù),一根指針,字母kg)。

講解:稱物品的.質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書:千克kg)稱物品的時候,指針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體演示),指到幾就是幾千克。

多媒體出示用盤秤稱西瓜、白菜的圖片,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它們的質量。

2.掂一掂。

談話:剛才我們用秤稱出了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一樣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覺呢?在小組里試一試。

小組輪流掂一掂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

指名分別掂三個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3.稱一稱。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給外婆過生日,小白兔也想給外婆過生日,它想準備蘋果、黃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幫助小白兔稱出這些物品嗎?(把課前準備好的蘋果、土豆、黃瓜分發(fā)給各個小組)。

反饋時,各小組匯報,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1千克蘋果的個數(shù)。

5

6

7

4

1千克土豆的個數(shù)。

10。

8

7

6

1千克黃瓜的個數(shù)。

3

3

3

3

啟發(fā):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各小組稱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小結:1千克的同一種物品,由于它們大小不一樣,數(shù)量也可能不一樣。

4.估一估。

提問:(拿出雞蛋)能估一估多少個這么大的雞蛋大約重1千克嗎?

驗證:1千克雞蛋到底有多少個呢?怎么辦?(稱一稱、數(shù)一數(shù))。

談話:(拿出1個鵪鶉蛋)掂一掂,比較一下1個鵪鶉蛋和1個雞蛋哪個重。

提問:1千克鵪鶉蛋的個數(shù)和1千克雞蛋的個數(shù)哪一個多?1千克鵪鶉蛋大約有多少個?

三、綜合練習,發(fā)展思維。

1.估體重。

談話:誰愿意來稱稱自己的體重?(稱兩個學生的體重并告訴學生)。

提問:(指一個體重約在前兩個學生之間的學生)你能根據(jù)前兩個學生的體重,估一估這位同學的體重嗎?(利用“輕一些”“重一些”等語言來引導學生估計,并稱出第三個學生的體重進行驗證)。

提問:你能根據(jù)剛才幾個同學的體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體重嗎?

請一個學生來驗證同桌的估計。

要求:知道自己體重的同學,直接告訴你的同桌他估對了沒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體重,課后可以用秤稱一稱。

2.找體重。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倆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動物,他們來到一座小橋邊,發(fā)現(xiàn)一個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橋的小松鼠攔住了他們:“要想過橋,你們必須去稱體重!”于是他們一起去稱體重了。

提問: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出示:

老虎2kg。

大象70kg。

公雞40kg。

小狗200kg。

小鹿900kg。

學生對數(shù)據(jù)和信息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斷。

四、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提問:你能和大家說說你的收獲嗎?(完成板書:認識千克)。

談話:我們要想真正結識“千克”這個朋友,還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

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的千克”錄像片斷。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四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復習:

呢?它與哪一部分知識有關呢?

(設計意圖:運用學生喜歡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分數(shù)的探究欲望。)。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師在黑板上畫出如下方格:

師:誰能看著這幅圖說出一個分數(shù)?

生:師:你能自己到講臺上用陰影部分標出這個分數(shù)嗎?

……。

師:為什么這些陰影部分都能用表示呢?

生:因為它們都是從平均分的8份中取出兩分,所以都用表示。

師:你還能在這個圖中找到別的分數(shù)嗎?又怎么用陰影部分來表示你找到的分數(shù)呢?

生:……。

一個同學說分數(shù),另一個同學說出這個分數(shù)表示的意義。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五

教材是在學生認識整數(shù)和小數(shù)的基礎上,第一次接觸分數(shù),對分數(shù)的意義不易理解。根據(jù)三年級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簡單問題出發(fā):一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得多少?怎樣表示呢?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式來表示“一半”,這個討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意識到原本學過的數(shù)不夠用了,感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大膽創(chuàng)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出分數(shù)。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學習的素材,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練一練”等,不僅是為了激發(fā)興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學生需要在自主的數(shù)學活動中理解數(shù)學,體驗數(shù)學,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活動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學好本節(jié)課知識對后續(xù)學習有關分數(shù)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六

經過初中兩年的學習以及大大小小的考試,我們漸漸從一個個無憂無慮的兒童成長成為懂得了壓力和自律的少年,同時也在時光的洪流中收獲了不少與年齡相稱的反省。

初中兩年來,的改變無疑是在初二的下半學期。從這時,我們漸漸接受了會考帶來的緊張氣氛,也慢慢承受了逐漸增大的壓力。在家長的言語和老師的教誨中,我們開始明白,中考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在初三來臨之際,為了趕上其他同學的步伐,我深知現(xiàn)在不同于以往,所以要對自己做出一些總結和反省。

【一】分析不足。

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學習無疑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多漏洞。

1.在課堂上,雖然老師講的內容不可能全盤吸收,但是在回家復習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太盡人意。

2.在考試時,有時不能做到專心致志。

3.老師講完的卷子、活頁之類,講完后不能做到及時分類、整理和裝訂。

4.在周末完成作業(yè)后,有事不能做到自覺復習、預習。

關于各科目的一些缺陷:

一.語文。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無論是作文還是課內閱讀,都完成的比較輕松。但是課外閱讀的強度還不夠。

2.在課外積累方面,尤其是文言文的積累還不夠。

二.數(shù)學。

1.缺少課外難題的訓練。

2.自我總結能力尚欠提高。

三.英語。

1.語法訓練欠佳。

2.需加強課外閱讀能力。

四.物理。

1.接觸題型不夠多。

2.課堂筆記的條理性需要加強。

【二】制定措施。

針對上頁提出的不足,需要提出幾點改正的措施。

(一)整體措施。

1.課后回家做到條理化的復習。

2.考試時要做到專心。

3.對于老師講完的卷子、報紙等要做到及時裝訂和整理。

4.周末不能度過的渾渾噩噩,要在完成作業(yè)的前提下爭取多學一點課外知識。

{二}具體計劃。

語文。

1.加強課外閱讀。

2.閑時多翻翻字典,積累一些生僻字、詞語。

3.找一個本子,專門積累課外的古詩詞及文言片段。

4.擁有自己的現(xiàn)代文摘抄本。

5.在完成老師要求的作文基礎下,每周多練一篇習作。

數(shù)學。

1.在完成書上練習題的基礎下,尋找課外習題來增加掌握的題型量。

2.盡量尋找一些難度系數(shù)相對較大的題型。

3.從整理筆記入手,加強自己分析問題以及總結題型的能力。

英語。

1.在將書上內容吃透的基礎上,爭取多做課外閱讀。

2.閱讀一些總結性的初中語法書籍。

3.增大詞匯量。

物理。

1.尋找課外題型。

2.增強筆記的條理性。

化學。

1.熟記化學元素周期表。

2.熟記化學概念。

3.多接觸課外化學題型。

【三】奮斗目標。

面對即將來臨的中考,大家都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更不能放松自己,而是更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指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才能夠更好地前進。

【主要目標】。

1.年級排名要求:前20名。

2.直升蘭化三中。

【次要目標】。

1.盡量提高課外積累量。

2.提高寫作水平。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七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習近平面圖形的周長。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節(jié)《周長的認識》。新課標里提到“數(shù)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為:

1、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并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后學習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知道周長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周長的含義。

(四)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樹葉、紅領巾、直尺。

學具準備:每位學生準備一片樹葉、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測繩、卷尺、彩筆、直尺等。

二、引導學生學習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趙老師教態(tài)親切自然,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遵循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聯(lián)系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為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三、教學過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視創(chuàng)設情景。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jié)課中,趙老師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入手,接著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趙老師的這節(jié)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yōu)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shù)學,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澡盆、地圖、樹葉等圖形以及它們的周長,給了學生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緊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了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描樹葉的邊線,得到樹葉的輪廓。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的數(shù)學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測量周長活動,而且每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jié)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做好準備。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量一量頭圍、腰圍,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的具體操作后,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后,出示學生課前準備的葉子標本、紙剪的各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描一描、畫一畫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征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趙老師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達標練習,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之后,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測量后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時,學生出現(xiàn)了不同計算方法,體現(xiàn)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且為后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因勢利導,探索發(fā)現(xiàn)。

探索發(fā)現(xiàn),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活動。本節(jié)課趙老師實現(xiàn)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么辦?討論有兩種情況:1、用繩子套在圖形上量,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2、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但是具體要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如長方形、正方形)。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提倡算法的多樣化,而現(xiàn)實生活中正正規(guī)規(guī)給出長寬求周長的例子少之又少,為了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學生討論出的方法不唯一,不總結公式。

四、解決實際問題。

1、把圖形套在方格中,用數(shù)格子的方法數(shù)出圖形的周長。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圖形,并通過數(shù)格子的方法,數(shù)出不規(guī)則和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圖形的周長和圖形大小無關,只和組成圖形的邊長有關。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2、新課標里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后,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五、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應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如:讓學生摸一摸樹葉、紅領巾的周長時,不要一會是邊線,一會是長方形;在給周長定義時也說成是圖形一周的總和叫周長,而完整的應該是圖形一周的長度的總和叫做周長。

(二)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如在測量頭圍、腰圍時可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再進行測量。測量時不應該在衣服的表面來測,這樣測出的結果誤差較大。

(三)課上討論的時間少了點。應該把討論和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起來進行,不要把討論當成一種形式架空了。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八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有效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通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去感悟,去體驗,去認識。以增加學生對“克”的感性認識,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整個新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懷著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去探索、去體驗,主動地建構知識。

(一)成功之處:

我在課的設計和實施中努力體現(xiàn)一個宗旨——“活動與探究”。通過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以及猜測等活動,較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參與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同時也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潛能。

1、以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主動體驗數(shù)學問題。

這節(jié)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用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參與探索活動的主動性。教師真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充分的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師只是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生猜一猜引發(fā)爭論,教師及時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創(chuàng)設探索的學習氣氛,開展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親自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克的實際重量,從而在頭腦中建立1克的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數(shù)學就在身邊。在這種體驗活動中,學生開始意識到怎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中學生感到數(shù)學并不是那樣遙不可及,數(shù)學其實是自己動動腦筋也能解決的事情,這對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講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2、要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稊?shù)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應該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在本課中,讀出學生帶來的用克作單位的實物,在信息匯報中,讓學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單位,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掂量小包裝榨菜、方便面、一塊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體驗重量單位克。

這些材料真實而具體,也是學生感興趣的,這樣消除了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原來如此與生活息息相關,我一定要學好它。產生學習需求。數(shù)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而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shù)學,才能真實地顯現(xiàn)其數(shù)學水平,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3、自主探究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

新課程呼喚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估計1個2分硬幣和一個蘋果的重量,學生的結果各不相同。教師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辯論,當學生想到了卻說不清楚時,就啟發(fā)他們動手來操作,只要學生能努力達到的,教師就決不包辦代替。教師要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一起承擔苦惱、分享快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xiàn),一顰一笑都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滿腔愛心,學生完全是在一種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的。

在這種氛圍中學習的孩子,怎么會不喜歡數(shù)學呢?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九

講述: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同學們跟著老師到公園里秋游呢??矗麄儙砹耸裁春贸缘?。

1.(課件出示兩個學生,草地上擺著兩杯水和四個蘋果)師:怎樣把這些食物分給兩名同學。

生:每人一杯水。

生:每人兩個蘋果。

師小結:真好。象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我們把它叫做?生:平均分。

2.(出示1個蛋糕)。

師:可是,一個蛋糕還能平均分成兩份嗎?

生:能。

師: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個同學分得多少呢?生:每個同學分得一半。

師:如果是你的話,你怎么分呀?

生:用刀從中間分開。

師:(多媒體展示將蘋果切開的過程)同學們看看,是這樣分嗎?生:是。

師:用手指一指,蛋糕的一半在哪?這一份是嗎?(是)這一份呢?(也是)??磥硌?,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

師:可是,蛋糕的一半,用我們以前學的數(shù)能表示嗎?生2:不能。

師:那么,用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來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新朋友——分數(shù)。

(一)認識二分之一。

1.師:同學們,剛剛我們把蛋糕分成了幾份?

生:2份。

師:它的一半,也就是其中的'一份,我們也可以說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會讀嗎?誰來讀一讀。

(課件展示二分之一的寫法及各部分名稱和意義)。

師:同學們,這一份是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師:這樣看來,只要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這個蘋果的?

生:二分之一。

小結:在分數(shù)二分之一中,中間的這條線,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引導學生說出二分之一的意義)。

2、折出二分之一。

出示課件: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二分之一的涂上顏色。

3、展示。

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

師:同學們,他分的時候是隨便分的嗎?

生:不是。

師:那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師:真棒,哪些同學是這樣折的?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師:還有不同的折法嗎?

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他是這樣對折的,涂色部分是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嗎?

生:是。

引導學生說出,它們都是平均分成了兩份,涂色正好是其中的一份。

課件出示。

師:這時,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如果把蛋糕重新分,應該怎樣分?生:應該把蛋糕平均分成三份。

師:那每個小朋友得到的是多少?

生:每個小朋友得到三分之一。

師:真棒。誰能把剛才的分法連起來再說一遍。

生:把蛋糕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課件展示)。

同桌之間再互相說一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蛋糕的三分之一的。

(三)認識更多的幾分之一。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

讓學生自由回答。

師:同學們真棒。那么,你能用紙,折出你想要的分數(shù)嗎?請同學們試一試。

學生折好后,教師拿出展示,分別問學生,這是幾分之一,你是怎樣分的?引導學生說出其他分數(shù)的意義。

小結:同學們,剛才的蛋糕、長方形、正方形,我們都可以把這些物體看做是一個整體,把他平均分成的兩分、三分等等,我們可以概括成“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說是它的幾分之一。

1、讀出或寫出下列分數(shù)。(此題目寫在答題卡上,用投影展示學生成果)。

2、判斷下列圖形中涂色部分能用陰影部分表示嗎?能的用分數(shù)表示出來,不能的畫叉。

3、判斷題。(讓學生用手勢表示,有不同意見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

4、說出下列分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

6、思考題??磮D,說說在圖中所占的面積可以用哪個分數(shù)表示。四人小組進行交流。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十

1、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初步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shù)的必要性;并會正確地讀寫分數(shù),知道分數(shù)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shù)。

3、在數(shù)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yǎng)合作意識。

4、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扒住辈幌窭迕?、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

根據(jù)上述內容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愉悅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一內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發(fā)初識“千米”

同學們去過北京嗎?你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里,我們全家開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一猜。有人說是兩小時,有人說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一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里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里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并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一單元“時、分、秒”進行了復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lián)系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二、從操場跑道出發(fā)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結合跑道,同學們能夠有條理地分析出跑道兩圈半的長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板書:1000米=1千米)。

觀看動態(tài)視頻,感受1千米的產生。

第二幅情景圖就是一項實踐活動,我把這項活動安排在了課前。在我校操場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戲的形式組織學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記錄所用的時間、步數(shù)。

課堂上,我組織大家交流:

如果沿著百米跑道,走一個來回是多遠?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約要走200步,大約用了2分鐘,1千米呢?

通過推算1千米要用的時間和步數(shù),理解了(10)個100米就是1千米。

事實上,我校操場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圓形跑道,怎樣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熟悉的運動場跑道示意圖,說明1千米有多長;結合課前的實踐活動,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時間,是對“1千米”的感知,從而加深了對“千米”的理解。

三、從校外旅游出發(fā)體會千米。

有兩名同學想去校外尋找“1千米”的路程,他們來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們從海港一小出發(fā),都到過哪些地方呢?這就是他們的路線圖,這是他們記錄下來的數(shù)據(jù):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請同學們將各數(shù)按一定順序排序,然后將這些數(shù)據(jù)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是在考查學生對長度的理解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jù)路線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上哪兩個地方的距離是1千米?我們發(fā)現(xiàn)從學校到信達的距離是1千米,通過計算還能得知從信達到醫(yī)院的距離也是1千米。

這張路線圖中還藏著許多數(shù)學信息,小組內互相交流并匯報。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的意圖是讓學生感知“1千米”的實際距離,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觀,更加接近孩子們的生活,更能加深對“1千米”的理解。

四、學以致用。

我設計的練習如下:課件出示。

這些都以答題卡的形式發(fā)給大家,完成這些練習之后教師進行訂正。我認為一節(jié)數(shù)學課必須留給孩子安靜的時間,讓知識靜靜地融化、靜靜地沉淀。

最后,我給孩子們布置一道實踐題:和爸爸媽媽來一次小小的旅游,尋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本事。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2.出示教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zhèn)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適宜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十三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課本第76頁例2、例3,課本第76頁“做一做”及練習十七第1題。

“倍的認識”是第六單元“表內乘法(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完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掌握了“倍”知識,為今后利用乘法口訣解決“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及“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等數(shù)學問題打下基礎。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3、會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并能用這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投影儀、學具盒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課件)。

2、學生活動。

師:上課前,老師請一些學生上來。

師叫3個女同學站在第一排,再叫6個男同學站在第二排(3個3個地站在一起)。

師:第一排有幾個女同學?(3個)。

第二排有幾個3?(2個3)。

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出課題:象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道,學習“倍”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學3倍。

帶著學生擺圓片。

第一行擺2個圓片。

學生邊擺邊說:第一行有個圓片。

再在第二行擺6個圓片,(2個2個地擺)。

邊擺邊說:第二行有個2。

師:我們就說第二行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行的(3)倍,3個2也可以說成2的3倍。

(2)用同樣的方法教學2倍、5倍、1倍。

學生討論后,每組請一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第二行的數(shù)量是第一行的幾倍?應分兩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幾個?二是看第二行有幾個第一行的數(shù)量,就是第二行的數(shù)量是第一行的幾倍,小學數(shù)學教案《數(shù)學教案-倍的認識》。

2、鞏固“倍”的概念。

判斷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學生解答時,教師要求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3、教學例3。

(1)師:剛才我們學習了,第一行有2個圓片,第二行有3個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師:如果只告訴我們第一行有2個圓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幾個2?同學們會擺嗎?下面,同學們自己動手擺擺看。

(3)小組討論:要求第二行有幾個圓片,應怎樣列式計算?為什么?

(4)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要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1、課本第76頁:“做一做”練習。

先讓讓學生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獨立地操作學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列式計算。

2、課本第78頁第1題。

學生練習時,多舉一些實例,結合操作學具,讓學生明白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道理。

3、小組討論: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識?

四、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說。(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誰能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一起比劃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3.說出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厘米)。

(2)測量硬幣的厚度。(毫米)。

(3)測量課桌的高。(分米)。

(4)測量教室的長。(米)。

師:如果要測量民勤到武威的距離,可以選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師: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民勤到武威的距離比較遠,而米這個單位較短。那用什么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二、認識1千米的實際長度。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引導:對于“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長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二)、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聯(lián)系實際: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可以結合課前了解到的信息來描述它們與1千米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實際進行分析,先自己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說一說。(學生能說幾種就幾種)。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這樣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約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步。

方案四:繞學校200米的操場要走五圈。

方案五:繞200米操場走一圈大約3分鐘,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需要15分鐘。

(三)估計1千米的距離。

1、初步估計: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fā)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學生估計,師生共同評價。

3、想象:請大家閉上眼睛,跟著老師在腦海里把這段路再走一遍。

4、體會感受:如果讓我們步行1千米的路,你會有什么感覺。

5、進一步估計:(出示一張學校周圍交通圖)。

學生獨立操作后交流匯報:(學生能匯報幾種就幾種)。

(一)引導學生舉例。

師:千米也稱公里,用字母km來表示.(板書: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見到過千米(公路上,摩托車表盤上等)。

(二)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師:同學們真是生活中的細心人,老師也從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電腦出示珠穆朗瑪峰山峰圖)珠穆朗瑪峰,高度約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師問: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說說你思考的過程嗎(板書:9千米=9000米)。

2、(電腦出示)汽車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

3、(電腦出示自行車行駛圖)自行車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4、(電腦出示萬里長城圖)我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大約長6700千米。

四、全課總結: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十五

教學內容:

第73、74頁“千米的認識”,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1―4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長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具準備:

一根米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復習前面學過的長度單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劃出1米有多長嗎?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長是多少米嗎?

二、教學新課。

1、引入“千米”

既然“米”小了就必須要用一個新的比米要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比米要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

2、認識千米。

(1)平時我們也把千米說成公里。大家打開書,看第一幅圖,圖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問: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幾個100合起來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書: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就是()(板書:=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我們同學1分鐘大約可以走100米,你們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幾分鐘呢?

3。千米與米的簡單換算。

(1)教學例1。

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道題,

出示:4千米=()米。

教師指導學生想思考過程。

提問:1千米=()米,4千米就是()個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學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這道題是把小的長度單位變成大的,又因該怎樣想呢?

根據(jù)書上的提示2人小組討論,把討論結果填在書上。(指名回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先填在書上,指名回答,并說出思考過程。

2、完成“練一練”第3題。

引導學生理清題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這條路要劃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這道題目做在練習本上。

(指名學生回答)。

3、做練習十六第1題。

學生先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集體評講)。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時還學會了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五、作業(yè)布置。

課作:

練習十六第3、4題。

家作:

1、練一練第1題。

2、練習十六第2題。

三年級下冊倍的認識教案篇十六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一具體的感性的認識,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說明“噸”在生活中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幫助學生在已經掌握的質量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噸”的概念,并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通過讓學生計算每個同學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千克,是幾噸?通過推算,幫助學生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噸與千克的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推理過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題,而由學生自己試做。教材在練習中安排一些題目,以提高學生對物體重量的估計能力。

學情分析。

“噸”是一個比較重的單位,教學中不能像對待千克那樣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這就給1噸的觀念的建立帶來了困難。然而學生對于“噸”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學生已經建立了1千克的觀念,為“噸”的教學準備了數(shù)學基礎。其次,他們對于生活常見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體驗,這就為“噸”的教學準備了經驗基礎。第三,“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學生對此不會毫無印象,這就為“噸”的教學準備了生活基礎。所以,本課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對常見物品的重量的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推理,由淺入深地建立1噸的觀念。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培養(yǎng)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估計教師的體重。

學生自由估計。

提問:你為什么而不用“克”作單位呢?

2、引入“噸”。

(1)感受幾個大型動物的體重。(幻燈片)。

學生讀,想象其重量,同時感受這些重量用“千克”做單位比較麻煩。

(2)出示幾個大宗物品,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的重量。(幻燈片)。

讓學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二)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的'重量。

1、體驗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學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計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師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指出:1噸對于我們個人來說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

提問:全班學生的體重有沒有1噸?

學生猜測,然后師生共同計算。

指出:同學們的平均體重是30千克,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3、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出示圖片,先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匯報。(幻燈片)。

提問:80袋水泥重多少噸?

(2)出示下面的圖片,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這樣的多少個物品的重量才夠1噸。(幻燈片)。

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說,再在班級內交流。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見到過用“噸”作單位?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能把你的收獲寫到今天的數(shù)學日記中嗎?

學生寫完后,班級內交流。

2、送給學生的話:(幻燈片:配樂呈現(xiàn))。

生活中有豐富的數(shù)學,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

數(shù)學中有無限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