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范文(優(yōu)質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20:20:51 頁碼:13
最新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范文(優(yōu)質9篇)
2023-11-12 20:20:51    小編:ZTFB

總結是對過去的回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成長與不足。對于學生來說,如何合理安排學習和休閑的時間,使得學業(yè)和娛樂兼顧?請大家積極參考這些總結范文,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寫作。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一

核心素養(yǎng)在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摘要:核心素養(yǎng)實際上一個高素質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而且在現(xiàn)在全球各國的教育建設中,都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和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重要選擇。對于高中化學課程來說,它的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可以幫助學生去理解其他學科中邏輯相對縝密的。但是在現(xiàn)在的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中,怎么將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并且課堂的效率還能是高效的,這是需要高中化學教師真正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將立足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對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展開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化學高效課堂。

1核心素養(yǎng)促進實驗教學。

化學這門學科它實際上是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其中包括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占據(jù)著化學教學中十分重大的一部分,很多理論上的知識體系,是沒有辦法能夠單純依靠教師口頭上的講解能夠讓學生所理解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運用相對應的實驗教學,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論知識下的理解。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整體環(huán)節(jié)都是由教師進行主導,即教師操作,教師講解。而核心素養(yǎng)下的化學實驗教學,是指高中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的時候,利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展開課堂教學。其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具體來說,就是教師不能夠全盤替代,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探討,從而慢慢看著開展課堂化學實驗教學活動。以魯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為例,教師在教授《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的時候,這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是:

第一,讓學生能夠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主要的化學性質。

第二,通過鈉和水以及鈉和氯氣之間的反應,讓學生能夠認識到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

第四,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能夠熟練取用藥品,和記性加熱等基礎的實驗操作步驟;。

第五,通過課堂學習,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的現(xiàn)象,從而讓學生體會怎樣科學、合理地運用觀察的方法進行化學實驗。根據(jù)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納與水的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察教師是怎么進行實驗步驟操作的,如:用鑷子將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然后用濾紙將金屬鈉的表面煤油吸干。

就這一個步驟,教師便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操作上,是否有能夠更好的方式呢?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又能夠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識的熏陶。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得來的知識,會遠比教師的一句一字的教授,讓學生記憶的更加牢固,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學生在化學學科上的核心素養(yǎng),而且還能夠很好地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2核心素養(yǎng)幫助理解理論知識。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除了實驗教學,剩下的一部分便是理論知識上的講解了。在化學這門學科中,有些理論知識是直接可以通過化學實驗的展示,從而讓學生去理解和接受的。但還有一部分理論知識點,它是沒有實驗操作的環(huán)節(jié),是需要學生通過抽象的思維方式,從而去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的。因此,這種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會比較痛苦和乏味,畢竟邏輯性太強了,理解起來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但是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相對來說就會好很多。以魯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為例,教師在教授《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質的量》,這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第一,讓學生懂得什么叫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的濃度的基本含義;第二,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掌握物質的量、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各物理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并且學會也能夠物質的量去計量物質;第三,讓學生掌握用物質的量濃度來表示溶液的組成,從而能夠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第四,讓學生能夠使用物質的量進行有關化學反應的簡單計算。根據(jù)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標可以利用核心素養(yǎng)中的問題探究能力,來展開課堂教學。教師讓學生先行閱讀課文內容,看看是否能夠找出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的濃度的概念定義,其中哪些能夠找到,哪些找不到。然后教師讓學生針對找不到的內容,進行小組探討,看看小組討論的結果是什么。最后再統(tǒng)一由教師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的教學效率便能夠有一個快速的提升,同時學生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也能夠有所發(fā)展。

3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能夠做到深入的理解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做到真正把握好高中化學知識點的教授方向,立足于這兩點的基礎上,再結合一系列相關的教學手段,從而才能詩構建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效的高中化學教學課堂。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二

·淺論五行(五行之本源)。

·論觀世音菩薩和觀音信仰實踐之意涵。

·論古代“輕天”思想的形成。

·傳統(tǒng)哲學與古代插花藝術的影響和發(fā)展。

·淺析借錢與還錢的哲學。

·論和諧社會與人性哲學的關系。

·《易經》解讀之變卦與算卦。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三

三字經有云: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一個四歲的孩子就懂得謙讓之道,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注意,后來以他為楷模澆鑄出來的成批作品,可沒法跟這個始作俑者相提并論)。

有關孔融,還有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遍T官為他通傳后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贝搜猿鲎砸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后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里用了一個歇后手法,意思說陳韙現(xiàn)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一時語塞。一個十歲的孩子,一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僅僅停留在辯捷的層次上。而這種沒有智慧作后盾的辯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實在沒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擔任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在職期間,除了空發(fā)議論,作一些修復城墻重建學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沒干過什么足以證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說會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對于干活的人總是指手畫腳一百個不順眼,孔融也沒跳出這個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護下,得以在盜賊蜂起的軍閥割據(jù)時代作著“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香夢,但是對于曹操的政策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如果說他勸阻曹操伐劉備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雖然迂腐但是還帶著點為天下計的味道,那么他為諷刺曹丕納甄氏而編造的“想當然”的故事,就純粹屬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過把癮就死的嬉皮士心態(tài)。

三國時代的統(tǒng)治者,對待知識分子通常有著驚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終于還是被逼到了極限。公元2,曹操把孔融滿門抄斬。當時還有一個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時候,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專心地做著某種游戲。孔融還懷著一種僥幸心理問使者:“我好漢做事好漢當,能不能放過我的孩子?”沒想到他兒子秉承了他的硬骨頭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說道:“父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兩個小孩子口中造出的。從這寥寥數(shù)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遺傳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還有著超乎他上的非凡見識。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四

核心素養(yǎng)在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摘要:核心素養(yǎng)實際上一個高素質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而且在現(xiàn)在全球各國的教育建設中,都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和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重要選擇。對于高中化學課程來說,它的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可以幫助學生去理解其他學科中邏輯相對縝密的。但是在現(xiàn)在的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中,怎么將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并且課堂的效率還能是高效的,這是需要高中化學教師真正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將立足于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對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展開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化學高效課堂。

1核心素養(yǎng)促進實驗教學。

化學這門學科它實際上是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其中包括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占據(jù)著化學教學中十分重大的一部分,很多理論上的知識體系,是沒有辦法能夠單純依靠教師口頭上的講解能夠讓學生所理解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運用相對應的實驗教學,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論知識下的理解。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整體環(huán)節(jié)都是由教師進行主導,即教師操作,教師講解。而核心素養(yǎng)下的化學實驗教學,是指高中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的時候,利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展開課堂教學。其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具體來說,就是教師不能夠全盤替代,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探討,從而慢慢看著開展課堂化學實驗教學活動。以魯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為例,教師在教授《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的時候,這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是:

第一,讓學生能夠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主要的化學性質。

第二,通過鈉和水以及鈉和氯氣之間的反應,讓學生能夠認識到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

第四,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能夠熟練取用藥品,和記性加熱等基礎的實驗操作步驟;。

第五,通過課堂學習,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的現(xiàn)象,從而讓學生體會怎樣科學、合理地運用觀察的方法進行化學實驗。根據(jù)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納與水的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察教師是怎么進行實驗步驟操作的,如:用鑷子將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然后用濾紙將金屬鈉的表面煤油吸干。

就這一個步驟,教師便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操作上,是否有能夠更好的方式呢?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又能夠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識的熏陶。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得來的知識,會遠比教師的一句一字的教授,讓學生記憶的更加牢固,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學生在化學學科上的核心素養(yǎng),而且還能夠很好地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2核心素養(yǎng)幫助理解理論知識。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除了實驗教學,剩下的一部分便是理論知識上的講解了。在化學這門學科中,有些理論知識是直接可以通過化學實驗的展示,從而讓學生去理解和接受的。但還有一部分理論知識點,它是沒有實驗操作的環(huán)節(jié),是需要學生通過抽象的思維方式,從而去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的。因此,這種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會比較痛苦和乏味,畢竟邏輯性太強了,理解起來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但是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相對來說就會好很多。以魯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為例,教師在教授《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質的量》,這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第一,讓學生懂得什么叫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的濃度的基本含義;第二,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掌握物質的量、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各物理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并且學會也能夠物質的量去計量物質;第三,讓學生掌握用物質的量濃度來表示溶液的組成,從而能夠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第四,讓學生能夠使用物質的量進行有關化學反應的簡單計算。根據(jù)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標可以利用核心素養(yǎng)中的問題探究能力,來展開課堂教學。教師讓學生先行閱讀課文內容,看看是否能夠找出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的濃度的概念定義,其中哪些能夠找到,哪些找不到。然后教師讓學生針對找不到的內容,進行小組探討,看看小組討論的結果是什么。最后再統(tǒng)一由教師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的教學效率便能夠有一個快速的提升,同時學生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也能夠有所發(fā)展。

3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能夠做到深入的理解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做到真正把握好高中化學知識點的教授方向,立足于這兩點的基礎上,再結合一系列相關的教學手段,從而才能詩構建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效的高中化學教學課堂。

高效課堂論文二。

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摘要]在課改大背景下,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亦如此。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必須滲透到信息技術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教師可通過資料收集、知識解析、多元引導、實踐操作等措施,從不同維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本理念;高效課堂;構建。

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眾多,教師要有前瞻和預判意識,根據(jù)教學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設計課堂教學。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那么,如何進行科學的設計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切實參與學習活動,是信息教師需要直面和解決的問題。

一、在資料收集中完成自主學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必須依賴于興趣,喚醒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迸d趣以需要為基礎,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實際上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被激發(fā),才會自主開展學習活動。此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課改的目標。一個人只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完成知識的建構,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信息《認識計算機》時,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請大家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料,收集有關計算機的知識,如計算機的起源、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發(fā)展歷程等?!睂W生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有的用網(wǎng)絡查找,有的到圖書館查閱,探究熱情高漲。第二節(jié)課上,教師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計算機知識,課堂學習氛圍熱烈。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學意識尚未真正形成,自學能力也比較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查閱途徑,引導學生探究,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二、在知識解析中凸顯個性特征。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材施教,堅持啟發(fā)誘導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認知存在差異,對同一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在知識解析過程中,教師要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授課方式,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傳統(tǒng)的知識解析,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作為最常用的講解知識的方法,講授法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學生在聆聽中能夠迅速掌握學習重、難點。然而,這種知識解析方法的劣勢也很明顯:教師講述的時間長,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在知識解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豐富教學手段。例如,教學《認識鍵盤》時,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鍵盤的四個分區(qū),在學生對這四個分區(qū)有清晰的認知后,教師具體講解各功能鍵盤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假如我想復制粘貼一段文字,可我又不想用鼠標,如何用鍵盤完成操作?”學生開動腦筋,想到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思路得到拓展。教師讓學生講解采用這些方法的依據(jù),并對這些方法進行評價。講解完這個知識點后,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知,教師讓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嘗試用這些方法進行復制粘貼。問題討論法、媒體演示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都是信息技術教學常用的重要方法。問題討論法指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晰解答問題的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是指教師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在討論中習得知識學習的方法。多元化的知識解析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探究知識的熱情高漲,學習個性得到彰顯。

三、在多元引導中形成質疑思維。

自主學習是課改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由于教師對自主學習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自主學習常常演變成“放散羊”,導致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難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小學階段,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較弱,需要教師進行多元引導。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導,以彌補學生注意力、認知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如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兩個引導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后,教師可讓學生提問,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例如,教學《修改圖形》時,教師首先展示幾幅圖:“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幾幅圖,看它們有沒有問題?!睂W生認真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疑問。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兩人為一組進行互動,一名學生提出疑問,另一名學生進行解答。學生的思維迅速啟動,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對策,使質疑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教師利用制作好的作品進行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修正。這樣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特點,課程教學自然進入預設軌道,教學效果良好。當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產生認知偏差時,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做好教學服務,組織好課堂教學秩序,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質疑是探索認知的開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課堂學習氣氛,鼓勵學生質疑。教師設計思考問題時要做好篩選,選取價值較高的問題。為了讓學生也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教師可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即一名學生扮演老師,一名學生提出問題,由“老師”來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質疑、釋疑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在實踐操作中建立知識體系。

實踐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信息技術的學習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其學科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注重實踐訓練。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對相關知識進行驗證,才能逐漸建立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因此教師要為學生上機操作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理論知識的學習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而對實踐操作情有獨鐘,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設計多元化的訓練內容,將游戲融入其中,增強實踐訓練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教學《調整圖形》后,教師設計一個實踐練活動,即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競賽。規(guī)則如下:各小組成員每人調整一幅圖,調整的內容分為復制、粘貼、旋轉、拉伸,每個人需要調整的內容是隨機的,順利完成任務且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在這個實踐操作中,因為有時間的限制,所有學生的神經都繃緊了,競爭氛圍濃厚。這里,教師利用學生愛玩游戲的特點開展設計訓練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活動中不僅掌握了調整圖形的方法,而且競爭意識、小組協(xié)作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信息技術訓練活動設計的思路眾多,教師可以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活動。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這時教師要讓學生再次復習理論知識,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教學實效,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逐漸建立完整的信息知識體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對自身價值和地位進行重新定位,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在此基礎上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盡情發(fā)揮自主性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教師可通過多元化的引導方式,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實踐操作訓練,構建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作者:孫承娟單位:江蘇連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學。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五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當當?shù)淖痔?。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后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shù)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一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后人懷詠。謝道韞還是個小mm的時候就相當了得。

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爸x安大贊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這一贊,謝安何等樣人,不說他在淝水之戰(zhàn)中的鎮(zhèn)定氣度,也不說他權謀機變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歸隱的澹泊心態(tài),只說后世的詩仙李太白向來眼高于頂,有著天子呼來不上來的狂氣,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這個東山不出的謝安石。其時天下號稱名士的何止千萬,能得謝安一贊幾乎可以藉此榮耀終身。

另一則故事就更經典了,一次冬日謝氏家族聚會,正趕上大雪鵝毛般片片落下,謝安于溫酒賞雪之余,雅興大發(fā),問在座的謝氏后輩,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韞的堂哥謝明接口:“撒鹽空中差可擬?!?/p>

(這位老兄空中撒鹽何故,難道想人工降雪?:))。謝道韞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簡單一句,謝道韞的詩情才氣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謝安大聲稱善,夸獎道韞敏慧過人。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六

身體是人生之根本,但關于身體的問題,從古到今的哲學家關注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西哲學都曾試圖超越身體,甚至想要抹殺身體的存在。西方哲學長期持身心二元論,認為心靈或靈魂才是哲學社會科學關注的對象,而身體則被納入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中國古代哲學雖有注重修身的傳統(tǒng),但亦實以“心性之學”為中心。自尼采、??乱詠恚軐W開始關注身體與思想之間的隱秘聯(lián)系,尤其近些年來,“身體”開始進入西方思想和學術界眾多學者的研究視野。相比之下,國內學者對身體和身體哲學的研究相對滯后。下面發(fā)表的兩篇文章,代表了我國學者對這個問題的初步思考,希望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20世紀上半葉,在胡塞爾“回到事物本身”的現(xiàn)象學綱領的感召下,現(xiàn)代西方的一批具有批判思想和疑古精神的年輕的哲學家們,在對傳統(tǒng)哲學種種業(yè)已被視為不易之論的本體論假定給予大膽質疑的同時,發(fā)起了一場為再造傳統(tǒng)而先行奠基的哲學上的“尋根”運動。在這一運動中,雖種種新見迭出不窮,但最具顛覆性和原創(chuàng)性的工作則屬法國現(xiàn)象學家梅洛-龐蒂的對所謂“身體”的本體論意義的木曷橥。與傳統(tǒng)西方種種業(yè)已意識化的哲學不同,梅洛-龐蒂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宣稱:“世界的問題,可以始于身體的問題?!逼鋵?,梅氏這一宣言不僅是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致思取向的根本糾撥,而且也為我們真正切入中國哲學、為我們溯尋中國哲學之“根”提供了路引。也就是說,掩埋在深厚文化沃土中的中國哲學之“根”,既非西方傳統(tǒng)思辨哲學中的那種“意識”,也非晚出的中國哲學中的所謂“天理”或“人心”,而是誠如王夫之所言,“即身而道在”,它就平中見奇地體現(xiàn)在我們每一個人活生生的身體之中。

這種根于身體的哲學本體論,除了表現(xiàn)在中國古人對宇宙的終極性思考不是發(fā)端于對世界的“驚奇”而是始于對人自身人身處境的“憂患”之外,還集中地表現(xiàn)在其以一種“切己自返”和“返身而誠”的方式,把人自身的身體看作是宇宙真正的起點和本源。在作為中國哲學源頭的古老的《易經》中,這種宇宙真正的起點和本源就是所謂的“太極”?!疤珮O”的“太”字即為“大”字的引申義。而“大”字按許慎《說文》,其為象形字,即像直立的首、手、足皆具的人的身體形狀。這一字形在中國古代的甲骨文和后來的銅器銘文中都得到了有力的印證。因此,該詞源學的考察表明,對于去今已遠的中國古人來說,其是通過一種所謂的“依形軀起念”的方式來構造自己的宇宙理念,故形上之太極恰恰以形下之人身得以體現(xiàn)。而要真正理解這一“下學可以上達”的奧秘,就不能不涉及到中國古人對“身體”概念的獨特的理解,以及我們稱之為一種所謂的中國式的“身體現(xiàn)象學”理論。

中國古人之于“身體”概念理解的獨特性在于,與西方人那種作為純粹物理對象的軀體不同,對于中國古人來說,身體之身除作為物理對象的軀體之外,正如古漢語“身”字字義所表明的那樣,還兼有突出的“親自”、“親身”和“親自體驗”等等內涵。因此,在這里,我們毋寧說看到中國古人對身體的一種現(xiàn)象學式的還原。經此還原,一方面,身體由一種異已的存在回到了本已的存在;另一方面,這種還原又同時保持著現(xiàn)象的充盈豐滿而不犧牲身體的外部具體體現(xiàn)。因此,這一中國式的身體概念的推出本身就代表了對人類哲學史上種種二元論學說的克服和消解,它把諸如人與物,內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本我與非我等對立項經由一種親身性的身體真正融為一體。而宋儒張載所謂的“我體物未嘗遺,物體我知其不遺也”(《張子正蒙·誠明》)的論斷,以及為中國古代眾多哲人所大力闡揚的那種中國哲學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實正是以這種現(xiàn)象學式的身體概念為其真正濫觴。實際上,在中國哲學中,這種現(xiàn)象學式的物我合一的身體也即一種“體用不二”的身體。這同時也意味著,對于中國古人來說,身體已不再局限為我的七尺血肉之軀,而是作為一種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非實體化的“潛在的身體”,也即“可能活動的身體”,以一種“借用顯體”的方式經由行為向無窮無盡的大千世界顯現(xiàn)和開放,乃至于世界的萬事萬物都被視為是人身體行為的“目的論的項”,乃至于“人身雖小,暗合天地”,整個宇宙都被視為人自身的'身體場。而《易經》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一永遠“未濟”的宇宙圖式,與其說是對宇宙本身既定的客觀規(guī)律的揭示,不如說恰恰是對于人之“挺身于世界”、人身向宇宙身生成這一生命之旅的彰顯。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的根于身體的宇宙論學說不僅表現(xiàn)為把人自身的身體視為宇宙的起點和本源,而且還突出地表現(xiàn)為以人自身的身體的發(fā)生生成機制來解讀宇宙本身的發(fā)生生成機制。這最終導致了在所謂“陰陽哲學”的名下,中國古人從人的“男女之道”推出“宇宙之道”這一中國哲學的哥白尼式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對于中國古人來說,既然把宇宙看作是根于人的身體的宇宙,看作是人身體的化身,那么對人身體何以生成、何以可能的解答其實就是對宇宙本身何以生成、何以可能的根本解答。這樣,“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人之身體來自男女這一發(fā)生學的原理其實就不僅是對人的身體何以生成、何以可能的解答,同時也是對宇宙本身何以生成、何以可能的解答。因此,對于中國古人來說,宇宙的“原發(fā)生命機制”并非遙不可及、深不可測的東西。相反,“易則易知”,它就以一種身體體驗的方式下學而上達地體現(xiàn)在“造端于男女”這一夫婦之愚里。故男女之道不僅代表了人自身生命的發(fā)端,而且也從中徑直開出了關于宇宙何以鴻蒙初啟、何以開天辟地這一中國古代哲學的“創(chuàng)世紀”的宣言。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古老的《易經》不啻可被視為人類最早的“性學”經典。從指代男根女陰的陰陽兩爻,到《系辭傳》中的“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這一性活動的直白,這些被今之道學家們視為“不正經”而三緘其口的“身體書寫”,竟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國古代首經的堂殿以至于成為中國哲學的“核心語言”。同時,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地”與“男女”相提并舉且作為不易之論而業(yè)已成為老生常談。所謂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辭上傳》),所謂“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系辭下傳》),以及“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如此等等都無不表明了這一點。因此,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正是基于這一徹底的泛性主義宗旨,男女之性既“至大無外”地被推廣到整個宇宙,又“至小無內”地被還原到每一個個人。中醫(yī)理論堅信每一個體身體生命都可陰陽辯證即后者的印證,以至于有西方學者在研究中國的《黃帝內經》后不無詫異地驚呼,黃帝的身體竟是雙性同體的,這樣,西方人的“性別”概念就成了“錯誤的名詞”。

綜上所述,就中國古代的宇宙論學說而言,無論是其有關本源問題的理解,還是其有關發(fā)生機制的認識都無不系于身體,該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基于思維和研究存在是什么的所謂的“存在的哲學”,不如說是一種根于身體和研究生命如何可能的所謂的“生活的哲學”。這也充分說明了何以中國古人的終極性思考始終與身體性思考難分難舍地糾纏在一起,致力于所謂“安身”、“守身”、“貴身”、“返身”、“省身”的問題永遠是古之賢哲的第一等事,而對執(zhí)迷于“身外之物”的那種所謂的“以身為殉”的原始的焦慮始終使其憂心忡忡。同時,也正是從這種身體主義的宇宙論出發(fā),才使中國古代“世道”同于“醫(yī)術”之說得以成立,孫思邈言“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醫(yī)”,古人云“不為良相,則為良醫(yī)”。人們看到,后現(xiàn)代主義者尼采所謂的哲學就是醫(yī)學或生理學這一在西人眼里驚世駭俗之論,其實對于中國人來說卻了無新意,早已被中國古人目為不言而喻的自明之理。

中國哲學中這一身體性特性除了集中體現(xiàn)在其宇宙論理論外,還普遍地涉及到中國哲學的幾乎所有領域。如中國古代倫理學中之于所謂“修身”的強調、之于社會倫理“造端于夫婦”的肯定、之于血濃于水的“親親”的推崇,以及中國古代宗教觀中所特有的以血緣為紐帶的“慎終追遠”和“祖宗崇拜”的思想,中國古代認識論中所堅持的以象征和體驗為特征的“身體思維”的理論,如此等等,都無不打上了身體的深深烙印。因此,身體性作為中國哲學之為中國哲學的核心規(guī)定,其已駕一馭萬地統(tǒng)攝了中國哲學中的所有論域和原則,舍此我們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舍此我們就無從把中國哲學和其他哲學加以嚴格的區(qū)別。

盡管我們完全可以從沉重的歷史出發(fā)對這種身體哲學作出厚今薄古的評判,然而我們卻無法規(guī)避其現(xiàn)代語境下積極而深刻的哲學內涵。對中國哲學中身體性的重新發(fā)現(xiàn)不僅有助于中國古典哲學之真正的正本清源,而且面對當今人類普遍的“無根性”和“貧血癥”的生命現(xiàn)狀,它代表了對以“以身為殉”為取向的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最早的抗議和批判,并為我們向一種更為徹底更為根本的“生活世界”的回歸提供了堅實的鋪墊。此外,這種身體哲學所推崇的作為“原發(fā)生命機制”的男女互濟的“太和”之道,既是對傳統(tǒng)西方哲學所固執(zhí)的“同一性”原則的有力反撥,又可對后現(xiàn)代哲學所沉迷的“差異性”原則給予矯治,從而為我們拓出了步出當代人類哲學困境的一條希望之徑。它毋寧說告訴我們,當今人類最深重的和原發(fā)性的危機,乃是日隆的男性權力話語和與之相伴的愈演愈烈的克隆自然所導致的生態(tài)性危機,而醫(yī)治危機的根本良藥,就是重返和回到中國古老的《易經》中為我們所昭示的那種“和而不同”的男女之道。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七

從實習報到日到實習結束,我們整個實習隊整整呆了40多天,在這個40多天里,真正的使我們體驗了一次從學生到老師的心跳感覺。雖然,實質意義上講,我們還沒有成為真正的人民教師。但是,從實習開始的那天起,我便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教師。so100so100。

報到那天,教務主任把我們一行安排在高二實習,我被安排在高二(5)班,這是段長特意安排的,我的指導老師姓繆是一名有著20年教齡的高級教師,我暗自高興能得名師指導,同時作為一名實習班主任,幫助班主任李玲老師管理班級。整個實習階段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聽課階段、講課階段、小結評議階段,正是這三個階段使我們實習步驟一步步展開,使我們的實習取得了圓滿成功,也獲取了實習輝煌的成果,現(xiàn)在,來詳細總結這三個階段:

到了第二個星期四,我就在指導老師的授意下開始講“線性規(guī)劃”這一節(jié)。這一節(jié)分3個課時,一個課時40分鐘,由于是第一次講課,所以心里有一點緊張,教案及備課也是全面細心完整,經指導老師看過指導后,我開始上課。聽課老師有年段數(shù)學組長,指導教師及另外一個數(shù)學教師,在上完課后,我認真地聽取了各位老師對我的評價后,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如:講課聲音不夠大,字跡板書不夠合理安排等,但整體教學清晰,教態(tài)自然等。在剖析了自己的不足以后以及把握了自己優(yōu)點之后,我開始對自己定位后再上課,這樣整個3節(jié)下來我終于明白了這方寸講臺所蘊含的真正含義,那就是在這方寸上,你得用最佳的狀態(tài)及最佳的方法和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流,使知識傳授給學生。我除了正式授課還承擔了班級里的作業(yè)批改及練習評講等。在這一系列下來,雖然很苦很累,但也磨練了自己,我認為值得。

以上是我對整個教學活動的總結。

現(xiàn)在,以下是對班主任工作的小結。

作為一個班主任,首先是抓好班集體的凝聚力。這是第一天作為班主任時,李老師對我講的第一句話,于是在這句話以后我開始了我的實習班主任生涯,班主任工作除了每天督促全班做好廣播操及下午視聽課紀律外,還要帶領同學們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及開主題班會,這些必要的.班主任工作極大地促進衛(wèi)我跟學生們的交流,于是在了解了同學們的一些想法后,我有針對性地和李老師配合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有男同學提議每個星期一的最后一節(jié)自習課是否可以給他們一節(jié)活動課。于是我上報段長,再征得段長和李老師同意后和高二(6)班同學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籃球比賽,并在最后取得勝利,但是在這次比賽后我們并不是真正地看中結果,在此次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班級凝聚力才是這次最大的收獲。

其次,就是開展主題班會了,此次實習我總共開了兩次主題班會,分別以“成長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時間與效率”為主題,大大使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糾正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及使他們明白時間怎樣合理搭配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八

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摘要]在課改大背景下,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亦如此。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必須滲透到信息技術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教師可通過資料收集、知識解析、多元引導、實踐操作等措施,從不同維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本理念;高效課堂;構建。

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眾多,教師要有前瞻和預判意識,根據(jù)教學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設計課堂教學。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知識。那么,如何進行科學的設計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切實參與學習活動,是信息教師需要直面和解決的問題。

一、在資料收集中完成自主學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必須依賴于興趣,喚醒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迸d趣以需要為基礎,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實際上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被激發(fā),才會自主開展學習活動。此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課改的目標。一個人只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完成知識的建構,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信息《認識計算機》時,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請大家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料,收集有關計算機的知識,如計算機的起源、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的發(fā)展歷程等。”學生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有的用網(wǎng)絡查找,有的到圖書館查閱,探究熱情高漲。第二節(jié)課上,教師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計算機知識,課堂學習氛圍熱烈。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學意識尚未真正形成,自學能力也比較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查閱途徑,引導學生探究,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二、在知識解析中凸顯個性特征。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材施教,堅持啟發(fā)誘導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認知存在差異,對同一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在知識解析過程中,教師要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授課方式,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傳統(tǒng)的知識解析,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作為最常用的講解知識的方法,講授法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學生在聆聽中能夠迅速掌握學習重、難點。然而,這種知識解析方法的劣勢也很明顯:教師講述的時間長,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在知識解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豐富教學手段。例如,教學《認識鍵盤》時,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鍵盤的四個分區(qū),在學生對這四個分區(qū)有清晰的認知后,教師具體講解各功能鍵盤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假如我想復制粘貼一段文字,可我又不想用鼠標,如何用鍵盤完成操作?”學生開動腦筋,想到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思路得到拓展。教師讓學生講解采用這些方法的依據(jù),并對這些方法進行評價。講解完這個知識點后,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知,教師讓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嘗試用這些方法進行復制粘貼。問題討論法、媒體演示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都是信息技術教學常用的重要方法。問題討論法指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晰解答問題的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是指教師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在討論中習得知識學習的方法。多元化的知識解析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探究知識的熱情高漲,學習個性得到彰顯。

三、在多元引導中形成質疑思維。

自主學習是課改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由于教師對自主學習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自主學習常常演變成“放散羊”,導致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難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小學階段,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較弱,需要教師進行多元引導。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導,以彌補學生注意力、認知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如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兩個引導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后,教師可讓學生提問,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例如,教學《修改圖形》時,教師首先展示幾幅圖:“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幾幅圖,看它們有沒有問題。”學生認真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疑問。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兩人為一組進行互動,一名學生提出疑問,另一名學生進行解答。學生的思維迅速啟動,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對策,使質疑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教師利用制作好的作品進行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修正。這樣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特點,課程教學自然進入預設軌道,教學效果良好。當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產生認知偏差時,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做好教學服務,組織好課堂教學秩序,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質疑是探索認知的開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課堂學習氣氛,鼓勵學生質疑。教師設計思考問題時要做好篩選,選取價值較高的問題。為了讓學生也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教師可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即一名學生扮演老師,一名學生提出問題,由“老師”來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質疑、釋疑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在實踐操作中建立知識體系。

實踐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信息技術的學習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其學科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注重實踐訓練。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對相關知識進行驗證,才能逐漸建立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因此教師要為學生上機操作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理論知識的學習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而對實踐操作情有獨鐘,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設計多元化的訓練內容,將游戲融入其中,增強實踐訓練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教學《調整圖形》后,教師設計一個實踐練活動,即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競賽。規(guī)則如下:各小組成員每人調整一幅圖,調整的內容分為復制、粘貼、旋轉、拉伸,每個人需要調整的內容是隨機的,順利完成任務且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在這個實踐操作中,因為有時間的限制,所有學生的神經都繃緊了,競爭氛圍濃厚。這里,教師利用學生愛玩游戲的特點開展設計訓練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活動中不僅掌握了調整圖形的方法,而且競爭意識、小組協(xié)作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信息技術訓練活動設計的思路眾多,教師可以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活動。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這時教師要讓學生再次復習理論知識,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教學實效,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逐漸建立完整的信息知識體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對自身價值和地位進行重新定位,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在此基礎上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盡情發(fā)揮自主性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教師可通過多元化的引導方式,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實踐操作訓練,構建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作者:孫承娟單位:江蘇連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學。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參考篇九

讀后感悟是指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首音樂,然后把感悟和感悟寫進一篇文章,叫做讀后感悟。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我喜歡買書,但不是愛讀書的人,每次讀書都是虎頭蛇尾,一旦不能一氣呵成,就從此擱置了,于是家里、辦公室到處都是看了一半的書,或將書翻扣著將封面封底統(tǒng)一向上,或夾個書簽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論書籍更是如此。要“照鏡子,正衣冠”,我應該老老實實承認,每次寫個人評價“能夠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其實是撒了謊的,對于我這種說假話已經近乎習慣的人,的確應該“紅紅臉,出出汗”好好進行一下批評與自我批評了。

兒子讀高三,經常會在網(wǎng)上買書,中學封閉管理,無法收快遞,地址常常留我的。鑒于此,我比兒子早一步接觸到了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氣格外好,太陽暖暖的照著,大院里的銀杏樹葉子飄落下來,一地金黃。水池邊的長椅被曬得暖暖的,四周靜悄悄的,應了一句俗話:太平時代“連午后的陽光都是安寧的”,我干脆坐到長椅上,打開快遞包裹拿出《中國哲學史》,四周一片靜謐,內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變得安靜乃至干凈,“一篇讀罷頭飛雪”,不知今夕何夕。我這樣一個無知的躁動者,第一次與馮友蘭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對望。

不得不說,《中國哲學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學讀物,它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對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思索人生。

馮有蘭先生說,“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時候,人們常常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環(huán)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之處和省略之處,構成某種哲學的特色。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哲學,中國哲學有著眾多的門派和不同的發(fā)展完善階段,在中國,哲學與人人有關,中國哲學支撐起了中國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人的感情還未迸發(fā)出來時,內心無所謂“過分”或“不及”,這時稱為“中”。人的感情傾瀉出來,保持恰如其分,達到“和”?!昂汀眮碜浴爸小?,“中”又是“和”所必須。這個思想適用于表達人的感情,也適用于表達人的欲望。每個人的行為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都有一個平衡點,使人在表達感情和滿足欲望時,知乎所止。如果在一個社會里,各種人都懂得對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適度地滿足,社會便達到和諧、安定、秩序井然。當然,有些事情爭取是好的,在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也必須要去爭取,沒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僅僅是人生過客,這是一個好時代,我們應當通過努力來成就自己。而現(xiàn)實的欲望常常讓人瘋狂,不擇手段讓自己的房子、車子、票子等等各種財富最大幅度的增長,或以自己擁有的各種權力為榮耀,爭一時之高下,此刻,是否應該靜下來想一想:為了什么?那真是我們想要的嗎?富貴也好,貧賤也罷,最后只不過或無或有的一塊墓碑而已吧!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記得有一次在領導宴請西班牙客人時,席間聽到這位客人說,中國的問題是“管了太多的窮人,所以富人的負擔很重”。此刻,這個問題用中國哲學觀點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就是“仁”,這個“仁”就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礎—“王道”,中國需要富強、渴望富強、離開了“富強”國家便會陷入積貧積弱,這是中國近代史最慘痛的經驗教訓,但中國的問題顯然不是簡單的“富強”所能解決的,把富強建立在王道的基礎上,實現(xiàn)王道與富強的統(tǒng)一,才是更高層次的富強。

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

如果說讀史可以明智,那么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

我喜歡買書,但不是愛讀書的人,每次讀書都是虎頭蛇尾,一旦不能一氣呵成,就從此擱置了,于是家里、辦公室到處都是看了一半的書,或將書翻扣著將封面封底統(tǒng)一向上,或夾個書簽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論書籍更是如此。要“照鏡子,正衣冠”,我應該老老實實承認,每次寫個人評價“能夠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其實是撒了謊的,對于我這種說假話已經近乎習慣的人,的確應該“紅紅臉,出出汗”好好進行一下批評與自我批評了。

兒子讀高三,經常會在網(wǎng)上買書,中學封閉管理,無法收快遞,地址常常留我的。鑒于此,我比兒子早一步接觸到了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氣格外好,太陽暖暖的照著,大院里的銀杏樹葉子飄落下來,一地金黃。水池邊的長椅被曬得暖暖的,四周靜悄悄的,應了一句俗話:太平時代“連午后的陽光都是安寧的”,我干脆坐到長椅上,打開快遞包裹拿出《中國哲學史》,四周一片靜謐,內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變得安靜乃至干凈,“一篇讀罷頭飛雪”,不知今夕何夕。我這樣一個無知的躁動者,第一次與馮友蘭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對望。

不得不說,《中國哲學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學讀物,它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對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思索人生。

馮有蘭先生說,“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時候,人們常常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環(huán)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之處和省略之處,構成某種哲學的特色。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哲學,中國哲學有著眾多的門派和不同的發(fā)展完善階段,在中國,哲學與人人有關,中國哲學支撐起了中國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感情還未迸發(fā)出來時,內心無所謂“過分”或“不及”,這時稱為“中”。人的感情傾瀉出來,保持恰如其分,達到“和”。“和”來自“中”,“中”又是“和”所必須。這個思想適用于表達人的感情,也適用于表達人的欲望。每個人的行為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都有一個平衡點,使人在表達感情和滿足欲望時,知乎所止。如果在一個社會里,各種人都懂得對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適度地滿足,社會便達到和諧、安定、秩序井然。當然,有些事情爭取是好的,在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也必須要去爭取,沒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僅僅是人生過客,這是一個好時代,我們應當通過努力來成就自己。而現(xiàn)實的欲望常常讓人瘋狂,不擇手段讓自己的房子、車子、票子等等各種財富最大幅度的增長,或以自己擁有的各種權力為榮耀,爭一時之高下,此刻,是否應該靜下來想一想:為了什么?那真是我們想要的嗎?富貴也好,貧賤也罷,最后只不過或無或有的一塊墓碑而已吧!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記得有一次在領導宴請西班牙客人時,席間聽到這位客人說,中國的問題是“管了太多的窮人,所以富人的負擔很重”。此刻,這個問題用中國哲學觀點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就是“仁”,這個“仁”就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礎—“王道”,中國需要富強、渴望富強、離開了“富強”國家便會陷入積貧積弱,這是中國近代史最慘痛的經驗教訓,但中國的問題顯然不是簡單的“富強”所能解決的,把富強建立在王道的基礎上,實現(xiàn)王道與富強的統(tǒng)一,才是更高層次的富強。

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

如果說讀史可以明智,那么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

選擇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因為自己一直喜歡哲學,尤其是喜歡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給了讀者,因為畢竟這本書成書額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學者之一。它的問世,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意義。而它翻譯成為中國后,也更不失為一本言簡意賅,輕松易懂的中國哲學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呈現(xiàn)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xiàn)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在那樣一個生產力極端低下,戰(zhàn)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著書教學,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或者和平和努力??梢哉f,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高峰。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寫道:“他們(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袊幕木窕A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組織形式),而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馮友蘭教授將宗教等現(xiàn)象稱為超道德現(xiàn)象,并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哲學意識(如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過濃厚,因而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養(yǎng)。中國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事實上,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宗教的權威被不斷削弱。很多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這個世界除宗教之外沒有什么辦法達到可高的價值,那么人們宗教儀式的淡薄的確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實上,哲學能夠達到更高的價值,它更為直接,也更加單純。哲學取代宗教的地位,這合乎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出了在中國哲學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學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類至高道德上體現(xiàn)其價值,樸素點說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哲學家就是熱愛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馮友蘭教授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心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該不關心哲學,因為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盡管經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在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后,馮友蘭教授選取了諸子百家中代表性學說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每個朝代之初,百廢待興,統(tǒng)治者大多勵精圖治,道家”清虛自守“、”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就其用來作為恢復國力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導思想。而到了統(tǒng)治中期,社會需要穩(wěn)定秩序,統(tǒng)治者大多采用儒家倫理來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順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極必衰,由于缺乏監(jiān)督和制約,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每個王朝的鼎盛便預示著她開始一步步的走向衰敗。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貪污腐化,魚肉百姓。此時民怨沸騰,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辦法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v觀中國哲學,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把關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系上,所以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除了最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認識論理論是一種樸素的實在論,墨家中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先秦的科學家,這自然讓我這個學工科的大學生產生了巨大興趣。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fā)現(xiàn)的。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shù)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shù)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隱居于魯山縣熊背鄉(xiāng)黑隱寺并卒葬于此,現(xiàn)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中國哲學并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歷了很多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仡櫄v史,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中國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一直都具有這樣的韌性與海一般廣闊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時代,一個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時代,中國哲學依舊能綻放它的光彩。

馮友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比瞬恍枰诮袒?,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跋M藗兌寄茉谥袊軐W中尋求到心靈的慰藉。

作者馮友蘭先生出現(xiàn)在《無問西東》片尾的彩蛋里,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學家。1935年寫作完成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典。

從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主要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也只有大師做得到。本書一半的篇幅在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從漢代起主要是儒道,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復興,雖然名家迭出,卻遠沒有先秦時期那樣迷人。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價值,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

也許我們平日并不會思考哲學問題,但知曉了老祖宗們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為什么是我,我們的民族為什么是這樣的民族,那都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基因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血液里,使我們帶著一脈相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釋這個世界,去尋找關于一切的答案。

馮友蘭先生說,他對哲學的理解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省。人活著的話一定會想,這種想法是反省。

中國有很多哲學家,之所以被稱為哲學家,是因為他們對他們的人生進行了系統(tǒng)的反省。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反省了自己一生的教育教育、人生探索,最終有了論語這一儒家經典。

反思是促進思想的原因。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儒學為國家正統(tǒng)學。儒家也吸收了許多其他家庭的思想。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為他考慮了儒家,儒家受到了很大的弘揚。

生活也是如此。沒有反省的生活是無色的,就像雨天一樣,沒有太陽的照明變得灰暗,沒有明亮的光彩。

反省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從出生到死亡們的大腦都在思考。雖然很細,但它證明了我們的生命!

書的最后一句話深深地感動了我。人們經常不說很多話就不會沉默。沉默是金,在成為金之前,不沉默是瘋狂的。在光明的成功背后,一定要吃苦,經歷黑暗,最終成功,擁抱光明。

哲學是什么?小時候,我完全沒接觸過,感覺它就像是人們經常談論的那些很厲害的東西?,F(xiàn)在,我依然不懂哲學是什么,總以為它太難,太深奧了。幾周前,老師讓我們讀《中國哲學簡史》,我想從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個星期讀完了這本書。剛讀時,覺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當老師推薦我們“啃”讀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奧妙所在:它所說的許多觀點和理論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細細閱讀之后,感覺這本書還很有韻味。

這本書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來談談對最為典型的“儒道互補”思想的粗淺看法。儒家,是一個主張“仁”“愛人”的學派,主要講述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更好的融入社會,彰顯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卻恰恰相反,它主張“無為而治”,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惡因果,人們只需除去不應該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無為“。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會,以人為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為本。這兩家看起來是對立的,毫不相干的,卻又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就拿“出世”和“入世”來說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實就是融入社會之中,把握好人際關系。儒家自身也已經做到了“入世”,因為儒家行事高調。漢武帝時期還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潮流,使儒家變得家喻戶曉,成為當時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顯得低調多了,因為道家屬于那種歸隱派,它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滿足感和靈魂的超脫感,“超凡脫俗“似乎已經成為了道家的專屬名詞。況且道家崇尚人與自然,心靈的高尚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一種出世的象征吧。

所謂“儒道互補”,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類一生下來就會融入社會這個集體,在現(xiàn)代這個華燈璀璨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總要比人與自然間的相處多得多,所以處理人際關系就顯得尤其重要。在我看來入世雖然膚淺,卻實用,出世雖然會獲得所謂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虛無縹緲的。但也不是說出世就毫無意義,畢竟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有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需要自我安慰,支持和鼓勵。這些都是心靈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就好比我們現(xiàn)在努力學習,為的是以后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但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要堅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驕傲。當你不過于追求功名利祿,每天過得充實滿足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哲學道理,等待我們去理解,同樣,這個世界也還有許多的哲學,等待我們去思考,去探索。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我剛看到《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xiàn)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闭軐W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彼嬖V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順應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論的東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心像一面明鏡?!边@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以前,我總認為哲學很深奧,很遙遠,甚至認為我一定接觸不到哲學。然而,我讀了《中國哲學簡史》后,不得不驚嘆,馮友蘭先生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雖然對我而言,讀這本書有些吃力,但馮友蘭先生并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yè)術語,而是用了許多文淺意深的語言進行論述,還是深深吸引了我。讀完這本書,我改變了我的想法,哲學離我并不遠,哲學,始于思想。

在書中,馮友蘭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想什么,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要對思想進行思想?!边@句話我認為是哲學的根本。人要能認清自己,認清自己能夠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疇,在自己的思想范疇之內進行不斷地思考,深層次的思考也就能變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這也許就是哲學的本質吧。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認識你自己”,與馮友蘭先生所說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學都是建立在“認識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哲學才能使我們提升心靈的境界,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哲學,即智慧之學,人的智慧來自于人的思考。無論多么偉大的學者、哲學家,他們的智慧源泉都來自于他們那善于思考的大腦,從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誕生也就是哲學的出現(xiàn),對他們而言,哲學,無處不在。

“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于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边@段話依然來自《中國哲學簡史》,它足夠驗證“哲學是始于思考”的。“反思”無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層次的思考,而“系統(tǒng)的反思”是聚反思、總結于一體,就像優(yōu)秀的學者、哲學家,他們不但善于思考,還善于總結,總結的產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誕生”,它就是關于思考的總結。

所以做一個會“系統(tǒng)反思”的人,哲學就會離你很近。哲學,始于問題。

近日拜讀馮友蘭先生之《中國哲學簡史》,先生河南人,巧合的是,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二程皆是河南人,今日河南,古之中原也,中原人,居高而心亦高,近王又思道。

哲學,思想之思想,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的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內意義本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先生所述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之人任務便是讓人向著越來越高級之境界成長,趨于至善,以成圣人也!

首先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主要是“六家”:陰陽、儒、墨、道、法、名家,接著是秦統(tǒng)一中國,主要用法家。兩漢時期,以儒家為主,亦兼用黃老之術。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新道家,梁啟超稱這一時期為老學時代,佛教此間亦傳入中國。到了盛唐,則以佛學為主,并與新道家相互激蕩而發(fā)展出中國的佛學禪宗。梁啟超則稱這一時期為佛學時代。宋明時期為更新的儒學,它結合了佛學的成果,梁啟超稱這一時期為儒佛混合時代,我們今天一般稱宋明時期的哲學為理學,稱二程、朱熹、陸王等為理學家。再下來就是清代,馮友蘭認為清代雖然學術成就巨大,但其哲學思想成就比較遜色。隨后,西方哲學傳入,進而產生現(xiàn)代中國哲學。

無論何種哲學都是與當時之社會環(huán)境、政治生態(tài)息息相關,周天子的衰弱,春秋時代的不義之戰(zhàn)、戰(zhàn)國的爭霸、秦王朝的統(tǒng)一又短命、漢王朝穩(wěn)定的正禮、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動亂、隋唐的盛世、五代十國的短命、宋之繁榮、元明清之禁錮,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需求,不同哲學的需求也正是民眾之心理縮影,絜矩之道、無為之道、老莊、陰陽、兼愛、理學、心學……無不是一代代先師們?yōu)榻鈶n于民,平治天下之真心,他們才是值得我們懷念、敬佩之人,更是應秉承之道!

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我們知道了我們如何而來。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做必不窮平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我們知道了禮。

真正的藝術家一定能夠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繪的對象上,然后通過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現(xiàn)出來。……魏晉新道家讓我們知道了藝術的魅力,找到了真風流。

禪宗,儒家和道家之合和,為中國之佛學,而不是在中國之佛學,讓佛學從神壇走到平民。

程朱理學,讓理氣之結合,成為官家之經典。

陽明心學,禪宗之結合,最是那段“五十年后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故事引人入勝。致良知,又一次把“三綱八目”完美詮釋。

如果用最精簡總結,無非八字:內圣外王、以理化情,用此心實現(xiàn)董仲舒之大同愿景。

突然想到王戎失子的故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則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哲學讓我們更加知道自己……更好發(fā)現(xiàn)自己……以致覺解。

和一些人一樣,一直畏懼或遠離中國哲學史,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完全理解、充分欣賞原文(古文);其二是因為中國哲學著作富于暗示,需要更多的歷史和文學知識,甚至想象力,個人相當不足。即便如此,還是抱著忐忑的心情閱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書。讀后,真有“不虛此行”之樂,遂與大家分享之。

通俗易懂說概念。哲學應該是形而上的,就是用一個元素或概念把千變萬化宇宙“固定”起來。作者在第一章中,非常好的闡述了哲學的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哲學?作者把它稱為是思想思想的思想,然后有系統(tǒng)地表達思想。說到什么是宗教之時,也是非常直白易懂,認為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還用非常有趣的例子解釋了什么是超道德價值,愛人是道德的,而愛上帝就是超道德的。其中,還回答了我們經常討論的一個危機,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怎么辦?作者說,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他一旦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宗教的洪福。

深入淺出聊背景。哲學是對于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時候受到生活環(huán)節(jié)的限制和影響。中國是農業(yè)大國,土地是百姓的根本,所以房價特別貴,電影《流浪地球》也是帶著“老家”去流浪,不同于國外災難片的移居星球。文中談到,在中國哲學家的社會經濟思想中,“本”是指農業(yè),“末”是商業(yè)。在能有交換之前,必須先有生產,因此也就有“本末倒置”的成語,在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往往不高,素有“小商小販”之稱。

也就說,“農”是本,“土”是根,土地不能動,祖祖輩輩基本生活在同一個地方,那么中國就發(fā)展起了世界上最為復雜,且組織得很好的家族制度。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就必須梳理得非常清晰,也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仁、義、禮、智、信。因此儒家或者說中國的哲學,即強調人的社會責任,也強調個人的名利。因此說,中國哲學即入世也出世。

追本溯源敘“百家”。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思想的兩個主流,它們成為主流是長期演變,經歷了不同時期、不同學派和不同“諸子”發(fā)展而來。在這一章節(jié)中,讀者可以選擇是否興趣的內容進行精讀或略讀。理所當然,孔孟、墨子和莊子是必須研讀的興趣對象。

其中,在讀儒家之說時,有一種非常奇妙的巧合。蘇格拉底是西哲的開端代表,但其沒有著作,其“對話錄”以及很多觀點,都是其弟子柏拉圖記錄而為。這一點與孔子語錄非常像,“論語”并非孔子著作,也是其弟子與之對話錄,同樣孔子也有一個非常偉大的弟子——孟子,猶如柏拉圖以及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孟子和亞里士多德還有一個共同的主張,“人是政治的動物”,主張只有在國家和社會中,才能夠發(fā)展這些人倫。

以前,賞百家名言之時,常常感嘆觀念的正確,贊嘆言語的精煉。但讀罷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讓我追本溯源,去理解或重推這些理論的演變、邏輯,確實比僅僅尋出這些觀念和理論的意思是什么,要有趣得多,滿足得多,“痛苦的蘇格拉底”實際上更是一種“高級的快樂”。

朋友圈刷世界杯的時候,我讀了這本書,兩次。

作者馮友蘭先生出現(xiàn)在無問西東最后的雞蛋里,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也是哲學家。1935年完成了兩本巨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語講中國哲學史,英語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是這個《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典。

從先秦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示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主要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細適當,深入淺出,只有大師能做到。本書的一半篇幅講述了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它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輝煌的黃金時代。從漢代開始主要是儒家道路,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儒家道路的復興,名家反復出現(xiàn),但遠不如先秦時代那么有魅力。

中國和西方的差異歸根結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價值,體驗高于道德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是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是內圣外王的道路。

在兩卷本《中國哲學史》中,馮友蘭將整個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上下兩篇。子學時代共16章,主要講先秦諸子。馮友蘭認為,自春秋迄漢初,在中國歷史中,為一大解放時代,于其時政治制度、社會組織及經濟制度,皆有根本的改變。這是一個大解放、大變動、大過渡的時期,所以出現(xiàn)了諸子并起的哲學發(fā)達時代。

到漢武帝時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言論思想極端自由的空氣從此消失了。到此,子學時代終結,而經學時代開始。馮友蘭把從董仲舒到康有為、譚嗣同、廖平為止的時代稱為經學時代。清末年,中外交通,中國社會各方面又起根本的變化,經學時代也就結束了。這種劃分方法在當時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那時的馮友蘭還沒有接受社會發(fā)展史觀點,而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工具來觀察社會,但他通過廣泛而深入的科學實踐,感覺到這兩大時代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差異。子學時代的特點是建造,經學時代的特點是闡述。子學時代奴隸制解體,封建制尚在形成中,新興的階級及集團各有自己的社會力量,必須要有自己的代言人。秦漢以后,政權統(tǒng)一,政教合一的格局越來越完備,很多哲學家“以述為作”,借古代經典為招牌,裝進新的內容,馮友蘭稱之為“舊瓶裝新酒”,從而形成經學時代的特點。這兩大段落的劃分,今天看來,還是經得起考驗的。

在《中國哲學史》中,馮友蘭著重于哲學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認為,中國哲學在論證及說明上與西方哲學印度哲學相比,大有遜色。在中國哲學史中,精心結撰,首尾貫串的著作較少,往往哲學家本人或其門人后學,雜湊平日書札語錄,便以成書。所以中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在形式上無系統(tǒng)。但這并不是說,中國哲學家的哲學無實質上的系統(tǒng),否則將不成其為哲學。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無系統(tǒng)的中國哲學中,找出其實質的系統(tǒng)。每個哲學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學觀點來寫哲學史,重新整理歷史上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的,馮友蘭也不例外。

當時西方哲學流行的看法,哲學包含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兩小部分。馮友蘭認為,西方哲學,每一部分都發(fā)達,相比之下,中國哲學注重人事,注重內圣之道,注重修養(yǎng),不注重知識。對宇宙論的研究也較簡單。中國哲學家除了一起即滅的名家外,都不重視邏輯。正是基于這種認識,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論,其次是宇宙論,很少注意知識論。他對從《易經》以來中國哲學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也沒有多少敘述。他對自己喜歡的哲學家思想敘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紹朱熹,而介紹朱熹,實際上是發(fā)揮他自己的思想。而他對明清之際的唯物論集大成者王夫之卻只是十分簡略地提到。兩相比較,顯出了當時馮友蘭思想的局限性與黨派性。馮友蘭自己認為,就《中國哲學史》的內容來講有兩點可以引以自豪的。一點是把先秦名家的辯者區(qū)分成兩派,另一點是分辨出宋代程顥程頤兄弟思想的差異和各自特點。此二點均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此外,《中國哲學史》還有許多令人稱道之處。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學列入中國哲學史。再如,在魏晉時期重點介紹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學上的獨特貢獻。這種見識在今天看來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而在當時,卻算是一個創(chuàng)舉。

總之,閱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可獲得對中國兩千余年的諸多哲學思想較為廣泛與細致的了解,亦能對這位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認識。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