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優(yōu)秀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21:54:38 頁碼:8
最新中國科學家的故事(優(yōu)秀10篇)
2023-11-11 21:54:38    小編:ZTFB

在一段時間內(nèi),總結不僅能夠總結經(jīng)驗教訓,還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如何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成員?接下來是一些優(yōu)秀范文的摘錄和說明,希望能對您的總結寫作有所幫助。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一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yōu)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jīng)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shù)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jīng)成績非常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yè)時就注定要改變數(shù)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里討論時一個年紀非常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后成為數(shù)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shù)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鐘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zhì)量猜想,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shù)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shù)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鉆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云集了許多優(yōu)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并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后的人。這,并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xù)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并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shù)學需要勤奮,更加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shù)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shù)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于許多艱深的數(shù)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shù)學事業(yè)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yǎng)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怎么領會數(shù)學的精辟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于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shù)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于丘成桐這樣的數(shù)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shù)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shù)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假設學數(shù)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shù)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shù)。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由于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shù)學和為人是他衡量你的標準,他看你的話,你數(shù)學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語,什么人他都可以非常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著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shù)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shù)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

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shù)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著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的潮流,還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著中國數(shù)學的進步。他培養(yǎng)了眾多的華人數(shù)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后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里都有。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二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能夠做英雄了?!卑职终f:“你也能夠做英雄??墒?,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小學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先他折疊的飛鏢有棱有角,異常規(guī)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小;投扔時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shù)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僅使同學們,并且使教師也驚嘆不已。

20多年后,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三

錢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蘇省常熟縣湯家橋。江蘇常熟人。

1931年,在蘇州中學化工科學習。1935年,化工科畢業(yè),進入浙江大學化學系學習。1939年,化學系畢業(yè)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40年,在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員。1943年,赴美國留學,在加州理工大學化學系學習。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1947年,到依阿華州立大學化學系學習。1948年,回國,在廈門大學化學系任教授級講席。1949年,到浙江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3年起,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兼高分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等。1977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1981年,任所長。1985年,當選為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高分子部聚合物表征和性能委員會委員。1990年,當選為太平洋高分子協(xié)會理事。

錢人元研究領域:

物理化學家、高分子物理學家,開拓了中國的高分子物理與有機固體電導和光導的應用基礎研究,并結合實際在丙綸纖維的開發(fā)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錢人元作品:

主要著作有《無規(guī)與有序:高分子凝聚態(tài)的基本物理問題研究》、《有機晶體中的電子過程》、《高聚物的`分子量測定》等。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四

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后,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yōu)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zhì)、金錢、地位并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jīng)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fā)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吁:“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xiāng);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zhì)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后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止。后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zhì)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yōu)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zhì)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yè)立下卓越功勛。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五

2001年2月19日,82歲的吳文俊從江澤民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這位平時十分低調(diào)的科學家頃刻間成為舉世矚目的新聞人物。

雖然是杰出的數(shù)學家,但吳文俊小時候卻喜歡看歷史書籍,對數(shù)學并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曾一度對數(shù)學失去興趣,甚至想輟學不念,是一位姓武的教師的精彩課程,改變了他對數(shù)學的看法。

大學三四年級時的刻苦鉆研,更使他打下了現(xiàn)代數(shù)學的基礎。大學畢業(yè)后正值抗日戰(zhàn)爭,吳文俊在中學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的結識,使他走上了拓撲學研究之路,并以自我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一發(fā)不可收拾。半個世紀里,在拓撲學、數(shù)學機械化和中國數(shù)學史等方面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世界級貢獻。他的成就奇跡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shù)學與國際間的差距,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六

鄧稼先(1924—1986)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是安徽人,后來在北京大學當物理老師,1948年10月,鄧稼先去美國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貒?,鄧稼先在中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fā)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級科學進步特等獎,并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鄧稼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都是安徽人,在同一個中學上學,從小兩人在一起彈玻璃球、打墻球、比賽爬樹,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鄧稼先就是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皟蓮棥敝械囊粡検窃訌椇蜌鋸椀暮戏Q;另一彈是指導彈?!耙恍恰眲t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chuàng)建的輝煌偉業(yè)。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xiàn)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chuàng)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皟蓮椧恍恰钡膫I(yè),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chǎn)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規(guī)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鄧稼先等科學家研究的原子彈和氫彈就是非常厲害的核武器。

核武器爆炸的五大危害:

光輻射,又稱熱輻射。核武器在爆炸時,可產(chǎn)生幾億攝氏度甚至幾十億攝氏度的高溫,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輻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膚,皮膚就會立即變成焦黃或黑色,并致使人體死亡。

沖擊波,是一種機械波,通過介質(zhì)震動傳播能量。核爆炸沖擊波與普通炸藥的震動波性質(zhì)相同。一枚當量為100萬噸tnt的核彈在爆炸時會即刻摧毀5.6公里范圍內(nèi)的全部建筑。沖擊波直接作用于人體可造成各種直接沖擊傷。

早期核輻射,又稱貫穿輻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幾秒內(nèi)放出來的y輻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種殺傷破壞因素。人體在早期受到核輻射影響時,易出現(xiàn)休克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調(diào),造成器官損傷、內(nèi)臟組織損傷和免疫系統(tǒng)功能退化等癥狀。

瞬間電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時,可使空氣發(fā)生電離,產(chǎn)生巨大的電磁場,電壓為幾百千伏。瞬間電磁波可破壞各種武器裝備的電子設備,殺傷人員。

放射性沾染,這是核爆炸所產(chǎn)生的放射性物質(zhì)對地面、空氣、人員和武器裝備等各種物體的污染,主要釋放粒子的y輻射。這些放射性裂變的小微粒懸浮在空氣中,造成地面、人員和物體表面沾染,可引發(fā)人體引起造血障礙、眼睛白內(nèi)障、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兒畸變等癥狀。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七

翻開竺可楨日記后頁的通訊錄,可見其朋友圈之精彩,似乎所有現(xiàn)代史上的知名人物都與他有著往來。胡適、趙元任是與他同期的“庚款生”,陳寅恪是他的同學,還有中國科學社中的同人任鴻雋、楊杏佛等,每一個名字叫出來都響當當,或是中國近現(xiàn)代的思想先驅(qū),或是某一學科領域的奠基人。

說起來,似乎那是個談笑皆鴻儒的時代,我們或許能從竺可楨及其所代表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第一代科學家身上,找到一些當時學人的共性及背后時代的特點。

§中西合璧的一代。

“他是最早一代受過嚴格科學訓練,進而以科學的眼光來生活、來看世界、看社會的中國人?!边@是王作躍對竺可楨的評價,對于竺可楨代表的第一代科學家,他認為他們是具有很扎實的國學基礎,又接受了嚴格的現(xiàn)代科學訓練的一批人?!爸暗娜丝赡車鴮W基礎很好,但是沒有嚴格的科學訓練,后來的人現(xiàn)代科學訓練很好,但說實話國學基礎已經(jīng)很難跟這批人比了?!?/p>

談到第一代科學家的共性,在他們身上西方自然科學和東方傳統(tǒng)文化做到了最強聯(lián)合,是所有學者都感悟最深的。竺可楨的國學功底深厚,能從古書、俗諺中找到證據(jù)與自己的氣象專業(yè)結合,為眾多學人津津樂道,1926年發(fā)表《論以歲差定〈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一文,獲得學者徐炳昶“歡喜贊嘆,感未曾有”的評價,“以為必須如此才能配得上說是以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這樣短短的一篇嚴謹?shù)奈淖钟〕?,很多浮煙漲墨的考古著作全可以抹去了!”他80多歲時完成的著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更是集其研究之大成。

這樣一批學人在國學和西學上實現(xiàn)了“1加1大于2”,對于他們的出現(xiàn)原因,散木給出的答案很直接:他們站在中國歷史和中國科學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

這一觀點與樊洪業(yè)的想法遙相印證:19世紀20世紀之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大的轉(zhuǎn)折期——當時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清王朝不得不把維新變法里的主張以新政運動的名義推出來。

新政運動總的來說并不成功,但是在教育制度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興學堂,廢科舉,出現(xiàn)了留學大潮?!芭d學堂”打破了中國以往的教育模式,移植了日本的學制、教材,聘請了日本、西洋方面的教習,學的是現(xiàn)代的數(shù)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經(jīng)法。而在此之前,中國推行的還是科舉制度,學的是儒學經(jīng)典,講究的是倫理綱常,學堂除了教會辦的,就是洋務運動中推出的幾個,主要用于培養(yǎng)軍工、外語人才,中國自己的學堂非常少。

“原來是想學堂跟科舉制度并行前進,逐步廢掉科舉興辦學堂,到后來看人才培養(yǎng)實在太慢了,1905年就索性把科舉制廢除了。”樊洪業(yè)認為廢除科舉制度,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給予多高的評價都不過分,現(xiàn)在人們對其意義還遠遠不夠看重:“通過廢科舉,整個教育制度改變了,中國人的知識結構就跟著改變了,中國人的腦子里原來都是‘詩云子曰’那一套,一下子變成要學數(shù)理化才有出路,畢竟倫理綱常對抗不了洋槍大炮?!?/p>

竺可楨生于1890年,義和團起義時大約10歲,廢科舉那年15歲,在此之前,他已在故鄉(xiāng)紹興讀了新式學堂。后來到上海求學,讀的是復旦公學與澄衷學堂,先后與陳寅恪、胡適同學,這幾位都是20世紀中國學術的領軍人物;再后來到唐山路礦學堂讀書,同學里有錢崇澍,是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1910年,剛滿20歲的竺可楨參加了庚款留學的考試,成為第二批庚款生?!扒迥└盍魧W生以理工科為主,是當時留學大潮中造就的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杰出代表。當然也不止他們,譬如地學方面還有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是歐洲留學的代表,對中國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功勞也非常大。但總的來說,他們和竺可楨都屬于一個時期?!狈闃I(yè)說,他們身處學制改革時期,在年輕學習的階段趕上了這個潮流,與比他們年長的學人相比,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大不一樣。

踏上美國國土的竺可楨,在大洋彼岸前后呆了8年,受到比較系統(tǒng)的西方教育。而且他與其他赴美留學生趕上了一個好時機——20世紀初年美國引進德國學制,改革了美國的大學,此舉使得美國大學開始走向世界前列,竺可楨等留學生選擇的一些大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竺可楨到美國后先到伊利諾伊大學攻讀農(nóng)業(yè),因為發(fā)現(xiàn)所學的東西與國內(nèi)實情不同,所以轉(zhuǎn)到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系攻讀新興的氣象學,這兩所學校都是美國名校。

“關于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中有一句話叫積累優(yōu)勢,每一個臺階都處在優(yōu)勢上,就造就了諾貝爾精英。就中國第一代科學家而言,他們這批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個情況。”樊洪業(yè)總結了一下:“首先,這批人底子打得好,其知識結構又走在國人的最前面。他們出去后,學到的內(nèi)容比如地學在科學最前沿,又適逢美國大學改革,很多的導師都是世界大師的水平。當他們學到西方的研究理論和科學方法后,結合自身的國學底子,再來研究中國的科學、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都非常具有開創(chuàng)性,其中的翹楚自然就成為大師了。”

在散木看來,第一代科學家是弄潮頭的那撥人,這批人中很少有人受到后來人們所認識到的某種“過度化”、“極端化”的“文明污染”,對他們來說,沒有經(jīng)歷過科學主義、激進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平面化等過程,西方的科學知識是簇新的,但是他們完全沒有被貌似“先進”的東西左右,而是取其長處,因地制宜。“盡管當時的科學尚未展現(xiàn)出其負面性,但竺可楨等人已經(jīng)非常重視科學和人文的結合,避免彼此的負面,這個非常罕見?!闭缤踝鬈S所說,第一代科學家都不是死讀書的人,這源于他們強烈的自我意識,還有他們強烈責任感驅(qū)使下一顆學以致用的心。

“第一代科學家的知識范圍也非常廣,博學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樊洪業(yè)說:“竺可楨那一代的學人出去學習的時候處處都感到新鮮,什么都愿意看,他和胡適看書都看得非常廣,從專業(yè)性書籍到醫(yī)學、文藝、政論無一不包。而且他們沒有陷在學校的課本里,經(jīng)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文化交流活動,跟各國人打交道,廣泛地吸取國外的東西。”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八

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zhàn)時科學研究與發(fā)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yōu)。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九

曾老有一次去美國參加學術活動的時候,接到50年前在美國讀書時一位教師的邀請。

見到90多歲的老教授后,曾老驚喜萬分,但他還是不能確定老教授是否真的`還記得自我?!霸鯓硬挥浀媚隳啬憔褪悄莻€晚上從來不睡覺的中國學生嘛!”原先,曾老在美國讀書時的用功和勤奮在當時是全校最出名的,“當時你的勤奮在學校里無人不知!”老教授慈祥地回憶道。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篇十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也許無法想象眼前這位鶴發(fā)童顏、樂觀開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數(shù)學家:步履矯健,連小伙子有時都趕不上;思維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緒。

2001年2月19日,82歲的吳文俊從國家主席江澤民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這位平時十分低調(diào)的科學家頃刻間成為舉世矚目的新聞人物。

(一)。

雖然是杰出的數(shù)學家,但吳文俊小時候卻喜歡看歷史書籍,對數(shù)學并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曾一度對數(shù)學失去興趣,甚至想輟學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師的精彩課程,改變了他對數(shù)學的看法。大學三四年級時的刻苦鉆研,更使他打下了現(xiàn)代數(shù)學的基礎。大學畢業(yè)后正值抗日戰(zhàn)爭,吳文俊在中學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的結識,使他走上了拓撲學研究之路,并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一發(fā)不可收拾。半個世紀里,在拓撲學、數(shù)學機械化和中國數(shù)學史等方面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世界級貢獻。他的成就奇跡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shù)學與國際間的差距,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位于中關村腹地的吳文俊的家,樸實無華,五個居室里幾乎擺滿了書。古今中外的書包圍著一張陳舊的藤椅、一張斑剝的書桌和兩臺電腦,這就是吳文俊的工作間。吳文俊78歲的老伴陳丕和捧出了一疊獲獎證書: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陳嘉庚數(shù)理科學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shù)學獎……“這次是他第8次獲大獎了”。

“梅花香自苦寒來?!睌y手走過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陳丕和最了解吳文俊,淡淡數(shù)語,仿佛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他是一個搞學問的人,一心只搞學問?!?/p>

劍蘭、龜背竹……盎然的綠色使房間里充滿了溫馨和暖意。五六十年代添置的紅木家具雖然顯得陳舊,但圖案依舊精美,見證著這個家庭的風霜雪雨,見證著吳先生的攀登科學之路: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受到?jīng)_擊的吳文俊仍然抓緊時間從事科研。科學的思維從未停止過,創(chuàng)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過。

(二)。

在吳文俊的學生、中科院數(shù)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山的眼里,“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科學家,是創(chuàng)新的典范,他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我們尊重他不僅僅是因為他年長,更因為他的人品,因為他的學問?!?/p>

早在半個世紀前,吳先生就把世界范圍內(nèi)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撲學研究繼續(xù)推進。45年前的1956年,37歲的吳文俊因其在拓撲學上的杰出成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當時的“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二年他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