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精選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05:47:39 頁碼:11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精選15篇)
2023-11-11 05:47:39    小編:zdfb

總結(jié)是智慧的結(jié)晶,是經(jīng)驗的積累,讓我們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行動和決策。如何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寫出優(yōu)美的文字?總結(jié)是一種重要的寫作技巧,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學習和掌握。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一

春節(jié)即將來臨,對于制作。

手抄報。

的同學來說,可能需要用到與春節(jié)有關(guān)的資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相關(guān)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常春聯(lián)有兩幅直聯(lián)一副橫聯(lián),直聯(lián)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接近現(xiàn)在的國音四聲法,但有出入)。

春聯(lián)的正確貼法:上聲、去聲及入聲字為上聯(lián),平聲為下聯(lián)。也有例外,如毛澤東截王勃句創(chuàng)作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上聯(lián)平聲收尾,下聯(lián)仄聲收尾。

大紅春聯(lián)表達了自己對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是用民間藝術(shù)形式表達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貼春聯(lián)也有很多講究,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

傳統(tǒng)貼春聯(lián)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lián)在右,下聯(lián)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后由于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lián)也可以上聯(lián)在左,下聯(lián)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lián)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二、新年快樂,每豬一條!寧可錯發(fā)三千,不可漏過一頭!冤枉的請轉(zhuǎn)發(fā),默認的請儲存,皮厚的請刪除。祝親愛的豬新年快樂!

三、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其實給點也可以。十塊八塊不嫌棄,十萬八萬過得去。你要真的沒得送,短信一條也可以。祝新年快樂!

四、新年誰最紅?速度趕超劉翔,挺拔有如姚明,英俊蓋燼田亮,富??购馕淦?,女友靚過晶晶還有誰,就是看短信的你呀!

五、我的祝??邕^重重高山,掠過條條小溪,跳過大馬路,竄過小胡同,閃過賣冰糖葫蘆的老太太,鉆進你耳朵里-新年快樂!

六、過年了,送您一副。

對聯(lián)。

上聯(lián):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里擱。下聯(lián):泡著澡,看著表,舒服一秒是一秒。橫批:開心就好。

七、手機插電發(fā)件,短信自編勿轉(zhuǎn),祝福首選健康,特加一句甭煩,多歡喜,少憂愁,新的一年里要永遠笑開顏!保你長壽千年!

八、新年之夜,我夢見了你。給你拜年了:新年好!一個噴嚏從夢中驚醒,我知道是你想我了,所以馬上打電話對你說紅包拿來!

九、上帝是小偷,又要偷走一年。我問他:為什么不連你一塊偷走?他聳聳肩說:這個朋友在你心中分量太重,我搬不動!新年快樂!

十、對你之愛,比司馬還光!對你之情,比諸葛還亮!對你之心,比關(guān)云還長!對你之意,又何需多講!簡單一句:新年快樂,新年快樂!

十一、本年最可愛短信:收到的人會永不被炒,閱讀的人會飛黃騰達,儲存的人會愛情甜蜜,刪除的人會好運連連,轉(zhuǎn)發(fā)的人會薪水猛漲!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二

徐鐸鐸是清朝時期人,家中世代做豆腐,他做的豆腐全村人都愛吃。有人一時無錢,徐鐸鐸就在他的豆腐賬本上劃一筆。莫看他一本正經(jīng)地記豆腐賬,其實,笆斗大的字也識不到一船艙,因為他沒進過書房門,靠平時偷偷摸摸學了兩個缺腿少腳的大字記賬。

一天早上,徐鐸鐸出門賣完了豆腐百頁,遇到一個過路客,與他攀談起來。一打聽,此人原來是去京城趕考的書生。徐鐸鐸就隨便問問:"哎,你說考試難嗎?”

"不難?!?/p>

"考幾天?”

"一天頭,考上就能做官?!?/p>

"考不上打板子嗎?”

"沒有的事?!?/p>

聽了這些活,徐鐸鐸心里盤算起來了:噯,如此說來,考試不也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嗎,何不跟他一起去碰碰運氣?考上,撈個一官半職;考不上,再回來賣豆腐。主意拿定,他把豆腐擔子存在路邊賣燒餅的沈六家,隨著考生一道趕考了。

一到考場,其他人拿到試卷,嘩嘩直寫。徐鐸鐸呢?是大眼瞪小眼,把個試卷橫過來豎過去。哎,眼看太陽快落山了,總不能一字不寫啊!徐鐸鐸絞盡腦汁,想到的也不過是兩斤百頁、三斤豆腐這些小賬兒。于是,他用盡吃奶的力氣寫了下來:"趙大爺欠百頁一斤,錢二媽欠兩斤茶干,孫三哥還豆腐賬三十三個銅板......"徐鐸鐸畫畫塌塌寫滿了一大張。嗬嗬,考試結(jié)束,徐鐸鐸跟著別人把考卷往上一交,興沖沖離開考場回到住處。

第二天,主考大人批閱徐鐸鐸的試卷,一看滿卷豆腐賬,氣得眉頭緊皺。剛準備甩掉,可轉(zhuǎn)念一想,又覺不妥,還是等我找這個考生了解了解再說。于是他把試卷一折,塞進了自己的靴筒里。誰知道,這位主考大人去看望考生時,走著,走著,靴子里的豆腐賬掉在地上了。主考大人沒有發(fā)覺,考生們?nèi)绔@至寶。大家猜想:這大概就是錄取名單吧。

主考大人前腳一走,考生一齊擁上去搶,人多手多,豆府賬被搶得粉碎。徐鐸鐸也搶到一片碎紙,一看是自己的試卷,便大吵大嚷:"這是我的文章,主考大人準備錄取的,你們搶撕了,我去稟報主考大人?!?/p>

眾考生慌了,這怎么吃罪得起呀?于是大家又是打拱,又是作揖,求他不要聲張。

徐鐸鐸說:"賠禮又有什么用?文章怎么辦?”

"我們賠,我們賠!"于是,他一句,你一句,把自己最好的詞句獻出來,寫成一篇文章。徐鐸鐸趁主考大人躺在睡椅上睡覺的時候,又偷偷地揣進了他的靴筒子里。

主考大人一覺睡醒,穿靴子時發(fā)現(xiàn)了試卷,他展開一看,吃驚不?。喊⊙?,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雄鴨,豆腐賬變成了好文章!是我吃醉酒,還是這個考生有神人相助?接著又復看了一遍,不禁拍案叫絕:"好!好!天下奇才者,徐鐸鐸也!"于是朱筆一揮,點為進士第一名。呈報皇上,皇帝封他到山東做官。徐鐸鐸又喜又愁,喜的是應考這樣容易;愁的是肚子里沒貨,就是頭朝下,腳朝上,也倒不出兩滴墨水來,這個官怎么當下去喃?他苦思了半天,決定以母親遷墳為借口,請喪假在家,專找老師補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真有點頭懸梁、錐刺股的勁頭。三十六歲那年,竟讀完了全部課程。一年后,他出任山東巡撫。由于刻苦攻讀,他的學問越來越大,后來,還當了皇太子的老師哩!

從此以后,在民間就傳開了"鹽城有個徐鐸鐸,三十六歲念《大學》"的趣話。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三

據(jù)說貼春聯(lián)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lǐng)。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tǒng)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春節(jié)詩詞】。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四

讓我驕傲,

讓我自豪。

我知道,

歷史悠久的古建筑,

筆陡的長城,

上面有許多烽火臺,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

古老的故宮,

一束束閃亮的燈光照著它,真像一座漂亮的城堡。

我知道,

想象豐富的神話故事,

《精衛(wèi)填海》,

為防止他人掉入大海,天天不停地填。

《后羿射日》,

后羿把九個太陽射下,讓人們不再汗流浹背。

我知道,

了不起的歷史人物,

孔子為了拜師,在路上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沒有擋住他拜師的.決心。

好學的李四光,

為了弄清楚大石頭的來歷,天天都在想這個問題,后來有了重大的發(fā)現(xiàn)。

我知道,

各種各樣的美食,

圓圓的湯圓,

每到正月十五都會吃到,吃湯圓表示著人們團圓的符號。

胖胖的粽子,

每到農(nóng)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會包好吃的粽子。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真是像一個知識豐富的寶庫。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五

京劇臉譜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本文就給大家分享了關(guān)于京劇臉譜文化的知識。

臉譜來源于舞臺,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這遠遠超出了舞臺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shù)在人們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nèi)的有識之士出于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

大家看到的臉譜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工藝美術(shù)性臉譜。這類臉譜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想象,在石膏材質(zhì)的臉形上,用繪畫,編織,刺繡等手法制作出形態(tài)各異,色彩圖案變化多樣的臉譜制品,這類臉譜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另一類是舞臺實用臉譜。這類臉譜是根據(jù)劇情和劇中人物的需要,演員用夸張的手法在臉上勾畫出不同顏色,不同圖案和紋樣的臉譜。

關(guān)于舞臺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于中國南北朝北齊,興盛于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面或代面,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zhàn)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物,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zhàn),貌若婦人,每次出戰(zhàn),均戴兇猛假面,屢屢得勝。人們?yōu)榱烁桧炋m陵王創(chuàng)造了男子獨舞,也帶面具。戲曲演員在舞臺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實現(xiàn)豐富的舞臺色彩,美化舞臺的效果,舞臺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tǒng)一。

紅色臉象征忠義、耿直、有血性,如:“三國戲”里的關(guān)羽、《斬經(jīng)堂》里的吳漢。

其他:有諷刺意義,表示假好人。

關(guān)羽(紅整臉)。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六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

對聯(lián)。

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春節(jié)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lǐng)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七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知識并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學習),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反復檢查我的行為:為人處事有不真誠的事嗎?與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事嗎?老師教授的知識有不復習的嗎?”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可以憑借這個成為老師了?!?/p>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p>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的理解了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也是聰明啊?!?/p>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翻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要向他學習,希望能達到他的水平,見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p>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學習他的優(yōu)點,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點就加以改正?!?/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翻譯: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年末天氣寒冷,這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p>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解釋: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說:“也許就是仁愛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p>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八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九

4、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蛾套哟呵铩?/p>

5、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6、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蹲髠麟[公六年》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為政》

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9、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而》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11、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13、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独献印?/p>

1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15、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jīng)學理窟學大原下》

16、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黃鶴樓》

17、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8、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破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

1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墩撜Z衛(wèi)靈公》

2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墩撜Z述而》

21、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墩撜Z里仁》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2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盾髯觿駥W》

24、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25、孝在于質(zhì)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yǎng)》

26、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盾髯觿駥W》

28、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顿Y治通鑒》

2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子罕》

30、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十

今年我們回到老家過年,和南京比起來,老家的年味兒更濃:貼春聯(lián)、包餃子、放鞭炮、掛燈籠、舞龍燈、趕廟會、走親戚……個個令人回味無窮。

除夕夜,貼春聯(lián)可是外公的專利,絕不讓我和姐姐兩個淘氣包插手。一大早,外公就起床做準備工作了。先是打漿糊:把開水和進小麥粉里,用筷子快速攪拌,那種淡黃色的粘粘的漿糊就打好了。接下來,外公把自己寫好的春聯(lián)攤在桌上,按照大門、后門、房門分好,對聯(lián)反面朝上攤開,用細毛刷子蘸上漿糊,均勻的刷在四邊,用手捏著兩邊的角落,把它按在門上,把書卷成筒狀,由上到下,由中間到兩邊抹平,用抹布把溢出來的漿糊抹干,春聯(lián)就貼好了。濃濃的年味兒也出來了。外公笑得合不攏嘴。

包餃子就換外婆登場了。她把青菜擇好了,洗干凈切碎,再把肉絞爛拌在一起,加點香料。香味撲鼻的餡兒做好了。她把面皮鋪在手心,用勺子挖一點餡兒放在中間,把餃皮對折,沿邊捏緊。船形的餃子就這樣捏好了。在開水中浮上來的餃子像一只只小耳朵,白嫩嫩水盈盈的,洋溢著喜氣。

吃完團圓飯就是放鞭炮了。我們選擇了一種名叫仙女拜年的煙花。爸爸點燃了引火線,我們遠遠的看著,只聽見“嗖”的一聲,煙花竄了上去,在空中綻放出一副美麗的圖案,真的像一位迷人的仙女在給大家拜年呢!

“火樹銀花不夜天,爆竹聲中年味顯?!边@火紅的春聯(lián),熱氣騰騰的餃子,燦爛的煙花,讓幸福充滿我們心間,這濃濃的年味兒啊!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十一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不知道的話,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jié)傳統(tǒng)文化。

手抄報。

相關(guān)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jié)到元宵燈節(jié),我國城鄉(xiāng)廣大地區(qū)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沿襲、發(fā)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yōu)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耍龍燈起源于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jié)數(shù)以單數(shù)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jié)。十五節(jié)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zhí)貏e講究裝璜,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nèi)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jié)以內(nèi)的側(cè)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游、龍頭鉆檔子、頭尾齊鉆、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jié)、十三節(jié)的龍,側(cè)重于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沖云端,時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里得到了發(fā)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他們就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xiàn)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fā)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jié)束。在過會時,沿途的大商號在門前設(shè)八仙桌,擺上茶水、點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高蹺隊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謝。

高蹺的隊列在街頭行進中,一般采用一字長蛇陣的單列,在繁華擁擠地段采用雙人并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八字。在表演時有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

高蹺藝術(shù)在一些農(nóng)村冬閑時,仍有組織排練的。在京城各處游園會、廟會中時有可見。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十二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據(jù)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xiàn)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jù)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jīng)變得和現(xiàn)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jié)……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痹鞒柏沂场钡摹柏摇保缃褚淹ㄗ鳌氨狻??!氨馐场币幻?,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xiàn)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guān)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jié)束了混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guān)。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nèi)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nèi)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后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qū)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jié)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jié)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春聯(lián)溯源】。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十三

1、培養(yǎng)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2、傳承國學精華,陶冶精神情操。

3、五千年的風和雨,世世代代將美德傳。喝著黃河的水,站在長江口,感慨萬千,中國歷史淵源流傳。

4、華夏文明五千年,現(xiàn)代之人莫等閑,孔孟講仁義,老莊樂逍遙,墨家行游俠,韓非是法家,張弛有度,文武兼?zhèn)?,深入研習,如癡似醉。

6、太極清影武當山,少林神功少室練,峨眉剛勁柔中顯,南來圣地佛山,功夫盛名遠傳。留戀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功夫中華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7、華夏文明何其多,四大發(fā)明最偉大,辨別方向指南針,人工活字印刷術(shù),不忘造紙與火藥,造福人類促發(fā)展!

8、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之大美,美不盡言,美不勝收,美輪美奐,然大美無聲,非虛妄淺薄者可聞,國學典籍含英咀華,默而無言,與你遙遙相對,無聲的召喚令你心馳神往,當你懷一顆赤子之心走近國學,感悟國學,體味國學,踐行國學多時,你會驀然發(fā)現(xiàn),國學大美,其實已在你心里。

9、承千年精粹,為往圣繼絕學。

10、家人團聚,強化了親緣關(guān)系和孝道倫理等因素,每年有這么一個機會一家人歡歡喜喜辭舊迎新,總結(jié)過去的一年,為新一年積蓄力量和做精神準備。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2、藍色大海是貝貝的家,廣袤森林是晶晶的家,熊熊圣火是歡歡的家,綠色草原是迎迎的家,遼闊天空是妮妮的家,五個福娃齊聲喊:中國3月我們共同的家!

13、要說民族文化,必說琴棋書畫;妙在收心養(yǎng)性,培養(yǎng)獨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證,追求脫俗意境;民族傳統(tǒng)之鏡,折射博大精深。

14、朗朗乾坤,堂堂中華。高齡五千歲,繁衍百億人。鐵肩挑五岳,巨手開三峽。腰環(huán)萬里長城,腳跨九曲黃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紀風云?;鹦苄苄絺靼俅?,光燦燦彪炳千秋。

15、萬里長城是因為不讓外國侵略而建造的??墒怯泻枚嘤凭玫臍v史呢,它是一個著名的古代建筑,也是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萬里長城就像一條龍臥在一座雄偉壯觀的`大山上面。永遠保持著它的尊嚴和地位。

16、古往今來我不怕,孔子文化傳天下,全球掀起國學熱,孔子學院中外建,國學精髓世界揚。

17、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國之瑰寶,引以為傲,紫砂陶器,質(zhì)地細膩,特殊陶土,精心燒制,宜興紫砂,壺中極品,譽名第一,天下聞名,祖輩傳承,堪稱絕品。

18、國粹京劇美名揚,生旦凈末各方長,抑揚頓挫聲貌聚,小小舞臺現(xiàn)滄桑。中華戲曲一絕創(chuàng),各地曲目更多樣,人生猶如戲中人,你方唱罷我登場。

19、中華民族歷史優(yōu),傳統(tǒng)文化流傳久,炎黃子孫代代傳,發(fā)揚光大人人承!

20、傳承國學精華,陶冶精神情操。

21、要說民族文化,必說琴棋書畫;妙在收心養(yǎng)性,培養(yǎng)獨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證,追求脫俗意境;民族傳統(tǒng)之鏡,折射博大精深。

22、聞名中外的八達嶺長城,它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奇跡工程之一,它規(guī)模大,工程艱巨,耗費人力之多,被稱為3月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3月。

23、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哺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造,她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面對著母親河壯麗的景色、悠久的歷史,許多人寫下了不朽的篇章,發(fā)出了由衷的歌唱??扇缃瘢覀兊哪赣H河,面臨著“巨大的生命危險”。

24、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千里傳,萬里路途多遙遠,異國他鄉(xiāng)中華文化美名揚。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細細品。

25、傳統(tǒng)文化中醫(yī)學、養(yǎng)生、方術(shù)的魅力。中醫(yī)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26、中華兒女文化情,代代傳承代代行,你傳承來我傳承,弘揚文化你我同行。

27、大棚菜,遍地花,科學種田靠文化,綠色食品進萬家,蔬果寶寶長得壯,全民健康你我他,我要游遍全中國,祖國文化頂呱呱!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十四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下面小編整理小學生春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_春節(jié)習俗內(nèi)容手抄報,歡迎閱讀。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狻⒏_\,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ΑM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由于歷史和其他種.種原因,各地過彝族年的時間不一致,均在冬至前收糧入庫后的陽歷11月,各村寨擇日過年。另外,云南、貴州、廣西彝族地區(qū)有些地方過去都過彝族年,漢文方志都有記載,但是在清朝時期吳三桂和鄂爾泰統(tǒng)治的改土歸流的情況下改夷歸漢已經(jīng)不過彝族年了。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涼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經(jīng)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定,每年陽歷11月20日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歡度彝族年。涼山彝族年,整個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即年前的準備階段、年節(jié)的活動階段和尾聲階段。

1、年前準備。

擇定吉日、準備年貨、節(jié)日柴草準備和搞好房內(nèi)外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涼山彝族過年沒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統(tǒng)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為單位,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畢摩擇定。具體選定哪天,要根據(jù)彝歷計算,除屬豬、龍、牛、雞、蛇等的那些天不宜過年外,屬猴、虎的日子最佳,屬狗、鼠等日也是過年的“吉日”。

準備年貨。涼山彝族過年,對過年豬特別講究,過年豬的大小、肥瘦,被視為是否富有和勤勞的標志。過年豬不能選用種豬、老母豬、花毛豬和獨生豬,并且過完年就立即選定下一年的過年豬。涼山彝族年豬的喂養(yǎng)大多同牛羊一起趕上山去放,放養(yǎng)的時間也較長。若喂養(yǎng)的過年豬肥大,不僅得到眾人贊揚,而且可保祖先“過”個好年,祖先便保佑兒孫幸福。

2、彝族年的三天。

彝族年要過三天,彝語稱第一天為“庫施”、第二天為“多博”、第三天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動是:殺過年豬、祭祀祖先和吃年飯。殺過年豬時有一套規(guī)矩,由村寨里的小伙子們從最年長或輩分最大的家里開始殺過年豬,依輩分排下來。若村寨里住有“畢摩”或“蘇尼”,要先殺他們家的過年豬,然后再按輩分排列殺豬次序。這是一種對權(quán)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

每戶殺豬前,在院壩燒一堆火,并在火中放兩個干海椒,意在嚇跑妖魔鬼怪,熏攆兇禍。主人斟一杯酒放在祖先靈位前敬祭祖先。然后各斟一杯酒敬殺豬的小伙子們,以示尊重。

然后,男主人說一聲:“伙子們,抓!”于是小伙子們蜂擁而上,將豬壓倒在地。殺豬時,調(diào)轉(zhuǎn)豬頭向東宰殺,隨后就去幫助殺另一家的過年豬。主人家留下燒豬打整干凈。

豬剖開肚后,取出膽、脾以卜吉兇。再取少許肝、脾、肉放在火塘中燒熟加上生豬的頭及整個前肢,由男主人置于祖先祖位前祭獻,同時口中念一些祝詞,彝語稱為“松母吉取”。

午飯主要有酒、坨坨肉、蕎粑和大米飯。肉和米飯煮好后,照例先祭獻祖先,然后全家圍坐在火塘旁,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吃年飯。過年三天里,無論是主人家還是來客都可隨時食用,不拘禮儀,彝族諺語說:“過年三天沒有吃錯的,結(jié)婚三天沒有說錯的?!?/p>

如村寨里有沒殺年豬的困難人戶,其他人就會砍一塊生肉或煮熟的肉送去。人戶多的寨子,有時不殺年豬的人家里的豬肉往往會比殺了豬的還多,這體現(xiàn)了人們的互助和友好。但年年靠人幫助過年,臉面上是過意不去的,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很窮也盡量想辦法自己喂肥豬過年。

過年期間,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燒著,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有說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歡樂、愉快的節(jié)日氣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別開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子們就起來,各自不聲不響地背著水桶到河邊、泉旁去背水,或去別人地里“偷”些青菜、圓根回來,不能讓人察覺。因此,在途中如遇人碰見了或聽到了聲響也各自裝做不曾看見、聽見。涼山彝族年的這種“偷”水或“偷”菜的風俗,按民間說法:一是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進屋,意味著今后財源不斷;二是長輩們對后生能力、膽量和智慧的探測,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玩法。

早飯后,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們,穿上新裝匯集在山崗或壩子上開展活動。一般有賽馬、摔跤、斗牛、斗羊、斗雞。有的地方,小伙子與姑娘一起玩“磨兒秋”。一些地方,在開展這些活動前,還有一個簡單的儀式。斟上一杯酒,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念些祝福的詞,其大意是祝愿歲歲平安,人丁興旺。

年節(jié)中,孩子們更是開心。他們各自帶上煮熟了的彎豬腳(前蹄)和其他一些食品,由一些老年人主持,用刀切成小塊,拾柴加熱,分給孩子們,把余下的骨頭還給原主帶回去。大家邊吃邊玩,這是年節(jié)中孩子們最有興趣的一項活動。

還有一個搜過年酒喝(彝語叫“支尼播”)的活動。村寨里的男人們成群結(jié)隊,挨家挨戶地搜酒喝,喝了一家又到另一家,直到喝醉不能隨隊,方送回家里休息。這支搜酒隊在村寨里的醉鬧、說唱,更增加了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

第三天,彝語稱為“博基”,“博”義為“走、歸”;“基”義為“款待”。意思是祖宗們回來和兒孫后代過完了年,這一天該送祖宗回去了。因此,這一天天還沒亮,各家各戶都要舉行歡送儀式。雞鳴時分,把飯炒成油炒飯,煮過的肉再煮熱,燒過的再燒一次,和其他食品一起盛在餐具中,再分別放上刀和匙子,斟杯酒,由戶主一一拿在手里從火塘上面轉(zhuǎn)三周祭放在神臺上,象征著祖宗們離別前要食用;同時在門上掛一個裝有炒面的口袋,意為祖宗們準備路上食用的干糧;接著由戶主致送別詞,主要意思是望他們別帶兒孫和后代走,要讓后代平安成長,請求祖宗賜給他們幸福;然后取下飯、肉和其他食品,叫醒全家成員,坐在火塘邊,人人都要吃點送年飯。送走了祖先,人們帶著對未來年的美好憧憬和對祖先們的依戀惜別之情,送走了一個年節(jié)。

3、拜年。

拜年彝語叫“糾姑”。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內(nèi)容。不過涼山彝族拜年的時間,多在三天后進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項目,拜年送上一塊豬肉或半個豬頭、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主要是互致問候。其中以媳婦回娘家給父母拜年最為講究。過完三天的年后,媳婦們便備好年貨帶上孩子紛紛回娘家看望父母,給父母拜年。這些拜年貨,彝語專稱為“克勒莫伙”,是出嫁女兒們對父母盡的一份孝心。拜年走在路上,碰到認識的人要打開酒讓其喝開口酒。喝后要給點賞錢(物),然后打開背篼里的年貨看后贊美一番才離去。到父母家拜年,父母要給女兒和外孫回贈禮品。給錢或物、豬、羊、雞都可以,也有送衣物的。特別是對于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第一次帶回外公外婆家拜年,人們就格外地重視。

彝族歷來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彝族諺語說:“為人心坦蕩,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過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頓飯,就不能招待客人。”因此,彝民族不僅內(nèi)部有著傳統(tǒng)的友愛互助的風尚,而且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往來的傳統(tǒng)。年節(jié)時,他們習慣把附近兄弟民族的朋友請來,尊為上賓,熱情招待。主客席地而坐,邊飲酒邊吃肉,邊敘情,親同手足。彝族年雖然說是過三天,但實際上由于遠近親友絡(luò)繹不絕地拜年,有的人家直到一個月后,才慢慢過完。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春節(jié)內(nèi)容篇十五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下面小編整理小學生春節(jié)。

手抄報。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

對聯(lián)。

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ΑM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jié)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由于歷史和其他種種原因,各地過彝族年的時間不一致,均在冬至前收糧入庫后的陽歷11月,各村寨擇日過年。另外,云南、貴州、廣西彝族地區(qū)有些地方過去都過彝族年,漢文方志都有記載,但是在清朝時期吳三桂和鄂爾泰統(tǒng)治的改土歸流的情況下改夷歸漢已經(jīng)不過彝族年了。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涼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經(jīng)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定,每年陽歷11月20日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歡度彝族年。涼山彝族年,整個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即年前的準備階段、年節(jié)的活動階段和尾聲階段。

1、年前準備。

擇定吉日、準備年貨、節(jié)日柴草準備和搞好房內(nèi)外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涼山彝族過年沒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統(tǒng)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為單位,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畢摩擇定。具體選定哪天,要根據(jù)彝歷計算,除屬豬、龍、牛、雞、蛇等的那些天不宜過年外,屬猴、虎的日子最佳,屬狗、鼠等日也是過年的“吉日”。

準備年貨。涼山彝族過年,對過年豬特別講究,過年豬的大小、肥瘦,被視為是否富有和勤勞的標志。過年豬不能選用種豬、老母豬、花毛豬和獨生豬,并且過完年就立即選定下一年的過年豬。涼山彝族年豬的喂養(yǎng)大多同牛羊一起趕上山去放,放養(yǎng)的時間也較長。若喂養(yǎng)的過年豬肥大,不僅得到眾人贊揚,而且可保祖先“過”個好年,祖先便保佑兒孫幸福。

2、彝族年的三天。

彝族年要過三天,彝語稱第一天為“庫施”、第二天為“多博”、第三天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動是:殺過年豬、祭祀祖先和吃年飯。殺過年豬時有一套規(guī)矩,由村寨里的小伙子們從最年長或輩分最大的家里開始殺過年豬,依輩分排下來。若村寨里住有“畢摩”或“蘇尼”,要先殺他們家的過年豬,然后再按輩分排列殺豬次序。這是一種對權(quán)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

每戶殺豬前,在院壩燒一堆火,并在火中放兩個干海椒,意在嚇跑妖魔鬼怪,熏攆兇禍。主人斟一杯酒放在祖先靈位前敬祭祖先。然后各斟一杯酒敬殺豬的小伙子們,以示尊重。

然后,男主人說一聲:“伙子們,抓!”于是小伙子們蜂擁而上,將豬壓倒在地。殺豬時,調(diào)轉(zhuǎn)豬頭向東宰殺,隨后就去幫助殺另一家的過年豬。主人家留下燒豬打整干凈。

豬剖開肚后,取出膽、脾以卜吉兇。再取少許肝、脾、肉放在火塘中燒熟加上生豬的頭及整個前肢,由男主人置于祖先祖位前祭獻,同時口中念一些祝詞,彝語稱為“松母吉取”。

午飯主要有酒、坨坨肉、蕎粑和大米飯。肉和米飯煮好后,照例先祭獻祖先,然后全家圍坐在火塘旁,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吃年飯。過年三天里,無論是主人家還是來客都可隨時食用,不拘禮儀,彝族。

諺語。

說:“過年三天沒有吃錯的,結(jié)婚三天沒有說錯的。”

如村寨里有沒殺年豬的困難人戶,其他人就會砍一塊生肉或煮熟的肉送去。人戶多的寨子,有時不殺年豬的人家里的豬肉往往會比殺了豬的還多,這體現(xiàn)了人們的互助和友好。但年年靠人幫助過年,臉面上是過意不去的,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很窮也盡量想辦法自己喂肥豬過年。

過年期間,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燒著,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有說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歡樂、愉快的節(jié)日氣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別開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子們就起來,各自不聲不響地背著水桶到河邊、泉旁去背水,或去別人地里“偷”些青菜、圓根回來,不能讓人察覺。因此,在途中如遇人碰見了或聽到了聲響也各自裝做不曾看見、聽見。涼山彝族年的這種“偷”水或“偷”菜的風俗,按民間說法:一是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進屋,意味著今后財源不斷;二是長輩們對后生能力、膽量和智慧的探測,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玩法。

早飯后,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們,穿上新裝匯集在山崗或壩子上開展活動。一般有賽馬、摔跤、斗牛、斗羊、斗雞。有的地方,小伙子與姑娘一起玩“磨兒秋”。一些地方,在開展這些活動前,還有一個簡單的儀式。斟上一杯酒,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念些祝福的詞,其大意是祝愿歲歲平安,人丁興旺。

年節(jié)中,孩子們更是開心。他們各自帶上煮熟了的彎豬腳(前蹄)和其他一些食品,由一些老年人主持,用刀切成小塊,拾柴加熱,分給孩子們,把余下的骨頭還給原主帶回去。大家邊吃邊玩,這是年節(jié)中孩子們最有興趣的一項活動。

還有一個搜過年酒喝(彝語叫“支尼播”)的活動。村寨里的男人們成群結(jié)隊,挨家挨戶地搜酒喝,喝了一家又到另一家,直到喝醉不能隨隊,方送回家里休息。這支搜酒隊在村寨里的醉鬧、說唱,更增加了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

第三天,彝語稱為“博基”,“博”義為“走、歸”;“基”義為“款待”。意思是祖宗們回來和兒孫后代過完了年,這一天該送祖宗回去了。因此,這一天天還沒亮,各家各戶都要舉行歡送儀式。雞鳴時分,把飯炒成油炒飯,煮過的肉再煮熱,燒過的再燒一次,和其他食品一起盛在餐具中,再分別放上刀和匙子,斟杯酒,由戶主一一拿在手里從火塘上面轉(zhuǎn)三周祭放在神臺上,象征著祖宗們離別前要食用;同時在門上掛一個裝有炒面的口袋,意為祖宗們準備路上食用的干糧;接著由戶主致送別詞,主要意思是望他們別帶兒孫和后代走,要讓后代平安成長,請求祖宗賜給他們幸福;然后取下飯、肉和其他食品,叫醒全家成員,坐在火塘邊,人人都要吃點送年飯。送走了祖先,人們帶著對未來年的美好憧憬和對祖先們的依戀惜別之情,送走了一個年節(jié)。

3、拜年。

拜年彝語叫“糾姑”。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內(nèi)容。不過涼山彝族拜年的時間,多在三天后進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項目,拜年送上一塊豬肉或半個豬頭、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主要是互致問候。其中以媳婦回娘家給父母拜年最為講究。過完三天的年后,媳婦們便備好年貨帶上孩子紛紛回娘家看望父母,給父母拜年。這些拜年貨,彝語專稱為“克勒莫伙”,是出嫁女兒們對父母盡的一份孝心。拜年走在路上,碰到認識的人要打開酒讓其喝開口酒。喝后要給點賞錢(物),然后打開背篼里的年貨看后贊美一番才離去。到父母家拜年,父母要給女兒和外孫回贈禮品。給錢或物、豬、羊、雞都可以,也有送衣物的。特別是對于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第一次帶回外公外婆家拜年,人們就格外地重視。

彝族歷來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彝族諺語說:“為人心坦蕩,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過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頓飯,就不能招待客人?!币虼耍兔褡宀粌H內(nèi)部有著傳統(tǒng)的友愛互助的風尚,而且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往來的傳統(tǒng)。年節(jié)時,他們習慣把附近兄弟民族的朋友請來,尊為上賓,熱情招待。主客席地而坐,邊飲酒邊吃肉,邊敘情,親同手足。彝族年雖然說是過三天,但實際上由于遠近親友絡(luò)繹不絕地拜年,有的人家直到一個月后,才慢慢過完。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