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優(yōu)秀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18:46:33 頁碼:13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優(yōu)秀10篇)
2023-11-18 18:46:33    小編:ZTFB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和問題,并尋找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時間管理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更多的任務,更是為了提高生活的質量。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還可以培養(yǎng)堅韌和毅力,以下是一些相關的文章。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一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翻譯。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暮春三月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為的是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活動。眾多的賢能之士都來參加,年輕的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地方有高山峻嶺,茂密的樹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瀉的湍流,波光輝映縈繞在亭子左右。把水引來作為飄流酒杯的彎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邊,雖然沒有音樂伴奏而稍顯冷清,可是一面飲酒一面賦詩,也足以酣暢地抒發(fā)內心的感情。這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拂拂,溫暖舒暢。抬頭仰望宇宙空間之廣大,低首俯察萬物種類之繁多,因而放眼縱覽,舒展胸懷,也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很快活的啊。

每當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的原由,與我所感嘆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他們的文章嗟嘆感傷,心里卻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我這才知道,把死和生同等看待時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正如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因此我一一記下這次集會的人,抄錄下他們的詩作。盡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于生死這件大事吧。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二

1、所以游目騁懷信可樂也(用來,表憑借;實在)。

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交好)。

1、趣舍萬殊通(趨,往,取)。

2、由今之視昔(通猶,如同)。

1、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修守戰(zhàn)之具(整治)。

2、期: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3、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4、臨: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面對,引申為閱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5、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行軍途中的駐地)。

1、映帶左右(環(huán)繞,名作動)。

2、流觴曲水(使(水)彎曲)。

3、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4、所以游目騁懷(使游,使騁,動詞作使動)。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shù)量詞作動詞)。

6、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1、會于會稽山蘭亭(介詞結構后置句)。

2、當其欣于所遇(介詞結構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內(省略介詞于)。

4、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1、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用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2、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譯: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為烏有。

3、死生亦大矣。

譯: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譯:當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譯:盡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三

放在卷首為序,也稱前言;放在卷末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編者自己寫的,也有的是別人所寫。其內容和作用,多為說明寫作或編寫的情況、目的,闡述某些觀點,介紹或評價作品等。

序的體裁,有的是近似論說文,如《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見解和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傳序》即屬此類。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對序的再補充,大都簡峻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另外古代還有一種贈序,為臨別贈言一類的文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要和書序嚴格區(qū)別開來。

2、王羲之簡介。

王羲之(321―379),東晉書法家?,樼鹋R沂(今山東)人,后居浙江會稽山陰。曾任右軍內史、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工書法,尤擅楷書和行書,人稱“書圣”。他的《蘭亭集序》帖,筆意妍麗勁健,“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他較有影響的還有《樂毅論》、《十七帖》等。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圣”。

3、寫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種習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為三月三),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稱“春禊”。據(jù)說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風和日麗,天清氣朗,王羲之與當時的名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蘭亭暢飲歡歌,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們借“修禊”之名而舉行的一次詩會吧。名人雅士,融融歡聚,曲水流觴,低吟淺唱,好不愜意。王羲之面對高朋摯友,揮筆潑墨,寫下了“絕代無雙”、書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詞語言。

1、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趣通取。

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

2、古今異義。

茂林修竹古:長今;常用義為“修理”、“修飾”

列坐其次古:旁邊、水邊今:常用義為質量差。

或取諸懷抱古:兼詞,“之于”合音今:常用義為眾。

曾不知老之將至古:讀zeng,竟今:讀zeng多作姓。

向之所欣古:過去、原來今:常用義為方向。

終期于盡古:至、及今:無此義。

亦將有感于斯文古:這些文章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作名詞。

群賢畢至賢士。

少長咸集年輕人,年長的人。

b、形容詞作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詞作動詞。

映帶左右環(huán)繞。

一觴一詠喝酒。

d、數(shù)詞作動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看作一樣。

4、一詞多義。

列坐其次旁邊水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進次序。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學習進步。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辦好。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時間期限。

5、虛詞運用。

所以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以此用來。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助詞表定語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將至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動詞往達到。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助詞的。

三、理解分析。

1、結構脈絡。

(一)敘宴集盛況。

(1)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寫景――山、林、竹、水、氣候;

(3)盛況――流觴曲水,一觴一泳。

(4)感受――信可樂也。

(二)發(fā)人生感慨。

(1)為人處世的方式。

靜態(tài)――晤言一室。

動態(tài)――放浪形骸。

(2)感慨抒懷。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否定虛無主義人生觀――“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寫作動機――“后之覽者,將有感于斯文”

2、重點語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興之于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p>

整個句子是一個用“……猶……何況……”關聯(lián)的遞進關系的復句。

這句話一是從蘭亭聚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兩種態(tài)度的看法;二是以“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引出“死生”這個全文的議論中心。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p>

“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周對人的生死的看法?!胺缴剿?,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荒獕酆鯕懽?,而彭祖為夭?!鼻f子認為生和死,長壽和短命,沒有絕對的界限,是相對的。這本不錯,但他夸大了相對性,以致否定了生與死的區(qū)別,認為生和死相同。800歲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沒有區(qū)別,顯然是荒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以古人、今人和后人無不為無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嘆,來說明莊子“一死生”“齊彭殤”之荒誕。

3、寫作特色。

(1)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的完美結合。

第一段敘事、描寫,二、三段議論、抒情。先敘蘭亭之會盛況,描寫山水景致,而后由樂入悲,轉入對生死問題的議論,抒發(fā)感慨之情。文筆洗練,自然有致。

(2)借題發(fā)揮,立意高遠。

《蘭亭集》為游宴詩集,作者借為其寫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觀。并批判了崇尚玄學的當時存在著一種虛無主義的傾向。使本篇立意高遠,不同凡響。

四、補充拓展。

1、補充注釋。

(1)“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萬物的,它不會隨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變化。

(2)“一死生”“齊彭觴”不是莊子的原話。莊子原話是:“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蘄(祈)生乎?”“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均見《莊子。齊物論》)。

(3)濫觴――本文有“引以為流觴曲水”句。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江河發(fā)源處水流淺小,僅能浮起酒杯?!盾髯印W拥馈罚骸拔粽呓鲇??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焙笠源藖肀扔魇挛锏拈_始。如:楚辭中的謠歌可以看作是我國五言詩的濫觴。

2、知識拓展。

(1)東床――東晉名相王導是王羲之的叔父,劉禹錫《烏衣巷》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逼渲械耐跫粗竿鯇У募易濉!稌x書。王羲之傳》載:“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王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郗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b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焙笠蚍Q女婿為“東床”,也稱“坦腹”。

(2)《蘭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蘭亭序》帖后,愛不釋手,常?!俺τ^覽”。貞觀十年,讓馮承素、虞世南、?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賞近臣。死后將其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馮承素臨摹最為逼真,較有影響。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個半印,故又稱為“神龍本”。

(3)課外閱讀王勃《滕王閣序》,比較兩序的風格異同。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四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講解:“永和九年”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帝王確立的年號加上序數(shù)詞紀年;“癸丑”是用干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依次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來紀年;這一年為東晉穆帝確立“永和”這一年號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兩種紀年方法一般單用,這里疊用有清晰紀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韻上的作用?!澳捍骸笔怯妹现倌杭o月法紀月,即:三月。“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禊”為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蘭亭集序》還有個別稱叫“禊帖”。

鑒賞:一語道盡時地事也。

原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里),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里)會集。

講解:“賢”“少”“長”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有賢德的人”“年輕的人”“年長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賓短語“于此”,作狀語。

鑒賞:八字寫盡來人,更寫盡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翻譯:這里有高大險峻的山嶺,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

講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整。“映”為動詞“輝映”,“帶”為致詞“環(huán)繞”,其后省略了介詞“于”。

鑒賞:二十字寫盡幽美環(huán)境。

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飲一杯酒,賦一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講解:“引”后省略了賓語“之”,代“清流激湍”;“以”為承接關系的連詞,不譯;“列坐”后省略了介詞“于”;“一觴”“一詠”為動詞性短語“飲一杯酒”“詠一首詩”;“以”為介詞“用來”。

鑒賞:三十字寫盡飲酒賦詩之盛況。

原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翻譯: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鑒賞:一張一弛,此為弛。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抬頭觀望遼廓的宇宙,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歡樂,實在快樂啊!

講解:“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品類”為名詞“世間萬物”;“所以”為固定結構“所用來……的景觀”,“極”為動詞“盡情享受”。

鑒賞:此為“游”,有景物、有游蹤。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翻譯: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一生。

講解:“夫”為助詞,不譯?!爸敝髦^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案┭觥庇脙蓚€動作表示時間短暫。

鑒賞:所有的生命感悟實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講解:“諸”為合聲詞“之于”,“之”代所言內容,“于”與其賓語“懷抱”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詞“于”,“于”與其賓語組成的賓語介賓短語作狀語;“因”為介詞“通過”,與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賓短語作了狀語。

鑒賞:讀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時的彌衡,西晉時的劉伶等人為典型代表。此實為政治黑暗,殘害屢起時,文人生活的畸變。

原文: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翻譯:雖然(人們的人生)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于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就會隨之而來。

講解:“取”有兩解,一為“趣”,一為“取”,這里取“取”意?!靶烙谒觥睘榈湫偷慕橘e短語作狀語的倒倒裝句,“所遇”為名詞性的所字短語。

鑒賞: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翻譯: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變?yōu)殛愛E,仍然不能不因此產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講解:“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的”,在句中譯為狀語,實因古今漢語習慣不同;“之”為代詞,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情況;“修”為形容詞“長”;“期”為“以……為最終結局”;“盡”為“生命的結束”。

鑒賞: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p>

翻譯: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鑒賞:千古同此一嘆!

原文:豈不痛哉!

翻譯:怎能不悲痛呢?

鑒賞:此痛感為文學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晉時阮籍的窮途而哭為其先聲!

第三段:

原文: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翻譯:每當我看到前人發(fā)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

講解:“合契”:古代的契分為兩半,各執(zhí)其一,相合為信?!坝鳌睘閯釉~“說明”;“于懷”介賓短語作為后置了的狀語。

鑒賞:此為閱讀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翻譯:(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講解:“一”“齊”為意動用法,意為“把……看作一樣”。

鑒賞: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層哲學感矣!

原文: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翻譯: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講解:“之”為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

鑒賞:生命之痛更加一層厚重的歷史感矣!

原文: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翻譯: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

講解:“時”為“當時的”,指“參加這次聚會的”;“其”為人稱代詞“他們的”。

鑒賞:補錄蘭亭集之成因,實因生命之感,實因修禊始也!

原文: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翻譯:即使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鑒賞:補錄蘭亭集之理論依托。

原文: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翻譯: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于生死這件大事吧。

鑒賞:補錄蘭亭集序之目的,其間顯示著極其強大的自信心。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五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2、掌握重要實詞“修、期、致、次”等。

3、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作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熱愛之情。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對人生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shù)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2課時

小組合作交流,八個小組分別完成八個問題。

一作者及文化知識二如何誦讀

三整體感知四1、2段詳析

五1、2段評析六3、4段詳析

七3、4段評析八拓展延伸

引入:前面我們學習了蘇東坡物我皆無盡可共適清風明月的情懷,體悟了王安石盡吾志

1.展示教學目標

2.2組王逸凡誦讀課文

2組同學點評和補充

3.全體同學齊讀

4.整體感知,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作者的情感有哪些變化?

3組同學回答問題

內容: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

點敘宴集盛況——抒發(fā)人生感慨——交待作序目的

用原文回答作者情感變化:樂——痛——悲(板書)

5.作者為何而樂?

4組疏通1、2段,5組同學分析

師補充:游目騁懷理解

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本文可謂良辰美景俱得,賞心樂事兼有,且有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信可樂也!

6.全體試背1、2段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誰人不樂,誰人不爽?緣何而來“痛”與“悲”呢?

7.6組疏通3、4段、7組分析

師補充:

痛之因——俯仰間老之將至,已為陳跡————人生短暫

——俯仰間所之既倦,情隨事遷————世事無常

——俯仰間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命運難測

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由此而痛

不同的天性,不同的人生,但一點是相同的,那便是盛會難在,好景難繼。昔日的歡樂都如過眼云煙,隨風而逝。歡快會成為過往,新戀會成為舊愛,美麗如生命中匆匆過客,不會為誰而停下達達的馬蹄。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心情陡然一落,“豈不痛哉”

悲之由——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

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今人、后人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一死生為虛妄,齊彭殤為妄作

直面死,認真活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

少壯幾時奈老何————漢武帝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

莊子說生便是死,死和生是一樣的。而王羲之卻表達出自己的看法,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死和生是兩碼事?!肮讨凰郎鸀樘撜Q,齊彭殤為妄作”作者大膽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不迷信古人,揭示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認為,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

消極者說:今朝有酒今朝醉。積極者說:我們雖不能增長生命的長度,但可拓展他

的寬度。智者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勇者說:在烈火中永生。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敢于正視人生之痛,不逃避,不茍同于已有之成見,大膽發(fā)表自己對宇宙的看法,表現(xiàn)出其真性情。

后人評價,有人說他消極,有人說他受局限,不一而足。然而這根本不損他的光芒,他只是提出一個話題,至于答案是后世之讀者的事,你可以根據(jù)你的人生去闡發(fā),去推想,去演繹。經典應有不同的演繹,時間的淘洗越發(fā)散發(fā)出他的芳香,神秘的意蘊和強大的生命力。你欣賞,我欣賞,你在思考,我在思考,世界在思考,美感在生長。

全體同學試背3、4段

8組同學總結,拓展延伸

教師補充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作業(yè)布置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六

a、形容詞作名詞:

群賢畢至(賢,意為“有才有德的人”)。

少長咸集(少長,意為“少者”)。

無絲竹管弦之盛(盛,意為“熱鬧的場面”)。

b、名詞作動詞:

一觴一詠(觴,意為“喝酒”)。

c、形容詞作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齊,意為“相同看待”)。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七

一、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fā)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里在抒發(fā)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二、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笨鞓返臅r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么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三、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标翱思艺f:“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泵珴蓶|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髡哌@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fā)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后之覽者”。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fā)。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于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發(fā)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腸!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八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一、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fā)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里在抒發(fā)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二、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笨鞓返臅r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么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三、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标翱思艺f:“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泵珴蓶|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髡哌@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fā)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后之覽者”。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九

一、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fā)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里在抒發(fā)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二、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么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三、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髡哌@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fā)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后之覽者”。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fā)。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于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發(fā)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腸!

【創(chuàng)作背景】。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里,談玄論道,放浪形骸。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獻之、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一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中國古老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于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皡s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p>

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的文言句式篇十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