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范文(大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6:39:01 頁碼:14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范文(大全9篇)
2023-11-13 06:39:01    小編: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記錄并回顧自己的閱讀體驗。其次,讀后感要突出個人的觀點和理解,注重對書籍內容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發(fā)。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一

夜晚,安靜得出奇,只有我在靜靜的看紅巖。

當我讀到兇殘的敵人把竹簽插入江姐的十指時,我的心收緊,仿佛也看到了江姐那蒼白的面孔,血流不止的傷口,我真痛恨那些“殺人不長眼”的“惡魔”,也替江姐揪心;當我讀到江姐臨行前,從容不迫的穿上紅色絨絨衣,像往常一樣梳理著興發(fā)……我被這位你女英雄的氣概深深的打動了。多么偉大的革命戰(zhàn)士啊!為了共產(chǎn)主義的目標,她早把個人生死拋到了九霄云外,他為黨為人民付出了一切。

而我,平時碰到一點兒小挫折,就像縮頭烏龜一樣把頭縮進了殼里。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會呢喃的說:“別費心思了,明天早上問問同學,或看看別人的……”在家里,父母讓我做家務,我總是厚著臉皮——“靠”??康阶詈?,父母也沒有辦法,只好自己動手。日久天長,我就變得懶惰、膽小、懦弱,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勇氣、沒有信心,在江姐的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啊!

書看完了,江姐的話仍在我的耳邊回蕩:“竹簽是竹子做的,但共產(chǎn)黨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革命前輩面對重重困難都無所畏懼,我就更應該勇于拼搏,戰(zhàn)勝一切的困難!

文檔為doc格式。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二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憶了故人,回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歲月。他說這是“還債”。我看到,他所說的“債”,一方面是說了錯話的虧欠,一方面是對故人的懷念,更主要的是為讀者的所表達的歉意他為他幾十年里沒有好的作品,為他這樣一個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沒能更堅強一點作出表率,也為曾經(jīng)言不由衷說過的錯話身不由己做過的錯事。由此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心,他的可愛可敬的幼稚,他的童真。在這里,我知道一個人民作家的責任,一個人民作家的道義在那里。這和我認識的一些作家截然不同,他們能編,他們不要真實地向讀者匯報,他們只負責讓文字成為名利的符號,從來不想對讀者有什么影響,對社會有什么責任。這時候,我想起曾經(jīng)學過的一句話,為什么人的問題,還真是一個做人的原則問題。一個為人民利益的人,與一個為了自己私利的人,實在是沒有相比的地方。無論是作家,還是讀者;無論是領導,還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面前的態(tài)度,將決定這個人是一個高尚的人,還是一個卑鄙的人。

《隨想錄》讓我久久思索的,還有巴金老人寫作的艱辛。由于嚴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穩(wěn)筆,又幾次住院。但他“還債”的愿望強烈,向讀者說心里話的決心不曾動搖。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斷斷續(xù)續(xù)要寫幾個月,有時候一天只能寫出幾十個字??吹竭@些,我常常會在眼前浮現(xiàn)出老人艱難地坐在病床上拼盡全力寫下一個字的景象,不禁生出驚嘆。還是一個責任,還是在向人民,向讀者負責啊!用自己的經(jīng)歷,用自己的教訓,用自己吃過的苦,嘗過的難,從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訴讀者,告訴人民,告訴民族,告訴國家,告訴未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著書頁最后老人坐在輪椅上極目遠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著我們,注視著我們每天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似乎在問,今天,你說真話了么;你做的事,是向著你所代表的人民負責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將不能視事之前為我們寫下了這本《隨想錄》,特別是寫下他一生的感悟來,這樣一本書,珍貴二字,怎么著也配得上了。

讀了此書,讓我能記憶一生的也許只有一個字:真。從說真話開始,辦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責任心和良心。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三

初次接觸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個多么成熟的年齡,只是進入初中時,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他的《隨想錄》。當然大多是無法讀懂的,所以對于僅少明白的幾篇,記憶是不敢模糊的。感動、啟示自然不必多說,然而令我吃驚的卻是當初讀《隨想錄》時的成就感和一點一滴的感悟,還是沒有絲毫的褪色。

整本書的文章我大致都過了一遍,這本書我不敢說他寫的很好,但題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錯的,尤其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稇涯铘斞赶壬愤@篇文章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魯迅在生前他的為人、做人的原則以及人品和寫作時的態(tài)度。文中說道: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小小老頭子,一個沒有派頭、沒有架子、沒有官氣的普通人。雖然魯迅先生已離開人世,可是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巴金對他的崇拜、仰慕、敬愛之情。因為魯迅先生為他樹立了一個榜樣。魯迅一生寫的全是關于真話的書,他不斷探索真理,追求進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點是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他寫的每篇文章其實都是把心交給讀者,這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表現(xiàn)!就因為如此,巴金也同樣愿意投入并獻身于寫作,不僅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更是為了真切地來打動每個讀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靈魂、敢于承認錯誤。在整本書的后記中巴金也說自己的確欺騙過自己的感情,而且還犯過許多錯。從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對于自己犯的錯時他真誠、謙虛、質樸的態(tài)度。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魯迅先生那兒學來的,這使巴金對待人生有了一種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來的寫作上敢于敞開自己的心扉與讀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其實他是在還“心靈上的債務”,為了洗清罪過,他的傷口在流血!懷著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隨想錄》中痛苦的回憶,直到一步步逐漸深入地獨立思考。這是一個怎樣艱難的過程!

如今進入21世紀,我們同樣應該為了真理而去奮斗,不應該虛構,更不能弄虛作假??雌饋砟氵@樣做并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人,其實你已經(jīng)在無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們應該像魯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樣,學習他們敢說、敢做、敢追求的品質!在此,我還想多說一句:人死不能復生。雖然魯迅和巴金已離開了人世,但我想我會永遠記住并懷念他們的,因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就像《隨想錄》帶給了我們希望和勇氣,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卻留有余香!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四

對巴金先生的印象一直都是很淺淡的,淺淡得甚至有些不喜。

在那個輕浮氣躁的年紀,讀巴金先生的《家》,覺得很平常。

情節(jié)不說,先就不愛看那些夸張出格表情描寫和歇斯底里對話,只覺得單在看一出戲,語言很粗糙,沒有能細細咀嚼和品味的東西。

總之,沒有唯美的浪漫故事,只有血淋淋的殘酷現(xiàn)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只有清楚直白的文字。

不喜歡這樣的文字風格,順帶便不喜歡這樣的作者,所以那時的我,對巴金先生留心甚少,也知之甚少了。

淺淡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那,沒有改變。

直到一天不經(jīng)意看了句話,巴金先生說他想用他的余生來說真話,這樣才對得起讀者,對得起良心。

看到這句話時,我內心充滿了感動,很簡單很平直的語言,沒有任何華麗的修飾,卻能讓你感受到一位七旬老人傳達出來的肅穆與誠意。

當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經(jīng)歷了大半個世紀的苦難與磨礪之后,說出這樣的話,怎能不叫人心生感嘆,感動不已。

因此,我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對巴金先生的理解是如此的淺?。何淖种乐畡尤?,不在于它有多華麗;思想之深之博大,不在于它有多難懂。

我開始細細的品讀巴金先生的作品,品讀巴金先生的人生。

他的人格就像他的作品一樣樸實而真誠,粗淡卻又耐品味,像一杯香茗,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的讀,細細的品,方能領略個中滋味。

讓我們慢慢來聊,細細來品這位不愧稱之為“先生”的巴金。

巴金,一九零四年十一月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無黨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1925年畢業(yè)。

1927年旅居法國。

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

1936年與靳以創(chuàng)辦《文學月刊》。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茅盾創(chuàng)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

文革期間以中國作家代表團副團長身份在北京參加亞非作家緊急會議。

受到上海市文聯(lián)“造反派”批判,被關入上海文聯(lián)資料室“牛棚”,從此開始了靠邊、檢查、被批斗和強迫勞動的生活。

四人幫被粉碎以后,逐漸得到平反,恢復寫作權力,反思過往,再次執(zhí)筆,開始寫作。

從巴金先生的這一段簡歷,我們不難看出,巴金的人生可謂悲喜參半,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文人,他的苦難從文革開始。

這段非人的經(jīng)歷中,巴金說自己已經(jīng)不知是人或是獸了。

作為一個思想有著高度自覺的知識分子,巴金在時代的壓迫下,違背文人的尊嚴,放棄為人的良知,在那個斷壁頹垣的瘋狂時代,說了做了很多違心話和違心事。

有話說的是:國家不幸,詩人幸。

拜這段艱難歲月所賜,巴金老先生,在經(jīng)歷過十年文革的磨難后,堅強的活著,將磨難化為深思與憂慮,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隨想錄》。

《隨想錄》是巴金先生在經(jīng)歷了十年“文革”動亂之后,懷著文人的自覺與良知,從1978年起,以非凡的毅力帶病堅持創(chuàng)作并在1986年撰寫完成的,歷時整整八年。

這部散文巨著有四十二萬字,共分為五集,依次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和《無題集》。

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是《隨想錄》的靈魂。

《隨想錄》是來自于苦難經(jīng)歷的沉淀。

十年文革的浩劫給包括巴金在內的眾多知識分子及他們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文革對美好事物的摧殘和人性的的迫害,驚人心魄,這種沉重的苦難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諧社會的我們無法想象的。

文革之后,巴金做了真理的捍衛(wèi)者,第一個拿起筆來記錄文革的罪惡,抒發(fā)對真理的追求。

發(fā)出了內心的吶喊,正如他在序言中寫道的:“我明明記得我曾經(jīng)由人變獸,有人告訴我這不過是十年一夢。

還會再做夢嗎?為什么不會呢?我的心還在發(fā)痛,它還在出血。

但是我不要再做夢了。

我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人,也下定決心不再變?yōu)楂F,無論誰拿著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進入夢鄉(xiāng)。

當然我也不再相信夢話!沒有神,也就沒有獸。大家都是人?!边@種歷經(jīng)磨難后的回憶,站在當下,回頭望那段無法塵封的記憶,我們可以想象那個亂了的社會,給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們身體和心靈上帶來了多大的創(chuàng)傷。

《懷念胡風》是他最后的也是最動感情的一篇隨想,文中他詳細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風運動中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寫表態(tài)文章時的痛苦心情,此時的仟悔之情給他造成的內心傷痛已經(jīng)無以排解,而使他感到惡心、恥辱。

很顯然,巴金在這里所懺悔的,已不僅僅只是奴隸意識。

當巴金以割裂傷口的勇氣揭示出這一切潛隱在個人和民族災難之下的深在內容時,他其實也完成了對自己和對整個知識分子群體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

而《隨想錄》真正給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為知識分子的仟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識分子應該堅守的良知和責任,重新倡導了對“五四”精神的回歸。

巴金先生不僅敢于正視自己,他還提醒人們要正視歷史。

現(xiàn)在,這個歷史的紀念館還沒有建立,卻已經(jīng)到了人們紀念他的時候,這個老人在跨越了榮辱參半的一百年后,離我們而去。

舒乙說:“他生前已經(jīng)看夠了各種表演,在他去世之際,不要急于把各種溢美之詞加在他的身上,而是要去理解、繼承他的思想?!?/p>

細細的品讀巴金先生的《隨想錄》,平淡樸實,又經(jīng)得起回味。

這豈止是在讀一本隨想,這是在讀一個人的一生,這里面有沉重的歷史積淀和沉重歷史上的深刻反思。

說真話,做實事,這位“世紀老人”告訴我們:堂堂正正做人,真真實實做事,不愧良心。

我了解巴老,是起源于他的《鳥的天堂》。

那時的我,上小學四年級。

望著語文教科書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圖,便幻想著自己是一只會飛的小鳥,我的家,就在遠方小島的那棵大樹上。

然而,當我讀了《隨想錄》,我的心里多了幾份沉重。

我是讀巴老的文章長大的,知道《隨想錄》是他的暮年之作。

在這里,積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間中感悟著,使自己的心漸漸成熟。

以下是我讀完《隨想錄》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隨想錄》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挖掘了知識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和文革博物館。

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學界譽為“一部說真話的大書”。

巴金因此被譽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

我認為,巴金之所以被譽為“當代知識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對讀者的負責,另一方面是對他自身而言。

經(jīng)過十年浩劫,他開始在寫作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逐漸認識自己,開始對自己進行解剖,進行反省。

他發(fā)覺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他曾無實在根據(jù)地批判過人,而在心靈上倍受煎熬。

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體內的膿血,勢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在呼喚著自己的良心,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他視筆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劇痛,但他沒有放棄,于是每片每頁滿是血跡,但更多的卻是十年創(chuàng)傷的膿血。

我不禁驚嘆,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顛倒的一劑毒藥之后,是怎樣的掙扎過來的?面對自己的虛偽,他沒有選擇繼續(xù),而是選擇了自己的良心,真誠地懺悔著,仿佛在將自己的靈魂示眾,耐心地聽取世人的指點。

因此,對他自身而言,他是對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說:“一方面源于他對讀者的負責。

”是我在讀《隨想錄》時自始至終最強烈的感受。

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

這并不是說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說明,巴老把一切獻給了讀者,難到我會選擇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對讀者的歉意。

《隨想錄》后記中有這樣幾句話,“我覺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讀者們講真話?!薄半m然收在這里面的是‘隨想’,它們卻都是自己‘想過’之后寫出來的,我愿意為它們負責?!倍嗝纯蓯鄣氖兰o老人,他在為自己的過去還債,多么慈祥的世紀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顫抖的筆尖書寫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紀老人啊!

無論是對讀者負責,還是對自己負責,巴老無疑是我們的榜樣。

但現(xiàn)實生活中,情況卻不容樂觀。

現(xiàn)在不少所謂的“作家”,將文字作為名利的符號,用發(fā)行量、銷售量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可憐的人們都去爭相搶購。

浮燥的人們,浮燥的行為,浮躁的社會。

這些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但在現(xiàn)實中,對文學名著的冷落,對言情八卦書的癡迷仿佛一場文學瘟疫席卷文化市場,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凍時代”,不得不讓我們寒心。

還記得《隨想錄》連載不到十幾篇,便遭香港大學生的強烈抗議。

原因是他們反對巴老要讓人們牢記“文革”,他們要讓人們忘記在我們國土上發(fā)生的那些事情。

然而,巴老選擇繼續(xù),因為他不想讓人否認它們的存在,不想讓人們把這史無前例的“浩劫”看做遙遠的夢,希望國人有法國人正視過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參觀伊夫堡時曾想過吧。)為何他的愿望如此強烈?我想這來自于苦難的經(jīng)歷,“只有經(jīng)歷了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之后,只有在被剝奪了人權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個人,我才明白自己應當像人一樣,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看吧,正是因為巴老的堅決,《隨想錄》才得以繼續(xù)、完成。

巴老所經(jīng)受的苦難,我無法替他減輕,但我愿為他的精神所凈化而后蛻變成長,以此來紀念一個真正的巨人曾經(jīng)存在,現(xiàn)在存在,也必將永遠存在!

正所謂文如其人,巴金的《隨想錄》處處透著他耿直與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說理,也十分本份誠懇。

七十五歲的老人,經(jīng)歷了劫難,歷盡滄桑。

這份善良與誠懇,應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寫于文革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載。

今天讀來,言辭不免有些老套,絕不能與新生代如韓寒者來比現(xiàn)代感。

惟有真情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這正是巴金最善于表達的。

《懷念蕭珊》中“看來,我們要分別了?!笔瞧叨臧徒鸱驄D永別的聲音。

文章配了蕭珊的兩張照片,分別攝于1936年與1970年。

前后巨大的對比是夫婦在那個特殊年代遭遇劫難的最好注腳。

《沙多——吉里》描述了作者重返二十年代留學法國是住過的小鎮(zhèn),校舍依舊,而當年好心的看門人早已作古。

舊地重游是很能帶來感慨的,何況一隔就是五十年,其間法國人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而作者由二十余歲的青年變成劫后余生的老人了。

書中不少的照片顯然增添了閱讀的趣味。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五

《隨想錄》是一本好書,《隨想錄》我是看不懂的。

不是說看不懂的書就是好書,那樣好書未免太多了吧。而是說,書如巴金老先生的生平一樣,經(jīng)歷的太多,太深邃,我一個站在十幾歲尾巴上的孩子,是不敢說懂的。

《隨想錄》是巴金老人的一顆心,一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從1978年12月開始動筆,直至出版,歷經(jīng)八年完成了150篇,被譽為是一部“講真話的書”。真話是不好講的,亦是不好聽的。在這20多年中,巴金老人硬是用真話震撼著思想界、讀書界每一個有良知人的心。

我的“真話”即是:書我是看不懂的。沒有晦澀的字詞,沒有復雜的句式,滿書只有我認得的清清楚楚的文字,卻是不懂的。如同在電視機前看到的慈祥的巴金爺爺是一樣的,他的滄桑我無法讀懂。

懂不懂是一個問題,去不去懂又是另一個問題,在這如大海般的思源中,只取一瓢,便能充滿我這稚嫩的內心。初次翻開,只見得滿書的,是我所不愛看的。然而我錯了,從《望鄉(xiāng)》的討論到后來的關于騙子問題——包括清除精神污染的問題到人道主義的問題,包括對許多文學作品的討論,到人文思想解放和追究責任的問題,巴金老人一步一步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近八年實踐的思想史。他在懺悔,來自自己的靈魂深處,也來自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而我也隨著他一同自我懺悔,直到內心深處。

巴金老人的地位高不可攀的立在了一個被公眾仰視的位置上,卻從未有過輕松與快樂。他身不由己,更沒有辦法擺脫,而自己也不是那種拍案而起、奮起抗爭的人,于是他選擇了最直接的方式——自我的懺悔,希望可以悄悄的改變社會,無論結果,永不放棄。

難以想象我們的百年文學史、文化史,如果沒有巴金老人的存在會是怎樣的。他不僅用文字形象給世人提供了百年歷史的畫卷,同時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為百年的民族提供了一個讓后人認真解讀和研究的范例。滿一本“隨想”,脫離了起碼的邏輯和理性的限制,隨感隨想,完全的自由自在。在巴金老人退兩步進一步的求生中,有些話是不必完全說透的,于是文字背后的隱晦、曲折,才散發(fā)出獨特的味道。如果不真正的靜下來,不走進那個時代,又怎能理解那文字間的深重內涵。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六

若想文筆、思維雙提升,看這本書就夠了。

下午,我在咖啡館等女兒跳舞,一邊無聊地喝著咖啡,一邊隨意翻著一本剛剛入手的《瓊美卡隨想錄》打發(fā)時間??墒?,隨著書頁在指尖的滑動,我漸漸沉浸在這本精致輕巧的小書中,仿佛自己是個多年的尋寶專家,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發(fā)現(xiàn)了寶藏,貪婪地要把每一個寶貝都爭分奪秒地塞進腦袋里,生怕別人搶了去。

似乎說得有點夸張,但這的確是我翻開這本書之后的感受。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木心。對于木心,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著名畫家、詩人,曾定居在紐約。聽說他是個極有思想極富個性的藝術家,屬于大師級人物,但他的作品讀起來卻不太容易理解。我只是懷著一種好奇購入的這本書,初讀時雖然正如大家評論的那樣,有些文章如果不讀上幾遍,基本不知道他在講什么,思維的跳躍性非常強,而且看似好像沒有明確的主題,只是書寫了自己靈感迸發(fā)時的一種獨特感覺。

但是,我還是被木心先生的文筆和思想深深地吸引了,讀這本書的文字就如同冒險品嘗了一次罕見的山中野味,新奇、忐忑、別有情趣……當然,同時,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閱讀水平的薄弱和文學功力的不足,對大師的作品只能在山腳下仰望,努力踮著腳也只看到了幾處朦朧的“風景”。

嫉妒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人們?yōu)楦偁幰欢ǖ臋嘁?,對應當團結的人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亦是敵視的心理狀態(tài),故一旦放任即可能產(chǎn)生嫉妒心,它讓人感受到難過的滋味,嚴重時,人自然會產(chǎn)生恨的情感。

回想我們身邊很多悲劇的發(fā)生無不是由于攀比后產(chǎn)生的嫉妒心所致。更有意思的是,一般人們嫉妒的對象總是自己身邊的人,而不是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嫉妒心也正是近年來同窗之間發(fā)生兇殺案的罪根。

試想:如果是不認識的同齡人一夜成名,紅遍大江南北,人們要么羨慕一下,要么隨意發(fā)一番感慨了事。但如果這位名人是自己的同學或者身邊的同事,恐怕心如止水的人會有,但應該不多吧,絕大部分人心中的潮水一定洶涌澎湃,嚴重的甚至巴不得自發(fā)一場海嘯,將自己不想看到的一卷而空。

嫉妒是人之本性,正如木心先生所說,它是不知道休息的。個人認為,嫉妒心不是不可有,但應適度。輕度的嫉妒心可以引領自己“見賢思齊”,幫助自己提升能力和水平。但嫉妒心過重不但是一種潛在的危險,也應該算是一種心理問題,如若不能通過健康的教育或自我調節(jié)控制好,最好還是尋求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進行輔導,否則它就會如泛濫的洪水一發(fā)不可收拾。

然而,這些作為身外之物,歲歲年年,年年歲歲地綁架了人類最真最純的自然情感,綁架了生命本身,我們要透過它們撥云見日地看到真正的人的本質就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成功”二字,不應該是我們給它定義的那么俗氣,它應該是一種形而上的,是一種心態(tài),你認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成功可以是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可以是具有一種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也可以是夫妻在粗茶淡飯中的不離不棄…….

守身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好好調理煙塵陡亂的大量人間事,學會不斷為自己卸貨,為自己松綁,寬慰心靈,順其自然,才能擁有最純色最簡單的幸福!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七

這段時間我讀了《巴金隨想錄》書中讓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對自己的反思解剖。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而在心靈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無根據(jù)地批判過人,他跟風而上發(fā)過言。

但他跟別人不一樣,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虛偽,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虛偽,但他又沒有辦法糾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著,也受時代煎熬著。

直到十年動亂結束,他才從這種煎熬中走了出來。

想不出一個文字老人,一個體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顛倒這劑毒藥后,是怎樣地掙扎著過來的。

但是從他幾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樣地耐受著歲月的浸蝕,怎樣地步履蹣跚地熬過了那個時代。

《隨想錄》里讓我篇篇都看到的是關于說真話。

這讓人更深地明白,一個百歲老人用自己少有的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顫抖的筆寫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談得上美,才有其他。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會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過無數(shù)的假,領受過各式的假把式,遭受過種種假的殘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遺余力地揭露假的東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話來向讀者表達真實的情感,說明真實的情況,告訴真實的道理。

我感覺到,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關于說真話的真話,就是他從自己經(jīng)歷中得來的最重大、最關切、最刻骨銘心的人生經(jīng)驗教訓。

所以他要反復告誡人們,就是因為過去的假的教訓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吸取,假的事例還在不斷涌現(xiàn),他擔憂假的東西會為害人們的生活,會損害我們的民族國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憶了故人,回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歲月。

他說這是“還債”。

我看到,他所說的“債”,一方面是說了錯話的虧欠,一方面是對故人的懷念,更主要的是為讀者的所表達的歉意,他為他幾十年里沒有好的作品,為他這樣一個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沒能更堅強一點作出表率,也為曾經(jīng)言不由衷說過的錯話身不由己做過的錯事。

由此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心,他的可愛可敬,他的童真。

在這里,我看到一個人民作家的責任,一個人民作家的道義在那里。

《隨想錄》讓我久久思索的,還有巴金老人寫作的艱辛。

由于嚴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穩(wěn)筆,又幾次住院。

但他“還債”的愿望強烈,向讀者說心里話的決心不曾動遙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斷斷續(xù)續(xù)要寫幾個月,有時候一天只能寫出幾十個字。

看到這些,我常常會在眼前浮現(xiàn)出老人艱難地坐在病床上拼盡全力寫下一個字的景象,不禁生出驚嘆。

他用自己的經(jīng)歷,用自己的教訓,用自己吃過的苦,嘗過的難,從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訴讀者,告訴人民,告訴國家,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將不能視事之前為我們寫下了這本《隨想錄》,特別是寫下他一生的感悟來,這樣一本書,珍貴二字,怎么著也配得上了。

讀了此書,讓我能記憶一生的也許只有一個字:真。

從說真話開始,辦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責任心和良心。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八

約10年前,巴金先生去世了。

前幾天,我在書店見到了作家出版社再版的五集合訂本《隨想錄》。

捧起《隨想錄》,一個形象越來越清晰、熟悉,那就是可親可敬的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的名字對我們年輕一代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在歷史課上,他似乎屬于民國的舊時代,屬于著名的“激流三部曲”。

對我們這些吃漢堡、聽mp3的一代而言,他已經(jīng)很遙遠了。

對我們而言,他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符號,屬于某段過去的歷史,和我們的現(xiàn)時代并無關聯(lián)。

如今,捧著沉甸甸的《隨想錄》,我感到先生面影逐漸清晰、親切,仿佛并未離開。

從《隨想錄》第一集慢慢讀到最后的《無題集》,我仿佛和他越來越熟悉。

讀著他平實、真摯的字句,仿佛在聽親人回憶過去的時光、訴說身體的病痛和對世事的感嘆。

全書最令我感動之處,是巴老紀念亡妻的那篇《懷念蕭珊》。

字里行間,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巴金先生對夫人的依戀、懷念和……愧疚。

蕭珊女士最初是他小說的讀者,后來他們相識相戀并結合。

在戰(zhàn)爭年代,他們“分散了,又重見,相見后又別離”。

每當巴金先生遇到困苦的時候或者朋友們都各奔前程的時候,夫人總是親切地對他說:“不要難過,我不會離開你,我在你的身邊?!痹谒娜藥蜋M行的時候,巴金先生在單位里被當作“罪人”、“賤民”批斗。

但是一回到家,看到夫人的面容,他滿腦子的烏云就都消散了。

在那樣艱難的時世里,和夫人的相濡以沫給了巴老多大的安慰啊。

然而,先生的十四卷文集在文革中成為“大毒草”,蕭珊女士也成為“巴金的臭婆娘”被批斗,積勞成疾,癌癥病發(fā),不久就去世了。

更遺憾的是,夫人去世時,先生不在他身邊,沒能跟她見最后一面。

先生的遺憾、愧疚可想而知。

當我在《懷念蕭珊》中讀到先生在太平間門口看到夫人的遺體,“把地上那個還有點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幾下,一面哭著喚她的名字”,我的眼淚便撲簌簌地滴落在紙頁上了。

我耳邊仿佛聽到先生痛心地低聲喚著:“蘊珍……”。

巴金先生在《隨想錄》中說,等到他去世,要把他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攙在一起。

如今先生已逝,不知他的這個愿望是否實現(xiàn)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巴老所說的:要講真話!他是國人中少有的坦誠的人。

他勇于剖析自己,把文章當作手術刀,切刮十年文革留在他身上的膿血。

他敢于直陳丑惡,把文章當作利箭,射向林彪、四人幫一干人等,射向造成文化大革命的欺世盜名的強盜們,射向文革留給社會民眾的后遺癥。

巴老的勇氣令我欽佩。

講真話難,難在講真話不合時宜,難在會得罪人,甚至于丟了性命。

文革時,巴老就因為十四卷文集的白紙黑字無辜受屈,受盡折磨。

但他在災難過后仍然勇敢地站出來,直指形形色色的卑鄙與丑惡,直言社會需要講真話,辦實事。

即使在拼盡力氣喊出“要講真話”以后遇到極大的壓力,受到種種流言的襲擊,他仍不屈服。

這正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的品格。

在《隨想錄》發(fā)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要講真話”仍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歌功頌德、虛報數(shù)字、缺乏誠信,正是當今社會的不良現(xiàn)象。

講真話仍然需要極大的勇氣。

什么時候,“講真話”不會再是一種社會理想,而是公民普遍的道德水準呢?到那時,若以此告慰九泉下的巴老,他想必會很欣慰。

這段時間我讀了《巴金隨想錄》書中讓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對自己的反思解剖。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而在心靈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無根據(jù)地批判過人,他跟風而上發(fā)過言。

但他跟別人不一樣,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虛偽,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虛偽,但他又沒有辦法糾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著,也受時代煎熬著。

直到十年動亂結束,他才從這種煎熬中走了出來。

想不出一個文字老人,一個體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顛倒這劑毒藥后,是怎樣地掙扎著過來的。

但是從他幾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樣地耐受著歲月的浸蝕,怎樣地步履蹣跚地熬過了那個時代。

《隨想錄》里讓我篇篇都看到的是關于說真話。

這讓人更深地明白,一個百歲老人用自己少有的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顫抖的筆寫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談得上美,才有其他。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會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過無數(shù)的假,領受過各式的假把式,遭受過種種假的殘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遺余力地揭露假的東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話來向讀者表達真實的情感,說明真實的情況,告訴真實的道理。

我感覺到,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關于說真話的真話,就是他從自己經(jīng)歷中得來的最重大、最關切、最刻骨銘心的人生經(jīng)驗教訓。

所以他要反復告誡人們,就是因為過去的假的教訓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吸取,假的事例還在不斷涌現(xiàn),他擔憂假的東西會為害人們的生活,會損害我們的民族國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憶了故人,回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歲月。

他說這是“還債”。

我看到,他所說的“債”,一方面是說了錯話的虧欠,一方面是對故人的懷念,更主要的是為讀者的所表達的歉意,他為他幾十年里沒有好的作品,為他這樣一個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沒能更堅強一點作出表率,也為曾經(jīng)言不由衷說過的錯話身不由己做過的錯事。

由此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心,他的可愛可敬,他的童真。

在這里,我看到一個人民作家的責任,一個人民作家的道義在那里。

《隨想錄》讓我久久思索的,還有巴金老人寫作的艱辛。

由于嚴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穩(wěn)筆,又幾次住院。

但他“還債”的愿望強烈,向讀者說心里話的決心不曾動遙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斷斷續(xù)續(xù)要寫幾個月,有時候一天只能寫出幾十個字。

看到這些,我常常會在眼前浮現(xiàn)出老人艱難地坐在病床上拼盡全力寫下一個字的景象,不禁生出驚嘆。

他用自己的經(jīng)歷,用自己的教訓,用自己吃過的苦,嘗過的難,從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訴讀者,告訴人民,告訴國家,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將不能視事之前為我們寫下了這本《隨想錄》,特別是寫下他一生的感悟來,這樣一本書,珍貴二字,怎么著也配得上了。

讀了此書,讓我能記憶一生的也許只有一個字:真。

從說真話開始,辦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責任心和良心。

初次接觸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個多么成熟的年齡,只是進入初中時,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他的《隨想錄》。

當然大多是無法讀懂的,所以對于僅少明白的幾篇,記憶是不敢模糊的。

感動、啟示自然不必多說,然而令我吃驚的卻是當初讀《隨想錄》時的成就感和一點一滴的感悟,還是沒有絲毫的褪色。

整本書的文章我大致都過了一遍,這本書我不敢說他寫的很好,但題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錯的,尤其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

《懷念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魯迅在生前他的為人、做人的原則以及人品和寫作時的態(tài)度。

文中說道: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小小老頭子,一個沒有派頭、沒有架子、沒有官氣的普通人。

雖然魯迅先生已離開人世,可是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巴金對他的崇拜、仰慕、敬愛之情。

因為魯迅先生為他樹立了一個榜樣。

魯迅一生寫的全是關于真話的書,他不斷探索真理,追求進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點是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他寫的每篇文章其實都是把心交給讀者,這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表現(xiàn)!就因為如此,巴金也同樣愿意投入并獻身于寫作,不僅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更是為了真切地來打動每個讀者的心。

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靈魂、敢于承認錯誤。

在整本書的后記中巴金也說自己的確欺騙過自己的感情,而且還犯過許多錯。

從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對于自己犯的錯時他真誠、謙虛、質樸的態(tài)度。

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魯迅先生那兒學來的,這使巴金對待人生有了一種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來的寫作上敢于敞開自己的心扉與讀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

其實他是在還“心靈上的債務”,為了洗清罪過,他的傷口在流血!懷著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隨想錄》中痛苦的回憶,直到一步步逐漸深入地獨立思考。

這是一個怎樣艱難的過程!

如今進入21世紀,我們同樣應該為了真理而去奮斗,不應該虛構,更不能弄虛作假。

看起來你這樣做并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人,其實你已經(jīng)在無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們應該像魯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樣,學習他們敢說、敢做、敢追求的品質!在此,我還想多說一句:人死不能復生。

雖然魯迅和巴金已離開了人世,但我想我會永遠記住并懷念他們的,因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

就像《隨想錄》帶給了我們希望和勇氣,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卻留有余香!

從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時間里陸續(xù)讀完了巴金先生664頁的《隨想錄》。

他以病弱之軀寫得艱難,我則懶散地讀得拖沓。

放下書卷,心里不禁有些對不起老人的感覺。

現(xiàn)在老人已經(jīng)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應為絕唱。

認識巴老是從讀小說《家》《春》《秋》開始的。

時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一下被覺新們的命運所吸引,一口氣就要讀完一本書,讀完了這本就想著另外一本。

在那幾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進小說的情節(jié)里不能自拔。

時間雖然過去二十多年,但是這一景況還是清晰地浮現(xiàn)。

中國有許多大文學家,他們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

在我的認識里,好的作品就應當是用平淡的語言,老百姓常說的話,表達出一個時代的精神,讓人們從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現(xiàn)在有些作品,看過像一場風刮過,什么也沒有了;且不說有些文字實在讓人不知所云。

我讀過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魯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孫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紅巖》《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這樣的好作品。

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處就在于,讓人覺著平實,簡樸,有意義。

從巴老的《家》中,讓人看到了一個罪惡的吃人的舊世界的腐朽,自然地產(chǎn)生了向往推翻這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社會的思想。

作品的偉大,不在于教導人什么,而在于讓人自然地領悟到什么。

這就是巴老這類大文學家的功力之所在。

《隨想錄》中讓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對自己的反思解剖。

甚至于看上來老人就是把自己的靈魂示眾,讓人們指點。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而在心靈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無實在根據(jù)地批判過人,他跟風而上發(fā)過言。

巴金《隨想錄》讀后感篇九

巴金的《隨想錄》處處透著他耿直與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說理,也十分本份誠懇。接下來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巴金隨想錄。

歡迎閱讀!

正所謂文如其人,巴金的《隨想錄》處處透著他耿直與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說理,也十分本份誠懇。

七十五歲的老人,經(jīng)歷了劫難,歷盡滄桑。這份善良與誠懇,應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寫于文革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載。今天讀來,言辭不免有些老套,絕不能與新生代如韓寒者來比現(xiàn)代感。

惟有真情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而這正是巴金最善于表達的。

《懷念蕭珊》中“看來,我們要分別了?!笔瞧叨臧徒鸱驄D永別的聲音。文章配了蕭珊的兩張照片,分別攝于1936年與1970年。前后巨大的對比是夫婦在那個特殊年代遭遇劫難的最好注腳。

《沙多——吉里》描述了作者重返二十年代留學法國是住過的小鎮(zhèn),校舍依舊,而當年好心的看門人早已作古。舊地重游是很能帶來感慨的,何況一隔就是五十年,其間法國人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而作者由二十余歲的青年變成劫后余生的老人了。

書中不少的照片顯然增添了閱讀的趣味。除了蕭珊的,值得一提的還有他早年與大哥的合影(1920xx年)。照片中的大哥袖著手,帶著警覺防范的面色,看上去滿心不快樂。這種情緒在書中扉頁巴金在上海寓所的照片(攝于1979年)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這一點即使是善良的巴金也藏不住。

也許這“不快樂”無意中給本書的定了基調。

前段時間讀巴金老人的《隨想錄》,有一些話很受啟發(fā),摘錄如下:

不要輕視胡思亂想,思想有它自己的路。而且總是順著思路緩緩前進,只有多用自己腦子思考的人,才具有真正的是非,才有認真的探索和追求。

未來就像一件有可塑性的東西,可以由自己努力把它塑成不同的形狀。

產(chǎn)生希望的是努力,是向上、向前的努力,而不是豪言壯語。

縱然是年近八旬的老人,我也還有未來,而且我還有雄心壯志塑造自己的未來。

一百五十篇隨筆,更像是一百五十篇。

日記。

一百五十次懺悔。

“我就這樣給逼著用老人無力的叫喊,用病人間斷的嘆息,然后用受難者的血淚建立起我的‘文革博物館’來。”老人的晚年并不幸福,十年文革的夢魘折磨著他,得不到一絲安寧?!拔也辉鴾缤?,卻幾乎被折磨成一個廢物,多少發(fā)光的才華在我眼前毀滅,多少親愛的生命在我身邊死亡?!?/p>

老人是孤獨的,那從前的老友,那一生的摯愛,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都在這無盡的黑暗中悄然隕落,留下的,也在重創(chuàng)之后漸漸衰老、凋謝,而他,拖著病態(tài)的身體,破碎的心,遍體鱗傷地殘喘著。也許,如果不是那一顆偉大的藝術良心,如果不是為了能站出來講幾句真話,他也會抵不住“傷口”的潰爛,早早收場?!暗搅宋也荒鼙Wo自己的時候,我就像高爾基所描繪的鷹那樣帶著傷‘滾下海去’?!?/p>

老人反反復復絮叨著那些個可怕的字眼,那些個恍如昨日的畫面,那些個音容笑貌從不曾模糊的面孔,他恨自己沒有勇氣站出來為朋友說一句公道話,他恨自己唯唯諾諾逆來順受,他恨自己浪費了十年光陰沒能更多地為他所愛的國家和人民留下點什么,他要贖罪,于是,他用千斤重的筆劃開歷史的裂縫,扒開自己仍然在化膿流血的傷口,他惟一的心愿就是“化做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

“不少人受屈含冤痛苦死去,不少人身心傷殘飲恨終身,更多的人懷著余悸活到現(xiàn)在?!崩先讼褚恢皇荏@的小動物,一邊舔舐著傷口,一邊懷疑地看著周圍的一切,一點點動響都會嚇得瑟瑟發(fā)抖。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折磨吞噬著老人的健康,20xx年10月17日19時零6分,老人安詳?shù)厝チ耍f了想說的話,他說了真話——“沒有神,也就沒有獸,大家都是人”。

20xx年老人九十九歲之時獲選《感動中國》人物——“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地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p>

愿老人安息!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