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9 22:43:41 頁碼:8
最新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大全15篇)
2023-11-09 22:43:41    小編:ZTFB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容、作者觀點等進行感悟和思考的一種寫作形式。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籍內涵,加深對人生、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思考。讀完一本好書后,我想寫一篇讀后感了吧。讀后感是人們在閱讀之后,對書籍內容、作者觀點或思想感悟等進行總結與評價的一種文體。讀后感除了是一種對書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外,更是對讀者自身的思想感悟與心靈共鳴的寫照。讀后感是表達讀者對閱讀內容所產(chǎn)生的個人思想、情感和感悟的一種方式。讀后感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書籍的內涵,也能夠提高我們的思辨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完一本好書,總能給人以深思與啟發(fā),想必大家也會有寫一篇讀后感的沖動吧。讀后感是一種以閱讀為基礎,借助自身的理解與感悟,對書籍內容進行總結和思考的一種寫作形式。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書中的觀點,深化我們對人生、情感、思想等領域的認知,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寫讀后感時可以引用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或者與其他作品進行對比,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讀性?,F(xiàn)在我將分享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和學習吧。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一

1.多行不義必自斃?!蹲髠鳌る[公元年》。

【譯】干的壞事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蹲髠鳌ば辍?。

【譯】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蹲髠鳌ば辍?。

【譯】生計全在于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困乏。

4.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蹲髠鳌は骞荒辍?。

【譯】我聽說過用忠直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權威可以防止怨恨的。

6.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蹲髠鳌ふ压荒辍贰?/p>

【譯】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就不好再擺動。(故,“尾大不掉”長被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7.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蹲髠鳌り柟迥辍?。

【譯】當權執(zhí)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找茬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8.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譯】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9.宴安鴆毒,不可懷也。《左傳·閔公元年》。

【譯】貪圖安逸享樂等于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10.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下棋的時候拿著棋子,搖擺不定,不知該如何下才好,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11.眾怒難犯,專欲難成?!蹲髠鳌は骞辍?。

【譯】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一人的欲望難于實現(xiàn)。(指不能違背多數(shù)人的意愿。)。

12.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蹲髠鳌ば四辍?。

【譯】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污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比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即有好的一面,也有缺點的一面,不可能盡善盡美??捎糜谡f明事物不可避免缺陷,人不會沒有缺點的道理。)。

13.過而不悛,亡之本也。《左傳·襄公七年》。

【譯】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

14.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左傳·文公五年》。

【譯】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華:同“花”,比喻言論和虛名。實:果實,比喻行為和實際。)。

15.驕奢淫逸,所自邪也?!蹲髠鳌る[公三年》。

【譯】驕橫、奢侈、荒淫、放蕩,是邪惡發(fā)源的處所。(這兩句告訴人們:駢奢淫逸是產(chǎn)生邪惡的'根源,人們應以此為戒。)。

16.善不可失,惡不可長?!蹲髠鳌る[公六年》。

【譯】善念善行不能放棄,惡念和壞事不可任其發(fā)展。(《左傳》中同樣還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學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樣難,學壞就像山上的石頭從高處崩塌滾落那樣容易。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這是我們都要引以為戒的。)。

17.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譯】節(jié)儉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質,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18.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蹲髠鳌べ夜哪辍?。

【譯】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系。(現(xiàn)實中,兄弟反目,骨肉相殘的事情很多。這兩句話就是告誡大家,即使發(fā)生矛盾,互有怨憤,也不要忘了兄弟是骨肉同胞,有至親的血緣關系。)。

19.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蹲髠鳌は骞辍?。

【譯】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感召來的。(這兩句話意在告誡世人:災禍和幸福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由人造成的。)。

20.量力而動,其過鮮矣?!蹲髠鳌べ夜辍?。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二

失去了以前。

失去了年輕的壞。

當然也是去了年輕的帥。

失去了昨天的美好。

當然也是去了昨天悲哀。

生活雖然是往后翻篇。

可還是有不舍的感懷。

曾經(jīng)的激情是昨天的愛。

所以才沒有被時間淘汰。

昨天的過往會有今天。

現(xiàn)實中的我。

望著昨天默默的離開。

喧囂浮世。

幾多感慨。

失去以前。

是摒棄塵埃。

在無數(shù)次的掙扎后。

才感覺到今天自己沒有失敗。

平凡的生活沒有丟失。

今天才有給自己一個真實的`交代。

接受吧,接受心靈走過的失去。

這才是現(xiàn)實中的必然狀態(tài)。

一束梅花開放在窗外。

檔著殘雪飛進來。

一點點鮮艷的紅。

讓我知道還有美的存在。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三

在《左傳》的世界中漫游,難免會遇到神與鬼,與鬼神世界相通的人是“卜”與“巫”。即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問。

在《左傳》中記載的春秋史實現(xiàn)在閱讀起來更像是一個結構嚴謹?shù)摹肮适隆?。在這些故事我無意于探究當初書寫之人是否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從閱讀《左傳》的文字中,其實讀者能感受書寫這些故事的人,對于文字本身所抱有的敬畏感。那么這些故事姑且先信之。

在《左傳》中記載的史實及故事中,其實還透漏著一個更大的知識體系,那便是“卜”與“巫”的世界。我們應當相信在中國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神與鬼和人是并行在大地之上的。在人的故事里,神與鬼的出現(xiàn)無疑是一種相當重要的制約力量和智慧來源。

余英時在《先知中國》這本書中有一個重要的提示:對于理解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與文化,需要跳出“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局限。因為在那時,儒家文化還遠遠未成型?;蛘哒f,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源頭正是“卜”與“巫”的文化。即便在儒家有“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tǒng),但我們可以肯定,孔子老先生所知道的有關神與鬼的故事并不比我們少,更為肯定的是,在孔子老師所熟知的“春秋歷史”中,神與鬼的故事要流傳下來的還要精彩。

在《左傳》所記載的春秋史實故事中,神鬼之說占據(jù)著相當大的份量。經(jīng)由神與鬼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主導歷史的推進與演變。在文本記載中出現(xiàn)的“卜”與“巫”,往往處在故事轉折之前。在一個看似普通的事件中,經(jīng)由“卜”與“巫”的介入和推演,常常會對之后幾年或數(shù)十年出現(xiàn)的局面作出預判,更為值得讓人深思的是,這些預判都具備一個共同的屬性:皆驗之!

當然這些與“卜”與“巫”有關的言論、說辭,都被謹慎的記錄下來,在我們閱讀這些卜辭和解惑之語時,往往會面對一大推被我們視為“不知所云”的內容。而這一套卜辭顯然具備完整的話語系統(tǒng)。這套話語系統(tǒng)或者出自《易》,或者出自“卜”與“巫”者才能識別的經(jīng)驗,或者出自“卜”與“巫”對神鬼開示的推演。這些解說卜辭表現(xiàn)出高深莫測的樣子。閱讀的人都未必能知曉卜辭中到底藏有何種玄機。而對于王者而言,他們通過這些與鬼神相通的“卜”與“巫”,也只能聽到自己想到的那部分內容。在“玄之又玄”的背后,不可知的命運設置了多種解答方法。

在“皆驗之”的前面,命運向每一個參與的人昭示了它巨大的不可測性。這些神與鬼的提示、卜與巫的預言在與命運相結合之后展開之后,顯示了其凌厲的殘酷性。而這種殘酷性又反過來讓每一個參與其中“卜”與“巫”更加的深信不疑。

如果遠距離的旁觀這些故事,故事中所參與的王者與僚臣更像是卜辭預先設置的棋子,卜辭在應驗之時,能恍然大悟的人所剩無幾。而“卜者”與“巫臣”只是在一旁冷靜的觀看著發(fā)生的一切,并鄭重地用刀筆在竹簡之上寫上“皆驗之”這樣的總結性陳詞。

這些神鬼之說無一例外的會被人小心的記錄下來。在數(shù)年或是數(shù)十年之后,在驗證之時重新被人提起。這些神鬼之說不會一下子打開它的內核,凡是參與的人,都是在事后才能得知這一切均是拜神與鬼所賜。即便這些神鬼之說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一個夢,或是一個征兆而已!在未來已經(jīng)在那時發(fā)生了......

在閱讀《左傳》中記載的故事中,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講的“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就會逐步的成為一出又一出的獨幕劇。而這些史實又會讓人想起金斯堡在《嚎叫》中一句:

我看見這一代最杰出的頭腦毀于瘋狂.......

這一句式在春秋一段的歷史中被頻繁的套用在出現(xiàn)在《左傳》所記錄人名的命運上。在《左傳》中所記錄人名多達四千余人。而這部分有記錄的人名才是春秋歷史的參與者。對于大多數(shù)有史記述的歷史而言,95%的人都沒有參與到歷史當中去。而整部《左傳》所記載的不過是四百余年間不過區(qū)區(qū)四千余人的故事。其他的湮沒在青草黃土之下了。

《左傳》的精彩也正是在這里!在這四千余人的命運記載中,我們這些后世的讀者能看到另外一種中國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與“儒家傳統(tǒng)”顯然不是一個路徑之上的。在《左傳》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文化,要更加的剛烈和勇猛。只是這部分傳統(tǒng)畢竟距離我們太久了,我們首先遺忘了!

在魯迅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句話中,當然也包括《左傳》所記載的這種傳統(tǒng)!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四

“左傳”是中國古代的編年史書第一,也被稱為“春秋左傳”和“左傳·春秋”,相傳春秋末期魯?shù)聡鴼v史學家恒宇寫的,記錄在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魯明年下滑至27年(公元前468年)近三百年的歷史。

《左傳》記載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角逐以及企業(yè)各類服務禮儀行為規(guī)范典章制度建設社會生活風俗民族發(fā)展關系網(wǎng)絡道德教育觀念、天文、地理、立法金石、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它是我們了解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經(jīng)濟管理軍事、外交、文化等情況的一枚鑰匙。

從歷史價值看,《左傳》代表了前人史學的最高成就,確立了史書的地位,對后世產(chǎn)生了影響。擅長技戰(zhàn)術,擅長刻畫人物。書中的文字簡潔生動,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左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鄭莊公天生難產(chǎn),母親蔣不喜歡他,而他的弟弟段長得好看,母親很喜歡他鄭莊公。鄭莊公之所以被封為王子是因為他是長子。后來,蔣夫人和段的母親密謀叛亂,叛亂失敗,段被處死。段死后,他命令他的母親轉移到英帝,在那里他發(fā)誓說”我們再也不會見面了”營谷有一個地方官員,叫營叔考,他很正直,當他看到鄭莊公把他的母親送到營地時,他說:“母親不像母親,但是兒子能像兒子嗎?”英樹考提出了一個計劃:挖一條深的路,一直到來世,然后在里面建一個房間。首先,歡迎姜太太住進來,然后母子又在房間里見面,這不是世界末日嗎?媽媽和兒子在隧道里抱頭痛哭,和好。莊公的孝心深深打動了我。

我記得我有一次完成作業(yè)人員沒有學生寫好自己出去玩到了一個晚上,媽媽來檢查我的作業(yè),我就說我寫完了,可是我又沒有交出來,最后通過我媽媽打了我?guī)装驼?,我就生了氣,關在房里再也不肯出來,心想:我再也不能不理媽媽了,竟然可以打我。爸爸因為媽媽我們一直在進行外面的人敲門,但我還是一直沒開門,晚上我一直在不斷看書,也沒有時間睡覺。就是左傳里的這個中國故事發(fā)生感染了我,我覺得我這樣做是不對的。第二天我向媽媽道了歉,媽媽選擇原諒我啦!

我們自己以后發(fā)展也要進行好好孝敬父母,多給他們捶捶背,洗洗腳,拖拖地做一名教育好學生。

“左傳”,我們必須看到一本書。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五

【譯】干的壞事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生計全在于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困乏。

4.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蹲髠鳌は骞荒辍?/p>

【譯】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譯】我聽說過用忠直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權威可以防止怨恨的。

6.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蹲髠鳌ふ压荒辍?/p>

【譯】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就不好再擺動。(故,“尾大不掉”長被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7.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蹲髠鳌り柟迥辍?/p>

【譯】當權執(zhí)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找茬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8.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蹲髠鳌ば迥辍?/p>

【譯】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9.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蹲髠鳌らh公元年》

【譯】貪圖安逸享樂等于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10.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下棋的時候拿著棋子,搖擺不定,不知該如何下才好,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11.眾怒難犯,專欲難成?!蹲髠鳌は骞辍?/p>

【譯】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一人的欲望難于實現(xiàn)。(指不能違背多數(shù)人的意愿。)

12.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左傳·宣公十八年》

【譯】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污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比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即有好的一面,也有缺點的一面,不可能盡善盡美??捎糜谡f明事物不可避免缺陷,人不會沒有缺點的道理。)

13.過而不悛,亡之本也。《左傳·襄公七年》

【譯】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

14.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蹲髠鳌の墓迥辍?/p>

【譯】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華:同“花”,比喻言論和虛名。實:果實,比喻行為和實際。)

15.驕奢淫逸,所自邪也?!蹲髠鳌る[公三年》

【譯】驕橫、奢侈、荒淫、放蕩,是邪惡發(fā)源的處所。(這兩句告訴人們:駢奢淫逸是產(chǎn)生邪惡的根源,人們應以此為戒。)

16.善不可失,惡不可長?!蹲髠鳌る[公六年》

【譯】善念善行不能放棄,惡念和壞事不可任其發(fā)展。(《左傳》中同樣還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學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樣難,學壞就像山上的石頭從高處崩塌滾落那樣容易。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這是我們都要引以為戒的。)

17.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

【譯】節(jié)儉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質,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18.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譯】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系。(現(xiàn)實中,兄弟反目,骨肉相殘的.事情很多。這兩句話就是告誡大家,即使發(fā)生矛盾,互有怨憤,也不要忘了兄弟是骨肉同胞,有至親的血緣關系。)

19.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蹲髠鳌は骞辍?/p>

【譯】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感召來的。(這兩句話意在告誡世人:災禍和幸福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由人造成的。)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六

提到我國古代的歷史書,《春秋》和《左傳》是絕對不能不說的?!洞呵铩肥俏覈F(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而《左傳》則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體史書。這兩部書是作為儒家經(jīng)典而保留下來的。

“春秋”本來是春秋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那時不少諸侯國都有自己按年代記錄下的國史。到戰(zhàn)國末年,各國史書先后失傳,只有魯國的《春秋》傳了下來。它雖然用了魯國的紀年,卻是記錄了當時社會的一部通史。但《春秋》記事是非常簡略,而且遺漏很多的,這使其史學價值大打折扣。

《春秋》的“《春秋》筆法”所造成的問題似乎很快就被人發(fā)現(xiàn)了,《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太史公說:“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這就是說左丘明怕孔子的《春秋》被人歪曲誤解,專門為之作傳加以解釋,是為《左傳》。《左傳》是作為《春秋》的解釋性書籍出現(xiàn)的,這個應該沒有疑問。《左傳》上很多記載寫明了是與《春秋》做對照的,而且對《春秋》的“微言大義”做了多處解釋,還有就是在記載一些《春秋》上沒有記載的史實時專門注明“為某某諱”或者說“不書,不入告也”。

流傳到現(xiàn)在的《春秋》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漢代學者認為它們都是講解《春秋》的著作。這三傳的內容大體相同,最主要的差異是《左傳》用秦以前的古文寫成;《公羊傳》和《谷梁傳》則用漢代的今文寫成,《公羊傳》和《谷梁傳》兩傳記事只到魯哀公十四年,《左傳》則到魯哀公十六年;《公羊傳》和〈谷梁傳〉在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記了“孔子生”,而《左傳》中卻沒有。

在“講解”《春秋》的三傳中,《左傳》被認為較重要,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部與《春秋》有關的、相對獨立的史書?!蹲髠鳌吩麨椤蹲笫洗呵铩罚瑵h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全書約十八萬字,按照魯國從隱公到哀公一共十二個國君的順序,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五十四年間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內容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豆攘骸非宥?,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p>

作者在記述史實的同時,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觀點。理想和情感態(tài)度,記事寫人具有相當?shù)乃囆g性,運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學手法,長于記述戰(zhàn)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又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這些成為全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傳》不僅是一部杰出的編年史著作,同時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著作。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xiàn)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其藝術特色淺述如下: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敘述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簡短記事,發(fā)展成為完整的敘事散文?!蹲髠鳌钒l(fā)展了《春秋》筆法,不再以事件的簡略排比或個別字的褒貶來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主要是通過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敘述,人物言行舉止的展開描寫,來體現(xiàn)其道德評價。《左傳》還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形式,即在敘事中或敘事結束后直接引入議論,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來對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倫理評價。這種形式,更鮮明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立場和感情,增強了敘事的感情—色彩?!蹲髠鳌反_為先秦散文“敘事之最”,標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作為編年史,《左傳》的情節(jié)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件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的全過程。但倒敘與預敘手法的運用,也是其敘事的重要特色。倒敘就是在敘事過程中回顧事件的起因,或交代與事件有關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記載了鄭穆公蘭之死。然后再回顧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夢見天使與之蘭,懷孕而生穆公,故名之蘭?!蹲髠鳌分羞€有插敘和補敘,性質作用與倒敘類似。這些敘述,常用一個“初”字領起。預敘即預先敘出將要發(fā)生的事,或預見事件的結果,如秦—晉崤之戰(zhàn)中蹇叔在秦出師伐鄭時,已預知了必然失敗的結果:“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保ㄙ夜辏┣貛熃?jīng)過周都洛陽北門,王孫滿又預言:“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僖公三十三年)《左傳》以第三人稱作為敘事角度,作者以旁觀者的立場敘述事件,發(fā)表評論,視角廣闊靈活,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個別段落中,作者也從事件中人物的角度,來敘述正在發(fā)生的事件及場景。如寫鄢陵之戰(zhàn)“楚子登巢車以望晉師”中陣地的情況,完全是通過楚子和伯州犁的對話展示出來的。(成公十六年)。

《左傳》敘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系。《左傳》敘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寫戰(zhàn)爭。《左傳》一書,記錄了大大小小幾百次戰(zhàn)爭,城濮之戰(zhàn)、崤之戰(zhàn)、邲之戰(zhàn)、{安革}之戰(zhàn)、鄢陵之戰(zhàn)等大戰(zhàn)的描述歷來被人們贊不絕口,不計其數(shù)的小戰(zhàn)役也寫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動。一般說來,《左傳》寫戰(zhàn)爭,不局限于對交戰(zhàn)過程的記敘,而是深入揭示戰(zhàn)爭起因、醞釀過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寫城濮之戰(zhàn),對大戰(zhàn)爆發(fā)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斷展示晉勝楚敗的原因:晉文公伐怨報德,整飭軍紀,遵守諾言,傾聽臣下意見,上下齊心協(xié)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見分歧,主帥子玉恃兵而驕,一意孤行,盲目進逼晉師。城濮之戰(zhàn)的結果也寫得很全面,不僅寫了晉師大勝,晉文公確立霸主地位,而且還寫了戰(zhàn)爭的余波:楚子玉戰(zhàn)敗羞愧自殺,晉文公聞之大喜,回國后賞功罰罪,對這次戰(zhàn)役進行總結,然后以君子之言,贊揚晉文公的霸業(yè)。至此,敘述圓滿結束。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七

春秋左傳是中國古代史書,以記錄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為主,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通過讀春秋左傳這本史書,我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思想精髓和價值取向。本文將從整體概述、人物塑造、歷史意義、道德觀念、時代特點等幾個方面,共同探討春秋左傳所帶給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春秋左傳的整體思想體系非常嚴謹和完備。全書以魯國政治和軍事為主線,以周公旦的傳承為源頭,展現(xiàn)了春秋時期諸侯、世家、士人的興衰與德行。從整體上看,春秋左傳傳達了一種合理的社會規(guī)范,即君王君民之道,以及各階層人士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春秋左傳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豐滿立體。書中通過對各個人物的細致刻畫,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物個性特點的準確把握和深入剖析。例如,在左丘明筆下,魯隱公是一個好吃懶做且短視的君王,而孔子則是一個聰明睿智且正直的士人。通過對這些不同類型人物形象的描寫和反復對比,使讀者深刻認識到人性的復雜和多樣性。

第三,春秋左傳的歷史意義是不可忽視的。作為一部歷史文獻,在記錄春秋時期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和研究素材。此外,經(jīng)過對春秋左傳的研讀,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諸侯國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政治斗爭,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第四,春秋左傳中的道德觀念無疑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書中不僅提到了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還強調了誠信、忠誠、孝道等價值觀。這些道德觀念以及對道德行為的表揚與批評,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道德修養(yǎng),努力做到忠厚、誠實、守信。

最后,春秋左傳的時代特點也值得關注。春秋時期是一個充滿變動和多事之秋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諸侯之間爭霸,權謀紛爭十分激烈,社會動蕩不安。與此同時,這個時代也是一個思想多元化、文化繁榮的時期。通過對春秋左傳的研讀,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到這個時代的獨特之處,思考其歷史發(fā)展的原因和啟示。

綜上所述,春秋左傳是一部兼具歷史性、文學性和思想性的著作。通過對這本史書的閱讀與研究,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觀念,了解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僅如此,春秋左傳也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對我們深入了解古代社會和了解自身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八

《左傳》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宋朝時就已列入“十三經(jīng)”,是古代讀書人的必讀書目。《左傳》的文字與歷史記錄歷來為人推崇,我自己讀了之后,也覺著這種推崇是不無道理的。不過既然它是儒家的經(jīng)典,那我們可以想見,它的許多觀點,肯定是符合儒家學說的。

我讀書功力不夠,現(xiàn)在第二次讀至“僖公二十四年”時,覺著《左傳》借助歷史至少體現(xiàn)了三個觀點,即,一、治國當以德為先,得民心者得國;二、善惡到頭終有報;三、天道已定,人不可違。這三點從我對儒家的了解來看,都是符合的。雖然貌似《左傳》作者沒有明說自己認可這三個觀點,但是《左傳》在借它所述的二百多年的歷史事件及人物中,多次表述了這三點且基本貫穿于整本書。我簡單地從《左傳》的記述來表達一下我的看法。

“得民心者得天下”,貌似這是中國人最常掛在嘴邊的話。不過我覺著從歷史來看,得民心得天下不是完全對的。得民心者不一定能得天下,不得民心者也不一定就會立馬便失天下??赡堋蹲髠鳌返囊馑家膊皇钦J為這句話是無條件的正確,因為《左傳》中也有一些事情證明,不得民心不一定就失天下。

衛(wèi)懿公好鶴雖然亡了國,但是他好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衛(wèi)國人不喜歡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然而如果不是狄人打進來,他也不一定就亡國了。晉惠公對大臣刻薄寡恩,但是他雖在韓原一戰(zhàn)被秦國打敗以致被俘,但是最后也還是又被本國人設法給弄回國繼續(xù)做晉國國君了。衛(wèi)懿公和晉惠公我覺著應該是那種不得民心的人了,我記著就連《左傳》中都記載了有人說晉惠公不得民心這種話。

“善惡到頭終有報”這種說法,我覺著是《左傳》中最為明顯的觀點。因為這個道理在我眼里很不靠譜,所以我在《左傳》中多次讀到這種表述就會印象更深?!蹲髠鳌吩谥v到這點時,有時是與“得民心者得天下”配合著的。比如說,某人不得民心,他最終一定是失掉所有的東西的。至于其它例子也很多,不過我暫時記不清具體事例?!疤煲獠豢蛇`”這種觀點,大概現(xiàn)在很少有人認可了,因為這種觀點其實本質上是承認命的。而現(xiàn)在人據(jù)我觀察,大部分都是認為“人定勝天”的。“僖公二十二年”楚、宋泓之戰(zhàn),宋襄公在表示要與楚國大戰(zhàn)一場前,有人就勸宋襄公說“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僖公二十三年”,晉重耳逃亡在楚國時,有人勸楚成王殺掉重耳,成王說“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其它例子還有很多。

這三種觀點,不從現(xiàn)在的角度看它對不對,單從《左傳》來看,會發(fā)現(xiàn)史事都基本上是一一印證了這三點的。所以,就算我們現(xiàn)在不認可它們,但是古人認可它們,我們也應該很能理解的。畢竟他們讀到的史書是反映了這些事的。

史書的作用,在此處可以說是很完美地展現(xiàn)出來。一件事,當你在對它一無所知時,有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你不信也會信了。如果他有目的地把他想表達的表達給你,把他不想說的又不告訴你,你就會不自然地向著他的觀點靠攏,因為從他所說來看,他的表述確實是因果有據(jù)的。青蛙坐在井底,它當然只能看到井口的那一片天空??膳碌恼`導就在此處了。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九

【譯】干的壞事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生計全在于勤勞,只要勤勞生計就不會困乏。

4.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譯】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難。想到危難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5.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蹲髠鳌は骞荒辍?。

【譯】我聽說過用忠直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權威可以防止怨恨的。

6.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蹲髠鳌ふ压荒辍?。

【譯】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就不好再擺動。(故,“尾大不掉”長被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7.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蹲髠鳌り柟迥辍?。

【譯】當權執(zhí)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找茬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8.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蹲髠鳌ば迥辍贰?/p>

【譯】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9.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蹲髠鳌らh公元年》。

【譯】貪圖安逸享樂等于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

10.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蹲髠鳌は骞迥辍贰?/p>

【譯】下棋的時候拿著棋子,搖擺不定,不知該如何下才好,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11.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譯】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一人的欲望難于實現(xiàn)。(指不能違背多數(shù)人的意愿。)。

12.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左傳·宣公十八年》。

【譯】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污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比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即有好的一面,也有缺點的一面,不可能盡善盡美??捎糜谡f明事物不可避免缺陷,人不會沒有缺點的道理。)。

13.過而不悛,亡之本也。《左傳·襄公七年》。

【譯】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

14.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蹲髠鳌の墓迥辍?。

【譯】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華:同“花”,比喻言論和虛名。實:果實,比喻行為和實際。)。

15.驕奢淫逸,所自邪也?!蹲髠鳌る[公三年》。

【譯】驕橫、奢侈、荒淫、放蕩,是邪惡發(fā)源的處所。(這兩句告訴人們:駢奢淫逸是產(chǎn)生邪惡的根源,人們應以此為戒。)。

16.善不可失,惡不可長?!蹲髠鳌る[公六年》。

【譯】善念善行不能放棄,惡念和壞事不可任其發(fā)展。(《左傳》中同樣還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學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樣難,學壞就像山上的石頭從高處崩塌滾落那樣容易。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這是我們都要引以為戒的'。)。

17.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

【譯】節(jié)儉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質,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18.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蹲髠鳌べ夜哪辍贰?/p>

【譯】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系。(現(xiàn)實中,兄弟反目,骨肉相殘的事情很多。這兩句話就是告誡大家,即使發(fā)生矛盾,互有怨憤,也不要忘了兄弟是骨肉同胞,有至親的血緣關系。)。

19.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蹲髠鳌は骞辍?。

【譯】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感召來的。(這兩句話意在告誡世人:災禍和幸福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由人造成的。)。

20.量力而動,其過鮮矣?!蹲髠鳌べ夜辍?。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十

春秋佳作,道破諸侯爭霸,寫盡滄桑歷史,推究天地之本。入德之門,透橋風云戰(zhàn)事,彰顯圣人之禮,探求民生之基。此書妙也,凝聚諸子風流,體悟世事變幻,有言道,“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力,斯為大備”。果真如此。

《春秋左傳》這本書記敘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各重要歷史事件,從東周遷移到三家分晉,春秋時期雖然互相爭戰(zhàn),但不失禮信德行,這是我對春秋時期感興趣的原因。各諸侯互相爭戰(zhàn),才成為霸主,但他們時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這是難能可貴的。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落難時受到楚國的優(yōu)待,當上君主也不忘諾言,避三舍,晉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傳》中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道理。在為人處事時這些道理就會發(fā)揮用處,像“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這篇文章,通過齊國疋相晏子與大夫叔向的交談來反應春秋末期的社會現(xiàn)象。晏子說:“山上的木材運到市場,價錢不比山上高;魚鹽蜃蛤運至市場,價錢不比海邊高,百姓的人才財一分為三,兩分歸于公室,只用一分維持生計?!倍逑蛞矅@息“我們公室也是末代了。戰(zhàn)馬不駕戰(zhàn)車,卿不統(tǒng)領軍隊,公室的戰(zhàn)車沒有御手和車右,步兵沒有得力的長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困倦疲病,昔日能隨便發(fā)出萬余的百金,王室卻還用著千金、萬金之類的額票?!弊髡咄ㄟ^幾句話便寫出了不用賢者的后果,實為妙筆,也讓世人知道一心貪圖享受,即使再多的財力也早晚會枯竭的。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十一

姜氏厭惡其子鄭莊公始于莊公出生時的難產(chǎn),可是她對于共叔段,卻又非常溺愛,屢次請求鄭武公廢長立幼,雖遭武公拒絕,但姜氏并不就此罷休,這就充分說明這個女人不僅愚蠢而且頑固。姜氏的一惡一愛,始終貫穿于矛盾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激化的過程,正是行文的脈絡所在。

鄭莊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給共叔段。制,地在虎牢,形勢險要,姜氏居心何在,莊公是十分清楚的,當然不能允許,告訴姜氏:“制他邑唯命”據(jù)說虢叔恃險不修德政,結果被鄭武公所滅,對于莊公這段話中所包含的殺機,姜氏未必能夠完全參透。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莊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見,姜氏的籌篡一開始就落入莊公的掌握之中了。

歷史上封建統(tǒng)治者,總是把維護自己的權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間,也絲毫不有緩解他們之間的權力之爭,鄭莊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經(jīng)過二十二年,這漫長的歲月,突出表現(xiàn)了莊公蓄謀已久,甚至連他的大臣也覺察不出其心跡,被蒙在鼓里,當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規(guī)定時,莊公卻說:“姜氏要這么干,我有什么辦法呢?”裝出無可奈何的樣子。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時,他才說:“多行不義”的話,這個“斃”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脈相承的,即使在這一點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層帷幕:表明這是在自殺,而非他殺,企圖逃避殺弟的罪責,可說既狠毒又狡猾。莊公沒下的陷井,就是養(yǎng)共叔段之驕,縱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斷膨脹,逐步發(fā)展到自我毀滅,權力欲望的溝壑是永遠填不滿的,鄭莊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進尺,從表面看,好像處于被動地位,實際上主動權仍然在莊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會收斂,鄭莊公企圖使其自我毀滅的目的就會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貳于已”也好,還是進而把二邑歸為已有,封地擴展到稟延也好,莊公都不露聲色,聽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呂連續(xù)向他提出警告。其至說出:“欲與太叔,臣請事之,若不與,則請除之”這樣的話來激他,他都不為所動,這說明莊公的深藏不露,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進攻國都的準備,并得知姜氏開城作內應的時間之后,才“可矣”。公子呂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莊公親率軍攻鄢,終于使共叔段徹底垮臺,對于姜氏當然也不放過,把她放逐到城潁,且誓曰:“不及黃泉,天相見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著掩蓋了。

和鄭莊公的極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則表現(xiàn)為極度狂熱,這種狂熱,既表現(xiàn)了攫取權力的野心,也表現(xiàn)了施展權術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副近,實際上都是在步步落入莊公為他設下的陷井,爭權奪利,可以使人變得冷酷無情,也可以使人變得驕橫狂熱,從本質上來說,它們是封建統(tǒng)治者罪惡本質的表現(xiàn)。因此,這一對親兄弟,猶如一根毒藤上結出的一雙惡果,其胚胎并沒什么大的區(qū)別,不過一個是勝利者,一個是失敗者而已。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謀及活動,在文章中并沒有作正面描寫,只是通過簡要的記敘和鄭莊公與祭仲、公子呂的對話表現(xiàn)出來,這樣寫不僅使文字顯得十分簡潔,而且突出了鄭莊公在這場斗爭中的主導地位,對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謀活動,鄭莊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對鄭莊公的險惡用心及嚴密布置卻毫無所知。妙在似明實暗,似暗實明。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對話,鄭莊公這個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遂為母子如初”的結尾,讀來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稱之為丑劇,亦不為過,像姜氏母子這樣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經(jīng)過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掙斗之后,能夠毫無芥蒂再敘什么天倫之樂嗎?何況在剛出生之時就埋下了怨恨的種子,“遂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據(jù),顯得勉強了,血腥的廝殺早就把統(tǒng)治階級竭力宣揚的那層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無怪乎史官對此事的評論也感到為難了?!靶⒆硬粎T、永錫爾類”這是作者針對潁考叔而說的。將孝道永賜予汝之族類,似乎是鄭莊公受到潁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實不過是莊公借此就坡下驢。他之所以欣然接受潁考叔的建議,不過是企圖縫補這些破碎的外衣,掩蓋已經(jīng)充分暴露的骯臟的軀體和丑惡的靈魂。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倆,因為在這里鄭莊公又集中地表現(xiàn)了他的偽善,而偽善是永遠和丑惡伴隨在一起的。

秦晉殽之戰(zhàn)是左傳描寫的另一場重要戰(zhàn)役。春秋時代是兼并戰(zhàn)爭極為頻繁的時代,弱肉強食,大國爭霸是這邊一時代的特點。當時秦晉是大國,鄭是小國。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晉圍鄭,鄭大夫燭之武利用秦晉爭霸的矛盾,游說秦穆公,分化了秦晉聯(lián)盟,使秦與鄭另訂盟約,加深秦晉見的矛盾,這是秦晉之戰(zhàn)的原因。

故事按戰(zhàn)爭的起因、發(fā)展和結局展開,而且在情節(jié)中塑造了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軫等幾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文章以卜偃傳命——假托君命為開端,告誡晉國大夫們“將有西師過軼我”,渲染戰(zhàn)爭即將到來的緊張氣氛,從中可以看出秦晉兩國間爭霸中原的矛盾已十分尖銳,就象箭在弦上一般,這是爆發(fā)崤之戰(zhàn)的根本原因。晉文公卒于魯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而在三十三年春,秦師就已過周北門了??梢娗匾u鄭是早有準備,而晉對此并非一無所知,它也獲得了秦襲鄭的情報,所謂“柩聲如牛”的裝神弄鬼不過是耍弄迷信手段來進行戰(zhàn)爭動員而已。

杞子密報是秦襲鄭而導致秦晉崤之戰(zhàn)的直接原因。秦穆公一心追求霸業(yè),得到杞子“掌其北門之管”作“潛師”內應的密報后,秦穆公的野心立刻膨脹起來,準備勞師襲鄭了。他假惺惺的“訪諸蹇叔”只不過是希望得到一個元老重臣的附和而已,但當蹇叔陳述利害表示反對時,他非常惱火,仍一意孤行,悍然襲鄭,點將出師于東門之外。在蹇叔哭師時,秦穆公竟惱羞成怒,咒罵蹇叔“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寥寥數(shù)語,把秦穆公的剛愎自用、利令智昏、表現(xiàn)的活靈活現(xiàn)。

蹇叔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有政治遠見的老臣形象,他竭力勸阻秦穆公出師伐鄭,從戰(zhàn)略上作了深謀遠慮的分析,毫不猶豫地否定“勞師襲鄭”錯誤做法,指出秦方——“師勞力竭”,結果只會是“勤而無所,必有悖心”;鄭方——“師之所為,鄭必知之”,“遠主備之”,潛師偷襲的意圖必然不可行,而且還會喪失杞子內應這樣有利的條件;晉方——“且行千里,其誰不知”,晉國必然會密切注意秦師態(tài)勢,抓住有利戰(zhàn)機,利用有利地形,“御師于崤”。蹇叔抓住秦晉爭霸的利害關系所進行的戰(zhàn)略分析,是很中肯而有預見性的,但秦穆功完全聽不進去。雖然蹇叔的進諫失敗了,但并沒就此放棄,他哭送與師出征的兒子并做了“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的預言,他希望秦穆公能醒悟,停止侵略戰(zhàn)爭,以免國家和人民蒙受巨大損失。蹇叔哭師這一個故事情節(jié)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不計個人得失、忠誠為國的老臣形象。

下文敘述了秦軍在行軍途中的驕橫和襲鄭無功的情況,這里有王孫滿觀師、弦高犒師和皇武子辭客三個故事情節(jié),并一一驗證蹇叔“師之所為,鄭必知之”,“遠主備之”的預言。

秦軍過周北門表現(xiàn)極為驕橫傲慢,作者通過王孫滿的議論暗示秦軍驕兵必敗的結局。作者在這里塑造了一個聰穎敏銳的人物形象。王孫滿年紀尚小,但他有著非凡的智慧,他不為秦師表面的威武和強大所嚇倒,而是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秦軍紀律渙散驕傲輕敵的本質,得出“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的結論。

秦軍在滑地碰上鄭國商人弦高,弦高是一個愛國重義的人,當他知道自己的國家有被偷襲且會有亡國的危險時,急中生智假脫君命,慷慨地“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并“使遽告于鄭”,阻滯了秦軍的進軍,使鄭消除了內患,做好了防備圖象的準備。

鄭公得到情報,覺察到杞子等人的內應行動,于是皇武子一番巧妙的外交辭令,驅逐了杞子、逢孫、揚孫,使秦軍陷于“攻之不克,圍之不繼”的困境,被迫撤軍。至此,秦軍遠涉千里,襲鄭無功,“師勞力竭”,失敗的征象已露端倪。文章最后部分寫秦晉崤之戰(zhàn)的爆發(fā)和結局,這是戰(zhàn)爭的第二階段。包括先軫論戰(zhàn)、秦軍敗師、文嬴請三帥、先軫怒唾于朝、孟明請賜、穆公悔過等幾個情節(jié),進一步驗證了蹇叔“晉人御師必于崤”,“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的預言。秦軍襲鄭無功,“勤而無所”,已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在回師途中還是要經(jīng)過晉過險要之地崤山,對此晉國絕不會放棄削弱霸敵的良機。先軫論戰(zhàn)就集中反映了晉國統(tǒng)治者的這一愿望。他抓住了秦國“以貪勤民”師出不義的弱點,駁斥了欒枝“未報秦施而伐其師”的所謂仁義之說,認為“敵不可縱??v敵患生”、“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明確指出秦晉爭霸中原的利害關系。此外,他由提出伐秦的另一理由是“天奉我也”、“違天不祥”,用天命論來激勵士氣。先軫的鼓動完全代表了晉國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晉襄公聯(lián)合了姜戎部落,帶孝親征,表明晉國動員面之廣,爭霸決心之大。秦晉兩軍,一勞一逸,一驕一慎,一方“入險而脫”,另一方據(jù)險而伏,秦軍全軍覆沒,三帥被俘,結果完全在蹇叔的預料之中。

同時在結尾中通過先軫怒唾于朝、孟明請賜、穆公悔過等幾個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描寫,將這三個人物形象刻畫的更加完整和豐滿。如先軫的耿直忠誠和深謀遠慮已在他和欒枝的論辯中表現(xiàn)出來了,尾聲中有增添了他問秦囚時盛怒之下的怒唾于朝的細節(jié),就把先軫的魯莽暴烈突現(xiàn)出來。又如秦穆公,作者在蹇叔哭師的情節(jié)中主要刻畫他剛愎自用的一面,而在穆公向師而哭引咎認錯的尾聲中又表現(xiàn)了他勇于改過的一面。這樣,崤之戰(zhàn)由秦穆公一意孤行而起,又由他總結教訓承認錯誤結束。故事和人物性格就顯得比較完整了。

左傳廣泛描寫了各種人物,其中許多人物寫得個性鮮明。晉文公是左傳著力描寫的人物,他由一個貴公子成長為政治家,由四處流竄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個曲折成熟的過程。楚靈王是左傳中被否定的形象,它在即位前爭強好勝,野心勃勃,弒王自立,即位后殘暴驕奢,確實是個昏君。但是作者又表現(xiàn)了她寬容納諫,知錯能改的形象,刻畫了一個復雜的君主形象。

齊桓公也是左傳中詳細記錄的一個人物。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勢力逐漸衰落,失去了控制諸侯的力量,各諸侯國展開激烈的競爭和兼并,形成了大國爭霸的局面。其中,地處黃河中下游的齊國是最早稱霸的國家。齊國是姜尚(即姜太公)的封國,是西周設置在東方的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從姜尚下傳到第十四個君主齊襄公當政時,荒淫無道,政治腐敗,并且由于他賞罰不明,誅殺不當,臣民人人自危,甚至連他的親兄弟也害怕被害,公子糾由管仲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公元前688年,齊國發(fā)生政變,齊襄公在政變中被殺死。

齊襄公死后,齊國一時沒有了國君。各派大臣都開始了策劃擁立君主的活動。管仲和鮑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現(xiàn)在都想輔佐他們各自的主子奪得齊國國君的位置。這時,齊國的大貴族國氏和高氏偷偷派人到莒國去,召公子小白回國;而此時魯國也正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國,另派管仲率軍去莒國通往齊國的道路邊守侯,阻攔公子小白回國。管仲趕到莒國邊境時,正好遇見鮑叔牙和公子小白匆匆往齊國趕去。管仲見此,忙拿出弓箭,對準公子小白射了一箭,但箭只射到銅制衣帶鉤,沒在有傷著身子。小白為了迷惑對方,假裝中箭,大叫一聲,倒在車上。魯國護送公子糾回齊國的軍隊聽到小白已死的消息,覺得已經(jīng)再沒有人和公子糾爭位了,便放緩了行軍速度。而公子小白和鮑叔牙一行卻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地趕到齊國的首都臨淄,登上了國君的寶座,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隨即發(fā)兵在乾時大敗魯軍,并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囚送管仲回齊國。齊桓公為什么不殺管仲呢?原來,鮑叔牙知道管仲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對他非常敬重和愛惜,便向齊桓公舉薦。齊桓公虛心接受了鮑叔牙的意見,果然拜管仲為相國。

管仲當了齊國相國之后,協(xié)助齊桓公在經(jīng)濟、內政、軍事等三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齊桓公依靠強大的經(jīng)濟和軍事力量,對外擴張,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所謂“尊王”就是尊重周王室,承認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攘夷”則是聯(lián)合中原各個諸侯中的力量,共同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進攻和阻遏楚國向北發(fā)展的勢頭。當然,這實際上是利用天子的名義來號令其他諸侯,以稱霸于中原。齊桓公通過舉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果然奠定了齊國在中原地區(qū)的霸主地位。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十二

《春秋左傳》剛開始看的時候,這本書實在晦澀難懂,看著一個又一個的文言文,我想當然地理解著,可是看著看著就看不通了。好在有注釋與翻譯,理解倒是沒問題的,就是閱書進度緩慢,還特別消耗精力。

書中的前幾任君王,在描繪上可以說是平凡無所奇。畢竟是編年體的史書,一件動搖國之根本大事,只用幾行字就講完了。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風血雨、謀權弄術、前恩后怨,我總是放下書本再緩緩回味時,才品嘗得到。

書里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槍,我一劍,勾勒出一樁樁連綿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讓我一點一點地著迷,一點一點地淪陷,恨不能一窺所有。

書中鄭莊公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亂世梟雄,是一位杰出的謀略家,也是一個滿懷野心的君王。從權利欲望的角度看,鄭莊公是一個成功者,是一位能人。可是在道德上,書中卻給了他一個“有失教誨”的批評,批評他在對待叛亂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誨。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就已極重視道德的修養(yǎng)。史書沒有因為鄭莊公在處理他弟弟的叛亂之事上是勝出者,而大肆諂媚褒揚。史書從道德的角度客觀、公正地批評了鄭莊公有失教誨。

的確,書中在記載鄭莊公與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沒有鄭莊公對弟弟的教誨的記載,哪怕是只言片語都沒有。有臣子曾提醒鄭莊公,‘其弟弟自幼受寵,又有母親扶持,且還心懷大志,日子久了畢生異心,讓鄭莊公提早提防與教導’。而莊公對臣下的提醒只回應了一個意思“多行不義必自斃”。

莊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視其弟弟的威脅,反而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他故意放縱弟弟謀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讓他的弟弟最后遠走他鄉(xiāng)”。

這就是莊公的人格,從權利角度看,他沒什么問題,可從道德的角度看,他有偽君子之嫌。因為,假如他對弟弟加以控制并引導教誨,或許他與弟弟之間能避免一戰(zhàn)。

現(xiàn)今,莊公是很多的。組織之中不乏有一種人,當他明知你所做的是錯的時候,他不提醒你,而當你錯到盡頭的時候,他才來批評你、指導你、美其名曰:“拯救你”。誠然受恩于人,不該枉自揣測,可這樣的現(xiàn)象還是有的。很多做事的方式于理可通,于德卻未必通透,莊公真是發(fā)人深省。

德于內,而彰于外,無論做人做事是多么世故圓滑,多么無可挑剔,最終仍逃不過道德的品評。君子、偽君子心自知之。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十三

兩千多年前,吳國公子季札來到魯國訪問,請求觀賞周朝的音樂和舞蹈,魯國人做了精彩的演出,魯國的史官紀錄下來,這就是那篇文章《季札觀樂》的由來,筆者最近讀來,亦覺別有風味,感觸頗多,現(xiàn)說出來以饗讀者。

一、演出的盛況。

演出約二十首歌曲,都是《詩經(jīng)》中的詩歌,分別是十五國風,小雅,大雅,頌。還有六種舞蹈。歌曲聽的季札是贊不絕口,先是說:“美哉,淵乎”“美哉,泱泱”后又說:“美哉,蕩乎”“美哉,砜砜”。還有“思深哉,廣哉,至矣哉”等。樂舞看的季札是目瞪口呆,特別是對周武王,商湯,夏禹,虞舜等朝代的樂舞感興趣,夸贊之詞更是多多,這里不在贅述,請觀原文。

二、季札觀樂時的評論。

隨著歌舞的美妙演出,季札即興發(fā)表了對歌舞的評論,其要點是:

1、對周朝各諸侯國音樂的表揚多于批評,特別是對一些大國充分肯定。

2、對(小雅),(大雅),(頌)評價極好,說:“五聲和,八風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3、對樂舞的看法是越年代久遠的舞蹈越好,說:“樂舞反映了各朝代的德政”。

三、史書對季札觀樂的評價。

史稱季札竟能“盡知其意”,邊觀邊評,妙語珠連,議論風生,乃至轟動了周文化中心,使魯人敬焉。他精于音律,不直聽聲而已。就是說季札能辨樂聲之正邪興衰,從音樂中聽出國家的興衰的征兆來。

四、我的感想。

1、筆者認為,季札是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場演出,他把歌舞看作是和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大事,音樂舞蹈在他眼里是禮教盛衰的反映,也是國家政治盛衰的反映。他從歌曲里能聽出百姓的辛苦和怨恨,統(tǒng)治者的恐懼。他在舞蹈里看見了朝代的興盛和先圣的偉大和德行。他是思想界的先行者。

2、季札是一個懂音樂的奇才,他對音樂和舞蹈的理解之深,在當時乃至現(xiàn)代也不多見,說明其有高深的文化素養(yǎng),其音樂知識的淵博無人能及。十五國的音樂他都懂,不然怎么能作出精辟的評論,相信他不是忽悠大師。

3、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特別是關于音樂的古文本就不多,值得一看。語句優(yōu)美,詞匯豐富是該文的特點,對提高學習古文能力有所幫助。筆者曾在聊天昵稱和博客日志里,多次引用該文章的原句,感覺良好。

4、季札在春秋時期也比較有名,他的淵博學識,特別是幾次放棄王位繼承權,專注于學術研究,曾被孔子贊為“至德之人”。試想,若沒有高尚的道德,焉能對樂舞作出這樣精辟的詮釋。為此,我勸大家一讀為快。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十四

春秋左傳,是我國古代史書《左傳》中的一部分,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政治斗爭。閱讀這部經(jīng)典之作,我受益良多,深受啟發(fā)。以下,我將從歷史價值、政治智慧、道德觀念、文化傳承和思想啟示五個方面,分享我對《春秋左傳》的心得體會。

首先,閱讀《春秋左傳》讓我深刻領悟到其歷史的珍貴價值?!洞呵镒髠鳌肥俏覈糯钤纭⒆钪匾臍v史書之一,記錄了魯國大夫左丘明所見到的、聽說到的春秋時期的各個國家的政治斗爭、社會情況和風俗習慣等。這些歷史資料不僅僅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據(jù)。通過閱讀《春秋左傳》,我清晰地了解到了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社會狀況以及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了我國古代歷史的演變過程。

其次,閱讀《春秋左傳》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智慧。《春秋左傳》以其細膩入微的文字描繪和豐富多樣的角色塑造,展示了春秋時期各個國家的政治斗爭和權謀手段。通過閱讀,我意識到政治智慧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古人在權力的較量中,善于運用智慧和策略,謀求自身的利益。他們不僅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偉大的理想,更要有智慧和機智的思維。閱讀《春秋左傳》,我從中汲取了一些策略思維的啟示,明白了在現(xiàn)實社會中必須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能應對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

第三,閱讀《春秋左傳》讓我反思并加深了對道德觀念的認識。《春秋左傳》中展現(xiàn)了春秋時期人們的道德觀念和人生態(tài)度。一方面,書中有諸多忠義之士,如孔子、伯牛等,他們以德服人、以忠義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也有人貪婪、背信棄義,以權謀私利。通過這些道德爭斗的故事,我認識到道德觀念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性。只有堅守道德原則,追求內心的高尚和真誠,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和君子。

第四,閱讀《春秋左傳》對于文化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春秋左傳》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其中所描繪的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我深入了解到了我國古代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古代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歷史的寶貴遺產(chǎn)。通過閱讀《春秋左傳》,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還能夠傳承和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為我國文化事業(yè)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后,通過閱讀《春秋左傳》,我汲取到了豐富的思想啟示。《春秋左傳》以其獨特的思想和哲學的深度,對我個人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對權力、財富、名譽等問題的探討,使我認識到這些物質的追求并非最終的目標,而是應該追求仁愛、真理和美好的人生。《春秋左傳》中也反復提及禮儀、仁義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對忠誠、正直和高尚品質的崇尚。這些思想啟示幫助我理清了自己的價值觀,明確了我追求的目標和信仰。

總而言之,閱讀《春秋左傳》讓我獲益匪淺。通過對其中的歷史價值、政治智慧、道德觀念、文化傳承及思想啟示的深入探討,我深刻理解到了這部經(jīng)典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歷史給予我們的啟迪和教益,并意識到自己對于文化傳承的責任和使命。我相信,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閱讀,我們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使我們的國家文明不斷繁榮發(fā)展。

春秋左傳讀后感范本篇十五

1、《春秋》是按時間來的,只有對歷史事件的大略記載?!蹲髠鳌肥菍Α洞呵铩防锩嫠涊d的某些事的詳細描述。

2、《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jīng)”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蹲髠鳌废鄠魇菫椤洞呵铩纷鲎⒔獾囊徊渴窌c《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3、《春秋》相傳是由孔子所著,而《左傳》是由左丘明所著作。

春秋三傳是什么。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蹲髠鳌穼嵸|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魯?shù)抗哪?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

公羊傳。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jīng)。

其作者舊題是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谷梁傳。

《谷梁傳》又稱《谷梁春秋》、《春秋谷梁傳》。是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經(jīng)典。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谷梁赤(一名谷梁俶,字元始),谷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但其成書時間是在西漢。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zhàn)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