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優(yōu)秀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17:29:14 頁碼:10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優(yōu)秀11篇)
2023-11-18 17:29:14    小編:ZTFB

報告的語言應該簡潔明了,避免使用復雜的術語和長句子。報告要注意排版和格式,使其整體形象更加專業(yè)和美觀。這是一些經過精心篩選和整理的報告樣本,供您學習和借鑒。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一

“非遺”普查文件下發(fā)后,昌圖縣即按上級普查精神和具體要求,抓緊落實工作。經過近兩個多月的地毯式調查,到7月中全部普查登記工作結束??偨Y如下:

一、領導重視,普查工作準備充分,措施力度到位縣政府和文化局領導對此次普查工作高度重視,按照省市要求,召開普查動員會議,下達相關文件,落實經費和人員,并對全縣普查工作實施作出明確安排。責成文化局組成“非遺”普查小組,安排局業(yè)務股和文化館專業(yè)調研人員在內的10人調查組,具體負責普查工作。市局召開普查暨培訓工作會后,我縣隨即開展普查工作。先后召開全縣33各鄉(xiāng)鎮(zhèn)分管文化工作的鄉(xiāng)鎮(zhèn)長會議、文化站長和村文化室負責人參加的普查工作及培訓會,有力保障了全縣普查工作地順利開展。

二、克服困難,進村入戶開展普查工作。

當,使全縣此次的普查工作得以較好的完成?;鶎影哑詹檎{查登記表報上來后,我們組織業(yè)務人員加班加點逐一審閱,篩選出較有價值的項目,重新進行登記、規(guī)范文本制作、收集整理實物等,同時,基本確立出縣級重點保護項目,從中優(yōu)選出申報市級的項目。市局全縣33個鄉(xiāng)鎮(zhèn)共下發(fā)登記調查表415套、收回415套。其中八面城鎮(zhèn)、四面城鎮(zhèn)、長發(fā)鄉(xiāng)、古榆樹鎮(zhèn)、頭道鎮(zhèn)等表內記錄詳實細致,填寫完整。共調查出各類非遺項目183項,其中:民間文學11個;民間美術27個;民間音樂58個;民間舞蹈3個;曲藝23個;民間雜技1個;民間手工藝34個;生產商貿:1個;消費習俗1個;人生禮俗4個;民間信仰:4個;民間知識:14個。

整理出有代表性項有:一、民間舞蹈類:

1、昌圖鎮(zhèn)康華的`“八鞭八花”秧歌(師承);二、曲藝類:

3、四面城鎮(zhèn)韋林村謝寶君的“東北大鼓”(師承);4、八面城鎮(zhèn)橋西村程祿的“京東大鼓”;三、民間音樂類:

四、民間文學類:

5、四面城鎮(zhèn)二十家子村王振金的“關于高麗井由來”和“傳說”(家傳);

6、后窯鄉(xiāng)六家子村孔凡國講的“故事”(家傳);五、民間藝術類:

1、長發(fā)鄉(xiāng)長發(fā)村董玉學的“飛白書”(師承)。

2、古榆樹鎮(zhèn)故榆樹村李廣學的“棺槨繪畫藝術”(家傳);六、民間知識類:

1、四面城鎮(zhèn)蘇家村萬玉珍診治的“紅外傷、丁毒”(家傳);七、民間手工技藝類:

1、四面城鎮(zhèn)東大村徐化生的“水泥鳥制作工藝”(家傳)總之,昌圖縣非遺工作在縣委和縣政府以及文化局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下,取得了一定進展,較為完滿的完成了市里交辦的普查任務,但距上級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有待今后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二

我國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文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在世界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根據有關數(shù)據顯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量達到87萬項,可見我國在非物質遺產資源上是多么的豐富。

但近年來,隨著工業(yè)文明的不斷發(fā)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呈現(xiàn)令人堪憂的局面,如何保護逐漸消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前我國文化歷史保護的重要課題。

筆者通過對重慶巫溪“巫文化”的現(xiàn)狀分析,來試圖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一些策略方法,同時也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

一、何謂“巫文化”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fā)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薄拔孜幕眲t指的是我國古代巫咸國區(qū)域的特定文化遺產,是當時低下社會生產力背景下產生的特殊文化風俗,以“巫”為其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現(xiàn)為占星、占卜等類型的宗教活動,是先民樸素世界觀和精神寄托的一種再現(xiàn),其遺風遺跡主要集中在現(xiàn)在的巫溪等地。

巫文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巫師這個特定時間特定職業(yè)所衍生出來的文化。

由于當時的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思維水平受限,對虛無縹緲的“神”有某種敬畏之心,巫師作為神與人溝通的媒介,成為當時先進文化的代表。

比如說巫師為了能和神溝通,必然需要掌握大量的天文歷法知識,為了滿足虔誠信徒“驅鬼治病”的愿望,所以需要掌握相關的藥物原理。

誠如民俗大師烏丙安所言:“古代的巫師因占卜需要,長年觀測天象,收集了大量天文知識,并摸索出了四季規(guī)律,中國農歷、節(jié)氣劃分與此密不可分。

巫師為‘驅鬼治病’,曾遍嘗百草,并發(fā)明簡單的制藥方法,這對中醫(yī)影響深遠。

同時,古代一些文學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也與‘巫文化’有關?!?/p>

巫文化產生之后,通關大量的戰(zhàn)爭和部落遷徙活動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巴楚文化開始融合。

而后在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之后,巫文化正式融入華夏文明的范疇,但始終能夠保持自身的獨特性,雖然期間也融入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內涵,但本質還是以“巫”為特色的文化傳承。

巫文化內容豐富多姿,是人類童年時期的精神印記,具有眾多文明濫觴的研究母題,它的“天人合一”、鹽文化、藥文化、巫歌巫舞文化等等,都極大的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拓深了人類文明的廣度。

二、巫文化的現(xiàn)狀。

在我國的.歷史變遷之中,巫文化因為其詭異虛無的內質而飽受壓制,很多人都將巫文化簡單的概括為“裝神弄鬼的把戲”,這種偏見一直延續(xù)至今。

但隨著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人開始對巫文化背后的積極意義展開探索和發(fā)掘,這個沉睡千年的華夏文化終于獲得了再生。

巫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是人類早期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更是華夏文明的根基,中國人類學會會長葉舒憲表示:“中華的傳統(tǒng)中,最重要的、根最深的就是巫文化。

”2010年,政府成立了重慶華夏巫文化研究院,帶動了巫文化研究的熱潮。

但熱鬧過后,還是難掩巫文化漸漸消失之痛,其存在問題主要如下:

一是政府的介入度仍是不夠。

巫文化作為我國古文明的悠久文化,光靠幾個熱心學者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政府部門應該首當其沖的承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但是現(xiàn)實中,政府部門對巫文化的保護常常是走過場、打官腔、互推諉,不僅沒有認真的普查巫文化中整體遺留情況,對其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也是視而不見,申報巫文化為華夏正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基本沒有。

二是國家對巫文化的資源保護投入匱乏。

對巫文化的歷史文化價值沒有真正發(fā)掘,一方面對巫文化僅僅只是停留在初級的帶動旅游業(yè)上做文章,只是追求短時利益,讓本該成為保護的巫文化,反而成了謀取利益的工具,急功近利之風導致巫文化的破壞和扭曲日益嚴重;另一方面對巫文化的保護工作一直沒有納入國民經濟規(guī)劃之中,毫無系統(tǒng)保護措施,資源投入過低,保護觀念陳舊。

三是缺乏現(xiàn)行法律的保護。

文物保護法僅僅是針對有形的物質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系統(tǒng)科學的界定,讓保護工作的開展沒有法律支持。

三、巫文化保護的措施。

巫文化的保護無疑是我國文化延續(xù)上的重大事件,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項目,需要我們在認識上提高緊迫感。

這樣一種沉淀這民族、歷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的保護直接關乎我們民族文化的興衰,是落實國家科學發(fā)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對巫文化的保護:

一是在立法上加強對巫文化的保護。

不斷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體系建設,廣泛借鑒外國先進的立法規(guī)范,將以巫文化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法律的保護體系之中。

二是加強宣傳力度,讓民眾參與到保護行列之中。

公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公眾的文化素養(yǎng)高低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程度的高低。

為什么當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顯得這么力不從心,就是公眾在態(tài)度上壓根不覺得這是一件大事,錯誤的認為跟自己生活毫無關聯(lián),這是非??杀默F(xiàn)實情況。

作為我們共有的文化記憶,尤其需要我們自己親身參與進來,護守自己的根,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文明傳承。

所以,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如果不能引起廣泛的傳播,很容易就陷入淹沒無聞的境地,我們應該在教育體制上、社會影響力上多做文章,帶動國人從根本上轉變以往漠視的態(tài)度。

三是推進巫文化保護的體系建設。

不僅要搞好普查工作,還要建檔建章建制,形成一系列的保護流程,對巫文化的管理、維護、研究都應該形成長效機制,國家加大資源投入,保護程度納入地方政績考核,并培養(yǎng)出一支相關的人才隊伍。

對于巫文化的神秘和其中的豐富內蘊,怎么能不讓我們現(xiàn)世之人心動神往呢?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內蘊和底色,巫文化無疑是支撐著一個國家文化厚度的重要基石,標識著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只有不斷弘揚和繼承以巫文化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讓國家文運昌盛,才能讓民族屹立不衰。

而要做到弘揚和繼承,首先是要巫文化走入公眾視野,走出去是為了將文化傳承不衰,千萬別讓流傳了千年的巫文化在我們的手上消失殆盡。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

[2]王繼英,《巫術與巫文化》,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F(xiàn)將我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普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區(qū)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領導小組(弋政辦[2017]28號),并制定了《弋江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方案》(弋文體[2017]08號)。區(qū)文體局在全區(qū)范圍內部署了普查工作,下發(fā)了普查工作方案,并建立了覆蓋面廣泛的基層普查員隊伍,形成了區(qū)屬1鎮(zhèn)、6辦42個村(居)廣泛參與、深入挖掘的工作局面。

在普查的經費方面,文體局投入3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普查工作的開展,同時為了工作的順利進行普查組購置了電腦一臺、數(shù)碼相機一部、攝影機一部、錄音筆一支、移動硬盤一塊并租了一部qq轎車作為普查組代步工具。

從普查工作開始到現(xiàn)在,區(qū)文化館張館長帶領普查工作組到各鎮(zhèn)、辦進行了先后多次有針對性的普查工作培訓,參與培訓人次達180余人,發(fā)放宣傳材料190余份,發(fā)現(xiàn)普查線索45條,投入普查力量76人次,走訪民間藝人45人次,并對普查的信息進行及時上報。

二、普查主要線索及特色價值

產、生活中積累和修飾潤色后形成的具有哲理的語言。本次普查到的幾項醫(yī)學,如“治療腮腺炎”“治疳積”“治蛇傷”等單方至今還在民間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在加強保護中得到延續(xù)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三、普查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專業(yè)技術人才匱乏。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涵蓋面廣、開發(fā)和保護工作量大。在現(xiàn)有的工作工作人員中,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保護工作的專業(yè)人才,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深度挖掘帶來難度。二是普查工作的時間倉促、難度大。想在短短的幾個月里,把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挖掘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少傳承人已息手、外出打工。有些人雖在,但由于企業(yè)倒閉自己失去了工具、器械等必備條件根本無法展示技藝。還有的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性質、意義沒有搞懂擔心自己的絕活被別人學了去,對普查工作不配合,給普查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再就是我們的普查員和鎮(zhèn)、辦分管領導都是身兼數(shù)職、工作任務繁重,特別是招商和大拆違各鎮(zhèn)、辦人力都投入其中,致使“非遺”工作受到影響,無法按時把計劃中的工作準時落實到位,且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困難。三是整體保護迫在眉睫。弋江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豐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揮著重要的因素。如果這種方式受到破壞生產環(huán)境和生產資源喪失,制-作-工-藝將隨之失傳。許多民間醫(yī)學單方也可能會失去傳承人。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決不是單一的,是相互關聯(lián)的。要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

《綏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情況匯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四

今年初以來,在省非遺辦精心指導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下,我市按照省政府、省文化廳的統(tǒng)一部署和要求,認真貫徹“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機制、規(guī)范管理,整體保護、傳承發(fā)展”工作目標,堅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指導原則,結合我市實際,確定前期準備、線索排摸、項目普查、材料制作和市級驗收五個普查工作階段,組織全市普查工作人員廣泛深入地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至今年9月順利完成普查任務,成效顯著。

一、主要成效

我市普查工作盡管實質性起步較晚,實施普查時間不足6個月,但由于開年以來全市上下形成共識,抓后進促平衡,抓重點促發(fā)展,攻堅克難,快速推進,卓有成效,同時發(fā)揮好了后發(fā)優(yōu)勢,因此普查工作總體態(tài)勢和質量良好,并取得十分喜人的成果。

(一)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底。

我市普查工作盡管實質性起步較晚,實施普查時間不足6個月,但由于開年以來全市上下形成共識,抓后進促平衡,抓重點促發(fā)展,攻堅克難,快速推進,卓有成效,同時發(fā)揮好了后發(fā)優(yōu)勢,因此普查工作總體態(tài)勢和質量良好,并取得十分喜人的成果。

1、初步摸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shù)量。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民間手工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間曲藝、戲曲以及民間美術等7個類別,有東北二人轉、東北二人轉——拉場戲、綏棱二人轉、望奎皮影、綏棱黑陶制作技藝、蘭西掛錢、海倫剪紙、農民畫、海倫黑紙刻畫、綏棱米醋制-作-工-藝、唱菜、“烏拉草”編織工藝、拔火罐療法、柳編工藝、木片粘貼畫、源升河釀酒法、版畫、手工藝笤帚、根雕、鄒氏膏藥、耿氏微創(chuàng)無痛療法、周氏探針刀藥系列療法、工藝筷子、墨紙刻畫、咔戲、玻璃畫等26個項目。

布在全市10個縣市區(qū);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曲藝等門類在各地的差異性較大,不少項目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并帶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色。

3、傳承人狀況。普查中發(fā)現(xiàn)了一大批扎根民間的藝人,全市共走訪了非遺傳承人23人,掌握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信息,其中對重要項目的傳承人,不僅登記他們的年齡、職業(yè)、家庭住址、聯(lián)系方式及健康狀況,還進行了拍照存檔。

(二)發(fā)掘整理了一批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及時搶救本地區(qū)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是對全市瀕危項目、高價值項目、特色明顯項目、老年人年事已高項目、高潛力項目和影響廣泛項目等2493個項目優(yōu)先進行深度調查,進行錄音、錄像和攝影等采集,及時加以搶救和重點保護。如秀洲區(qū)搶救不同版本的民間文學《呆頭女婿》、《徐文長的故事》和一批傳統(tǒng)曲藝作品等。

2.結合普查推出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平湖鈸子書、海鹽滾燈、蠶桑習俗(含山軋蠶花,桐鄉(xiāng)和湖州德清聯(lián)合申報)等5個項目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嘉興灶畫藝術等12個項目被列入省第二批非遺名錄,“嘉興端午習俗”、“海寧硤石燈會”、“桐鄉(xiāng)軋蠶花”和“平湖市迎大蠟燭”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保護基地;數(shù)百個項目列入市、縣級非遺名錄;平湖市還公布了一批鎮(zhèn)級非遺名錄。其中民間文學《桐鄉(xiāng)蠶歌》、傳統(tǒng)音樂《南湖采菱歌》、傳統(tǒng)舞蹈《秦山老虎嗒蝴蝶》、曲藝《海寧灘簧》等眾多市、縣級名錄,均為這次普查新挖掘的項目。此外,我市積極配合省文化廳做好《中國蠶桑絲織》“聯(lián)合國非遺名錄”申報工作。

(三)初步建立了一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

資料全,許多項目的調查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完成,所有資料都要使用電腦操作。因此,這次普查對新老普查員來說,從知識結構到工作強度都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和挑戰(zhàn),涌現(xiàn)出了許多催人奮進、令人尊敬的感人事跡。一年多來,我市通過層層選拔、多級培訓、深造進修、實踐鍛煉等多種形式和途經,共組織和培養(yǎng)了16973名專業(yè)和業(yè)余普查工作人員,在全市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市、縣兩級文化機構業(yè)務干部為主干,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文化員為基礎,社會協(xié)查員等為補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情況匯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五

為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確保在20xx年5月前完成全市普查工作,根據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有關文件精神,我市決定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全面、深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具體工作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普查工作要以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為指導,按照文化部《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及省文化廳和省非遺中心20xx年1月15日在廈門召開的普查工作會議精神和要求,通過認真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shù)量、分布區(qū)域、生存環(huán)境、保護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及時制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抓緊認定和搶救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特別是處于瀕危狀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制度。

(二)工作目標。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目標是: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機制、規(guī)范管理,整體保護、傳承發(fā)展。

二、普查范圍和登記。

(一)民族語言(包括方言)。

(二)民間文學(口頭文學),如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史詩、長詩、諺語、謎語等。

(三)民間音樂,如民間歌曲、器樂曲、舞蹈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部分民間祭祀儀式音樂等。

(四)民間舞蹈,如生活習俗舞蹈、歲時節(jié)令習俗舞蹈、人生禮儀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產習俗舞蹈等。

(五)戲曲,如曲牌體制的戲曲劇種、板腔體制的戲曲劇種、曲牌板腔綜合體制的戲曲劇種、少數(shù)民族的戲曲劇種、民間小戲劇種、儺及祭祀儀式性的戲曲劇種、傀儡戲曲劇種等。

(六)曲藝,如說書(徒口講說、說唱相間、韻誦表演)、唱曲(板腔體、曲牌體、板牌混合體)、諧謔(相聲類、快板類、諧戲類)等。

(七)民間雜技,如雜技、魔術、馬戲、喬裝戲、滑稽等。

(八)民間美術,如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等。

(九)民間手工技藝,如工具和機械制作、農畜產品加工、燒造、織染縫紉、金屬工藝、編織扎制、髹漆、造紙、印刷和裝幀等。

(十)生產商貿習俗,包括農業(yè)生產、林業(yè)生產、漁業(yè)生產、畜牧業(yè)生產、商貿等習俗。

(十一)消費習俗,包括服飾習俗、飲食習俗與禁忌、居住習俗與信仰、交通習俗。

(十二)人生禮儀,包括妊娠習俗、分娩習俗、誕生和命名習俗、滿月禮、百日禮、周歲禮、成年禮、婚禮、離婚習俗、壽誕禮、葬禮習俗禁忌等。

(十三)歲時節(jié)令,包括節(jié)氣習俗、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等。

(十四)民間信仰,包括原始信仰、俗神信仰、廟會、祖先信仰、生殖信仰、商業(yè)信仰、精靈信仰等。

(十五)民間知識,包括醫(yī)藥衛(wèi)生、物候天象、災害、數(shù)理、測量、記事、建筑等知識。

(十六)游藝、傳統(tǒng)體育與競技,包括民間游戲、雜耍(藝)、競技等。

(十七)傳統(tǒng)醫(yī)藥,包括養(yǎng)生、診法、療法、針灸、方劑、藥物等。

(十八)其他,如傳統(tǒng)行會、香會等民間組織、村規(guī)鄉(xiāng)約等。

三、普查原則。

(一)全面性。

兼顧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間文化載體,按照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本來的生存狀況,調查和采錄,不能主觀地舍棄某些方面。

(二)代表性。

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注意民間文化現(xiàn)象中主要的形式、作品、類型、民俗現(xiàn)象,重點深入調查,選出在當?shù)厝后w社會中有較大影響的代表項目,以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

(三)真實性。

真實地、不加修飾地、不加歪曲地記錄,確保普查內容和成果真實可靠,杜絕提供虛假材料。

四、普查的組織。

(一)組織機構和任務分工。

本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屬全國首次普查,在組織機構上可參照全國文物普查的做法。市里將**市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xié)調解決相關問題。領導小組組長由市文化與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耀清擔任,副組長由市文化與出版局副局長林學進擔任。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閩西藝術中心,辦公室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日常組織和具體協(xié)調,市文化與出版局副局長林學進兼任辦公室主任,劉榮海、梁明、肖干南、沈幸蓮任辦公室副主任,梁明任常務副主任。辦公室成員由各縣(市、區(qū))文化館館長、市非遺中心有關成員及臨時聘用的相關專業(yè)人員組成。辦公室下設協(xié)調組、綜合組、技術指導組、后勤保障組。

協(xié)調組:協(xié)調組的工作職責是負責協(xié)調此次非遺普查的辦公場地、辦公設備、人員使用、媒體宣傳以及涉及相關單位的事物協(xié)調。

組長:章麗玲。

綜合組:綜合組的工作職責是組織制訂和實施《**市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及其各階段工作計劃,編制全市普查經費預算,組織開展文物普查過程中的全市性宣傳報道工作,檔案建檔備案、資料匯總、編發(fā)工作簡報、督促檢查各縣(市、區(qū))的普查工作等。

組長:蔡永德;成員:5人(名單待定)。

技術組:技術指導組的工作指責是具體指導各地普查,提供技術支持,并有針對性地派員輔導各縣(市、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配合參與省專家組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檢查、驗收工作;負責采集較有價值的非遺線索或瀕臨消亡非遺項目的音像、圖片和文字資料,并對采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形成較完整的非遺項目資料。

組長:江進才,成員:何志溪、林煥珍、蔡永德等。

后勤組:后勤保障組的工作指責是負責市普查工作的經費申請,辦公設施、設備的采購,以及有關普查工作的培訓、會議的后勤服務等。

組長:郭愛玲,成員:王媛敏鄭燕京。

劉榮海同志負責協(xié)調組工作,梁民同志負責綜合組、技術組、后勤組工作。

(二)部門職責。

在**市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協(xié)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五、普查方法。

(一)制定計劃。

普查計劃是開展普查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制訂普查計劃,明確普查的目標、具體任務、普查重點、人員配備、工作步驟、調查方法、階段成果等。在普查計劃的基礎上,根據普查任務制定普查提綱,供普查者參考。

(二)人員培訓。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涵蓋面廣的特性,相關部門和社會上挑選一批具有一定業(yè)務專長,熱心公益事業(yè)的人員,組成普查工作班子,班子成員直接指導普查員。各縣應確保每個行政村至少配備一個普查員(普查員可由農村文化協(xié)管員擔任),市非遺中心將組織專家對各縣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以上普查人員進行業(yè)務培訓,各縣應根據普查任務和個人專長,對鄉(xiāng)鎮(zhèn)以下普查的人員進行業(yè)務培訓和合理分工。

(三)點面結合。

普查工作要做好全社會動員,要開門搞調查,做到“一張網到邊,一根線到底”。要發(fā)揮當?shù)馗鲄f(xié)會、學會的作用,同時要充分利用教育部門的平臺優(yōu)勢,從學校學生入手,以問卷形式帶回家去向父輩和祖輩索要非遺線索。要重視在抓好面上普查的同時,可重點走訪,抽樣調查,可召開小型調查會,充分重視和發(fā)揮當?shù)責嵝娜说淖饔谩R⒅卣{查資源蘊藏較為豐厚的鄉(xiāng)鎮(zhèn)、村落;選擇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較有才華和獨創(chuàng)性的人進行面對面的采訪、問答、表演、展示,如故事家、歌手、民間藝人等;重點關注各地的民俗節(jié)慶(如節(jié)令、廟會等)。

(四)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是非遺普查的深入階段,要從眾多線索中有選擇性的挑選一些較有價值的線索作為田野調查。田野調查要以實地調查為主,做到所調查的項目“不漏線索、不漏環(huán)節(jié)”。要悉心拜民間傳承人為師,完整采錄講述者、傳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藝技能和相關歷史情況、人文背景、相關的.數(shù)據。做到資料來源清楚,內容真實,數(shù)據可靠。要認真填寫普查登記表,并記普查日記。

調查采訪者要以筆錄、攝影、錄音、錄像等多種形式和技術記錄民間傳承人和相關人員的講述和表演等。留意搜尋民間傳抄的唱本、歌本、長詩、鼓詞、皮影腳本、寶卷(宣卷)、經書、圖畫冊等手抄本,以及各種文獻資料和相關實物。

六、工作步驟。

根據省文化廳和省非遺中心相關要求,初步擬定我市普查工作階段:

(一)普查準備階段(20xx年1月-2月)。

1、20xx年2月份,召開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會議,部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發(fā)放《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下發(fā)相關文件及各門類普查表格,舉辦普查業(yè)務培訓班。各地文化行政部門,會同各相關部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機構、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建立普查隊伍(要求每個行政村、街道必須配備一個非遺普查員),落實相關經費,著手有關準備工作。

2、確定非遺宣傳平臺和內容,利用政府和社會宣傳媒體對此次全國非遺普查工作的目的和意義進行立體式的廣泛、持久和高密度的宣傳。通過媒體的持續(xù)宣傳,在短時間內引起社會、各部門和各級領導的關注,要讓老百姓知道什么是非遺,為什么要搞非遺普查,要讓非遺的概念傳播在全市城鄉(xiāng)的每個角落,并逐漸深入到老百姓的腦海里,從而為本次實施非遺普查鋪平道路,讓老百姓主動參與到此次全國非遺普查中來。

(二)實施普查階段(20xx年2月—4月)。

1、提供免費熱線和電子表格下載平臺。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提供非遺線索的免費熱線電話和下載點子表格的網址,熱線電話以縣為單位,每個縣安裝3臺以上免費熱線,提供非遺線索者向各自所在縣(市、區(qū))撥打熱線,也可從媒體公布的網址中直接下載表格,填好后交給當?shù)仄詹閱T。

2、召開座談會,摸排普查線索(3月15日前)。各鎮(zhèn)鄉(xiāng)(街道)應責任到人,由分管領導牽頭,把任務下達到各行政村(社區(qū)),每個行政村(社區(qū))須指定一名普查員。普查員根據實際情況,分片召開“五老”(老干部、老土地、老教師、老農民、老藝人)座談會,摸清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普查線索,填好《縣(市、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線索表》(見附件4),每個行政村(社區(qū))上報的非遺線索不得少于100項,于20xx年3月10日前報各鎮(zhèn)鄉(xiāng)(街道)。

3、梳理線索,確定調查項目(3月底前)。各鎮(zhèn)鄉(xiāng)(街道)對摸排的普查線索進行歸類梳理,確定調查項目。調查項目數(shù)平均每個村(社區(qū))不得少于10項,每個鎮(zhèn)鄉(xiāng)(街道)不少于100項。各鎮(zhèn)鄉(xiāng)(街道)確定調查項目,填好《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類別一覽表》(見附件2),于20xx年3月15日前報縣(市、區(qū))文化部門,3月20日前由各縣文化主管部門整理好后報送市非遺普查辦公室。

4、走村入戶,深入調查(2月底到4月中旬)。各鎮(zhèn)鄉(xiāng)(街道)根據確定的調查項目深入村(社區(qū))開展普查工作,按照《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查表》(見附件1)內容要求,逐項進行全面調查,做好文字、錄音和影像記錄。

在實施普查階段,市非遺中心將組織中期督查等方式,檢查和指導各地普查工作。

(三)填表整理階段(20xx年4月中下旬)。

各鎮(zhèn)鄉(xiāng)(街道)在深入普查的基礎上,整理普查資料,按類別填寫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表和一覽表,通過網絡及時上報縣(市、區(qū))文化部門審查。做好錄音、攝影、攝像等相關資料的整理、刻盤工作。

(四)組織驗收階段(20xx年5月初)。

各縣(市、區(qū))分級匯集普查工作成果,及時組織普查驗收工作,整理匯編并上報普查目錄清單和登記表、錄音錄像等相關資料,認真撰寫調查報告,做好普查工作總結。

(五)后續(xù)保護階段(20xx年6月—20xx年)。

各地及時進行成果編纂(另行部署)和后續(xù)保護工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shù)據庫,組織編纂一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項目匯編》、為便于交流、查找和管理,該書以鄉(xiāng)鎮(zhèn)(街道)為單位,每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單獨編印一本,編印完成后,分發(fā)給相關單位和普查員,讓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同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也將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shù)據庫,組織編纂《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項目匯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布圖》和《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與保護研究》等成果,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七、普查的幾點要求。

(一)各地政府要充分認識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領導,建立普查工作協(xié)調機構,有關部門密切協(xié)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要重視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意義和相關知識的宣傳,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廣泛發(fā)動群眾提供普查線索,參與普查工作。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為指導原則。注重視覺和聽覺形象的配置(文字、照片、視圖、實物),要求如實反映原貌,不走樣,盡量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保存檔案資料。對有一些雖不宜公開,但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也應進行收集和整理。普查材料按要求保質保量整理匯總后,逐級上報。

(三)在普查工作中,要有“搶救優(yōu)先”的意識,對于高齡和病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要優(yōu)先安排調查采訪和搶救搜集,以免“人亡藝絕”。

(四)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切實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牽頭和組織工作,各級財政部門要在工作及普查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各相關部門要切實負起工作責任。各文化館和文化站要把參加和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作為重要任務。普查工作分級負責,以縣為主,分級抓好指導、檢查和督促,求真務實,抓好普查工作的實施。關于普查驗收工作,另行部署。

(五)省文化廳、省財政廳、市政府、市文化與出版局等有關部門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將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表彰和獎勵。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六

我市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文件要求,狠抓落實。一是層層落實責任,多方爭取支持,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先后多次召開相關工作會議,明確各部門各科室的職能及相關責任人職責分工。二是完善和健全相關組織,我市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及專家委員會,8月,鑒于人員變動和工作分工調整,重新調整了組成人員,分別由市文化局一把手局長任組長,分管社文工作的副局長擔任副組長、主任,積極向上爭取,落實專項經費、調整充實了三名新同志,加強人員力量匹配、所需器材設備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精心謀劃、科學制訂普查工作方案。今年以來,我市先后多次組織國家級專家、學者座談、論證,多方召開協(xié)調會、論證會,有針對性地進行篩選,確定首選普查、申報的重點對象及范圍。四是加強培訓,專題布置。舉辦文化站長及普查骨干培訓班,提高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認識,同時針對部分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組織專題講解、培訓、指導。

一是抓好重點非遺項目的普查、申報工作。在去年完成溱潼會船、溱潼磚雕、淤溪面塑、滾蓮湘等普查、申報工作的基礎上,今年5月之前,我們重點抓好了溱潼魚餅蝦球技藝、白米糖塑、鄧氏脾癥、蔣垛許氏傷科項目的整理上報,申報市第二批非遺名錄。通過深入民間走訪以及組織人員到基層挖掘、收集素材,輔導、指導基層文化站工作人員幫助完善資料、裝訂檔案等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基礎臺帳資料。二是邀請專家、學者會審,指出存在不足,明確努力整改方向,完善補充方案。今年我們借助溱潼會船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的契機,專題就溱潼會船邀請有關方面專家就如何放大“溱潼會船”效應組織了研討,結合第二個世界文化遺產日在電臺、《新聞》報紙大幅度,大力度進行了宣傳報道,引起強烈反響,也達到了教化民眾、引起重視的目的。央視4套《走遍中國》欄目,專題播放了“溱潼會船”,進一步放大了這一非遺項目的重大影響。三是查用結合,發(fā)揮普查效用。近幾年來,我市通過開展各項非遺普查與保護成果展示活動,讓人們認知歷史,認知非遺保護利用價值,先后組織全市民間藝人絕活現(xiàn)場制作、展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民間美術作品展以及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圖片展、農民歌會等活動;同時,精心創(chuàng)作了溱湖旅游文化叢書、出刊了三水文化叢書《人文三水》、《物華三水》、《詩畫三水》三本重要刊物,組建了市散文學會,將我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同時精心采風,創(chuàng)作了“窯工號子”,“篩花生號子”等,打出了“滾蓮湘”、淤溪“牽驢花鼓”的品牌,今年,我們還組織了農民歌會民歌大賽,組織參加了市原生態(tài)文化農民演唱會活動,讓非遺成果得到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應用,并在市電視臺開辟“三水文化”講壇,今年以來,我局已就“三水文化”、“溱潼會船”、“走近天目山西周古城遺址文化”進行了三期講壇,先后兩批公布了市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而使得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得以傳承光大。

我市繼續(xù)把20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年”。通過“一查”:以各鎮(zhèn)為單位,對本鎮(zhèn)境內的鄉(xiāng)土歷史文化進行系統(tǒng)性大普查;“二清”:弄清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存在保護、傳承情況;“三展示”:展示調研活動的重要過程,體現(xiàn)搶救歷史文化資源的緊迫性和現(xiàn)實意義;展示本地區(qū)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物原貌以及搶救、保護和傳承情形;展示鄉(xiāng)土歷史文化大調研活動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章、攝影(含電視)、美術作品等,確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項目7項。目前,正在首手準備調研、整理包裝的有:董記牛肉、張甸斗七巧、華港皮老虎、溱潼窯工號子、淤溪牽驢花鼓、蔣垛豬頭肉、酥餅等。陳氏針灸、吉高故事、罡楊紙扎、大爐燒餅等正在整理之中。今年11月份,將結合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慶?;顒?,對大調研活動收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進行全方位陳列展示、宣傳、教育。

以上是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情況的簡單匯報。我們所做的工作離上級要求還有不少差距,我們將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抓好非遺普查、保護各項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項工作目標任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七

這是一篇關于。

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鑒!

一、咸豐縣縣域社會經濟概況。

咸豐地處鄂西南邊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結合部,屬“老、少、邊、山、窮”縣,有湖北西大門之稱;在古代亦有“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之譽。全縣版圖面積2550平方公里,轄11個鄉(xiāng)鎮(zhèn),185個村,總人口36.48萬人。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16個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67.6%。境內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森林覆蓋率為47.5%。礦產資源豐富,可供開采的礦產達13種。自然風光絢麗,有著豐厚的人文景觀。在我縣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南劇、干欄吊腳樓建造技藝、刺繡等內容豐富、底蘊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我縣各民族的驕傲,而且成為ji勵支撐全縣人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有效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優(yōu)秀民族文化遺產,是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為認真貫徹落實《文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

工作方案。

》等文件精神,我縣文化部門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縣、鄉(xiāng)各級各部門的通力協(xié)作和配合,保護工作迅速啟動并全面開展,全縣上下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效。現(xiàn)將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報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xx年6月,我縣正式啟動“非遺”普查工作,縣文體局在廣泛征求意見,充分結合實際的基礎上,制定了《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案》和《普查方案》。在當年全縣。

半年工作總結。

會上,縣文體局對普查工作進行了全面布置,明確“非遺”保護由文體局牽頭,文化館、文管所為責任主體,鄉(xiāng)鎮(zhèn)文化服務中心全力參與配合。同時,普查工作還被列入鄉(xiāng)鎮(zhèn)文化服務中心年度工作目標。

合同。

管理。為解決設備欠缺問題,文體局購置了電腦、桌椅,還派人專程到武漢購置了攝影、攝像、錄音等設備器材。為提高普查人員的業(yè)務素質,文體局召集鄉(xiāng)鎮(zhèn)文體中心、文化館、劇團、文管所等單位職工培訓會,認真組織學習了國家、省、州各級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文件、通知,祥細介紹了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普查任務、要求,并就普查業(yè)務進行了系統(tǒng)培訓,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諺語。

100多余條,新發(fā)現(xiàn)民間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間曲藝有黃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龍的“排排亮”,還收集有吊腳建造技術、咂酒、油茶湯、繡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藝,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我縣民間藝術檔案信息庫,為建立縣級名錄作好了準備。

我縣在開展“非遺”保護的過程中,一邊認真開展普查,一邊積極進行申報。xx年5月,我們將南劇、地盤子、板凳龍三項民間藝術到省工商部門進行了注冊登記,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使我縣以上三種重點民族文化藝術進入了法律保護程序,搶得了保護先機和制高點。在全州開展申報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工作中,我縣認真篩選南劇、地盤子兩個項目,組織專班編寫申報材料,制作申報電視專題片以及cd數(shù)據光盤和其它輔助材料,雖經幾次反復,但我縣每次報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時、準確,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報工作的開展。xx年年7月,我縣南劇、地盤子被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我縣南劇被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19年,我們將吊腳樓建造技藝申報了國家、省級名錄;同時,我們還積極開展了“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申報工作,2019年,我縣朝陽寺鎮(zhèn)被公布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也初步形成了“一鄉(xiāng)一品”的格局。

(三)“非遺”普查促進了我縣民間文化藝術精品的打造。

圍繞打造南劇藝術之鄉(xiāng)的目標,我縣全面加強對南劇的保護和傳承。xx年縣政府撥款20萬元,創(chuàng)作排練了大型土家歷史故事劇《女兒寨》,年底在全州人代會期間演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積極開展民間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先后多次舉辦了全縣“三民”匯演、嗩吶大賽、鄉(xiāng)村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等多種形式的民間文藝匯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壩村的苗族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擺手舞、草把龍、?;⒍返让耖g藝術精品,成功舉辦了“官壩民俗文化節(jié)”活動,有力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八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活動的結晶,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時間遺跡。

但近年來,隨著工業(yè)文明的不斷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呈現(xiàn)令人堪憂的局面,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從地球上消失。

我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國,在對其的保護上也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就重慶巫溪“巫文化”為例,試圖探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措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九

近幾年來,在自治區(qū)黨委、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和自治區(qū)人大、地區(qū)人大工委的關心支持下,阿瓦提縣將傳承、保護刀郎文化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工程,認真貫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草案)》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滿足各族人民文化生活需求,有力推動了城鄉(xiāng)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提供了文化條件。現(xiàn)將有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高度重視“非遺”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門組成工作隊,確保工作力量。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舉辦鄉(xiāng)鎮(zhèn)主管領導和“非遺”普查工作人員專題培訓班2期,確保了全縣“非遺”普查申報工作順利完成。

二、認真貫徹兩個《條例》,“非遺”普查工作成果豐碩。 在“非遺”普查工作中,我縣認真貫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草案)》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豐碩成果。截止目前,已對全縣區(qū)域內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tǒng)手工藝、民間舞蹈、雜技與競技、民俗等6個大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普查,并重點對民間音樂、傳統(tǒng)手工藝進行了普查。普查民間藝人107人,收集演唱、制-作-工-藝過程的攝像資料34盤(長達16個小時),照片228余張,錄音資料120段,調查表107份。同時,積極做好“非遺”申報工作,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1項,自治區(qū)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8項,地區(qū)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10項,收錄縣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26項;自治區(qū)級“非遺”傳承人7名,地區(qū)級10名,縣級28名。

三、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刀郎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一)深入挖掘整理刀郎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保護。組織21名民間老藝人對流傳于縣域內的刀郎木卡姆進行挖掘,整理出12個刀郎木卡姆,共160段、648句。創(chuàng)編了以刀郎木卡姆為題材的大型歌舞《刀郎之魂》、《刀郎木卡姆健身操》、《刀郎木卡姆健美操》,2017年,我縣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健身操大賽,《刀郎木卡姆健身操》榮獲銀獎。目前,《刀郎木卡姆健身操》已在全縣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和學校等全面普及。

(二)培養(yǎng)刀郎文化傳承人,充分發(fā)揮老藝人帶培作用。充分

發(fā)揮文化陣地的作用,每年利用寒暑假在縣文化館、鄉(xiāng)鎮(zhèn)文化活動中心等城鄉(xiāng)文化活動場所,舉辦刀郎文化傳承培訓班,由帶領老師專門對有興趣愛好和擅長表演的.青少年及兒童進行集中培訓。加強對民間老藝人的關心和保護,為107名民間藝人建立檔案,不斷提高民間藝人的生活待遇。從2017年,、政府為30名民間藝人每人每月發(fā)放350-530元不等的生活補貼,為20余名民間藝人減免義務工。2017年開始,、政府給8名刀郎農民畫傳承人每月每人發(fā)放600元的生活補助;2017年,縣政府領導帶領宣傳文化部門領導給生活貧困的10名老藝人送去了價值2萬元的電視機,逢年過節(jié)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春耕時送去化肥等生產資料,切實解決老藝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同時,充分發(fā)揮老藝人的傳幫帶作用,要求每名傳承人每年帶培2-3個徒弟,目前已培訓民間文藝骨干120余人。通過一系列培訓措施,確保了全縣刀郎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阿瓦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傳承保護情況匯報定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十

吳忠市地處寧夏中部,現(xiàn)轄利通區(qū)、青銅峽市、鹽池縣、紅寺堡開發(fā)區(qū)5個縣(市、區(qū)),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130萬人,回族總人口65.6萬人,約占50.2%,是我國主要的回族聚居區(qū)之一,也是全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級市,故有中國“回族之鄉(xiāng)”之譽。

吳忠距首府銀川60公里,九曲黃河穿境而過,被稱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有多年的灌溉歷史,借賀蘭山之屏障,得黃河水之養(yǎng)育,林茂糧豐、六畜興旺,是寧夏商品糧、鮮奶、果品、畜產品、水產品的重要產地,也是寧夏灘羊、絨山羊、中藥材的主要產地,并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吳忠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渾厚,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2.5萬年左右,先民便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夏(約公元前21世紀--16世紀)、先秦時代,為戎狄等少數(shù)民族部落游牧之地。春秋戰(zhàn)國(約770--2)為煦衍戎居地,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于今鹽池縣境內首設煦衍縣,大約轄今吳忠市全境,上隸北地郡,是為本地區(qū),亦今寧夏境內有行政建置之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境內置富平縣。隋唐時期屬回樂縣,西夏時期屬靈州,元朝時期屬靈州靈武縣,明朝時期屬靈州守御千戶所吳忠設堡,清朝屬靈州縣,民國時期屬靈武縣,1913年設鎮(zhèn)。1950年設吳忠市,1963年市改縣,1972年置銀南行署,1983年恢復市,5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南地區(qū),設立地級吳忠市,原縣級吳忠市更名為利通區(qū)。20吳忠市、利通區(qū)合署辦公。

吳忠地理區(qū)域獨特,交通運輸便捷,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水旱碼頭”和“天下大集”之美稱,這里商賈云集,商貿發(fā)達,西域各國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不斷涌入遷徙,形成了回回民族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和居住環(huán)境。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吳忠的經濟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穩(wěn)定、人民富裕,依托區(qū)位條件、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產業(yè)定位,吳忠市正在著力打造商貿發(fā)達、回鄉(xiāng)特色濃郁的濱河生態(tài)城市。近年來,經國家有關部委評估先后授予吳忠四個“中國號”,即“中國(吳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yè)基地”、“中國清真烹飪之鄉(xiāng)”、“中國回族建筑之鄉(xiāng)”等。

二、主要做法:

吳忠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統(tǒng)一認識,加強領導。

1、領導重視,精心安排。自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及2005年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印發(f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下發(fā)后,我們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為指導方針,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有條不紊進行普查工作。起草了《吳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送審案)征求相關部門的意見及時上報市人民政府,20市人民政府第51次會議紀要通過,當年劃撥啟動經費三萬元,用于普查工作。特別是12月在隆德現(xiàn)場會簽訂了責任書以來,按照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安排意見》,局領導親自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立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召開專題座談會,探討保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子,保持“原汁原味”,積極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挖掘社會力量,克服困難,規(guī)范運作。同時召開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動員會,制定了文化館包扶鄉(xiāng)鎮(zhèn)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職責,明確規(guī)定了包鄉(xiāng)專業(yè)技術人員即為各鄉(xiāng)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員,為推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組織保障。

2、開展調研,制定規(guī)劃。20我們制訂了吳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計劃,以20隆德現(xiàn)場會簽訂的責任書為工作目標,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為指南,明確了具體工作內容、方法、步驟,推動了普查工作的有序開展。定時召開文化館、包括各鄉(xiāng)文化站長在內的觀摩會,到張家槍訓練基地觀摩,對傳承人的生產狀況、生存狀況和項目保護情況實地調研,激發(fā)了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熱情。

3、加強宣傳,營造氛圍。我們積極配合《吳忠日報》、《吳忠電視臺》為主的新聞媒體開展宣傳,在全市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推動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年底我們配合《吳忠電視臺》制作了以“民族智慧的守望者”--巡訪吳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題的專題片,節(jié)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與之有關的項目人到保護中心詢問提供“非遺”保護要求被普查。組織開展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設計展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櫥窗,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的群眾了解相關知識和我市申報非遺的具體項目,積極有效地促進了非遺工作的發(fā)展。

(二)全面普查,成績斐然。

1、加強培訓,抓好示范。重點抓好骨干隊伍的培訓,我中心先后多次舉辦各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文化站干普查培訓班,請市級專家授課,觀看普查音像資料片,吸取普查和保護工作的經驗做法。培訓文化干部和普查員六十余人次,為高質量地完成普查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不斷發(fā)展,要求業(yè)務人員緊跟形勢,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高專業(yè)人員工作能力。為此,我們先后多次派“非遺”專干到自治區(qū)“非遺”保護中心學習,掌握了非遺數(shù)據庫錄入技術,在實際普查工作中,非遺工作人員勤學多問,使工作順利開展。

2、在普查工作中我們深入基層,細致調查。我們特別重視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干的作用,緊抓文化站長這個主線不放松,按照“三不漏”(不漏線索、不漏村鎮(zhèn)、不漏門類)的要求,調查了市區(qū)近百個行政村,走訪了數(shù)位傳承人和藝人,獲得了很多線索,并對其進行分類收集,在田野調查中認真采錄文字、圖片并錄像,回來后認真歸納整理。今年4月,動員各文化站干部和文化館工作人員,收集了86件實物,建立了吳忠市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廳,引來各方人士參觀,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好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報告篇十一

咸豐地處鄂西南邊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結合部,屬“老、少、邊、山、窮”縣,有湖北西大門之稱;在古代亦有“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之譽。全縣版圖面積2550平方公里,轄11個鄉(xiāng)鎮(zhèn),185個村,總人口36.48萬人。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16個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67.6%。境內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森林覆蓋率為47.5%。礦產資源豐富,可供開采的礦產達13種。自然風光絢麗,有著豐厚的人文景觀。在我縣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南劇、干欄吊腳樓建造技藝、刺繡等內容豐富、底蘊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我縣各民族的驕傲,而且成為激勵支撐全縣人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有效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優(yōu)秀民族文化遺產,是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為認真貫徹落實《文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

工作方案。

》等文件精神,我縣文化部門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縣、鄉(xiāng)各級各部門的通力協(xié)作和配合,保護工作迅速啟動并全面開展,全縣上下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效?,F(xiàn)將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

工作報告。

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xx年6月,我縣正式啟動“非遺”普查工作,縣文體局在廣泛征求意見,充分結合實際的基礎上,制定了《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案》和《普查方案》。在當年全縣。

半年工作總結。

會上,縣文體局對普查工作進行了全面布置,明確“非遺”保護由文體局牽頭,文化館、文管所為責任主體,鄉(xiāng)鎮(zhèn)文化服務中心全力參與配合。同時,普查工作還被列入鄉(xiāng)鎮(zhèn)文化服務中心年度工作目標。

合同。

管理。為解決設備欠缺問題,文體局購置了電腦、桌椅,還派人專程到武漢購置了攝影、攝像、錄音等設備器材。為提高普查人員的業(yè)務素質,文體局召集鄉(xiāng)鎮(zhèn)文體中心、文化館、劇團、文管所等單位職工培訓會,認真組織學習了國家、省、州各級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文件、通知,祥細介紹了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普查任務、要求,并就普查業(yè)務進行了系統(tǒng)培訓,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xx年7月起,縣文體局抽調精干人員(主要涉及音樂、舞蹈、攝影、文字等)組成專班,首先從清坪鎮(zhèn)展開普查工作。截止2019年底,完成清坪、忠堡、活龍、尖山、小村、大路壩、朝陽、黃金洞、高樂山、丁寨、甲馬池、丁寨等11個鄉(xiāng)鎮(zhèn)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蓋到全縣所有鄉(xiāng)鎮(zhèn)和大部分村組。在整個普查過程中,專班人員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扎實細致的作風,克服經費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難度大、生活不習慣等實際困難,爬山涉水,走村串戶,遍尋民間藝人。尤其對重點項目、重點傳承人進行了深入調查,運用攝像機、照相機、采訪機等現(xiàn)代設備和人工手段詳細記錄所發(fā)現(xiàn)的山民歌、民間文學,以及普查到的各種民間技藝,從而掌握了大量珍貴的信息資料。對這些資料,普查人員還各司其職,邊普查,邊整理。椐不完全統(tǒng)計,我縣普查涉及項目45個,確認縣級名錄32余個,整理文字資料50多萬字,拍攝照片1400余張,刻錄cd光盤40多張,dvd光盤20多張,登記民間藝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調30支,民間故事、諺語100多余條,新發(fā)現(xiàn)民間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間曲藝有黃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龍的“排排亮”,還收集有吊腳建造技術、咂酒、油茶湯、繡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藝,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我縣民間藝術檔案信息庫,為建立縣級名錄作好了準備。

我縣在開展“非遺”保護的過程中,一邊認真開展普查,一邊積極進行申報。xx年5月,我們將南劇、地盤子、板凳龍三項民間藝術到省工商部門進行了注冊登記,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使我縣以上三種重點民族文化藝術進入了法律保護程序,搶得了保護先機和制高點。在全州開展申報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工作中,我縣認真篩選南劇、地盤子兩個項目,組織專班編寫申報材料,制作申報電視專題片以及cd數(shù)據光盤和其它輔助材料,雖經幾次反復,但我縣每次報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時、準確,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報工作的開展。xx年年7月,我縣南劇、地盤子被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我縣南劇被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19年,我們將吊腳樓建造技藝申報了國家、省級名錄;同時,我們還積極開展了“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申報工作,2019年,我縣朝陽寺鎮(zhèn)被公布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也初步形成了“一鄉(xiāng)一品”的格局。

(三)“非遺”普查促進了我縣民間文化藝術精品的打造。

圍繞打造南劇藝術之鄉(xiāng)的目標,我縣全面加強對南劇的保護和傳承。xx年縣政府撥款20萬元,創(chuàng)作排練了大型土家歷史故事劇《女兒寨》,年底在全州人代會期間演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積極開展民間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先后多次舉辦了全縣“三民”匯演、嗩吶大賽、鄉(xiāng)村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等多種形式的民間文藝匯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壩村的苗族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擺手舞、草把龍、?;⒍返让耖g藝術精品,成功舉辦了“官壩民俗文化節(jié)”活動,有力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遺”普查促進了民間文藝活動的廣泛開展。

圍繞“非遺”保護并結合普查工作,近兩年來我們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間文化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非遺”保護和普查工作的開展。xx年至今,我縣連續(xù)舉辦了四屆“中國、咸豐梨樹文化節(jié)”,南劇、地盤子、板凳龍、鎖吶、哭嫁歌、草把龍等民間藝術多次被搬上舞臺,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龍坪鄉(xiāng)主辦了全縣第一屆鄉(xiāng)村民間文化藝術節(jié)。xx年年9月,高樂山鎮(zhèn)主辦了全縣第二屆民間文化藝術節(jié),xx年,我縣舉辦了全縣第三屆“三民”調演。xx年年10月,活龍坪鄉(xiāng)舉辦了全鄉(xiāng)民歌歌王爭霸賽。2019年11月,我縣舉辦了全縣民歌大賽。這些活動都有效地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文化,促進了普查工作深入開展。

(五)、“非遺”普查促進了優(yōu)秀民間藝人得到有效保護。

目前我縣有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名州級“民間藝術大師”、12位縣級優(yōu)秀民間藝人。在保護措施方面,我們一是于xx年舉辦全縣“三民”調演之際,請示縣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全縣首批12個優(yōu)秀民間藝人,縣政府給每人每年發(fā)放補貼800元;二是搶救機遇,將地盤子傳人李仕洲、板凳龍傳人周禮樂、干龍船、咂酒傳人李政福等人申報了省、州級民間藝術大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三是通過舉辦鎖吶大賽、民歌大賽、梨樹節(jié)、民間文化藝術節(jié)等各類活動,給廣大民間藝人創(chuàng)造了展示技藝的舞臺和獲獎的機會;四是在我縣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唐崖》雜志和文化館創(chuàng)辦的“風景彎彎”文學網站開辦專檔,加強了對民間藝人的宣傳推介。五是以農村、社區(qū)、協(xié)會、學校為載體,建立民歌、南劇基地,進一步開展“民歌、南劇進校園”活動,使其成為培養(yǎng)后備人才的基地,確保民族民間藝術絕技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六)“非遺”普查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

一是加強了對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門緊密協(xié)作,xx年組織創(chuàng)建了《唐崖》文學雜志,目前已出版12期。編輯出版了《咸豐民間故事》、《民間對聯(lián)》、《民間器樂》、《民間舞蹈》、《民間諺語》、《民間歌謠》等五大集成。二是請求縣政府設立了全縣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獎勵基金,有力地促進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近幾年來,我縣文學藝術工作者先后出版了《色調藍藍的遠處》等3部散文專集;創(chuàng)作了《鄉(xiāng)村陽臺》等120余篇散文、詩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鄉(xiāng)邊緣》獲全州“五個一”工程獎。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縣委、縣政府的重視、部門的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h委、縣政府始終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貫穿于全縣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全過程,認真落實文化遺產保護“五納入”政策。先后召開了一次縣委常委會議,兩次政府常務會,一次現(xiàn)場辦公會議,聽取了文化工作尤其是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情況匯報,研究解決文化部門具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近3年僅文化工作就制發(fā)文件10多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還先后撥款2萬元用于購買普查設備,15萬元用于開展“申遺”工作,10萬元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協(xié)調民宗局爭取資金10萬元打造南劇《女兒寨》,8萬元編輯出版《咸豐民間器樂》等文化叢書,每年2萬元創(chuàng)辦《唐崖》文藝平臺,最大限度地解決了文化部門開展保護工作的經費緊缺的實際問題??h鄉(xiāng)各級各部門認真學習《恩施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積極參與支持全縣各類文化活動的舉辦。社會各界、廣大人民群眾更是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民族文化遺產搶救保護。

(二)、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力爭民族遺產的普查保護做到規(guī)范化、制度化。在開展長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我縣文化部門始終堅持把高標準,嚴要求與先急后緩、因地制宜統(tǒng)一起來,分門別類,即不搞“一刀切”,又講究重點與一般的基本統(tǒng)一。不管是開展普查,還是組織具體的保護活動,我縣文化部門按照不同層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瀕臨絕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立項、早搶救、早建檔。對珍貴的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保護,做到文本撰寫標準化,申報專題片正規(guī)化,照片配置規(guī)范化,檔案資料數(shù)字化,對一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求有錄音、有錄像、有照片、有祥實的文字資料。而且,我縣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都將搶救保護貫穿其中。這樣,既挖掘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確立了保護重點,使珍貴的、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在經常性的保護工作中得到良好傳承合理利用。

四、下步工作打算。

雖然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已告一段落,但這僅僅只是階段性的。今后,我們將把這項工作持續(xù)開展下去,搞好查漏補缺,力爭做到全面、細致、深入。

認真整理普查資料,著手建立《咸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撰寫各個藝術門類的單項材料,建立藝術傳人檔案,建立《咸豐縣民間藝人檔案信息庫》。

(二)完成《民間藝術集成》和《文化遺產叢書》的編修工作。

組織專人專班,廣泛收集資料,分期分批印刷出版《咸豐民間舞蹈集》、《咸豐民俗》等各大集成。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的撰寫和出版工作,主要對現(xiàn)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書籍進行模底登記,組織力量選擇重點撰寫并出版一批。

我們已將南劇、地盤子、吊腳樓建造技藝向國家、省級申報了保護名錄,下一步我們將在廣泛征求意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篩選項目,力爭我縣有更多的項目入選國家、省級保護名錄。

(四)開展民間文化保護區(qū)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動。

積極支持各鄉(xiāng)鎮(zhèn)(區(qū))、村結合實際提煉1-2種本土特色文化,加緊打造、精心提高并為之開展各項文化活動,使本土特色文化更加鮮明,更加具有影響力。盡快制定文化保護區(qū)和特色文化村的評選細則,廣泛開展命名活動。今年底,完成命名第一批文化保護區(qū)和特色文化村工作。

(五)加大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力度,壯大民間藝術保護隊伍。

積極向國家、省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h級優(yōu)秀民間藝人,按照藝術門類每類評選2-3個。今年下半年,我們將與民宗局聯(lián)合召開一次民間藝術大師、民間藝人座談會,指導并督促民間藝人制定傳承民間藝術。

工作計劃。

加快培養(yǎng)青藝人鼓勵他們組織開展經常性演出活動。今年下半年力爭命名全縣第二批縣級優(yōu)秀民間藝人。

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積極創(chuàng)辦民間藝術團體,并對現(xiàn)有各類民間藝術團體和文化組織進行登記、適當時命名授牌。每年有針對性地舉辦3-5期民間藝術培訓班。請縣內知名民間老藝人跟班輔導,不斷壯大民間文藝工作者隊伍。

切實加強領導,加強部門配合,與民宗部門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文藝集成出版、民間文藝匯演;與旅游部門聯(lián)合開展生態(tài)文化保護區(qū)、特色文化村命名和文化資源開發(fā)工作。在旅游景區(qū)推出具有咸豐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印制介紹咸豐風土人情的畫冊、簡介,推廣擺手舞、地盤子、板凳龍、嗩吶、山民歌等。與廣電部門聯(lián)辦“周末文藝”或其它節(jié)目,續(xù)滾動播出咸豐本文化。與教育部門合編一本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鄉(xiāng)土文化教材,在義務教育階段四、五年級每周開放一節(jié)鄉(xiāng)土文化課。

切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爭取用3-5年的時間培訓一批民間文藝人才,出版一批民間文藝叢書,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藝品牌,開展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文藝活動。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民宗部門為龍頭,鄉(xiāng)鎮(zhèn)為支撐,農村為基礎,文藝協(xié)會為紐帶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黨政重視、部門負責、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目前,我縣正在深入實施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我們將追加措施,抓緊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努力使民族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咸豐提供精神動力。我們相信,有一批樂于傳承、善于創(chuàng)新的藝人隊伍,有一個良好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咸豐的民族文化遺產一定會得到有效保護和良好傳承,咸豐的民間藝術之花一定會開得更加鮮艷,更加燦爛。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