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優(yōu)質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11:47:58 頁碼:12
2023年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優(yōu)質17篇)
2023-11-23 11:47:58    小編:ZTFB

經過總結,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問題的本質,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的結尾要有總結性的陳述,對之前的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煉。這些總結范文從不同角度反思了個人、團隊和組織在工作和學習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一

普通的.我看不到如作者楊柳公那么深遠的天地、眾生與自我,我也看不到如女主角藍天那么堅韌的自信與樂觀,我也看不到男主角楊那么無所畏俱的在生與死間搏斗自由我看到了藍天意外后與楊的對話,去他媽的命運,意外時看到了只有她見到的獨特的岡仁波齊的星空,還有意外后生活上的沖擊,她也有崩潰的一面,不是么?自由與代價,代價有多少人能承擔得了楊在羌唐的獨人之旅,看到他遇見野狼的狼狽不堪,困在野狼里的恐慌無助,最后躺在帳篷里任由野狼進出帳篷,最終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引領他走出困境的是藍天的話語與微笑,楊在電影里有一段自白,大概意思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歷經這次險境,回去好好生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種生與死的較量,這種美景與現(xiàn)實搏斗的場景,沖擊著自由與規(guī)則的矛盾,又或是自由與規(guī)則的和諧!就是這么復雜多變就是這么矛盾簡單!

每個人在這去他媽的命運里經歷了什么?在無法把控生與死的人生之初,我們已經萬幸的歷經各種不可預測的危險因素存活下來,或無病痛或有病痛或遇無法言語的痛苦或不痛不癢長到如今的時刻,此刻或歷經煎熬想走出過往的痛苦,或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而抑郁不振,或因為得不到的情或物而怨恨不止你的內心是不是正在進行穿越羌唐之旅,你看到了當下的美景么?抑或只全心息在和野狼作戰(zhàn),這些野狼猶如過往留下的記憶撕咬著你的靈魂,選擇不選擇,你會像楊一樣知道前方無路,選擇放棄而北上昆侖山么,去遇另一路的風景?肉體在行走,靈魂在擺渡,靈魂探索的旅途如你正在穿越羌塘,你或是在起點,或是在途中,或是在終點,或者已經穿越成功,這便是人世間百態(tài),或活出自我或活不出自我,已勇氣選擇這趟旅程的,都是英雄!

在生命的輪回里,愿我們在各自的羌塘之旅中活出自己?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二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泰戈爾。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初為人母,激動與喜悅溢于言表,而更多的是會擔心是否已經做好了養(yǎng)育一個孩子的準備,能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作為一位母親,我們有著天然的自然屬性和職業(yè)屬性,而職業(yè)屬性是需要不斷學習完善的。

一名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朋友向我推薦了孫瑞雪老師的《愛與自由》,這是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不是教你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訴我們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在我自身的成長經歷中,母親總是會講這個不能做危險,那個別去碰很臟,以至于在很很長一段時間,在有母親在的場合做事情的時候會迎合母親著的喜好,而不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隨著年齡的增才長慢慢的重拾自己的喜好,也會覺得母親管的過嚴,但又不能否認母親這樣也是愛的表達,她以她的經驗讓我避開危險少走彎路。在后來的成長中慢慢發(fā)現(xiàn)母親的有些教育方式是不正確的,究其原因總是不得其所。看了孫瑞雪老師的《愛與自由》后仿佛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自己如何作為母親的方向。

《愛與自由》說,每一個孩子,在肉體出生時就內含了一個”精神胚胎”,精神胚胎是屬于每個兒童的,不是我們的,我們不是自然之手,也不是上帝之手,也不是精神胚胎的母體。創(chuàng)造的權利必須交給兒童自己。我們只是兒童環(huán)境。只要環(huán)境是愛、自由、秩序(規(guī)則)的,兒童就開始天然和自動地創(chuàng)造著自己。我們在觀察兒童時發(fā)現(xiàn),兒童現(xiàn)實地真實地具備這樣一個把內在的潛能釋放出來的能力。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往往認識不到有時愛也是枷鎖,限制了孩子的發(fā)展天性。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與他很多的建議,以此來期望少走一些彎路,正如同我母親一樣的大多數父母。然而,幼兒期是經驗的開創(chuàng)期,創(chuàng)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別人交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教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chuàng)意是不能教的。

愛是什么?愛是無條件的包容。不是給孩子管好吃喝拉撒就叫愛,愛是一種精神行為,成人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他的日常行為,才能真正做到無條件包容。()兒子一歲半,喜歡丟東西、拆玩具、翻各種的抽屜,能明確表達他的意愿,最常說的話便是不吃,不喝,不要。在我之前的認知里,會覺得這是調皮搗蛋的表現(xiàn),尤其是下班回到家,孩子特別粘人,甚至有時在旁邊大哭大鬧的時候,我會表現(xiàn)的特別煩躁。原本想我有了孩子后要特別的耐心,不能像我母親那般時不時的發(fā)火,可事實呢,我還是會控制不了。《愛與自由》讓我知道,那是因為我的童年成長的不好,那些不好的東西已經作為潛意識積淀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也會用這些東西對待我的孩子。

最近兒子不再將他的吃的分享給其他人,也會伸手打人,周圍人會逗他說他吝嗇,是個愛打人的小朋友,他會特別的不高興轉過身把頭埋在我肩上?!稅叟c自由》告訴我,這時應該告訴兒子,你不吝嗇,這是你的東西,你可以不給。而他打人時,及時制止就好,不去說教,因為那和成人粗野的行為是不同的,我們就讓孩子不違反規(guī)則的情況下盡量不壓抑他的自我吧。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形成自我地重要過程。他的未來是不是很強大,是否具備一個強大的能力,首先就來自自我意識形成的敏感期。

在兒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如果要帶他去做什么事情便會提前告訴他。要去打預防針了,出門前便告訴他我們要去打預防針了,有些痛;要去理發(fā)了,提前告知他,會有個叔叔幫他剪頭發(fā)。慢慢的發(fā)現(xiàn),提前告知他的事情他一般都不會反抗,甚至有兩次查指頭血都沒有哭,只是皺著眉頭忍耐。有次帶他理了發(fā),我母親覺得理的不是太好,便又帶他去修剪,我下班后母親說今天帶他理發(fā),哭得特別傷心,問我之前理發(fā)也這樣嗎?我問母親是不是沒有跟他講帶他干什么,母親詫異的問我要講嗎。我說要講的,小朋友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一個陌生的叔叔弄他的頭發(fā),他會非常沒有安全感,肯定就不會配合了,提前告訴他并讓他觀察下別人理發(fā)的過程,他便會逐漸的適應和理解。母親很詫異但也很欣然的接受了我的方式。

成人喜歡一個聽話、任人擺布的小孩,這對成人來說很省心。但是這樣的小孩天性被壓抑了,不能自由的成長。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成人要給與小孩足夠的愛和自由。愛孩子,絕不是表現(xiàn)在你的頭腦中,愛不是你想這樣愛孩子就可以這樣愛孩子。愛是表現(xiàn)在你的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態(tài),每一個想法,他表現(xiàn)在你點點滴滴的生活中。

(文綜合管理部蔣敏)成長的滋味讀后感。

《成長的滋味》這本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串聯(lián)而成的。這些小故事有的幽默,有的寓意,有的動人,也有的令人深思,而有的細致,仿佛身臨其境。書里的每個故事都深深吸引著我我的心情一直被書中的故事所牽動,久久不能平靜!在這本書中《船長的勇氣》、《陪考一日》、《再被狐貍騙一次》、《老木舅舅迷蹤記》等幾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理解的禮物》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許多。這個故事講的是:“我”來到魏登先生的糖果店,給他出了道“難題”:用櫻桃核換糖。魏登先生沒有發(fā)火,給了我一袋子的糖,還找給了“我”兩美分,保護了“我”那天真的快樂和童稚的尊嚴?!拔摇遍L大后開了一家魚店,一對兄妹來買魚是,“我”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于是“我”就像魏登先生一樣小心地保護那兩個小孩子天真的快樂和童稚的尊嚴。

我很敬佩那位魏登先生,()因為他的一個善良決定令多年后的保羅領悟到了那份來自他人的善良而又偉大的理解。正因為魏登先生這份愛才會一直延續(xù)下去。

木偶奇遇記讀后感(一)。

愛,可以給予人全新的生命;愛,可以給予人陽光般的溫暖;愛,可以給予人無限幸福和快樂。

這是講述一個小木偶的故事——老木匠澤皮德把一塊能哭會笑的木頭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當成兒子。老木匠賣掉上衣,供小木偶上學??墒切∧九家恍呢澩?,被騙多次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最后,他掉進一只大鯨魚的腹中,意外與老木匠皮帕諾相逢,經過這次歷險,皮諾曹終于長大了,他變得誠實、勤勞、善良,成為了一個真真正正的男孩。

這個故事雖然大多只是講述小木偶遇到挫折的過程,但是有那個讀者可以想到這個故事蘊含著濃厚的愛。小木偶沒有課本,老木匠皮帕諾把自己的上衣?lián)Q了一本書給小木偶,盡管自己受著寒冷,也要用最大的力量帶給小木偶幸福,多么偉大的父愛啊。

小時候的我,最愛的就是媽媽,因為她時時刻刻都是守護、愛護著我,而爸爸卻只是關心幾句。隨著我慢慢長大,也漸漸地諒解了爸爸。媽媽給的是溫暖的愛,爸爸給的卻是嚴厲的愛。

即使爸爸的工作很辛苦,對我的學習他一點也不會疏忽。當我進步時,沒有夸獎我,卻只有一句”下次再考好一些,爭取屬于自己最好的成績”;如果我退步了,就會下達一道像是古時皇帝的”諭旨”;”下次一定要做好點!”然后就是啰嗦幾句,但在這時,在他的話中,很多的都不是批評,而是關心、鼓勵……其實每個父親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不是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而是從心中默默地希望自己的兒女能懂事、健康、快樂……為了兒女的幸福,盡管工作再辛苦,也不會抱怨一句話。

木偶奇遇記讀后感(二)。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十分有趣的書——《木偶奇遇記》,這本書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深深地教育了我。

《木偶奇遇記》講述老人澤皮德把一塊能哭會笑的木頭雕成木偶,并把獲得生命的小木偶當成兒子。老人買掉了上衣,供兒子上學??尚∧九家恍呢澩妫瑸榱丝磻虿幌зu掉課本。在酒店獲得好心老板的五枚金幣,回家的路上受狐貍和貓的欺騙,差點被他們吊死,幸虧巧遇仙女而得救。他一心想成為一個用功學習的好孩子,可是又經不起誘惑。在壞同學的慫恿下又逃學到海邊看鯊魚,后被賣到玩具國,變成一頭蠢驢。后來還是仙女搭救了他。最后,他們父子在鯊魚腹中意外重逢,并設法逃了出來,在海邊住下。從此,小木偶每天去做工,有空還編籃子,晚上讀書、寫字。最后終于成為一個誠實、聽話、又愛學習,還能幫助父母的好孩子。

看完這本小說,我不禁有點慚愧。因為皮諾曹的壞毛病我多多少少也有一點:我也貪玩,上課有時會開小差,還對爸媽撒過謊,有時還有點自私、任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從皮諾曹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知錯能改是多么的重要。

皮諾曹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只有誠實才能獲得信任,如果你一直撒謊,別人就會對你失去信心,而你就會失去朋友。

看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從書中我懂得了做人要誠實、善良、堅強、勇敢,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激父母、孝順父母,長大以后好好報答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

讀《學校責任的邊界》有感。

邵秀段。

我也很喜歡美國名師雷夫·埃斯奎斯的這句話:”我不能拯救你的靈魂,但我可以為你創(chuàng)造機會,讓你自己拯救自己?!奔倨诶镉形患议L給我打電話說兒子離家出走了,我規(guī)勸了他,要善良的愛孩子,不要等出了事再來找老師。

向明霞老師說的:學校教育是有責任邊界的,學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代替不了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一定要和社會、家庭結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效作用于學生的成長。作為一名教師一定努力學習如何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搭建一個平臺。”你孩子上課不聽課,不寫作業(yè),領回家好好說說他吧!”一老師說道,如果按照老師告訴家長的話,家長沒文化,只能用辱罵和拷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勢必造成孩子心里的創(chuàng)傷,學生不聽課好像不是家長的責任,這要我們教師好好反思,如何引導孩子聽課,寫作業(yè),讓我們想想古語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吧!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當學生非常喜歡某個老師的時候,一定會特別喜歡上他(她)的課,并發(fā)誓要把這門課學好,否則會對不起該老師。那么,這個”親”的緣由是什么?肯定不是靠表面上甜言蜜語”哄”得學生開心,也不是靠簡單的小技巧、華麗花哨的表演吸引學生眼球,更不是天天掛在嘴上的”我都是為你好”,而是老師所具有的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我們要理解這個”道”,就是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以及對。

教學。

技術和手段的恰當運用、對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需求的理解。我們教師只有真正理解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理解了知識本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才能把固化在文字中的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本地和本校特點,利用社會的、家庭的、生活的,乃至教師自身和學生自身的各種資源加以整合,使之成為鮮活、生動的教學內容,學校教育才能更好的和社會、家庭結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效作用于學生的成長。

孩子假期離家出走了,好像和老師沒什么關系。這就是典型的家長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他把屬于家長的照顧孩子的責任推卸給學校,假如學校要對所有離家出走的學生,生病的學生、意外的學生全方位照顧的話,恐怕老師正常的教學工作和正常的生活規(guī)律都打亂了。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健康和道德修養(yǎng)方面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畢竟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我們要理解好學校責任的邊界:學校該承擔的責任必須要承擔,但有些不是學校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不能大包大攬,把家長、社會等應承擔的責任也承擔起來。

濟寧市梁山縣趙固堆鄉(xiāng)第一遷建小學。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三

《愛與自由》讀后感放假有幾天了,我讀了一本叫做《愛與自由》的書,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愛和自由――新兒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

這是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边@本書不是教你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訴我們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愛和自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們不是不想去愛孩子,而是,我們是否具備了愛的能力、、、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里,我們面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那么,我們所學的幼教專業(yè),自己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于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

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么愛我的孩子!我才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四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生了個兒子,他準備把兒子培養(yǎng)成天才。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會幾國的語言,6歲的時候,考人中學,10歲上了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家每一分鐘都讓他的孩子不斷地"吸收、吸收"。18歲時,孩子成為英國倫敦一家商店的售貨員。但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個性高興,"滿腹經綸"對他沒有用,事實上"知識"使他十分痛苦。我想如果人只有一個大腦而沒有感官,讓大腦為這個世界服務,使它成為工具,我們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但我們還有感覺、心理、精神和心靈,我們務必尋找到我們自己,才不會痛苦。人的發(fā)展、人的精神務必從感覺中發(fā)展并由感覺伴隨著。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

如果我們了解兒童成長的科學規(guī)律,讓兒童按精神胚胎的內在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他必須會成為人才。兒童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一旦遭到破壞,他整個發(fā)展都不會正常,包括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說:"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以上文字摘自:孫瑞雪幼兒教育演講錄《愛和自由》。

愛孩子需要學習,學習用正確的科學意識代替過去從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潛意識,然后再把正確的意識變成潛意識。一個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觀念必須是平庸的,以此觀念教育出來的孩子又如何偉大杰出呢除非這個人改變這種觀念。

看完以后才深深的發(fā)現(xiàn),我們當下所學的"教育"是多么的不著調,我慶幸自己沒有用以前所學的所謂的本領從事著這樣一份神圣的職業(yè)。孫瑞雪老師在書中一開始就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這是人類社會的通病。我們務必透過看書學習吸收好的教育觀念,觀念重于方法,觀念決定教育走向。

在幼兒園里,有很多老師喜歡不鬧乖巧的孩子,最好那個孩子是坐在那里不動,不打擾你工作的。但是,書中指出: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兒不動的,這是一個老人的狀態(tài)。一個是剛剛升起的太陽,一個是將要落下的太陽,兩種對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個生命剛剛開始,而另一個生命則快走到盡頭。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樣的狀態(tài)。兒童出生后有一個自然法則,就是不斷地、不停止地發(fā)展生命,兒童沒有一秒鐘會放棄這種發(fā)展,所以活動中的兒童是最正常的兒童。

對于中國一窩蜂的加強兒童素質教育問題,從書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幼兒期學什么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兒童自己發(fā)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潛力、認知技巧,這才是最重要的'。對兒童來說,掌握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人生命中的頭六年如同黃金一般的貴重。很多家長把孩子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fā)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說:人務必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期望所有的家長和教師都能做到像泰戈爾詩中描述的那樣: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五

是誰說教師教育自己子女之殤有多痛,是誰講我們用師愛捆綁學生,是怕落后的焦慮還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勸勉,多少次激動辯論,可是當你遇到《愛和自由》這本書,你也許會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這本書,要感謝孟凌老師。孟老師是省家庭教育團講師,主持我校的家長學校工作,負責校心理咨詢室。偶然交談,聽我訴說“拗不過”幼小兒子的種。種,微笑頷首,推薦我閱讀此書。欣然買來,然而臨近期末實在無暇顧及,假期白天還要帶孩子,始終讀得斷斷續(xù)續(xù),即便如此,每頁每句都如獲珍寶,相見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問題出在哪里,驚訝于孩子的“吃”居然能發(fā)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對“自由與紀律”、“發(fā)展心智與掌握知識”等有了科學、理性的認識……一邊接受著書中的理論,一邊饒有興味的觀察著孩子的活動,心頭縈繞的是安靜的喜悅。我不再懷疑自己愛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愛的誤區(qū)。

作者孫瑞雪深諳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結合中國特色,從孩子成長發(fā)育的角度闡述,列舉許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們很多關于成長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觀自己的成長,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個性和童年的環(huán)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變,然而又害怕畏縮,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卻豁然明朗,越來越好。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擔任過班主任的我,在此書的`閱讀中,也漸漸放下執(zhí)念,心中泛起層層悲憫的漣漪。正如王君老師所說“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溫柔以待”。面對十三四歲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參與過的他們的成長,那些因為沒有被好好滋養(yǎng)后留給你的“問題”困擾著你,讀后感他們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軟硬兼施后卻收效甚微,甚至變本加厲,雖然所幸你只陪他們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敗感不正在漸漸銷蝕著你職業(yè)的幸福感嗎?那些從其他幼兒園轉到孫瑞雪“愛和自由”幼兒園的孩子變化之大,讓我的“心靈受到震撼,讓我感動而愧疚”,認識每個孩子,尊重每個生命成長的節(jié)拍,找到適合他們的方法,這樣的“因材施教”因為有著理解的心理學淵源,才不會是偽善。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六

我是一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所學專業(yè)是金融學,我的專業(yè)和我現(xiàn)任工作沒有一點聯(lián)系。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了解,明白的只是簡潔的,很淺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此刻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數人認為的愛是在長期的互相感知中漸漸積累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不受限制和約束。蒙特梭利說:“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由,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好處上的人。”在幼兒園里,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專心的充滿愛和自由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fā)揮。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服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光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光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著內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潔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說話太多或者冗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潔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開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支配,可不知這樣恰恰違反了孩子進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經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經受轉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幻想中的那一個,孩子背負著父母沉重的寄予,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說過的“憐憫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獲,能更寬容應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信任,在此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歡樂、頑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士氣。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七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于內部,也就是說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里面灌東西?!薄皟和蔷翊嬖谖?,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fā)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p>

是啊,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fā)展,它怎么會和紀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親身的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觸。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梁,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這是我們的心愿和目的!

大部分家長對于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夠認同,但沒有給予足夠的愛或者沒有正確的去愛,很多家長恐怕無法認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現(xiàn),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xiàn),說明家庭教育中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特別在意大人的'評價。如果大人否定,孩子會傷心,甚至會哭。家長過多評價孩子,并給孩子施加壓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做事目標,而不會自己去判斷,也不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最終影響了孩子的獨立。在孩子生活和學習中,家長不要去批評,也不要去評價,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不要流露出高興或者失望的情緒,要把情緒和事情本身分離開來。

不愿意自己決定。在穿衣、學習等生活各個方面,依賴家長安排,如果家長不安排,會焦慮和無所適從。過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會造成孩子的依賴,破壞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安排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夠好也沒有關系,孩子會在選擇和決策的過程中學習、成長,他會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壞東西、弄臟環(huán)境、浪費食物,經常會招致大人的批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經常犯了錯誤,其實他是無意的,他也不是不小心,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確的動機,比如孩子不想吃飯,想去看電視,他的動機絕不是不吃飯、損壞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覺得看電視更好玩兒,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東西;再比如,孩子打壞了東西,他的動機絕不是破壞這個東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這個東西;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責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訴他:沒關系,你只是不小心,爸爸媽媽不會生氣的。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八

愛可以給予,愛可以接受。愛是一種感受,愛更是一種美德,潤物細無聲!

有人說愛是種甜蜜的負擔。那么他是一個施愛者。就像父母老師,在不斷的給予過程中去感受愛。

有人說愛是種束縛。那么他必定是一個接受愛的人。就像孩子,在諄諄教誨中,在呶呶不休的嘮叨中去被動的去接受愛。

在《愛與自由》這本書中。提到過這樣的一個細節(jié),就是一位媽媽在她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指著書,指著身邊的事物教他認字,但是收效甚微。當孩子長大了些,有一天在她看到孩子出神的看著天的時候,隨意的指著天教孩子說這是天的時候,孩子竟然把這個字說出來了。這個故事給這位媽媽很深的感觸。就是在孩子能夠主動的去思考學習的時候去引導他,這樣得到的效果反而比機械的重復要有用的多。

在這么一個簡單的教育過程中,母親所施與的.愛是無私的,是大量的,但相對的在孩子眼中就是種呶呶不休的干擾。所以不是所有的“對你好,關注你”都是的愛,有時候的放任不管也是在給孩子自由學習的時間,這更能稱的上是愛。

所以在給予愛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把握愛的度。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九

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透過超多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fā)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fā)展,它怎樣會和紀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透過親身的`和孩子們生活在一齊我很有感觸。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必須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梁,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職責的重大。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十

一直以來周圍總有不少人詢問我,為什么你的孩子這么乖,這么好帶?我總是笑著回答:她生來就是這么乖這么好帶!其實,這中間是有因果關系的!

朵拉現(xiàn)在10個半月,不認生,見人就主動打招呼,如果認識的人還會主動讓別人抱她,如果第一次見,打過招呼后會看著人家微笑跟人“啊,啊”的說話,但就是不主動讓人抱,記性非常好,今天認識的人,明天見了,離30米外就開始大聲喊人家,別人在她身上拍打一下,周圍一圈人,你問她誰打她的,她會用手指出那個打她的人來,她不干好事了,你裝作生氣打她,她會給你扮個臉來取悅你。有意識自己給自己穿鞋,雖然鞋子都反了,但還是會拿起來往自己腳上放。

我一直覺得,孩子在不受家長控制的情況下,發(fā)展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所以朵拉現(xiàn)在是滿地爬,滿家翻騰,沒有一樣東西能放過的,開柜子,翻衣服,端盆,拎空桶,把空箱子蓋在自己腦袋上,推著板凳滿家跑,除去睡覺,就沒有停下來過。我只是保證她沒有任何生命危險就行,其余隨她自己去吧。

《愛和自由》最近開始看第四遍了。這個時候再讀這首泰戈爾的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又有了新的感觸。

相見恨晚。記得剛遇見《愛和自由》的時候,一度有強烈的想法--要買上幾十本,送給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新爸新媽。也許,我們都會“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健康、愉悅地成長”。

很仔細地讀。每讀一遍,總是“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想想自己初為人母時的種種所作所為,就有想坐時光機回去揍自己一頓的沖動。沒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愛?母雞也會愛小雞。什么是自由?很多時候,我們自已的成長還停留在七八歲而渾不自知。以前也買過很多育兒書,感覺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細節(jié)的操作性;而《愛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質,深入淺出,讓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愛。書中,字里行間都是作者對孩子滿滿的愛,讀著讀著,內心便柔軟起來;讀著讀著,眼前便清晰起來。

“不僅愛,還要學會愛。”這不僅僅是一本給父母看的書。這應該是一本給所有成年人看的書。它通過揭示兒童成長的秘密,幫助我們真正了解孩子,由此也真正了解自己??赐赀@本書,你會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過程曾有過怎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如何以隱秘而強大的力量影響著你的人生,盡管它們可能早就沉沒在你記憶深處,甚至已被你遺忘。其實,它們一直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你的人生方向。

單就兒童教育方面來看,它完全顛覆了大多數中國人的育兒觀念,震撼力之強仿佛一條90噸的巨型藍鯨從父母們面前游過,讓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父母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作為一個母親,早在兒子出生前我就閱讀了很多育兒書籍,鈴木鎮(zhèn)一、哈佛女孩等等。平心而論,這些書都各有出色之處,然而,只有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才被深深觸動。假如說其他的育兒書是教育之樹的一段樹干或一枝一葉,這本書則是樹的整個根系,它探索的是人類心靈的最高領域的幸福。

正如書名所寫,本書致力于詮釋兒童成長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愛和自由,書中用精辟的理論和大量實例深入說明了什么是愛,什么是自由,糾正了成人對于愛和自由的一些錯誤理解。而愛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對中國人來說史無前例的高度,紀律、獨立、聰明、道德;這些我們期待的品質,都取決于我們給孩子怎樣的愛和自由。

成人可能覺得愛是簡單的,只要發(fā)自內心就行。但這是主觀的誤區(qū),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說,愛同我們把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把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精神建構過程,就無法給孩子他們需要的愛。

中國有句俗話,打是親,罵是愛,認為打罵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父母愛的體現(xiàn)。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一個經常受訓斥或打罵的孩子,其心智發(fā)展和正常孩子有極大差別,壓力和懼怕使他們對外在事物過于敏感,過分強化對某一事物的感覺,從而影響內在心智的發(fā)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來反應很快,甚至常有成人夸他們聰明,然而真實情況是,他們看似靈敏的反應并沒經過自己的思維,他們的反應快只是在大人不斷的刺激下形成的簡單條件反射,就像生物學家所說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飯一樣。

這種表面看上去聰明的孩子其實根本沒有創(chuàng)造力,他們調動全部身心用來學會的只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在強大的成人面前,孩子只能是弱者,他們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這一弊病往往在他們長大后才暴露出來,到那時成人可能會說:多聰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學習。然而這并不是孩子的錯,他們的思維被人為干擾和打亂了,他們的注重力和意志力早已無法集中到學習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續(xù)努力的事情上。

對愛的另一個錯誤理解是過分呵護,它與打罵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卻殊途同歸的兩極。過分呵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這種呵護下,父母總是怕孩子弄臟或碰到危險,父母不準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穿衣、打滾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們的嘴巴永遠在喋喋不休兩個字不行。被剝奪了成長的經驗后,這樣的孩子最終要么變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闖,不懂得保護自己;要么變得懶惰膽小,不具備獨立人格。到了那時,成人又開始指責孩子,殊不知這正是他們自己種下的惡果。

請記住書中的這段話:兒童必須通過生活自立而獲得身體上的獨立,必須通過自由的選擇而獲自得志上的獨立,必須通過不受干擾的工作而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愛與自由隨筆(四)——“聰明”孩子和“孫氏”孩子。

《愛和自由》是孫瑞雪的代表作,如果你僅僅把它看成一本幼兒教育書,我認為它大部分最珍貴的價值被掩蓋了。當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自己的三觀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到大都沒有接受過這樣的思想。在我看來,它不僅告訴我們怎樣教育孩子,也是通過孩子這面鏡子,讓教育者找回自我,告訴他如何去面對自己和外界。

“聰明”孩子和“孫氏”孩子:

“聰明”孩子1號:在路路出生不久,他的媽媽就在門上貼個“門”字,在瓶子上貼上“瓶子”...不斷的把路路抱過去給他讀。到路路4歲的時候,就已經拿著書本開始閱讀了,而且加減法都會。媽媽認為他非常非常聰明,掌握了很多東西,智力超群。

“聰明”孩子2號:只要幼兒園一來客人,圓圓馬上就上去迎接,說:“阿姨好,我?guī)銋⒂^?!比缓笏龝е蠹覅⒂^:“阿姨,這是我們的音樂室,這是鋼琴?!薄鞍⒁?,這是藝術廳...”所有的人都認為她聰明,因為她會察言觀色,你的一個神態(tài)她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這兩個傳統(tǒng)教育里認為智商、情商出眾的孩子,在孫瑞雪的眼中是怎樣的呢?她說,他們的心智發(fā)展都不正常:

1號孩子不自信,不堅強,不果斷,好像什么東西只要外界不反應,他就不能確定,他不會洞察,不會深入思考。他不能綜合地將所學的東西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加以應用,一開口就是知識,但他的知識同生活無關。

2號孩子的注意力只放在兩點上:一是到處尋找愛,二是尋找機會發(fā)泄。她哪里還有精力放在發(fā)展智力上!

典型的“孫氏”孩子是這樣的:他沉靜而安詳,有時像“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tài)。當他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旁人從身邊走過,他看都不看你一眼。在一般人眼中,他們像“286”電腦一樣,思維安靜而緩慢,但是一條精神的長河正在生活的海洋下面緩緩流動。相反被訓斥、被打罵的小孩是不用思維的,他們的反應很快,形成了條件反射,不經過大腦。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學習和各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并不好,因為智力的提高只有經過大腦的認知過程才能夠得到。人與人的差別就在于對世界的感覺,你的感覺越細膩、越豐富,你的生命狀態(tài)會越好。

愛與自由隨筆(五)——一位母親的讀《愛與自由》有感。

《愛和自由》終于讀完了。整本書下來,從一開始的無比崇拜到慢慢有質疑再到最后勉強看完,竟然會在一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有如此變化,是我沒料到的。

孫瑞雪的蒙氏幼兒園的確造福了很多中國孩子。但也可能的確是因為這個民族的孩子成長得太艱辛了,她才如此強調,甚至夸大愛和自由的重要性。蒙氏的原作我還沒有時間看,但已經聽說,愛和自由并不是蒙奶奶所強調的內容。我想,孫瑞雪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她說蒙奶奶的理論不必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是仿佛馬克思主義般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她仍然不自覺地做了改造。

不過在我看來,這都不算什么,只要真正給孩子們帶來福利,真正讓中國的家長們停止因為兒時成長的創(chuàng)傷和壓抑帶來的新一輪“折磨”,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感謝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讀的時候,我認真的用熒光筆畫出來很多句子。當時帶給我挺震撼的效果,因為是第一次接觸到。我并不是說,她說得跟我平時所想到不一樣,我就一定要跟在后面點頭稱是。我自然而然滋生出來的崇拜之情,是源自我做母親的敏感和直覺。我的直覺立刻告訴我,原來是這樣啊,的確是這樣的。一路讀下來,她給我的不是一個理論,一個新理論那么簡單。我得到的不是“魚”,而是“漁”。也就是說,她說到的問題我不見得遇到,但我遇到新問題,我一定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不知所措游移不定左右搖擺。我明明白白地知道了,這個世界上沒有速成的解決方案,可以直接從別人的類似案例中拿來就用。做母親,是不可能偷懶的,我是說精神上。遇到具體問題,媽媽必須靠自己結合實際來解決。

只是這樣一本書,一本或許“誤讀”了蒙氏理論的書,如果每一位中國的家長都能認真讀一讀,他們心里的很多迷惑都將解開,他們的孩子都或許能多少受益。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十一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心4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教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驗早已過時。以往,我也認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我: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應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于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后果。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我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于自我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我們了解自我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我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xiàn)實的孩子一齊歡樂、自由地成長!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十二

讀完孫瑞雪老師寫的《愛與自由》讓我感觸頗深。

全書主要圍繞愛與自由展開書寫,內容清晰而有條理且通俗易懂,很適合父母、老師及從事幼兒專業(yè)等方面的人士閱讀,此書定能讓你收獲多多,讓從中你懂得孩子的心聲!

通過閱讀完此書,感受到零至六歲的而兒童的教育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而是兒童有心聲,有他們內在發(fā)展的規(guī)則。但我們當今大多數的父母、老師可能還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總是扮演著兒童發(fā)展道路上的障礙物,阻礙著兒童的正常發(fā)展,延誤了兒童的發(fā)展,給其一生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當今父母的愛,總是顯得那么不正常,愛中并沒有給孩子自由,好像孩子就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一樣,自己完全有支配的權利,而在這過程中有些時候并沒顧忌孩子的感受,一意孤行,認為自己就是對的,自己的話就是權威,孩子不得有反抗、不得有異議,只能選擇服從。從而讓孩子內心壓抑了很多不健康的東西,伴隨一生,左右著孩子,讓孩子得不到健康的人格。而且在生活上,孩子也表現(xiàn)的唯唯諾諾、沒有自信、膽怯、焦慮等等不好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需要改變,而我們父母對待孩子的愛也更要改變。

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顯得那么的權威,沒有給孩子留下太多的自由,父母認為孩子的成長是自己教出來的,如果孩子離開了他們那將得不到發(fā)展,他們總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賦予給孩子的。其實他們錯了,他們不明白,孩子總是有一套自己的機制和規(guī)則指引著他們去發(fā)展,而孩子需要條件,需要適宜的條件,這套機制才能發(fā)揮出作用,而這個條件就是自由。擁有了自由,孩子才能順著這套機制發(fā)展下去;擁有了自由,孩子才能在發(fā)展的道路上不受阻礙,所以父母理所應當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去發(fā)展自己,讓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自我!而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他們總是受到了很深的世俗觀念的影響,認為給孩子太多的自由,會讓孩子變的難以管教,不聽他們的話,不服從他們。他們完全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己的附屬品,甚至成為了他們自己的奴隸,把自己的種種思想都強加了孩子。這樣做的后果就是一個發(fā)展不健康、沒有自我的孩子誕生了。而孩子需要自由,更需要父母愛中的自由,這是孩子的心聲。父母又有幾人能知!

姓名:王垚。

班級:11150401。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十三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于內部,也就是說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里面灌東西,愛與自由讀后感?!薄皟和蔷翊嬖谖?,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fā)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

是啊,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fā)展,它怎么會和紀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親身的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觸。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梁,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這是我們的心愿和目的!

大部分家長對于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夠認同,但沒有給予足夠的愛或者沒有正確的去愛,很多家長恐怕無法認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現(xiàn),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xiàn),說明家庭教育中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特別在意大人的評價。如果大人否定,孩子會傷心,甚至會哭。家長過多評價孩子,并給孩子施加壓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做事目標,而不會自己去判斷,也不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最終影響了孩子的獨立。在孩子生活和學習中,家長不要去批評,也不要去評價,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不要流露出高興或者失望的情緒,要把情緒和事情本身分離開來。

不愿意自己決定,讀后感《愛與自由讀后感》。在穿衣、學習等生活各個方面,依賴家長安排,如果家長不安排,會焦慮和無所適從。過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會造成孩子的依賴,破壞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安排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夠好也沒有關系,孩子會在選擇和決策的過程中學習、成長,他會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壞東西、弄臟環(huán)境、浪費食物,經常會招致大人的批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經常犯了錯誤,其實他是無意的,他也不是不小心,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確的動機,比如孩子不想吃飯,想去看電視,他的動機絕不是不吃飯、損壞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覺得看電視更好玩兒,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東西;再比如,孩子打壞了東西,他的動機絕不是破壞這個東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這個東西;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責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訴他:沒關系,你只是不小心,爸爸媽媽不會生氣的。

黏媽媽。媽媽離開后情緒受影響。媽媽可能把愛當成了控制孩子的工具,比如:你如果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愛你了;媽媽不喜歡不講衛(wèi)生的孩子;媽媽對你的表現(xiàn)很不滿意。媽媽并沒有給孩子灌輸一個信念:媽媽永遠愛他,媽媽永遠在他身邊。媽媽反倒給孩子一個錯誤的概念:表現(xiàn)的好媽媽才會愛他,犯錯了媽媽就不愛他了。這樣他感情上沒有安全感,他會依戀媽媽,害怕失去媽媽的愛。在生活中,他會表現(xiàn)的過分依戀媽媽、討好媽媽,孩子為了家長的愛而活著。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繼續(xù)尋找愛,他擔心別人不愛他,擔心別人不高興,他做不到為自己活,他做不到內心充滿力量。

過于相信大人的權威,聽從大人的安排。家長對孩子安排過多,要求過多,控制過多,造成孩子迷信大人的權威,順從大人的安排,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樣,孩子長大后,同樣缺乏獨立性,缺乏決策魄力,缺乏擔負責任的勇氣。

凡事請示家長。

在和家長發(fā)生沖突時,特別焦慮、渴望家長的擁抱。

害怕家長不高興,喜歡查看家長臉色。同樣是孩子缺少情感滿足的表現(xiàn),家長把孩子的表現(xiàn)和愛聯(lián)系在了一起,孩子表現(xiàn)符合家長期望時,家長表現(xiàn)的很愛孩子;孩子表現(xiàn)不符合家長期望時,家長表現(xiàn)出失望、生氣、不耐煩。這會給孩子一個混亂的印象,他不知道家長是不是真的愛他,他不知道家長在什么情況下愛他,他對家長的愛缺乏信心,他害怕家長對他失望,害怕家長不高興。我們不希望孩子察言觀色,不希望孩子為了讓我們高興而活。所以,我們要給孩子愛和自由,我們要給孩子傳達這個信息:父母永遠愛你,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你做了什么,父母永遠愛你,支持你,和你在一起。這樣,孩子內心會充滿愛,充滿力量,他不會孤獨,不會無助,因為他心中知道,他的父母永遠愛著他,是他力量的源泉。

我們家長想一想,你們有沒有以下的感受,和你們兒童時代的家庭教育有沒有關系呢?

承擔責任時,心理壓力特別大。

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和愛,但不愿意主動表達。

做決策時優(yōu)柔寡斷,并伴隨著焦慮感。

不重視自己內心的感受,在意別人的看法和世俗的眼光。

內心虛弱,覺得缺乏力量去應付生活,面對世界。

害怕孤獨。

傾向于控制別人、控制孩子。

對別人,缺乏發(fā)自內心的愛和關心。

無法做到心胸寬廣。

是否和括弧中的兒童經歷有關呢?

承擔責任時,心理壓力特別大(小時候被安排,被控制,無法自己選擇、做決定,生活、學習完全依靠父母的安排)。

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和愛,但不愿意主動表達(父母的情緒不穩(wěn)定,對自己經常表現(xiàn)出失望、生氣、不耐煩)。

做決策時優(yōu)柔寡斷,并伴隨著焦慮感。

不重視自己內心的感受,在意別人的看法和世俗的眼光(父母以不愛相威脅,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父母習慣于替孩子做主,強迫孩子聽自己的話,很少問孩子是怎么想的)。

內心虛弱,覺得缺乏力量去應付生活,面對世界(父母很少直接通過語言和擁抱表達愛)。

害怕孤獨(在父母的扶助、控制下長大)。

傾向于控制別人、控制孩子(小時候被父母控制)。

對別人,缺乏發(fā)自內心的愛和關心(小時候情感沒有得到滿足)。

無法做到心胸寬廣(小時候父母苛責自己)。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十四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愛與自由》,作者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書中的教育理念,讓我受益良多!

書里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面鏡子,讓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反省自己,引導自己正確地去愛孩子。

愛孩子,就要轉變我們陳舊的教育觀念。在愛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總是用現(xiàn)有的經驗對待孩子,但現(xiàn)有的經驗早已過時。以為自己也是從孩子過來的,覺得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人生該怎么走,就用自己的成長經驗教孩子怎么去做。殊不知,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并非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方式。

愛孩子,應該還給孩子應有的自由。要遵循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孩子的精神存在物,他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fā)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而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應還給屬于他們的自由。

愛孩子,大人要樹立維護尊嚴的好榜樣。僅僅“愛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fā)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背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環(huán)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fā)展,并走向成熟?!叭绻覀冋湟暫⒆拥淖饑溃俏覀兙驮摮蔀榫S護尊嚴的好榜樣”。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十五

讀它是在這兩天守著寶寶睡午覺的時候。聽著悠揚的《綠袖子》,時不時抬頭看看寶寶熟睡的可愛的臉,覺得特別幸福和平靜。

說實話,讀這本書之前沒有聽過孫瑞雪的名字,為什么會買它,也已經忘了。估計是之前歷次計劃要寶寶的時候,從哪里看到了相關的.介紹,一時心血來潮就買了。在我翻開它之前,它已經從這個書架到那個書架,挪了好幾次位置,連書脊都有點褪色了。

書里說,寶寶是有精神胚胎的,在愛和自由的環(huán)境里,寶寶在6歲之前,就會通過自己的各種經驗,發(fā)展出獨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體系和創(chuàng)造力出來。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動物,那么小的寶寶從出生開始,小小的身體就按照神秘而精確的生物鐘在生長,他當然也會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導他想著完美的目標形成目標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寶寶的生理需求來,認識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難得多。在這稍縱即逝的6年里,媽媽會有那么多機會不在寶寶身邊,如何能夠保證寶寶在傳統(tǒng)教育的環(huán)境里能夠不受干擾的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點沮喪。

散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十六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間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稅酆妥杂伞肪陀幸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接著,令人驚愕的一幕發(fā)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么著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么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并且對什么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zhàn)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今年春節(jié)期間看了《愛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過的第三版比較,感覺第四版的實際操作性更強。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育機構工作人員,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實際中作為參考。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兒童的內心世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達到順從的三個階段”中寫道的:“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所有的兒童發(fā)火、發(fā)脾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為某種需求、某種發(fā)展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當我們成人聽懂并相信這一切,我們在對待兒童所謂種種執(zhí)拗的行為時不再會感到焦慮和生氣,而會覺得很坦然。這樣我們成人就給了孩子一個自由的發(fā)展自己的空間。

前些天,我的先生對我說:“我發(fā)現(xiàn)你這段時間對小米越來越有耐心了?!笔堑?,我們必須知道,在兒童0—6歲發(fā)展自我的階段,不是他們對某件事固執(zhí),往往是我們成人自己太固執(zhí)了。我們固執(zhí)于我們的經驗與需求,而禁錮甚至責怪孩子,這無疑阻礙了兒童的內在發(fā)展。

整本書還有其他很多細節(jié)都讓我頓悟:哦,原來孩子是這樣的。

感謝這本書帶來的一切!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xiàn)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傊纱恕皭酆妥杂伞钡睦砟钜呀浬钌钤谛睦?,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p>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安粍优?、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驗早已過時?!痹?,我也認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了解自己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xiàn)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精選散文愛與自由簡短篇十七

很仔細地讀,每讀一遍,總是“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想想自己初為人母時的種種所作所為,就有想坐時光機回去揍自己一頓的沖動,沒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愛與自由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是的,讀書只是一種提升自我的開始。當我拿起孫瑞雪老師寫的《愛和自由》的時候,我覺得抓住和把握一個兒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愛孩子,往往也便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蛟S我們真的需要聽下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懼,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慮和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會覺得,我們真的要像孫瑞雪老師說的那樣,學會從一切如是里面將愛剝離出來,那樣的時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愛的禮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我聽過一堂孫瑞雪老師關于《愛和自由》的講座,那時候,對于一切還是很茫然,包括對于孫老師這個人都是一樣的,充滿好奇,可是,當見到她的時候,原來,她給人的感覺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大姐姐一樣,樸實,真誠,讓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溝通交流,突然讓我想起,她寫在書中的一首最愛的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如果兒童要創(chuàng)造自己,他就必須生活在愛和自由里,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和支持,這樣,他才擁有創(chuàng)造自己的機會,就像兒童成長在自由當中,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為他自己,否則的話,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離,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一句話,“你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為你自己”,你要成為你自己,而你成為你自己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必須擁有自由。

好多的家長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都覺得很慶幸,因為每一個人在育兒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這本書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對于每一個孩子的每一階段的成長期,敏感期的關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自己的內心會得到一個豁然開朗的答案,這真的是一本適合教育者以及家長去讀有深度的好書。

書中說:以愛的感情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guī)則的內化形式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以平等的關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確,幸福和快樂感一定要在童年經歷,經歷了,體驗了,感覺了,就會對幸福和快樂有了認識,將來就會成為這樣,這正是幸福成長的內涵,幸福也是要成長的,所以之前所說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并不是我們以往認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識,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你的計劃不被任何人破壞。

可能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遇到過很多頭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來看看這本《愛和自由》,當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便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扇窗,發(fā)現(xiàn)兒童,亦發(fā)現(xiàn)自己。

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愛和自由》,讓我感觸頗多。這本書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關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在這里,希望推薦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啟迪。

《愛和自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她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驗早已過時。”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fā)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著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yǎng)他,我心里愛他?!笔堑?,不頂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著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里來人時,你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為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p>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tài)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chuàng)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著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fā)上低聲交談,花叢里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里高談闊論……這一切并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托在兒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于內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于獎懲,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強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學而有成。作為成人,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在的動機不受干擾和破壞。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于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自尊。我們暫且把“內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問題過于復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說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地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于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說:“看看,我早給你說過”,“你怎么這么笨”等等。但大多數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復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并順利做完為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復,他會專注地反復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tài)度使兒童有挫敗感。

學會觀察、學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愛和自由》最近開始看第四遍了。這個時候再讀這首泰戈爾的詩又有了新的感觸。

相見恨晚。記得剛遇見《愛和自由》的時候,一度有強烈的想法--要買上幾十本,送給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新爸新媽。也許,我們都會“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健康、愉悅地成長”。

很仔細地讀。每讀一遍,總是“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想想自己初為人母時的種種所作所為,就有想坐時光機回去揍自己一頓的沖動。沒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愛?母雞也會愛小雞。什么是自由?很多時候,我們自已的成長還停留在七八歲而渾不自知。以前也買過很多育兒書,感覺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細節(jié)的操作性;而《愛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質,深入淺出,讓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愛。書中,字里行間都是作者對孩子滿滿的愛,讀著讀著,內心便柔軟起來;讀著讀著,眼前便清晰起來。

希望本文《愛和自由》。

讀書筆記。

能幫到你。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