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文學論文范文通用(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3:44:55 頁碼:14
2023年文學論文范文通用(模板15篇)
2023-11-12 03:44:55    小編:ZTFB

總結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偨Y應該包含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對未來的規(guī)劃和期望以及自我評價等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一

橋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是跨越障礙的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特有的一個重要理論,即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的運用,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言不盡意的遺憾,明晰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成功地建構了中國古代文學特有的含蓄、凝練、朦朧的意境美。橋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各種文學體式中經常出現,運用非常廣泛。

《詩經大雅大明》寫周武王之母太姒來歸的情景:周文王親自迎親于渭水,渭水無車,于是立即造舟為梁,以通親好,顯示了周文王對太姒的真摯感情和遇事果斷的魄力。造舟為梁,不顯其光,[1](p100)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的最早的詠橋詩句,開中國古代文學橋意象的先河。橋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著豐富的內涵,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情況進行解析。

一、構成畫境的元件。

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首要內涵就是通過展現橋的實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學作品中形成以橋為點睛之筆的優(yōu)美畫面,給讀者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

劉禹錫《竹枝》:江上春來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紋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2](p108)就很好的寫出了橋的實用價值。橋是連接兩岸的紐帶,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橋上春雨、橋下江水、橋邊新柳、橋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共同構成一幅以橋為中心充滿生機的小村初春圖,表現出作者愉悅的心情。喬吉《(雙調)水仙子吳江垂虹橋》:飛來千丈玉蜈蚣,橫駕三天白螮蝀,鑿開萬竅黃云洞。看星低落鏡中,月華明秋影玲瓏。赑屭金環(huán)重,狻猊石柱雄,鐵鎖囚龍。[3](p620)寫出垂虹橋的雛高大長、裝飾精美,反映了當時橋梁建筑的水平之高,讓讀者于千百年后仍然可以在想象中領略此橋的壯美。

詩歌在描寫橋外在美的同時,往往也能借助橋的建成歷史體現出橋所在地的悠久歷史。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4](p4290)萬里橋是處于成都繁華鬧市的一座著名的橋,橋之得名據劉光祖《萬里橋記》有兩種說法:羅城南門外笮橋之東,七星橋之一,曰長星橋者,古今相傳,孔明于此橋送吳使張溫,曰:此水下至揚州萬里。后因以名。或曰:費祎聘吳,孔明送之至此,曰:萬里之道,從此始也。[5](p307)可見萬里橋的名稱由來已久。此處橋意象與錦江、煙波、荔枝等意象共同再現了成都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繁榮的社會經濟,表現出成都風物人情、市井繁華的景況和百姓安寧富足的生活狀況,同時萬里橋的悠久歷史反襯出成都悠久的歷史。

橋意象在此類作品中是作者突出描寫的一個景物,是作品勾勒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構成作品畫面和豐富意蘊起著重要作用。再如杜荀鶴《送人游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4](p7925)也成功地運用了橋意象,只小橋多三個字便把蘇州,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城市的特點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來。白樸的《越調天凈沙春》:春山暖日和風,闌桿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3](p242)就是把橋作為春天諸多景物之一來寫的,橋與其它景物共同構成了明媚的春意圖。杜牧《阿房宮賦》描寫阿房宮中橋的壯美說: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6](p362)其中的復道,正是一種架在空中的復橋,也是把橋作為整個畫面中的一個特景來描寫的一個實例。

二、感傷情懷的藝術載體。

橋的建筑功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便決定了橋作為意象必然與人的感情波瀾緊緊相連。橋作為感傷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作品很多,具體來看,橋意象所表達的作者的感傷情緒又可以分為不同類型。

(一)表現離別、相思、旅途的感傷。

描寫離別感傷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4](p5982)相傳二十四橋為隋朝所建,隋煬帝月夜曾同宮女二十四人吹簫于此,故名。二十四橋在此詩中應當代表著如詩如畫的揚州城。月夜依舊,二十四橋依舊,揚州城依舊,但詩人卻與朋友韓綽身處兩地,相思而不得相見相聚。全詩看似寫自然美景,實則以美景襯托思念之情,更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深深的惆悵。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7](p1592)陸游的這首《漁家傲》詞也是借助橋意象,表達對堂兄仲高的懷念,表現離別的.感傷和憂愁。

借助橋意象來表達相思之情的多體現在詞中。如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鎖窗朱戶,只有春知處。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7](p506)寫對一女子的傾慕之情。凌波美女,羅襪生塵,輕盈的儀態(tài)惹人愛戀,但終究翩然遠去。詞人的悵然之情油然而生,佳人不在,青春年華中最美好的時光該與誰共度月光下的小橋流水該同誰徜徉悲涼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2](p363)小橋流水凝眉處,橋意象鮮明地體現出作者難遣的心懷。

遠離家鄉(xiāng),行進在旅途中的匆匆過客,或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在旅途或異鄉(xiāng)看到橋,往往會勾起濃濃的鄉(xiāng)愁。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8](p155)這首《商山早行》是溫庭筠著名的寫景抒情詩。全詩緊扣早行二字,頸聯(lián)選取雞鳴、殘月、茅店、寒霜、板橋等景物,生動鮮明地刻畫了一幅立體的荒山早行圖。凄清寂寞的環(huán)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艱辛,襯托出思鄉(xiāng)的深切。特別是人跡板橋霜一句,寫板橋白霜上留下的行人足跡,很耐人尋味聯(lián)想。

馬致遠《越調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3](p242)與溫庭筠《商山早行》不同的是,小橋、流水不是荒涼、凄苦的意象的代表,而是以小橋流水的溫馨生活來反襯枯藤、老樹、黃昏、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的凄涼,鮮明的對比,讓漂泊的游子到了思鄉(xiāng)斷腸的地步。鄭光祖《蟾宮曲夢中作》:敝裘塵土壓征鞍,鞭倦裊蘆花。弓箭蕭蕭,一徑入煙霞。動羈懷,西風禾黍,秋水蒹葭。千點萬點,老樹寒鴉,三行兩行,寫長空歷歷,雁落平沙。曲岸西邊,近水灣魚網綸竿釣,斷橋東壁,傍溪山竹籬茅舍人家。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正是凄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3](p463)黃鎮(zhèn)成的《東陽道上》:山谷蒼煙薄,穿林白日斜。崖崩迂客路,木落見人家。野碓喧春水,山橋枕淺沙。前村烏桕熟,疑是早梅花。[9](p1804)也屬于用橋意象表達鄉(xiāng)愁的作品。

(二)抒發(fā)滄海桑田的歷史感傷。

橋在生活中的基本作用使橋有可能成為不可替代的交通要道或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因此歷史上便留下了許多名橋。隨著朝代的更替,這些名橋中的一部分便成為見證歷史興亡的遺跡,常常被用來抒發(fā)作者滄海桑田的感慨或表達作者的亡國之痛。唐代李益《洛橋》: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4](p3223)洛橋,又稱上洛橋,大唐盛世時,陽春時節(jié),這里是達官顯貴云集游春的繁華勝地。詩人春日獨上洛陽橋,眺望金谷園,只見柳條在春風中擺動,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條的女子在翩翩起舞,和昔日春色繁榮的好風景毫無兩樣。但是安史之亂后,東都洛陽已無往日盛況。彼時,只有詩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華的洛陽橋上遐想感傷。洛橋在此詩中不僅是歷史興亡的見證,也是詩人抒發(fā)好景不常、繁華消歇的歷史盛衰感慨的寄托物。

又如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4](4117)朱雀橋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歷史名橋,東晉咸康二年所建,當時掌權士族王、謝兩家所居住的烏衣巷距此不遠。昔日車馬喧囂、衣冠往來的朱雀橋如今籠罩在慘淡的斜陽余暉之中。王、謝兩家早已化為塵土。此詩雖然通篇寫景,不著一字議論,卻將滄海桑田的感慨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此類作品中的橋也是歷史的活化石。它經歷了曾經的繁榮,見證了朝代的興亡更迭。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4](p2254)咸陽橋,本名便橋,在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南,橫跨渭河,是唐代長安城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太平盛世,咸陽橋是域外商賈通往長安城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通道之一,代表著氣勢輝煌的大唐雄風。安史之亂時,咸陽橋卻成了萬千百姓蜂擁逃難的唯一通道。杜甫在詩中表達了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深層次意義的今昔對比強烈地表達了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不滿與批評。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10](p147)州橋,也叫漢橋,在汴京宣德門和朱雀門之間,橫跨汴河,其南北大街是當年北宋皇帝鑾駕行經的御道。六軍,指是宋朝官軍。老百姓站立于曾經的御道上泣不成聲地詢問使者,大宋的官軍什么時候才能收復河山詩歌強烈地表達了中原淪陷區(qū)人民身心遭受蹂躪的痛苦以及盼望光復的強烈心情,也隱晦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權統(tǒng)治者偏安茍活心態(tài)的批評和痛恨。

三、通往理想境界的藝術符號。

眾所周知,中國文學自誕生伊始就以想象、抒情見長,于是文學作品中就誕生了許多想象中的事物用以寄托人們的某種情感。以橋意象為例,發(fā)展到后來,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橋也出現了想象和虛構,不一定都是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橋,比如表達愛情主題、通往彼岸世界的神仙橋、鬼蜮橋均屬于想象虛構的范疇。

除了表現天然的畫境美、悲戚的感傷和歷史的慨嘆之外,橋意象在古代文學中也是有情男女的愛情紐帶。與前三者不同的是,表現愛情的橋意象經歷了一個從現實到想象的過程,最終幻化為人們理想中完美愛情的象征。

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牛郎與織女都與橋有關系。牛郎織女的鵲橋從誕生伊始就是想象的產物,表達了人們對被外力強行拆散的有情人無盡的祝福和相信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堅定信念。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夕近幾年甚至被國人譽為中國人的情人節(jié),不難看出以鵲橋為媒介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已成為戀人心中無怨無悔的愛情典范。秦觀《鵲橋仙七夕》: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朝朝暮暮。[7](p459)則以翻新的主題,優(yōu)美的意境,動人的情景,把這則凄美的鵲橋愛情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沁人心脾。

民間傳說中發(fā)生早陜西藍田的藍橋會演繹的也是一個與橋有關的凄美感人的愛情故事。青梅竹馬的韋郎保和賈玉珍被迫分離,后有幸重逢卻無緣相守。韋郎保抱柱守信,被洪水淹死,賈玉珍以死殉情。自清代至今,以藍橋會為底本的戲劇、電影層出不窮,這些劇目雖然講述的情節(jié)有繁有簡,但中心都是表達至死不渝的愛情觀,藍橋也幻化為堅貞愛情的靈魂,以至于后來翻譯過來的外國經典愛情故事也以藍橋冠名來體現愛情的浪漫凄美,如著名的《魂斷藍橋》。

受封建思想影響,古人相信人的靈魂會在死后另一個世界,或天庭或地獄,于是也就出現了想象中通往天庭或者地獄的神仙橋和鬼蜮橋。

相傳武夷山的幔亭峰,是神話故事中武夷君宴請鄉(xiāng)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傳說宴會的當天,仙樂悠揚,祥云繚繞,仙人們通過空中虹橋駕臨人間。虹橋意象出現在文學作品里也就成了代指仙人們降臨和人們通往極樂世界的途徑,充滿奇詭神秘色彩。朱熹《九曲棹歌》: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11](p323)吟詠的就是有關虹橋的仙境故事。

盧照鄰《還京贈別》:風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萬里同為客,三秋契不凋。戲鳧分斷岸,歸騎別高標。一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4](p525)仙橋即指通往仙境的橋。劉長卿《送少微上人游天臺》:有橋人不到,獨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尋鐘野路遙。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秋夜聞清梵,余音逐海潮。[4](p1482-1483)孟浩然《舟中曉望》: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臺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標。[4](p1652)都寫到了天臺山的石橋。這里的天臺山石橋同樣指連接人間和神仙天堂的神仙橋,寄托著人們渴望靈魂皈依極樂的理想。

封建迷信認為作惡的人死后,其鬼魂要被壓到陰曹地府去受懲罰。地府前有一道橋叫奈何橋,也叫望鄉(xiāng)橋,鬼魂一旦過這道鬼蜮橋就進入了陰曹地府,等待著他的將是無限的刑罰。奈何橋也是人通往彼岸世界的紐帶,與神仙橋不同是,不是通往極樂,而是通往極苦。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橋意象由來已久,含義豐富多彩。到了今天,現當代文學對橋意象的運用仍然可見,例如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窗口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12](p40)即運用到了橋意象,足見橋意象對中國文學影響之深。

參考文獻:

[1]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xx.

[2]張璋、黃畬.全唐五代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隋樹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華書局。

[4]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諸葛亮.諸葛亮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杜牧.杜牧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

[7]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曾益.《溫飛卿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顧嗣立.元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張海鷗.宋名家詩導讀[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xx.

[12]卞之琳.卞之琳詩集雕蟲經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二

近一個世紀以來,國內外都很注重對民間文學的研究。不僅民間文藝學家如此,人類學家、語言學家等也對民間文學進行深入的研究。中國民間文學學科興起于20世紀初,當時學者們大力提倡研究民間文學,開展歌謠、俚語、神話、童話等的征集活動。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民間文學研究大體是與五四新文學運動同步進行的,以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的成立和開展工作為開端,而后是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建立和“民俗”周刊、民俗叢書的刊行,民間文學研究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F代民間文學研究的先驅們把民間文學作為中國精英文學(作家文學)、外國文學之外的一種獨特精神資源進行研究,試圖從中尋找強健的民族精神和真純的藝術表達方式,為新文學服務。特別是在傳統(tǒng)精英文學的價值和命運受到新文學運動質疑的情況下,民間文學還被一些研究者賦予拯救的使命。因此,民間文學研究作為現代學術體系的一部分,它的成長是比較迅速的。

中國共產黨是依靠民眾的支持而取得革命勝利,再加上前蘇聯(lián)科學設置的影響,一向重視民間文藝創(chuàng)作及其研究。1950年,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這是新中國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個學術團體。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義,它表明民間文學研究受到了政府的空前重視。繼而1953年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民間文學室,作為文學所成立時設立的第一批科室之一,民間文學室無疑是民間文學研究作為“經國之大業(yè)”被納入國家學術體制的一個象征。在以后數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民間文學研究像其他學科一樣也受到政治運動的沖擊,但由于執(zhí)政者的理論倡導和行政支持,總體上保持了它在文學研究中的突出地位,一度成為顯學。文化大革命結束的近10年時間,民間文學研究達到一個高點,研究隊伍壯大,學術期刊增多,學術活動頻繁,學術成果豐富,學科建設成效明顯,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達到現代民間文學研究史上的黃金時期。

改革開放時期的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這個時期的研究突破了純文學研究格局,采用多種方法,從多學科、多角度、多側面挖掘民族民間文學的內涵,在某些領域向縱深穩(wěn)步拓進,并在研究成果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同時,擺脫了在強烈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形成的虛熱態(tài)度,變得更加學理化。如劉守華對比較故事學和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學的研究、呂微對神話的新闡釋、劉亞虎對史詩的研究、戶曉輝對民間文學現代性的追尋、陳建憲對民間文學理論的思考、高有鵬和陳泳超對中國現代作家民間文學觀的梳理等,都是一些超越性成果而標志了民間文學研究在一個時代達到的新高度。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陸續(xù)出版,《格薩爾王傳》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也是一些標志性成果。近30年民間文學研究從恢復期注重區(qū)別與純文學的社會生活內容和口頭語言藝術特點的探討;以類型比較和文化史闡釋為重頭戲的討論熱潮,而步入相對平穩(wěn)地反思其文藝學與文化學雙重意義的理論與方法的新階段。

在幾代民間文,學學者的努力和國家的支持下,我國民間文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大廈已初具規(guī)模,產生眾多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僅概論方面的著作就有十余種:《民間文學概論》(鐘敬文),《民間文藝學理論》(張紫晨),《中國民間文學概要》(段寶林),《簡明民間文藝學教程》(葉春生),《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概論》(朱宜初、李子賢),《民族民間文學理論基礎》(陶立璠),《中國民間文學新論》(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李惠芳),《民間文學導論》(劉寧華,巫瑞書),《民間文學教程》(劉寧華,陳建憲),《中國民間文學概論》(黃濤)等。關于民間文學體裁建設方面有:袁柯的《神話論文集》,潛明茲的《神話學歷程》,劉城淮的《中國上古神話》,劉寧華的《故事學綱要》,《中國民間童話概說》,天鷹的《中國民間故事初探》,程薔的《中國民間傳說》,賀學君的《中國四大傳說》,吳超的《中國民歌》,潛明茲的《史詩探幽》,張紫晨的《中國民間小戲》等幾十種著作,這些著作前后橫跨二十余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間文學界對本學科體系認識的軌跡。

在具體研究方面,目前研究的文藝學方向似乎比文化學方向顯得瘦弱一些,但并非沒有力作問世,《中華民間文學史》、《口承故事論》、《中國民間故事史》等就令人矚目,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本學科歷史上曾有的輝煌和其他學科的發(fā)展相比,民間文學研究走進了低谷。發(fā)表民間文學作品和研究論文的專業(yè)期刊有的??械霓D向,民間文學和民間文學研究的生存空間迅速縮小;出版社印行的民間文學出版物也大為減少。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民間文學論壇》停刊。這一刊物是開展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平臺,發(fā)表了大量有質量的民間文學研究成果,組織了許多學術討論,對民間文學學科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名副其實的核心期刊和權威期刊。由于經濟的原因,被迫停刊。還有云南的《山茶》原是民間文學專業(yè)刊物,發(fā)表過許多采錄的民間文學作品和優(yōu)質民間文學研究論文,在民間文學界享有一定聲譽。這些刊物的??蛘咿D向既是民間文學研究遭遇危機的表征,又給民間文學研究施以沉重的一擊,可謂雪上加霜。出版方面。王慧《民間文學讀物出版遭遇冰期?》報道了民間文學出版遭遇的困境。研究隊伍也逐漸萎縮,老一輩研究者或辭世或淡出研究領域。

民間文化學按體裁分類包括民間故事、民間詩歌和民間曲藝、民間戲曲等說唱文字形式及其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對這些民間文學種類的研究呈現出了不均衡的狀態(tài)。文化學方向的研究歷來重視神話、傳說、說唱藝術等對中國古考思想、社會歷史、地域文化進行認知的價值。尤其是神話,歷來是大陸學界民間文學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目前發(fā)表民間文學學術論文中,神話研究的文章在數量上穩(wěn)居首位。因為神話更能發(fā)揮學者的主觀闡述能力,因而這是一個較容易進入的學術空間,許多人熱衷于對神話的探索。神話“人物”作為深化研究的重要切入點,受到學者的熱烈歡迎。如趙廷光《盤古傳說真諦尋索》、呂微《鯀、禹故事:口頭文本與權力話語》。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現象仍然是本大陸學者學術興趣的一個興奮點。朱丁《殷周的宗教信仰變遷與上古神話的走向》從殷周宗教信仰的變遷入手并以幾則具體神話為例,認為周人對殷人在宗教上的改革,使上古神話資料在整合的過程中過早地被賦予了社會歷史意識和倫理色彩,在還未形成神系時,就參與到歷史化的倫理運動中。

故事學是我國民間文學研究諸領域可與神話學比肩的另一大學科分支。劉守華、顧希佳等專家都有新的貢獻,如劉魁立《民間敘事的生命樹——浙江當代“狗耕田”故事情節(jié)類型的形態(tài)結構分析》對當代流傳和出版的“狗耕田”故事類型的全部28個文本進行了共時性的比較研究。民間故事有相當一部分是以民間口頭文學的形式存在的,而今隨著現代媒體的沖擊和傳統(tǒng)內容的講演者的急劇減少,研究者對民間口頭文學作品的研究只能以復述閱讀文本的形式進行。

對于民間詩歌,在當代中國民間文學的研究中,我認為在國際上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少數民族史詩研究了,突出的標志就是關于這些史詩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一個接著一個在中國舉行。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相對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史詩而言,除了數量多,篇幅長以外,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它的傳播形態(tài),大部分仍處于民間口頭流傳的話形態(tài);一個是它的文化生態(tài),中國少數民族史詩就是高原史詩、草原史詩、山地史詩,有許多文化環(huán)境方面的特質。中國社科院少文所的學者曾對史詩進行過有組織的研究,我覺得這方面的研究是比較認真的,一是全面掌握了史詩的古今中外的各種文本,尤其是多次深入民族地區(qū)進行田野調查,搜集了大量的不同藝人的唱本;二是廣泛地參考了中外學者的研究著作。

對民間歌謠的研究是中國學者自五四以來的一大學術傳統(tǒng),這方面的論文數量相當可觀,如:胡純琦《論國風非原汁原味的民間歌謠》、徐元勇《論民歌與明清俗曲之異同》。當代少數民族民歌研究是中國民間歌謠研究的重頭戲,由于民歌是以口頭傳唱的形式為主,學者需要深入群眾聆聽研究。

民間戲劇和民間童話是近年民間文學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雖然在我國所有民間文學門類中,民間說唱的文化遺留和展演是最豐富的,然而學者們卻很少涉足這一領域。但也出現了王政堯《清代民間“關戲”的不斷發(fā)展》等研究性論文。

民間語言藝術作品這類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體現民眾語言智慧的藝術也得到了學者的關注,如譚永祥的《歇后語新論》等。

總之,其它各體裁,各類型作品的某些專論如中原神話、儺戲等著述,結合傳承文化現象調查的區(qū)域性民間文藝綜述等也不斷有新的建樹。史詩理論繼神論理論之后開始出現將國外成果與中國事實相結合而給予探索的苗頭,以往的成果突出的表現在神話,史詩,故事等方面,偏重于古代,特別是原始社會產生的流傳下來的作品比較多,對現代當代產生的大量的優(yōu)秀的民間文學作品的關注和研究略顯不足,例如蒙古族的史詩《嘎達梅林》如果從保護生態(tài)的視角研究,其地位是非常顯著的,還有很多近現代的民間文學作品都應該給予關注。

在看到民間文學研究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忽略這樣的事實: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在商品化、市場化、物質化的社會,人文科學因為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政治、經濟效用而被人們輕視,邊緣化一度成為人文科學的共同命運。民間文學研究陷入低谷。當然,這與它自身理論的保守,田野作業(yè)明顯不足等缺點是分不開的。對此,民間文學研究要想走出危機,就必須隨著現實的發(fā)展而革新轉型。我們要從豐富社會精神資源的高度認識民間文學的價值,高等學校要加強民間文學學科建設,政府和社會要對發(fā)展民間文學研究給予必要的支持,民間文學研究要積極關注信息時代的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會重新使民間文學走向繁榮。

漢語言文學1班。

20101313016周德秀。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三

由于兒童的接受事物的特殊性,決定了作家在對死亡話題的處理上,必須要契合兒童的心理接受能力。他們通過符合兒童認知發(fā)展順序的敘述層次特點、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和作品表現出的美好希望來說明死亡。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給兒童關懷。

(一)由“疑惑”“悲傷”到逐步“接受”的敘述層次特點教給兒童積極的生死觀。

在閱讀中,兒童經歷書中主人公的故事,他們隨著主人公一道疑惑、悲傷、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覺中,完善對死亡的認知。例如蘇珊華萊的《獾的禮物》。最初的“疑惑”階段:年老的獾老死在家中,森林里的小動物們很傷心?!昂値砹藗牡南?。獾死了。狐貍把獾的信念給大家聽。信上說:‘我到長隧道的另外一頭去了,再見。獾上?!瘍和x到這兒,都會產生疑問。獾去哪里了呢?文中只說去了長長隧道的另一端?!伴L長的隧道另一端”是哪里呢?“獾吃完晚飯以后,坐在書桌前寫信。寫完以后,它把搖椅搬到爐火前。它靜靜地搖,靜靜地搖,最后,便沉沉地睡著了。”作者用“睡著了”代替“死亡”。作者用他們的智慧向兒童說明,死亡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氨瘋彪A段的敘述:那天晚上,土撥鼠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獾。淚水流經它的鼻尖,最后,把毯子都弄濕了。每一個小讀者讀到這兒,都會傷心。這也是兒童習得悲傷情緒的一種途徑。他們體會到書中小動物最初的那種悲痛。書中并未向兒童描述死亡的狀態(tài),也大大降低了兒童對于死亡的恐懼。“接受死亡”的敘述:獾死了,其他小動物的生活還得繼續(xù)。“當雪完全融化時,動物們的憂傷也慢慢褪了。每一次提到獾,大家都會一邊談一邊會心的微笑?!睍r間可以治愈傷痛。死亡是如此的自然。死后,朋友會懷念它。作者用他們的智慧將沖突一一化解,用文字給兒童建構一個意義的世界。這些作品教給兒童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以死亡為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這種敘述層次結構,契合了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這也是作者們對于兒童的人文關懷。

(二)作品中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降低兒童對死亡的恐懼。

兒童文學作品中對死亡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灰暗的,優(yōu)美的景物的描寫使人感到心情舒暢,在這種溫暖的文字中,兒童遠不會感受到寒冷。這種對比同樣可以降低兒童對死亡的恐懼。例如《天藍色彼岸》,文中是這樣描述死亡后的世界的:“到處是晚霞的顏色,黃色、紅色和金色交織在一起,還有一道長長的夕陽背影,就像是夏天和秋天一起跑到春天里來了!”沉重的話題與鮮明的色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兒童讀到這兒,就會發(fā)現原來另外的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的世界沒什么區(qū)別,還可能更美。又如作家曹文軒的《草房子》就含有這樣的景物描寫。在敘述秦大的死亡時,也有一段優(yōu)美的早春風光,“沒過幾天,就不見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綠。站在草房門口,就像站在一片泛著微波的水面上”。這樣的景色描寫實在讓人無法想到死亡的凄涼。這些兒童文學作品為兒童提供了一種借鑒,告訴兒童死亡后的世界并不可怕。兒童文學作品中對死亡話題的處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兒童認知的沖突,這既適應了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也有助于他們健康的心理發(fā)展。

(三)兒童文學作品在死亡話題中都表達了美好的理想。

例如在《獾的禮物》中更是以大家回憶獾曾經給予他們的快樂說明生命的意義在于給予。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開始。在《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的最后,布魯諾認為“爺爺現在過得很幸福,那么他也要過得幸福一點”。米琪阿姨還生了小寶寶,大伙兒都覺得爺爺又回到了大家的身邊,這暗示著逝者已逝,活著的人應該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在有關死亡話題的兒童文學作品中,作者表達了對人類精神的一種關懷。雖然科學告訴我們死亡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生活不僅僅需要的是事實,同樣也需要理想。

二、兒童通過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收獲。

首先,閱讀文學作品,兒童接觸到了作者淺顯易懂的語言,這對兒童書面語言的發(fā)展是很有好處的。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種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從看到的言語向說出的言語過渡。在這個過渡中,不是簡單地復述原文,而是要通過內部言語,用自己的話語說出來,這其中有自己的理解。要實現這個過程,不僅有對文字的理解,還要通過自己原有的認知經驗。其次,兒童通過閱讀這類文學作品,能夠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在關于死亡的兒童文學作品中,作者們都向兒童傳達的是積極健康的生命觀。淺顯的心理決定了他們很容易對第一印象留下深刻的注意。因此,我們首先要給予兒童積極的生命觀,這有利于他們看到積極的人生。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難,也能夠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兒童文學作品應該有正確溫暖的死亡觀,并且把握好表現死亡的恰當方式。這不僅僅是兒童需要的,我們現實社會同樣需要。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語文課要重視字、詞、句、篇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的訓練;二是尤其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新課標用“尤其”一詞提醒和強調語文課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良好的思維能幫助學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鑒別欣賞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把學習語言和思維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其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闭f的是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方法?,F在絕大多數學生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發(fā)現問題的能力較低,一些學生根本沒有問題意識,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有沒有問題意識,能不能發(fā)現問題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愛思考、會不會思維的重要標志。一個思維能力強的人總會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積極思考與探究,著力解決問題。

在一次競賽課上,經過閱讀《鯨》這篇課文,學生分析認為:第一段中作者運用了比較、列數字和舉例的說明方法,說明鯨是一種很大的動物。教師認為這是對表面文字的粗淺認識。于是,他讓學生反復研讀課文,看看是否有新的發(fā)現。幾分鐘過去了,學生沒有發(fā)現什么。老師提示道:為什么用大象、大肥豬作比較呢?學生這才想起,大象、大肥豬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這樣比較更清楚、更形象,有利于讀者理解課文。接著,教師又讓學生研讀這一段中的“我國發(fā)現過一頭……”一句。又是幾分鐘過去了,學生依然沒有發(fā)現問題。這時,教師指出“發(fā)現”一詞用在這里合適嗎?這一問激發(fā)了學生探究興趣,紛紛討論起來。有的認為合適,因為只有發(fā)現了才能知道鯨有多重、多長,怎樣呼吸、進食等;有的認為不合適,鯨生活在海洋里,偶爾露出水面,也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楚,特別是根本看不見舌頭,怎么能說是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呢?只有逮住了才能準確地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多重、多長。因此,應該用“捕獲”更合適。教師的兩次提問,從書本上是找不到現成的答案的,他們必須深入地研讀課文,分析文中的有關詞、句、段,并發(fā)現他們的內在聯(lián)系才能回答。這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為學生發(fā)現問題提供了示范作用。

二、在評價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標強調:“實施評價,應注重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边@就要求我們,評價時在以教師為主的前提下,應采取多元化的評價原則。這樣既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又能在語言實踐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前不久,聽了一節(jié)一年級語文課,感觸頗深。文章很短,前頁是一幅插圖,后頁有三句話:“晚上,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我給他們送上水果。爸爸媽媽笑了,我也笑了?!?/p>

片段1。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課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嗎?

生1: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給爸爸媽媽送上了水果。

生2:是一個關心父母、孝敬長輩的孩子。

師:誰來給他們評價一下,哪個同學說得好,和你的想法一樣嗎?

學生爭先恐后的進行評價,課堂十分活躍。其實,評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思維過程,它不僅需要學生充分地理解掌握課文內容、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且需要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并與自己的見解進行比較、辨別,最終組織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它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的能力。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課文理解到這里可以說比較完美了。可是,教師敢于超越教材的精神讓我第二次受到觸動:

片段二。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假如你是課文里的“我”,你會怎么做呢?

大屏幕:“晚上,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我()。爸爸媽媽(),我()笑了。”

生:我會給他們扇扇子。爸爸媽媽涼爽了許多,我非常高興。

師:能說說你給他們扇扇子的理由嗎?

生:這是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們很熱。

師:課文里沒有寫是什么季節(jié),你怎么知道是夏天呢?

生:是從前一頁的插圖看出來的。

師:你真聰明,能把插圖與課文聯(lián)系起來思考問題,同學們?yōu)樗恼疲?/p>

僅僅用了兩三分鐘時間,學生就想出了這么多孝敬長輩的辦法,更可貴的是能把圖文聯(lián)系起來思考問題,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就是要敢于超越教材。

總之,在學生還沒有質疑習慣時,我們要鼓勵他們發(fā)現問題;在學生不會質疑時,教師要通過示范,使學生懂得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思考,逐步掌握方法,學會提問。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五

內容提要:《圍城》是一部以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為題材的批判小說,它以“出國留洋”問題、“高等教育”問題、“現代女性”問題為切入點,深刻反省了啟蒙現代性所帶來的真實效果。

作品文本的中心主題是對現代知識精英的神話揭秘,其輻射意義至今仍對我們具有思想啟迪作用。

關鍵詞:《圍城》出國留洋真相高等教育質疑現代女性揭秘啟蒙精英神話。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六

6、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郀柣?/p>

7、社會向文學提供素材,文學向社會提供規(guī)范。——郭沫若。

8、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

9、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郀柣?。

10、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

11、異端是生活的詩歌,因此有異端思想是無傷于一個詩人的?!璧隆?/p>

12、藝術是讓我們意識到真理的諾言?!猵icasso。

13、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蜖栐?。

14、眼底江山皆凈域,毫端蘭竹見靈魂?!S乃釗。

15、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拙右?。

16、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跑鼹Q。

17、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獝垡蛩固?。

18、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斞浮?/p>

20、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由自學中得來的?!_爾文。

21、一篇向人寫肝肺,四海知我霜鬢須?!K軾。

24、是文學喚醒我們注意人類生活的準則,平息大火,抑制邪惡。——圣皮埃爾。

26、只要人越來越墮落,文學也就一落千丈?!璧?。

27、只有偉大的人格,才有偉大的風格?!璧?。

28、志者詩之本也?!祆?。

29、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芽枴?/p>

30、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是序。——劉勰。

家訓名言警句【3】。

一、關于立志的家訓。

1、不要空言無事事,不要近視無遠謀。(陳毅《示兒女》詩)。

2、應知重理想,更為世界謀。(陳毅《示兒女》詩)。

二、有關于勤學的家訓。

1、多讀書達觀古今,可以免憂。(家誡要言)。

2、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陳毅《示兒女》詩)。

3、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廣賢文》)。

4、良田百畝,不如薄技隨身。(《增廣賢文》)。

5、讀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間,邪間則過惡作焉,憂患及之。(家誡要言)。

6、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治家格言)。

7、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增廣賢文》)。

三、關于惜時的家訓。

1、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增廣賢文》)。

2、鶯花憂怕風光老,豈可教人在度春。(《增廣賢文》)。

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廣賢文》)。

4、百年容易過,青春不再來。(《增廣賢文》)。

5、一頭白發(fā)催將去,萬兩黃金買不回。(《增廣賢文》)。

6、枯木逢春猶再發(fā),人無兩度再少年。(《增廣賢文》)。

7、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增廣賢文》)。

四、關于仁愛的家訓。

1、百善孝為先。(《贈廣賢文》)。

2、孝當竭力,非徒養(yǎng)生。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廣賢文》)。

3、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賢文)。

4、毋令長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誡要言)。

5、當少壯時,須體念衰老的酸辛。(《增廣賢文》)。

6、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

7、早把甘旨當奉養(yǎng),夕陽光景不多時。(《增廣賢文》)。

8、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增廣賢文》)。

9、尊師而重道,愛眾而親仁。(《增廣賢文》)。

10、孤寡極可念者,須勉力周恤。(家誡要言)。

11、處富貴地,要矜憐貧賤的痛癢。(《增廣賢文》)。

12、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增廣賢文》)。

13、肝腸煦若春風,雖囊乏一文,還憐煢獨。(《增廣賢文》)。

14、責己之心責人,愛己之心愛人。(《增廣賢文》)。

15、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冶家格言)。

16、美不美,鄉(xiāng)中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增廣賢文》)。

17、割不斷的親,離不開的鄰。(《增廣賢文》)。

18、遠山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增廣賢文》)。

19、泯軀而濟國。(顏氏家訓)。

20、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陳毅《示兒女》詩)。

21、鄉(xiāng)黨和而爭訟息,夫婦和而家道興。(《增廣賢文》)。

五、關于修養(yǎng)的家訓。

1、乖僻自是,悔誤必多。(治家格言)。

2、輕聽發(fā)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治家格言)。

3、施恩無念,受恩莫忘。(治家格言)。

4、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治家鉻言)。

5、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治家鉻言)。

6、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治家格言)。

7、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治家鉻言)。

8、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鍋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則鏟之,讒諛之徒至則卻之。(家誡要言)。

9、才能知恥,即是上進。(家誡要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

10、器量須大,心境須寬。(家誡要言)。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七

常言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為人師者,也不能例外。即使能夠做到“學高為師,德正為范”,但,身處信息爆炸時代老師的知識儲備再多,也未免會出現失誤,再則,老師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何況,老師所面對的是一幫毛頭小孩,他們涉世未深懵懂無知,遇上知書達理循規(guī)蹈矩的倒也省心,碰上調皮搗蛋甚至蠻不講理的,你想做“忍者神龜”“云中道人”都不可能!于是大發(fā)雷霆火山爆發(fā),或體罰或心罰,傷害學生,悲劇上演,錯誤發(fā)生了。

學生之間鬧矛盾或犯了錯,為人師者定然會主持公道,要求當事雙方誠懇道歉,握手言和,這似乎順理成章天經地義,可老師犯了錯,情況又如何呢?也會那么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碼?事實證明:非也,難哉!為什么?因為“道歉”一詞在蕓蕓眾生中的印象,往往是與“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似乎“道歉”成了犯錯的代名詞,成了劃分責任的依據,甚至,“道歉”還常常被視作軟弱無能的表現。“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向別人道歉,這臉面往哪兒擱啊,尤其是老師向學生道歉,還要不要師道尊嚴哪,好像在學校里發(fā)生老師向學生道歉的事,是有傷風化有辱斯文。況且,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得敢怒不敢言,自古“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教師不道歉,還有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恨鐵不成鋼”“偶然的無心的傷害全都是為了愛”

其實,道歉在形式上是主動認錯,在道德上則是向“仁義禮智信”的“信”靠攏。愧悔道歉,這正是“知恥近乎勇”的表現,是寬宏大量的表現,而并非恥辱和失敗。

時下,學生不講道理是一個缺點,而老師只知講理不知道歉是一個盲點。比如在班里,老班犯了錯仍強詞奪理“據理力爭”,結果只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讓學生委屈傷心,自己威風掃地,落得兩敗俱傷。因為學校、班級是個教育人的地方,既要講理更要講愛,以理治班理所當然情有可原,而以愛治班更能感人肺腑彰顯人性。在學生“不講理”的時候,耐心細致地說服教育是一個老師批評教育的基本功,在老師“不講理”的時候,學會向學生道歉,不僅能撫平給學生造成的傷害,還會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崇敬,是一個老師走向崇高與偉大的必由之路。如果說表揚學生是師愛的陽光普照的話,那么,向學生道歉則是老師在學生的心田里播灑愛的雨露!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必須學會向學生道歉!愛需要講究技巧,道歉更需要講究原則,因此,向學生道歉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及時主動。

既然教師難免犯錯,就應該及時主動承認,向學生道歉。大錯大道歉,小錯小道歉,公開犯錯公開道歉,個別犯錯個別道歉,免得夜長夢多,傷害加深,貽誤時機,釀成大錯。說錯一句話,寫錯一個字,尤其是批評錯一個學生,均需向學生道歉。不要大驚小怪,以為這是小題大做,實際上這是“大題小做”。學會向學生道歉,提升的是教師的素養(yǎng),增進的是師生的情誼,融洽的是教學的和諧,最終的效益是師生雙贏。

二、靈活幽默。

學會向學生道歉,形式靈活多樣。小的道歉,一句對不起,一串“sorry”,一個抱拳,一個稽首,握握手擁擁抱皆可輕松搞定。稍復雜一點的道歉,則采用迂回戰(zhàn)術,曲線救國,或傳一張紙條,或送一個小禮物,也可通過信件來傳情達意,避免當面向學生道歉的尷尬,體現“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奧妙,換來學生莫名的驚喜和深深的感動。更復雜一點的則不得不死點腦細胞動動腦筋了。幽默風趣,不失為向學生道歉的靈丹妙藥。比如有一回我上課碰到了一位“釘子戶”,這家伙“刀槍不入”,你批評到他,他就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上課不聽講,先是吃東西,再是做小動作,后來干脆躲在下面看雜志。點了幾次名以后,他竟然把雜志傳給同桌想嫁禍于人。我怒不可遏,眼疾手快地逮個現形后,舉起雜志“啪”的一聲,砸向課桌,滿座皆驚,全班訝然。他立即怒目圓瞪,眈眈相向。然后夸張地伸開雙臂,挑釁似地趴了下去,作呼呼大睡狀……我知道我的電閃雷鳴傷害了他。沖動是魔鬼??!怎么辦?怎么辦?全班50多雙眼睛盯著我。好在我及時冷靜了下來,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在全班愕然之際,快步走到黑板前,筆走龍蛇,邊寫邊模仿某歌星唱道“千不該來萬不該,你不該上課批了‘潘天才’,上課批了‘潘天才’(也)沒關系呀,更不該收了他的《我是女生》來!”同學們立即醒悟了過來,“嘩--”掌聲四起。就在這時,奇跡發(fā)生了,那位所謂的“釘子戶”竟然抬起頭來,看見我滿含誠摯歉意的目光,加上我氣急攻心止不住淚水盈眶,他幡然醒悟,大步流星地走上講臺,把“才”字改成“星”字(他的大名就叫潘天星)轉身面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干戈沒有升級,而玉帛從天而降。

三、平等真誠。

學會向學生道歉,應平等相待。以長者尊者師者自居,會帶來道歉的心理障礙,破除這種障礙,摒棄所謂的師道尊嚴,其實并不困難。真摯誠懇的向學生道歉,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有“老師向學生道歉了”的說法,更會產生“老師為學生做出了道歉的榜樣”的美談。從而讓學生從老師的`道歉言行中學會該如何處理人際沖突,學會與人處事,做到心胸豁達。正如蓋瑞查普曼博士提醒說:“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學會道歉的語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道歉的重要性有更深的領悟和理解,為今后的道德和人際關系發(fā)展奠定基礎”

心理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情緒會產生相互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師與學生之間,“名師出高徒”。一個人在以自己的情緒影響別人的同時,也不知不覺的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和感染。當老師及時主動、幽默詼諧、平等真誠地向學生道歉時,學生的內心也一定會受到感染,使自己的文明修養(yǎng)提高,責任心增強,心胸開闊,志存高遠。所以,老師學會向學生道歉,小而言之,可以改善緊張的師生關系,讓校園生活更加安寧溫馨;大而言之,能夠化解矛盾,促進團結和協(xié)作,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江蘇省江都市丁溝鎮(zhèn)中學李存竺22523515952578832。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八

摘要:文學的本質是形象。因為第一,文學語言的特性是它的構象性,本身并不是自足的,而是指向外部世界,目的在塑造形象,表現生活的感性形態(tài),因此語言不能成為文學的本質。第二,文學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認為文學的本質是形象,可能遇到來自兩個方面的反駁。一是認為形象沒有普遍性,一是認為形象沒有特殊性。但認真分析,這兩種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

近些年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理論界不大談文學的本質問題,有的學者干脆回避或否認文學的本質問題,然而本質問題卻依然存在。文學理論不是雜多觀點的偶然堆積,而是系列觀念的有機組合。在這種組合中,總有幾塊基石存在,整個理論體系便建立在這些基石之上。文學本質便是這樣的基石之一。對文學本質的不同看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學理論的基本走向,而且決定著文學理論的具體內容。因此,在對文學本質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亂的今天,重新探討文學的本質問題,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討論文學的本質,首先有一個討論的角度和出發(fā)點的問題。因為文學是復雜的,任何復雜的事物其本質也不會是單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發(fā)點,得出的結論也肯定不會一樣。國內一般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探討文學的本質,從而得出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用語言來塑造形象的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的結論。這種學說著眼的主要是從人類的整個活動中將文學區(qū)分出來,進行的是一種形而上的探討,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學作品乃至整個文學活動作為一個具體、復雜、系統(tǒng)的整體,對其本質的探討不能僅僅著眼于整個的人類活動,滿足于將它與人類的其他活動區(qū)分開來,更應著眼于其本身,從中探索出更為符合其本性的結論。由此可見,意識形態(tài)說雖然正確,但也不是沒有局限,它透視了文學本質的一個方面,卻忽視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學本身來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筆者以為,探討文學本質的最重要的角度與出發(fā)點,應當是也只能是文學作品。這不僅是因為在文學四要素中,作品處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為作品是文學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載體,還因為在供我們研究的文學材料中,作品是最為可靠、最為準確、最為長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梢哉f,文學的本質,歸根到底是由文學作品的本質決定的。因此從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學本質的最好的途徑。

從作品的角度出發(fā),文學有兩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現的生活,一是它用來表現這種生活的語言。在我們看來,表現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為形象不是別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經過作家主體的把握、轉換,去掉了其物質實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1]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文學的本質便只可能有兩個,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語言。

西方語言論文論反對文學的形象本質,強調文學的本質在于語言。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西方語言論文論的語言本質論是建立在“現實是語言的建構”和“語言的現實決定著思想的現實”這兩大理論支柱之上的,而這兩個命題雖然有片面的正確性,但在總體上卻是不正確的,無法撐起語言本質論的大廈。[2]第二,不光文學文本由語言構成,非文學文本也是由語言構成的。要肯定文學的語言本質,首先得確定文學語言與非文學語言的區(qū)別。而在我們看來,文學語言的特性不是別的,就是它的構象性。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1

[1][2][3]。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九

摘要:空間物理學日趨成熟,既豐富了人類對地球和行星空間的認識,也引申出更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一些涉及行星演化問題的解決倚賴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探索,要求研究者從行星地球的視角出發(fā),把地球視為一個從地核到磁層的多圈層耦合系統(tǒng)。作為系統(tǒng)外層環(huán)節(jié)的空間環(huán)境,其中的問題可通過比較行星研究的思路找到突破口?;趯W科交叉的比較行星空間物理研究將是未來空間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闡述比較行星空間物理研究的思路和必要性,梳理研究現狀,并展望研究前景。

關鍵詞:空間物理;磁層;電離層;行星;比較行星學。

1空間物理研究的挑戰(zhàn)和機遇。

空間物理學主要研究空間環(huán)境中的物理過程,其發(fā)展得益于人們對于空間中各種現象的好奇心所驅動的探索行為??v觀數千年來世界各地文明流傳下來的史料,圍繞極光、氣輝、慧尾、黑子等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空間現象,觀測記錄數量愈益豐富,認知思辨水平逐漸提高,衍生出多種具有地域特色的人與自然文化體系,并以神話、傳說、禮儀、哲學等形式傳承至今。尤其是封建時代的中華文明,長期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包括空間現象在內的各種“天象”成為影響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極光和慧尾等現象往往與民族興衰、王朝更迭、邦交征伐等重大歷史事件聯(lián)系起來[1].由于觀測和記錄行為具有政治嚴肅性,許多較為顯著的現象被詳細記錄下來,成為了解空間環(huán)境長期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例如,公元1645-1715年歐洲和亞洲的極光觀測記錄同時大幅減少,成為孟德爾極小期存在的重要佐證[2].

空間物理學的形成與發(fā)展依賴觀測技術的進步。盡管地面觀測已持續(xù)數千年,人們始終無法知曉空間中物理過程的觸發(fā)、發(fā)展和變化機理。直到最近100多年,磁強計、電離層測高儀等地面觀測設備的持續(xù)運行,探空氣球、火箭和大功率雷達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人們終于告別裸眼觀測的時代,本質上提高了認知空間的能力。20世紀50年代末期,人造衛(wèi)星及其搭載的場和粒子探測儀器實現了空間實地探測,促成了空間物理研究的飛躍,使其能夠從地球物理、大氣物理、天文等學科的交叉狀態(tài)中發(fā)展起來,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3].時至今日,空間物理研究者已經掌握了地球空間環(huán)境中各個區(qū)域的電磁場和粒子的平均特征及其最主要的變化規(guī)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背后的主要物理過程;對行星際空間的平靜和擾動狀態(tài)也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并具備了初步的預報能力;對太陽系其他行星的空間環(huán)境有了基本認識,并能夠歸納出其與地球空間環(huán)境的主要異同之處。如果把理論體系架構的基本完善作為學科成熟的標志,那么可以認為空間物理學正處在一個接近成熟的階段。

當前空間物理發(fā)展階段具有與其他學科同階段的類似特征。表面上看,經過數十年的觀測數據和相關知識的積累,論文產出量加速增長,研究似乎變得越來越容易。實際上是研究難度持續(xù)增加,“瓶頸效應”越來越明顯??梢詮目臻g探測和研究行為兩方面來理解這一特征。

從空間探測來看,主要體現在從基于單衛(wèi)星計劃的“普查”式研究過渡到基于多衛(wèi)星計劃的針對性研究。20世紀60年代前后屬于早期探索階段,地球空間的廣袤區(qū)域中充滿了未知,單顆衛(wèi)星在運行過程中通??梢援a生多個重要發(fā)現,甚至包括意外發(fā)現。借助單顆衛(wèi)星探測的方法基本實現了空間大尺度電磁場和等離子體狀態(tài)的普查,確定了各區(qū)域的標志性特征,并勾勒出其基本變化規(guī)律。同時也了解到,空間中的場和粒子存在各種尺度的時間和空間變化,而單衛(wèi)星探測并不能對其進行區(qū)分,于是不得不引入各種假設來簡化問題。為了突破這一瓶頸,必須采用多衛(wèi)星同時探測的方式。歐洲太空局在年發(fā)射了cluster衛(wèi)星簇,4顆衛(wèi)星聯(lián)合觀測將以亞暴為代表的全球尺度問題和以磁場重聯(lián)為代表的微小尺度問題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中國在-年實施了“雙星計劃”,并與cluster聯(lián)合形成6星聯(lián)測。美國航空航天局年發(fā)射包含5顆衛(wèi)星的the-mis計劃,針對亞暴問題進行研究;發(fā)射包含4顆衛(wèi)星的mms計劃對磁場重聯(lián)問題進行研究。不難看出,這些多衛(wèi)星探測計劃通常設計用來解決較為具體的重要科學問題。

從研究行為來看,主要體現在對研究者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能力受限于研究者的知識寬度、理論架構、邏輯思辨力、思維習慣、數據敏感度、工作經驗等方面。早期探索時期的工作方式注重于在解讀數據的基礎上建立理論,其難點在于太陽風-磁層-電離層-中高層大氣耦合鏈中單個因果關系的猜測與識別;而現階段科學發(fā)現的產出方式則更傾向于從理論出發(fā),鎖定證實或證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后有目的地尋找對應的觀測數據,其難點不僅包括因果關系的猜測與識別,更在于對現有理論的深刻認識和對觀測數據的精準理解。這些特征對研究者和研究者共同體的時間和精力構成挑戰(zhàn),其最優(yōu)選擇必然是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清楚認識研究特長,選擇最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重大進展的研究方向。

進一步講,空間物理現階段的本質特征可以概括為投入產出比的持續(xù)下降。就空間探測而言,衛(wèi)星平臺和載荷的造價越來越高昂,卻旨在解決少數關鍵科學問題;就研究行為而言,研究者的入門專業(yè)訓練內容逐漸增加,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難度加大,而做出重要科學發(fā)現的幾率卻不如以前。當然,這僅僅是從學科發(fā)展共性的角度來論述。從科學發(fā)展的角度來講則很不同,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正是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例如,磁場重聯(lián)的解決不僅有助于理解整個太陽系乃至宇宙中磁化等離子體中的能量轉化方式,還可能幫助緩解未來能源危機。持續(xù)增加對傳統(tǒng)研究的投入始終是主流之策。

研究人員認為,當前一些重要的空間物理學前沿問題必須通過突破學科壁壘來取得進展。傳統(tǒng)的空間物理研究著眼于空間環(huán)境中所發(fā)生的過程,但一些重要過程的驅動因素或控制因素來自于空間環(huán)境之外。例如,空間環(huán)境參數長期變化問題。眾所周知,地磁場與太陽風相互作用形成磁層,同時地磁場也是控制磁層和電離層等離子體運動的基本物理場之一?,F代地磁觀測顯示,自1840年以來地磁場偶極矩持續(xù)衰減了約10%[4];對電離層近百年的觀測數據分析發(fā)現,偶極矩的衰減引起了電離層的變化[5].而古地磁學研究進一步表明,地磁發(fā)電機至少已存在了42億年[6],在此期間偶極矩存在各種時間尺度和各種幅度的漲落[7].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地磁極性倒轉期間,偶極矩強度可下降1個量級或更甚,且平均持續(xù)時間近萬年。這種地磁場變化會對空間環(huán)境造成怎樣的變化?空間環(huán)境的變化是否又影響了地球的演化?對于這些重大問題,依賴于觀測數據的傳統(tǒng)空間物理研究方法不再適用,因為空間環(huán)境的主要參數,如磁層的尺度、電離層f2層峰高等不會在巖石、樹輪等常見介質中記錄下來,且目前也未發(fā)現其他任何可以記錄下這些信息的介質。這些屬于空間物理學的問題實際上挑戰(zhàn)了空間物理學自身,惟有打破學科壁壘,借助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空間物理學現階段的難題給學科本身的發(fā)展形成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機遇?,F代科學史反復證明,一個學科的日趨成熟能夠對鄰近學科產生促進作用,而被促進的學科亦可加速該學科的發(fā)展,學科間交叉融合,互相促進,形成了現代科學的發(fā)展脈絡。如今學科分支繁雜程度達到歷史頂峰,任何一個領域的研究者都必須通過自身的徹底專業(yè)化才能開展有效研究。因此,學科交叉和研究者跨領域合作,是科學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也必然是未來的主要趨勢??臻g環(huán)境是地球多圈層系統(tǒng)的最外層,又是日地關系鏈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其在地球科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臻g物理學的日漸成熟為理解地球系統(tǒng)的運行和演化規(guī)律提供了必要條件,其與地球科學其他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也必然會推動自身和整個地球科學的發(fā)展。

2“行星地球”視角下的空間物理學。

“行星地球”視角在本質上是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思路,即將地球視為一個多圈層耦合的復雜系統(tǒng),各圈層通過物理、化學和動力學過程實現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轉化和循環(huán),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與外界保持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轉化。這一看似自然的觀點并非研究者頭腦里固有,而是經過了長期的發(fā)展形成,且當前并沒有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視。正如早期地質學家出于研究方便考慮,傾向于在距離居住地較近的區(qū)域采樣,早期空間物理學家也傾向于在工作地附近建立觀測臺站,研究當地的空間環(huán)境特征。這種選址方式顯然在經費支持、能源供給、設備維護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為長期持續(xù)觀測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由于1600年gilbert就在《demagnete》一書中指出地磁場是一個全球性現象,組織全球臺站聯(lián)測成為一些研究者的選擇。例如,1882-1883年和1932-1933年2次國際極地年,1957-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都產生了豐碩成果。全球協(xié)作催生和強化了將地球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觀點。時至今日,研究者已普遍接受,空間物理中的許多現象,比如中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分布特征和南大西洋異常區(qū)的內磁層結構,由于受到局地地磁場強度、傾角和偏角的控制,確實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特性。但是,長期的知識積累也讓研究者認識到,整個空間環(huán)境是一個全球尺度的結構,其中等離子體的分布狀態(tài)和運動規(guī)律也主要受地磁場全球位形的影響?!叭蚧币暯窃缫殉蔀榭臻g物理研究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簡言之,對地球的認識和研究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

人們對行星的研究則是從“整體到局部”.當1609年伽利略把10倍放大能力的望遠鏡對準天空時,行星才從一個亮點變成有表面細節(jié)的天體。20世紀下半葉,人造飛船對行星空間的實地探測和遙感探測使得行星空間環(huán)境最先被詳細了解。截至目前,人造飛行器僅在月球、火星、金星、土衛(wèi)六和彗星67p/c-g5個地外天體上進行過表面實地勘測,而地質學常用的人工采樣只在月球上實現過。由于觀測能力的限制,對行星的研究不得不從一開始就試圖從整體上理解,特別是其與地球的異同之處。隨著系外行星不斷被發(fā)現,天文學研究者已經習慣于將系外行星與太陽系行星做對比,尤其是與地球對比來評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行星地球”視角是將地球內部和空間的各個圈層都視為一個耦合的整體系統(tǒng)。事實上,空間環(huán)境中的多圈層耦合思想在最近20~30年已深入人心。電離層-中高層大氣耦合、磁層-電離層耦合、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等名詞不僅成為許多學術論文的關鍵詞,也經常被用來命名論文專輯、學術會議、會議專輯、學術團體、探測項目、研究計劃等。但是,磁層、電離層、中高層大氣等諸多圈層的耦合發(fā)生在同一個背景物理場中,即地磁場。地磁場起源于液態(tài)地球外核中的地磁發(fā)電機過程,而發(fā)電機過程又受到其外側的地幔和其內側的內核狀態(tài)的影響。換言之,地球的內部過程決定了地磁場的狀態(tài)。地磁場不僅定義了地球空間環(huán)境的時空范圍,調控絕大部分空間等離子體運動過程,決定太陽風能量輸入效率以及磁層內能量的存儲和釋放,并且其本身也能通過磁場重聯(lián)的方式實現磁能向粒子動能和熱能的轉化。在空間物理學發(fā)展歷史中,研究者關注的物理過程的時間尺度通常較短,如磁重聯(lián)過程的時間尺度為秒,亞暴過程的為小時,磁暴過程的為天,涉及到太陽活動水平的為年。在這種時間尺度下,地磁場被默認為是穩(wěn)定的背景場,地磁發(fā)電機過程的變化確實可不予考慮。但在面對前述的空間環(huán)境參數長期變化問題時,即在百年或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發(fā)電機過程必須被考慮進來。于是,地球內部和外部空間環(huán)境應當被視為一個耦合的整體系統(tǒng),內部的發(fā)電機和太陽是決定空間過程的最主要的2個因素。從空間環(huán)境中的多圈層耦合到整個地球系統(tǒng)的多圈層耦合,是地球科學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實際上,包含空間環(huán)境在內的地球多圈層耦合的思想已有比較長的歷史。早在1963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學家uffen[8]發(fā)表了一篇題為《influenceoftheearth'score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life》的論文,指出地核發(fā)電機會通過空間物理過程對生命的起源與演化造成影響。他從1959年地球輻射帶的發(fā)現得到啟發(fā),提出了大膽的猜想:在地磁倒轉時期,地球磁場減弱為零并持續(xù)幾千年,于是被捕獲在輻射帶中的高能粒子被“傾倒”于地面,造成生物滅絕。文中他又進一步引申推測道:在地核形成之前,地磁場不可能存在,太陽高能粒子對地面的轟擊將第1期魏勇等:比較行星空間物理17阻止生命形成。這一猜想引發(fā)了持續(xù)十多年的研究熱潮,但隨著小行星撞擊說的提出而式微[9].同時期空間物理學處于探索發(fā)現期,研究者們大多被空間中各區(qū)域的新穎的觀測數據所吸引,雖然也有少量探索性工作發(fā)表[9],但多圈層耦合的思想并未被廣泛重視。當然,這并非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因為當時空間物理學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探明空間各區(qū)域的磁場和等離子體狀態(tài)以及建立基本理論體系,而非我們現在所遇到的空間環(huán)境參數長期變化等問題,且古地磁學等其他相關學科也遠未成熟,尚不具備開展大規(guī)模交叉研究的必要條件。當前“行星地球”視角之所以顯得重要和必要,也正是空間物理學現階段特征和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所決定的。

3比較行星空間物理。

比較行星空間物理是指基于“行星地球”視角的空間物理學的對比和交叉研究。把地球視為一顆行星,而非我們的“家園”;把太陽系中所有行星及其衛(wèi)星,甚至系外行星,視為同等重要的研究樣本,是比較行星空間物理研究思路的基本出發(fā)點。比較行星空間物理主要關注以下2個方面:

3.1行星空間環(huán)境多樣性比較行星空間物理研究方法曾在行星空間探索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地球空間物理研究起步較早,知識積累遠多于行星空間,借助地球空間的知識來對比理解行星空間,是行星空間研究的重要方法。相比地球,行星探測計劃的技術難度大、造價高,并且遠距離數據傳輸效率低,造成觀測數據少且質量較差。使用少量數據研究全球尺度結構比較困難,研究者通常希望通過與地球或其他行星空間物理的知識框架對比來增加可用信息量,并以此為根據做理論假設。例如,地球電離層的chapman理論比較成熟,金星和火星的電離層的觀測特征大致符合這一理論,研究者對chapman理論加以調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觀測特征,形成了金星和火星電離層的理論框架[10].這種研究思路也同樣用于不同行星、行星衛(wèi)星和彗星之間,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極大促進了對彗星、金星和火星3種無磁星體的空間探索。事實上,這種比較研究的思路,暗含了一個假設,即被對比研究的對象存在明顯共性。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研究人員已經知道,太陽系各行星的空間環(huán)境的確存在許多共性。對于共性的認識不僅提升了行星空間物理本身的知識水平,更構成了理解深時和深空問題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對于地球生命和宜居性的思考讓研究者們對各行星的特性的研究興趣快速升溫。相應地,空間環(huán)境多樣性也成為空間物理學的關注熱點。根據演繹邏輯所主張的思維規(guī)律,如果想要找出某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較為有效的方法是對比該特性出現和不出現2種情況下與之同步變化的控制參量。因此,通過多行星對比研究,才有望探知各行星空間環(huán)境特性的成因及效應。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十

年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幾種簽賞基本方法。

有人指出,當代世界語文教學的共同趨向之一是:在教學觀念上,語言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并重,這是現代化進程向人們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fā)展,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一大批具有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藝術修養(yǎng)的優(yōu)秀公民,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有人擔心,在重理輕文十分嚴重的中學課堂上,進行文學鑒賞教學,是否有點拔苗助長之嫌,其實認真考察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序列,就不難理解中學文學鑒賞教學的可能性。

人的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大體可分為這樣四個層面:(1)認知性閱讀;(2)理解性閱讀;(3)鑒賞性閱讀;(4)研究性閱讀。由此構成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個層面,盡管具有質的不同,卻又是先后相連,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閱讀要以認知性閱讀為基礎性前提,同時,它又成了鑒賞性閱讀的基礎。它們之間構成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序列關系。一般地說,認知性閱讀大體相當于小學初年級的閱讀水平,理解性閱讀基本相當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的水平,鑒賞性閱讀則大概相當于高中及大學低年級的水準,而研究性閱讀由于已經進入學術性研究的范疇,則與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程度相適應。

可見,在高中階段及時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以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高中文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進行文學閱讀訓練,它的主要目標,是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不是系統(tǒng)地掌握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知識,學點必要的文學知識,也是為了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就整個訓練來說,應該把培養(yǎng)鑒賞能力放在首位。

培養(yǎng)鑒賞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廣泛閱讀和深入鉆研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這是培養(yǎng)鑒賞能力的重要基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鑒賞教學,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規(guī)律,根據各種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和具體作家作品的獨特風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達,見同見異,身臨其境,神會其中。

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現代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諸體,尤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現以散文為例說說應該在教學中抓住哪些內容和特點來進行鑒賞。

中國現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動下發(fā)展的,它有著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質和人民性傳統(tǒng)。從魯迅始,凡進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從橫向看,它還吸取了世界散文創(chuàng)作營養(yǎng)――主要是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時代精神,特別是通過一批文通古今、學貫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在短時期內便取得了豐厚的實績,達到了很高成就。

[1][2][3][4]。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一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其小說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和語言技巧無不顯現出個人的特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和女性文學的新天地。

女性文學像一條小溪流在中國文學的長河中若斷若續(xù)地流淌著。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fā),掀起了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高潮,也給女性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冰心、廬隱、丁玲等一批才華橫溢的女作家脫穎而出。她們沖破了傳統(tǒng)文化禁忌,以女性視角觀察女人、寫女人,塑造了許許多多的女性形象。冰心等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慈祥的母親和賢惠的妻子,其道德審美觀念仍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丁玲等作家的作品中則塑造了一些以民族興亡為己任的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的女性,雖然表面上獲得了與男人平等的待遇,實際上卻放棄了自我。

與丁玲、冰心等女性作家相比,張愛玲的小說具有更為鮮明的女性主義特征。20世紀40年代的張愛玲遠離抗日救國的主流話語,把眼光投向了“婚姻、愛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處境——一個充滿女性氣息的世界”[1]。其小說集《傳奇》刻畫了一大群真實地生存于男權文化之下的女性群像。在中國現代女性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像張愛玲一樣,從女性本體出發(fā),懷著對經濟和精神上缺乏獨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關注,孜孜于女性悲慘命運的寫作。通過對一系列女性殊途同歸的可悲命運的描寫,既揭示了男權社會制度、傳統(tǒng)文化及習俗對女性的摧殘,更將筆觸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從女人原罪意識出發(fā),對女性自身的人格弱點進行了思索與批判,開啟女性批判立場。

張愛玲小說摒棄了“五四”作品中女性對男權社會單一的控訴,而是“讓女性在自己的位置上自演自繹,呈現其矛盾、壓抑、自我沖突以致丑怪畸形的深層面貌”[2]。小說敘事的主要聚焦者都是女性,其小說中的女人居住在上?;蛳愀?,有知識的女性如白流蘇、敦鳳等,無知識的如曹七巧、霓喜等,她們考慮的只是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和喜怒哀樂,幾乎都把婚姻當作了自己的職業(yè)和獲取金錢、物質的籌碼,全然沒有女性的自我尊嚴和獨立人格,甚至不自覺地替代男性在家庭中扮演著施害于人的角色。張愛玲認為,外在的社會因素對女性的禁錮固然是造成女性生存狀態(tài)和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女性心靈深處的自私、軟弱和奴性意識。人的悲劇性命運不僅存在于外界的威脅,更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人類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這就使張愛玲小說由對女性悲劇命運成因的剖析,而上升到了對更具普遍意義的人性、人生、命運、歷史的感悟與思考。于青認為“張愛玲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于歷史深處,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對于五四吶喊時期便顯得更深刻和有力”[3]。的確,張愛玲小說對女性內心陰暗面進行了極其深刻的批判,但其批判又留有情面。正如她自己所說:“女人縱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卻有一點‘地母’的根芽?!盵4]“女人地母般根芽”的偉大使她能夠寬恕女人的一切。這就避免了對女性進行一般化的描寫,而進入到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層面,使女性心理批判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新高峰,從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張愛玲還能站在凡俗女性的角度來審視女性問題,這一獨特觀察視角的選取,使女性寫作文本空間中的文化意蘊得以彰顯,為中國女性文學打開了一方新的天地,并對后來的女性文學具有不可忽視的啟迪意義。

二、創(chuàng)造了寫實小說的新高。

寫實小說的本質是如實描寫真實的人物和生活,并由此獲取審美的價值。寫實小說在中國歷史悠久,最初與史傳文學關系密切,之后便發(fā)展出“講史”的歷史演義小說,再后來又衍生出世情小說這一支派,并逐漸推行開來,出現了《紅樓夢》、《金瓶梅》等經典之作。

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巔峰期主要是20世紀的40年代,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個特定的時代,形成了國統(tǒng)區(qū)文學、解放區(qū)文學和淪陷區(qū)文學并存的局面。在“孤島”上海,作家們面臨著“言”與“不言”的雙重壓力,于是在政治和風月之外,將目光轉向寫普通人的日常世俗生活。張愛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突兀而出,她擺脫主流文學的影響,用自己的傳奇故事營造出一個政治之外的生活天地,把關懷的焦點放在普通人身上。于是,張愛玲非常重視繼承寫實小說的傳統(tǒng),摒棄了寫實小說中常見的因果報應和教化宣傳對小說形式的禁錮,以平淡、自然、真實的筆觸摹畫生活。

張愛玲早期的《傳奇》皆有所本,后來的小說更是尊重真人實事。其小說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寫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反映大都市的民間習俗為特色,以對兩性關系、婚戀關系和日常生活的講述為敘事重點,并注重傳達出蒼涼的生命體驗,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上海普通市民階層的風俗畫。小說所表現的人物突出為兩類市民形象:一類是生活在大宅院里,在賭博、玩歌女的生活中靜待歷史淘汰的遺老遺少;另一類是生長在街頭里巷,在繁瑣的世俗生活中尋求安穩(wěn)卻屢遭磨難的小奸小壞的小市民。他們是軟弱的凡人,不是英雄,但卻是這個時代最廣大的負荷者,在他們日常平庸的生活中,才能把握人生的“生趣”,建立文學真實可信的基礎。

張愛玲認為,真實是一切藝術創(chuàng)造的生命。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zhàn)的洗禮并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zhàn)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婚了,但結婚并不使他變?yōu)槭ト耍耆艞壨盏?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p>

在張愛玲看來,作者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來任意支配和塑造人物,應該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邏輯和心理軌跡去創(chuàng)造人物。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都不能脫離、違背生活的真實。香港之戰(zhàn)雖然使白流蘇和范柳原多少有了些變化,但如果硬要給他們戴上“革命”的帽子,恐怕就成了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敗筆。

三、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一位批評家說過:“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風格的卓爾不群的存在是其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說明。而以作者的名字名其風格,更是一種難得的殊榮。張愛玲擁有這樣的榮譽,她的作品被人們稱為‘張愛玲體’?!盵5]的確,張愛玲的成功,不僅在于她筆下獨特的“傳奇”故事,還在于她獨特的小說藝術。

張愛玲是人物刻畫的巧匠,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變態(tài)人物形象和各色人物,尤其是對兩性心理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她利用暗示,把動作、言語、心理三者打成一片,由此反映出人物心理的進展,體現了作者對人物豐富復雜內心的深切理解,揭示出某種社會根源,使小說具有一定的社會深度。小說的敘事方式采用傳統(tǒng)的全知視角,并利用反諷和參差對照的寫法構成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在時空設置、故事情節(jié)、人物活動等方面的結構安排上獨具匠心,使小說呈現出色彩紛繁的面目和悲憫蒼涼的美學基調,將讀者一步步引進作者營造的蒼涼世界里去。小說意象的營造豐富而傳神,她善于將聲音、氣味、色彩等感官調動起來,具有鮮明的視角性和立體感。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別具一格,詞語既典雅又通俗,既艷麗又靈透,造語新奇,“通感”手法運用得當,藝術感覺異常敏銳精微。其小說用古典小說的外殼表現現代的主題,能把現代派小說與傳統(tǒng)的民族形式相結合,做到了融通雅俗,溝通中外,既提高了現代通俗文學的品位,又縮短了現代小說與世界文學的距離。

四、對中國文學史的獨特的貢獻。

上個世紀40年代,張愛玲以其《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在那個“低氣壓的時代”的上海文壇引起一片嘩然。我們可以不把她稱之為文學大師,但誰也不能否認張愛玲小說繼承傳統(tǒng)又能超越傳統(tǒng),在小說表現技巧的運用上大膽創(chuàng)新,取得了一定意義上的突破,形成了“說書人的構思、冷靜的敘述心態(tài)、參差對照的寫實手法、感覺外化的心理描寫、突出的個性化的直覺意象以及蒼涼的美學意境共同組成了獨一無二的張愛玲文體”[7]。這一文體對人們的創(chuàng)作起著一定的文本示范作用,這是她對現代小說的最大貢獻。

張愛玲信奉經典作家的“文學是人學”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不斷實踐。當對人的本性和命運的關注被很多人忽略的時候,張愛玲的小說卻充分展現了日常生活中人的欲望和生存困境。也許正因如此,張愛玲的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

同時,張愛玲小說的獨特魅力還吸引了無數讀者和研究者,借鑒她的手法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家為數不少。港臺作家中,白先勇筆下的“臺北人”是張愛玲上海、香港傳奇中女人的翻版;施叔青創(chuàng)作的系列香港傳奇可說是張愛玲筆下香港故事的延續(xù)。內地也有不少作家模仿、學習她,如葉兆言、蘇童、王安憶和鐵凝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認為張愛玲是一位具有文學史意義的作家,她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成就是不可抹殺的。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毫不猶豫地記下張愛玲的名字。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二

摘要國學與古代文學文脈同宗,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底色,中國古代文學是國學的情感建構。

國學熱再次升溫,古代文學能否波瀾不驚,兩者的關聯(lián)度如何,對兩者關系進行研究具有現實緊迫性。筆者從歷史的視角,粗略審視國學與古代文學的文脈關系。

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范疇將書籍分為四類,即四部。晉武帝秘書監(jiān)荀勖的《中經新簿》將群書分為四部。唐玄宗時期,集賢院分書為四類:經、史、子、集。清乾隆年間,紀昀主持整理書籍,歷十年共收書三千四百七十種,三萬六千余冊,亦分為四類:經部(類十)、史部(類十五)、子部(類十四)、集部(類五)??鬃訒r有六藝,漢代設立太學,隋立國子監(jiān)協(xié)調國子學與太學并另設有算學、書學、醫(yī)學等。

國學詞匯最早出現在《周禮周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少舞。《周禮周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因此,原初的國學,指周代中央設在王城的國家教育機構與學校,與地方鄉(xiāng)學相對應,由樂師、大司樂負責,與現代作為學術知識體系劃分是不同。國學正式稱謂產生于西學東漸,為區(qū)別西學而生,始于清朝末年。光緒年間,劉師培、章太炎、鄧實創(chuàng)辦《國粹學報》,一般認為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第一次國學思潮。第二次國學思潮發(fā)生在新文化運動,標榜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1]。第三次國學思潮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方興未艾。[2]但國學依然沒有嚴格意義上定義。

文學一詞最早出在《論語》,指孔門四學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一,專指古代典籍。漢朝文學指學術,就是儒學,律令、軍法、章程、禮儀,都屬于文學范疇,另有文章指學術之外詞章。古代文學是個斷代概念,指中國有文學以來至古代社會結束整個歷史時期作品,研究與教學古代文學作品成為獨立學科。文學分為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等。古代文學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之下。

經、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包括大部分作為文學作品詩文文本,經部與子部屬于廣義哲學范疇,史部屬于史學范疇。經學是國學核心,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許多朝代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式,對各個領域,尤其是對古代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文學許多審美觀念與美學范疇以儒家經典為底色。不了解中國先秦儒學,就不能深入理解古代文學諸多觀念。如中國古代詩歌的和諧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含蓄委婉,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審美效果,這就和儒學中庸思想密切相關。子書也對中國古代文學有巨大影響力。如《莊子》的汪洋恣肆、飄逸奔放行文,追求精神自由逍遙境界與全身遠害隱逸人生,心齋坐忘、虛靜澄明與言不盡意等方式,都對中國古代文人與古代文學觀念影響深遠,并構成中國詩歌、繪畫基本精神與審美范式。《莊子》看重人生個體價值,所有論述均圍繞個體生命安頓,為那些現實中受挫、失望甚至絕望文人提供了有效精神支撐。失意文人不能在現實政治中有所成,往往轉而追求個體適意藝術人生,這種藝術人生物化形態(tài)便是詩文書畫,于是就成就了中國純藝術精神。因此,不了解莊子學說,就不能完整認識中國古代文人人格與精神,也就不能全面認識其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以及其古代文學思想。

古代文學以或細膩或婉約或豪放的多種表現手法,抒發(fā)人類特有的情感體驗,留下眾多千古傳唱的文學名篇。研究古代文學的歷史發(fā)現它們已經遠遠超越于國學的精神內核,塑造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與文化。古代文學研究從孔子整理詩三百開始,也有兩千五百多年。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按照作品類別主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先秦時期,或詩騷時期;秦漢至唐代中期,或詩賦時期;唐中葉至元末,或詞曲話本時期;明初至五四,傳奇與長篇小說時期。古代文學范圍主要是詩賦、詞曲、小說、文章,也包括俗文學、戲劇。古人敘述的古代文學主要為國學的詞章之學,現代的古代文學范圍已經涵蓋了文學的全方位情感表現領域。胡適先生對國學理解很寬泛,他認為,國學在我們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縮寫,中國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文化歷史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國學[3]。按照這種理解,古代文學就成為國學之一部分,筆者認為是很重要的核心情感表現部分。

古代文學的感物道情表現形式尤其突出,古代文學表現國學的過程中涌現出很多經典,很多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國學精華。《詩經》與《易經》、《書經》、《禮經》、《春秋經》并重,現存《詩經》古籍就有六百余種。經尊為經稟圣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是天下之公理,思想統(tǒng)治地位極其崇高。先秦時期,《詩》產生和被整理,并在外交和生活中廣泛傳播。儒家的分支主張以《詩》說《詩》,還原其民歌面目,反映文學所描繪社會生活與人的思想情感,滿足審美需要,基于此,《詩經》的創(chuàng)作旨趣是感物道情,《詩經》品賞方式是諷誦涵泳,《詩經》審美品格是性情中和。《詩經》兼有經學和文學雙重身份。

古代文學本身是文學家自身的情感體驗。國學與古代文學既面對人對宇宙、社會、人生之道的體現也是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事件、生活、行為所思所想的情感敘事。有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宗教家、史學家、經學家也有文學學說;有的中國古代文學家也有哲學的、思想的、科學的、宗教的、史學的、經學的學說,呈現出一種國學與古代文學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貫通態(tài)勢。

參考文獻:

[1]胡適.新思潮的意義[j].新青年,第七卷第四號,1919.

[2]何愛國.人文與市場的糾結:第三次國學思潮反思[j].福建論壇,20xx.

[3]胡適.胡適全集[m](第一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三

王維是唐代詩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位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為意境的詩作更是詩中佳品。他善于通過對“空山”“空林”的描繪,勾勒出充滿禪意、萬象空靈的靜謐境界,點化出純明潔凈、幽靜淡雅、脫塵絕俗的詩歌意境。

關鍵詞。

王維;空山;空林。

不論是陶潛還是孟浩然,歷朝歷代的詩人們對自然山水美的追求和吟詠一天也沒有停止過,乃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大小謝開創(chuàng)的自然山水詩風,一時間蔚為大觀。謝靈運偏重以重拙生澀的筆法,周流上下,對景物作繁復細致的描繪;謝朓則善于以清空簡淡之筆,描繪江南秀麗溫婉的風光。而受禪宗思想影響頗深的王維在經歷仕途坎坷和人生變故之后,內心逐漸歸于恬淡、超然,他的山水詩在繼承大、小謝的基礎上,從詩風到題材又有其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尤其是題材方面他以過人的藝術才華描摹過華山的雄偉壯麗、終南山的奇幽廣闊,展現了北方山川的綽約豐姿,也刻畫過南方水國的柔美溫和,蜀中山林的幽深繁茂,以及詩畫交融開闊爽朗的大漠風光。

在他之前還沒有一個山水詩人能將內容如此豐富、色調如此清麗、心境如此透明、文筆如此清新、構圖如此精妙、意境如此飄渺的山水佳作留于筆端,令讀者去感受意在言外的雋永風神。在如此眾多的筆下風光中,王維對“空境”的描摹可以說達到了通透無礙的地步,尤其是對“空山”“空林”這些意象的捕捉。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自然與藝術媾和,結果乃在實際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個宇宙”,也就是說“空山”“空林”實質上是王維的另一個精神家園。而對于這種意象神來之筆般的描繪“惟在興致,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通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盡現一種澄澈空靈的詩境?!翱丈健薄翱樟帧痹从诙U佛思想,王維把自己對自然山水的審美眼光與宗教思想合二為一,將抽象的禪學概念、禪理、禪意通過具體的外在物質表現傳達出來,從而營造出一種靈動、空渺、清新之境。就如清人牟原相所說:“王摩詰詩如初祖達摩過江說法,又如翠竹得風,天然而笑。”王維以“空山”“空林”為意象的詩篇是其才情氣質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完美結合。

1、王維詩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山”

王維筆下的“空山”意象豐富多彩,讓讀者不禁贊美嘆賞,空山禪意深遠,讓人內心產生無限的憧憬與向往,筆者將他筆下的“空山”分為以下三類:

1.1、純明潔凈之空山。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边@是一首描寫雨后空山景致的詩篇,整首詩用詞煉字細膩清爽,令人回味無窮。詩人提筆便落下“空山”二字,自然使人聯(lián)想到死寂空無的山穹,可是讓人意外的是詩人筆下的空山,非但不空反而意趣橫生,豐富多彩,盡展一片純明潔凈之態(tài)。雨后空山清新如洗,花草夾雜著泥土和微雨的氣息,帶給人無比清新涼爽的感覺。皎潔的明月高掛在稀疏的松林間,淙淙的泉水在山澗的山石上跳躍翻轉,帶給人和諧的動態(tài)美感。詩人用短短四句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純明潔凈的雨后空山風景圖。而后四句通過浣女歸家、漁舟返航等生活細節(jié)再次描摹了一幅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再如《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衣人”。詩人行走在空翠的山中,雖然沒有下雨,但依舊能夠感受到山色的空明潔凈,因為山中的樹木蒼翠欲滴,帶給人濃濃的水氣感,彷佛自己已然置身于一片潔凈空明的翠霧之中,身心被水氣滋潤淘洗得纖塵不染。另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中也同樣描繪了雨后空山萬象如洗的清新圖景,“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空凈山壑一夜小雨過后,樹梢上的雨露淅淅瀝瀝滴落下來,清透中閃著光亮。

1.2、幽靜淡雅之空山。

《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边@首小詩描寫的是一個靜謐的春山良夜,全詩抒寫了心與身的閑靜和空寂,重在寫靜。詩人在春山中落腳享受著難得的閑適和寧靜,因為環(huán)境清幽寂靜,更因為內心寧靜,詩人才能在這空曠的山澗中感覺到桂花的飄落,而能夠給我們嗅覺帶來享受的桂花香無疑為整個春夜抹上了一層淡雅之色。在這里我們可以隱約看到禪宗思想的影子,《六祖壇經》中曾記載“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其所要傳達的思想實質是:世界上萬事萬物本來就是空無一物的,真正空的應該是人們的內心,只有內心保持寧靜,沒有執(zhí)念、沒有妄念,才能做到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萬事萬物,才能發(fā)現世間的美好,才能傾聽自己的心聲。這首詩的三、四句構思極其巧妙,用明月破云而出驚醒山中棲鳥來側面烘托春山之幽靜。再如《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倍┲梗笱M山,周圍萬籟俱寂,一片素潔一片淡雅,雪花輕靈地飄舞而下,盡情地裝扮點綴著雪后空山。再看《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鄙今吠巳ドn冷變得青翠可愛,潺潺的流水打破這即使臨風依舊可以聽到蟬鳴的幽靜空山,雖寫深秋之景卻無半點蒼涼之意,反而帶給人一種高雅清淡的文人情懷。

1.3、深邃幽絕之空山。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甭共袷禽y川很有名的一處幽靜的景致,古時文人墨客都曾對鹿柴有過描摹吟詠,但只有王維筆下的鹿柴能給人一份深邃幽絕、離世曠遠的象征意味。在空曠悠遠的秋山里,分明可以聽見若斷若續(xù)、若有若無的說話聲,可是說話的人在什么地方,誰也沒看見。詩的前兩句很自然地營造了一種幽絕神秘的氛圍;而詩的后兩句寫鹿柴人跡罕至,加上有深林密樹的遮擋,平日連陽光都很難投射進來,因而形成了厚厚的青苔,由此可以看出這座空山之深邃。還有王維的《過香積寺》:“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彼聫R總是帶給人莊嚴神圣的感覺,讀者的視野可以通過想象去穿越那一座座深邃的廟宇廟檐,而鐘聲入古寺恰恰又營造了一種無限幽絕的氛圍。同樣的詩境同樣的詩風在他《歸嵩山作》中也有體現:“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雖然對嵩山的景致并沒有細細描寫,但“迢遞”二字揭示了嵩山高遠的山勢,因此可以想見嵩山空曠高遠林木茂盛幽密是參禪悟道的絕好去處??傊?,王維筆下的空山時而清新如洗,時而雅致無聲,時而神秘深邃,既展示了高潔爽朗的精神世界,又流露了恬淡優(yōu)雅的詩人心性。他對于空山的描摹沒有絲毫刻意的雕飾,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空山不空”是他以空山為意境的詩歌最大的特征。

2、王維詩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林”

“空山”是王維筆下的熟客,王維對空山的描摹信手拈來,細致入微,而山中常有林木為伴,它作為點綴襯托空山的一部分,同樣也在王維筆下熠熠生輝。其詩作中的“空林”實質上是他表達歸隱山林之心的最直接最核心的意象,筆者把它歸成以下三類:

2.1、空林之寂,體悟人世冷漠。

《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痹娢拈_頭就以“獨坐”二字營造了一個孤寂凄清的環(huán)境,詩人獨自坐在深暗悠遠的竹林里,沒有人可以訴說,也沒有人可以傾聽,只能以彈琴鳴曲來排解胸中無限的苦悶。身處這重重幽暗的竹林深處,沒有人知道“我”的存在,我無依無靠孤獨寂寞,只有那知情知意的一輪明月,透過稀稀疏疏的竹影灑落在“我”身上,帶來慰藉和安撫。明月本是一自然物,是不通人情、不曉人性的,這看似無情的景物偏偏帶來了有情有義的安撫,暗自增添了一絲人情味,這種寫法反倒將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漠襯托得更加明顯。類似這種以空林之寂反襯人世冷漠的詩篇還有很多,諸如《早秋山中作》:“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云期?!边@是詩人歸隱之后的真實生活:一個人獨處在這空寂的山中,以前的門庭若市早已不再,現在留下的只有一扇木門,而且常年沒有人來叩響它,讓人身處其中不免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再如《山居即事》中王維也有相似的描寫:“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庇目账闪郑B雀還巢,訪客稀少,令人寂寞孤獨。

2.2、空林之蒙,參透人生無常。

《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边@首詩描繪了連日陰雨后農莊水霧彌漫空蒙飄渺的積雨圖景以及詩人自己的日常生活。詩人平日在山中“習靜”禪定打坐去領悟世界空幻的本質。而此詩中的“朝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意象,它是夏秋之交開的一種花,因為這種花朝開暮落所以古人經常以此象征人生無常。我們聯(lián)系王維的仕途經歷就不難推測出此時他的心情心境,“人生無?!边@四個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其實,自從王維隱居之后,其內心對于人生無常的感慨在其他詩作中也可偶見一二。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泵铣芹晔浅跆圃娙怂沃畣柕膭e墅,王維在此重建別墅時,宋之問的別墅早已荒蕪,只剩下成片的古木衰柳。這首詩在今昔的時光交錯之下,傳達出詩人一種難以釋懷的茫然情緒,別墅昔日的繁華不再,今日“我”為宋之問悲哀,將來誰又會為“我”悲哀呢?人生世事難料,今盛昔衰沒有定數,自己將來又安身何處呢?詩人對人生無常的這份悲慨,對身心無所安置的這份茫然正是王維后期心境的真實寫照,這種心境在《辛夷塢》“紛紛開且落”一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人生就好比盛開的辛夷花,有美麗的綻放必定有歸于塵土的敗落,世事無常,沒有永恒之態(tài)。

2.3、空林之悠,抒發(fā)隱士情懷。

《早秋山中作》:“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西守故籬。不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這首詩是王維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之時創(chuàng)作的,表達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句便以“無才”自稱,因為自己無才不敢拖累盛明賢德的君主,還是解甲歸田,回歸自然山水吧!接著又舉出了尚平和陶潛歸隱的典故,表明他迫切歸隱山林的決心,但更多的應該是對這種閑云野鶴生活的享受和對隱士生活的熱愛。王維晚年喜歡徜徉于山水清音中,喜歡過隱士般的生活,這在他的作品《酬張少府》中也深有體現:“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蓖砟甑耐蹙S在禪宗的指引下潛心悟道,遠離塵世,寄心寄身于空曠悠然的山林間,過著隱士般自在的生活[5]。而《終南別業(yè)》中一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更是盡顯道家自然悠閑之態(tài):詩人在山間閑行,走到山澗溪水的盡頭,眼前似乎無路可行,于是索性坐下身來,看天邊的白云漂浮而起,一切都是那樣放松自然。山間的流水白云引發(fā)了詩人無盡的興致,這種自在灑脫正是道家自然而然、一切順其自然的精神旨趣??傊?,王維詩歌中的“空林”常常用寂寞的情感烘托出世態(tài)炎涼,以朦朧的筆法領悟到世事無常,借悠然的情懷表達出歸隱的決心,這實質上也是一種超乎常人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

王維筆下的“空山”“空林”雖然只是其詩“空境”的一部分,卻好似一幅靈動有生機有活力的山水風光圖,讓人總能從圖中發(fā)掘山水清音中的空靈之美,明凈而純潔;能從圖中感受空寂山林中的優(yōu)雅之美,靜謐而恬淡;能從圖中體會意在言外的神秘之美,深邃而幽絕;更加能夠從圖中看到唐朝社會的真實之美,令人向往憧憬,為之動容。王維的詩往往帶著生命的脈動,他將自己的詩心置于花鳥山水中,一絲一縷化為繞指柔,目光所到便會開出圣潔的蓮花。

參考文獻。

[1]劉寧.王維孟浩然詩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郭英德,郭常寶.中國古代文學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張立文.佛學與中國文化-“空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姜光斗.論王維對閑靜空寂意境的描繪[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

[5]李會詩.最風流醉唐詩[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11.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十四

地域文化秉承了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是在地方發(fā)展的歷程中經過不斷積淀形成的,我們應該把這些當地的文化精品充分地發(fā)掘出來,從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文化學習的層面進行調查了解。

由于地域文化不是直接的教學內容,對地域文化的利用要圍繞教學內容而展開,從幾個層面來鍛煉學生的能力:

1.地方文化資源的調查。

地方文化資源是個廣義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容,在實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有針對性的調查活動,選擇適宜古代文學教學的內容進行調查。

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跡則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文化古跡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qū)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跡留存之地,許多詩詞作品都和文化古跡分不開,有些詩詞成就了一方名勝古跡,而文化古跡又孕育了詩詞。

考察這些文化古跡,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環(huán)境與氛圍,不再停留于書本文字之間。

從而感受與文本分析不一樣的詩詞魅力。

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調查不可或缺的內容。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積淀共同的孕育下每個地方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會顯現在城市的各個方面。

如湖南衡陽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廣東肇慶的端硯文化、龍母文化,這些地域文化現在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宣傳名片,成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從而具有當代特色。

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中,讓學生調查了解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關資料,調查其在城市各處之運用,讓學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和探尋了古代文學作品在今天之運用和古代文化在當今之顯現。

如可組織學生調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樓盤命名、小學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學生在調查研究中不但可以進一步了解當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觸到古代詩詞在今天之運用。

再次,地方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曲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

地方民間傳說有著濃厚的地域風情,與地方風物、特產、古跡聯(lián)系在一起,往往成為傳奇、小說的母題,折射當地民間信仰。

對他們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調查,故而在實踐教學中多布置給學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組織的形式對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間傳說進行搜集整理。

又從表演層面讓他們體會到古代戲曲的魅力,這是對書本戲曲文本的有力補充。

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承。

最后,地方節(jié)慶風俗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可以開展的內容。

比較其與傳統(tǒng)節(jié)慶詩詞的異同。

古代文學有著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學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為學界的熱點,那么與之對應的地域文學文獻的搜集整理,則是區(qū)域文學史的編寫與研究之基礎。

而這自然也應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

地域文學留存的方式有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以及碑刻文獻,傳世文獻中的地域文學文獻搜集,主要讓學生到地方圖書館查閱地方志,找出相關地方文學資料,同時讓學生利用文獻查找知識,使用文學電子軟件,用地方特色詞匯搜索出地域文學作品。

出土文獻的地方特色文獻搜集,主要是搜羅整理地方近年來出土文獻以及文物古跡、碑刻等留存下來的文學作品。

主要的文體有楹聯(lián)、詩歌、碑刻、墓志等。

搜集工作可以與文化資源調查共同進行,如組織學生在考察文化古跡、調查地方特色文化與調查地方民間傳說、戲曲等時同時進行搜集文學資料,把參觀走訪時看到的聽到的隨手記錄下來。

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讓學生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所搜集的文學作品匯總,分文體、分內容整理。

這些搜集與整理鍛煉了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發(fā)現的眼睛,讓他們感覺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

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也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就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到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中來,培養(yǎng)其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

學生在對地方文化進行課外考察和文獻搜集整理中遇到問題,發(fā)現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以此作一個選題,幾位同學組成興趣小組,把相關問題探討清楚,弄清來龍去脈。

如學生在調查某個古跡時發(fā)現在此題詠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師據此鼓勵學生探討古代曾經到過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過此,在此題詠的詩詞主題有哪些等等。

這類學習研究無論選題大小,都為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提供相關參考,也讓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從學習深入到研究的領域。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選題是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自己發(fā)生疑問而產生的,對學生而言有研究興趣和動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勵學生將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匯總,繼而可以向開發(fā)地方文化研究資料數據庫等方向進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傳與承繼。

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目標之一。

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地域文化進行宣傳,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識底蘊,另外也在宣傳活動中加強其對地域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同時也將古典文學知識運用到宣傳寫作中。

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課外考察的時候以地域文化為主題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古文游記寫作等。

同時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參加一些社會宣傳和服務活動。

二、地域文化與實踐教學方式。

實踐教學必然不能拘泥于課堂,要走進現實生活。

而地域文化也廣泛地存在于課堂之外的生活之中,故而在實踐教學的開展方式上二者也可以很好地融合。

1.課外考察。

課外考察是了解、利用、開發(fā)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徑。

可以從多方面展開:一是組織參觀地方文化古跡,這類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關知識準備,如布置學生查閱文物古跡的歷史地理資料,檢索與此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外出參觀的時候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感受其歷史人文環(huán)境,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參觀完后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相關的詩詞作品。

二是調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這類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當地地域特色,從建筑、街道、飲食各個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觀察與積累中讓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共同探討當地特色文化。

三是走訪民間藝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曲,記錄那些還存留在口頭的故事、戲曲,對一些演出以圖片、錄像等形式拍攝記錄下來。

總之,課外考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開展的基本方式,是學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礎,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掌握調查、走訪的研究方法。

2.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的實施。

現今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已成為我國高校發(fā)展最快、潛力最大的一項學生活動,許多高校以學生項目申報、立項和完成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對于許多大一學生而言,在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的前提下,他們往往選擇關注地方社會、地域文化做完選題,因此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將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調查了解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來實施,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

文學論文范文通用篇十五

摘要:分析教學反思的意義、方法,是提高教學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證,對提高教學效益、推動教學改革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走向成功的法寶。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中的各因素樂于反思、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和精于反思。

關鍵詞:教學反思;意義;方法。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實踐后回過頭來思索過去自己做過或者經歷過的教學活動,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今后的工作。明確教學反思能力的意義、反思的內容對于提高教學反思能力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反思的意義。

1.教學反思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重建新的教學觀為目的。

傳統(tǒng)教學往往只是關注教育的結果,忽視了學生的經驗和經歷,教師應從啟發(fā)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真正意義的發(fā)現者、探究者、創(chuàng)造者的角度,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超越權威,促使學生得以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2.教學反思以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為目的。

改變原有的單純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是勢在必行的教學方式。

3.教學反思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為目的。

以往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教師“滿堂灌”根本不可。

能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無法實現。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反思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持之以恒的審視教學的過程,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1.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

教師在每一堂課結束后,要認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成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fā)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huán)節(jié)的掌握有待今后改進等等。同時,認真進行反思記載,主要記錄:

(1)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jié)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即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講,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的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2)教學活動是否有“溝通”和“合作”

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中,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

(3)是否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他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開發(fā)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而是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fā)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后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是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tǒng)一體。

(4)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內傷”

疏漏失誤之處,對他們進行系統(tǒng)的回顧、梳理并對其進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今后在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5)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景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chuàng)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于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fā)出創(chuàng)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的信息加以重組整合,并借機引發(fā)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以資研究和共享。

(6)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稟賦優(yōu)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爭奇斗妍,各領風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換言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中等學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景的創(chuàng)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的創(chuàng)設條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7)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

有的探究性學習只表現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幾個學生立刻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也不管小組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的價值中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鐘后,教師一擊掌,學生的討論嘎然而止。再由學生中的“老面孔”優(yōu)等生發(fā)言。至于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學會了應該學會的方法、技能、知識就不得而知。這種“神散形未散”的“偽探究”掩蓋了個性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剝奪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發(fā)言的權利。

2.在理論學習中自我反思。

教師要如饑似渴地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并自覺地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在學習中深刻反思、認真消化、并付諸于實踐。先進的理論往往能讓我們感受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們的教學進入新的境界。沒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和豐厚的知識儲存是不能登堂入室、達到高屋建瓴的教學境界的。

3.在相互借鑒中自我反思。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