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山西概況導游詞(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00:15:10 頁碼:12
最新山西概況導游詞(大全11篇)
2023-11-10 00:15:10    小編:ZTFB

過去的經(jīng)驗總結為未來的成長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指導。避免模棱兩可和泛泛而談,在總結中應該具體而有深度。以下是一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練習,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于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么宏偉的建筑,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fā)“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zhèn)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zhàn)時有發(fā)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未及醫(y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zhàn)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tǒng)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于相鄰諸省,山西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明朝滅亡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fā)展經(jīng)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jù)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jié),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fā)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后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xiāng)的標志?!皢栁易嫦群翁巵?,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边@首民謠數(shù)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qū)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qū)。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nóng)業(yè)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xiāng)后,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并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于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并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zhàn)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于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于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業(yè)。山西名勝古跡甚多,現(xiàn)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布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筑占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jīng)過多年的開發(fā)建設,大同云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恒山風景名勝區(qū)、晉祠風景名勝區(qū)、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區(qū)、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游資源的產(chǎn)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云風石窟,已先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

山西不僅文物古跡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恒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qū)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jīng)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fā);同時,各地興辦旅游的積極性高漲,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游區(qū)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游景區(qū)、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來,山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huán)境衛(wèi)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jīng)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游區(qū),即,以大同云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區(qū);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qū);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區(qū)。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并州”。山西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1.6%。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推進了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能源基地,山西為全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qū)毗連。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qū)、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米之間。最高點為五臺山的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山西省介于東經(jīng)110°15′-114°33′,北緯34°34′-40°43′之間,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63%,總人口3000余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4%。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qū)、119個縣(市、區(qū))。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府東街。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以出煤聞名天下.號稱“烏金之鄉(xiāng)”,也叫“煤炭之鄉(xiāng)”。

山西表里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岳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jīng)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huán)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于22—28℃之間。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人口2875.9萬?,F(xiàn)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晉城六個地級市和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五個地區(qū)。共計86個縣、14個縣級市和18個市轄區(qū)。省會太原,省的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這里是晉國的領地,所以簡稱為晉。戰(zhàn)國初期,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史稱“三晉”,歷久便成了山西的又一代稱。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薄板”、“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的南部,即今天的臨汾、永濟和夏縣。周代,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后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zhàn)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并稱為戰(zhàn)國七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于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

隋末,李淵父子起兵于太原,建都長安后,把太原尊為“北京”,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后唐、后晉、后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jù)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jīng)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于太原,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tǒng)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全省大部地區(qū)海拔達1000米以上,山區(qū)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0%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成的高臺地。山西,山脈很多。東部有太行山,西部有呂梁山,北部有恒山、五臺山,南部有中條山,中都有太岳山。山脈延綿起伏,縱橫排列,雄險巍峨。山西境內河流很多,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的主要河流,它發(fā)源于寧武縣,全長761公里。是僅次于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干河、滹沱河。漳河也發(fā)源于山西。匯入海河水系。山西境內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布著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huán)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山西省,屬于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侯區(qū),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到650毫米。

山西被稱為“煤鐵之鄉(xiāng)”、“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礦藏有煤、鐵、鋁。銅、耐火粘土、石灰?guī)r、石膏等?,F(xiàn)已探明的煤礦儲量為2000億噸,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鐵礦儲量為30。5億噸。由于煤炭儲量豐富,煤炭工業(yè)在山西工業(yè)中占有頭等重要的地位。近幾年來,電力工業(yè)、輕紡工業(yè)、消費品工業(yè)、民用工業(yè)的發(fā)展也很迅速。山西的.公路交通,已達到所有縣區(qū)都通車,總長3萬多公里。

山西的旅游資源豐富,宋代以前的地上古建筑約占全國總數(shù)的70%多,被譽為古代建筑的博物館。五臺山、壺口瀑布、北岳恒山、云岡石窟是全國聞名的旅游景點,此外,懸空寺、應縣木塔、晉祠、寧武天池、洪洞大槐樹、喬家大院等都吸引著省內外的旅游者。山西的土特產(chǎn)繁多,較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老陳醋、清徐葡萄、平遙牛肉、晉祠大米、沁州黃小米、恒山黃芪、長治黨參、柳林紅棗等。

文檔為doc格式。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三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游觀光,現(xiàn)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所以叫五臺山。五臺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qū)干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里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游避暑的勝地。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揚天下的。那么五臺山是如何成為佛教圣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見五座臺頂拱圍臺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后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明帝準奏頒旨,在五臺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臺山也就成為佛教圣地。從此五臺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臺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guī)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臺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臺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臺山現(xiàn)有寺廟50余座,盡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臺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筑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xù)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筑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fā)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zhèn)西北10余里便是我們這次五臺之行的第一個游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首先游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jīng)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xiàn)存古建筑,其數(shù)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筑有106處,占全國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臺山地區(qū)最為集中,而五臺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于五臺縣陽白鄉(xiāng)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環(huán)繞,林木繁茂,紅墻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筑,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里卻是一大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筑,共用十二根據(jù)柱支撐殿頂,墻身并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wěn)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據(jù)大殿橫梁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xiàn)存所有木構古建筑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余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tài)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杰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筑,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筑為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里高而背風,較為干燥,有利于木構建筑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qū),藏于偏僻山鄉(xiāng)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后歷次大規(guī)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后還要歸功于當?shù)厝嗣袢罕姷木谋Wo,免去了可能發(fā)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下面我?guī)Т蠹胰バ蕾p與南禪寺齊名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qū)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huán)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筑和許多文物古跡,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fā)現(xiàn)者——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游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通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筑——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fā)表以后,轟動了中外建筑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來被毀?,F(xiàn)在佛光寺的正殿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臺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fā),阿彌陀佛是直發(fā)。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唇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后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養(yǎng)菩薩均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著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著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tài)亦宛然如生,……此外,沿著佛殿兩山墻砌臺上還排列著五百羅漢塑像。據(jù)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云,確系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yǎng)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胡須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tài)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胡須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梁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jié)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zhí)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于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zhèn)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jù)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臺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里"金閣浮空"的傳說,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閣"之圣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為密宗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金閣寺現(xiàn)存的寺廟建筑及塑像均為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復修和添補后形成的。整個寺院占地面積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樓房160余間。天王殿里面這前后兩重大院,中間用下窯上樓的二層建筑隔開。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這座二層大閣。閣內所供為觀音菩薩,這尊觀音銅像高達17.7米,是五臺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層閣內,我們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觀音的容顏。銅像鑄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時在銅像外貼泥,金妝,另加48臂,號曰千手觀音。觀音兩旁這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謂的觀音父母"妙莊王夫婦"。后來出家修成菩薩。但觀音來到中國后,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相。觀音閣兩壁這24尊塑像,稱為"二十四諸天",即24位護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護法神,傳人中國后又將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進去,這樣就有了"二十四諸天"。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下沼建造金閣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觀音菩薩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四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并州”。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山西。

導游詞。

僅供參考。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于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么宏偉的建筑,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fā)“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zhèn)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zhàn)時有發(fā)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未及醫(y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zhàn)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tǒng)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于相鄰諸省,山西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明朝滅亡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fā)展經(jīng)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jù)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jié),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fā)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后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xiāng)的標志?!皢栁易嫦群翁巵?,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shù)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qū)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qū)。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nóng)業(yè)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xiāng)后,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并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于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并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zhàn)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于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于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業(yè)。山西名勝古跡甚多,現(xiàn)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布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筑占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jīng)過多年的開發(fā)建設,大同云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恒山風景名勝區(qū)、晉祠風景名勝區(qū)、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區(qū)、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游資源的產(chǎn)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云風石窟,已先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

山西不僅文物古跡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恒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qū)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jīng)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fā);同時,各地興辦旅游的積極性高漲,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游區(qū)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游景區(qū)、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huán)境衛(wèi)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jīng)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游區(qū),即,以大同云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區(qū);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qū);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區(qū)。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并州”。山西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1.6%。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推進了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能源基地,山西為全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qū)毗連。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qū)、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xx米之間。最高點為五臺山的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山西省介于東經(jīng)110°15′-114°33′,北緯34°34′-40°43′之間,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63%,總人口3000余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4%。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qū)、119個縣(市、區(qū))。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府東街。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以出煤聞名天下.號稱"烏金之鄉(xiāng)",也叫“煤炭之鄉(xiāng)”。

山西表里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岳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jīng)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huán)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于22—28℃之間。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五

山西不僅文物古跡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下面是本站帶來的山西概況。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山西省,簡稱“晉”,位于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并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zhàn)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于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于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業(yè)。山西名勝古跡甚多,現(xiàn)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布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筑占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jīng)過多年的開發(fā)建設,大同云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恒山風景名勝區(qū)、晉祠風景名勝區(qū)、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區(qū)、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游資源的產(chǎn)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云風石窟,已先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

山西不僅文物古跡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恒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qū)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jīng)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fā);同時,各地興辦旅游的積極性高漲,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游區(qū)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游景區(qū)、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xx年來,山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huán)境衛(wèi)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jīng)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游區(qū),即,以大同云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區(qū);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qū);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區(qū)。

假日里爸爸媽媽帶我去山西玩,我們是坐旅行大巴去的,一路上我暈車難受極了,當時我真想回家不去玩了。

我們第一站到壺口瀑布。離瀑布很遠時,我們便聽到了水聲。到了景點下了車,我一點兒也不暈了,精神抖擻。只見滔滔河水從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來,到了壺口這里匯到一起沖下懸崖,注入深潭形成極為壯觀的壺口瀑布。壺口瀑布落差約三十米,水波急濺,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霧氣,真有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倒卷半天煙云之勢!站在這里真正體會到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意境。

離開壺口瀑布我們又去看了世界一絕的懸空寺、古老的平遙古城、壯觀的云岡石窟、靈險的五臺山、純木結構的應縣木塔等等。

我在今年的琵琶比賽中得到了金獎和銀獎,還學會了一些英語,雖然這些都不算什么,但媽媽還不懂呢!為了獎勵我,也為了給我輕松輕松,爸爸媽媽決定帶我去山西旅游。

第一站我們選擇了大同,聞名中外的懸空寺讓我感到格外好奇,為什么是懸空寺啊?原來懸空寺就是造在懸崖上的寺廟。我摸了摸支撐著懸空寺的一根根長木頭,咦?怎么會動,還動的很厲害,難道這樣還撐得住?媽媽告訴我這只是裝飾,真正支撐懸空寺的是深深打入山中的一根根橫梁。我看了看在云朵中的懸空寺,心想:“要想看到懸空寺的廬山真面目還得化點力氣呀!”沿著扶梯走了大約一個小時,我終于大飽眼福了。

聽導游說來到大同不去云岡石窟就太可惜了。45個石窟,我一個一個看過去,石窟中的佛像都不知站立了多少年,經(jīng)過了多少風吹雨打,有的已經(jīng)面目皆非了。我心想:“不知道這些佛像還要在這里站立多少年?!眮淼揭粋€最大的石窟前,里面有一個很大很大的佛像。你想知道這個佛有多大嗎?媽媽告訴我,這個佛像的鼻子就比我還高好多。我猜他一定是45個石窟中最最有權威的人物了。

山西值得我們游覽的地方太多了,我們后來又去了五臺山,喬家大院和內蒙古大草原,每到一處都能讓人留連忘返。

走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感覺輕松多了,收獲也不少,祖國的大好河山真美呀!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六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guī)則形城堡式串聯(lián)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墻,墻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筑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桿石、石獅、石臺階等。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墻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guī)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guī)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墻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筑。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qū),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shù),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shù)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tài)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zhèn)靜升村,為晉中地區(qū)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xiàn)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zhèn)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yè)開始,由農(nóng)及商,由商到官,家業(yè)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jù)現(xiàn)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jiān)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jié)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xù)以商發(fā)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yè)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zhí)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xx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jīng)600多年的奮發(fā)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nóng)所有。貧下中農(nóng)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靈石:在靈石縣舊城北門外呂祖廟內,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xiāng)民視為“神石”,前來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據(jù)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七

山西概況導游詞就在下面,各位導游們孩子胡亂的找嗎?請看下面的山西概況導游詞范文吧!

位于華夏腹地的山西省,因地處太行山脈之西而得省名,又因春秋時代為晉國的中心而簡稱“晉”。

山西北依長城與內蒙接壤,西隔黃河與陜西相望,東屏太行與河北為鄰,南部則與河南交界。

地理構成大體呈一平行四邊形,南北長約680公里,東西寬約380公里,總面積為15.36萬平方公里,分為5個地區(qū)、6個市,轄118個縣、區(qū)及縣級市,總人口約3000萬。

山西有著久遠而輝煌的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

早在100萬年前,華夏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全省已查明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就有200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更多達500余處,是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的重要集中地。

傳說中的華夏始祖黃帝,曾帶領山西南部的人民劈山疏水治理黃河。

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都曾在晉南建都,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板(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

并流傳著許多關于堯陵、舜廟、禹廟,商代雖然建都河南安陽,但山西是其統(tǒng)治的主要地區(qū)之一。

東周時,山西是晉國的基業(yè)所在,侯馬至今還有“晉都”之稱。

戰(zhàn)國初,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

秦、漢、魏、晉時代,山西一直是屏蔽京畿的戰(zhàn)略要地,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均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北朝時期,山西的地位更加顯赫。

大同作為北魏的首都近百年,太原也曾長期是北魏、北齊的別都。

隋唐五代時期,山西仍舊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原曾是唐朝的“北都”。

后唐、后晉、后漢、北漢都是從山西開基立業(yè)的。

北宋時,山西是宋遼爭奪的主要地區(qū)之一,在晉北一帶上演了驚心動魄、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

遼金時代及元朝,山西是中國北方經(jīng)濟、文化較為繁榮的地區(qū)。

元末明初,周邊地區(qū)大都經(jīng)濟凋零,人煙稀少,惟獨山西例外,所以明朝政府便組織了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山西人從洪同大槐樹下走向全國各地。

清代的山西依然繁榮,特別是晉中一帶的商業(yè)資本十分雄厚,晉中商人率先發(fā)明了經(jīng)營匯兌業(yè)務的“票號”,開中國近代銀行業(yè)之先河,其影響遠及海外。

辛亥革命之后,閆錫山統(tǒng)治山西近40年,直到1949年太原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山西的發(fā)展真正進入黃金時代。

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建設,山西已形成一個以重型結構為特征的門類齊全的工業(yè)體系,全省有大中型企業(yè)12000多個,其中,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制造等工業(yè)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年產(chǎn)原煤3700萬噸以上的大同煤礦為全國最大的優(yōu)質動力煤生產(chǎn)基地;年產(chǎn)1500萬噸原煤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全國最大的現(xiàn)代化露天煤礦;年開采能力1650萬噸的古交礦區(qū)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chǎn)基地;陽泉煤礦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產(chǎn)地。

能生產(chǎn)450個鋼種、3850個規(guī)格的鋼材的太鋼是全國最大的特殊鋼生產(chǎn)基地,年產(chǎn)120萬噸氧化鋁的山西鋁廠是全國最大的氧化鋁基地。

神頭一、二電廠裝機總量達335萬千瓦,是全國最大的坑口火力發(fā)電廠,它與大同二電廠一道將強大的電流源源不斷地輸往京津唐地區(qū),隨著萬家寨黃河大壩電廠及亞洲最大的陽城電廠的陸續(xù)發(fā)電,山西輸往省外支援兄弟省市的電量將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大同機車廠曾長期是我國最大的蒸汽機車生產(chǎn)基地,現(xiàn)在已轉向生產(chǎn)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太原重型機器廠是全國第一座重機廠。

山西化肥廠是我國最大的以煤為原料的復合化肥廠。

杏花村汾酒廠是全國最大的名優(yōu)白酒生產(chǎn)基地。

這些特大型企業(yè)使山西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將繼續(xù)作出更大的貢獻。

另外,山西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發(fā)生了質的飛躍,科技、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體育、通訊等各行各業(yè)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山西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在燦爛的歷史長河中,山西涌現(xiàn)出大批杰出的歷史任務。

春秋時代叱咤風云的晉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寧死不受祿的介子推;戰(zhàn)國時代大思想家荀況,老將廉頗;漢朝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三國大將關羽、張遼;晉代大學者裴秀,國際宗教旅行家法顯;南北朝佛教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曇鸞、 道綽;唐代女皇武則天,名相狄仁杰,大詩人王勃、王之煥、王昌齡、王維、柳宗元、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一門忠烈楊業(yè)父子,大書法家米芾;金元時期文學家元好問,戲曲家關漢卿;明清時期文學家羅貫中、大學者傅山……都在不同的領域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特殊貢獻,是山西的驕傲。

悠久的歷史給山西這塊寶地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

目前,山西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4處。

宋代以前保存下來的木構建筑更多達400余處。

大同的云岡石窟、九龍壁、上下華嚴寺,渾源的懸空寺,應縣木塔,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太原的晉祠、雙塔寺,交城的玄中寺,平遙的古城墻、鎮(zhèn)國寺、雙林寺,洪同的廣勝寺,祁縣的喬家大院,臨汾堯廟,永濟普救寺,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平順大云院,晉城青蓮寺等都是各具特色、名撥遐邇的人文景點,為游人欣賞古建藝術,石雕、彩塑、壁畫藝術,品位宗教文化、黃河文化、三晉風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物資料。

山西山川壯麗,景色獨特。

巍巍太行山、呂梁山像兩條比翼齊飛的巨龍眾臥南北,氣勢磅礴;恒山、五臺山、蘆芽山、武當山、關帝山、烏金山、天龍山、綿山、靈空山、老頂山、歷山、 五老峰等眾多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山,宛若顆顆溜光溢彩的寶石鑲嵌在三晉大地的東西南北中,使山西這塊渾厚的高原又顯得秀麗而迷人。

山西還擁有別具風采的河、湖、泉、瀑等水體旅游資源。

黃河吉縣段有世界最壯觀的黃色大瀑布,河津段又有氣壯山河的“龍門三激浪”,早已建成的三門峽水庫和新近并網(wǎng)發(fā)電的萬家寨水庫也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黃河旅游資源;管涔山汾河源頭,寧武天池,陽泉娘子關瀑布、恒水水庫,汾河水庫,漳河水庫,晉祠難老泉、忻州附近的溫泉,運城的鹽池,陽城的莽河也都是頗具吸引力的景點。

多樣化的山水資源和豐富的古建人文資源,為山西旅游業(yè)的起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山西還擁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震撼山河的威風鑼鼓,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爭奇斗艷的戲曲和鄉(xiāng)間吹鼓樂,絢麗多姿的剪紙與年畫,熱鬧刺激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和體育比賽……,這些都為山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的交通狀況得到了根本改善。

鐵路以同蒲線、石太線、京包線、京原線、太焦線、邯長線與京廣線、隴海線相接,連同全國各地。

公路更是四通八達,與陜西、內蒙、河北、河南等鄰省區(qū)有多條干線勾通,特別是太原至舊關的高速公路的建成極大方便了太原到石家莊、北京之間的往來,省內大同到運城、太原至長治、等更加便利了各地之間的來往,各主要旅游景點區(qū)與外界的公路交通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以太原武宿機場為樞紐的空中交通也在日益完善,山西已開通了30多條航線,與全國絕大部分主要城市建立了空中聯(lián)系,并開通了直飛香港的包機。

總之,山西已徹底改變了“表里河山”相對閉塞的狀況,正敞開懷抱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愿每一位在山西旅游的客人都能滿意!

金沙灘古戰(zhàn)場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懷仁縣境,1100年前,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這里會盟,兩朝太祖易袍換馬、義結金蘭。

后來,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太祖取“懷想仁人”之意,將這里命名為懷仁縣。

您如果進入懷仁縣城,就可以看到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

百里并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迸笥褌儯覀儸F(xiàn)在正行駛在遼闊的金沙灘古戰(zhàn)場上,只不過歷史上蒼涼雄渾的景象已經(jīng)換成了眼前綠色的新裝。

透過車窗,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樹林和茂盛的莊稼。

不過,當我們來到金沙灘,仍然會在心中涌起一種莫名的悲涼,當我們的視線穿越1000年的歷史時空,一幕印刻在中華民族記憶深處的大戰(zhàn)就會歷歷出現(xiàn)在眼前,那隆隆的戰(zhàn)鼓聲將楊家將的慷慨悲歌演繹了整整一千年。

其實,血戰(zhàn)金沙灘的故事大家已經(jīng)很熟悉了,從小到大我們從老人嘴里聽、戲臺上看、收音機里聽、電視機里看、電影院里看、書本上面讀,楊家七郎八虎有的戰(zhàn)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濺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難不死,卻仍然鎮(zhèn)守雁門、為國盡忠,乃至連楊門女將也個個巾幗不讓須眉,臨危時刻披掛上陣、血染疆場,真可謂是滿門忠烈、氣壯山河。

金沙灘--是楊家將賦予了這三個普通漢字以忠勇愛國、慷慨激昂、凜然正氣的文化內涵;金沙灘,從歷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場已經(jīng)變成了美好的家園,然而當我們走過這片熱土,會感到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樣的肅穆,正象詩人白樺說的那樣:“鮮血灑在戰(zhàn)場,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間,一千年的悲歌從古唱到今”。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金沙灘大戰(zhàn)的本來面貌本來并不是這樣的,楊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于作為三軍統(tǒng)帥的潘美和王侁沒有按照原先約定好的計劃協(xié)同作戰(zhàn),導致戰(zhàn)略失利,在金沙灘以南100多里的神池縣陳家谷被俘后絕食三日而亡。

好,前面要到應縣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應縣還是楊家將的生死冤家--遼國蕭太后的故鄉(xiāng)。

明代長城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前方就是雁門群山了,我們看到,這座雄偉的大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隔開了塞內和塞外。

大家看:遠處的山脊上長城蜿蜒、烽臺聳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雁門關長城,這段長城全長8848米,連接起了廣武口和白草口兩個重要隘口,相當于在兩大隘口間連接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封鎖線,象一條穿越時空的生命線,3000年如一日地維系著雁門關和中原大地的安危。

大家請看這邊:那四方形的古城就是雁門關著名的軍事要塞--舊廣武城,這座遼代的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已經(jīng)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舊廣武城一起被列入國保文物的還有城外古戰(zhàn)場上的288座封土漢墓群,這是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漢墓群,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將帥墓群,無數(shù)英勇忠烈的將士長眠在這片遼闊的沙場上,讓人由不得感嘆:“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我們看這段長城呈鋸狀攀上了陡峭的山脊,因此被專家稱為鋸齒長城。

雁門關長城是山西省明代長城的代表段落。

明代的萬里長城分為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東起山海關,沿著北京、河北的北部和山西、內蒙古的交界處,在偏關縣老牛灣跨過黃河,經(jīng)陜北、甘肅直到嘉峪關,山西的外長城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而內長城則從北京的箭扣開始,經(jīng)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直到黃河岸邊的偏關丫角山與外長城匯合,內長城分布在山西的忻州、朔州2市,我們剛才看到的雁門關長城就屬于內長城。

除此之外,山西明長城還有沿太行山南下的三邊長城以及沿黃河南下的黃河邊長城,總長度達3500多公里,僅次于內蒙古自治區(qū)。

山西明長城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也有著極高的參觀價值,大同邊墻五堡、陽高平地長城、偏關老牛灣長城黃河交匯處、偏關樺林堡長城黃河并行處、丫角山內外長城交匯處、雁門關長城已經(jīng)成為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心目中的圣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們也會成為國內外旅游者競相光顧的旅游勝地。

前方就是中國最長的高等級公路隧道--雁門關隧道。

車過雁門關隧道,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里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

短短5分鐘,我們已經(jīng)從塞外駛入了塞內,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大同概況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大同參加晉北古建宗教之旅!在這次旅程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通報一下我們此行的線路和景點。

我們首先要和大家一起領略塞外古城大同的風采,參觀著名的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著名的北岳恒山懸空寺,以及世界最古、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當然,我們還要登上華北屋脊,去朝拜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文殊道場五臺山,參觀以佛光寺、顯通寺為代表的五臺古剎,感受那里清涼宜人的氣候風光。

好的,我們的旅程已經(jīng)開始了,現(xiàn)在,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概況。

大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趙國的領地,漢代的時候設置平城縣,北魏在此設立都城,遼代設西京道、大同府,大同之名首次出現(xiàn),取《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為大同”的含義,寄托著“同心同德,鞏固基業(yè)”的美好愿望。

大同市是山西省最北的城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面積1萬4千平方公里,人口314萬,下轄5區(qū)7縣。

這里地處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大陸性氣候較為明顯,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短暫溫熱多雨,春秋涼爽溫差較大。

因此,處于同一緯度的北京每年超過30攝氏度的炎熱天數(shù)達80多天,而大同僅為20多天,是一處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

來到大同,雖然正值盛夏,但大家是不是感覺就像是初秋時節(jié),特別的清爽涼快。

我們的右面是觀音廟,觀音廟的門前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琉璃三龍壁。

大同市著名的龍壁至城,除了全國最大、最古、最精彩的九龍壁,還有五龍壁、三龍壁、一龍壁,算得上是琳瑯滿目了。

大家請看,這面就是著名的晉華宮礦。

作為“中國煤都”,大同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別開生面的井下探秘游,您可以身穿礦工的行頭,乘坐井下小火車,進入深達300米的地下王國去了解煤炭知識、觀看采煤工藝和罕見的地質奇觀。

好,過了佛字灣,云岡石窟就快到了。

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最輝煌的時代就是北魏王朝,而最輝煌的文化遺產(chǎn)則是北魏王朝傾全國之力營建而成的云岡石窟,1500年過去了,北魏王朝早已煙消云散,而云岡石窟仍然笑迎八方來客,向全世界展示著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北魏史詩。

跤鄉(xiāng)撓羊賽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xiàn)在我們正在駛過忻口,我們看,這里“兩山夾一口,滹沱中間流”,是一處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

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兵敗至此,看到山河險固,川原肥美,于是“六軍欣然”,遂將這里命名為“忻口”;而在70年前,抗戰(zhàn)初期華北戰(zhàn)場上最慘烈的大會戰(zhàn)--忻口戰(zhàn)役也是在這里打響,我軍著名的平型關大捷、火燒陽明堡機場、雁門關伏擊戰(zhàn),都是為了配合忻口的國民政府軍隊而打響的,忻口戰(zhàn)役因此被稱為是國共合作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車過忻口,我們就進入了忻府區(qū)境內。

忻州因忻口而得名,那么“忻”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查字典就會看到,忻州的“忻”和欣喜的“欣”是同音通用的,包含著歡欣鼓舞、欣喜歡樂的意思。

因此,忻州這片土地從古至今都是一塊祥和歡樂的土地,這里的民俗風情濃郁熱烈,是全國著名的“八音之鄉(xiāng)”、“民間繪畫之鄉(xiāng)”和“摔跤之鄉(xiāng)”。

忻州的摔跤和我們熟悉的中國式摔跤、國際式摔跤都不一樣,當?shù)乩习傩战凶鳌皳涎蛸悺薄?/p>

“撓”就是扛的意思,就是說獲勝的獎品是一只活羊,而領獎的方式就是把羊撓起來繞場三周。

撓羊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說是岳家軍解散后,有一位叫做陳效嬰的忻州老兵回到了故鄉(xiāng),把在軍中學到的角抵傳授給了父老鄉(xiāng)親,久而久之,這種角抵之術就傳遍了忻定盆地,形成了風行數(shù)百年的撓羊賽。

參加撓羊賽的選手一律不準穿跤衣,都得赤膊上陣,連續(xù)摔倒6個人才算勝利。

獲勝者除了可以撓走一頭大肥羊,還會獲得一個英雄般的稱號--“撓羊漢”。

撓羊賽在忻州有著非常廣泛的民眾基礎,就像一首民謠中說的那樣:“立了秋,掛出鉤,走街看戲撓羊賽?!闭驗槿绱?,自1959年全國第一屆運動會以來,忻州為全國各級運動隊輸送專業(yè)跤手達1千多名,獲得世界和全國冠軍超百次,為中國的摔跤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1969年的全國文體群英會上,當時的忻定縣被命名為“中國摔跤之鄉(xiāng)”。

為了弘揚跤鄉(xiāng)文化,2003年以來,忻州開始舉辦一年一屆的“中國忻州摔跤節(jié)”。

有趣的是,參加國際式摔跤和中國式摔跤的雖然都是國手名家,場面卻冷冷清清,而參加撓羊賽的都是本地的泥腿子、撓羊漢,卻觀者如云、場場爆滿,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塔建筑文化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正在駛過的這道山梁叫做黃花梁,老百姓說“砍盡黃花梁,建起應縣塔”,說明過去黃花梁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但為了建造應縣木塔,整座山的木材全被砍光了。

據(jù)專家測算,當年建造應縣木塔總共用了1億多立方米的木材,得用2000多輛載重5噸的卡車才能拉完。

今天的天氣非常晴朗,站在黃花梁上就可以看到應縣木塔。

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遠處那個小黑點就是應縣木塔,它是雁北大地上最醒目的地標建筑,所以在40里之外都可以看得到。

其實,塔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是標志性的建筑,比如北京的白塔、杭州的六和塔、蘇州的虎丘塔、太原的雙塔等等,但是它的作用大家卻不一定清楚。

塔的起源在印度,最初是用來安葬佛祖的遺骨,因為佛教徒把佛祖和高僧的遺骨都稱作舍利,所以早期的佛塔統(tǒng)稱為舍利塔。

據(jù)說,大千世界共有8萬4千座佛祖的舍利塔,而中國有19座,我們今天將要參觀的應縣木塔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我們就在木塔中發(fā)現(xiàn)了兩枚珍貴的佛牙舍利。

塔的作用也不僅僅限于藏放舍利,中國的大地上還有風水塔、文峰塔、標志塔、瞭望塔,可見塔的功能是多樣的。

而建塔的材料更是富于變化。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塔都是木塔,但是木塔有著致命的弱點--怕火。

因此,三國以后,人們開始用防火性能較好的磚、石、銅、鐵、琉璃乃至金、銀等各種材料來建塔。

由于建筑材料的多樣化,中國古塔在類型上也進行了許多創(chuàng)新,除了印度佛塔固有的覆缽式,還發(fā)明了樓閣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塔、造像塔、花塔等10多種類型。

華夏大地上,至今仍保存著3000多座古塔,而山西就有280座之多,其中應縣木塔和洪洞廣勝寺飛虹塔是樓閣式塔的代表作,靈丘覺山寺塔是密檐式塔的杰出代表,五臺山大白塔是中國最高的覆缽式塔,五臺山園照寺室利沙舍利塔是中國最高的金剛寶座式塔,堪稱是中國古塔藝術的博物館。

塔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類型,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而應縣木塔無疑就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

大家看,我們離大木塔已經(jīng)越來越近了,它那拔地擎天的形象被古人譽為“天柱地軸”。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八

金沙灘古戰(zhàn)場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懷仁縣境,11前,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這里會盟,兩朝太祖易袍換馬、義結金蘭。

后來,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太祖取“懷想仁人”之意,將這里命名為懷仁縣。

您如果進入懷仁縣城,就可以看到晉王李克用和遼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

百里并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迸笥褌?,我們現(xiàn)在正行駛在遼闊的金沙灘古戰(zhàn)場上,只不過歷史上蒼涼雄渾的景象已經(jīng)換成了眼前綠色的新裝。

透過車窗,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樹林和茂盛的莊稼。

不過,當我們來到金沙灘,仍然會在心中涌起一種莫名的悲涼,當我們的視線穿越1000年的歷史時空,一幕印刻在中華民族記憶深處的大戰(zhàn)就會歷歷出現(xiàn)在眼前,那隆隆的戰(zhàn)鼓聲將楊家將的慷慨悲歌演繹了整整一千年。

其實,血戰(zhàn)金沙灘的故事大家已經(jīng)很熟悉了,從小到大我們從老人嘴里聽、戲臺上看、收音機里聽、電視機里看、電影院里看、書本上面讀,楊家七郎八虎有的戰(zhàn)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濺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難不死,卻仍然鎮(zhèn)守雁門、為國盡忠,乃至連楊門女將也個個巾幗不讓須眉,臨危時刻披掛上陣、血染疆場,真可謂是滿門忠烈、氣壯山河。

金沙灘--是楊家將賦予了這三個普通漢字以忠勇愛國、慷慨激昂、凜然正氣的文化內涵;金沙灘,從歷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場已經(jīng)變成了美好的家園,然而當我們走過這片熱土,會感到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樣的肅穆,正象詩人白樺說的那樣:“鮮血灑在戰(zhàn)場,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間,一千年的悲歌從古唱到今”。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金沙灘大戰(zhàn)的本來面貌本來并不是這樣的,楊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于作為三軍統(tǒng)帥的潘美和王侁沒有按照原先約定好的計劃協(xié)同作戰(zhàn),導致戰(zhàn)略失利,在金沙灘以南100多里的神池縣陳家谷被俘后絕食三日而亡。

好,前面要到應縣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應縣還是楊家將的生死冤家--遼國蕭太后的故鄉(xiāng)。

明代長城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前方就是雁門群山了,我們看到,這座雄偉的大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隔開了塞內和塞外。

大家看:遠處的山脊上長城蜿蜒、烽臺聳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雁門關長城,這段長城全長8848米,連接起了廣武口和白草口兩個重要隘口,相當于在兩大隘口間連接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封鎖線,象一條穿越時空的生命線,3000年如一日地維系著雁門關和中原大地的.安危。

大家請看這邊:那四方形的古城就是雁門關著名的軍事要塞--舊廣武城,這座遼代的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已經(jīng)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舊廣武城一起被列入國保文物的還有城外古戰(zhàn)場上的288座封土漢墓群,這是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漢墓群,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將帥墓群,無數(shù)英勇忠烈的將士長眠在這片遼闊的沙場上,讓人由不得感嘆:“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我們看這段長城呈鋸狀攀上了陡峭的山脊,因此被專家稱為鋸齒長城。

雁門關長城是山西省明代長城的代表段落。

明代的萬里長城分為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東起山海關,沿著北京、河北的北部和山西、內蒙古的交界處,在偏關縣老牛灣跨過黃河,經(jīng)陜北、甘肅直到嘉峪關,山西的外長城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而內長城則從北京的箭扣開始,經(jīng)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直到黃河岸邊的偏關丫角山與外長城匯合,內長城分布在山西的忻州、朔州2市,我們剛才看到的雁門關長城就屬于內長城。

除此之外,山西明長城還有沿太行山南下的三邊長城以及沿黃河南下的黃河邊長城,總長度達3500多公里,僅次于內蒙古自治區(qū)。

山西明長城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也有著極高的參觀價值,大同邊墻五堡、陽高平地長城、偏關老牛灣長城黃河交匯處、偏關樺林堡長城黃河并行處、丫角山內外長城交匯處、雁門關長城已經(jīng)成為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心目中的圣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們也會成為國內外旅游者競相光顧的旅游勝地。

前方就是中國最長的高等級公路隧道--雁門關隧道。

車過雁門關隧道,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里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

短短5分鐘,我們已經(jīng)從塞外駛入了塞內,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大同概況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大同參加晉北古建宗教之旅!在這次旅程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通報一下我們此行的線路和景點。

我們首先要和大家一起領略塞外古城大同的風采,參觀著名的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著名的北岳恒山懸空寺,以及世界最古、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當然,我們還要登上華北屋脊,去朝拜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文殊道場五臺山,參觀以佛光寺、顯通寺為代表的五臺古剎,感受那里清涼宜人的氣候風光。

好的,我們的旅程已經(jīng)開始了,現(xiàn)在,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概況。

大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趙國的領地,漢代的時候設置平城縣,北魏在此設立都城,遼代設西京道、大同府,大同之名首次出現(xiàn),取《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為大同”的含義,寄托著“同心同德,鞏固基業(yè)”的美好愿望。

大同市是山西省最北的城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面積1萬4千平方公里,人口314萬,下轄5區(qū)7縣。

這里地處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大陸性氣候較為明顯,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短暫溫熱多雨,春秋涼爽溫差較大。

因此,處于同一緯度的北京每年超過30攝氏度的炎熱天數(shù)達80多天,而大同僅為20多天,是一處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

來到大同,雖然正值盛夏,但大家是不是感覺就像是初秋時節(jié),特別的清爽涼快。

我們的右面是觀音廟,觀音廟的門前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琉璃三龍壁。

大同市著名的龍壁至城,除了全國最大、最古、最精彩的九龍壁,還有五龍壁、三龍壁、一龍壁,算得上是琳瑯滿目了。

大家請看,這面就是著名的晉華宮礦。

作為“中國煤都”,大同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別開生面的井下探秘游,您可以身穿礦工的行頭,乘坐井下小火車,進入深達300米的地下王國去了解煤炭知識、觀看采煤工藝和罕見的地質奇觀。

好,過了佛字灣,云岡石窟就快到了。

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最輝煌的時代就是北魏王朝,而最輝煌的文化遺產(chǎn)則是北魏王朝傾全國之力營建而成的云岡石窟,1500年過去了,北魏王朝早已煙消云散,而云岡石窟仍然笑迎八方來客,向全世界展示著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北魏史詩。

跤鄉(xiāng)撓羊賽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xiàn)在我們正在駛過忻口,我們看,這里“兩山夾一口,滹沱中間流”,是一處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

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兵敗至此,看到山河險固,川原肥美,于是“六軍欣然”,遂將這里命名為“忻口”;而在70年前,抗戰(zhàn)初期華北戰(zhàn)場上最慘烈的大會戰(zhàn)--忻口戰(zhàn)役也是在這里打響,我軍著名的平型關大捷、火燒陽明堡機場、雁門關伏擊戰(zhàn),都是為了配合忻口的國民政府軍隊而打響的,忻口戰(zhàn)役因此被稱為是國共合作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車過忻口,我們就進入了忻府區(qū)境內。

忻州因忻口而得名,那么“忻”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查字典就會看到,忻州的“忻”和欣喜的“欣”是同音通用的,包含著歡欣鼓舞、欣喜歡樂的意思。

因此,忻州這片土地從古至今都是一塊祥和歡樂的土地,這里的民俗風情濃郁熱烈,是全國著名的“八音之鄉(xiāng)”、“民間繪畫之鄉(xiāng)”和“摔跤之鄉(xiāng)”。

忻州的摔跤和我們熟悉的中國式摔跤、國際式摔跤都不一樣,當?shù)乩习傩战凶鳌皳涎蛸悺薄?/p>

“撓”就是扛的意思,就是說獲勝的獎品是一只活羊,而領獎的方式就是把羊撓起來繞場三周。

撓羊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說是岳家軍解散后,有一位叫做陳效嬰的忻州老兵回到了故鄉(xiāng),把在軍中學到的角抵傳授給了父老鄉(xiāng)親,久而久之,這種角抵之術就傳遍了忻定盆地,形成了風行數(shù)百年的撓羊賽。

參加撓羊賽的選手一律不準穿跤衣,都得赤膊上陣,連續(xù)摔倒6個人才算勝利。

獲勝者除了可以撓走一頭大肥羊,還會獲得一個英雄般的稱號--“撓羊漢”。

撓羊賽在忻州有著非常廣泛的民眾基礎,就像一首民謠中說的那樣:“立了秋,掛出鉤,走街看戲撓羊賽?!闭驗槿绱耍?959年全國第一屆運動會以來,忻州為全國各級運動隊輸送專業(yè)跤手達1千多名,獲得世界和全國冠軍超百次,為中國的摔跤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1969年的全國文體群英會上,當時的忻定縣被命名為“中國摔跤之鄉(xiāng)”。

為了弘揚跤鄉(xiāng)文化,以來,忻州開始舉辦一年一屆的“中國忻州摔跤節(jié)”。

有趣的是,參加國際式摔跤和中國式摔跤的雖然都是國手名家,場面卻冷冷清清,而參加撓羊賽的都是本地的泥腿子、撓羊漢,卻觀者如云、場場爆滿,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塔建筑文化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正在駛過的這道山梁叫做黃花梁,老百姓說“砍盡黃花梁,建起應縣塔”,說明過去黃花梁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但為了建造應縣木塔,整座山的木材全被砍光了。

據(jù)專家測算,當年建造應縣木塔總共用了1億多立方米的木材,得用2000多輛載重5噸的卡車才能拉完。

今天的天氣非常晴朗,站在黃花梁上就可以看到應縣木塔。

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遠處那個小黑點就是應縣木塔,它是雁北大地上最醒目的地標建筑,所以在40里之外都可以看得到。

其實,塔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是標志性的建筑,比如北京的白塔、杭州的六和塔、蘇州的虎丘塔、太原的雙塔等等,但是它的作用大家卻不一定清楚。

塔的起源在印度,最初是用來安葬佛祖的遺骨,因為佛教徒把佛祖和高僧的遺骨都稱作舍利,所以早期的佛塔統(tǒng)稱為舍利塔。

據(jù)說,大千世界共有8萬4千座佛祖的舍利塔,而中國有19座,我們今天將要參觀的應縣木塔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我們就在木塔中發(fā)現(xiàn)了兩枚珍貴的佛牙舍利。

塔的作用也不僅僅限于藏放舍利,中國的大地上還有風水塔、文峰塔、標志塔、瞭望塔,可見塔的功能是多樣的。

而建塔的材料更是富于變化。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塔都是木塔,但是木塔有著致命的弱點--怕火。

因此,三國以后,人們開始用防火性能較好的磚、石、銅、鐵、琉璃乃至金、銀等各種材料來建塔。

由于建筑材料的多樣化,中國古塔在類型上也進行了許多創(chuàng)新,除了印度佛塔固有的覆缽式,還發(fā)明了樓閣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塔、造像塔、花塔等10多種類型。

華夏大地上,至今仍保存著3000多座古塔,而山西就有280座之多,其中應縣木塔和洪洞廣勝寺飛虹塔是樓閣式塔的代表作,靈丘覺山寺塔是密檐式塔的杰出代表,五臺山大白塔是中國最高的覆缽式塔,五臺山園照寺室利沙舍利塔是中國最高的金剛寶座式塔,堪稱是中國古塔藝術的博物館。

塔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類型,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而應縣木塔無疑就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

大家看,我們離大木塔已經(jīng)越來越近了,它那拔地擎天的形象被古人譽為“天柱地軸”。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九

山西大部地區(qū)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qū)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不妨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導游詞。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歡迎閱讀借鑒。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于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里洪洞雖然沒有什么宏偉的建筑,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fā)“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于激起連綿十余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zhèn)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zhàn)時有發(fā)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未及醫(y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zhàn)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tǒng)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于相鄰諸省,山西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明朝滅亡元朝后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fā)展經(jīng)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jù)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筑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jié),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fā)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后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xiāng)的標志?!皢栁易嫦群翁巵?,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边@首民謠數(shù)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qū)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qū)。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nóng)業(yè)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游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xiāng)后,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并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于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并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zhàn)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于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于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業(yè)。山西名勝古跡甚多,現(xiàn)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布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筑占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jīng)過多年的開發(fā)建設,大同云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恒山風景名勝區(qū)、晉祠風景名勝區(qū)、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區(qū)、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游資源的產(chǎn)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云風石窟,已先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

山西不僅文物古跡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恒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qū)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jīng)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fā);同時,各地興辦旅游的積極性高漲,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游區(qū)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游景區(qū)、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xx年來,山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huán)境衛(wèi)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jīng)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游區(qū),即,以大同云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區(qū);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qū);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區(qū)。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山西省,簡稱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并州”。山西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1.6%。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推進了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能源基地,山西為全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qū)毗連。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qū)、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xx米之間。最高點為五臺山的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山西省介于東經(jīng)110°15′-114°33′,北緯34°34′-40°43′之間,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1.63%,總人口3000余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4%。有6個省轄市、5個地區(qū)、119個縣(市、區(qū))。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府東街。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以出煤聞名天下.號稱"烏金之鄉(xiāng)",也叫“煤炭之鄉(xiāng)”。

山西表里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岳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jīng)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huán)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于22—28℃之間。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十

位于華夏腹地的山西省,因地處太行山脈之西而得省名,又因春秋時代為晉國的中心而簡稱“晉”。

山西北依長城與內蒙接壤,西隔黃河與陜西相望,東屏太行與河北為鄰,南部則與河南交界。

地理構成大體呈一平行四邊形,南北長約680公里,東西寬約380公里,總面積為15.36萬平方公里,分為5個地區(qū)、6個市,轄118個縣、區(qū)及縣級市,總人口約3000萬。

山西有著久遠而輝煌的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

早在100萬年前,華夏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全省已查明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就有200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更多達500余處,是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的重要集中地。

傳說中的華夏始祖黃帝,曾帶領山西南部的人民劈山疏水治理黃河。

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都曾在晉南建都,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板(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

并流傳著許多關于堯陵、舜廟、禹廟,商代雖然建都河南安陽,但山西是其統(tǒng)治的主要地區(qū)之一。

東周時,山西是晉國的基業(yè)所在,侯馬至今還有“晉都”之稱。

戰(zhàn)國初,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

秦、漢、魏、晉時代,山西一直是屏蔽京畿的戰(zhàn)略要地,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均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北朝時期,山西的地位更加顯赫。

大同作為北魏的首都近百年,太原也曾長期是北魏、北齊的別都。

隋唐五代時期,山西仍舊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原曾是唐朝的“北都”。

后唐、后晉、后漢、北漢都是從山西開基立業(yè)的。

北宋時,山西是宋遼爭奪的主要地區(qū)之一,在晉北一帶上演了驚心動魄、曠日持久的拉鋸戰(zhàn)。

遼金時代及元朝,山西是中國北方經(jīng)濟、文化較為繁榮的地區(qū)。

元末明初,周邊地區(qū)大都經(jīng)濟凋零,人煙稀少,惟獨山西例外,所以明朝政府便組織了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山西人從洪同大槐樹下走向全國各地。

清代的山西依然繁榮,特別是晉中一帶的商業(yè)資本十分雄厚,晉中商人率先發(fā)明了經(jīng)營匯兌業(yè)務的“票號”,開中國近代銀行業(yè)之先河,其影響遠及海外。

辛亥革命之后,閆錫山統(tǒng)治山西近40年,直到1949年太原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山西的發(fā)展真正進入黃金時代。

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建設,山西已形成一個以重型結構為特征的門類齊全的工業(yè)體系,全省有大中型企業(yè)1多個,其中,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制造等工業(yè)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年產(chǎn)原煤3700萬噸以上的大同煤礦為全國最大的優(yōu)質動力煤生產(chǎn)基地;年產(chǎn)1500萬噸原煤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全國最大的現(xiàn)代化露天煤礦;年開采能力1650萬噸的古交礦區(qū)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chǎn)基地;陽泉煤礦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產(chǎn)地。

能生產(chǎn)450個鋼種、3850個規(guī)格的鋼材的太鋼是全國最大的特殊鋼生產(chǎn)基地,年產(chǎn)120萬噸氧化鋁的山西鋁廠是全國最大的氧化鋁基地。

神頭一、二電廠裝機總量達335萬千瓦,是全國最大的坑口火力發(fā)電廠,它與大同二電廠一道將強大的電流源源不斷地輸往京津唐地區(qū),隨著萬家寨黃河大壩電廠及亞洲最大的陽城電廠的陸續(xù)發(fā)電,山西輸往省外支援兄弟省市的電量將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大同機車廠曾長期是我國最大的蒸汽機車生產(chǎn)基地,現(xiàn)在已轉向生產(chǎn)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太原重型機器廠是全國第一座重機廠。

山西化肥廠是我國最大的以煤為原料的復合化肥廠。

杏花村汾酒廠是全國最大的名優(yōu)白酒生產(chǎn)基地。

這些特大型企業(yè)使山西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將繼續(xù)作出更大的貢獻。

另外,山西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發(fā)生了質的飛躍,科技、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體育、通訊等各行各業(yè)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山西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在燦爛的歷史長河中,山西涌現(xiàn)出大批杰出的歷史任務。

春秋時代叱咤風云的晉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寧死不受祿的介子推;戰(zhàn)國時代大思想家荀況,老將廉頗;漢朝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三國大將關羽、張遼;晉代大學者裴秀,國際宗教旅行家法顯;南北朝佛教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曇鸞、道綽;唐代女皇武則天,名相狄仁杰,大詩人王勃、王之煥、王昌齡、王維、柳宗元、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一門忠烈楊業(yè)父子,大書法家米芾;金元時期文學家元好問,戲曲家關漢卿;明清時期文學家羅貫中、大學者傅山……都在不同的領域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特殊貢獻,是山西的驕傲。

悠久的歷史給山西這塊寶地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

目前,山西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4處。

宋代以前保存下來的木構建筑更多達400余處。

大同的云岡石窟、九龍壁、上下華嚴寺,渾源的懸空寺,應縣木塔,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太原的晉祠、雙塔寺,交城的玄中寺,平遙的古城墻、鎮(zhèn)國寺、雙林寺,洪同的廣勝寺,祁縣的喬家大院,臨汾堯廟,永濟普救寺,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平順大云院,晉城青蓮寺等都是各具特色、名撥遐邇的人文景點,為游人欣賞古建藝術,石雕、彩塑、壁畫藝術,品位宗教文化、黃河文化、三晉風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物資料。

山西山川壯麗,景色獨特。

巍巍太行山、呂梁山像兩條比翼齊飛的巨龍眾臥南北,氣勢磅礴;恒山、五臺山、蘆芽山、武當山、關帝山、烏金山、天龍山、綿山、靈空山、老頂山、歷山、五老峰等眾多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山,宛若顆顆溜光溢彩的寶石鑲嵌在三晉大地的東西南北中,使山西這塊渾厚的高原又顯得秀麗而迷人。

山西還擁有別具風采的河、湖、泉、瀑等水體旅游資源。

黃河吉縣段有世界最壯觀的黃色大瀑布,河津段又有氣壯山河的“龍門三激浪”,早已建成的三門峽水庫和新近并網(wǎng)發(fā)電的萬家寨水庫也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黃河旅游資源;管涔山汾河源頭,寧武天池,陽泉娘子關瀑布、恒水水庫,汾河水庫,漳河水庫,晉祠難老泉、忻州附近的溫泉,運城的鹽池,陽城的莽河也都是頗具吸引力的景點。

多樣化的山水資源和豐富的古建人文資源,為山西旅游業(yè)的起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山西還擁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震撼山河的威風鑼鼓,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爭奇斗艷的戲曲和鄉(xiāng)間吹鼓樂,絢麗多姿的剪紙與年畫,熱鬧刺激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和體育比賽……,這些都為山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的交通狀況得到了根本改善。

鐵路以同蒲線、石太線、京包線、京原線、太焦線、邯長線與京廣線、隴海線相接,連同全國各地。

公路更是四通八達,與陜西、內蒙、河北、河南等鄰省區(qū)有多條干線勾通,特別是太原至舊關的高速公路的建成極大方便了太原到石家莊、北京之間的往來,省內大同到運城、太原至長治、等更加便利了各地之間的來往,各主要旅游景點區(qū)與外界的公路交通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以太原武宿機場為樞紐的空中交通也在日益完善,山西已開通了30多條航線,與全國絕大部分主要城市建立了空中聯(lián)系,并開通了直飛香港的包機。

總之,山西已徹底改變了“表里河山”相對閉塞的狀況,正敞開懷抱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愿每一位在山西旅游的客人都能滿意!

山西概況導游詞篇十一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旅游從業(yè)人員,就有可能用到導游詞,導游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fā),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那么導游詞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介紹山西概況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榮幸能當你們的導游,我姓詹,大家可以叫我詹導游。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云岡石窟。云岡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xiāng)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現(xiàn)在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云岡石窟。

現(xiàn)在,大家已隨我進入云岡石窟的山門,云岡石窟依山開鑿,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qū)。云岡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魄力最為雄偉。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厚多采,華麗瑰奇,是云岡藝術的精髓。今天,我們主要游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第五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叻智昂笫?,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心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叩乃谋跐M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美好。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xiàn)存修建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心是一個銜接窟頂?shù)膬蓪臃叫嗡?,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降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guī)劃雄偉,雕飾華麗,技法精辟,是云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后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為五華洞.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各位,大家面前就是西區(qū)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為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各位,云岡石窟的導游暫時告一段落。通過游覽云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或者對佛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點興趣。愿這次游玩能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謝謝大家!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