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心得體會如何寫 《孟子·梁惠王上》心得(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20:09:42 頁碼:7
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心得體會如何寫 《孟子·梁惠王上》心得(5篇)
2023-01-11 20:09:42    小編:ZTFB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心得體會如何寫一

大悟劉祖富編纂

【說明】本文選自《孟子·滕文公上》,記錄了孟子和許行的門徒陳相之間的一場辯論。戰(zhàn)國時代,有一派思想家是“農(nóng)家”,許行便是治農(nóng)家學說的人。這一派學者出于對當時暴政的厭惡提出恢復到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主張,他們認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親自勞動,就可不用刑罰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張。孟子從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間的質(zhì)的差別性,批駁了許行之說。孟子說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是對的,但他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理論是錯誤的,是剝削階級的理論。他把勞心與勞力,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對立看成是合理的社會分工,這就為歷代的剝削階級永遠地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原文】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1]:“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2]?!蔽墓c之處[3]。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4],捆屨織席以為食[5]。陳良之徒陳相[6],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p>

【譯文】有個研究神農(nóng)學說的人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走到門前稟告滕文公說:“(我這)遠方的人,聽說您實行仁政,希望得到一處住所做您的百姓?!彪墓o了他住所。他的門徒幾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編鞋織席為生。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了農(nóng)具耒和耜從宋國來到滕國,對膝文公說:“聽說您實行圣人的政治,這也算是圣人了,我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p>

【注釋】[1]為,治,研究。神農(nóng)之言,指農(nóng)家學派的學說。滕(téng),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踵,腳后跟。這里指走到。[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氓(méng),指從別國遷來的人。[3]與,給。處,住所。[4]衣,穿。褐,粗布衣服,當時的貧苦人所穿。[5]屨(jù),草鞋,麻鞋。[6]陳良,楚國人,是儒家學派的。[7]耒耜(lěi sì),古代的農(nóng)具。【原文】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1]。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2]。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3]。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yǎng)也,惡得賢[4]!”

【譯文】陳相見到許行后非常高興,完全放棄了他原來所學的東西而向許行學習。陳相來見孟子,轉(zhuǎn)述許行的話說道:“滕國的國君,的確是賢德的君主;雖然這樣,還沒聽到治國之道。賢君應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F(xiàn)在,滕國有的是糧倉和收藏財物布帛的倉庫,那么這就是使人民困苦來供養(yǎng)自己,哪里算得上賢呢!”第一部分:記述許行、陳相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張。

【注釋】[1]學,第一個字用如名詞,指所學的;第二個是動詞,學習。[2]道,名詞,指許行所認為的古圣賢治國之道。[3]賢者,指古代的賢君。并,一起。饔(yōng),早飯。飱(sūn),晚飯。饔飱,在這里用如動詞,指自己做飯。治,指治理天下。[4]厲民,使人民困苦。自養(yǎng),供養(yǎng)自己。惡(wǖ),哪里。

【原文】孟子曰:“許子必種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然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1]?”曰:“冠?!痹唬骸稗蓌ī冠?”曰:“冠素[2]?!痹唬骸白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痹唬骸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3]?!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4]?”曰:“然?!薄白粤χc?”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xiè器者,不為厲陶冶[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6]?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7]?”

【譯文】孟子問道:“許子一定要自己種莊稼然后才吃飯嗎?”陳相說:“對?!泵献诱f:“許子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后才穿衣服嗎?”陳相說:“不,許子穿未經(jīng)紡織的粗麻布衣?!泵献诱f:“許子戴帽子嗎?”陳相說:“戴帽子。”孟子說:“戴什么帽子?”陳相說:“戴生絹做的帽子?!泵献诱f:“自己織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泵献诱f:“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織呢?”陳相說:“對耕種有妨害?!泵献诱f:“許子用鐵鍋瓦甑做飯、用鐵制農(nóng)具耕種嗎?”陳相說:“對。”孟子說:“是自己制造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泵献诱f:“用糧食換農(nóng)具炊具不算損害了陶匠鐵匠;陶匠鐵匠也是用他們的農(nóng)具炊具換糧食,難道能算是損害了農(nóng)夫嗎?再說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燒陶煉鐵,使得一切東西都是從自己家里拿來用呢?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種工匠進行交換呢?為什么許子這樣地不怕麻煩呢?”【注釋】[1]冠,用如動詞,戴帽子。

[2]素,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3]害,妨害。[4]釜,鍋。甑(zèng),瓦做的蒸東西的炊具。爨(cuàn),燒火做飯。[5]械器,指農(nóng)具、炊具。陶冶,這里指燒制陶器、冶制鐵器的人。[6]舍,舊注“止”,只。[7]紛紛然,忙碌的樣子。憚,怕。

【原文】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薄叭粍t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2],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3]。故曰:或勞心,或勞力[4]。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5]。”

【譯文】陳相說:“各種工匠的活兒本來就不可能一邊種地一邊去做?!泵献诱f;“這樣說來,那么治理天下,難道就可以邊種地邊治理嗎?有統(tǒng)治者干的事,有被統(tǒng)治者干的事。況且一個人的生活,各種工匠制造的東西都要具備,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這是帶著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寧。所以說: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使用腦力的人統(tǒng)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tǒng)治;被人統(tǒng)治的人供養(yǎng)別人,統(tǒng)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yǎng),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第二部分:通過對話,孟子揭出許行言行的自相矛盾,論述了社會必須分工的道理,從而初步批駁了許行等“親耕”的思想。但他為階級壓迫尋找理論根據(jù),應該加以批判。

【注釋】[1] 大人,這里指統(tǒng)治者。小人,這里指被統(tǒng)治者。[2]所為,所做的東西。備,具備。這是說,一個人的生活要具備各行業(yè)所生產(chǎn)的東西。[3]路,奔走于路,疲于應付。[4]勞心,指使用腦力勞動。勞力,指從事體力勞動。[5]食(sì),給人東西吃,即供養(yǎng)。通義,指一般的道理。

【原文】“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1]。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2]。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3]。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4]。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5],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yuè濟jǐ漯tà,而注諸海[6];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國可得而食shí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譯文】“當唐堯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平定。大水亂流,到處泛濫。草木生長茂盛,禽獸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獸威脅人們。鳥獸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帶。唐堯暗自為此擔憂,選撥舜來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燒山野沼澤地帶的草木,野獸就逃避躲藏起來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導濟水、漯水,使它們流入海中;掘通妝水、漢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們流入長江。這樣一來,中原地帶才能夠耕種并收獲糧食。當這個時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經(jīng)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即使想要耕種,行嗎?”【注釋】[1]平,平定,治理好。[2]登,成熟。[3]交,交錯。中國,中原地區(qū)。[4]獨,獨自,暗自。舉,推薦。敷,治。[5]益,傳說中虞舜的臣子。掌,管。烈,放大火燒。[6]瀹yuè,疏導。注,動詞使動用法,使……流入。[7]決,打開缺口,導引水流。

【原文】“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1]。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2]。圣人有憂之,使契xiè為司徒,教以人倫[3]: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4]。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5],輔之翼之,使自得之[6],又從而振德之[7]?!ト酥畱n民如此,而暇耕乎?”

【譯文】“后稷教導百姓耕種收割,種植莊稼,莊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關于做人的道理,單是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教化,便和禽獸近似了。唐堯又為此擔憂,派契做司徒,把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系的道理教給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有內(nèi)外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唐堯說:‘慰勞百姓,使他們歸附;糾正他們,是通過“教”來糾正;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向善之心,又隨著救濟他們,對他們施加恩惠。’唐堯為百姓這樣擔憂,還有空閑去耕種嗎?”第三部分:列舉堯、舜、禹、稷、契等治洪水、驅(qū)禽獸、教稼穡、教人倫,不暇親自耕種,證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用“史實”批駁了“親耕”思想。

【注釋】[1]后稷,名棄,周的始祖。樹,藝,種植。育,生養(yǎng),指得以生存繁衍。[2]人之有道,意思是關于做人的道理。逸,安逸。[3]有,通“又”。契,唐堯的臣子,相傳是商的始祖。司徒,掌管教化之官。[4]義,指君臣間禮義之道。敘,指尊卑之序。[5]放勛,堯的號。勞之,指慰勞百姓??镏敝甘拱傩照?。[6]輔之翼之,指輔助百姓。自得之,自得其善性。[7]振,通“賑”,救濟。德,名詞用作動詞,指對百姓施加恩惠。

【原文】“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為己憂[1]。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2]。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鬃釉唬骸笤?,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3]!君哉,舜也[4]!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5]!’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譯文】“唐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把地種不好作為自己憂慮的人,是農(nóng)民。把財物分給別人叫做惠,教導別人向善叫做忠,為天下找到賢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找到賢人卻很難??鬃诱f:‘堯作為君主,真?zhèn)ゴ蟀?!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能效法天。廣大遼闊啊,百姓不能用語言來形容!舜真是個得君主之道的人??!高大啊,有天下卻不事事過問!’堯舜治理下,難道不要費心思嗎?只不過不用在耕種上罷了!”

第四部分:突出堯舜“以未為天下得人為已憂”的事例,論證勞心、勞力分工的重要性,進一步批駁了“親耕”思想。

【原文】“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產(chǎn)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shù)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于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后歸。子貢反,筑室于場,獨居三年,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々乎不可尚已?!褚材闲U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遏旐灐吩唬骸叭值沂氢遹īng,荊舒是懲?!芄角意咧?,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p>

【譯文】“我只聽說過用中原的文明去改變蠻夷的,沒聽說過被蠻夷改變的。陳良出生于楚國,愛好周公、孔子的學說,到北邊的中原地區(qū)來學習,北方的學者沒有人超過他的,他真稱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們兄弟拜他為師幾十年,老師一死就背叛了他。從前,孔子逝世,(弟子們服喪)三年后,收拾行李將要各自回去,走進子貢住處行禮告別,相對痛哭,泣不成聲,這才回去。子貢又回到墓地,在祭場上搭了間房子,獨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來的某一天,子夏、子張、子游認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禮節(jié)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說:”不行?。ɡ蠋煹娜似罚┤缤?jīng)江漢之水洗滌過,盛夏的太陽曝曬過一般,潔白明亮得無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現(xiàn)在,那個話語難聽得像伯勞鳥叫似的南方蠻子,攻擊先王之道,你卻背叛自己的老師去向他學習,這跟曾子相差太遠了。我聽說“(鳥雀)從幽暗的山谷飛出來遷到高樹上”的,沒聽說從高樹遷下來飛進幽暗山谷的。《詩經(jīng)魯頌》上說:“征討戎狄,懲罰荊舒?!芄星乙饔懗?,你卻還向楚國人學習,也真是不善改變的了?!?/p>

第五部分:責備陳相等背棄師道而學許行為不善改變。

【原文】“從許子之道,則市賈jià不貳,國中無偽wěi[6];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7]。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8];屨大小同,則賈相若。”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9]?;蛳啾遁蛳嗍舶賉10],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11],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12]?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13]!”

陳相說:“如果順從許子的學說,市場上的價格就不會不同,國都里就沒有欺詐行為。即使讓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沒有人欺騙他。布匹和絲織品,長短相同價錢就相同;麻線和絲絮,輕重相同價錢就相同;五谷糧食,數(shù)量相同價錢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價錢就相同?!泵献诱f:“物品的價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決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您讓它們平列等同起來,這是使天下混亂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細的鞋子賣同樣的價錢,人們難道會去做精細的鞋子嗎?按照許子的辦法去做,便是彼此帶領著去干弄虛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國家!”

第六部分,論述事物間質(zhì)的差別性,批駁了許行等的“同價”思想。

【注釋】[1]皋陶(gāo yáo),傳說中舜的司法官。[2]易,治,指種好田。[3]則,效法。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4]君哉,指得人君之道。[5]巍巍乎,高大的樣子。[6]賈,“價”的古字,價格。國,國都。偽,欺詐行為。[7]或,句中語氣詞。 [8]相若,相同。[9]不齊,不一樣,不一致。情,本性。 [10]或,無定代詞,有的。蓰(xǐ),五倍。什,十倍。[11]比,平列。同,等同。[12]巨屨小屨,舊說指粗糙的鞋和精細的鞋。[13]相率,彼此帶領著。

歡迎您的下載,

資料僅供參考!

致力為企業(yè)和個人提供合同協(xié)議,策劃案計劃書,學習資料等等

打造全網(wǎng)一站式需求

關于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心得體會如何寫二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nèi)涵。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培養(yǎng)憂患意識,能正確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4.積累孟子名言,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實詞,背誦全文。

2.理解解文章內(nèi)涵。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教學難點:

積累孟子名言,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課時安排:五課時

教學過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學過孔子的《論語》,和《論語》并列為四書的還有《孟子》、《大學》、《中庸》,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fā)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伋,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與老子、孔子、墨子,并稱中國四古董。他曾游說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張:“仁政”“民貴君輕”,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成為此后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

1.聽范讀。

強調(diào)句子的節(jié)奏。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p>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自由朗讀。

3.齊讀。

四、翻譯課文

1.結合注釋,試譯課文。

2.全班交流,掃除翻譯難點。

參考: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nèi)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被人們所了解。在國內(nèi)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課下重點實詞。

①舉:舉用,選拔。

②空乏:資財缺乏,即貧困。

③動心:使心驚動。

④曾益:增加.

⑤曾:同“增”

⑥恒:常。

⑦過:過失,此處是有過失的意思。

⑧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⑨作:作為,奮起。

⑩征:征驗,此處有表現(xiàn)的意思。

11色:面色。

12入:在里面,指國內(nèi)。

13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14拂:通“弼”,輔佐。

15出:在外面,指國外。

五、整體感知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作者是從哪兩方面論證的?

明確: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

六、作業(yè)

1.熟讀課文,整理課下重點實詞

2.背誦并默寫課下重點實詞。

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考查實詞背誦情況。

二、研讀課文

1.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這六個人物都出身貧賤,在經(jīng)歷了艱難的磨練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jīng)歷了磨煉,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jīng)歷磨煉,只有經(jīng)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么?

明確:經(jīng)受磨煉的好處。

5.第二段從幾個方面論述的?

明確:三個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體:“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為:“行拂亂其所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二段:個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國家。

7.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8.作者通過全文的論述,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三、拓展

1.你還知道哪些人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練,進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參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2.你還知道哪些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相類似的名言。

①沒有偉大的意志力,就沒有雄才大略。--巴爾扎克

②困難越大,戰(zhàn)勝困難就越榮耀。--莫里哀

③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會熠熠生輝。-查爾斯比亞德

④在獲得無比豐富的生命體驗的過程中,如果一帆風順,那我們將失去一些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無上喜悅,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達山頂?shù)臅r候才會欣喜若狂。--海倫凱勒

⑤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⑥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⑦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⑧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業(yè)

1.熟讀并默寫全文。

2.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國家

思想、身體、行為--入、出:亡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關于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心得體會如何寫三

1、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盡心上》

2、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孟子》

3、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孟軻

4、 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孟軻 《孟子》

5、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孟子-離婁下》

6、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7、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8、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 《滕文公》

9、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軻

10、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

11、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孟子

1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軻

13、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孟軻 《孟子·告子下》

14、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 ——孟子

15、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軻

16、 情至之語,自能感人 ——孟子

17、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孟子 《孟子》

18、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孟子

19、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2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1、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孟子》

22、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

23、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孟子

24、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孟子

25、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26、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孟軻

27、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鐘來訪的客人 ——孟子

28、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告子上》

29、 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

30、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

31、 無側(cè)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 ——孟軻

32、 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 ——孟子

33、 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34、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

35、 人無廉恥,王法難治 ——孟子

36、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軻

37、 人不可以無恥。 ——孟子

38、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孟子

39、 盡心知性,盡性知天。 ——孟子

40、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41、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孟子 《離婁篇》

42、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發(fā) ——孟子

43、 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短住吩唬骸熳髂酰q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 《孟子》

44、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45、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人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 ——孟子 《孟子·離婁篇下》

46、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 《孟子·公孫丑上》

4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48、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孟子

49、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50、 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孟子

51、 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孟軻 《孟子》

52、 志,氣之帥也 ——孟子

53、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無敵。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孟子》

54、 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孟軻

55、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

56、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陷V

57、 滕文公上: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 設為庠序?qū)W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孟子 《孟子》

58、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

59、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軻

60、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孟子

61、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孟軻

62、 告子上 食色,性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 《孟子》

63、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 ——孟子

64、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軻

65、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軻

66、 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

67、 夫志,氣之帥也。 ——孟軻

68、 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 《孟子》

69、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70、 離婁下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閑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于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孟子》

71、 公孫丑上: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 《孟子》

72、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 ——孟子

73、 梁惠王下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对姟吩疲骸诽熘?,于時保之。’” ——孟子 《孟子》

74、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孟子

7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76、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77、 告子下 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 《孟子》

78、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為方圓 ——孟子

79、 天下之本,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80、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孟軻

81、 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

82、 不以文章害辭,不以辭害志 ——孟子

83、 盡心下 山徑之蹊閑,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 ——孟子 《孟子》

84、 盡心上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孟子 《孟子》

85、 “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孟軻 《孟子·離婁上》

86、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關于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心得體會如何寫四

短文孟母三遷閱讀答案

孟子名叫孟軻(kē),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教育家。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在歷史上有“亞圣”的稱號。

孟子的父親去世很早,對孟子的教育,可費了他母親不少心血。

孟子五歲時,跟他母親住在城外公墓的旁邊。這里經(jīng)常有人送葬、筑墳、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遠遠地看熱鬧,時間一長,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戲:用泥巴做棺材,再做個泥人放在里面,兩個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幾個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喪歌……孟子的母親看到他們的這種游戲,心里很發(fā)愁:這可怎么得了,將來能成個什么樣的人哪!于是,她決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來了,在一個市場的旁邊。市場可熱鬧了,從早到晚,人來人往,買的、賣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糧食、蔬菜、水果、器皿、魚、肉……各種東西都有。孟子高興極了,成天在人群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騙人的、打架的、偷東西的、投機取巧的,什么樣的新鮮事他都看到了。沒過幾天,孟子對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親見此狀況心里又很難過:孩子成天不學好、可怎么得了,將來會變壞的。于是,她決定再次搬家。

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學堂旁邊,他漸漸地對學堂發(fā)生了興趣。每天看到學生很早就來上學,見了老師還鞠躬。有時,老師領著學生演習各種禮節(jié)和儀式,孟子看會了,也就跟著做起來,見了老師便鞠躬。學生演習禮節(jié)和儀式,他就模仿;學生唱歌,他也跟著唱……孟子成了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親看到兒子的進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中國古代有兩個很有名的大學問家、教育家,人稱“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獲

b.孟子 孟軻

c.孟獲 孟軻

正確答案:b

2.中國古代有兩個很有名的大學問家、教育家,人稱“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穎達

b.姓孔的人的兒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正確答案:c

3.對這篇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下列哪個詞語的表述最恰當? ( )

a.事不過三

b.知錯就改

c.擇鄰而居

d.知子莫如母

正確答案:c

4.孟子總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學堂旁 市場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場旁 學堂旁

c.市場旁 學堂旁 城外公墓胖

正確答案:b

四年級閱讀理解考試方向

1、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體會句子的感情色彩

4、從描寫中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5、體會按照游覽順序進行敘述

6、理解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7、揣摩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8、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9、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

10、體會按照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閱讀理解如何提升

想做好閱讀理解題就要先把這些專業(yè)用詞掌握住。這么抽象的東西該怎么教給孩子呢?可以采取反復強調(diào)認知的方法,那些專業(yè)用詞我們不能立刻讓孩子明白具體的意思。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舉例,表面的現(xiàn)象來反復強調(diào)學生的認知,先讓他了解具體的形式,然后多做題反復強化,慢慢他認知里看到類似的題就能準確把握正確的意思,才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對應的答案。

反復讀文章,鍛煉提高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整體的一個感知能力。閱讀理解這種題型首先就是要先讀懂文章,知道文章寫了什么內(nèi)容。

關于孟子見梁惠王原文心得體會如何寫五

1,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4,孟子曰:于我心有戚戚焉!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1,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2,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3,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孟子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自——《孟子·離婁上》

1,孟子曰:“不以規(guī)距,無以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3,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告子上》

1,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出自——《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孟子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4,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眾也!

5,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6,孟子的名言警句

7,以五十步笑百步

8,永言思,思孝惟則

9,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0,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11,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12,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

13,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為方圓

14,長幼有序

15,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16,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0,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21,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2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矣!

23,盡信出自——《書》,則不如無出自——《書》

24,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5,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2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2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9,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30,情至之語,自能感人

31,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2,人皆可以為堯舜

33,人無廉恥,王法難治

34,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36,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發(fā)3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38,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39,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0,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1,彼一時,此一時也

42,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43,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44,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4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47,盡信書,不如無書

48,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49,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50,人不可以無恥

51,仁人無敵于天下

52,仁者榮,不仁者辱

53,仁者無敵于天下

5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6,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

5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58,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5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孟子

6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