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優(yōu)秀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18:46:49 頁碼:7
最新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優(yōu)秀8篇)
2023-11-19 18:46:49    小編:ZTFB

總結(jié)可以讓我們更加明確目標(biāo)和方向。寫總結(jié)時,我們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點和不足。通過閱讀這些總結(jié)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在同一事物上的感悟和理解。

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篇一

文房四寶: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

歲寒三友:松竹梅

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長城著名三關(guān):山海關(guān)、居庸關(guān)、嘉峪關(guān)。

江南三大名樓:湖南岳陽樓、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與山西鸛雀樓并稱中國四大名樓。

文學(xué)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五行:金木水土火。

古代四藝:琴、棋、書、畫。

古代四大發(fā)明:指南針、造紙、印刷術(shù)、火藥。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印度。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

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篇二

古代軍隊的編制和我們今天的編制不同。春秋時期,許多大國設(shè)立上、中、下三軍,晉國、吳國甚至還擴大到五軍、六軍。據(jù)《國語·齊語》記載,齊國以五人為一伍,十五為一戎,十戎為一卒,十卒為一旅,五旅為一軍。以后各個朝代沿用“軍”為作戰(zhàn)單位,但人數(shù)多少不同。“冠軍”的說法最早是在軍隊里使用的。一般把戰(zhàn)功顯赫、英勇善戰(zhàn)的人封為“冠軍將軍”。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時候,軍隊行軍,被派擔(dān)任后衛(wèi)任務(wù)的部隊叫殿軍。殿軍往往走在軍隊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軍”。

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這是講對于那些桀傲不馴的諸侯要用軍禮使其服從和同?!冻稣髑凹捞旒赖?,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出征前告廟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義。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其時高奏凱樂,高唱凱歌。天子親征凱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時遠至數(shù)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將出征凱旋,有時皇帝也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都稱為“郊勞”。軍隊打了敗仗,稱為“師不功”,或稱為“軍有憂”。軍隊回國則以喪禮迎接。國君身穿喪服,頭戴喪冠,失聲痛哭,并且吊死問傷,慰勞將士。

古代的戰(zhàn)爭非常頻繁。除了擊、攻、戰(zhàn)等表示一般的進攻和作戰(zhàn)外,其他一些表示戰(zhàn)爭的詞大都有或褒或貶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義,指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戰(zhàn)爭;伐是中性的,它強調(diào)“師出有名”,是一種正式的戰(zhàn)爭,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說“其后秦伐趙,拔石城”;侵含貶義,是不宣而戰(zhàn)的入侵,如《六國論》說“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戰(zhàn)爭,指揮者通過旗和金鼓來指揮,軍隊中的各種旗幟很多,其中帥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戰(zhàn)》“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詞,義同“部下”,如《垓下之戰(zhàn)》“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戰(zhàn)旗不倒,表明指揮者仍在指揮,如果戰(zhàn)旗倒了,則表明徹底失敗了,所以《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望其旗靡”,然后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齊軍。

擂鼓是進攻與沖鋒的信號,并能起鼓舞士氣的作用,所以《子魚論戰(zhàn)》中捉“金鼓以聲氣也”,《曹劌論戰(zhàn)》中也說“一鼓作氣”。金是鉦之類的響器,古代鳴金收兵。

古代的戰(zhàn)斗要列戰(zhàn)陣,古人對陣法極為重視,《子魚論戰(zhàn)》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軍列成了戰(zhàn)陣。

從殷商直到戰(zhàn)國時期,作戰(zhàn)的主要方式是車戰(zhàn),比如齊魯長勺之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中記錄的就是這次戰(zhàn)斗),就是一次車戰(zhàn),所以齊軍失敗后,曹劌“視其轍亂”,因為潰不成軍,所以車轍才亂成一片。古代大敗“敗績”,據(jù)認為就是“敗跡”,也就是“轍亂”,由此來指稱慘敗。古代天子有兵車萬乘,諸侯有兵車千乘,所以《過秦論》中稱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登帝位為“致萬乘之勢”。

先秦時期,大國有上、中、下三支部隊,稱為“三軍”,如《子魚論戰(zhàn)》上說“三軍以利用也”。

古代戰(zhàn)爭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劍、戟、箭等,火藥發(fā)明后,才逐漸出現(xiàn)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 仍是冷兵器。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妒酚?商君列傳》“行之四年,公子虔誠,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將腳砍掉?!逗褪翔怠贰拔岱潜疽?,悲夫?qū)氂穸}之以石也”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即受此刑)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如“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07)大辟:砍頭。如“惟大辟無所要,然猶質(zhì)其首”

(08)炮烙:將人燒烤的一種酷刑。如:“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如“秦惠王車裂商君”

(10)湯鑊:將人煮死。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請就湯鑊”

(11)腰斬:從腰部斬籪。如《史記 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篇三

1、前人常以張九齡與陳子昂并稱,他的《感遇詩》十二首和陳子昂的《感遇》很近似,都是興托諷諫之作。

2、開元初年,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被稱為“吳中四士”。

3、賀知章的《詠柳》是一首著名的詠物詩,它借柳樹歌詠了春風(fēng),贊美了欣欣向榮的春天。

4、張說的代表作是《鄴都引》,王翰的代表作是《涼州詞》,王灣的代表作是《次北固山下》。

5、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但他詩歌的主要題材卻多是山水行旅。其詩歌的風(fēng)格是恬淡孤清。

6、《過故人莊》是孟浩然田園詩中寫得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在八句五言詩中,寫了田園景物的清新秀麗,故人情誼的真摯深厚,田家生活的簡樸可愛。

7、盛唐時期真正大量寫田園詩的是儲光羲,他偏重寫農(nóng)家的快樂,如《釣魚灣》、《田家雜興》等。

8、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以天寶初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熱衷政治,奮發(fā)有為。后期則是吃齋奉佛。

9、王維詩歌的題材相當(dāng)廣闊,主要有三方面:政治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

10、王維是詩人,也是畫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王維山水詩畫的評價。

11、王維的邊塞詩《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把邊塞沙漠景色描繪得歷歷在目,歷來為人稱道。

12、王維的詩在抒情方面以構(gòu)思精巧和語言新鮮見長?!端驮拱参鳌繁弧对娝挕吩u為唐絕句之冠。

13、王之渙僅存六首絕句,其《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本非說理,卻包含了生活的哲理。

14、李頎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又以贈答最多,而且善于用古詩描寫音樂。

15、崔顥最著名的詩是《黃鶴樓》其中第二聯(lián)“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兩貫穿了古今,神思邈遠。

16、王昌齡曾做過江寧丞,所以有“詩家天子王江家”之稱,他的七言絕句,只有李白能與之媲美。

18、高適詩歌今存二百余首,從體裁看,絕大部分是古詩,尤以七言歌行見長。

19、高適邊塞詩的特色是“尚質(zhì)主理”,即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邊防問題。其代表性作品《燕歌行》即是有感于張守珪軍中之事而作。

20、岑參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岑參的詩“尚巧主景”,他善于用濃重的色調(diào)描繪邊塞的奇異景色;用奇特想像造成鮮明的詩句;音調(diào)悲壯宏亮,用韻靈活,有的三名一換韻,如《走馬川行》;有的兩句一換韻,如《輪臺歌》等。

21、“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岑參《白雪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fēng)滿地石亂走”是其《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的名句。

解詞與簡答。

1、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的一個重要詩派,以描寫山水田園生活而得名,以王維孟浩然為主要代表,另外還有儲光羲等,這一派詩人注意反映山水田園的自然風(fēng)光,體物精細而風(fēng)格淡遠,對后世文學(xué)有較大影響。

2、邊塞詩派:盛唐時期著名的詩歌流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故雙稱“高岑詩派”。此派作家有王昌齡、王之煥、李頎等。他們多用七言歌行和七絕,多方面表現(xiàn)邊塞生活和景色,往往筆力雄健,色彩濃烈,風(fēng)格雄渾奔放。

3、王維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王維詩歌的題材相當(dāng)廣闊,主要有政治詩、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他的邊塞詩具有豪壯的英雄氣概,如《少年行四首》,善于描繪邊塞的景物,如《使至塞上》、《隴頭吟》、《老將行》。王維早年,曾經(jīng)寫過一些抨擊權(quán)貴、不滿現(xiàn)實的政治感遇詩,如《寓言》,后期的詩往往滲透著佛家虛無冷寂的情調(diào),有些田園詩表現(xiàn)了大自然的幽靜恬適之美,審美趣味比較高。

李白:

1、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雖然有復(fù)雜的思想傾向,擔(dān)仍有一個中心主題,這就是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

2、李白是繼屈原之后,積極浪漫主義的又一高峰。

3、杜甫稱贊李白是“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

4、李白的詩歌的語言清新、豪放,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恰好說明了他詩歌的語言特色。

5、李白在汲取了民歌語言清新明快特點的同時,又注意繼承建安以來優(yōu)秀詩人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因而又具有精美的特點。

6、《獨坐敬亭山》中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表現(xiàn)了李白的豐富想象力,在他的筆下,大自然都具有了生命。

7、《子夜吳歌》、《早發(fā)白帝城》都是用極單純的語言表達了深厚的感情。

二、解詞與簡答。

1、簡要說明李白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

(1)形象往往是個性化的,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如《蜀道難》。

(2)李白詩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現(xiàn)實的,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梁甫吟》等。

(3)李白的夸張是最大膽的,又是最易為人接受的。如《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

(4)李白的語言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統(tǒng)一于自然。

杜甫:

1、杜甫的家庭有兩特色,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從杜甫的一生來看,他一直在實踐著他的家訓(xùn),無論窮達,他都要兼濟天下,可見他的思想屬于儒家,這一點從他敘事詩都統(tǒng)一在憂國憂民的政治熱情中即可證明。

2、天寶十四年,杜甫往奉先縣控望家小,回家后即寫了《自就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兩句詩成為千古名句。

3、公元七五年春,杜甫自東都歸華州,將沿途所見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杜甫《春夜喜雨》中最后一聯(lián)“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寫春雨的可愛,它給人們送來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

5、《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等詩句,表現(xiàn)了杜甫對國事的感慨,悵恨與家人離別。

6、杜甫喜歡歌詠鳳凰,這幾乎成了詩人的化身和寫照。因此,他筆下的鳳凰如他一樣仁愛善良。

7、在杜甫的七律抒情詩中,藝術(shù)性最高的是《秋興八首》組詩。

8、杜甫詩歌在寫法上顯著的特點之一是用身邊瑣事表現(xiàn)重大主題,如《春望》、《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又呈吳郎》等。通過人物對話表現(xiàn)重大主題是杜詩的又一特色,如《兵車行》《石壕吏》等。

9、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富想象力的兩個形象,在《登高》、《白帝》、《秋興八首》等詩中,都集中了這兩個形象。

10、杜甫詩歌的語言是蒼勁凝煉的,用他的說法是“詩成毫發(fā)無遺憾”。

11、杜甫是一個眾體兼長的詩人,五言、古體、律詩、絕句,他都無不運用自如,其中尤以古體和律體為佳,他是唐代寫作七律的第一大家。同時,他“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直接開啟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所以我們說,杜甫是一位承前啟后的作家。

12、杜甫所經(jīng)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得到了深刻反映,所以他又被稱為“詩史”。

簡答題:

1、舉詩例簡要說明杜甫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答:杜甫詩歌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是:(1)面對現(xiàn)實,諷諭時事,如《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等。(2)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如《水會渡》、《負薪行》、《遭田父泥飲美來中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3)熱愛生活,描寫日常生活,如《舟前小鵝》《春夜喜雨》《月夜》《北征》《羌村》等。

2、簡述杜甫詩歌的藝術(shù)特點:答:第一,善于對現(xiàn)實生活作多方面的藝術(shù)概括,第二、雄渾壯闊的藝術(shù)境界和細致入微的表現(xiàn)手法,第三,杜詩在語言藝術(shù)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語言主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第四,杜甫是眾體兼長的詩人。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無不運用自如,尤以古體和律體為佳。

新樂府運動和白居易:

1、新樂府指的是新題寫時事的樂府,中唐新樂府運動是由張籍、王建、李紳的創(chuàng)作開始的,李紳寫《新題樂府》二十篇,元稹和之,白居易又元稹的基礎(chǔ)上擴充為五十首,名曰“新樂府”,并在序里明確提出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張,于是新樂府創(chuàng)作從杜甫開始,經(jīng)過元結(jié)、顧況,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歌運動。重要作家除白居易外,還有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

2、用新題寫時事的新樂府,始創(chuàng)于杜甫,從杜甫到白居易過渡的作家是元結(jié)、顧況、戎昱、戴叔倫等。

3、寫新樂府取首二字為題為白居易總結(jié)新樂府“首章標(biāo)其目,卒章顯其志”的特點開了先河的詩人是顧況,而除了白居易外,在新樂府運動中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是張籍和王建。

4、“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李紳《憫農(nóng)》中著名詩句。

5、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歲貶為江州司馬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

6、白居易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諷諭詩,大都寫于前期。

7、在白居易感傷詩中有兩首著名長詩,它們是《長恨歌》和《琵琶行》,其中《琵琶行》在描寫音樂形象方面歷來為人所稱道。

8、“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提出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主張。

簡答題:1、簡要舉例說明白居易詩歌的藝術(shù)特點?答:(1)突出地表現(xiàn)在詩歌語言上。淺顯平易,有意到筆隨之妙。(2)善于運用一、二警句統(tǒng)攝全篇,達到言淺意深,平淡中見警奇的效果。(3)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敘事詩上,以敘事為主,結(jié)合抒情,脈絡(luò)分明,曲折生動,人物個性突出。

古文運動和韓柳散文:

1、“古文”這個概念的提出始于韓愈,他把自己所寫的繼承三代兩漢文體的散文稱作古文。古文是和俗下文學(xué),即六朝以來流行已久的駢體文相對立的。

2、韓愈倡導(dǎo)的古文運動,是在前代古文家的基礎(chǔ)上,從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借助“儒家復(fù)古”的旗號開展起來的。

3、在古文運動中,韓、柳力求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文學(xué)語言,主張“惟古于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本著這一原則,韓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古代詞語,吸收當(dāng)代口語,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新的詞匯。

4、韓愈倡導(dǎo)古文運動,推翻了駢文對文壇數(shù)百年的統(tǒng)治,革新了文學(xué)語言和文體,推動了散文的健康發(fā)展,它不僅有鮮明的人物,而且敘述有頭有尾。其《祭十二郎文》是其抒情文中的'名篇。

6、柳宗元的雜文、小品文、山水游記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捕蛇者說》是他雜文中最成功的代表作;他使山水游記、寓言小品成為了獨立的體裁,其山水游記的代表作是《永州八記》;其寓言小品的代表作是《三戒》,它借助麋、驢、鼠三種動物,諷刺了統(tǒng)治者的種種丑惡面目。

7、柳宗元《小石潭記》中寫魚和水的一段歷來為人稱道,它巧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實寫魚而虛寫水,虛實相間,清新明快。

8、晚唐諷刺小品是繼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傳統(tǒng),在晚唐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其主要作家和作品有羅隱的《讒書》,皮日休的《皮子文藪》,陸龜蒙的《笠澤叢書》等。他們在批判現(xiàn)實方面表現(xiàn)得非常尖銳,其氣勢和畢露的鋒芒引人注目。

中唐其他詩人和詩派:1、劉長卿和韋應(yīng)物是中唐前期的詩人,他們學(xué)習(xí)盛唐的王孟,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又都以五言見長。劉長卿很為時人推重,稍后的權(quán)德輿稱之為“五言長城”。

2、唐代大歷年間,經(jīng)濟一度繁榮,政治上呈現(xiàn)出一些升平的跡象,于是一批詩人刻意模仿盛唐之音,后人稱他們?yōu)椤按髿v十才子”。主要詩人有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李益等。他們依附權(quán)貴出入公侯之門,以詩歌互相酬唱或呈送達官貴人。他們有一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擅長律詩,追求聲律和對仗工整,崇尚齊梁詩風(fēng),缺乏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

3、大歷十才子中,李益是一位邊塞詩人,詩風(fēng)很接近王昌齡,而且也是寫七絕的能手。

4、韓孟詩派是與新樂府運動同時崛起的一個影響較大的詩派。這個詩派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此外還包括賈島、盧仝、劉叉等人。韓孟等人主要是通過抒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病,主要特點是深險怪僻,但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詩作。

5、“郊寒島瘦”:在中唐詩壇上,孟郊和賈島并稱,皆以苦吟著名,前人以“郊寒島瘦”概括他們的詩風(fēng),孟郊五筆型孤苦困窘,他的詩許多是描寫他個人的貧病饑寒。賈島的詩很受韓愈賞識,又與孟郊齊名其成就遠不如孟郊,作詩專以煉字鑄句求勝,缺乏社會內(nèi)容。但他清奇僻苦的詩風(fēng)對晚唐五代、宋末四靈,明末、清末的一些詩派有很大影響。

6、劉禹錫是中唐著名的唯物主義者和著名詩人,其詩多有名篇佳句,如《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冻陿诽鞊P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都富含哲理,十分耐人尋味。

8、李賀的詩歌熔鑄了前代詩歌多方面的特點,形成了他奇崛冷艷的獨特詩風(fēng)。他詩歌的主題多為感士不遇,但他結(jié)合自己的身世,使這類作品帶上了他獨有的幽冷與凄惋的色彩。

9、李賀的詩想象奇特,意象之間跳躍性很大,往往熔鑄出許多名篇佳句,如《雁門太守行》中的“黑云壓城城欲摧”就是經(jīng)常被后人引用的名句。

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篇四

古人經(jīng)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現(xiàn)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說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qū)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jié)氣到明年同一節(jié)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shù)值是29.53天)。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這個數(shù)還不夠1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歷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所以陰歷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于1個太陽年,并且和自然季節(jié)大致符合。

置閏是古代歷法中的大事?!蹲髠魑墓辍罚洪c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后來規(guī)定19年閏7個月。

關(guān)于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當(dāng)時置閏尚無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現(xiàn)一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后置閏,稱為后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dāng)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歷法的重要問題。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后來又按夏歷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楚辭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歷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后來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因為史料都是記年體的。后來歷法日趨周密,春秋二時再分冬夏二時,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等。

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篇五

牡丹〖洛陽〗

水仙〖福建漳州〗

菊花〖浙江杭州〗

山茶〖云南昆明〗

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

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

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

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

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

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

都勻毛尖〖貴州都勻市〗

鐵觀音〖福建安溪縣〗

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襁 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 提:指2——3歲的兒童

垂 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 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 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 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nóng)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zāi)

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舊迎新

《論語》、《中庸》、《大學(xué)》、《孟子》

《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

落筆、轉(zhuǎn)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nóng)、高翔、李方鷹、羅聘

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

《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jīng)卷》

關(guān)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青、黃、赤、白、黑

宮、商、角、徵、羽

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面調(diào)、雙調(diào)、商調(diào)、越調(diào)

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zhèn)窯、福建的德化窯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冠、婚、喪、祭、鄉(xiāng)飲酒、相見

禮、樂、射、御、書、數(shù)

風(fēng)、賦、比、興、雅、頌

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nèi)亂

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靈巖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臺〗、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nóng)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景德鎮(zhèn)〖江西〗、佛山鎮(zhèn)〖廣東〗、漢口鎮(zhèn)〖湖北〗、朱仙鎮(zhèn)〖河南〗

莫高窟〖甘肅敦煌〗、云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岳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

應(yīng)天書院〖河南商丘〗

湖北武當(dāng)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

金、木、水、火、土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fēng)〗、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婦女德品德、辭令、儀態(tài)、女工)

伏羲、女媧、神農(nóng)

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儒教、道教、佛教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鐵拐李、鐘離權(quán)、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心、肝、脾、肺、腎

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喜、怒、哀、樂、愛、惡、欲

仁、義、禮、智、信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尼姑、道姑、卦姑

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wěn)婆

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稻、黍、稷、麥、豆

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fù)方

涌金門、 望江門、 錢塘門、 清波門、艮山門、

武林門 、清泰門 、鳳山門、 候潮門、慶春門

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

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篇六

賦本為一種文學(xué)的表現(xiàn)手法,為《詩經(jīng)》“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于詩和。

散文。

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于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于今天的散文標(biāo)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fēng)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qū)別是辭在句中或結(jié)尾多用兮"以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駢體文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gòu)成字數(shù)相等的上下聯(lián),句法結(jié)構(gòu)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習(xí)此,到韓、柳繼起后,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dǎo)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詞是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diào)名(曲牌),它規(guī)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guī)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shù)、句數(shù)、韻數(shù)、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diào)長短,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篇七

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_官職_、_謚號_、_號_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_令尊_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_家慈_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_冠禮_",女子年15行"_笄禮_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_字_"。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是一幅寫給_141_歲老人的壽聯(lián)。

5.古代兄弟之間用"_伯仲叔季_ "表示排行。"_伯_"表示最大," _季_ "表示最小。

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biāo)志,如"從"表示_堂房親屬_關(guān)系,"先"表示_已去世_。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_王公年次記年法_、_帝王年號記年法_、_干支記年法_。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_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_。

8.我國古代把農(nóng)歷每月初一叫"_朔_",十五叫"_望_",月末一天叫" 晦_"。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上午_五_時到_七_時。

10.農(nóng)歷清明前的四個節(jié)氣依次為_立春_、_雨水_、_驚蜇_ 、_春風(fēng)_ 。

11.1998年是農(nóng)歷戊寅年,按傳統(tǒng)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jù)此推算,20xx年是農(nóng)歷_庚辰_年,是屬 龍_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_五_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dāng)于地支紀時法的_子_時,也就是現(xiàn)在的_前天晚上11點_時到 第二天凌晨1點_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_金_ 、_木_、_水_、_火_ 、_土_五種物質(zhì)。

14.中國隋唐以后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_吏_部、 戶_部、 禮_部、 兵_部、 刑 _部、 工 _部,各部的長官均為_尚書_。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的是_吏部_。

15.古代授官叫_拜_ 、_ 除_,降官貶官叫_謫_、_左遷_。

16.漢代郡的長官稱_太守_,隋唐州的長官稱_刺史_,宋代州的長官稱_刺史_,明代府的長官稱_知府_ 。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_冀_州,"_冀_"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岳"的名稱: 泰山_、_華山_、_衡山_、_恒山_、_嵩山_。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_南京_。

20.河南省的洛陽位于洛河之_北 _,湖北省的漢陽位于漢水之_北 _,陜西省的華陰位于_華山_之北。

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_儒教_、_佛教_、_道教 。

22.傳說中的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_盤古_、_女媧_、_精衛(wèi) 。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_坐西朝東 為最尊,其次是_坐北朝南_,再次是_坐南朝北,最下位是_坐東朝西_。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_象形_、_指事_、_會意_、_形聲_、_轉(zhuǎn)注_、_假借_。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_經(jīng)_、_史_、_子_、_集_。

26.古代的節(jié)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jié)_觀燈 ,清明節(jié)_踏青掃墓_,重陽節(jié)_登高賞菊_。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_琴_、_棋_、_書_、_畫_。

28."歲寒三友"指的是_松_、_竹_、_梅_ 。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宮_、_商_、_角_、_徵_、_羽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_父母_,"悌"指善事_兄長_。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高山流水_、_廣陵散_、_平沙落雁_、_梅花三弄_、_十面埋伏_、_夕陽簫鼓_、_漁樵問答_、_胡茄十八拍_、_漢宮秋月_、_陽春白雪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漢朝前,"關(guān)"特指函谷關(guān);明清時以至現(xiàn)在稱東北三省為"關(guān)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后來有時指太行山。

西安 奉天--沈陽 直沽--天津)

6.五岳(東岳泰山 西岳華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xiàn)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9)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業(yè)、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xiàn)代不同的地方。

(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官 名

古代職官情況異常復(fù)雜,而且各朝都有變化,可以中央、地方兩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tǒng)領(lǐng)百官。中央一般設(shè)六部分管政務(wù),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方官職:大政區(qū)稱郡、州或稱省,長官分別稱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撫。

基層政權(quán)稱縣,縣官稱縣令或知縣,間乎大政區(qū)和縣之間高州(或府),長官稱知州(知府)。

紀 年

紀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紀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3)年號紀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號干支兼用(如:咸豐庚申,英法聯(lián)軍自海入侵)。季節(jié),一季三個月順次稱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 日子有特定稱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晝夜分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稱呼,每時辰兩小時。每夜分五更9鼓) 每更兩小時。此外,雞鳴指早上三、四點,日出時叫旦、晨、朝,黃昏,人定即亥時相當(dāng)晚上9-11時。夕、暮、黃錯,人定即亥時相當(dāng)晚上9-11時。

中國古代文體常識簡短篇八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風(fēng)騷--《詩經(jīng)》和《楚辭》的并稱。(《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chuàng)了中國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離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

四書五經(jīng)--“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四部書?!拔褰?jīng)”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jīng)典。

六藝經(jīng)傳--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jīng)書。

六義--“風(fēng)”“雅”“頌”“賦”“比”“興”。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zhàn)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戰(zhàn)國策》--國別體史書,是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guān)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jù)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dāng)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zé)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zé)外交及民族事務(wù);宗正負責(zé)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wù);大司農(nóng)又名治粟內(nèi)史或大農(nóng)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shè)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zé)軍政事務(wù)。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