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 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范文(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19:38:04 頁碼:9
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 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范文(五篇)
2023-01-11 19:38:04    小編:ZTFB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對于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一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涌著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松茂峽谷中洶涌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jié),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后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鱉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鱉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為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群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xiàn)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后有不少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guī)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發(fā)揮著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說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說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展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秘所在。

我想這也是各位今天游覽的目的吧!現(xiàn)在,我們走上了景區(qū)公路,沿途森林夾道,空氣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們從觀景樓往下游覽。

都江堰鳥瞰

站在樓臺的敞廊上遠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見岷江從山里滾滾而來,在拐彎處被一條像魚頭的長壩一分為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著山這邊走向遠方,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長堤的頭部叫魚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飛沙堰,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叫寶瓶口。魚咀、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咀用于分水,讓灌溉的水進內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飛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寶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今天我們看起來,它們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于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蘊涵著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xiàn)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為最高水平的成就。等一會我們到了現(xiàn)場再作詳細介紹。指物說理,可能比較容易說明白一些?,F(xiàn)在我們去看二王廟。 二王廟

二王廟座落于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于郫縣后,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來這里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

二王廟的建筑有五大特點:一是占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shù)中國古建筑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令人賞心悅目,這五大建筑特點我們將邊參觀邊體味。

我們從二王廟的后山往下走,經過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當普的亭閣。穿過有兩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達廟宇的文物陳列室。在這里有我國兩位著名畫師的真跡鐫刻在石碑上,他們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要問是哪兩位?其實不用我在這里多說,大家一看畫就知道了,這仕女圖是張大千先生畫的,這奔馬自是徐悲鴻的杰作。大家再看左邊的這個碑,誰能認出這是什么字? ——這本來也不是字,是用來降魔鎮(zhèn)妖的道符,也難怪大家和我一樣“一字不識”。 與陳列室平行是二王廟后殿,現(xiàn)在塑的是李冰夫婦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后人早已將他們神化了。我們在二王廟中參觀,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們卻見不到李冰兒子李二郎的塑像?!岸伞笔巧裨捴信c李冰關系最密切的一人。這個角色的出現(xiàn),把李冰神話的故事情節(jié)又推進一個新階段。但史書從未介紹過李冰兒子,所以李二郎只不過是個傳說中的人物。我們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毛澤東,有人崇拜拿破侖,有人則祟拜劉德華,當時的人卻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應該是完美的,李冰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有這么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們都希望他有一個英雄的兒子,能替他傳宗接代,李二郎這個人物也就由此而產生了。

李二郎這個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隨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這個人,也不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產生杰出人物的時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韓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這個時代的杰出人物,諸子百家也應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學家。 李冰是先秦時期的蜀郡守,相當于現(xiàn)在四川省省長的職位,但蜀郡當時所管轄的區(qū)域比現(xiàn)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為一心為民辦實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眾,依靠群眾,用比較現(xiàn)代的話來說,便是“走群眾路線”,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只有處理好對上和對下的關系,他才能任職四十年,辦了許多實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認李冰是一位偉大水利專家的同時,我們必須得承認,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務的風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對面是戲樓。戲樓顧名思義就是唱戲的地方,不過這戲不是唱給凡人看的,而是唱給已被供奉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是二王廟廟會,明清時代,每到這一天,這里都要唱戲,人們趕廟會敬神、祈福、看戲,甚為熱鬧。1992年后,趕廟會的風俗又重新恢復。

這座塔是“字庫”,燒紙錢的地方。農歷六月二十四廟會的這一天,這里總是熱鬧非凡,人們會把紙、錢一些歌頌或贊揚李冰的字、畫從底層塞入燃燒,塔心中空,青煙直上,塔尖有兩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沒有?煙就從蛤蟆嘴中沖出,直上云霄,這樣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了。從戲臺下面走出大門,一條高陡的石階梯,把廟宇顯得巍峨聳高,返身上看,這隸書“二王廟”匾額,為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馮玉祥將軍來都江堰時寫的,在這里拍照較有紀念意義。

再往下走,林蔭深深的階梯旁,摩崖雕刻著歷代積累的都江堰維修治理的經驗總結,字句精煉,涵義準確,很有科學價值。比如:這是歲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暗妥餮摺笔钦f飛沙堰不能加高,這“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鳳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面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節(jié)歲修清淤時,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個石人馬,以前以漲水不過肩部,水枯時不低于人的足部為標準?,F(xiàn)今淘灘,以看到四根臥鐵為標準,這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見四根臥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這邊的“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稱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決灌區(qū)輸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則?!坝鰹辰亟恰敝笟q修時遇河流彎道,在凸岸截去銳角,減緩沖勢,使其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河岸的沖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順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溝很多時,應當把河床中間部位淘深一些,達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順軌”,避免泛流毀岸、淹毀農田。石刻的經驗還有很多,有的我們在游覽中再作解釋。 前面這小樓叫“樂樓”,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節(jié)放水,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典禮”,成都的大官員來時,這里就奏樂迎接。樂樓的雕塑和裝飾非常精美,通過諧音、會意或直書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講究清靜無為的修煉和吉祥如意、健體長生,羽化登仙等題材。色調上給人以親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樂樓左、右兩邊分別塑的是漢代的文翁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們都是發(fā)展和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諸葛亮派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護都江堰。

安瀾橋

走出二王廟,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內江,架在江上的鐵索橋,就是著名的安瀾橋。請大家隨我過橋去魚咀參觀。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于戰(zhàn)火。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準,將索橋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chuàng)建的懸空過渡橋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筑的典范。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過這晃晃悠悠的橋,去體味如履簿冰的感覺吧,過索橋可是游都江堰最有樂趣的項目之一呵!

魚咀

大家已經知道,魚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咀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咀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咀就是分水堤的頭,為什么要修在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

魚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wěn)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由于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咀分水后在春耕季節(jié)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yè)灌溉用水。洪水季節(jié),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床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于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于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

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它發(fā)源于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60公里,源頭至此約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jù)彎道環(huán)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漩流,會將下層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于“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里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現(xiàn)在的魚咀已是鋼筋混凝土建筑,在從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籠護堤。就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置壩邊,里邊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造成了堅固耐沖又不積水的堤壩。就地取材,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 緊接魚咀的這道長堤叫金剛堤,每年內江淘河起來的泥沙就用來堆積加固堤壩,既保證內江護岸,又解決了泥沙的出路,這就是歲修“三字經”上說的“挖河沙,堆堤岸”。

飛沙堰

金剛堤盡頭處成了一個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壩,這就是飛沙堰了。

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床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內江泄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帮w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測量資料表明,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強。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干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里泄出。當枯水季節(jié),水位低于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jié)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資料還表明,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寶瓶口

寶瓶口是都江堰系統(tǒng)工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約700立方米/秒)后,無論岷江發(fā)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wěn)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yè)、灌溉、防洪、運輸?shù)榷籍a生了特大效益。

寶瓶口旁的這小山叫離堆。

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后水勢便于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托江水,創(chuàng)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說,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布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水平,難道不值得我們?yōu)橹械阶院?,感到振奮嗎!

離堆公園

從飛沙堰前行是離堆公園。

離堆公園是都江堰的市內入口,也是市區(qū)最美麗的園林,奇花異木、盆景藝術、叢林幽徑、處處讓人留連。其中有兩處我認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龍觀和新辟的文物陳列館。

伏龍觀就建在離堆上,因“二郎擒孽龍”的神話而得名。伏龍觀的前身名叫“范賢館”,始建于公元4世紀,是紀念成漢時(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師道首領、天地太師西山侯——范長生而建。因范長生被人稱為“范賢”,這館因之而命名為“范賢館”,五代十國時,李冰先后受封為“大安王”和“應圣靈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間傳說的二郎伏龍,最后定名“伏龍觀”。

走上四十二級臺階后,便可見右方的一碑“離堆”。抬頭看右前方的山頭,那便是玉壘山,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首先開玉壘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壘山的主峰和我們腳下的這塊山丘分隔開了,形成了一個孤立的小山堆,這便是離堆的由來。左側并排立著11塊石碑,依次為“神禹峋嶁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釋、道三教的神力以鎮(zhèn)水,通稱“鎮(zhèn)水碑”。也有說鎮(zhèn)水碑不是鎮(zhèn)水,而是鎮(zhèn)壓下面的孽龍的。孽龍若沒有上面碑的神力鎮(zhèn)壓,便又會興風作浪。

伏龍觀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東漢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噸。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閘才從河床中撈出來。因石像臥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見。中間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兩袖有文:“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鎮(zhèn)水萬世焉”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閏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門。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邊這尊缺頭人像大概就是當時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頭給撞毀了。他沒有頭,卻依舊把當時的治水工具“鍤”握得緊緊的,足以證明他治水的決心與信心。在那時,官員們腰間的綬帶分別代表他們官位的大小,他腰間綬帶并不長,反映了他在當時的官位并不大。據(jù)推測,他的官位相當于現(xiàn)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長。 前殿的另一側,陳列著都江堰市出土的漢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鍤”)、石馬(個頭矮壯矯健的川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馬是漢代仿李冰治水時留下的文物雕鑿成的。古書記載,造石俑放入內江江心,在淘灘的時候,以石人(馬)為標準,低不過足踝,高不過肩,以保證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過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災。當然,在后來以臥鐵代替石人石馬,石人石馬便成古跡了。

石刻水塘展現(xiàn)了建都江堰后,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要請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是一些閘,這些閘用于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 沿著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原名鐵佛殿,現(xiàn)為文物陳列室,展示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里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離堆是當年李冰在此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而且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后,這玉壘山又屬子母巖(礫巖沉積巖),結構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燒巖石,使之熾熱,然后澆水醋。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復進行,終于在八年后,開了—個寬20m、高40m、長80m的缺口,這口子使玉壘山分出了離堆,也建成了寶瓶口。據(jù)傳,在開鑿寶瓶口時,李冰不僅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同時李冰的女兒“冰兒”也為之英勇獻身。當寶瓶口還差最后一層巖墻就可打開時,每人都知道開這層巖墻的人便必死無疑。“冰兒”卻毅然要求去,寶瓶口鑿開了,可“冰兒”卻被滾滾的江流吞食了,人們說她死后羽化成仙,神靈便附在玉壘山上,從遠處便可見“冰兒”安祥地仰臥在玉壘山,日日夜夜地守護著這千年古堰。

現(xiàn)在,我們原路走出伏龍觀,去參觀都江堰文物陳列館,里面關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將加深你對古堰的認識。陳列館關于青城山等地的資料,會使你對都江堰市豐富的旅游資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

對于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二

歡迎各位來到都江堰市游覽?,F(xiàn)在我們的車正經過寬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轉上玉壘山公路,去參觀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區(qū)。

大家從成都來,都看到沿途縱橫交錯的河渠,奔涌著盈盈清水,流淌進遠近碧綠的田疇,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兩千多年以來,古堰把滔滔東瀉的岷江水引到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國”的富饒和美麗。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高山連綿的松茂峽谷中洶涌而下的浩蕩岷江,一到漲水季節(jié),總是順地勢四下漫流,常常給平原生息的遠古生靈帶來可怕的洪澇災難。后來經過距今大約三千年前的鱉靈治水,才使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鱉靈的巨大功績,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讓給了他,成為開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進平原,締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則是公元前三世紀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帶領人民群眾建造了舉世無雙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學地實現(xiàn)了導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前后有不少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維護中不斷地將積累的經驗變成規(guī)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歷經兩千多年一直發(fā)揮著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說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閃射出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張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都江堰可說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積已由建國時的200萬畝擴展到1000多萬畝。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長效的偉大功能的奧秘所在。

我想這也是各位今天游覽的目的吧!現(xiàn)在,我們走上了景區(qū)公路,沿途森林夾道,空氣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們從觀景樓往下游覽。

都江堰鳥瞰

站在樓臺的敞廊上遠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見岷江從山里滾滾而來,在拐彎處被一條像魚頭的長壩一分為二,堤壩這邊的江水順玉壘山腳流到一座孤立的山頭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著山這邊走向遠方,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長堤的頭部叫魚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飛沙堰,孤立的山頭和玉壘山之間的水道叫寶瓶口。魚咀、飛沙堰、寶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咀用于分水,讓灌溉的水進內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飛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寶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長存的“不壞金身”。今天我們看起來,它們是那樣的簡單。甚至覺得平凡。其實正印證了—句“偉大出于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蘊涵著極大的科學性,其設計和建造所體現(xiàn)的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稱之為最高水平的成就。等一會我們到了現(xiàn)場再作詳細介紹。指物說理,可能比較容易說明白一些?,F(xiàn)在我們去看二王廟。 二王廟

二王廟座落于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于郫縣后,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來這里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繼被救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

二王廟的建筑有五大特點:一是占地少,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shù)中國古建筑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令人賞心悅目,這五大建筑特點我們將邊參觀邊體味。

我們從二王廟的后山往下走,經過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當普的亭閣。穿過有兩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達廟宇的文物陳列室。在這里有我國兩位著名畫師的真跡鐫刻在石碑上,他們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要問是哪兩位?其實不用我在這里多說,大家一看畫就知道了,這仕女圖是張大千先生畫的,這奔馬自是徐悲鴻的杰作。大家再看左邊的這個碑,誰能認出這是什么字? ——這本來也不是字,是用來降魔鎮(zhèn)妖的道符,也難怪大家和我一樣“一字不識”。 與陳列室平行是二王廟后殿,現(xiàn)在塑的是李冰夫婦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后人早已將他們神化了。我們在二王廟中參觀,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們卻見不到李冰兒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話中與李冰關系最密切的一人。這個角色的出現(xiàn),把李冰神話的故事情節(jié)又推進一個新階段。但史書從未介紹過李冰兒子,所以李二郎只不過是個傳說中的人物。我們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毛澤東,有人崇拜拿破侖,有人則祟拜劉德華,當時的人卻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應該是完美的,李冰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有這么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們都希望他有一個英雄的兒子,能替他傳宗接代,李二郎這個人物也就由此而產生了。

李二郎這個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隨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這個人,也不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產生杰出人物的時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韓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這個時代的杰出人物,諸子百家也應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學家。 李冰是先秦時期的蜀郡守,相當于現(xiàn)在四川省省長的職位,但蜀郡當時所管轄的區(qū)域比現(xiàn)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為一心為民辦實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眾,依靠群眾,用比較現(xiàn)代的話來說,便是“走群眾路線”,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只有處理好對上和對下的關系,他才能任職四十年,辦了許多實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認李冰是一位偉大水利專家的同時,我們必須得承認,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務的風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對面是戲樓。戲樓顧名思義就是唱戲的地方,不過這戲不是唱給凡人看的,而是唱給已被供奉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是二王廟廟會,明清時代,每到這一天,這里都要唱戲,人們趕廟會敬神、祈福、看戲,甚為熱鬧。1992年后,趕廟會的風俗又重新恢復。

這座塔是“字庫”,燒紙錢的地方。農歷六月二十四廟會的這一天,這里總是熱鬧非凡,人們會把紙、錢一些歌頌或贊揚李冰的字、畫從底層塞入燃燒,塔心中空,青煙直上,塔尖有兩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沒有?煙就從蛤蟆嘴中沖出,直上云霄,這樣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了。從戲臺下面走出大門,一條高陡的石階梯,把廟宇顯得巍峨聳高,返身上看,這隸書“二王廟”匾額,為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馮玉祥將軍來都江堰時寫的,在這里拍照較有紀念意義。

再往下走,林蔭深深的階梯旁,摩崖雕刻著歷代積累的都江堰維修治理的經驗總結,字句精煉,涵義準確,很有科學價值。比如:這是歲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暗妥餮摺笔钦f飛沙堰不能加高,這“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鳳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面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節(jié)歲修清淤時,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個石人馬,以前以漲水不過肩部,水枯時不低于人的足部為標準?,F(xiàn)今淘灘,以看到四根臥鐵為標準,這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見四根臥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這邊的“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稱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決灌區(qū)輸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則。“遇灣截角”指歲修時遇河流彎道,在凸岸截去銳角,減緩沖勢,使其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河岸的沖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順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溝很多時,應當把河床中間部位淘深一些,達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順軌”,避免泛流毀岸、淹毀農田。石刻的經驗還有很多,有的我們在游覽中再作解釋。 前面這小樓叫“樂樓”,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節(jié)放水,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典禮”,成都的大官員來時,這里就奏樂迎接。樂樓的雕塑和裝飾非常精美,通過諧音、會意或直書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講究清靜無為的修煉和吉祥如意、健體長生,羽化登仙等題材。色調上給人以親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樂樓左、右兩邊分別塑的是漢代的文翁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們都是發(fā)展和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諸葛亮派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護都江堰。

安瀾橋

走出二王廟,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內江,架在江上的鐵索橋,就是著名的安瀾橋。請大家隨我過橋去魚咀參觀。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于戰(zhàn)火。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準,將索橋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chuàng)建的懸空過渡橋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筑的典范。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過這晃晃悠悠的橋,去體味如履簿冰的感覺吧,過索橋可是游都江堰最有樂趣的項目之一呵!

魚咀

大家已經知道,魚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部分。站在魚咀的壩口,看岷江迎面而來,經魚咀一隔分為兩股,即外江和內江。魚咀就是分水堤的頭,為什么要修在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這就要回到二王廟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兩句話上了。

魚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魚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韓家壩的穩(wěn)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魚嘴的堤壩,把岷江水一分為二,分為內江和外江。由于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內低,再加上正有一個彎道,所以魚咀分水后在春耕季節(jié)江水流量較小時,主流就有約六成的水進入內江,首先保證了成都平原的農業(yè)灌溉用水。洪水季節(jié),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勢受河床彎道的制約明顯減少,再由于外江一側江面較寬,內江—側江面較窄,內江的流量會自動低于外江,進水約四成,這樣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難題。這種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

魚嘴還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之—,它發(fā)源于我省松潘縣境內,全長760公里,源頭至此約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順流而下,根據(jù)彎道環(huán)流原理,江水在彎道產生的漩流,會將下層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層,大部分便自動被帶入外江一邊而不進內江。魚嘴正處于“正面取水”“側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從這里排走,大大減少了內江淤塞之害。

現(xiàn)在的魚咀已是鋼筋混凝土建筑,在從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籠護堤。就是用川西盛產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橫置壩邊,里邊塞滿河邊沖積的卵石,一籠接一籠,一層接一層,造成了堅固耐沖又不積水的堤壩。就地取材,方法簡易而效果極好。 緊接魚咀的這道長堤叫金剛堤,每年內江淘河起來的泥沙就用來堆積加固堤壩,既保證內江護岸,又解決了泥沙的出路,這就是歲修“三字經”上說的“挖河沙,堆堤岸”。

飛沙堰

金剛堤盡頭處成了一個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壩,這就是飛沙堰了。

飛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個主體工程,這堰修在離堆之側,是一道低壩,堰頂距河床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內江泄洪排沙。從魚嘴分進的內江水,被離堆一頂,自然旋流起來,每當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寶瓶口的可流量時,寶瓶口不能通過的水,主要從飛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從飛沙堰一齊流出去?!帮w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僅溢洪還能排沙。

測量資料表明,內江流量越大,飛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強。特大洪水時,從魚嘴分進內江總干渠的流量可達寶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內江水可從這里泄出。當枯水季節(jié),水位低于飛沙堰時,它便成了一道天然節(jié)制閘,自動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資料還表明,在飛沙堰第二次利用彎道流體力學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寶瓶口

寶瓶口是都江堰系統(tǒng)工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江水進人成都平原的流量,當寶瓶口的進水量飽和(約700立方米/秒)后,無論岷江發(fā)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納。這種穩(wěn)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業(yè)、灌溉、防洪、運輸?shù)榷籍a生了特大效益。

寶瓶口旁的這小山叫離堆。

選擇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是極其科學的。它使內江水經過一段流程后水勢便于控制,水質進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獨立的離堆頂托江水,創(chuàng)造了飛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寶瓶口的瓶頸效用。保證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說,在寶瓶口位置開鑿離堆,決定了整個渠首工程的布局。兩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水平,難道不值得我們?yōu)橹械阶院溃械秸駣^嗎!

離堆公園

從飛沙堰前行是離堆公園。

離堆公園是都江堰的市內入口,也是市區(qū)最美麗的園林,奇花異木、盆景藝術、叢林幽徑、處處讓人留連。其中有兩處我認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龍觀和新辟的文物陳列館。

伏龍觀就建在離堆上,因“二郎擒孽龍”的神話而得名。伏龍觀的前身名叫“范賢館”,始建于公元4世紀,是紀念成漢時(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師道首領、天地太師西山侯——范長生而建。因范長生被人稱為“范賢”,這館因之而命名為“范賢館”,五代十國時,李冰先后受封為“大安王”和“應圣靈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間傳說的二郎伏龍,最后定名“伏龍觀”。

走上四十二級臺階后,便可見右方的一碑“離堆”。抬頭看右前方的山頭,那便是玉壘山,李冰當時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首先開玉壘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壘山的主峰和我們腳下的這塊山丘分隔開了,形成了一個孤立的小山堆,這便是離堆的由來。左側并排立著11塊石碑,依次為“神禹峋嶁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釋、道三教的神力以鎮(zhèn)水,通稱“鎮(zhèn)水碑”。也有說鎮(zhèn)水碑不是鎮(zhèn)水,而是鎮(zhèn)壓下面的孽龍的。孽龍若沒有上面碑的神力鎮(zhèn)壓,便又會興風作浪。

伏龍觀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東漢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噸。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閘才從河床中撈出來。因石像臥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見。中間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兩袖有文:“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鎮(zhèn)水萬世焉”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閏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門。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邊這尊缺頭人像大概就是當時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頭給撞毀了。他沒有頭,卻依舊把當時的治水工具“鍤”握得緊緊的,足以證明他治水的決心與信心。在那時,官員們腰間的綬帶分別代表他們官位的大小,他腰間綬帶并不長,反映了他在當時的官位并不大。據(jù)推測,他的官位相當于現(xiàn)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長。 前殿的另一側,陳列著都江堰市出土的漢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鍤”)、石馬(個頭矮壯矯健的川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馬是漢代仿李冰治水時留下的文物雕鑿成的。古書記載,造石俑放入內江江心,在淘灘的時候,以石人(馬)為標準,低不過足踝,高不過肩,以保證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過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災。當然,在后來以臥鐵代替石人石馬,石人石馬便成古跡了。

石刻水塘展現(xiàn)了建都江堰后,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要請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是一些閘,這些閘用于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 沿著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原名鐵佛殿,現(xiàn)為文物陳列室,展示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里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離堆是當年李冰在此處開鑿的一個引水口。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國,還沒有火藥,而且鐵器的使用也較落后,這玉壘山又屬子母巖(礫巖沉積巖),結構十分堅固,要人工開鑿缺口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燒巖石,使之熾熱,然后澆水醋。鑿去一層,再燒一層,如此反復進行,終于在八年后,開了—個寬20m、高40m、長80m的缺口,這口子使玉壘山分出了離堆,也建成了寶瓶口。據(jù)傳,在開鑿寶瓶口時,李冰不僅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同時李冰的女兒“冰兒”也為之英勇獻身。當寶瓶口還差最后一層巖墻就可打開時,每人都知道開這層巖墻的人便必死無疑?!氨鶅骸眳s毅然要求去,寶瓶口鑿開了,可“冰兒”卻被滾滾的江流吞食了,人們說她死后羽化成仙,神靈便附在玉壘山上,從遠處便可見“冰兒”安祥地仰臥在玉壘山,日日夜夜地守護著這千年古堰。

現(xiàn)在,我們原路走出伏龍觀,去參觀都江堰文物陳列館,里面關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將加深你對古堰的認識。陳列館關于青城山等地的資料,會使你對都江堰市豐富的旅游資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

對于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三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們現(xiàn)在出發(fā)去游覽青城山,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qū)63公里,因景區(qū)青山環(huán)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游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里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已經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qū)聯(lián)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huán)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chuàng)始人東漢的張陵張?zhí)鞄焺?chuàng)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fā)展很快,清城山上發(fā)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并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據(jù)地質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億8千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山體抬升時受強烈擠壓,巖層破碎。起伏較大,褶皺明顯,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絕壁深壑,斷崖裂石,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傳青城山區(qū)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單八是一個吉祥數(shù)字,表示景點很多,但人們更向往的是這里滿布山嶺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無盡的清涼幽意,以及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護完好的宮觀建筑藝術。

說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fā)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營,青城山一直作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可以說,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著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fā)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chuàng)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為天師”,所創(chuàng)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qū)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于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tǒng)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chuàng)清微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稱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為雷淵廣福真人”,一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shù)朗?,不娶妻室,不吃葷腥,?chuàng)立了一套養(yǎng)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zhàn)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后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丹臺碧洞”,并封他為碧洞真人”。

從此,青城山道系屬于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新中國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來丹臺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變,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響的一支。1957年,中國道教協(xié)會”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瑩被選為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其后,傅元天道長也被選為中國道協(xié)副會長,1992年當選為會長,并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來青城山的。

山門

各位貴賓,現(xiàn)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輝煌的山門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總是讓每一個來客感到—股濃濃的幽意,急于走進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請不要著急,讓我們先看看山門旁的建福宮。

建福宮,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闭扇朔逡驅幏獾妹?,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制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云,寧封幫助黃帝學會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tǒng)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tǒng)領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維修和補建。

建福宮建筑面積1196平方米。前建亭樓映襯,后有丹臺翠林,門額建福宮三字是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范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教主,左是東華帝君,即神話中的東衛(wèi)公,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師,右為道教全真派創(chuàng)立者王重陽。殿堂板壁上有張三豐祖師的詩。楹柱上掛的394字的青城長聯(lián)”,寫景說典,有興趣的可以一讀。

索道

進山門,我們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這條林間山道首先進人眼簾的是路旁并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著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回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峰頂?shù)陌私峭ぁ⑿耐?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臥云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這些山亭都應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貼切的楹聯(lián),更富有詩意。各位在游程中將會不斷看到。

月城湖到了。這里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們在此筑壩攔水,形成湖泊。我們過湖乘索道纜車直達上清宮。從高處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時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游覽了。索道全長980米,采用安全舒適的循環(huán)式吊椅載客,游人凌空觀景,眼界開闊,別有情趣。

上清宮

下索道,已是上清宮景區(qū)的四望觀。

上清宮位于高臺山之陽,是青城山現(xiàn)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宮門上有門樓,上清宮三個大字是 手書,兩旁聯(lián)文是 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撰書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說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氣的沾染,自古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臨。另一副是愛國將領馮玉祥撰書的稱頌道教的對聯(lián),字體恭整好認,我就不逐字念讀了。殿的右側南樓前有兩井并列,稱為鴛鴦八封井。兩井—方一圓,其泉源相通,但一渾一清,一淺一深,井旁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千手書鴛鴦井”三字。殿右側廳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經》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配殿,內祀孔子和關羽,取名文武殿,兩旁有張大千所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文武殿右下為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shù)尺,水色碧綠,長年不竭不溢。

上清官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長廊再前行到皇經樓,出院門至圣燈亭。旁有小路直上高臺山的峰頂——彭祖峰,山上有亭叫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現(xiàn)在改建成一個接待點,又在其更高處新修了老君閣”。

三層樓的罩式高閣里面供奉著道教教主李老君騎青牛的巨大銅像。請大家上閣去看。站在老君閣的三樓觀光廊上,憑廊遠眺,青城諸峰,碧綠一片,拱伏眼界,山風橫過,翠浪起伏,那份清心爽目的舒適和快意,真是難以形容。再遠看,岷山隱隱,岷江如帶,婉蜒飄逸。成都平原如千里錦繡,歷歷在目。如果夜宿上清宮,那么還可賞神燈、觀日出、看云海,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觀,各有奇趣。

沿路下山,前面要經過一段崎毗陡峭的山路,雖有扶手鐵鏈,也請大家小心,經過大小朝陽洞,到訪寧橋”路就好走了。

祖師殿

訪寧橋往左約二里到祖師殿。此殿始建于晉,原名洞天觀,現(xiàn)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又名真武宮。祖師殿面對的山谷叫白云溪,背后是軒轅峰,林嵐掩映,環(huán)境清幽。古跡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讀書的讀書臺”。

1982年被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殿右那條小道可去青城后山。馮玉祥將軍在抗戰(zhàn)期間三次到過青城山,1945年那次住祖師殿。得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后,將軍不勝喜悅,在殿側刻碑筑亭以為紀念,此碑現(xiàn)在祖師殿內,作為文物保護。

快到天師洞了,這里叫古龍橋,請看南面那條山縫,從崖頂直到山腳筆直裂開的一條石縫,說是山縫,實際約有18米寬,深達70多米,景色奇險,傳說是張?zhí)鞄煘榻捣喑巧降难Ч砉?,念咒畫符之后,朱筆一擲,筆跡裂山為槽,人們就叫它為擲筆槽”。

天師殿

這里是天師殿,我們通常說的天師洞景區(qū)是指古常道觀為代表的一組宮觀建筑群。天師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觀的最后一殿。這殿位于第三混元頂?shù)膸r腹洞前,清光緒十年重建。

上層洞窟里面供的張?zhí)鞄煟虼巳藗冋f這里才是名符其實的天師洞。請看這座隋代石刻的張?zhí)鞄熛?、三只眼睛怒視,神態(tài)威嚴,左掌直伸,現(xiàn)出掌中陽平治都功印”,據(jù)說是天師以鎮(zhèn)山之寶降魔的法像。旁邊是他的第30代孫、宋代虛靖天師的塑像,和氣文雅,一副濟世救人的形象。天師殿是天師道的祖庭,過去的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后,都要到這里朝拜。

往前為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代開元皇帝書碑,令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十分寶貴,世代傳為鎮(zhèn)山之寶。其它碑刻有張大千先生的天師像”和《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等,都是值得觀賞的文物。

黃帝祠在正殿三清殿”后,我們從上清宮下來,是從后向前看,所以先看天師殿,再進黃帝祠,最后再游三清殿。黃帝祠是供奉的軒轅黃帝。殿宇重檐回廊,古樸靜雅,橫額上有 元老、大書法家于石任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金字,祠前的軒轅黃帝洞碑”刻的是馮玉樣將軍1943年撰題的頌詞:軒轅黃帝,偉大民祖,戰(zhàn)功烈烈,仁愛各族。制禮作樂,能文能武,垂教子孫,流芳千古。”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為神。青城山因有黃帝到丈人山,訪寧封修習龍蹺飛行”之術的傳說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間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三清殿

現(xiàn)在我們游覽三清殿。三清殿是天師洞景區(qū)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筑。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建于1920xx年,近年又進行過維修。殿前通廊以九級石階接托,前檐以六根大石圓柱支撐,石柱又分別立于高1.2米、精雕奇獸圖案的石礎上面,顯得莊嚴而又十分氣派。殿堂橫列五大開間,共580平方米,前后檐柱和經柱共有4.4米高的整石圓雕大柱28根,石柱上端撐弓、彎門全系鏤空花刻,有飛禽走獸,人物花草,色調素雅,與建筑配合和諧協(xié)調。樓上是無極殿”,樓正中有八角形樓井,用于采光通風,還可卸去游人壓抑之感,正中懸有康熙御書丹臺碧洞”匾額。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居于玉清化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征洪元世紀;居于上清化境(在禹余天)的靈寶天尊,象征混元世紀;居于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征太初世紀。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稱三清”,所以這里叫三清殿”。

殿前的石欄上,刻有許多人像,光頭露背,翻騰撲躍,嬉鬧戲耍,頭光上沒有戒疤,天靈蓋下凹未平,有的還有毛根兒”,穿開擋褲,若嬰孩形象,是為赤子”。按《道德經》說:常德不離,得力歸于嬰兒”,教人要保持純潔、善良的赤子之心,認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還設計了一些樂器,那海螺遇到山風,會發(fā)出悅耳的聲音,叫天籟”。這組石雕就天簌嬰靈圖,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審美情趣。

殿前還有一株古銀杏,高約30米,樹冠直徑36米,傳為張?zhí)鞄熓种病?/p>

下山

走出古常道觀的山門,天師洞景區(qū)的游覽告一段落,請大家再看一下這宮觀的位置,當初的選址人是何等的高明!

古常道觀位處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間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后有第三混元頂聳立如屏,左接青龍崗,右攜黑虎塘,三面環(huán)山,前方白云谷視野開闊,可望千崖迤邐,萬樹凝煙,身居深山目及天際,一派神仙都會的境界。而且天師洞的宮觀建筑把山門、三清殿和黃帝殿作為核心,布置在中軸線上,大小十多個天井和曲折環(huán)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錯落,把殿宇樓閣聯(lián)成一片,廊柱上楹聯(lián)詩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滿詩情畫意,與周圍的山景相襯,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于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現(xiàn)在順路下山。我們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時候更青幽、更美麗,到此旅游的中外游客也比任何時期更多。這是因為,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宮觀亭閣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保護,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區(qū)正式申報自然文化雙遺產,政府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青城山煥發(fā)了青春,更加靚麗。

大家就要離開青城山了,如果有的朋友想帶土特產回去饋贈親朋好友,我介紹四樣青城山有名的特產:白果燉雞、洞天乳酒、青城貢茶、洞天泡菜。

對于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就帶大家暢游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峨眉山的“雄、秀、神、奇、幽”,獲得了“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仙山佛國”、“天下峨眉秀”等贊譽。難怪明代詩人周洪漠由衷地詠嘆:“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p>

峨眉山層巒疊嶂,山勢雄偉,景色秀麗,氣象萬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譽。下面我們來領略一下峨眉的甲山秀色,魅水柔情吧?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傾倒無數(shù)古人的十景吧。

我們先來到入山第一大寺,這里有傳說之中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銅鐘——圣積晚鐘。據(jù)載此鐘于夏歷晦望二日之夕敲擊,每擊可歷一分五十秒,近能聞洪壯之聲,靜能聞韻澈之聲。

草豐竹秀,澗谷環(huán)流,古楠聳翠,曲徑通幽;這就是我們美不勝收的“蘿峰晴云”,“一塵不染三千界,萬法皆因十二因”正是點染了這個絕塵脫俗的好地方。而“峨眉山十景之勝”的“靈巖疊翠”古剎坍塌,靈巖依舊殿宇重疊,密林掩映,丹巖凝翠。

來到與龍門洞合稱“水圣雙絕”的清音閣,玲瓏精巧的樓閣居高臨下,黑白二水拍擊著巋然不動的牛心石,我們再來看看龍門峽上渾然天成的“九龍吐水”“九龍游水”,感受一下它的神奇與壯闊。

莊子曾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百歲為春,八百歲為秋”,我們現(xiàn)在就很榮幸的看到這些見證了歷史滄桑的古樹,親身感受自然地神韻。

“晴雪初霽,幽峭精絕”,這就是峨眉雪的形式美態(tài)——大坪霽雪。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妙絕神奇的“九老仙府”和最富感情色彩的“象池月夜”。看到它們,我們會不由得贊嘆自然地鬼斧神工。

我要隆重的介紹的是峨眉山的精華所在——金頂祥光。它包括浩瀚壯闊的日出奇觀,正所謂:“不徙高寒處,安知天地寬”,說的正是它的博大;還包括變幻萬千,氣象雄偉的云海;神奇玄妙,圣潔會贏的佛光;還有人稱“萬盞明燈朝普賢”的圣燈。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當下贏得萬千寵愛的十個景點吧?

曠世之作“十方普賢像”凝結了海峽兩岸藝術家的結晶,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與觀賞審美價值。

接著,我們看到的這些可愛活潑的小猴子正是“峨眉山的精靈”,它們嬉鬧頑皮滑稽可掬而又極通人性,見人不驚,與人同樂,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樂趣呢。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峨眉山最高峰——萬佛頂。在晨或暮,我們有機會聽到古樸莊重的“祝愿古鐘”,可消除各種煩惱與雜念。

來到清音平湖,我們會不由得贊美大自然的秀麗多姿:綠樹濃蔭,蟬鳴聲聲,山風陣陣,絲絲水氣洗盡凡塵,好一派山水之情,逍遙之樂!

接下來我們要領略的是深具文化底蘊的“第一山亭”。巧奪天工的“摩崖石刻”,“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秀甲瀑布”,熱情洋溢的“迎賓石灘”莊嚴凝重而又古樸典雅的“名山起點”,山高云低而又雄秀縹緲的“峨眉金頂”……

欣賞完這些美景,大家是否覺得意猶未盡呢?那我們再去一些更奇秀的景點吧?

“四面八方”相信大家都能輕易理解,但“四面十方”到底是怎么樣的呢?大家應該很想一睹為快吧?

經歷了400年之內的18場地震,卻安然無恙,大家應該很想看一下這座古建筑史上的奇跡吧?

兩岸對峙,險如刀削,傾崖壁立,“一線天”能不能帶給我們曲徑通幽之感呢?

在月圓之夜借宿“洗象池”,感受一下“象池夜月”,應該會是一種不同凡響的感受吧?

還有氣勢如虹的“伏虎寺”,傳奇的“神水閣”,必定會使你深深迷醉,流連忘返。

還有一個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是“樂山大佛”了,這個景區(qū)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qū)范圍,更是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難怪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就帶大家暢游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峨眉山的“雄、秀、神、奇、幽”,獲得了“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

作為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峨眉佛教自然有極深的歷史淵源,佛教徒多半能在這里找到歸屬感。

相信讀過武俠小說的人都會知道“峨眉派”吧?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峨眉在世界武術界的地位呢?它就是震威全國,譽滿全球的中國武術的發(fā)源地之一啦。

哈哈,各位親愛的游客們,我們的峨眉之游在歡樂中就要告一段落啦,如果大家覺得意猶未盡的話,不妨挑個好日子,重游一次吧?

對于四川教育發(fā)展平臺心得體會及感悟五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被譽為“人間仙境”、“童話世界”的九寨溝觀光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我有一個很好記的名字,叫成功。大家可以叫我成功或成導。

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區(qū)的中南部,九寨溝內有九個藏族村寨,因而得名九寨溝。九寨溝整個景區(qū)都在海拔20xx-4000米之間的。所以大家在游玩期間不要太興奮,不要跑步,不要喊叫,以免缺氧發(fā)生高原反應。

人們常說“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之美美在水。這里湖泊很多,當?shù)厝私泻W印?jù)說大大小的海子一共有108個。九寨溝有三條主溝,分別是樹正溝、日則溝和則查洼溝。三條主溝形成一個“y”字形。

現(xiàn)在我們的觀光車來到了九寨溝最漂亮的一條溝——日則溝。日則溝全長9公里,有珍珠灘瀑布、五花海、箭竹海、熊貓海等景點。停,咱們下車,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有“九寨精華”之譽的五花海。五花海的水綠得像碧玉,藍得像寶石,黃得像金子,呈現(xiàn)出鵝黃、墨綠、深藍等色彩。湖底的枯樹,由于鈣化,變成了一叢叢的珊瑚。小鳥把植物的種子帶到這些枯木上,這些珊瑚上又長出了一些新的植物,就形成了九寨溝獨有的再生樹。

我們繼續(xù)往下走,珍珠灘也非常值得一看。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中唐僧牽著馬過河的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珍珠灘的水很淺,在陽光的照射下,水面閃閃發(fā)光,就像是撒滿了一顆顆晶瑩的珍珠。珍珠灘的水飛流直下,又形成了一個寬100多米的瀑布——珍珠灘瀑布。

來,我們坐觀光車去則查洼溝。則查洼溝全長7、5公里,主要有長海和五彩池兩個景點。我們的觀光車將直接到達山頂?shù)拈L海。長海長約8000米,寬約4400米,是九寨溝最大、最長、海拔最高的湖泊了。長海的水很藍很藍,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長海到了,請大家下車。游完長海,請往山下走400米去看五彩池。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乘觀光車前往最后一站樹正溝。樹正溝長7、5公里,由諾日朗瀑布、盆景灘、樹正瀑布、雙龍海、蘆葦海等景點組成。其中諾日朗瀑布寬300多米,高20多米,是九寨溝眾多瀑布中最壯觀的一個。樹正溝到了,請大家下車往溝口走,步行參觀這里的景點。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游覽完了九寨溝,成導也要跟你們說再見啦。成導期待你們帶著自己的朋友在不同的季節(jié)再次光臨九寨溝,感受九寨溝不一樣的美。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