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近代史論文匯總(優(yōu)質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22:02:23 頁碼:14
近代史論文匯總(優(yōu)質16篇)
2023-11-11 22:02:23    小編:ZTFB

總結是自我反省的良機,寫一篇吧!善于總結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通過反思和思考來提升總結的質量。這里是一些經(jīng)典總結案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借鑒。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一

摘要問題討論法教學是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之一,能夠較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本文通過闡述問題討論法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具體實施方案以及運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以期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綱要》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問題討論法教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outlineofchinesemodernhistory"。

xuying。

zhong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discussionmethodteachingisoneofinnovativeteachingmethods,itcanbperdescribestheproblemthroughdiscussionmethodinthe"outlineofmodernchinesehistory",thenecessityofteachingand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anduseoftheprocessshouldpayattentiontoinordertoenhancestudents'awarenessoftheproblemandimprovethe"outline"ofteachingeffectiveness.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我國高等學校本科學生必修的一門歷史課程,其內容主要介紹中國自1840年以來抵御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自強、實現(xiàn)中國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大學生進一步認知中國的國史、國情,并增強對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信念,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評價歷史問題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力。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問題討論法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1“問題討論法”在《綱要》教學中的必要性。

“問題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zhèn)?,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是一種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學生興趣,繼而引發(fā)討論,在討論中探究問題的本質,最后由教師總結,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很多中學思政課都采用了問題討論法教學,但是進入大學以來,因為許多《綱要》課采用了大班授課,有些老師就認為采用問題教學法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上都有難度,因而不再用這種教學方法,殊不知大班授課也同樣可以采取問題討論法教學,只要創(chuàng)立問題合理,教師引導有方,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問題討論法”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綱要》課的興趣?!毒V要》課部分內容和中學課程存在著重合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簡單重復課本內容,就很難突出重點、挖掘新意。對“90后”大學生來說,他們對重復學習的內容極易產生厭煩情緒。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就需要改變理論說教的形式,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問題討論法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第二,“問題討論法”教學有利于對學生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綱要》課講述了1840年至今170年的歷史,時間跨度長,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紛繁復雜,很多學生面對這些問題,摸不著頭緒,不能準確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而問題討論教學法采用問題導入,讓學生深入認識問題的本質,以及引起問題的前因后果,由此及彼的認識相關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夠科學地理解和掌握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第三,采用問題討論法教學還可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在對問題的討論過程中,通過對有關歷史事件、人物的分析,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使問題簡單化,讓學生不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找到促使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合力,從而提高辨別歷史是非的能力。眼下在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不符合歷史發(fā)展觀的看法,比如某些人提出“侵略有功論”、“非暴力革命論”等,90代大學生對這些歷史問題知道的史料少,容易被誤導,也容易感到迷茫。這就需要把《綱要》課程中有些有爭議的、并且容易讓學生歷史思想混亂的問題明確的提出來,讓他們在問題討論中比較分析,通過以事實為根據(jù)的爭辯,找出問題的本質所在,存真去偽,從而達到是非分明的目的,很好地解除學生的困惑,也提高了他們分析歷史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

2問題討論法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

“問題討論法”教學的關鍵是在教和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或中心作用。正確運用該教學法,學生主動學習的舞臺就可以很好的搭建,學生活躍的思維就能很好的體現(xiàn)。否則,就成了只有教師唱獨角戲了,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說“問題討論法”的實施是有條件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2.1討論問題的內容準備。

課堂問題討論,教師要通過展示某個教學問題,去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或對某些觀點進行比較全面的論證。所以,我們老師提出問題時要深思熟慮、精心策劃,而不是隨意信手拈來,所提問題要讓學生感興趣,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話有所說,理有所辯。一般來說,問題的選擇要遵照這樣幾個原則:第一,符合歷史學規(guī)律前提下,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問題討論教學的目的是使教學任務更好的完成,所選擇的問題一定要體現(xiàn)《綱要》課的教學目的,要抓住理解和應用理論的關鍵提出問題。使討論能擊中要害,辨出是非,在學生知識和發(fā)展方面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第二,設問要生動具體。創(chuàng)設問題要達到明確具體,易于學生理解,題目形式要生動,問題的提出要能引人入勝,以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第三,具有系統(tǒng)性和啟發(fā)性。在充分解讀綱要教材的基礎上,將本課程要選擇的問題作一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不能僅僅拘囿于某一問題,要注意設立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問題的敘述要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涉及的知識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逐漸接近未知,要有深度和廣度。比如說在上編綜述中選擇“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這樣一個學生了解但又不完全知道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經(jīng)過討論辯駁,讓學生深入了解到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清嘉慶朝時,中國已經(jīng)大大落后于西方了,鴉片只是戰(zhàn)爭的一個導火索,沒有鴉片,帝國主義同樣會找其它借口侵略中國,這樣就會使學生深入理解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侵略的歷史必然性,學生就會清醒認識到要想改變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動局面,就必須有新的進步社會形態(tài)來代替封建主義,讓學生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比較全面的深刻的認知,多方位、多棱角的去看待中華民族的近現(xiàn)代歷史。

2.2組織好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問題教學法的核心,學生一般按照10人分組,各小組認真討論,教師要在教室時刻關注學生的活動,留心觀察學生在討論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還要避免有些同學不發(fā)言,盡量使每一位同學都要參與到討論中。討論完畢后,由各小組指定一名學生發(fā)言。發(fā)言的學生也要回答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甚至可以對同一問題產生的不同觀點展開辯論。

2.3教師歸納總結。

通過對某個歷史問題的分析、討論獲得對問題的正確認知,以此提高大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是問題討論教學法的最終目的。所以,教師在學生討論后要及時的歸納學生的觀點,并對其進行適當?shù)狞c評和歸納總結。如同學的發(fā)言是否主動、討論課堂問題發(fā)表的言論觀點是否符合歷史和社會規(guī)律、分析問題是否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老師要中肯的指出發(fā)言學生所得結論的優(yōu)點和不足,讓學生學會分析矛盾,把握重點,使問題教學法發(fā)揮其最大的課堂效果。比如,在對“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了什么”這一歷史問題進行教師歸納總結時,老師就要明確指出,鴉片貿易本身就是一種非法貿易,其致使白銀外流,國民身體素質下降,帶給中國人民不可估量的損害。另外,中國政府禁止鴉片貿易是合情合法合理的措施,英帝國主義以此為借口侵略中國是沒有道理的;第三是帝國主義通過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是其侵略本性使然,主要是想把中國變成他們原料產地和商品輸出地;第四是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不僅沒有給中國帶來現(xiàn)代化,而且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后指出中國近些年的崛起是1978年改革開放帶來的。這樣就使學生了解到帝國主義侵略是中國發(fā)展的最大障礙,我們只有靠自己發(fā)展,才能屹立世界之巔。

3問題討論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1準備工作要充分,控制好討論時間。

運用問題討論法教學,涉及到的教學內容比較多,這就要求我們歷史學老師要具有較寬的知識視野和良好的歷史學、社會學理論基礎,老師應提前準備好充足的歷史和社會學資料等,甚至要預測到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不僅如此,老師還要有序的控制好問題討論,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要進行有準備的合理的布置和策劃:一般來說,要把需要討論的問題提前布置,要求學生提前做好預習和準備,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書目,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史論水平。同時教師要控制好課堂討論時間,既讓學生進入到討論狀態(tài),又不能影響教學進度。

3.2教師的正確引導作用。

在問題討論教學實施時,老師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要讓學生明確本次問題的主題思想,避免在課堂上發(fā)生“跑題”的情況。如對于“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了什么?”這一歷史問題,首先要明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有些學生可能會受到目前社會上某種不健康觀點的影響,在學生中會存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給我們國家輸入了先進的思想或技術,更甚者會認為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的早期侵略,就沒有中國的現(xiàn)代化的認識。教師對這些問題要有充分的了解,在學生討論時要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解決這些問題。

3.3啟發(fā)式教學不容忽視。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啟發(fā)式教學的采用可以可以讓學生變成有主體意識的學習者。啟發(fā)式教學是問題討論教學法要經(jīng)常采用的。第一,設計討論問題時,老師不能單單從自己的主觀出發(fā),自己想出什么題就出什么題,要考慮大學生所學習的專業(yè)、知識視野等來進行問題的選擇。例如,針對文科專業(yè)的學生,設計問題時要相對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對理工醫(yī)學科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則要選擇比較容易一點的問題。第二,要布置任務,讓學生充分利用大學圖書館或網(wǎng)絡搜集資料,為進行問題討論做應有的素材準備,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與分析,一步一步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點,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規(guī)律,最終解決問題。

總之,問題討論法教學是提高《綱要》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組織好課堂是一項教學藝術,我們要更多地了解青年學生實際和社會問題,不斷總結經(jīng)驗,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編號:2009-jkghag-0821。

參考文獻。

[1]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若干問題.教學研究,2006.2.

[2]金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研究.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12.

[3]錢文艷.“問題教學法”與“梯度性提升學生問題能力――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為例.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1.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二

斷、

證明和反駁等邏輯思維手段,進行分析、闡明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和科學技術研。

究中的。

各種問題及成果的文章,都屬于學術論文的范疇。

學術論文是一種具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研究成果的記錄,是進行成果推廣和交流的手段。

是考核科技人員業(yè)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它是人類知識寶庫的基本單元,

或為人。

類精神財富的一部份,并能為科學界有效地利用,對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進步起推動作。

用。

(一)、學術性。

學術性或稱為理論性。學術論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體產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論,

或某。

一具體實驗,將其研究過程的資料或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加工、提煉與濃縮的程序,提升為。

理論性。

的敘述。故學術論文側重理論的辨證,這些理論和技術成果,且都必須在實踐中經(jīng)。

過反復。

探索、研究而成,實踐即是學術論文的源泉。而學術論文如果缺乏學術性,也就失。

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創(chuàng)造性大,論文價值高;反之,論文價值。

就低。

這里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論文中闡述世人尚未談過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或創(chuàng)。

造性的。

模仿。一篇沒有創(chuàng)見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會經(jīng)濟價值,但它對科學技術發(fā)展。

不起作。

用,也無法提供科技領域新的內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但國外已有,

嚴格言。

之應無創(chuàng)造性。

學術論文是記錄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知識載體,是傳遞新生的科學信息。有些成果不宜。

作科。

學論文,但可以作科技報告發(fā)表。

(三)科學性。

『科學性』這個詞在論文中有多重含義:

(1)內容的客觀性:論文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要求科學內容真實、成熟、

可行,

而且可重復性。

(2)表達的全面性:論文的科學內容,須用語言、文字或圖片等方式表達,并且力求。

文字簡。

潔、明確及全面性。

(3)結構的邏輯性:文章結構所顯現(xiàn)的科學內容必須符合邏輯推理、論證反駁等思維。

規(guī)律,

其邏輯性強。

(4)格式的標準化:論文寫作格式已逐漸趨標準化,必須嚴格遵守其法則。

(四)可讀性。

論文中之文字應力求平易通順,切忌生澀難懂,否則大大削弱文章的社會效果。

學術論文包括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者為申請學位而提出的論文。這種。

論文。

是考核申請者能否授予學位的重要依據(jù),可分為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及博士論文等。

三種,

其水平由淺而深。學士要求達到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擔負專業(yè)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碩士。

要求達到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則要求達到具有獨立從事科。

學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由字數(shù)來看,學士論文約一。

萬字,

碩士論文約五萬字,博士論文則在五萬字以上,有時多達十至廿萬字。茲分述如下。

大學本科畢業(yè)生運用在校期間學得的基礎理論和專業(yè)知識,進行分析、解決某一。

不太。

復雜的科研課題所寫的畢業(yè)論文,順利通過簽辨者,均可授予學士學位。其條件如。

下:

1.能夠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

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碩士論文。

碩士所提之碩士論文應為指導教授指導下,由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者,其論文須。

有自。

己的新見解,并在過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論文工作的時間約一年左右。

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的專門知識。

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

博士論文對本學科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本學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深入的專門知識,

2.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學科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

學術論文是論述創(chuàng)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書面文件,是某些實驗性、或理論性、或。

觀測。

性的新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

學術論文的內容應該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進步,而不是簡單重。

復、

純屬模仿或全盤抄襲前人的成果。學術論文應具有新的信息。

學術論文通常在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在學術報刊上發(fā)表等。它反映學科最。

新的。

前瞻科學技術水準及其發(fā)展動向,體現(xiàn)了科技工作者擁有的成果。

為進一步探討學術論文寫作特點和規(guī)律,應從內容性質和結構形式的差別方面將。

學術。

論文分為理論型、實驗型、描述型和設計型等四大類。

理論型論文的重點在于理論證明和分析。依研究對象可分兩種:一種以抽象的理。

論問。

題為研究對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論推導和運算;另一種則以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的觀。

測數(shù)據(jù)。

以及有關的文獻數(shù)據(jù)為對象,其研究方法是對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及抽。

象化,

并通過歸納、演繹、模擬等過程,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見解。一般說來,理論型論。

文正文。

結構型式靈活,沒有固定格式,可將研究的對象或結果劃分為若干有聯(lián)系的層面,

按一定。

邏輯逐層進行論述。

實驗型論文的重點在于設計實驗以及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和分析。它也可分兩種:

一種。

是介紹實驗本身為目的,重在說明實驗裝置、方法和內容;另一種是通過對實驗結。

果的分。

析和討論,從而認識客觀規(guī)律。實驗型論文的正文結構與理論型論者不同,主要是。

由實驗。

報告的結構演化而來,并已形成一定約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

結果』。

和『討論』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適當調整,其重點內容則必須對實驗作說明。

和分析。

描述型論文的重點是對研究對象進行描述和說明,向讀者介紹新發(fā)現(xiàn)的某種客觀。

事物。

或現(xiàn)象,重在說明事物或現(xiàn)象。描述型論文的結構通常由描述和討論兩大部份構成。

如論。

述動、微生物新物種,描述新發(fā)現(xiàn)的地質現(xiàn)象,新發(fā)明儀器等的論文屬之。

設計型論文是指對新產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進行全面論述的書面技術文件,一。

般由。

設計說明和設計圖紙組織而成。其內容有理論或實驗,也有設計的描述說明(包括圖。

紙)。

建筑工程方面之論文屬之。

上述學術論文的『四分法』是相對的,理論型論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會引用一。

些實。

驗材料,實驗型論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論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論文也不是全無理論分。

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點。當然,有些論文可能介于上述幾類論文中間,這。

得看其。

歸類。

一、科研課題、論文題目與主題的關系。

課題、論文題目與主題是三個有區(qū)別又有一定聯(lián)系的概念。科研課題是指人們所。

圍繞。

進行研究并想得以解決的科學技術問題。課題一般要經(jīng)過調研、篩選和可行性論證。

最后。

才能正式確定。

論文題目就是論文的名稱。通常在科研課題完成以后,以整個課題的研究成果或。

某一。

部份寫成論文。因而,一個課題可以寫一篇或數(shù)篇論文。但論文的內涵與延伸不能。

超越課。

題的內涵與外延。

論文主題是作者解決科學技術問題的基本觀點,也是論文的中心論點,或課題研。

究的`。

結論。因此,主題不等于科研課題,也不完全等于論文的題目。有的論文,題目概。

括表達。

主題內容,但也不是題目就等于主題。亦即,題目和主題是兩個概念。

科研成果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提練與再創(chuàng)造,才能成為學術論文,而選題不僅。

關系。

到科研的成敗,也是形成學術論文的重要步驟。對此,英國科學家貝爾納認為『評。

價和選。

擇課題,便成了戰(zhàn)略的起點』。實踐證明,只有擇適當?shù)恼n題,才能收到較好的科。

學研究。

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論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學家都是十分重視課題的選擇。愛。

因斯坦。

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

上或實。

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

要有創(chuàng)。

造性想象力,而且標明科學的真正進步』。一些著名科學家重視科研選題,又有洞。

察世界。

某個領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課題的能力,往往可獲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一)選題原則。

選題是科學研究成敗的關鍵,也與學術論文之撰寫休戚相關。在確定科研課題時。

須以正確思想指導,考慮客觀條件及主觀作用,選題合適,科研工作較能達其預期。

結果,

從選題者立場而言,題目有約束性和非約束性兩種。一般來說,參與大計劃的研。

究時。

研究人員無法依個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選題而必須遵從總主持人的分配故這種。

選題屬。

約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獲得最大自由度,就其興趣、意愿選擇題目,甚至有可能。

自行調。

動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則屬非約束性選題。無論那一種選題,都必須共同遵循科。

學性、

創(chuàng)新性、應用性和可行性原則。茲說明如下:

1.科學原則。

研究課題的內容是否科學,尚待研究中去證實,但其選擇,應以前人在該領域取得。

的成。

果(理論與事實)為基礎。若違背已知的科學理論與技術事實,就會導致科研工作的。

失敗。

2.創(chuàng)新原則。

所選課題要以已知科學理論或事實為基礎,且不是已知理論或事實的重復,而是在。

此基。

礎上的創(chuàng)新,這才是科學研究的價值。因此,選題時,一般應選前人未做過的,或。

前人做。

過而有謬誤或不足的課題。當然,這是一種估計和預測,并不是論文的結論。

3.應用原則。

研究課題著重于其實際應用,故其成果以能獲得實質效益為原則。由于科學技術的。

迅速。

發(fā)展,人類知識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慮這類課題時,一要注意信息,避免。

重復;

二要充分估計課題的完成時間,爭取盡快得以應用。

4.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是課題滿足主觀和客觀條的要求。從理論和主觀上可行的課題,事實。

和客。

觀上可能無法實現(xiàn)。因此,要選擇主觀因素占優(yōu)勢的課題,諸如容易發(fā)揮業(yè)務專長。

經(jīng)過。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來的題目,其效果較佳。

此外,選題目時還要考慮經(jīng)費來源、實驗條件及環(huán)境污染等方面。這些客觀條件不。

具備。

再好的題目也難以進行。

(二)選題目的方法。

在選題原則指導下,注意選題方法,就會迅速選到適當題目。

1.從實際系統(tǒng)中尋找課題。

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的學科分支已達2500種,各學科交錯的情況日益增多。

學科之間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因此,有些題目也必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在科學研究或生產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賴下構成的大大小小的。

系統(tǒng)。

這些『系統(tǒng)』又從屬于另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從考察實際系統(tǒng)之后會發(fā)現(xiàn)一些大。

小不等。

的課題,可以供研究者根據(jù)主、客觀選擇研究。

2.在舊理論和新發(fā)現(xiàn)的矛盾中尋找課題。

在人類認識過程中,新的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事實,有時難以用已知的理。

論去。

解釋。在這種舊理論與新事實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潛藏著未知的科學領域。選擇這。

種課題。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學科史上提出的問題、猜想、假設中選題。

這類著名課題,難度大,若能解決科學性,其創(chuàng)新性是無疑的。

4.在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地帶』找課題。

遺傳工程亦稱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遺傳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技術。它是物。

理學。

化學滲透到傳統(tǒng)生物學之中,使生物學的研究推進到分子以下的層次而形成的新。

學科。

在上述學科的交叉地帶找到科研的課題,往往容易出成果。

當今,科學技術正由專業(yè)化向綜合化階段轉化,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不。

斷涌。

現(xiàn),有很多新的課題有待研究。

5.計算技術在各學科開發(fā)中提出課題。

近年來,計算器應用日趨普遍。以計算器為工具,對實際結果作分析,可以使課題。

深入。

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有些過去達不到的計算深度藉助計算器可以實現(xiàn)。其次。

利用。

計算器直接作為控制手段并與實驗裝置串連,這系統(tǒng)的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造。選擇這類。

課題也。

容易獲得成果。第三節(jié)科學論文的信息。

一、何謂信息。

人類在認識與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相互交換的內容稱為信息??刂普?。

創(chuàng)始。

人維納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過。

程中,

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名稱。』那么,主觀與客觀相互交換的內容是什么呢?具。

體說,

就是消息、情報、指令、代碼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內容的符號。隨著通信技術和控制。

論的發(fā)。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紀中期普遍被認識后,迅速與材料、能源齊名,成為現(xiàn)代科學。

技術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類。

信息是社會有機體的一個活躍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礎。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種介質,又具有獨立的意義。

(2)既可生產,又可消失。

(3)既可傳遞,又可封鎖。

(4)既可記錄,又可存貯。

(5)既可搜集,又可擴散。

(6)既可濃縮,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獨占。

(9)既可消費,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費使用,又可成為商品。

信息的分類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為兩大類: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員在科學考察或科學實驗中直接獲取的數(shù)據(jù)。如:自己觀察。

的試。

驗記錄(或原始實驗記錄)、觀察日記等等。

(2)間接信息。

間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員收集到各種文獻資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稱一。

次文。

獻、二次文獻)。例如:前人積累的事實、數(shù)據(jù)、理論、方法和假說??梢允菚娴摹?/p>

也可。

以是其它各種存儲信息的載體。

三、信息與科研和科技寫作的關系。

信息是科學研究和科技寫作的基礎,信息又是科學研究的產物。從信息論角度看,

技工作者通過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腦加工和處理(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并向外。

輸出新。

的信息。這就是寫作的過程,也是信息的接收、處理、輸出的傳遞過程。通過實踐。

檢驗輸。

出的信息,即構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還不斷收到反饋回來的信息。

并用。

來不斷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學研究的全部過程應該看作為一個互相聯(lián)系。

互相。

制約的可控系統(tǒng)。

科技寫作是科技研究過程中,信息傳輸?shù)淖詈笠粋€環(huán)節(jié),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

要求作者正確,論據(jù)充實、有力。但要達到此目的,是與信息搜集與處理密切相關。

所以。

歸根究底科技與寫作是以信息為基礎的。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傳輸信息的方式不斷改進,人類征服自然、改進自然的信息。

日益。

增多。這給科技寫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們創(chuàng)造性地勞動,迅速處理大量的信。

息,以。

便及時交流,取長補短,以滿足『信息社會』中,其后之科學研究與生產發(fā)展的需。

要,把。

科學技術不斷推向前進。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傳遞給有關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

至創(chuàng)。

造財富。

在信息、科學研究和寫作的關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專就寫作而言,信息。

的功。

能有:

(1)通過信息數(shù)據(jù)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點』。

(2)通過信息數(shù)據(jù)了解前人在該領域科研上的經(jīng)驗教訓,使自己論文少走彎路。

(3)與論文暫時無關的信息保存和傳播,也是有一定科學價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義有四層:

(1)信息的接收。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

自己直。

接實踐時)兩種。

(2)信息的求索。這是指主動地去搜集數(shù)據(jù),主動地在科研或社會實踐中去尋找。

(3)信息的累積。這是指信息的儲存,可以是剪報、錄音、錄像等。

(4)信息的處理。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類、選擇、歸納,而不是指加工。

成論文。

只有經(jīng)初步整理后,信息才變活,才能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獲取新的知識,就應從研究對象中直接獲取最新的信。

息,

以便推動科研工作。

1.通過實驗獲取信息。

實驗是在較理想條件下,使自然現(xiàn)象(或過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給人們獲取第一。

手資。

料。實驗方法能夠強化研究對象,使其處于極端狀態(tài),有利于揭示新的規(guī)律。利用。

實驗獲。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觀察記錄。

在實驗時,要全神貫注地觀察所有實驗現(xiàn)象的細節(jié),并作詳盡記錄所發(fā)生現(xiàn)象的客。

觀條。

件。任何現(xiàn)象的微小變化可能帶有本質性的信息,而產生某種現(xiàn)象的條件也是重要。

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有一個飛行員信手抓住飛機舷艙旁的一顆子彈,這是在。

飛機與。

子彈相對運動等于零的條件下出現(xiàn)的。杰出數(shù)學華羅庚為了推行優(yōu)選法,到過二十。

幾個縣。

市,數(shù)以千計的工礦、農村。他觀察到,優(yōu)選法可以在不添人員,不添設備,不增。

加投資。

的情況下,收到優(yōu)質、高產、低耗的效果。

在觀察時,需要選擇觀察時間與觀察點。如,觀察哈雷慧星,不能選在皓月當空或。

艷陽。

高照的時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處亂找,否則會事倍功半或亳無結果。

(2).測量記錄。

實驗中常常要對某些現(xiàn)進行定量測量。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是反映自然現(xiàn)象的重要信。

息,

應認真作好記錄。為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有時要重復實驗,要記錄一連串數(shù)字,

同時,

要用精密儀器,良好的測試方法等,以便獲得更準確的信息。

(二)通過考察獲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對研究對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條件下進行觀察的過程就叫考察??疾?。

和實。

驗不同。它要求選好觀察點后細心地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疾焓鞘謴碗s的事,必須。

緊緊圍。

繞科研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觀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紛繁的事實中選擇。

出來的。

然后才可用這些真實的信息說明問題。

考察(特別是野外考察)是異常艱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需要。

有踏。

實細致的作風。有人說:「直接的信息滲透著考察者的血汗」,這話毫不過分。

(三)間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獻、情報數(shù)據(jù)及其它存儲的科技信息,均叫間接信息。間接信息可分為書。

面存。

儲和非書面(包括計算器軟件、微縮照相、電視錄像、電影等)存儲信息兩大類。下。

面簡單。

介紹書面文獻的分類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獻的搜集。

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稱為文獻。書面文獻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獻等。一。

次文。

獻又叫一級文獻。它是直接從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寫的文字數(shù)據(jù),是新技術、新。

知識、

新發(fā)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記載和報導。

一次文獻包括:科技專著、論文期刊、科技報告、專利文獻(主要指專利說明書)。

科書、技術標準和其它有一定價值的文獻(如學位論文、內部學術報告等)。

一次文獻的搜集一般分四步進行:

(1)檢索準備,即分析研究課題基礎,明確檢索范圍。

(2)選擇檢索工具。

(3)確定檢索途徑和選擇檢索法。

(4)根據(jù)文獻線索找原始文獻。

2.二次文獻的搜集。

二次文獻又稱為二級文獻。是在一次文獻基礎上,經(jīng)過加工、壓縮后產生的數(shù)據(jù)。

便作為查找一次文獻的檢索工具。二次文獻功能如下:

(1)廣泛了解科技動態(tài)創(chuàng)造條件。當今是信息的社會,要想通過一次文獻的閱讀來全。

面了解。

本學科或本課題的動向簡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獻是經(jīng)過加工、摘要、提煉的文。

獻資料。

為科技工作者廣泛了解科技動態(tài)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為查找一次文獻提供線索。通過題錄、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很快找到你。

需要的。

一次文獻。

鑒于上述二次文獻的功能,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二次文獻的處理工作,這些文獻。

在一。

般圖書館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網(wǎng)絡上供人查尋。

3.間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訪。除查閱文獻數(shù)據(jù)外,通過采訪或專訪都可得到有用的書面信息。國外有。

人出售。

信息,國內也有科技咨詢機構。

(2).參加會議、展覽會,搜集書面信息。專業(yè)會議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較集中,

參加會。

議可以受益非淺。在產品或科技成果展覽會、博覽會上,都可得到有用的書面信息。

(3).交換、索取。除了數(shù)據(jù)交換,有時可與其它構相互交換一些信息,以充實自己。

的『資。

訊庫』。當你從信息流中發(fā)現(xiàn)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寫信求索。有。

時這樣。

也可得滿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獻數(shù)據(jù)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見于圖書期刊中。正確利用這。

些材。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三

《申報》創(chuàng)刊于1872年4月30日。創(chuàng)辦人為英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后轉賣給民族資本家并幾經(jīng)易主,抗戰(zhàn)初期一度???938年10月在上海復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幾經(jīng)波折,歷時78年,共出版25600期?!渡陥蟆纷鳛橹袊F(xiàn)代的報紙開端和標志,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申報》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技資料。特別是記錄了上海當?shù)丶叭珖酥潦澜绲闹卮笫录佻F(xiàn)了當時軍閥、地方勢力、中共和其他黨派及人民群眾的活動。

(一)報道全國性重大事件。

《申報》曾對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包括學界如何反對割讓領土、拒絕對德合約;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并迫使他們辭職的報道,學生罷課與學生被捕情況的詳細記錄。更加珍貴的是,保存了罕見的的歷史照片,將的全貌更直觀的呈現(xiàn)給后人。

(二)報道地區(qū)性史實。

1872―1929年,《申報》對蘇滬等地進行了長達80年的持續(xù)報道。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報道區(qū)域也精確到具體縣市。《申報》通過這些鮮活的新聞,對江南地區(qū)人民生活方式,社會生產方式,社會風貌形成以及社會變動軌跡進行了持續(xù)而廣泛的報道。這些細節(jié)性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申報》無論是從辦報宗旨,報道角度的拓寬還是新聞業(yè)務的改革,都值得后來人學習借鑒。

(一)辦報宗旨。

它始終都在追求新聞獨立自由、客觀公正、及時準確、為大眾服務的理念,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美查稱,“利”和“義”并不完全對立,辦報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時仗義執(zhí)言,報紙的言論要“上關皇朝經(jīng)濟之需,下知小民嫁穡之苦”。

《申報》在國內報紙中最早使用電報傳送新聞稿。1874年《申報》刊出經(jīng)由丹商大北電報公司海底線路拍來的關于英內閣改組的倫敦電訊,為國內報紙刊出的第一條電報新聞。津滬電報線路于1881年12月交付后,《申報》立刻把握機會,利用線路傳遞南北各報新聞。

(二)輿論監(jiān)督。

報刊一直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公共輿論的平臺,因此,把握并利用報刊的輿論導向就成了近代中國各種勢力追求權力表達,訴求政治立場的必選之地。在每次劇烈的政治斗爭或者社會對抗中,報刊會被卷入其中,并置于風口浪尖?!渡陥蟆纷詣?chuàng)刊以來,始終被不同時期的各種政治勢力所爭奪的公共輿論平臺。不管是美查為賺錢擴張經(jīng)濟勢力創(chuàng)辦報紙,到席子佩接手經(jīng)營,再到史量才主持,最后到共產黨接手大陸而退出輿論界,中外各種政治勢力為占據(jù)《申報》這個輿論至高點,進行了紛繁復雜,“刀光劍影”的斗爭和合作?!渡陥蟆芬宦纷邅?,中國社會的公共輿論空間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輿論空間的不斷擴大,公共輿論平臺的建立,人民擁有了更多的表達機會。各種政治勢力進行爭斗時,不得不考慮到人民大眾的呼聲和言論。報刊輿論公共空間的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減階級對抗,促進社會和諧。

(三)時評。

陳冷在新聞評論方面提出,報紙應該做到“明白公正”,即言論既要為讀者提供明白的觀點又要有公正的態(tài)度。對于評論的文體,他主張用言簡意賅的時評文體取代《申報》傳統(tǒng)的“論說”。他的每日一議、尖銳潑辣的是評委《申報》贏來了不少讀者的喜愛,使《申報》步入巔峰。

“時評”在很長時間里起到了《申報》的“社論”作用。社論是“代表報刊編輯部的權威言論。它集中反映并傳播一定的政黨、社會政治集團和社會群眾團體對當前重大事件和迫切問題的立場、觀點、主張,是影響并引導社會輿論的有力的評論形式”。時評”專欄是報刊業(yè)務的一種進步,半文半白的語言已經(jīng)被白話文取代,報刊語言的白話趨勢已成必然,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時評”適應了語言的變化。對于時評文章的發(fā)展而言,這是一次大的調整,雖然放棄了原有的特點與風格,但迎合了時代的發(fā)展,為時評文體帶來新的生機。

報紙可以宣達政令,也可以掌握主動權,分析時局,探討國家出路。《申報》中有很多時評是對時局政治的客觀分析或是探討國家出路的“救世文章”?!熬乓话恕笔伦冎?,《申報》發(fā)表了時評《國人乎速猛醒奮起》號召國人迅速驚醒:“今日之事,痛哭不足以救國,輕舉不足以救國,待助于人猶不足以救國。救國在于積極有效之行動,在于萬眾一心之團結。”此外,每逢元旦,《申報》都要發(fā)表一篇新年展望的時評,年末又要發(fā)表一篇對一年之內進行總結的時評。雖然每年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要勸告政府善待國民,增強國力。

(四)重視發(fā)表副刊性文字。

這是《申報》在新聞業(yè)務上的一大創(chuàng)造性舉措。該報公開征集竹枝詞等文藝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藝類作品的篇幅,以滿足當時主要讀者群――舊時文人的興趣愛好。這一創(chuàng)舉為后起的報紙所效仿,開我國報紙副刊之先河。研究讀者愛好,滿足其正當需求,保證一個穩(wěn)定的受眾群。

報紙的企業(yè)化是民初中國新聞事業(yè)職業(yè)化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無暇估計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有了快速的發(fā)展空間,給中國商業(yè)性報紙實行企業(yè)化方針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申報》首先向現(xiàn)代企業(yè)化報業(yè)方向邁步。

(一)廣告。

該報聘請張竹平任經(jīng)理,設廣告推廣科,派出外勤四處招攬廣告,改進廣告設計,代客戶繪制廣告圖樣,撰寫文字說明,直至客戶滿意,這些服務都深受工商界的歡迎。因此,《申報》的廣告日增,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廣告的版面面積逐漸由十分之五六增為十分之六七,超過了新聞報道的版面。

《申報》廣告值得挖掘的東西有許多,完全可以按照時間線索,從《申報》創(chuàng)直直至???,對廣告的形式和內容進行細細分析,追溯近現(xiàn)代廣告發(fā)展變化的軌跡,把握近現(xiàn)代廣告的發(fā)展規(guī)律,理清現(xiàn)代廣告如何一步步從粗糙走向成熟,其中義有哪些是值得借鑒的合理要素,這在廣告學上是很有意義的。倘若對其中的各種廣告進行深人分析,對廣告者、廣告內容、廣告對象、廣告效果進行剖析,從而找到許多有價值的廣告經(jīng)驗和手段,這對制作現(xiàn)代各種類型的廣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更新技術設備。

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理論。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的“訊息”不是各個時期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麥克盧漢從媒介技術的角度,強調了媒介的社會歷史作用,雖有片面性,但媒介技術的變革的巨大歷史功效是不容忽視的。

《申報》花費70萬兩白銀于1918年建起高5層、擁有百余間房間的報館大樓,又從美國購進兩部最新式的印報機,兩小時可以印完十多萬份報紙,添置配套的制銅版機、鑄字機、壓紙版機、澆鉛版機、銅字銅模等機器,還自備汽車,加快送報速度。這一切,使《申報》成為當時全國設備最新、最完備的報紙,并為以后進一步企業(yè)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知人善任。

文化與經(jīng)濟領域一樣,一切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媒介的成敗其實就取決于媒介從業(yè)人員的素質與實力。像任何成功的事業(yè)一樣,《申報》的經(jīng)驗在于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并讓其各展所長,用好了人才,使這支隊伍的團隊效應得到充分發(fā)揮。

史量才自接辦《申報》起,就分外注重報社的人才建設,從創(chuàng)業(yè)初期被稱之為史氏“左膀右臂”的經(jīng)理張竹平、總編輯陳景韓,守業(yè)期經(jīng)理馬蔭良、總編輯張?zhí)N和、《自由談》編輯周瘦鵑的選擇、使用,到鼎盛期規(guī)劃人才黃炎培、陶行知、報業(yè)專才戈公振、副刊編輯黎烈文等人的吸納、任用,無不顯示其慧眼識人,唯才是用,用人不疑,靈活實際的用人風范。史量才非常善于抓住對方身上最適合于《申報》的特質,為他所用。越是在報紙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越能大膽放權,給人才足夠的發(fā)揮空間。

《申報》作為近代中國最大影響、實力最強、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商業(yè)報紙,有著很強的研究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從史學、新聞學、經(jīng)濟學角度提供參考,在法學、文學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也有很大的價值,對中國近代新聞史的發(fā)展有不可忽視的貢獻,值得后期報紙及現(xiàn)代報業(yè)借鑒。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四

用。

閱讀文獻資料,也有決竅。若要取得滿意的效果,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又讀中文數(shù)據(jù),后讀外文數(shù)據(jù)。

(2).先讀綜合性數(shù)據(jù),后讀專題性資料。

(3).先讀近期數(shù)據(jù),后讀歷史性資料。

(4).先讀文摘,后讀全文。

(5).先粗讀,后精讀。

科技信息的搜集需日積月累的進行,經(jīng)過閱讀的文獻數(shù)據(jù),還要進行鑒別,然后。

決定。

取舍,或用作撰寫論文,或作保存,以備后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實驗測試條。

件的變。

化,文獻資料也要更新與發(fā)展,人們的疏漏也在所難免。因此,要用科學的方法加。

以鑒別。

通常采用比較法分清材料的真?zhèn)闻忻鞑牧现捎贸潭取R话闼玫谋容^方法是。

:把內。

容相關的不同國家、機構或作者的數(shù)據(jù)相比較,把數(shù)據(jù)本身的論點和論據(jù)相比較,

把實驗。

數(shù)據(jù)與生產數(shù)據(jù)相比較,把歷史數(shù)據(jù)與近期數(shù)據(jù)相比較,把一般數(shù)據(jù)與權威數(shù)據(jù)(如。

手冊等。

)相比較等等。

經(jīng)過鑒別的材料就可以『據(jù)為己有』,主要的方法有:

1.卡片法。

一次文獻散見于書期刊的海洋中,有時查閱總感不便。對常用或已得到的文獻資。

料,

總想自己保存,但日積月累,往成了死材料。為避免混亂,且容易調動材料,應作。

文獻卡。

片。然后分門別類放入卡片盒中,以利查用。

2.筆記法。

筆記可摘錄科技信息的精華。一種整理辦法是在筆記本前留幾頁空白,隨時編上。

筆記。

內容的目錄或分類索引,在筆記封面寫上年月;另一種辦法是準備若干本筆記,把。

自己要。

搜集的內容分別記在有關筆記本上,在筆記本封面寫上主題內容和起訖年月;第三。

種方式。

是將筆記上內容轉錄在規(guī)格統(tǒng)一的紙上,或將筆記上相關主題之頁剪下貼在標準紙。

上,寫。

下標題,放在不同紙袋或夾子中,袋面或夾面注明有關主題內容或主要文章篇目。

此部份。

亦可利用計算機進行登錄。

3.科技信息目錄。

目錄有兩大類:一是告訴人們閱讀什么材料,稱為書目;另一是告訴人們什么地。

方有。

什么數(shù)據(jù),稱藏書目錄。除了文獻檢索用的有關目錄外,在自己搜藏的書刊中對你。

有用的。

篇目最好及時地寫在圖書目錄卡上,以便查找。

以上整理工作,看起來很麻煩,但比起你毫無頭緒地查找數(shù)據(jù)是方便多了。而且。

往往。

可利用零散時間進行。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五

中國近代史,就其主流本質來說,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斗爭,經(jīng)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jīng)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吧一個極度貧困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上的歷史。

重視歷史和學習與研究,注意總結和汲取歷史經(jīng)驗,這是中國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說過,“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他還多次發(fā)出過“學一點歷史的”號召,鄧小平也十分注意用歷史來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說過: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歷史?!耙眯v史,這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各條戰(zhàn)線的生力軍。為了勝利的擔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我們必須了解中國國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還應當了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對于我們來說,不論今后將從事何種專業(yè)工作,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都是很必要的。

所以說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是必要的。

中國近代史主要是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

一、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侵中國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歷史任務;懂得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制度,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開辟道路,認識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懂得了自覺地繼承和發(fā)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了解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國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斗的歷程及其經(jīng)驗教訓;注意比較的主賣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政黨的政治方案,懂得了舊民族主義革命讓位給新民族主義革命、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的原因;認識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自覺性。

三、聯(lián)系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國內外環(huán)境,了解到了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了解了實行改革開放和搞好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聯(lián)系社會主義改造以后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進一步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四、緊密結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了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fā)展方向的能力。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為了爭得民族獨立、自身解放和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進行過長期的英勇頑強的奮斗。正是這些斗爭,粉碎了外國侵略者的圖謀,推動了中國的發(fā)展和進步。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先進的中國人曾經(jīng)歷經(jīng)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是,多次斗爭的失敗,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斗爭才走上了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勝利發(fā)展的道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六

一、鴉片戰(zhàn)爭(1840.6——1842.8)。

1、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變中國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2、林則徐禁煙原因: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1)鴉片走私,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中國的貧弱;(2)鴉片摧殘吸食者體質。

措施:派人暗記密查,緝拿煙販;強迫外商交出鴉片;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

3、虎門銷煙及意義:1839.6.3,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㈤T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鴉片戰(zhàn)爭的史實: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41年初,英軍占領香港島。

5、《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8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6、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0——1860.10)。

1、主要侵略者:英法聯(lián)軍幫兇:美、俄兩國。

2、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后,掠奪珍寶。搶不走的東西他們就砸碎。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又放火燒毀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俄國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1858,中俄《璦琿條約》割占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條約》——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升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5、1860年,中外反動勢力勾結,成立了“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統(tǒng)領。8月,洋槍隊配合清軍進犯青浦的太平軍。李秀成率軍抵抗,把洋槍隊打得落花流水。1862年9月,太平軍圍攻浙江寧波。在慈溪的戰(zhàn)斗中,太平軍擊斃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三、左宗棠政復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軍新疆。1878年,清軍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qū)。

2、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兩國簽約,中國收回伊犁。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jù)左宗棠建議,1884年在新疆設立行省。

四、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1895)。

1、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日本為了實現(xiàn)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目的。

經(jīng)過:1894.9,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在黃海上激戰(zhàn)。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重創(chuàng)日軍。日艦直逼中國旗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指揮艦艇沖鋒向前,迎戰(zhàn)敵艦,致遠艦彈藥將盡,管帶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沖撞日艦吉野號,不幸中了敵人魚雷,全體將士壯烈捐軀。

2、威海衛(wèi)戰(zhàn)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日軍占領旅順后,瘋狂屠殺當?shù)剀娒?,死難者達一萬八千余人。

4、中日《馬關條約》時間1895.4。

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五、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1、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19春,義和團勢力發(fā)展到京津地區(qū),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6月為鎮(zhèn)壓義和團反帝國主義斗爭,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lián)軍多人,由英國海軍西摩爾率領,從大沽到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奮起狙擊侵略軍,在廊坊一帶把侵略軍圍困,經(jīng)過激烈戰(zhàn)斗,侵略軍死傷多人,狼狽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兇惡本質。

2、《辛丑條約》:時間19簽訂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傷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史綜合復習(二)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務運動。

(1)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2)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頑固派和洋務派的區(qū)別: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洋務物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tǒng)治。

(5)洋務派的主要活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如辦新式學校,培養(yǎng)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留學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號。開辦民用工業(yè),以輔助軍事工業(y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6)評價(意義):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經(jīng)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二、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聯(lián)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歷史上稱這次上書為“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維新變法的內容:要求民權,發(fā)展資本主義。

(2)百日維新:從18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變法失敗,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維新”。18是舊歷戊戌年,歷史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3)(3)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三冊p71表)。

(4)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預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三、辛亥革命。

(1)孫中山的主要活動,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b、19,孫中山聯(lián)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于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

a、1910月10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起義,第二天起義軍占領武昌,接著,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革命在武漢三鎮(zhèn)取得勝利。這一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宣布廢除宣統(tǒng)年號,建立中華民國。

b、19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c、《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由于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發(fā)動廣大群眾,這次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是,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永遠閃耀著光芒。

四、新文化運動時間:19起。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在文化領域里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復古思想到處泛濫。一些帝國主義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目的:反對尊孔復古。

(2)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3)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4)新文化運動的陣地: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5)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斗爭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

(6)新文化運動的作用: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性質)。

(7)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

(8)19,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頌揚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9)為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底,李大釗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

中國近代史綜合復習(三)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一、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運動爆發(fā)原因:1919年,英、法、美操縱的巴黎和會,竟在對德和約上規(guī)定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轉交給日本。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時間、口號:1919年5月4日,北京天安門3000多名學生集會演講、游行示威??谔枺和鉅巼鴻?,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3、最能體現(xiàn)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4、運動的主體:6月以前,主要是學生,6月以后,無產階級成為運動的主體。斗爭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5、運動的結果:迫使北洋政府釋放被捕的學生,撤消了曹汝霖等三個賣國賊的職務,并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

6、五四運動的領導者:李大釗、陳獨秀。

7、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9、成立:19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十三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個黨員,共產國際的代表也出席了大會。

10、大會內容:(1)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xiàn)共產主義。(2)黨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3)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11、建議: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12、1922年黨的二大,重申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民主革命時期黨的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二、北伐戰(zhàn)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在蘇聯(lián)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5,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chuàng)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干部。

2、北伐時間、目的: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推翻軍閥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全國。

3、北伐的對象、主要戰(zhàn)場: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zhàn)場:湖南、湖北。

4、第四軍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zhàn),屢破強敵,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

5、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7月15日,汪精衛(wèi)背叛革命。他們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

6、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zhèn)壓人民革命運動。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黨中央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總方針,并決定在秋收時節(jié)發(fā)動秋收起義。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3、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并在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4、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隊伍和湘南的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會師后的隊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5、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開始。

四、紅軍不怕遠征難。

1、1933年10月。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jù)發(fā)動第五次“圍剿”,紅軍雖然英勇奮戰(zhàn)一年,但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進行戰(zhàn)略轉移。

2、紅軍長征過程:1934.10,黨中央、中央紅軍八萬人,從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出發(fā)——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向貴州前進——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渡過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大雪山、草地——進入甘肅,35年10月到達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長征到達甘肅。在會寧,三大紅軍主力勝利會師,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3、遵義會議,時間1935.1,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內容: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四渡赤水河,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渡過金沙江,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5、長征勝利的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國革命新局面到來。

中國近代史綜合復習(五)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

一、難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軍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卻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fā)。

2、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日軍占領沈陽城。四個多月的時間,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

3、東北人民和東北軍未撤走的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zhàn)開始了。

4、1935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

5、西安事變: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十七路軍將領楊虎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并多次要求蔣介石聯(lián)共抗日……。為了逼蔣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lián)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6、西安事變發(fā)生后,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fā),主張和平解決。黨中央派周恩來等到西安調停,與各方面進行協(xié)商。經(jīng)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逼接受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二、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

1、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夜間,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悍然向盧溝橋守軍發(fā)起進攻,并炮轟宛平城。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zhàn)爭從此爆發(fā),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2、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zhàn),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zhàn)場。

3、南京大屠殺。1937年,日軍又發(fā)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六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

三、血肉筑長城。

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東側伏擊,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批物資。平型關大捷是抗戰(zhàn)以來第一次大捷。

2、臺兒莊戰(zhàn)役:1938年春,日軍分兩路進攻徐州。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展開激戰(zhàn)……。中國軍隊共殲敵一萬多人,取得抗戰(zhàn)以來的重大勝利。

3、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到敵人后方,廣泛發(fā)動群眾,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敵后根據(jù)地、打擊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jù)地軍民頑強抗戰(zhàn),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4、百團大戰(zhàn):為了粉碎敵人的“囚籠”,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zhàn)線上,向日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攻擊,主要目標是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jù)點。百團大戰(zhàn)是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最大規(guī)模戰(zhàn)役。

5、中共七大。

(1)召開時間:抗戰(zhàn)勝利前夕,1945.4延安。

(2)內容:主要討論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將走什么道路的重要問題。

(3)大會制定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實現(xiàn)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6、抗戰(zhàn)的勝利: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蘇聯(lián)出兵中國東北,抗日戰(zhàn)爭進入大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取得了偉大勝利,臺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7、抗戰(zhàn)勝利的意義:扭轉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屢敗局面,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四、內戰(zhàn)烽火。

1、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的方針早就定了。但是,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zhàn)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他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談國內和平問題。

2、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到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xié)定”。

3、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xié)定”,對中原解放區(qū)發(fā)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

4、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人民解放軍轉入戰(zhàn)略進攻,劉鄧大軍開辟大別山根據(jù)地,嚴重地威脅了國民統(tǒng)治中心南京和武漢。

五、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

1、三大戰(zhàn)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fā)動了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

遼沈戰(zhàn)役:1948年9月,林彪、羅榮恒領導的東北人民解放軍發(fā)起遼沈戰(zhàn)役。從9-11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敵47萬余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首戰(zhàn)地點是錦州)。

淮海戰(zhàn)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領導的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fā)起了淮海戰(zhàn)役,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同國民黨軍隊進行又一次主力決戰(zhàn)。共殲滅敵人55萬余人?;春?zhàn)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平津戰(zhàn)役:1948年11——1949年11月,東北野戰(zhàn)軍和華北野戰(zhàn)軍,發(fā)起平津戰(zhàn)役。北平國民黨軍隊在總司令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平津戰(zhàn)役共殲滅和改編敵人52萬余人。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義:三大戰(zhàn)役里,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在全國的勝利。

2、百萬雄師過大江。

1949年4月21日凌晨,毛澤東和朱德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下達進軍的命令。等候在長江北岸的解放軍百萬雄師,分三路渡江作戰(zhàn)。國民黨的長江防線頃刻崩潰。4月23日,南京解放,統(tǒng)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七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止于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jīng)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于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逐漸落后。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jīng)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fā)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zhàn)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zhàn);有單獨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shù)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zhàn)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巨烈動蕩,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后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次英法聯(lián)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兇.雖然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zhàn)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lián)軍洗劫并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占領了北京。并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欣為首。發(fā)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并且有所發(fā)展。1883—1885年,中法戰(zhàn)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19,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zhèn)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fā)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19,《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tǒng)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fā)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huán)境中不斷進行著經(jīng)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fā)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fā)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guī)模的群眾愛國運動?!拔濉に摹边\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9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jiān)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繼續(xù)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fā)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zhàn)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jīng)過八年浴血奮戰(zhàn),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zhàn)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zhàn)。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fā)動內戰(zhàn)。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zhàn)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tǒng)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八

1.林則徐虎門銷煙(聯(lián)系鄉(xiāng)土歷史)。

1839年6月,林則徐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收繳的全部鴉片。

2.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時間、結果。

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中國廣東海面,鴉片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

1842年8月,英國用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3.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

識圖:“焚燒后的圓明園”。1860年,英法侵略者闖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瘋狂劫掠園中珍寶。洗劫過后,侵略者又放火燒園。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俄國采取先武力強占中國領土,然后強迫清政府簽訂條約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5.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基本史實(結合鄉(xiāng)土歷史)。

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jù)左宗棠的建議,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設立行省。

6.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

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黃海海戰(zhàn)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壯烈犧牲。

7.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史實。

19,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八個國家的侵略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向北京進犯。于1900年8月中旬攻入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9月,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與俄、英、美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8.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條約主要內容: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影響:《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國開始被卷進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

9.簡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華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影響:《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10.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條約規(guī)定:(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影響:通過《辛丑條約》,西方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近代化的起步。

(1)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讠斤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2)口號和創(chuàng)辦的主要企業(yè):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chuàng)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有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在福州創(chuàng)辦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如湖北織布官局、漢陽鐵廠、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輪船招商局等。

(3)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批近代工業(yè)企業(yè),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4)船政學堂的內容要結合鄉(xiāng)土歷史。

2.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北: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1895年春,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康有為、梁啟超等聯(lián)合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維新變法運動就此拉開了序幕。

18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這一年是農歷戊戌年,又稱“戊戌變法”。3.武昌起義。

1910月10日晚,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和士兵打響起義的第一槍。占領武昌城,取得首義勝利。

此后,僅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形成了席卷全國的革命浪潮。

4.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

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旗幟。

1911年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南京臨時政府期間,孫中山發(fā)布了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改革的法令,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5.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勝利意義:清朝的統(tǒng)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潰,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于結束。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陳獨秀的率先倡導下,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知識分子,以《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發(fā)起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激發(fā)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wǎng),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1.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五四精神。

19初,法、英、美等國召開巴黎和會……會議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侵占的一切權益轉給日本。消息傳來,舉國震驚,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

5月4日,北京十余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到天安門廣場和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區(qū)舉行集會、游行等抗議活動?!巴鉅巼鴻?,內懲國賊”等口號聲響徹云霄。6月5日,上海工人舉行罷工,聲援學生運動。反帝愛國運動的重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的主力逐漸由學生轉向工人。北洋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中共“一大”召開的史實。

19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次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

3.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南昌起義成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4.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意義。

創(chuàng)建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5.紅軍長征;長征精神。

結合地圖、詩歌了解長征,知道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甘肅會師,可根據(jù)自己體會,認識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1934年10月,紅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進行戰(zhàn)略轉移。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以后,紅軍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穿過草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zhèn)。1936年10月紅軍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qū)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

1.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zhàn)。

共同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zhàn)。

2.七七事變的史實,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從此開始。

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

在占領南京后的六周內,屠殺手無寸鐵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達30萬人以上。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向中國駐軍發(fā)動突然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zhàn)爭從此爆發(fā)。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4.中國軍隊血戰(zhàn)臺兒莊和百團大戰(zhàn)的史實。

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揮下,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大敗日軍,消滅日軍一萬多人,臺兒莊戰(zhàn)役是抗戰(zhàn)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1940年,在彭德懷等指揮下,百團大戰(zhàn)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百團大戰(zhàn)是抗戰(zhàn)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

5.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間。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6.西安事變的史實;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實行“兵諫”,扣押蔣介石,并向全國發(fā)表通電,提出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經(jīng)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它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

1.重慶談判的史實。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的方針已經(jīng)確定。

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zhàn)的陰謀,1945年8月,同國民黨進行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xié)定》。

2.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1947年6月,率領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

3.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和渡江戰(zhàn)役。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是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最激動人心的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

遼沈戰(zhàn)役后,解放東北全境。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第一次取得了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

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qū)獲得解放,我解放軍渡江作戰(zhàn)奠定了基礎。

平津戰(zhàn)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1949年4月解放軍分三路強渡長江。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了延續(xù)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

1.張謇興辦的實業(yè)。

狀元實業(yè)家張謇抱著實業(yè)救國的志向,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他興辦實業(yè)的歷程,成為中華民族工業(yè)曲折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2.民國以來剪發(fā)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剪去辮子做中華民國新國民。

革除“大人”“老爺”等前清官場的稱呼,規(guī)定民國政府的職員相互之間一律改稱職務。同時規(guī)定,民間普通稱呼改為“先生”或“君”。清末民初西服成為男士在正式場合首選的服裝。中山裝是這一時期最具特色的服裝。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1.詹天佑、侯德榜的成就。

詹天佑擔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修筑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侯德榜發(fā)明聯(lián)合制堿法,為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工業(yè)作做出了貢獻,他發(fā)明的制堿工藝被化工界命名為“侯氏制堿法”,從此中國的制堿化學工業(yè)躍居世界前列。

2.魏源、嚴復等的主要思想。

鴉片戰(zhàn)爭后,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受到清朝戰(zhàn)敗求和的刺激,開始睜眼看世界,尋求革新救國的方法。魏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夷之長技有三: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兵練兵之法?!薄逗鴪D志》。

嚴復譯述《天演論》,認為中國只有實行變法維新,才能“自強保種”。嚴復以西學理論鼓吹變法,他是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3.京師大學堂的開辦和近代新式教育發(fā)端的主要史實。

維新變法期間,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的開辦,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科舉制度的廢除。

19,清政府宣布廢止科舉考試。

5.魯迅、聶耳、冼星海的主要成就。

魯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文學家,發(fā)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人民音樂家聶耳代表作品是《義勇軍進行曲》。

冼星海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九

匆匆地走過求學的兩年時間,畢業(yè)即將來臨卻依舊渾然不覺,只記得剛踏入研究生階段時的激情與理想,細數(shù)著現(xiàn)今的遺憾與感慨,兩年多的研究生涯讓我得到了很多,也讓我明白失去的是什么。

首先要感謝我的恩師李懷政教授,您見證了我的求學路上的磕絆與成長,在我的一段重要的人生道路上給予我指引。當我在學習上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您總會以開導與幫助讓我重新建立起信心;而當我犯錯誤時,您總是細心勸導,幫助我改正。懷藏萬卷書的您,總是將之前所走過的萬里道路濃縮成人生真諦,傳導于我們。所以,您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其實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從您那兒,我學會了很多很多。這篇論文無處不滲透著您的心血,在此,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老師,謝謝您!

此外,我還要感謝陸云航老師與林杰學長,因為有你們的鼓勵,我才能更加順利地完成研究。同時,我還要感謝我的師姐鄭霞、鐘冰平和黃娜,感謝我的師兄陳俊斌與王林立,感謝我的同門唐凌男和陳先特,感謝我的好友查永波、嚴龍、鄭航星、吳金薪以及我的室友陳鏨宇、陳健、王江航,感謝徐小紅,謝謝你們在我論文的完成過程中給予我的支持與鼓勵。感謝我家人的關懷與理解,感謝國貿班的全體同學,是你們陪伴我度過了快樂而又意義的兩年研究生生活。

最后要向各位評審專家和老師致以真誠的謝意,感謝您們?yōu)楸疚母冻隽藢氋F的時間。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十

中國近代史是指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國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它是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xiàn)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xiàn)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xiàn)人民富強的斗爭史。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大家前來參考查閱!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鴻章在《復議制造輪船未裁撤折》中稱:“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于中國,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光緒元年(1875年),李鴻章又在《籌議海防折》中稱:“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shù)國構煽,實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

“三千余年一大變局”、“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是李鴻章對于當時中國所面臨形勢的分析,“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則表明了當時中國所對峙的列強勢力。可貴的是李鴻章他不同于保守的頑固派,他處在當時的階段卻能正確的看待晚晴所處的局勢實為不易;他和一些洋務派更不同于頑固派,他們不僅看清了局勢還敢于冒險嘗試向前邁進開展了洋務運動,雖然并沒有改變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結局,但是促進了中國近代化,他們在當時邁出了這一步實屬不易。

清朝也是歷史上一個典型的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政權,在鴉片戰(zhàn)爭的前期乃至鴉片戰(zhàn)爭后,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階層值得被思考,那就是士大夫階層?!伴]關鎖國”固然有著很大一方面的因素,但是鴉片戰(zhàn)爭開始后即使林則徐、魏源、黃爵滋等人已經(jīng)認識到和西方列強的各方面差距后,清朝卻沒有馬上實行變革,很大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階層。“中國人的守舊性太重,我國文化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根深蒂固;文化是士大夫階級的生命線,文化的動搖,就是士大夫飯碗的動搖;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有少數(shù)人看事較遠較清,但是他們怕清議的指摘,默而不言。短短幾句話已經(jīng)總結了清朝士大夫階層大部分人麻木、迂腐等特點,鴉片戰(zhàn)爭后可以說不論軍事還是政治上,都與列強有著很大的差距,雙方對比之下,清朝統(tǒng)治下的中國真的是遇到了“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

鴉片戰(zhàn)爭前,對于如何對待列強,清政府內部就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主要分為撫夷派和剿夷派,也就是主和派與主戰(zhàn)派。隨著過程中的各種結果,道光帝也在主站主和間舉棋不定,這也使得清政府內部派別爭論更為激烈。

在道光帝決心迎戰(zhàn)后,卻出現(xiàn)用人失誤的問題,從而引出不斷失城的連鎖反應。于是道光帝又倒向主和派一方,雖然中途有官員奮勇抵抗,但是道光帝一意妥協(xié),最后耆英、伊里布與璞鼎查還是簽訂了《江寧條約》。

在這一過程中,主和派主要凸顯的人物是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琦善的妥協(xié)態(tài)度則是建立在他親身了解到了當時英國的軍事實力后所下的態(tài)度,主戰(zhàn)派別的官員中也不乏為了捍衛(wèi)國家領土與主權但是不了解英國的官員,而期間道光帝所派不乏像奕山這樣虛報奏折而導致對英國預估不實的官員,這些種種因素也導致了道光決策時忽主站,忽主和的不堅定立場。

從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來看,道光帝的舉棋不定十分影響形勢的走向,士大夫們在決策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會來源于揣摩圣意。其中固然有堅定站在主站或主和的堅定立場的官員,但也不乏與道光帝一樣沒有堅定決心的官員。如果道光帝堅定決心勢必與英國決戰(zhàn)至終,侵略者一路遭遇頑強的抵抗,他們也不一定能入侵的如此迅速。假使英國一開始的意圖也許只是想要一個和平的條件與環(huán)境經(jīng)商,那么清政府的不明確態(tài)度也給了英國一個可乘之機。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從古代史邁入近代史,同時鴉片戰(zhàn)爭也使得中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通過一系列條約,中國直接遭受到的侵犯包括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司法、關稅等主權都開始喪失,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也被沖擊。當然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影響,而更加深遠的影響和隱患是,清廷為賠償大額的白銀增加的稅費直接影響農民的利益得失,甚至沉重的賦稅使他們無力支付。由于康乾盛世,使得清朝時期的人口大增,嘉慶九年(1804年)纂修的《巴陵縣志》在講到該地經(jīng)濟、人口分布和各行各業(yè)居民狀況時寫道:“十分其農,而佃種居其六?!鞭r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佃戶,其余百分之四十,則是地主和自耕農。道光中編寫的《江陰縣志》,敘述該縣風俗,說到“農之家十居八九,農無田而佃于人者十居五六”。當時該地農業(yè)經(jīng)濟占統(tǒng)治地位,絕大多數(shù)居民是農業(yè)人口,而增加賦稅會使得大多數(shù)的農民積貧積弱。另一方面列強在華開設工廠,會使得許多手工業(yè)者或者失業(yè),或者淪為廉價勞動力,鴉片戰(zhàn)爭使得中國多數(shù)人口都陷入苦難的狀態(tài),也使得清政府陷入失威局面。

在鴉片戰(zhàn)爭后不久,清政府就迎來了大規(guī)模的起義運動,這其中最著名的則屬“太平天國”運動。太平運動可以說是鴉片戰(zhàn)爭的產物,其參與運動的多數(shù)為農民階級,源于鴉片戰(zhàn)爭后國內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太平軍的發(fā)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或許是因為洪秀全的“拜上帝會”使農民有了精神寄托,或許是因為《天朝田畝制度》,使農民有了希望與目標,無論如何太平天國的動向、舉措和號召力都側面反映了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統(tǒng)治下的社會正在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朝著不可預估的方向發(fā)展,以一個不可預算的速度發(fā)展著,并且這些變化都一點點的成為清朝的隱患。

參考文獻:

[1]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6.

《申報》創(chuàng)刊于1872年4月30日。創(chuàng)辦人為英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后轉賣給民族資本家并幾經(jīng)易主,抗戰(zhàn)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0月在上海復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幾經(jīng)波折,歷時78年,共出版25600期?!渡陥蟆纷鳛橹袊F(xiàn)代的報紙開端和標志,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申報》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技資料。特別是記錄了上海當?shù)丶叭珖酥潦澜绲闹卮笫录佻F(xiàn)了當時軍閥、地方勢力、中共和其他黨派及人民群眾的活動。

(一)報道全國性重大事件。

《申報》曾對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包括學界如何反對割讓領土、拒絕對德合約;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并迫使他們辭職的報道,學生罷課與學生被捕情況的詳細記錄。更加珍貴的是,保存了罕見的的歷史照片,將的全貌更直觀的呈現(xiàn)給后人。

(二)報道地區(qū)性史實。

1872―1929年,《申報》對蘇滬等地進行了長達80年的持續(xù)報道。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報道區(qū)域也精確到具體縣市?!渡陥蟆吠ㄟ^這些鮮活的新聞,對江南地區(qū)人民生活方式,社會生產方式,社會風貌形成以及社會變動軌跡進行了持續(xù)而廣泛的報道。這些細節(jié)性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空泛,使史的研究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申報》無論是從辦報宗旨,報道角度的拓寬還是新聞業(yè)務的改革,都值得后來人學習借鑒。

(一)辦報宗旨。

它始終都在追求新聞獨立自由、客觀公正、及時準確、為大眾服務的理念,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美查稱,“利”和“義”并不完全對立,辦報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時仗義執(zhí)言,報紙的言論要“上關皇朝經(jīng)濟之需,下知小民嫁穡之苦”。

《申報》在國內報紙中最早使用電報傳送新聞稿。1874年《申報》刊出經(jīng)由丹商大北電報公司海底線路拍來的關于英內閣改組的倫敦電訊,為國內報紙刊出的第一條電報新聞。津滬電報線路于1881年12月交付后,《申報》立刻把握機會,利用線路傳遞南北各報新聞。

(二)輿論監(jiān)督。

報刊一直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公共輿論的平臺,因此,把握并利用報刊的輿論導向就成了近代中國各種勢力追求權力表達,訴求政治立場的必選之地。在每次劇烈的政治斗爭或者社會對抗中,報刊會被卷入其中,并置于風口浪尖?!渡陥蟆纷詣?chuàng)刊以來,始終被不同時期的各種政治勢力所爭奪的公共輿論平臺。不管是美查為賺錢擴張經(jīng)濟勢力創(chuàng)辦報紙,到席子佩接手經(jīng)營,再到史量才主持,最后到共產黨接手大陸而退出輿論界,中外各種政治勢力為占據(jù)《申報》這個輿論至高點,進行了紛繁復雜,“刀光劍影”的斗爭和合作?!渡陥蟆芬宦纷邅恚袊鐣墓草浾摽臻g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輿論空間的不斷擴大,公共輿論平臺的建立,人民擁有了更多的表達機會。各種政治勢力進行爭斗時,不得不考慮到人民大眾的呼聲和言論。報刊輿論公共空間的不斷擴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減階級對抗,促進社會和諧。

(三)時評。

陳冷在新聞評論方面提出,報紙應該做到“明白公正”,即言論既要為讀者提供明白的觀點又要有公正的態(tài)度。對于評論的文體,他主張用言簡意賅的時評文體取代《申報》傳統(tǒng)的“論說”。他的每日一議、尖銳潑辣的是評委《申報》贏來了不少讀者的喜愛,使《申報》步入巔峰。

“時評”在很長時間里起到了《申報》的“社論”作用。社論是“代表報刊編輯部的權威言論。它集中反映并傳播一定的政黨、社會政治集團和社會群眾團體對當前重大事件和迫切問題的立場、觀點、主張,是影響并引導社會輿論的有力的評論形式”。時評”專欄是報刊業(yè)務的一種進步,半文半白的語言已經(jīng)被白話文取代,報刊語言的白話趨勢已成必然,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時評”適應了語言的變化。對于時評文章的發(fā)展而言,這是一次大的調整,雖然放棄了原有的特點與風格,但迎合了時代的發(fā)展,為時評文體帶來新的生機。

報紙可以宣達政令,也可以掌握主動權,分析時局,探討國家出路?!渡陥蟆分杏泻芏鄷r評是對時局政治的客觀分析或是探討國家出路的“救世文章”。“九一八”事變之后,《申報》發(fā)表了時評《國人乎速猛醒奮起》號召國人迅速驚醒:“今日之事,痛哭不足以救國,輕舉不足以救國,待助于人猶不足以救國。救國在于積極有效之行動,在于萬眾一心之團結?!贝送?,每逢元旦,《申報》都要發(fā)表一篇新年展望的時評,年末又要發(fā)表一篇對一年之內進行總結的時評。雖然每年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要勸告政府善待國民,增強國力。

(四)重視發(fā)表副刊性文字。

這是《申報》在新聞業(yè)務上的一大創(chuàng)造性舉措。該報公開征集竹枝詞等文藝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藝類作品的篇幅,以滿足當時主要讀者群――舊時文人的興趣愛好。這一創(chuàng)舉為后起的報紙所效仿,開我國報紙副刊之先河。研究讀者愛好,滿足其正當需求,保證一個穩(wěn)定的受眾群。

報紙的企業(yè)化是民初中國新聞事業(yè)職業(yè)化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無暇估計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有了快速的發(fā)展空間,給中國商業(yè)性報紙實行企業(yè)化方針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渡陥蟆肥紫认颥F(xiàn)代企業(yè)化報業(yè)方向邁步。

(一)廣告。

該報聘請張竹平任經(jīng)理,設廣告推廣科,派出外勤四處招攬廣告,改進廣告設計,代客戶繪制廣告圖樣,撰寫文字說明,直至客戶滿意,這些服務都深受工商界的歡迎。因此,《申報》的廣告日增,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廣告的版面面積逐漸由十分之五六增為十分之六七,超過了新聞報道的版面。

《申報》廣告值得挖掘的東西有許多,完全可以按照時間線索,從《申報》創(chuàng)直直至停刊,對廣告的形式和內容進行細細分析,追溯近現(xiàn)代廣告發(fā)展變化的軌跡,把握近現(xiàn)代廣告的發(fā)展規(guī)律,理清現(xiàn)代廣告如何一步步從粗糙走向成熟,其中義有哪些是值得借鑒的合理要素,這在廣告學上是很有意義的。倘若對其中的各種廣告進行深人分析,對廣告者、廣告內容、廣告對象、廣告效果進行剖析,從而找到許多有價值的廣告經(jīng)驗和手段,這對制作現(xiàn)代各種類型的廣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更新技術設備。

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理論。在漫長的人類發(fā)展過程來看,真正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的“訊息”不是各個時期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麥克盧漢從媒介技術的角度,強調了媒介的社會歷史作用,雖有片面性,但媒介技術的變革的巨大歷史功效是不容忽視的。

《申報》花費70萬兩白銀于1918年建起高5層、擁有百余間房間的報館大樓,又從美國購進兩部最新式的印報機,兩小時可以印完十多萬份報紙,添置配套的制銅版機、鑄字機、壓紙版機、澆鉛版機、銅字銅模等機器,還自備汽車,加快送報速度。這一切,使《申報》成為當時全國設備最新、最完備的報紙,并為以后進一步企業(yè)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知人善任。

文化與經(jīng)濟領域一樣,一切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媒介的成敗其實就取決于媒介從業(yè)人員的素質與實力。像任何成功的事業(yè)一樣,《申報》的經(jīng)驗在于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并讓其各展所長,用好了人才,使這支隊伍的團隊效應得到充分發(fā)揮。

史量才自接辦《申報》起,就分外注重報社的人才建設,從創(chuàng)業(yè)初期被稱之為史氏“左膀右臂”的經(jīng)理張竹平、總編輯陳景韓,守業(yè)期經(jīng)理馬蔭良、總編輯張?zhí)N和、《自由談》編輯周瘦鵑的選擇、使用,到鼎盛期規(guī)劃人才黃炎培、陶行知、報業(yè)專才戈公振、副刊編輯黎烈文等人的吸納、任用,無不顯示其慧眼識人,唯才是用,用人不疑,靈活實際的用人風范。史量才非常善于抓住對方身上最適合于《申報》的特質,為他所用。越是在報紙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越能大膽放權,給人才足夠的發(fā)揮空間。

《申報》作為近代中國最大影響、實力最強、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商業(yè)報紙,有著很強的研究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從史學、新聞學、經(jīng)濟學角度提供參考,在法學、文學等其他人文社科方面也有很大的價值,對中國近代新聞史的發(fā)展有不可忽視的貢獻,值得后期報紙及現(xiàn)代報業(yè)借鑒。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師為尊的傳統(tǒng)教育觀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個性,控制了人們的思想,這樣的一種師生關系逐漸遭到強烈批判,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隨著“五四”運動爆發(fā),西方民主科學教育思想的傳入,為中國的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引發(fā)了無數(shù)愛國者對如何革新教育中的師生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

“五四”運動爆發(fā)前,中國一直尊崇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思想,教師具有至高的地位,學生必須服從教師的安排,是一種以師為尊的師生關系。早在《尚書·周書·泰誓》中就以提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綏四方?!本煻际菐椭系蹃韾圩o人民的,他們具有同等地位。漢代儒家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中提出“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教育與政治相結合,進一步鞏固了教師的權威地位。宋元明清時期理學思想家們制定“三綱五?!眮砑s束學生民主意識的發(fā)展,晚清傳奇人物譚嗣同提出“為學莫重于尊師”。在知識傳播過程中,教育被封建統(tǒng)治階層所壟斷,教育的傳播途徑少,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自然地處于教育權利的中心,形成了教師在教學中的霸權地位。

傳統(tǒng)師生關系以教師為主導,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知識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傳播,為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以師為尊的師生關系從人倫天性出發(fā),有利于師生間矛盾的緩和,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了深厚的師生感情。但是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思想也存在比較嚴重的弊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喜好和對生活的觀念深受教師思想的影響,缺乏對知識和生活現(xiàn)象的獨立思考。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教師以“長者”、“智者”的身份位于“金字塔”的頂層,學生是被教育的對象位于“金字塔”的底端,因此教師掌握著教學的絕對話語權,控制著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方向。

(一)思想革新促進師生關系新探索。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西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涌入中國,與中國本土教育觀念發(fā)生劇烈的撞擊,中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以師為尊”的師生關系受到了強烈的抨擊和批判。師生關系應當如何革新的問題引發(fā)了中國有志之士開始對傳統(tǒng)教育進行不斷反思,對外來教育理念進一步探索?!?901年清政府依照西方現(xiàn)代教育模式建立了新型學制系統(tǒng),西方的教育理念被大量引入最終導致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解體,近代教育在形態(tài)上得到確立?!盵1]這一舉措為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成長提供了沃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社會各個階層喊出了“民主”、“科學”的口號。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影響下,中國青年的意識開始覺醒,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人都為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和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做出了新的設想,融入了更多民主、平等的元素。

(二)平民教育為民主平等型師生關系打下基礎。

“五四”運動中平民教育思潮爆發(fā)給了更多下層人民接觸教育的機會,教育不再是統(tǒng)治階級、官僚貴族所固有?!捌矫窠逃呐d起首要在于精英知識分子的倡導,在他們看來‘平民主義’的踐行首先在于打破特權,維護‘平等’而其關鍵在于使得平民接受教育。”[2]平民教育的精神是讓社會各分子得到真正的平等和真正的自由,主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教人做人,要培養(yǎng)有知識、有生產能力、有社會公德心的新型學生。平民教育使得教育的范圍擴大,教育觀念普及,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階層性,促進了教育的公平。隨后1923年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朱經(jīng)農兩位先生共同編寫了《平民千字課》和《老少通千字課》,為廣大勞動人民提供了學習教材?!氨本┐髮W學生鄧康(鄧中夏)廖書倉等發(fā)起組織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以教育普及與平等為目的,以露天講演為方法,宗旨是‘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盵3]“五四”運動引發(fā)的平民教育促進了教師育人意識的變革,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注重傳統(tǒng)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注重人的自身發(fā)展,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感、意志、批判性的培養(yǎng),教學開始結合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社會進步的需要和新型人才成長的需要。平民教育加快先進思想的傳播,普及了知識和先進的生產經(jīng)驗,教師開始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設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育內容,促進了人民思想的開化,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課堂角色轉變加深民主平等思想。

20世紀初期,以實用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我國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早在“1919年2月24日,陶行知發(fā)表《教學合一》主張“教學合一”指出1.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2.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3.先生必須一面教一面學,“五四”運動之后,陶行知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不久很多學校響應,也用教學法?!盵4]1919年5月杜威(johndewey)在胡適、蔣夢麟和郭秉文的聯(lián)合邀請下來華講學,實用主義教育的運用達到高潮。在實用主義教育的影響下師生關系開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教師開始由教育的把控者轉向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更加注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選擇和學習。課堂不再是教師單向知識、理論傳授的場所,而是師生間關于教育問題平等交流對話,共同探討,各抒己見的平臺。

(一)“五四”運動中師生關系的反思。

相較于傳統(tǒng)“以師為尊”的師生關系,“五四”運動時期以學生為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日益得到更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支持?!拔逅摹边\動促進了教育觀念的革新,為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演變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這一時期的民主平等作為西方教育的“舶來品”具有一定的激進性——過度主張學生地位的提升和思想的解放,沒能更好的調和師生間的人際關系。

“在當時中國的整個教育實踐界中,占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思想。”[5]長期以來受教育者遭受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束縛,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道德依舊鐫刻在中國人的骨頭上。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竭盡全力構建民主平等師生關系已經(jīng)成為“五四”運動后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走向。“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進入了全新的發(fā)展時期,主體間性、共享、平等、對話等紛紛涌入“師生關系”話語而日漸成為主流?!盵6]隨著社會發(fā)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術成為知識傳播的主要途徑,學校和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民主平等師生關系在新的時期又面臨著方方面面的考驗。

(二)“五四”運動對現(xiàn)代師生關系的啟示。

“五四”運動促進了師生關系革新,對教育現(xiàn)代化中師生關系的協(xié)調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交流與對話,讓教師從傳統(tǒng)教育的絕對權威中轉化出來,走近學生與學生相互尊重、教學相長,擔當教學活動中平等交流的首席,積極引導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中的雙主體,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構建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點和對教師文化、道德提升的新要求。

“五四”運動產生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社會進步、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產物。同時我們也要積極關注,在發(fā)展民主平等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各個發(fā)展階段中心理和認知上的缺陷,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導性,促進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向著更為健康科學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55。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對東西文化進行了研究,他用靜、動范疇來描述東、西方文化的特點,認為中國可以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優(yōu)點來彌補自身文化形態(tài)的不足,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表面上看李大釗這樣做是在調和中西文明差異,實質上是解決現(xiàn)實的新舊矛盾,以新代舊,以至于創(chuàng)造中國新文化。

關鍵詞:李大釗;進化論;階級論;東西文化觀。

從晚清開始,中國大批知識分子懷抱救國救民之志負笈東瀛,在日本接受新式教育,由此這些新型知識分子受日本所謂東洋、西洋的影響,很早便形成了將世界劃分為東、西二元化的習慣。李大釗在1914至1916年間曾短暫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專業(yè),期間也受到這一觀點的影響。回國后,正值國內新文化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李大釗任職于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北京大學,也積極投身于這場文化運動之中。

“五四”時期東西文化之爭,伴隨著袁世凱的稱帝、世界大戰(zhàn)的血火、新文化運動的狂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全面展開。新舊勢力生死搏斗,各種思潮旁流雜出,各類人物粉墨登場,既有康有為“尊孔復古”的叫囂,又有陳獨秀“民主科學”的吶喊;既有章士釗“東西調和”的鼓吹,又有胡適“全盤西化”的說教。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用犀利明快的文論,深刻剖析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辯證分析了東西文化的優(yōu)勢,從而得出必須走十月革命的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結論。因此,研究李大釗的東西文化觀,有助于我們理解李大釗思想從進化論到階級論的發(fā)展,從激進民主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轉變。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積極籌劃復辟帝制。1913年10月,袁世凱在憲法中規(guī)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之大本”??涤袨榈热艘钥捉虝榛A,以《不忍》雜志為喉舌,攻擊辛亥革命是“離經(jīng)叛道”,提出“定孔教為國教”的主張,吹捧孔子教義是“放諸四海而皆準”[1]657的經(jīng)典,一時尊孔復古的逆流泛起。面對彌漫于社會的復古思潮,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主將,從鞏固共和的目的出發(fā),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道德進行了強有力的鞭撻。

李大釗明確提出:“中國的一切風俗、禮教、政法、倫理,都以大家族制度為基礎,而以孔子主義為其全體結晶。”[2]244因此他著重批判孔子學說中的倫理道德。李大釗認為,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在君臣關系方面,只強調一個“忠”字,使臣子完全成為君主的附屬品;在父子關系方面,只強調一個“孝”字,使子女完全聽命于父母;在夫妻關系方面,只強調“順從”“貞節(jié)”,使妻子從肉體到精神完全隸屬于丈夫,沒有任何人格獨立可言。接下來,他進一步提出“孔門的倫理是使子弟完全犧牲于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倫理;孔門的道德是與治者以絕對的權力,責被治者以片面義務的道德”。[2]244這些論述可謂一針見血,直接擊中了儒家學說的要害。李大釗進一步指出孔教的反動本質是“保護君主政治偶像”“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因此他立場鮮明地提出“民與君不兩立,自由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活則自由亡?!盵3]56他大聲疾呼,奔走相告,鼓勵新時代的廣大年輕人要“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4]38李大釗明確表示“吾人為謀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進展……雖冒毀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3]80。這充分表達了李大釗與孔教勢不兩立的決心。

李大釗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自然存在”,由宇宙產生的一切現(xiàn)象,都要按照自然法“漸次發(fā)生漸次變化”[3]79,道德也要隨著社會的自然進化而進化。據(jù)此李大釗指出孔子“其人已為殘骸枯骨,其學說之精神已不適應于今日之時代精神”,[3]80“孔子者,數(shù)千年前之殘骸枯骨也。憲法者,現(xiàn)代國民之血氣精神也”“今以專制護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證券之憲法,則其憲法將萌芽專制之憲法,非為孕育自由之憲法也”[3]77。通過嚴密的論證,李大釗否定了孔子學說存在的價值,從而使“國教”之說不攻自破。

綜上可知,李大釗這時的思想是以進化論作為武器,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的。他對于社會進化只從一般意義上來解釋,還不能夠了解社會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因此,他只是抽象地批判孔家的倫理道德,沒有說明儒家學說存在的社會根源,所以對尊孔復古派的批判就顯出理論上不足,說理性不強。

十月革命后,李大釗獨辟蹊徑,最早拋棄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孔子學說作了較為正確的分析。他指出:“孔子學說之所以支配中國人心長達兩千多年,正是因為其適應了中國自封建時代以來長期存在且未有任何變化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與宗法制度緊密結合,構成了封建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和精神基礎?!崩畲筢撨M一步強調:“中國經(jīng)濟一旦變動,中國封建家族制度將會逐步瓦解,‘三綱五常’等封建糟粕思想最終退出歷史舞臺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边@種從經(jīng)濟上解釋孔子儒學的存在、消亡的方法,戳穿了孔家學說“神圣”的外衣,使人耳目一新。當然,李大釗對于唯物主義的運用還有不夠準確的地方,但是他的論述已遠遠高出當時思想論壇上其他人的見解。

還應該提到的一點是:李大釗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歷史作用,而是從歷史的考察中肯定孔子學說的價值。他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時代之社會,確足為其社會之中樞,確足為其時代之圣哲,其說亦確足以代表其社會其時代之道德”[3]79。他進一步講到“故余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者也?!盵3]80這一科學地對待孔子儒學的態(tài)度,比較合乎歷史的實際,既沉重打擊了尊孔復古派,又論證嚴密無懈可擊,由此反映出李大釗嚴密的思維邏輯和高超的斗爭藝術。

在東西文化運動倡導者與尊孔復古派激烈交鋒時,《東方》雜志以“不偏不倚”的面目出現(xiàn),在“調和東西文化”的名義下主張保存中國舊文化,反對新文化?!稏|方》雜志主編杜亞泉根據(jù)東西方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將東西文化概括成“靜”的文明和“動”的文明,認為現(xiàn)在西方“動”的文明已露弊端,“西洋諸國日以其科學所發(fā)明之利器戕火其同類,悲慘劇烈之狀態(tài),不但為吾國歷史之所無,亦且為世界從來所未有”,而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固有文化提供了舉國上下衡量是非的統(tǒng)一標準,因此主張用“中國固有靜的文明”來救濟“西洋文明之弊”。李大釗也把東西文明概括為“靜”“動”的文明,但比較的結果卻迥然有異。

1917年,李大釗發(fā)表了《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一文,以“動”“靜”及其相互關系為東西方文明之特質,并勉勵當下中國的青年學子努力,讓“我國家由靜的國家變而為動的國家,我民族由靜的民族變而為動的民族,我之文明由靜的文明變而為動的文明,我之生活由靜的生活變而為動的生活?!盵5]96第二年,李大釗又撰寫了《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在文中他列舉多方面事物的二元對立現(xiàn)象,具體論證“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之說。李大釗從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解釋了“動”“靜”的原因。他說,東方民族是“南道文明”,西方文明是“北道文明”。由于“南道得太陽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賜予厚,故其文明為與自然和解,與同類和解之文明”,而“北道得太陽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賜予嗇,故其文明為與自然奮斗,與同類奮斗之文明”[6]212。南道民族由于“自然之富,物產之豐”,所以多為定居的農業(yè)民族;北道民族則由于“自然之賜予甚乏”,所以多成為遷徙流動的游牧工商民族。

這樣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面向的國民性:“一為自然的,一為人為的;一為安息的,一為戰(zhàn)爭的;一為消極的,一為積極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一為茍安的,一為突進的;一為因襲的,一為創(chuàng)造的;一為保守的,一為進步的;一為直覺的,一為理智的;一為空想的,一為體驗的;一為藝術的,一為科學的;一為精神的,一為物質的;一為靈的,一為肉的;一為向天的,一為立地的;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6]213正是因為中國是定居的農業(yè)民族,家族不斷繁衍生息,所以實行“家族主義”;而西方主要是從事游牧工商業(yè)的民族,家族成分單一,所以推行“個人主義”。此外,從性別比例來說,中國女子比男子多,因而推行一夫多妻制,而逐漸形成重男輕女的陋習;而在西方,女子比男子少,所以嚴格執(zhí)行一夫一妻制,切實保障婦女應有的權利。

李大釗認為東西文明區(qū)別很大:“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支配自然的?!痹谒枷肷蠔|方人“以個性生存不甚重要,則事事一聽之天命”,西方人“信人道能有進步,則可事一本自力以為創(chuàng)造”;就宗教信仰而言,“東方之宗教是解脫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就倫理而言,“東方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就政治而言,“東方想望英雄,其結果為專制統(tǒng)治,有世襲天子……西方依重國民,其結果為民主政治?!盵2]57由此,李大釗認為中國封建文化有以下弱點:厭世的人生觀;惰性太重;不尊重個性;輕侮婦女;缺乏同情心;偏重神權;專制主義盛行。因此,李大釗大聲呼吁中國文明的弊端已經(jīng)逐漸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要進行一次徹底的自我革新,這在當時如黃鐘大呂,引人深思。

李大釗認為西方文化雖然也有缺點,但仍處于優(yōu)勢地位。他指出:“東方‘靜的文明’已處于‘屈敗之勢’,而西方‘動的文明’則‘實居優(yōu)越之域’,”[2]59因此,他力主向西方學習。李大釗強調西學先進于中學,主張學習西方,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靜止的觀念”“怠惰的態(tài)度”。但應該指出,李大釗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出發(fā)比較東西文明優(yōu)劣的,這反映出李大釗在這一時期理論上的不成熟。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中國“固有文明”受到更加猛烈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章士釗等守舊派提出了“新舊調合”的論調,以圖保存舊文化。

新舊調合派強調可以汲取西方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的優(yōu)秀部分,但也應重視自身的精神和道德文明形態(tài)。他們認為國故象“破布”、歐化象“破紙”,都可以用來造“新紙”,因此得出:“研究國故”“實欲制造新紙”的結論。章士釗保舊的思想更為明顯,他說:“凡欲前進,必先自立根基。舊者根基也。不有舊,決不有新;不善于保舊,決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進化,不善于保舊之弊,則幾于自殺”,因此提出“道德上復舊”甚于“物質上之開新”[2]的觀點。他們以“新舊”文化不可分割對立為理由,否定進行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新文化運動的戰(zhàn)士們立即起而應戰(zhàn)。

但是在批駁“東西調和論”過程中,胡適等人偏執(zhí)一端,主張全盤西化;陳獨秀等仍然停留在對“舊道德”的鞭撻上,沒有進行科學的理論分析。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批判“新舊調和派”的理論觀點,認為人類社會一切精神的構造都是表層構造,只有物質的、經(jīng)濟的構造是這些表層構造的基礎構造,不管身處哪個時代,如果經(jīng)濟上發(fā)生了變動,思想上也必定會發(fā)生變動。一切宗教、哲學、風俗習慣、政策、主義都隨著物質的變動而變動?!暗赖隆睙o非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法則”而已,時代生活變了,作為習慣法則的道德必然因之進化遞變。由此李大釗得出結論:“物質若是開新,道德亦必是跟著開新”,因此他理直氣壯地說:“新思想是應經(jīng)濟的新狀態(tài)、社會的新要求發(fā)生的,并不是幾個青年憑空造出來的?!边@些論證雖然不夠完整,但明確肯定了道德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變動而不斷改變的。這種精辟的論述,給“東西文化調合派”以致命的打擊,在理論上論證了新文化運動發(fā)生的歷史必然性,因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應該說明的是,李大釗雖然指出封建文化病入膏肓、不可救藥,號召人們學習西方,但他并不提倡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他講到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就如同推動世界不斷進步的兩大機軸,也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一樣,缺一不可,二者各有優(yōu)劣,“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中?!币虼瞬粦摗巴秊檐庉e”。針對東西文化論爭中抹殺傳統(tǒng)文化全部價值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李大釗熱情贊揚了中華民族在古代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他無不自豪地說:“中國于人類進步,已嘗有偉大之貢獻。其古代文明擴延于高麗,乃至日本,影響人類者甚大。”[2]68他對中華民族的崛起充滿希望,“吾人深信民族可以復活,可以于世界文明為第二次大貢獻?!边@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的激揚文字,飽含愛國熱情,閃爍著辯證的光芒。

四、結語。

綜觀五四時期李大釗的東西文化觀,可以看出:李大釗鞭撻了“非復辟不能救國”的尊孔復古派;批判了“物質開新、道德復舊”的東西調合派,批評了“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全盤西化派,闡明了自由的東西文化觀,從而促進了他的思想由進化論到階級論的發(fā)展,奠定了由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堅實基礎。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釗最終自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由此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東西文化觀。

參考文獻:

[1]李華興,吳嘉勛.梁啟超選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陳崧.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李大釗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8.

[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文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

[5]李大釗,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1917年)[m]//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918年7月)[m]//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羅志田.無共識的共論:五四后關于東西與世界的文化辨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十一

1、‘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近代史開端,《南京條約》開始淪為半殖半封——(英國工業(yè)革命后需要打開中國市場)。

2、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馬關條約》資本輸出為主取代商品輸出為主(經(jīng)濟侵略方式改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

二、高中歷史知識點之中國人民的愛國救國方案和斗爭。

1、1852—1864年,——農民階級救國——太平天國運動。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運動。

3、18——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戊戌變法。

4、19——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李大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6、19——1949年——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

三、高中歷史知識點之中國向西方學習實現(xiàn)近代化的進程。

1、地主階級(林則徐魏源)——學習西方軍事技術。

2、地主階級(洋務派)——學習西方軍事和民用工業(yè)。

3、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學習西方君主立憲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資產階級革命派(孫)——學習西方的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國人的路)。

5、資產階級激進派(陳李)——學習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

6、無產階級(共產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走蘇聯(lián)人的路)。

四、高中歷史知識點之孫中山為維護民主與共和進行了哪些斗爭?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國。

2、19——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獨裁。

3、19——護國運動——粉碎袁世凱復辟帝制。

4、19——第一次護法運動——反對段祺瑞,維護《臨時約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6、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

五、高中歷史知識點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黨時期(2個大會1個綱領)。

2、(1924——1927)——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即“國民大革命”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

3、(1927——193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道路、長征、遵義會議、西安事變)。

4、(1937——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2個戰(zhàn)役、1條統(tǒng)一戰(zhàn)線1個大會)。

5、(1946——1949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即”解放戰(zhàn)爭時期“)。

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或者叫“工農武裝割據(jù)道路”

六、高中歷史知識點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經(jīng)濟恢復時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

2、(1949——1956年)——八年過渡時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設時期。

4、(1976——1978年)——二年徘徊時期。

5、(1978年——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即“改革開放時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十二

摘要:本文作者介紹了室內裝飾工程預算編制的現(xiàn)狀及要求,指出了室內裝飾工程預算需注意的問題,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裝飾工程;預算編制;探討。

中圖分類號:u655.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確定室內裝飾工程造價預算,必須在裝修建設程序的各個階段即從裝飾方案的提出進行可行性研究,選擇最佳施工方案到初步設計和施工階段,均采用科學的計算方法和切合實際的計價依據(jù),才能對設計方案的優(yōu)秀程度、投資的使用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

1室內裝飾工程預算編制的現(xiàn)狀及要求。

建筑裝飾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優(yōu)秀的建筑裝飾能夠體現(xiàn)人的藝術性,具有良好的實用性。隨著我國裝飾工程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做好室內裝飾工程預算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現(xiàn)行裝飾工程預算定額的管理體制按其管理分工,分為全國統(tǒng)一定額和地區(qū)統(tǒng)一定額。這種狀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跨地區(qū)跨行業(yè)進行設計、招標和施工的諸多不便,弱化了國家對定額標準的宏觀調控能力,不利于促進全國統(tǒng)一的建筑市場的開拓發(fā)展。

在我國裝飾施工的目前情況下,為了達到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施工單位首先應該不斷的提高裝飾施工的水平,并在提高裝飾質量的同時做好裝飾工程的預算工作。其中,施工人員是施工質量的生命線,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就必須極強施工隊伍的建設,適當?shù)募訌娬呃碚摵蛯I(yè)知識的培訓,保證這些施工人員能夠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不斷的在提高施工質量的同時改進施工方法,達到節(jié)約造價的目的。從事經(jīng)濟工作的專業(yè)人員還要具有較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在具體的操作中要嚴格執(zhí)行國家的有關政策,保證裝飾工程預算的相對準確性和嚴密性,對工程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費用控制,從預算、施工到?jīng)Q算層層把關,以保證資金的正常運轉,達到增收節(jié)支的目的,提高企業(yè)的整體經(jīng)濟效益。

2室內裝飾工程預算需注意的問題。

2.1提高裝飾管理人員的素質。

目前建筑裝飾行業(yè)的項目管理人員素質普遍較低,致使先進的成本管理理論和方法在裝飾工程中得不到應用。因此,必須加強項目管理人員的培訓,使他們通過學習現(xiàn)代成本管理理論和先進的成本管理方法不斷的增強成本管理意識,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將現(xiàn)代成本管理理論和成本控制技術與裝飾工程特點相結合,運用科學的成本管理方法實現(xiàn)對項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2.2樹立成本控制意識。

目前我國建筑裝飾企業(yè)由于大部分延續(xù)了建筑業(yè)的管理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經(jīng)營思想與組織管理上的缺隱,產生了諸如成本控制責任不明,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成本開支的范圍未能全面考慮成本的補償,許多規(guī)定不盡合理等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成本控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其難點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在于人的管理思想,在于人的成本意識。

現(xiàn)代成本控制提出了一種嶄新的經(jīng)營觀念和成本經(jīng)營模式,它要求對傳統(tǒng)的企業(yè)管理觀念和管理方式進行改革。

2.2.1在經(jīng)營思想上破除單純依靠提高工程造價來提高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的思想,對立“低成本,高效益”的觀念,著眼于企業(yè)內部挖潛改造,降低成本。

2.2.2在成本經(jīng)營上變成本的事后核算為事前的成本控制;變成本開支的實報實銷為先算后用,限制使用;變財物部門的單兵作戰(zhàn)為全員參加的成本控制;實現(xiàn)“哪里有費用,哪里有成本控制點”的全過程、全方位控制。

2.2.3在分配上,建立和完善誰節(jié)余誰受益,誰超支誰受罰的管理制度。

2.2.4在考核上,變過去單純考核人員消耗指標為不僅考核人員而且考核與成本密切相關的管理工作,解決成本控制過程中職責不明,歸屬不清的問題。從而把項目成本與全體員工的經(jīng)濟責任和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全員參加成本管理的氛圍和格局。讓參與施工項目管理與實施的每個人都意識到加強項目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對施工項目的經(jīng)濟效益及個人收入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那么,各項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在施工項目管理中得到貫徹和實施。

2.3運用好施工圖預算。

施工圖預算是裝飾單位工程造價計價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室內裝飾工程造價按工程項目核算具有單件性,需要就各個具體工程,按程序計算其造價。裝飾工程是一個周期生產過程,歷經(jīng)方案的提出、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招投標、合同簽訂、施工、竣工驗收使用等程序,并建立相應的經(jīng)濟關系。因此,造價計算也應分階段進行,形成投資估算、設計概算、施工圖預算、標價與合同價的確定、施工結算、竣工決算等環(huán)節(jié),最后得出工程的實際造價。作為單位工程,裝飾工程也或多或少地由各類分部分項工程組合而成。其造價只能是各個不同分部造價的匯總。由于裝飾工程構成的復雜性,我們更應注意選擇裝飾工程造價的編制方法。

2.4工程量計算。

工程量是審核工程預算的依據(jù),是工程結算的基礎。由于設計單位設計深度不夠,或施工單位不按圖紙施工,這就顯示出審核人員在審核中必須以工程竣工圖及現(xiàn)場實現(xiàn)情況為依據(jù)的重要性。或者以施工圖設計和現(xiàn)場經(jīng)濟簽證為依據(jù),或者以現(xiàn)場實測取得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嚴格按裝飾工程預算定額、工程量計算規(guī)則及有關說明逐項進行核對。為防止超規(guī)模施工,應嚴格按審定設計方案進行控制,凡任意擴大工程量部分,不能進入結算。在建安工程和裝飾工程單獨承攬時,應注意工程內容和范圍的劃分,避免重復計算,例如室內地面、墻面、天棚的找平層或整體面層,門窗口和扇,給排水管線和潔具,照明中的燈具,吊頂?shù)念A埋件等工程量易重復計算;測量數(shù)據(jù)當場核對、分析、確定,審核人員根據(jù)現(xiàn)場測量結果,結合有關施工過程記錄、簽證,綜合分析確定工程量;隱藏工程應及時通知甲方代表和監(jiān)理檢查簽字,否則按最合理最經(jīng)濟的狀態(tài)推測計量。

2.5加強工程直接費的控制。

2.5.1材料費的控制。

工程成本由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其他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組成。在裝飾工程項目成本中,材料費約占工程成本的75%-80%,因而,應將控制材料費作為工程成本控制的重點??刂频拇胧┯幸宰罴逊绞讲少彶牧?,努力降低采購成本,與材料供應商之間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按工程進度計劃采購供應材料,避免因材料大量積壓而增加了材料的損耗和保管費用;對于常年使用的大宗材料,如膨脹螺栓、自攻螺釘、電焊條、綁絲、水泥、黃砂等可根據(jù)經(jīng)濟訂購批量訂貨。

2.5.2人工費的控制。

從定額的編制時間和執(zhí)行時間來分析,定額的人工費具有滯后性。在施工過程中,人工費的控制具有較大的難度。盡管如此,我們可以從控制支出和按實簽證兩個方面來著手解決。首先是按定額人工費控制施工生產中的人工費;二是考慮用其他直接費、間接費適當補充一些;三是如產生預算定額以外的用工項目應按實簽證。

2.5.3機械費的控制。

機械費的控制要盡量減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機械臺班量,通過合理施工組織、機械調配,提高機械設備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時加強現(xiàn)場設備的維修、保養(yǎng)工作,降低大修、經(jīng)常性修理等各項費用的支出,加強租賃設備計劃的管理,充分利用社會閑置機械資源,從不同角度降低機械臺班價格。

3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國家經(jīng)濟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突進,特別是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市場條件下,施工企業(yè)要想增加市場份額、實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必須做好裝飾工程項目的工程項目管理,因此做好裝飾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斌.工程預算定額在招投標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8).

[2]韓一彬.建筑裝飾工程施工技術管理探討[j].企業(yè)導報,2019,(11).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十三

1.引用有關政策、方針性內容務必正確無誤,不得泄漏國家機密。

2.一律使用a4紙打印,雙面使用。

3.編排格式。

摘要:四號宋體,居中;內容為小4號宋體。

目錄:四號宋體,居中;內容為五號宋體,右對齊。

一級標題:3號黑體,居中。

二級標題:小4號黑體,左對齊。

三級標題:小4號楷體,左對齊。

正文:小4號宋體(字數(shù)要求:文科類不少于6000字,理工類不少于4000字)。

表題、圖題:小5號黑體,居中。

參考文獻:小5號楷體,左對齊。

版芯:39行40字。

4.封面采用a4白色紙,格式見附件。

5.使用普通語體文寫作,要文句通順,體例統(tǒng)一,無語法錯誤,簡化字應符合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符號的上下角標和數(shù)碼要寫清楚且位置準確。

7.使用外文縮寫代替一名詞術語時,首次出現(xiàn)的,應用括號注明其含義,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器)。

8.國內工廠、機關、單位名稱等應使用全名。

9.公式應另起一行并居中書寫,一行寫不完的長公式,最好在等號處或在運算符號處轉行。公式編號用圓括號括起,示于公式行末右端。公式編序可以全文統(tǒng)一依前后次序編排,也可分章編排,但二者不能混用。文中公式、表格、圖的編排方式應統(tǒng)一。

10.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時,應寫成由公式(10)可知。

1.學術論文格式。

2.學術性論文格式。

3.標準學術論文格式。

4.大學學術論文格式。

5.學術論文格式標準。

6.關于學術類標準論文格式指導。

7.學術論文格式模板參考。

8.學術論文格式和撰寫規(guī)范。

9.學術論文格式規(guī)范模板。

10.標準學術論文格式模板參考。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十四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鴻章在《復議制造輪船未裁撤折》中稱:“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于中國,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光緒元年(1875年),李鴻章又在《籌議海防折》中稱:“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shù)國構煽,實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

“三千余年一大變局”、“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是李鴻章對于當時中國所面臨形勢的分析,“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則表明了當時中國所對峙的列強勢力??少F的是李鴻章他不同于保守的頑固派,他處在當時的階段卻能正確的看待晚晴所處的局勢實為不易;他和一些洋務派更不同于頑固派,他們不僅看清了局勢還敢于冒險嘗試向前邁進開展了洋務運動,雖然并沒有改變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結局,但是促進了中國近代化,他們在當時邁出了這一步實屬不易。

清朝也是歷史上一個典型的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政權,在鴉片戰(zhàn)爭的前期乃至鴉片戰(zhàn)爭后,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階層值得被思考,那就是士大夫階層。“閉關鎖國”固然有著很大一方面的因素,但是鴉片戰(zhàn)爭開始后即使林則徐、魏源、黃爵滋等人已經(jīng)認識到和西方列強的各方面差距后,清朝卻沒有馬上實行變革,很大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階層。“中國人的守舊性太重,我國文化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根深蒂固;文化是士大夫階級的生命線,文化的動搖,就是士大夫飯碗的動搖;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有少數(shù)人看事較遠較清,但是他們怕清議的指摘,默而不言。短短幾句話已經(jīng)總結了清朝士大夫階層大部分人麻木、迂腐等特點,鴉片戰(zhàn)爭后可以說不論軍事還是政治上,都與列強有著很大的差距,雙方對比之下,清朝統(tǒng)治下的中國真的是遇到了“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

鴉片戰(zhàn)爭前,對于如何對待列強,清政府內部就有了不一樣的聲音,主要分為撫夷派和剿夷派,也就是主和派與主戰(zhàn)派。隨著過程中的各種結果,道光帝也在主站主和間舉棋不定,這也使得清政府內部派別爭論更為激烈。

在道光帝決心迎戰(zhàn)后,卻出現(xiàn)用人失誤的問題,從而引出不斷失城的連鎖反應。于是道光帝又倒向主和派一方,雖然中途有官員奮勇抵抗,但是道光帝一意妥協(xié),最后耆英、伊里布與璞鼎查還是簽訂了《江寧條約》。

在這一過程中,主和派主要凸顯的人物是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琦善的妥協(xié)態(tài)度則是建立在他親身了解到了當時英國的軍事實力后所下的態(tài)度,主戰(zhàn)派別的官員中也不乏為了捍衛(wèi)國家領土與主權但是不了解英國的官員,而期間道光帝所派不乏像奕山這樣虛報奏折而導致對英國預估不實的官員,這些種種因素也導致了道光決策時忽主站,忽主和的不堅定立場。

從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來看,道光帝的舉棋不定十分影響形勢的走向,士大夫們在決策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會來源于揣摩圣意。其中固然有堅定站在主站或主和的堅定立場的官員,但也不乏與道光帝一樣沒有堅定決心的官員。如果道光帝堅定決心勢必與英國決戰(zhàn)至終,侵略者一路遭遇頑強的抵抗,他們也不一定能入侵的如此迅速。假使英國一開始的意圖也許只是想要一個和平的條件與環(huán)境經(jīng)商,那么清政府的不明確態(tài)度也給了英國一個可乘之機。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從古代史邁入近代史,同時鴉片戰(zhàn)爭也使得中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通過一系列條約,中國直接遭受到的侵犯包括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司法、關稅等主權都開始喪失,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也被沖擊。當然這些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影響,而更加深遠的影響和隱患是,清廷為賠償大額的白銀增加的稅費直接影響農民的利益得失,甚至沉重的賦稅使他們無力支付。由于康乾盛世,使得清朝時期的人口大增,嘉慶九年(1804年)纂修的《巴陵縣志》在講到該地經(jīng)濟、人口分布和各行各業(yè)居民狀況時寫道:“十分其農,而佃種居其六?!鞭r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是佃戶,其余百分之四十,則是地主和自耕農。道光中編寫的《江陰縣志》,敘述該縣風俗,說到“農之家十居**,農無田而佃于人者十居五六”。當時該地農業(yè)經(jīng)濟占統(tǒng)治地位,絕大多數(shù)居民是農業(yè)人口,而增加賦稅會使得大多數(shù)的農民積貧積弱。另一方面列強在華開設工廠,會使得許多手工業(yè)者或者失業(yè),或者淪為廉價勞動力,鴉片戰(zhàn)爭使得中國多數(shù)人口都陷入苦難的狀態(tài),也使得清政府陷入失威局面。

在鴉片戰(zhàn)爭后不久,清政府就迎來了大規(guī)模的起義運動,這其中最著名的則屬“太平天國”運動。太平運動可以說是鴉片戰(zhàn)爭的產物,其參與運動的多數(shù)為農民階級,源于鴉片戰(zhàn)爭后國內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太平軍的發(fā)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或許是因為洪秀全的“拜上帝會”使農民有了精神寄托,或許是因為《天朝田畝制度》,使農民有了希望與目標,無論如何太平天國的動向、舉措和號召力都側面反映了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統(tǒng)治下的社會正在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朝著不可預估的方向發(fā)展,以一個不可預算的速度發(fā)展著,并且這些變化都一點點的成為清朝的隱患。

參考文獻: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十五

1947年,年僅19歲的湖南伢子朱镕基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就讀于電機系電機制造專業(yè)。在當時報考清華大學的眾多湖南籍學生中,他的考分最高,平均成績在80分以上,一進校就拿到了獎學金。

因為喜愛文科,英語又好,朱镕基剛進清華時“老想著轉系”,不過沒轉成,這也促使他下決心在工科埋頭鉆研起來。朱镕基的同窗好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回憶說,朱镕基學習很用功。當時,電機系的功課在全校是最難的,他卻應付自如,是班上的“業(yè)務尖子”之一,當過“課代表”。他待人誠摯,在同學中很有威信。朱镕基非常熱愛文學。因為寫得一手好文章,還常開玩笑說,自己做官是“誤入歧途”。

在清華園里,朱镕基結識了一群大師級的教授,每次回想起當年的情景,都感覺值得回味。“朱(自清)先生為人廉潔、謙虛。他講話的樣子,音容宛然?!薄拔覀兒芟矚g去張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聽他縱論天下,大罵國民黨?!睂W習之余,朱镕基癡迷唱戲,曾在清華京劇隊當過票友。

1948年4月,由于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動內戰(zhàn),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北平各校掀起了“反饑餓、反迫害”的“四月學運”風暴,清華等校的師生員工舉行了連續(xù)半個月的罷課。為保護校園安全,清華的學生們成立了“護校糾察隊”,朱镕基是隊員之一,和同學們一起夜間輪流值班,拿著棍棒守護校園。

1948年秋,清華大學的十來位湖南籍同學自愿組成了一個“過共產主義生活”的小集體——“明齋117室生活小組”。朱镕基積極參與,并很快成為組織的骨干之一。小組生活的內容是組織讀書會,學習從解放區(qū)傳來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還辦了一份油印報《曉露》,還油印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新民主主義論》等書,供全校同學學習,在讀者中聲名大噪。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據(jù)當時的電機系黨支部書記李叔平回憶,朱镕基是支部里第一個自愿報名參軍的人。他作為班長,代表本班同學在全校大會上作了慷慨激昂的發(fā)言。后來,黨組織考慮到工作需要,沒有批準他參軍,并于1951年1月推薦朱镕基擔任學生會主席。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期間,朱镕基不但要指揮、開動龐大的“學生會機器”,還要隨時在大禮堂召開全體學生大會,發(fā)表演講,動員和組織同學積極參加活動。他組織全校同學參加“五一”大游行,聲援浴血奮戰(zhàn)的志愿軍將士;動員同學踴躍參加捐獻運動;還同清華大學的校委會與青年團聯(lián)合制定了《全校愛國公約》等。后來,朱镕基任上海市長、市委書記時,有人夸他組織能力強、口才好,他說:“這是在清華當學生會主席時鍛煉出來的。”

1951年,朱镕基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他一直十分珍惜在清華的同窗情誼,他所在的51屆電機系,確實也是英才輩出,光院士就有4位。朱镕基曾在多個場合提到這個集體的優(yōu)秀,并深深為之自豪。

近代史論文匯總篇十六

摘要: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李大釗對東西文化進行了研究,他用靜、動范疇來描述東、西方文化的特點,認為中國可以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優(yōu)點來彌補自身文化形態(tài)的不足,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表面上看李大釗這樣做是在調和中西文明差異,實質上是解決現(xiàn)實的新舊矛盾,以新代舊,以至于創(chuàng)造中國新文化。

關鍵詞:李大釗;進化論;階級論;東西文化觀。

從晚清開始,中國大批知識分子懷抱救國救民之志負笈東瀛,在日本接受新式教育,由此這些新型知識分子受日本所謂東洋、西洋的影響,很早便形成了將世界劃分為東、西二元化的習慣。李大釗在1914至1916年間曾短暫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專業(yè),期間也受到這一觀點的影響?;貒螅祰鴥刃挛幕\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李大釗任職于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北京大學,也積極投身于這場文化運動之中。

“五四”時期東西文化之爭,伴隨著袁世凱的稱帝、世界大戰(zhàn)的血火、新文化運動的狂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全面展開。新舊勢力生死搏斗,各種思潮旁流雜出,各類人物粉墨登場,既有康有為“尊孔復古”的叫囂,又有陳獨秀“民主科學”的吶喊;既有章士釗“東西調和”的鼓吹,又有胡適“全盤西化”的說教。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用犀利明快的文論,深刻剖析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辯證分析了東西文化的優(yōu)勢,從而得出必須走十月革命的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結論。因此,研究李大釗的東西文化觀,有助于我們理解李大釗思想從進化論到階級論的發(fā)展,從激進民主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轉變。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積極籌劃復辟帝制。1913年10月,袁世凱在憲法中規(guī)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之大本”??涤袨榈热艘钥捉虝榛A,以《不忍》雜志為喉舌,攻擊辛亥革命是“離經(jīng)叛道”,提出“定孔教為國教”的主張,吹捧孔子教義是“放諸四海而皆準”[1]657的經(jīng)典,一時尊孔復古的逆流泛起。面對彌漫于社會的復古思潮,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主將,從鞏固共和的目的出發(fā),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道德進行了強有力的鞭撻。

李大釗明確提出:“中國的一切風俗、禮教、政法、倫理,都以大家族制度為基礎,而以孔子主義為其全體結晶。”[2]244因此他著重批判孔子學說中的倫理道德。李大釗認為,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在君臣關系方面,只強調一個“忠”字,使臣子完全成為君主的附屬品;在父子關系方面,只強調一個“孝”字,使子女完全聽命于父母;在夫妻關系方面,只強調“順從”“貞節(jié)”,使妻子從肉體到精神完全隸屬于丈夫,沒有任何人格獨立可言。接下來,他進一步提出“孔門的倫理是使子弟完全犧牲于他自己以奉其尊上的倫理;孔門的道德是與治者以絕對的權力,責被治者以片面義務的道德”。[2]244這些論述可謂一針見血,直接擊中了儒家學說的要害。李大釗進一步指出孔教的反動本質是“保護君主政治偶像”“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因此他立場鮮明地提出“民與君不兩立,自由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活則自由亡。”[3]56他大聲疾呼,奔走相告,鼓勵新時代的廣大年輕人要“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4]38李大釗明確表示“吾人為謀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進展……雖冒毀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3]80。這充分表達了李大釗與孔教勢不兩立的決心。

李大釗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自然存在”,由宇宙產生的一切現(xiàn)象,都要按照自然法“漸次發(fā)生漸次變化”[3]79,道德也要隨著社會的自然進化而進化。據(jù)此李大釗指出孔子“其人已為殘骸枯骨,其學說之精神已不適應于今日之時代精神”,[3]80“孔子者,數(shù)千年前之殘骸枯骨也。憲法者,現(xiàn)代國民之血氣精神也”“今以專制護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證券之憲法,則其憲法將萌芽專制之憲法,非為孕育自由之憲法也”[3]77。通過嚴密的論證,李大釗否定了孔子學說存在的價值,從而使“國教”之說不攻自破。

綜上可知,李大釗這時的思想是以進化論作為武器,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的。他對于社會進化只從一般意義上來解釋,還不能夠了解社會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因此,他只是抽象地批判孔家的倫理道德,沒有說明儒家學說存在的社會根源,所以對尊孔復古派的批判就顯出理論上不足,說理性不強。

十月革命后,李大釗獨辟蹊徑,最早拋棄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孔子學說作了較為正確的分析。他指出:“孔子學說之所以支配中國人心長達兩千多年,正是因為其適應了中國自封建時代以來長期存在且未有任何變化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與宗法制度緊密結合,構成了封建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和精神基礎?!崩畲筢撨M一步強調:“中國經(jīng)濟一旦變動,中國封建家族制度將會逐步瓦解,‘三綱五?!确饨ㄔ闫伤枷胱罱K退出歷史舞臺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边@種從經(jīng)濟上解釋孔子儒學的存在、消亡的方法,戳穿了孔家學說“神圣”的外衣,使人耳目一新。當然,李大釗對于唯物主義的運用還有不夠準確的地方,但是他的論述已遠遠高出當時思想論壇上其他人的見解。

還應該提到的一點是:李大釗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歷史作用,而是從歷史的考察中肯定孔子學說的價值。他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時代之社會,確足為其社會之中樞,確足為其時代之圣哲,其說亦確足以代表其社會其時代之道德”[3]79。他進一步講到“故余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者也?!盵3]80這一科學地對待孔子儒學的態(tài)度,比較合乎歷史的實際,既沉重打擊了尊孔復古派,又論證嚴密無懈可擊,由此反映出李大釗嚴密的思維邏輯和高超的斗爭藝術。

在東西文化運動倡導者與尊孔復古派激烈交鋒時,《東方》雜志以“不偏不倚”的面目出現(xiàn),在“調和東西文化”的名義下主張保存中國舊文化,反對新文化?!稏|方》雜志主編杜亞泉根據(jù)東西方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將東西文化概括成“靜”的文明和“動”的文明,認為現(xiàn)在西方“動”的文明已露弊端,“西洋諸國日以其科學所發(fā)明之利器戕火其同類,悲慘劇烈之狀態(tài),不但為吾國歷史之所無,亦且為世界從來所未有”,而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固有文化提供了舉國上下衡量是非的統(tǒng)一標準,因此主張用“中國固有靜的文明”來救濟“西洋文明之弊”。李大釗也把東西文明概括為“靜”“動”的文明,但比較的結果卻迥然有異。

1917年,李大釗發(fā)表了《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一文,以“動”“靜”及其相互關系為東西方文明之特質,并勉勵當下中國的青年學子努力,讓“我國家由靜的國家變而為動的國家,我民族由靜的民族變而為動的民族,我之文明由靜的文明變而為動的文明,我之生活由靜的生活變而為動的生活?!盵5]96第二年,李大釗又撰寫了《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在文中他列舉多方面事物的二元對立現(xiàn)象,具體論證“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之說。李大釗從地理環(huán)境的角度解釋了“動”“靜”的原因。他說,東方民族是“南道文明”,西方文明是“北道文明”。由于“南道得太陽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賜予厚,故其文明為與自然和解,與同類和解之文明”,而“北道得太陽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賜予嗇,故其文明為與自然奮斗,與同類奮斗之文明”[6]212。南道民族由于“自然之富,物產之豐”,所以多為定居的農業(yè)民族;北道民族則由于“自然之賜予甚乏”,所以多成為遷徙流動的游牧工商民族。

這樣就形成了中西方不同面向的國民性:“一為自然的,一為人為的;一為安息的,一為戰(zhàn)爭的;一為消極的,一為積極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一為茍安的,一為突進的;一為因襲的,一為創(chuàng)造的;一為保守的,一為進步的;一為直覺的,一為理智的;一為空想的,一為體驗的;一為藝術的,一為科學的;一為精神的,一為物質的;一為靈的,一為肉的;一為向天的,一為立地的;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盵6]213正是因為中國是定居的農業(yè)民族,家族不斷繁衍生息,所以實行“家族主義”;而西方主要是從事游牧工商業(yè)的民族,家族成分單一,所以推行“個人主義”。此外,從性別比例來說,中國女子比男子多,因而推行一夫多妻制,而逐漸形成重男輕女的陋習;而在西方,女子比男子少,所以嚴格執(zhí)行一夫一妻制,切實保障婦女應有的權利。

李大釗認為東西文明區(qū)別很大:“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支配自然的?!痹谒枷肷蠔|方人“以個性生存不甚重要,則事事一聽之天命”,西方人“信人道能有進步,則可事一本自力以為創(chuàng)造”;就宗教信仰而言,“東方之宗教是解脫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就倫理而言,“東方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就政治而言,“東方想望英雄,其結果為專制統(tǒng)治,有世襲天子……西方依重國民,其結果為民主政治?!盵2]57由此,李大釗認為中國封建文化有以下弱點:厭世的人生觀;惰性太重;不尊重個性;輕侮婦女;缺乏同情心;偏重神權;專制主義盛行。因此,李大釗大聲呼吁中國文明的弊端已經(jīng)逐漸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要進行一次徹底的自我革新,這在當時如黃鐘大呂,引人深思。

李大釗認為西方文化雖然也有缺點,但仍處于優(yōu)勢地位。他指出:“東方‘靜的文明’已處于‘屈敗之勢’,而西方‘動的文明’則‘實居優(yōu)越之域’,”[2]59因此,他力主向西方學習。李大釗強調西學先進于中學,主張學習西方,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靜止的觀念”“怠惰的態(tài)度”。但應該指出,李大釗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出發(fā)比較東西文明優(yōu)劣的,這反映出李大釗在這一時期理論上的不成熟。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中國“固有文明”受到更加猛烈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章士釗等守舊派提出了“新舊調合”的論調,以圖保存舊文化。

新舊調合派強調可以汲取西方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的優(yōu)秀部分,但也應重視自身的精神和道德文明形態(tài)。他們認為國故象“破布”、歐化象“破紙”,都可以用來造“新紙”,因此得出:“研究國故”“實欲制造新紙”的結論。章士釗保舊的思想更為明顯,他說:“凡欲前進,必先自立根基。舊者根基也。不有舊,決不有新;不善于保舊,決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進化,不善于保舊之弊,則幾于自殺”,因此提出“道德上復舊”甚于“物質上之開新”[2]的觀點。他們以“新舊”文化不可分割對立為理由,否定進行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新文化運動的戰(zhàn)士們立即起而應戰(zhàn)。

但是在批駁“東西調和論”過程中,胡適等人偏執(zhí)一端,主張全盤西化;陳獨秀等仍然停留在對“舊道德”的鞭撻上,沒有進行科學的理論分析。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批判“新舊調和派”的理論觀點,認為人類社會一切精神的構造都是表層構造,只有物質的、經(jīng)濟的構造是這些表層構造的基礎構造,不管身處哪個時代,如果經(jīng)濟上發(fā)生了變動,思想上也必定會發(fā)生變動。一切宗教、哲學、風俗習慣、政策、主義都隨著物質的變動而變動?!暗赖隆睙o非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法則”而已,時代生活變了,作為習慣法則的道德必然因之進化遞變。由此李大釗得出結論:“物質若是開新,道德亦必是跟著開新”,因此他理直氣壯地說:“新思想是應經(jīng)濟的新狀態(tài)、社會的新要求發(fā)生的,并不是幾個青年憑空造出來的?!边@些論證雖然不夠完整,但明確肯定了道德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變動而不斷改變的。這種精辟的論述,給“東西文化調合派”以致命的打擊,在理論上論證了新文化運動發(fā)生的歷史必然性,因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應該說明的是,李大釗雖然指出封建文化病入膏肓、不可救藥,號召人們學習西方,但他并不提倡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他講到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就如同推動世界不斷進步的兩大機軸,也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一樣,缺一不可,二者各有優(yōu)劣,“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中。”因此不應該“妄為軒輊”。針對東西文化論爭中抹殺傳統(tǒng)文化全部價值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李大釗熱情贊揚了中華民族在古代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他無不自豪地說:“中國于人類進步,已嘗有偉大之貢獻。其古代文明擴延于高麗,乃至日本,影響人類者甚大?!盵2]68他對中華民族的崛起充滿希望,“吾人深信民族可以復活,可以于世界文明為第二次大貢獻?!边@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的激揚文字,飽含愛國熱情,閃爍著辯證的光芒。

四、結語。

綜觀五四時期李大釗的東西文化觀,可以看出:李大釗鞭撻了“非復辟不能救國”的尊孔復古派;批判了“物質開新、道德復舊”的東西調合派,批評了“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全盤西化派,闡明了自由的東西文化觀,從而促進了他的思想由進化論到階級論的發(fā)展,奠定了由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的堅實基礎。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釗最終自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由此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東西文化觀。

參考文獻:

[1]李華興,吳嘉勛.梁啟超選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陳崧.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李大釗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8.

[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文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

[5]李大釗,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1917年)[m]//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918年7月)[m]//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羅志田.無共識的共論:五四后關于東西與世界的文化辨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