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最新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精選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17:17:13 頁碼:11
最新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精選16篇)
2023-11-19 17:17:13    小編:ZTFB

走過的每個階段都值得我們對過去進行總結,以便更好地迎接未來。人際關系的處理對于個人的成長和成功都非常重要。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些出色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學習和借鑒。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一

西安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zhì)公園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縣,總面積32平方公里,主要地質(zhì)遺跡類型為山崩地質(zhì)遺跡.翠華山距西安約23公里,是終南山的支峰,山上名勝古跡很多,風景如畫,因漢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稱太乙山。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zhì)雜巖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該斷層目前仍在活動,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吳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聳立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巖石質(zhì)堅性脆,又地處地震帶且多瀑雨,從而引起山體崩落?!秶Z》卷1《周語》篇就記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況:“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這里的山崩地質(zhì)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質(zhì)景觀如:山崩懸崖景觀、山崩石海景觀、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觀、山崩堰塞湖景觀、山崩瀑流景觀及山崩形成的各種造型奇石景觀等。

其山崩地貌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為國內(nèi)罕見,堪稱“山崩地質(zhì)博物館”。其不但在研究秦嶺和關中平原形成歷史、在研究山崩地質(zhì)作用類型上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由于園區(qū)內(nèi)環(huán)境幽、奇、險、奧,從而有重要的旅游價值、科普功能和地質(zhì)遺跡保護價值。陜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zhì)公園不僅擁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yōu)質(zhì)的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特色和地質(zhì)遺跡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fā)與保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陜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zhì)公園為20_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zhì)公園之一,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zhì)公園。20_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公園位于陜西省長安縣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qū)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zhì)作用最為發(fā)育的地區(qū)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guī)模之巨大,旅游價值之高,經(jīng)陜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nèi)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zhì)地貌博物館"之美稱。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形成的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俊,直沖云霄。"南望終南如翠屏環(huán)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陜西巡撫給乾隆奏章)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唐·王維《終南山》)翠華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有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牛背梁國家羚牛自然保護區(qū)的緩沖區(qū),也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和一級開發(fā)區(qū),陜西省著名風景名勝區(qū)。據(jù)《西京勝跡圖志》載,翠華山自秦漢唐王朝起被辟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園",長安八大寺院圍繞其周。漢武帝因"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于公元前120_年在翠華山拜謁太乙神,故翠華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至今在東南亞等世界華人地區(qū)享有盛名。

"終南毓秀太乙鐘靈,始悟翠華招漢武;冰洞垂凌龍湫池玉,應知勝景在長安"。陜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zhì)公園不僅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yōu)質(zhì)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特色和地質(zhì)遺跡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fā)與保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翠華山最佳旅游季節(jié):春可踏青,秋可郊游。夏去避暑,冬來滑雪。翠華山住宿:設有翠華山招待所和天池渡假村,也有農(nóng)家樂可供選擇 。

翠華山美食:翠華山景區(qū)內(nèi)有小吃一條街,街道干凈整齊,主要提供“長安小吃”, 食品花樣繁多,物美價廉。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陜西歷史博物館來參觀,我叫凱凱,是各位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導游員,能為大家服務我感到非常高興。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占地面積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舍為“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園林建筑群,參差錯落,典雅凝重,既表現(xiàn)了陜西的悠久歷史,又突出了盛唐長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國建筑學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館內(nèi)藏有文物37.5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8件,國家一級文物859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大家看,博物館門前的噴水池上方有“陜西歷史博物館”七個金字,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制造的。作為一座現(xiàn)代劃的大型歷史博物館,它有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diào);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動放火、防盜報警系統(tǒng);有文物修復保護科技中心和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有獨步海外的唐墓壁畫庫;有電腦控制、自動檢索的圖書館;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還建有六種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基本陳列的序言大廳。序言大廳不書一個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獅,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和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來昭示主題,構成獨特的無言之序。這頭巨型石獅是按唐順陵前的石獅以1:1比例原大復制的。順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

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展廳“史前時代”。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從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開始,經(jīng)中石器時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會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會的龍山文化,直到傳說中的三黃五帝,揭示了人類早期的起源和發(fā)展。

這個時期中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時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這邊走,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猿人頭蓋骨化石,是于1964年在藍田縣發(fā)現(xiàn)的,我們叫它為“藍田人”。這里是一個復制品,只有770毫升的腦容量,是我們現(xiàn)在正常人的一半。藍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們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當時發(fā)現(xiàn)頭蓋骨的地方。在展柜下面,我們看到了一組出自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它們看起來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簡單,只用于采集和狩獵。我們接下來看到的是距今7000~5020xx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當時繁盛的母系氏族社會。那個時代的人們已經(jīng)開始定居,并從事耕作和飼養(yǎng)動物,例如,狗、豬等,并且群居于村莊當中。經(jīng)過精致打磨的石質(zhì)工具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半坡遺址就是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這里我們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于半坡,包括這些精美的陶器。

參觀完“史前時期”,接下來我們走進的是奴隸社會的周代,而周朝是陜西歷史第一個朝代,陜西的文字歷史也從此開始。在這里看到的是一組青銅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西周達到了鼎盛。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稱周朝為青銅時代。這件青銅牛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個部位:牛身為器,牛尾為柄,牛舌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從底下為酒加熱,整個酒器生動地展示了周青銅鑄造業(yè)的高超水平。

接下來我們將走進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20xx年,實際上秦朝只輝煌了20xx年,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下面我們將在展柜看到大量的秦國文物,這里陳列了10個石鼓,頂圓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詩句,內(nèi)容多為歌頌秦人耕織作農(nóng)的生活,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著我們來到漢代展廳。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對以后各朝代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漢代的一件國寶—皇后之璽,這個潔白瑩潤的玉制印章是1968年在咸陽狼家溝漢高祖和呂后墓東側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璽”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藝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嘆服。

我們看到的下一個部分是魏、晉、南北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大家看這枚多面體煤精組印,是1981年在陜西旬陽城東門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個正方形,八個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楊堅和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李日丙,被尊稱為中國第一老丈人。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將走進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公元581~620xx年存在的隋朝,雖然是個短暫的王朝,但是偉大的唐朝卻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我們接下來將要看到的是唐都長安城,它占地面積83.1平方公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當時的長安城是現(xiàn)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過100萬。下面看到的是文明于世的唐三彩,而所謂的“三”不僅僅是三種顏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黃、褐、綠三種顏色為主,因為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地區(qū)較少,所以遺物不多非常珍貴,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接下來看到一套唐代金銀器—“鴛鴦蓮瓣紋金碗”。

它于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著唐代手工業(yè)的高超水平。它充分體現(xiàn)出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奢華。接下來我們將看到的是一組臨摹的唐墓壁畫,真品被收藏在壁畫庫里。我們看到的第一幅是“馬球圖”,共有20位騎馬的球手,在隊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擊馬球。馬球運動是在唐代的波斯傳入中國的,在唐代廣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歡打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長打馬球。但遺憾的是,這項運動在明代以后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是從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xiàn)了唐代官員接持外國使臣的場面。其中三位外來使者,第一位來自于羅馬,第二位來自于韓國或朝鮮,而最后一位是來自于中國東北的少數(shù)民族,這副壁畫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事務。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將會看到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zhèn)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件瑪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塊瑪瑙制作而成,以牛頭為首,并雕刻了獸角?,旇У馁|(zhì)地很硬,比我們知道的玉石都要硬,從這點來看,它的制作工藝的難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國僅存的一件。

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從宋朝開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對于封建王朝來說,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最后一件國寶—“青袖提梁倒注壺”,我叫它“奇妙的壺”。產(chǎn)自中國北方八大民窯之一的耀州窯。當我們仔細觀看時會發(fā)現(xiàn)這件壺沒有蓋子,所以很多朋友會問我怎樣注水。在左手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注水的示意圖。按照圖示,首先將壺倒轉過來,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梅花狀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從底部的小孔注進去的。另外,牡丹、一只鳳凰、一只獅子被裝飾在壺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視為花中之王,鳳凰在中國被視為鳥中之王,獅子在中國被視為獸中之王。這三王爭霸的倒流壺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手工藝品。

走到這,我們就結束了對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參觀,可以說我們用了15分鐘時間走過了陜西115萬年的歷史。從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人所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也了解了我們的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古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歷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愛國情緒呢?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請大家對我的講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三

黃河在內(nèi)蒙古急轉直下,將雄偉的黃土高原劃為東西兩半!陜北高原,正是這西邊的一半!

陜北高原地表破碎,由于缺少樹木,所以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有16萬噸的泥沙在此被滾滾黃河卷走,黃河也因此而得名!但正是這惡劣的環(huán)境,養(yǎng)育出了豪邁的陜北文化!

說起陜北文化,民歌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前些年從陜北走出的歌手——阿寶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臺,將陜北民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陜北是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陜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diào)三類。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陜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

陜北剪紙也獨具風格,是珍貴的地方文化遺產(chǎn),是享譽中外的剪紙精華,也是最具邊塞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為眾多剪紙愛好者追捧。

陜北也被譽為“革命圣地”,陜北地區(qū)是革命老區(qū),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過20xx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陜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內(nèi)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qū)內(nèi)的鳳凰山舊址、楊家?guī)X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

陜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qū)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shù)民族先后以戰(zhàn)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

現(xiàn)在陜北相繼有大型油,煤礦發(fā)現(xiàn),成為中國能源的新寵兒!

八百里秦川。

陜北往南,就是在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關中地區(qū)。

這塊土地上,演繹過一幕幕朝代交替的悲歡離合······。

陜西的首府———西安,走進它,你會為歷史遺存的完美博大所震撼!西安,古稱長安,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史書,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早在100多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藍田人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的半坡村,是中國氏族制的典型代表。西安歷史上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從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再到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演繹這一幕幕王朝興衰。中國的中心點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這里建了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宮,規(guī)模巨大的秦陵地宮,被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在漢唐時期,顯示全國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城市,“東有羅馬,西有長安”,是先古代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他無愧于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

現(xiàn)在,正義這里為中心,建立起了沿歐亞大陸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區(qū),推動了西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

陜南是指陜西南部地區(qū),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陜南從西往東依次是漢中、安康、商洛三地。

陜南的漢中等地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明顯的南方特征,主要栽種水稻,盛產(chǎn)桔子、茶葉。尤其是漢中,接近四川、重慶,通常采用四川方言。

陜西商洛位于陜西省東南部,主要河流為丹江,又稱漢江流域的一部分,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

早在商朝時期,漢中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年代中,漢中一度成為兵家爭戰(zhàn)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

漢中是漢家發(fā)祥地,歷史悠久。公元前320xx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由于這里在秦嶺淮河線以南,屬于長江流域,所以一年河水幾乎從不結冰,氣溫也很少降到零度以下。

這些就是陜西的景色,就是黃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四

在場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去參觀的法門寺。法門寺主要位于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zhèn),西距西安市120公里,東距寶雞市96公里。法門寺自古就因為安置有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被華夏王朝擁戴,而成為我國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

法門寺最早始建于東漢,寺因塔建。法門寺塔,有名“真身寶塔”,因藏有釋加牟尼的手指骨一節(jié)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我們剛進來的山門,又叫做“三門”,左右兩邊的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們,中間為空門,我們一般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由此而來。

現(xiàn)在我們站的這里的就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筑銅佛殿,大殿里供養(yǎng)的是釋加牟尼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在大殿兩邊還有十八羅漢像,所以銅佛殿也叫羅漢殿。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但是我們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門寺自古因安置于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稱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記載,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是其中的第五處。所以最初的法門寺叫阿育王寺,法門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門寺最早始建于東漢,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時唐太宗在這里重修了一座四級木塔供養(yǎng)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慶年間時崩毀,在明代萬歷年間,由法門寺僧人化緣重修了一座8棱13層的磚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時候,當?shù)卣疄榱酥匦捱@座塔的時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邊殘塔,87年在清理塔基準備重建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地宮,出土了四枚釋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寶。法門寺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下面就請大家到地宮拜一下佛指舍利。

現(xiàn)在法門寺地宮總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nèi)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fā)現(xiàn)的4枚佛骨,最令人矚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寶函內(nèi),長40.3毫米,上下俱通,豎置在進塔基銀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后室秘龕五重寶函的白玉棺內(nèi),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繪菩薩阿育王塔內(nèi),色澤形狀與第1、2枚相似。經(jīng)國家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堅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為影骨,是唐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與有同等的意義。

我們在參觀完法門寺地宮之后,就來到了法門寺的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它是1994年開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別代表五個方位東西南北,分別是不空成就,阿彌陀,八日如來,寶生佛,阿處佛,旁邊的是二十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下面我們就來到了大唐珍寶陳列,其中有44件國寶級文物,99件一級文物,它是陜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帳碑,它將地宮中的珍寶是誰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詳細地記載,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

除此之外,在唐代的絲織品也是相當珍貴的。但由于絲綢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繡,簇就是收縮的意思。就是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紋式再固定到絲綢的上面,就把這種織物稱為簇金繡。簇金繡的珍貴之處呢,第一就是它保護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們看,它的質(zhì)地是羅,上面的花紋全都是金絲繡的,但是,這種金絲可不是一般的金絲,它呢首先用純金絲在胎線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如果說中間的胎線為一米,那么金絲要纏3000轉。我們看到織物就是用這種復合線來織花紋的,曾經(jīng)做過一個測量,沒想到是這種簇金繡上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只有6四,6絲就是0.06毫米,比頭發(fā)絲還細。在現(xiàn)在世界上制作的這種金絲只有20絲在日本,中國只有70絲,沒有想到在唐代據(jù)文物顯示當時的拉絲技術已經(jīng)相當?shù)母?,已達到了6絲。(在唐代織金錦工藝精湛令人吃驚??楀\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僅為0.1毫米,比頭發(fā)還細。以絲線為芯,以金線一圈圈纏繞,一米長的金絲要繞3000多圈,武則天供奉的繡裙就是這種織品制成的。)

在這此東西里,最珍貴的文物是這件鎏金雙攏12環(huán)的錫杖,名為錫,其實它并不是錫做的,而是搖這個錫杖環(huán)的時候會發(fā)出淅淅的響聲,是以聲來命名的。錫杖的級別也是有區(qū)別的,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屬于世界錫杖之王,規(guī)格最高的錫杖,這枚錫杖全長為1.96米,重2390克,用了2兩金子和58兩銀子制成的,然而,代表錫杖級別高低的屬于杖首輪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見桃子形狀的叫鼓,這個錫杖總共有四個鼓,每個鼓上套了3個環(huán),4鼓12環(huán),4鼓12環(huán)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級別的法力——四諦12因緣,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這種級別的錫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加牟尼才有資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錫杖之王。

隊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貴的是這件鎏金捧真身菩薩。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手上有一個荷葉造型的托盤,盤子上有一塊純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經(jīng)考證是一位叫誠一的和尚給唐懿宗李崔送的39歲生日禮物。說它珍貴是因為這位菩薩還完成一樁重要的歷史使命,唐懿宗李崔當時為了迎請法門寺的舍利,曾經(jīng)說:“生得見舍利,死而無憾”。所以,舍利迎到長安之后,在興跪拜之禮的時候就是安置在菩薩手中所捧的荷葉盤之上,所以這尊菩薩也叫捧真身菩薩。

法門寺講到這里呢,也就接近尾聲了,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永恒的回憶!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五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位于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原上,南位鄉(xiāng)的東南部,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0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故稱茂陵。

茂陵是西漢11座帝王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稌x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币簿褪钦f,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diào)建筑工匠、藝術大師3000余人,工程規(guī)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jù)《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鄙鲜雠c今測量數(shù)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筑,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漢武帝陵坐西朝東,面向他的廣闊疆土,東西南北各有一條墓道,象征著他至高無上的地位。陵園分為兩重,都密布著從葬坑,地上還有陵廟寢殿等大小遺址。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nèi)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zhì)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稘h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于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焙唵蔚卣f,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包S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nèi)向,故曰題湊?!睗h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nèi),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跋簧辖早U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睗h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缎绿茣び菔滥蟼鳌芬草d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睆囊陨嫌涊d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jù)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jīng),盛在一個金箱內(nèi),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nèi),以致西漢末年家民起義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涌入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1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jié)熏爐均為稀世珍品。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shù)的詩文墨跡、楹聯(lián)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

【李夫人墓】。

外城之內(nèi)的西北,距離武帝陵504米處,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園里她的封土僅次于漢武帝。李夫人為漢武帝寵妃,中山(今河北)人。體形窈窕,擅長音樂,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態(tài)輕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樂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薦妹妹,“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時逢武帝的大姐陽信長公主在側,她就叫武帝召見了這位美人,從此,李夫人得寵。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紅顏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憐其夭壽,非常惋惜,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并追封她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禮厚葬。

李夫人墓,在興平市南位鎮(zhèn)張里村南部,東南500米為漢武帝茂陵,西側200米是馬村莊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huán)周兩層臺階,當?shù)厝朔Q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經(jīng)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占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nèi)收成臺,臺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豎碑,碑文中為:“漢李夫人莢陵”,系清乾時陜西巡撫畢沅題。這里英陵的“莢”字有爭議,經(jīng)研究考證,茲查《三輔黃圖·陵墓》載:“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陳直注引《水經(jīng)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弊鳌扒v陵”,似為誤字。按清畢沅撰《關中勝跡圖志》引《水經(jīng)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比绱丝磥?,還是以“英陵”為準。

【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xx年),是西漢武帝時期杰出的青年將領。8歲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zhàn)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zhàn)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zhàn)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xx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歿于軍中。武帝甚為傷感,為了表彰他的戰(zhàn)功,出殯之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發(fā)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從長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軍隊整齊地排列道路兩旁,文臣武將身著喪服,恭候迎送。并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個月之內(nèi)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nèi),創(chuàng)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強“山”的氣勢。墓上各種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簡練,氣勢渾厚,達到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化境,是我國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素為中外藝術大師所贊仰?;羧ゲ∧褂?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住于鄧州市張村鎮(zhèn)冠軍村西,據(jù)明代《嘉靖鄧州志》記載,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軍城內(nèi)?;羧ゲ∧冠5撞磕媳遍L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霍去病墓是現(xiàn)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xiàn)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chuàng)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shù)已不可考,現(xiàn)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種類和布置方式,有別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tài),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西漢各代皇帝墓前都沒有放置石刻,惟獨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臨終前向漢武帝提出請求才這樣做的。漢族是沒有在墓前放置石刻這一風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可能是因為他們生前長期在西域戰(zhàn)斗與生活,受西域少數(shù)民族文化影響,接受了西域風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鎮(zhèn)墓”這一觀念。到東漢以后,這種觀念被整個中原地區(qū)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現(xiàn)在的霍去病墓,從上到下,周圍百米,已是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墓地前建成園林式博物館,仿漢建筑錯落有致,曲徑回廊花木為伴,成為“aaaa”級茂陵旅游景區(qū)的核心。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六

華山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約120公里的華陰縣城南,是秦嶺的一個小支脈,因其西臨少華山,古稱太華。華山北瀕黃河、渭水,南連秦嶺,共有五峰,即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北峰云臺、中峰玉女,其海拔都在20_米以上。古書《山海經(jīng)》道“太華之山,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望若華然”;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說,華山“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因為古時候,“華”與“花”兩字是相通的。也有人說,華山起名于山頂?shù)纳徎ǔ亍?/p>

華山在五岳之中以雄險著稱,向有“華山天下雄”的盛譽。華山屬斷層山,由抗風化能力特別強的花崗巖組成。大約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秦嶺一帶發(fā)生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一個巨大的花崗巖體的侵入“巖株”,其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0公里,面積約150平方公里。至新生代,由于華山北麓渭河地塹不斷陷落,秦嶺山地幾經(jīng)抬升,使形成華山主體的花崗巖侵人體出露地表,并在第三紀新構造運動中大幅上升,加上大自然的風雨雕琢,形成險拔峻秀的山勢。

“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華山只有一條長約15公里的峪道可行,山路逶迤曲折,艱險崎嶇。玉泉院是游人登山的必經(jīng)之地,相傳在宋朝,道士賈得升為其師陳傳(號稀夷)建的祠。因院中泉水與華山上的玉井潛通而命名,亦名希夷祠。院內(nèi)長廊回合,殿宇、亭臺、秀石別致,溪流環(huán)繞,茂林修竹,環(huán)境幽雅,泉水清冽甘美??涤袨樵鴮懙溃骸肮瓤谇迦?,長廊回合樹無憂,泉聲岳色可忘世,讓與希夷睡萬秋。”

從玉泉院進山,南行2500米,有石門擋路,這就是五里關,人稱“第一關”。不遠處希夷峽谷,又有一道石門,僅容只身通過,號稱“華鐵門”,俗稱“第二關”。經(jīng)沙蘿坪、毛女洞、過云門,就到了青柯坪,路程恰為一半。前面西峰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北跳秦川,渭河如帶,黃河隱約可見?!拔髟缻槑V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坪東有塊“回心石”,石前萬丈陡崖直聳云端,令人望而生畏。游人至此,上則畏險,退則不舍,有徘徊猶豫之感。

從回心石挽索拾階而行就是華山第一天險——“千尺”。危崖峭壁、突兀凌空,高約20米,鑿有370多個石階,左右垂有鐵索,寬僅容身。仰望直巖嶄立,一線天開,俯視如臨深井,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與“千尺”緊鄰的“百尺峽”,其陡險之狀更甚于“千尺”,現(xiàn)在幾經(jīng)修整,已化險為夷?!袄暇鐪稀币彩堑巧奖亟?jīng)險路,依山傍壑,陡坡直上,鋪有570多個石階。相傳是當年太上老君在華山修煉,看到人們開山鑿道,十分艱辛,便以自己的青牛挽鐵犁,辟出這條山路,故名“老君犁溝”。當?shù)赜忻裰{曰:“千尺、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在“老君犁溝”的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崖壁太陡峭了,連猴子都發(fā)愁。

從北峰南上,要經(jīng)擦耳崖、上天梯和蒼龍峰等險道。在巖陡路窄的擦耳崖,人面壁挽索貼身而進,有時候巖石會擦著耳朵;至其盡頭壁立60°,登30級“石”,手足并用,稱之“天上梯”。過此不遠,就到了蒼龍嶺下,一道黑色的山脊,似蒼龍橫在空中,首尾各搭一山,上下長達1500米,登山道就開鑿在嶺脊上,徑寬不過1米,中突旁殺,兩側深壑千仞不辨水石,游人出沒于浮云游絲之中,令人無不驚嘆。

“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金鎖關形勢險要,是華山東峰、西峰和南峰的咽喉。在三峰之間是一片洼地,西面有鎮(zhèn)岳宮,它依山巖而建,松林籠罩,有名的“玉井”就在院中。每當雨季,玉井的水溢流出來,經(jīng)過“二十八宿潭”奔注東西兩峰之間,變成瀑布飛流直下,成為華山名勝。

西峰也叫蓮花峰,筆立千仞,懸絕異常,峰頂一巨石,上覆石葉,形如蓮花瓣,故稱蓮花峰。峰頂另有一大石,中部大凹,狀似刀削,名“斧劈石”,為“沉香劈山處”。神話“寶蓮燈”中,華山女神三圣母的兒子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地方。

東峰朝陽峰,山勢壯麗,古松參天,峰頂朝陽臺是觀日出的絕妙之處。每當破曉,火團冉冉升起,水光相映,霞光萬道,身臨其境頗有“江山如此多嬌”之感。峰東北有巨崖直垂,黃白相間,遠望五指分明,形如巨掌,因名“仙掌崖”。傳說是古代河神巨靈劈山開河之處。過去華山和中條山是連在一起的,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河神巨靈手托華山,足踏中條,劈山開河,使黃河東流大海。唐代大詩人李白贊頌道:“巨靈咆哮辟兩山,洪波奔流射東海?!狈鍠|側有險徑“鷂子翻身”通往博臺,為漢武帝時衛(wèi)叔卿下棋遺址,相傳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與陳摶在山上下過棋,宋王輸了華山,亦名下棋亭。

南峰是華山主峰,峰有二頂,分稱“落雁”與“松檜”,其中落雁峰海拔2200米,是華山最高峰。在絕頂之處“仰天池”旁的石壁上,鑲刻著“太華絕頂”、“登峰造極”、“兒視諸峰”、“洗手摩天”等明清和近代詩人題詞。

近年來,華山游客與日俱增,為緩解上山道路擁擠阻塞,建了華山黃甫峪旅游公路暨“智取華山”登山路,結束了自唐代以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七

西安鼓樓,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陜西鐘鼓樓導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陜西鐘鼓樓導游詞(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躇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1/16。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詩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詩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倡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3/16。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圣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虱、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5/16。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巢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也就詩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zhì)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詩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nèi)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也就詩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游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nèi)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吧。

成蔭,路的兩旁逝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jīng)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陜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jīng)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游客的的喜愛。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家可一定要品嘗一下當?shù)氐拿袼罪L味。

其實在回民小吃一條街上,還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飾品供大家選購,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飾品可謂是琳瑯滿目,種類多樣,比如這里還擺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飾品,那么大家可以買上一兩個作為來西安的紀念。于此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里的有很多有賣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紅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紅代表吉祥與如意,所以我想大家還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選購一些紀念品的。

剛才我們說到回民小吃一條街具有深厚的文化,那么大家誰知道它的來源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回民街曾經(jīng)就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迎來了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jié)、學生。那么這些人也就是后來的回民。據(jù)歷史記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后,在這一區(qū)域經(jīng)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這里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qū)。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qū)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門、明代西城門樓群、眾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廟、佛教西五臺、喇嘛教廣元寺等眾多文化遺跡。街區(qū)內(nèi)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qū)相映成趣。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有機統(tǒng)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經(jīng)過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相信通過對這一地帶文化的有效保護,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將會成為一個能夠體現(xiàn)我們西安的文化特色、黃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區(qū)。

接下來呢,我們將趕往我們的下一站——西安古城墻。在去古城墻的路上我會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沿途的景區(qū),那么值得一提的逝文化一條街,從西安鐘樓南行,快到南門時然后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的醒目對聯(lián),從這幅對聯(lián)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這條街的主題。顯而易見,書院門比我們剛才介紹的回民小吃一條街多了幾番詩韻在其中,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書院門游覽,或許大家會在這里有更多的收獲。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們本次的導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nèi)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xiàn)在樓內(nèi)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nèi)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恢復“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yōu)質(zhì)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huán)共20xx年,象征公元20xx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逝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15/16。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陜西鐘鼓樓導游詞(五)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大家就叫我x導吧。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參觀西安鐘樓吧!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兩層建筑就是鐘樓,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鐘樓高36米,逝色古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檐翹起,凌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艷奪目,美麗極了。鐘樓四周鮮花環(huán)繞,增添了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

基座是由巨大的城磚筑成,沿著基座北面的樓梯而上,我們便來到鐘樓樓身觀光臺,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鐘,重五噸,里面能容納五六個人,鐘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八卦圖案,渾厚洪亮的鐘聲好像悶雷滾動,告訴周邊的人們新一天的到來;如今,鐘聲祈禱老人的長壽、可以讓小孩健康快樂......一跨入展廳大門,就看見三排鐘從小到大的排列著,其中的一排鐘形狀大小一模一樣,但一排和一排形狀不同;周圍還有許多美麗的水墨畫和剛勁有力的書法,鐘和書畫向我們展現(xiàn)了明代人的技藝高超。站在鐘樓上極目遠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今天,我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鼓樓和鐘樓遙相呼應,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一起參觀西安鼓樓。

16/16。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僅供參考學習。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八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茂陵進行參觀,我叫王明,是各位參觀期間的導游員,祝愿大家在今天的游覽中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金人趙秉文有詩云:“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逼湓姷莱隽讼剃栐系臍v史場景。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著的蒼涼陵冢,人們似乎看到咸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zhàn)馬的嘶鳴聲,讀到咸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位于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咸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20xx年,歷經(jīng)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于咸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绔子弟斗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shù)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今興平縣南位鄉(xiāng)茂陵村,距興平縣城東15千米。西漢時,茂陵地屬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武帝在此建陵,故稱茂陵,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漢王朝達到了強盛的頂點。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采用獎勵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宏偉戰(zhàn)略,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jīng)濟上實行煮鹽、冶鐵、運輸和貿(mào)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開展對外貿(mào)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jié)h帝國以統(tǒng)一、繁榮、強大的姿態(tài)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筑宏偉,墓內(nèi)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開始修建茂陵園,在漢諸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修建時間最長,埋藏珍奇寶物最多。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顯得莊嚴穩(wěn)重。今實測,陵高46.5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寬35.5;墓冢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筑,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當時在陵園內(nèi)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營建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豪富遷居于此,人口達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xiàn)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shù)热说哪乖?。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nèi)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zhì)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包S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nèi)向,故曰題湊?!睗h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辫鲗m內(nèi),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睗h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nèi)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稘h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薄缎绿茣び菔滥蟼鳌芬草d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睆囊陨嫌涊d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jù)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jīng),盛在一個金箱內(nèi),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茂陵周圍有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等陪葬墓?;羧ゲ∧故侨珖攸c文物保護單位,1858年在這里建立了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18歲領兵作戰(zhàn),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zhàn)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wèi)青出征匈奴,曾先后6次出擊,終于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候?;羧ゲ∷罆r僅24歲?;羧ゲ?8歲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zhàn)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zhàn)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zhàn)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非常悲哀,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道“為冢像祁連山”的圣旨,可就忙壞了茂陵工地的指揮官、設計師、工藝師、雕刻家以及各類能工巧匠。于是在一個月之內(nèi)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nèi),創(chuàng)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于墓冢上下,這樣從靜態(tài)到生態(tài)就真像祁連山了。

歷代評價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墓前石刻現(xiàn)存16件,為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實物資料??杀孀R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臥象、短口魚、長口魚、獺、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

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為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tài),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zhèn)?。猛獸則表現(xiàn)兇猛,馬則表現(xiàn)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xiàn)溫順,神態(tài)各異。

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jiān)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后中國歷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后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劉開渠,著名作家賈平凹以及前輩文史大師郭沫若等,都曾對其有“嘆為觀止”的贊賞。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批巨雕中的“馬踏匈奴”、“躍馬”、“臥馬”,最受歷代學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認為這些“馬”的作品,可能出自漢武帝的授意。漢武帝癡愛寶馬,天下聞名。在中國歷史上,為能得到寶馬、良駒而出詩作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人。

茂陵博物館的收藏的國寶級文物主要有下面幾件要突出為大家介紹一下:

1、鎏金馬:1981年5月在平陽公主墓南,西吳鄉(xiāng)豆馬村農(nóng)民在平整土地時發(fā)現(xiàn)這件文物。高62厘米,長76厘米,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四腿直立,體態(tài)矯健。頭部造型甚為生動,粉鼻亮眼,兩耳豎立。史書記載其為“金馬”,系以西漢時大宛國的汗血馬為原型而精制的工藝品。這件國寶,現(xiàn)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2、鎏金銀高擎竹節(jié)熏爐:這件國寶文物與“鎏金馬”同時被發(fā)現(xiàn)。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口徑9厘米,蓋高6厘米。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周35字:“內(nèi)者未央尚臥,金黃涂竹節(jié)熏爐一具,并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nèi)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一周33字:“內(nèi)者未央尚臥,黃金涂竹節(jié)熏爐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3、錯金銀銅犀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長58.1厘米,寬20.4厘米。這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工藝品。1963年興平縣西吳鄉(xiāng)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土豪內(nèi)發(fā)現(xiàn)。這件國寶文物現(xiàn)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4、四神紋玉雕鋪首:此件國寶文物系于1975年在茂陵東側發(fā)現(xiàn),是一件極為精致的藍田玉工藝品,現(xiàn)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游客們,茂陵及茂陵博物館就為您講解到這里,灑下汗水、收獲友誼,歡迎您下次再來茂陵參觀。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九

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陜西咸陽茂陵。

導游詞。

希望能夠幫到您!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位于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原上,南位鄉(xiāng)的東南部,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0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故稱茂陵。

茂陵是西漢11座帝王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币簿褪钦f,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diào)建筑工匠、藝術大師3000余人,工程規(guī)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jù)《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鄙鲜雠c今測量數(shù)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筑,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漢武帝陵坐西朝東,面向他的廣闊疆土,東西南北各有一條墓道,象征著他至高無上的地位。陵園分為兩重,都密布著從葬坑,地上還有陵廟寢殿等大小遺址。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nèi)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zhì)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稘h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于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包S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nèi)向,故曰題湊?!睗h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nèi),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跋簧辖早U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缎绿茣び菔滥蟼鳌芬草d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睆囊陨嫌涊d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jù)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jīng),盛在一個金箱內(nèi),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nèi),以致西漢末年家民起義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涌入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1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jié)熏爐均為稀世珍品。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shù)的詩文墨跡、楹聯(lián)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

【李夫人墓】。

外城之內(nèi)的西北,距離武帝陵504米處,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園里她的封土僅次于漢武帝。李夫人為漢武帝寵妃,中山(今河北)人。體形窈窕,擅長音樂,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態(tài)輕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樂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薦妹妹,“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時逢武帝的大姐陽信長公主在側,她就叫武帝召見了這位美人,從此,李夫人得寵。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紅顏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憐其夭壽,非常惋惜,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并追封她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禮厚葬。

李夫人墓,在興平市南位鎮(zhèn)張里村南部,東南500米為漢武帝茂陵,西側200米是馬村莊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huán)周兩層臺階,當?shù)厝朔Q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經(jīng)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占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nèi)收成臺,臺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豎碑,碑文中為:“漢李夫人莢陵”,系清乾時陜西巡撫畢沅題。這里英陵的“莢”字有爭議,經(jīng)研究考證,茲查《三輔黃圖·陵墓》載:“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陳直注引《水經(jīng)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作“莢陵”,似為誤字。按清畢沅撰《關中勝跡圖志》引《水經(jīng)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比绱丝磥恚€是以“英陵”為準。

【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xx年),是西漢武帝時期杰出的青年將領。8歲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zhàn)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zhàn)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zhàn)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xx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歿于軍中。武帝甚為傷感,為了表彰他的戰(zhàn)功,出殯之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發(fā)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從長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軍隊整齊地排列道路兩旁,文臣武將身著喪服,恭候迎送。并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個月之內(nèi)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nèi),創(chuàng)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強“山”的氣勢。墓上各種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簡練,氣勢渾厚,達到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化境,是我國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素為中外藝術大師所贊仰?;羧ゲ∧褂?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住于鄧州市張村鎮(zhèn)冠軍村西,據(jù)明代《嘉靖鄧州志》記載,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軍城內(nèi)?;羧ゲ∧冠5撞磕媳遍L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霍去病墓是現(xiàn)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xiàn)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chuàng)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shù)已不可考,現(xiàn)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羧ゲ∧骨笆竦姆N類和布置方式,有別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tài),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西漢各代皇帝墓前都沒有放置石刻,惟獨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臨終前向漢武帝提出請求才這樣做的。漢族是沒有在墓前放置石刻這一風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可能是因為他們生前長期在西域戰(zhàn)斗與生活,受西域少數(shù)民族文化影響,接受了西域風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鎮(zhèn)墓”這一觀念。到東漢以后,這種觀念被整個中原地區(qū)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現(xiàn)在的霍去病墓,從上到下,周圍百米,已是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墓地前建成園林式博物館,仿漢建筑錯落有致,曲徑回廊花木為伴,成為“aaaa”級茂陵旅游景區(qū)的核心。

【=。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十

茂陵位于興平市以東20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暑假的一天,我們中華小記者一起參觀了茂陵博物館。

伴著清晨的微風,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坐著汽車來到了茂陵。一路上,秀麗的風光不時引起同伴們的贊嘆??粗鴿h武帝陵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清楚,我真想趕快到達目的地。

汽車開到了博物館門前,我們像出籠的`小鳥。啊!來參觀的人可真多,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摩肩接踵,駱繹不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音樂噴泉,泉水隨著音樂有節(jié)奏的擺動,真是美麗極了。

一進博物館大門,最先看到的是琳池島嶼。泉水像一條瀑布由上流下,不時有幾只白鴿停在上面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我快步走上前去,看見琳池里的魚兒正在跳躍,在導游的解說下,我們環(huán)繞琳池跺腳,只見魚兒們馬上追逐過來。這就是茂陵一絕--魚追游人。

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東西兩座展室。東展室為“茂陵珍貴文物展覽”,陳列了以鎏金馬為代表的西漢最佳、最典型的文物;西展室主要是銅器、鐵器和玉石工藝等,其中有一個憨態(tài)可掬的西漢白玉豬十分可愛,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出了展室,我們來到了石雕群。一塊塊巨大的精美石刻,神氣活現(xiàn),栩栩如生:馬踏匈奴、臥馬、躍馬共計17件大型石刻。在導游魏叔叔的講解下,我們知道了這些巨型石刻竟然是我國歷史上最大、最全、最有歷史價值的石刻群,這獨一無二的西漢石刻藝術,不知凝聚著多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才智呵!

接著,我們在老師的的帶領下,興致勃勃的登上了霍去病墓和漢武帝陵。站在高處,極目遠眺,茂陵全景盡收眼底,使人心曠神怡,真有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

時間過得真快,眼又到了回家的時刻,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了茂陵。一路上,我思緒萬千,這里的一切無不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我長大后,要保護好我們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來觀光。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十一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陜西省咸陽興平市。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陜西咸陽茂陵。

導游詞。

希望能夠幫到您!

茂陵博物館位于陜西省咸陽與興平之間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約40公里,位于霍去病墓前,是一座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聲海內(nèi)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

茂陵博物館是融文物、古建、園林為一體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為全國最早的西漢歷史文物與陵墓現(xiàn)場保護管理機構。館藏文物數(shù)量多、品位高,展品絢麗多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藝術結晶。

四十多年來,茂陵博物館從原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擴大到121486平方米,建筑面積由原來的200平方米發(fā)展到15805平方米,館藏文物由原來的20件增加到4100余件,國寶級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馬、玉雕鋪首、四神空心磚、陶水管等多次到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摩納哥、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展出,引起轟動。

博物館園林景色宜人,仿漢建筑群林立,亭臺樓閣,碧波蕩漾,蒼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園林于一體的著名旅游觀光勝地。游覽內(nèi)容豐富,“戲觀茂陵一絕、琳池魚追游人”,千年編鐘展演,聆聽悅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橋噴泉迷人;欣賞《漢武帝事跡造像展覽》,領略西漢盛世風采,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國家領導人李瑞環(huán)來茂陵視察時,欣喜的說:“茂陵不光有個很好的博物館,還有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我走到那里,就把茂陵宣傳到那里,全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應建成這樣的博物館?!?/p>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位于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原上,南位鄉(xiāng)的東南部,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0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故稱茂陵。

茂陵是西漢11座帝王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币簿褪钦f,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diào)建筑工匠、藝術大師3000余人,工程規(guī)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jù)《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鄙鲜雠c今測量數(shù)字基本相符??傉嫉孛娣e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筑,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漢武帝陵坐西朝東,面向他的廣闊疆土,東西南北各有一條墓道,象征著他至高無上的地位。陵園分為兩重,都密布著從葬坑,地上還有陵廟寢殿等大小遺址。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nèi)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zhì)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漢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于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焙唵蔚卣f,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包S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nèi)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辫鲗m內(nèi),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跋簧辖早U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缎绿茣び菔滥蟼鳌芬草d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睆囊陨嫌涊d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jù)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jīng),盛在一個金箱內(nèi),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nèi),以致西漢末年家民起義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涌入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1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jié)熏爐均為稀世珍品。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shù)的詩文墨跡、楹聯(lián)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

外城之內(nèi)的西北,距離武帝陵504米處,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園里她的封土僅次于漢武帝。李夫人為漢武帝寵妃,中山(今河北)人。體形窈窕,擅長音樂,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態(tài)輕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樂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薦妹妹,“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時逢武帝的大姐陽信長公主在側,她就叫武帝召見了這位美人,從此,李夫人得寵。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紅顏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憐其夭壽,非常惋惜,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并追封她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禮厚葬。

李夫人墓,在興平市南位鎮(zhèn)張里村南部。東南500米為漢武帝茂陵,西側200米是馬村莊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huán)周兩層臺階,當?shù)厝朔Q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經(jīng)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占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nèi)收成臺,臺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豎碑,碑文中為:“漢李夫人莢陵”,系清乾時陜西巡撫畢沅題。這里英陵的“莢”字有爭議,經(jīng)研究考證,茲查《三輔黃圖·陵墓》載:“李夫人墓,俗名英陵?!标愔弊⒁端?jīng)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弊鳌扒v陵”,似為誤字。按清畢沅撰《關中勝跡圖志》引《水經(jīng)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比绱丝磥?,還是以“英陵”為準。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19年),是西漢武帝時期杰出的青年將領。8歲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zhàn)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zhàn)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zhàn)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19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歿于軍中。武帝甚為傷感,為了表彰他的戰(zhàn)功,出殯之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發(fā)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從長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軍隊整齊地排列道路兩旁,文臣武將身著喪服,恭候迎送。并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個月之內(nèi)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nèi),創(chuàng)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強“山”的氣勢。墓上各種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簡練,氣勢渾厚,達到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化境,是我國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素為中外藝術大師所贊仰?;羧ゲ∧褂?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住于鄧州市張村鎮(zhèn)冠軍村西,據(jù)明代《嘉靖鄧州志》記載,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軍城內(nèi)。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羧ゲ∧故乾F(xiàn)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xiàn)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chuàng)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shù)已不可考,現(xiàn)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種類和布置方式,有別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tài),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西漢各代皇帝墓前都沒有放置石刻,惟獨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臨終前向漢武帝提出請求才這樣做的。漢族是沒有在墓前放置石刻這一風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可能是因為他們生前長期在西域戰(zhàn)斗與生活,受西域少數(shù)民族文化影響,接受了西域風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鎮(zhèn)墓”這一觀念。到東漢以后,這種觀念被整個中原地區(qū)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現(xiàn)在的霍去病墓,從上到下,周圍百米,已是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墓地前建成園林式博物館,仿漢建筑錯落有致,曲徑回廊花木為伴,成為“aaaa”級茂陵旅游景區(qū)的核心。

霍去病墓前的這組大型石雕作品,是我國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時間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藝術珍品。它們都是用巨石,按其自然形狀順勢雕琢而成。刀法含蓄有力,刻工流暢,線條清晰,寓意深刻。有的注意形式,有的突出表象,有形有態(tài),生動活潑,是漢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貴的重大文化遺產(chǎn),空前啟后的“國之瑰寶”。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國家文物局鑒定為“國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劉開渠,著名作家賈平凹以及前輩文史大師郭沫若等,都曾對其有“嘆為觀止”的贊賞。這批巨雕中的“馬踏匈奴”、“躍馬”、“臥馬”,最受歷代學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認為這些“馬”的作品,可能出自漢武帝的授意。漢武帝癡愛寶馬,天下聞名。在中國歷史上,為能得到寶馬、良駒而出詩作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人。

這些石雕采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zhì),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tài)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shù)量最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nèi)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余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墳墓所象征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xiàn)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xiàn)戰(zhàn)斗的激烈殘酷,或表現(xiàn)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

霍去病墓前石刻很顯然已脫離了石刻藝術的初級、原始階段,其藝術構思、表現(xiàn)手法、雕刻技法已達到相當成熟的水平。正如現(xiàn)代的根雕一樣,選材本身已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中造型構思的首要組成部分,西漢的藝術工匠們顯然已經(jīng)駕輕道熟地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石刻上有兩處題銘,一為“左司馬”,一為“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梢娺@批石雕出于官府工匠之手。而宿伯牙和霍巨孟兩位山東人極有可能就是石雕工匠中的兩位作者。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總數(shù)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發(fā)現(xiàn)7件。

衛(wèi)青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12019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稱“帝國雙璧”,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zhàn),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衛(wèi)青開啟了漢對匈戰(zhàn)爭的新篇章,七戰(zhàn)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

元封五年(前12019年),一代名將衛(wèi)青離開人間。他死后,武帝下令按國葬禮儀將其葬于自己的陰宅茂陵旁邊,形似廬山,以紀念他打擊匈奴立下的汗馬功勞,可見武帝對其情誼之深。

衛(wèi)青墓位于茂陵東北1公里處,東緊鄰霍去病墓。衛(wèi)青的封土為覆斗形,北面有一個兩層臺。墓為山形,《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為冢像廬山”。經(jīng)過2019年的風化,山的形狀看得并不真切。高24.72米,東邊邊長113.5米,南邊邊長90米,北邊邊長67.6米,西邊邊長62米。占地總面積為8064.55平方米,體積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北面中腰有平臺,遙望之如一小山。。

墓前立一墓碑,寫有“漢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衛(wèi)公青墓”十四個字,是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續(xù)《資治通鑒》的作者)所立。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十二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是講解當?shù)氐幕厩闆r,介紹風土人情的文章。那么一遍條理清晰的導游詞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陜西茂陵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位于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原上,南位鄉(xiāng)的東南部,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0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故稱茂陵。

茂陵是西漢11座帝王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diào)建筑工匠、藝術大師3000余人,工程規(guī)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jù)《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鄙鲜雠c今測量數(shù)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筑,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漢武帝陵坐西朝東,面向他的廣闊疆土,東西南北各有一條墓道,象征著他至高無上的地位。陵園分為兩重,都密布著從葬坑,地上還有陵廟寢殿等大小遺址。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nèi)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zhì)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稘h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于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包S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nèi)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辫鲗m內(nèi),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跋簧辖早U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睗h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jù)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jīng),盛在一個金箱內(nèi),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nèi),以致西漢末年家民起義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涌入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1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jié)熏爐均為稀世珍品。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shù)的詩文墨跡、楹聯(lián)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

外城之內(nèi)的西北,距離武帝陵504米處,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園里她的封土僅次于漢武帝。李夫人為漢武帝寵妃,中山(今河北)人。體形窈窕,擅長音樂,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態(tài)輕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樂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薦妹妹,“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時逢武帝的大姐陽信長公主在側,她就叫武帝召見了這位美人,從此,李夫人得寵。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紅顏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憐其夭壽,非常惋惜,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并追封她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禮厚葬。

李夫人墓,在興平市南位鎮(zhèn)張里村南部,東南500米為漢武帝茂陵,西側200米是馬村莊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huán)周兩層臺階,當?shù)厝朔Q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經(jīng)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占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nèi)收成臺,臺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豎碑,碑文中為:“漢李夫人莢陵”,系清乾時陜西巡撫畢沅題。這里英陵的“莢”字有爭議,經(jīng)研究考證,茲查《三輔黃圖·陵墓》載:“李夫人墓,俗名英陵?!标愔弊⒁端?jīng)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弊鳌扒v陵”,似為誤字。按清畢沅撰《關中勝跡圖志》引《水經(jīng)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如此看來,還是以“英陵”為準。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是西漢武帝時期杰出的青年將領。8歲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zhàn)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zhàn)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zhàn)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歿于軍中。武帝甚為傷感,為了表彰他的戰(zhàn)功,出殯之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發(fā)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從長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軍隊整齊地排列道路兩旁,文臣武將身著喪服,恭候迎送。并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個月之內(nèi)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nèi),創(chuàng)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強“山”的氣勢。墓上各種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簡練,氣勢渾厚,達到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化境,是我國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素為中外藝術大師所贊仰?;羧ゲ∧褂?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住于鄧州市張村鎮(zhèn)冠軍村西,據(jù)明代《嘉靖鄧州志》記載,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軍城內(nèi)?;羧ゲ∧冠5撞磕媳遍L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羧ゲ∧故乾F(xiàn)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xiàn)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chuàng)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shù)已不可考,現(xiàn)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羧ゲ∧骨笆竦姆N類和布置方式,有別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tài),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西漢各代皇帝墓前都沒有放置石刻,惟獨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臨終前向漢武帝提出請求才這樣做的。漢族是沒有在墓前放置石刻這一風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可能是因為他們生前長期在西域戰(zhàn)斗與生活,受西域少數(shù)民族文化影響,接受了西域風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鎮(zhèn)墓”這一觀念。到東漢以后,這種觀念被整個中原地區(qū)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現(xiàn)在的霍去病墓,從上到下,周圍百米,已是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墓地前建成園林式博物館,仿漢建筑錯落有致,曲徑回廊花木為伴,成為“aaaa”級茂陵旅游景區(qū)的核心。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十三

驪山是中國的名山之一,她是唐華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有千畝側柏林、驪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其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驪山均留下烙印,古跡遺址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范、地熱溫泉極具魅力?!绑P山云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個荒冢掩皇王?!惫粝壬倪@兩句詩恰到好處地向人們訴說著驪山的歷史。這里已構成了一處殊堪神往的旅游勝地。

上山有臺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nèi),故此稱之為降圣閣,也叫朝元閣。殿內(nèi)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xiàn)玉像保存在陜西博物館內(nèi)。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fā)生在這里。

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里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臺后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巖石受流水沖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jù)傳,該寺建于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著來到位于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jù)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

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征,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唐華清宮御湯建筑遺址。經(jīng)考古專家發(fā)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nèi)發(fā)現(xiàn)5個湯池遺址,并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于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nèi)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fā)時,蔣介石住地。

驪山森林公園管理處近年來本著“遵循驪山景區(qū)文脈,打造觀景讀史精品,以優(yōu)質(zhì)服務爭創(chuàng)驪山再度輝煌”的原則,加大了對驪山的開發(fā)包裝力度,各項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堪稱一流,景觀內(nèi)涵讓您嘆為觀止,她以其秀美深遂,成為賞景抒懷展示中華歷史的大舞臺。

國內(nèi)外朋友們,“驪山人”真誠歡迎您,我們將以“游客為上帝”的宗旨,為您提供最優(yōu)質(zhì)的服務,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最佳的旅游秩序,讓您盡興而來,滿意而歸.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十四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jīng)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后來,為了區(qū)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jīng)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并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nèi),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于安仁坊,與位于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zhàn)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nèi),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fā)愿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陜西西寧衛(wèi)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里殿堂荒廢,遂發(fā)愿重修。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賜寺名?!半焚n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qū)發(fā)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jīng)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xiàn)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guī)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jīng)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黨撤離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十五

陜西商洛位于陜西省東南部,主要河流為丹江,又稱漢江流域的一部分,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下面是2016陜西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陜西歷史博物館來參觀,我叫凱凱,是各位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導游員,能為大家服務我感到非常高興。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占地面積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舍為"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園林建筑群,參差錯落,典雅凝重,既表現(xiàn)了陜西的悠久歷史,又突出了盛唐長安的古老文化。是由中國建筑學界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著名設計師張錦秋女士設計的。館內(nèi)藏有文物37.5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8件,國家一級文物859件,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大家看,博物館門前的噴水池上方有"陜西歷史博物館"七個金字,這是集郭沫若先生的字而制造的。作為一座現(xiàn)代劃的大型歷史博物館,它有可控制溫、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diào);有多功能照明和自動放火、防盜報警系統(tǒng);有文物修復保護科技中心和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有獨步海外的唐墓壁畫庫;有電腦控制、自動檢索的圖書館;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還建有六種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基本陳列的序言大廳。序言大廳不書一個文字,以昂首挺立的巨型石獅,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和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來昭示主題,構成獨特的無言之序。這頭巨型石獅是按唐順陵前的石獅以1:1比例原大復制的。順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

首先,我們進入第一展廳"史前時代"。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從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開始,經(jīng)中石器時期的大荔人,再到母系氏族社會的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會的龍山文化,直到傳說中的三黃五帝,揭示了人類早期的起源和發(fā)展。

這個時期中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時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這邊走,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猿人頭蓋骨化石,是于1964年在藍田縣發(fā)現(xiàn)的,我們叫它為"藍田人"。這里是一個復制品,只有770毫升的腦容量,是我們現(xiàn)在正常人的一半。藍田人是目前已知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我們看到背景的照片就是當時發(fā)現(xiàn)頭蓋骨的地方。在展柜下面,我們看到了一組出自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它們看起來非常的粗糙,所以它的用途非常簡單,只用于采集和狩獵。我們接下來看到的是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它反映了當時繁盛的母系氏族社會。那個時代的人們已經(jīng)開始定居,并從事耕作和飼養(yǎng)動物,例如,狗、豬等,并且群居于村莊當中。經(jīng)過精致打磨的石質(zhì)工具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半坡遺址就是這一文明的典型代表。這里我們看到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于半坡,包括這些精美的陶器。

參觀完"史前時期",接下來我們走進的是奴隸社會的周代,而周朝是陜西歷史第一個朝代,陜西的文字歷史也從此開始。在這里看到的是一組青銅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西周達到了鼎盛。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稱周朝為青銅時代。這件青銅牛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巧妙的利用了牛身的各個部位:牛身為器,牛尾為柄,牛舌為流,四足站立,可以直接從底下為酒加熱,整個酒器生動地展示了周青銅鑄造業(yè)的高超水平。

接下來我們將走進秦朝。秦朝距今公元前220~206年,實際上秦朝只輝煌了15年,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下面我們將在展柜看到大量的秦國文物,這里陳列了10個石鼓,頂圓底平,四面刻有四言詩句,內(nèi)容多為歌頌秦人耕織作農(nóng)的生活,稱為"石鼓文",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石刻文字。

接著我們來到漢代展廳。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對以后各朝代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漢代的一件國寶—皇后之璽,這個潔白瑩潤的玉制印章是1968年在咸陽狼家溝漢高祖和呂后墓東側出土的,印章上刻有"皇后之璽"四字,似"螭虎"形,它那精美的工藝和造型至今仍然叫人嘆服。

我們看到的下一個部分是魏、晉、南北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大家看這枚多面體煤精組印,是1981年在陜西旬陽城東門外出土的。印章共有二十四面,其中十六個正方形,八個三角形,印章的主人是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胤,隋文帝楊堅和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李日丙,被尊稱為中國第一老丈人。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將走進第三展室,首先看到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公元581~618年存在的隋朝,雖然是個短暫的王朝,但是偉大的唐朝卻恰恰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我們接下來將要看到的是唐都長安城,它占地面積83.1平方公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當時的長安城是現(xiàn)在西安城的9.3倍,人口超過100萬。下面看到的是文明于世的唐三彩,而所謂的"三"不僅僅是三種顏色,而"三"在古代是多的意思。唐三彩以黃、褐、綠三種顏色為主,因為流行的時間較短,燒制的地區(qū)較少,所以遺物不多非常珍貴,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接下來看到一套唐代金銀器—"鴛鴦蓮瓣紋金碗"。

它于1970年在西安市郊出土,代表著唐代手工業(yè)的高超水平。它充分體現(xiàn)出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奢華。接下來我們將看到的是一組臨摹的唐墓壁畫,真品被收藏在壁畫庫里。我們看到的第一幅是"馬球圖",共有20位騎馬的球手,在隊伍最前面的5位球手正在追擊馬球。馬球運動是在唐代的波斯傳入中國的,在唐代廣泛流行,甚至女性也都很喜歡打馬球。唐代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的15位皇帝都很擅長打馬球。但遺憾的是,這項運動在明代以后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是從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xiàn)了唐代官員接持外國使臣的場面。其中三位外來使者,第一位來自于羅馬,第二位來自于韓國或朝鮮,而最后一位是來自于中國東北的少數(shù)民族,這副壁畫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事務。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將會看到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zhèn)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這件瑪瑙杯是由天然的整塊瑪瑙制作而成,以牛頭為首,并雕刻了獸角。瑪瑙的質(zhì)地很硬,比我們知道的玉石都要硬,從這點來看,它的制作工藝的難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它也是中國僅存的一件。

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宋元明清展室。而從宋朝開始西安就不再是首都了,但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對于封建王朝來說,它仍然是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最后一件國寶—"青袖提梁倒注壺",我叫它"奇妙的壺"。產(chǎn)自中國北方八大民窯之一的耀州窯。當我們仔細觀看時會發(fā)現(xiàn)這件壺沒有蓋子,所以很多朋友會問我怎樣注水。在左手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注水的示意圖。按照圖示,首先將壺倒轉過來,我們將會看到一個梅花狀的小孔,成u形管,所以水就是從底部的小孔注進去的。另外,牡丹、一只鳳凰、一只獅子被裝飾在壺身上。其中,牡丹花被視為花中之王,鳳凰在中國被視為鳥中之王,獅子在中國被視為獸中之王。這三王爭霸的倒流壺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手工藝品。

走到這,我們就結束了對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的參觀,可以說我們用了15分鐘時間走過了陜西115萬年的歷史。從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人所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也了解了我們的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古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對歷史多了一分了,大家是否在心中也生起了一分愛國情緒呢?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也請大家對我的講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各位團友:

今天我們將旅行被譽為"石作蓮花云作臺"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于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岳,是我國五岳之一,因山峰做作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評為全國景致名勝40佳之一。即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懂得到一些華山的情形,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體現(xiàn)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憧憬和崇敬。

華南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全部山體線條簡練,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山"。

說到奇,它是由一塊宏大的完全的花崗巖形成。古人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東、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立矗立,"勢飛向云外,影倒黃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guī)r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風箏翻身"以及在峭壁懸?guī)r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樣。"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途徑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崎嶇,艱險曲折,不少地方真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西岳除了有絢麗的天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盛的歷史文明積淀,人文景觀亙古未有。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jù)說因這里的泉水與山頂?shù)挠窬嗤ǎ|(zhì)清洌甜蜜,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緣華山的必經(jīng)之地。相傳為隱士陳摶所建。院內(nèi)殿宇亭臺、回廊波折,泉水淙淙,是游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面到的東道院、鎮(zhèn)岳宮都是道教的運動場合,現(xiàn)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造多是清代乾隆年間從新建筑的。

各位友人,我們現(xiàn)在位于五峰之一北峰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里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興許是很多人都會意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里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轉意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yōu)樵谇捅谏祥_鑿的狹小的石梯,眼看山路回旋而上,許多意志單薄的游客來到這里都會翻然悔悟望山興嘆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已達到了北峰。經(jīng)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jīng)對華山的險有了必定的認識了吧。北峰雙名云臺峰,海拔1550米,這里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云狀,因恰似一座云臺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著十分主要的地輿地位,它把守的四峰的要樞。我們眼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起源于景片《智取華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傳說年齡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精美的簫聲贏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傾慕,使她廢棄了豪華舒服的宮廷生涯,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后二人修煉羽化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而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捐軀樹等。因為這則俏麗的戀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肅穆、深厚之后又被賦于了一些浪漫與溫順。

經(jīng)中峰,我陪伴大家去東峰參觀。

東峰,又稱旭日峰,峰頂有向陽臺,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jù)傳是眾多仙人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說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山人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峰,上有棋臺,那就是他們下棋的處所。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神仙,二人經(jīng)由商討,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成果輸給了陳摶,按當時訂破的前提,華山自此成為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峰的東崖上,有一自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這只巨掌20余丈,五指錯落不齊,中指直貫高峰,每當日光照耀,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據(jù)說在良久以前,華山跟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當初咱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華山最頂峰,海拔2160米,來到這里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云"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仰頭紅日近,昂首白云低"。這里四處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shù)里,濃陰密閉?,F(xiàn)在我們面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憊"。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不過人的膽量和動搖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長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為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說《射雕好漢傳》中描述的"華山論劍"大略也是產(chǎn)生在南峰。

我們現(xiàn)在來到是華山的精髓局部。西峰,又稱蓮花峰,得名于峰頂翠云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峰奇撥陡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處有"摘星臺",登臺鳥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后曾寫下"華山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涯來"的漂亮詩句。

黃河在內(nèi)蒙古急轉直下,將雄偉的黃土高原劃為東西兩半!陜北高原,正是這西邊的一半!

陜北高原地表破碎,由于缺少樹木,所以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有16萬噸的泥沙在此被滾滾黃河卷走,黃河也因此而得名!但正是這惡劣的環(huán)境,養(yǎng)育出了豪邁的陜北文化!

說起陜北文化,民歌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前些年從陜北走出的歌手——阿寶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臺,將陜北民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陜北是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陜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diào)三類。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陜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

陜北剪紙也獨具風格,是珍貴的地方文化遺產(chǎn),是享譽中外的剪紙精華,也是最具邊塞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為眾多剪紙愛好者追捧。

陜北也被譽為"革命圣地",陜北地區(qū)是革命老區(qū),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陜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內(nèi)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qū)內(nèi)的鳳凰山舊址、楊家?guī)X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

陜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qū)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shù)民族先后以戰(zhàn)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

現(xiàn)在陜北相繼有大型油,煤礦發(fā)現(xiàn),成為中國能源的新寵兒!

八百里秦川。

陜北往南,就是在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關中地區(qū)。

這塊土地上,演繹過一幕幕朝代交替的悲歡離合······。

陜西的首府———西安,走進它,你會為歷史遺存的完美博大所震撼!西安,古稱長安,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史書,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早在100多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藍田人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的半坡村,是中國氏族制的典型代表。西安歷史上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從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再到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演繹這一幕幕王朝興衰。中國的中心點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這里建了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宮,規(guī)模巨大的秦陵地宮,被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在漢唐時期,顯示全國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城市,"東有羅馬,西有長安",是先古代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他無愧于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

現(xiàn)在,正義這里為中心,建立起了沿歐亞大陸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區(qū),推動了西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

陜南是指陜西南部地區(qū),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陜南從西往東依次是漢中、安康、商洛三地。

陜南的漢中等地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明顯的南方特征,主要栽種水稻,盛產(chǎn)桔子、茶葉。尤其是漢中,接近四川、重慶,通常采用四川方言。

陜西商洛位于陜西省東南部,主要河流為丹江,又稱漢江流域的一部分,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

早在商朝時期,漢中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年代中,漢中一度成為兵家爭戰(zhàn)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

漢中是漢家發(fā)祥地,歷史悠久。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由于這里在秦嶺淮河線以南,屬于長江流域,所以一年河水幾乎從不結冰,氣溫也很少降到零度以下。

這些就是陜西的景色,就是黃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

陜西茂陵的導游詞通用篇十六

茂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shù)热说哪乖帷O旅媸切【幨占淼?0xx年5篇陜西茂陵的。

導游詞。

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位于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原上,南位鄉(xiāng)的東南部,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0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故稱茂陵。

茂陵是西漢11座帝王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稌x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diào)建筑工匠、藝術大師3000余人,工程規(guī)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jù)《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鄙鲜雠c今測量數(shù)字基本相符??傉嫉孛娣e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筑,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漢武帝陵坐西朝東,面向他的廣闊疆土,東西南北各有一條墓道,象征著他至高無上的地位。陵園分為兩重,都密布著從葬坑,地上還有陵廟寢殿等大小遺址。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nèi)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zhì)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稘h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于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焙唵蔚卣f,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包S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nèi)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辫鲗m內(nèi),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跋簧辖早U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缎绿茣び菔滥蟼鳌芬草d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睆囊陨嫌涊d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jù)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jīng),盛在一個金箱內(nèi),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由于陪葬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nèi),以致西漢末年家民起義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涌入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1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jié)熏爐均為稀世珍品。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shù)的詩文墨跡、楹聯(lián)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

【李夫人墓】。

外城之內(nèi)的西北,距離武帝陵504米處,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園里她的封土僅次于漢武帝。李夫人為漢武帝寵妃,中山(今河北)人。體形窈窕,擅長音樂,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態(tài)輕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樂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薦妹妹,“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時逢武帝的大姐陽信長公主在側,她就叫武帝召見了這位美人,從此,李夫人得寵。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紅顏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憐其夭壽,非常惋惜,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并追封她為孝武皇后,并以皇后之禮厚葬。

李夫人墓,在興平市南位鎮(zhèn)張里村南部,東南500米為漢武帝茂陵,西側200米是馬村莊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huán)周兩層臺階,當?shù)厝朔Q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經(jīng)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占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nèi)收成臺,臺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豎碑,碑文中為:“漢李夫人莢陵”,系清乾時陜西巡撫畢沅題。這里英陵的“莢”字有爭議,經(jīng)研究考證,茲查《三輔黃圖·陵墓》載:“李夫人墓,俗名英陵?!标愔弊⒁端?jīng)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弊鳌扒v陵”,似為誤字。按清畢沅撰《關中勝跡圖志》引《水經(jīng)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如此看來,還是以“英陵”為準。

【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xx年),是西漢武帝時期杰出的青年將領。8歲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zhàn)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zhàn)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zhàn)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xx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歿于軍中。武帝甚為傷感,為了表彰他的戰(zhàn)功,出殯之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發(fā)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從長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軍隊整齊地排列道路兩旁,文臣武將身著喪服,恭候迎送。并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個月之內(nèi)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nèi),創(chuàng)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于墓冢上下,以加強“山”的氣勢。墓上各種巨型的石刻群,手法簡練,氣勢渾厚,達到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化境,是我國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素為中外藝術大師所贊仰?;羧ゲ∧褂?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住于鄧州市張村鎮(zhèn)冠軍村西,據(jù)明代《嘉靖鄧州志》記載,霍去病墓于州西北四十里冠軍城內(nèi)。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羧ゲ∧故乾F(xiàn)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布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xiàn)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chuàng)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shù)已不可考,現(xiàn)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羧ゲ∧骨笆竦姆N類和布置方式,有別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tài),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西漢各代皇帝墓前都沒有放置石刻,惟獨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臨終前向漢武帝提出請求才這樣做的。漢族是沒有在墓前放置石刻這一風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張騫墓前發(fā)現(xiàn),可能是因為他們生前長期在西域戰(zhàn)斗與生活,受西域少數(shù)民族文化影響,接受了西域風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鎮(zhèn)墓”這一觀念。到東漢以后,這種觀念被整個中原地區(qū)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于是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現(xiàn)在的霍去病墓,從上到下,周圍百米,已是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墓地前建成園林式博物館,仿漢建筑錯落有致,曲徑回廊花木為伴,成為“aaaa”級茂陵旅游景區(qū)的核心。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茂陵進行參觀,我叫王明,是各位參觀期間的導游員,祝愿大家在今天的游覽中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金人趙秉文有詩云:“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逼湓姷莱隽讼剃栐系臍v史場景。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著的蒼涼陵冢,人們似乎看到咸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zhàn)馬的嘶鳴聲,讀到咸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位于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咸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20xx年,歷經(jīng)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于咸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绔子弟斗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shù)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今興平縣南位鄉(xiāng)茂陵村,距興平縣城東15千米。西漢時,茂陵地屬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武帝在此建陵,故稱茂陵,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漢王朝達到了強盛的頂點。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采用獎勵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宏偉戰(zhàn)略,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jīng)濟上實行煮鹽、冶鐵、運輸和貿(mào)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開展對外貿(mào)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jié)h帝國以統(tǒng)一、繁榮、強大的姿態(tài)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筑宏偉,墓內(nèi)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開始修建茂陵園,在漢諸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修建時間最長,埋藏珍奇寶物最多。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顯得莊嚴穩(wěn)重。今實測,陵高46.5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寬35.5;墓冢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東西墻垣430.87米,南北墻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筑,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當時在陵園內(nèi)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營建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豪富遷居于此,人口達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xiàn)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shù)热说哪乖?。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nèi)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zhì)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并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包S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nèi)向,故曰題湊?!睗h武帝死后,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后,入殯未央宮前殿。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辫鲗m內(nèi),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睗h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nèi)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稘h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薄缎绿茣び菔滥蟼鳌芬草d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睆囊陨嫌涊d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并從葬。另據(jù)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jīng),盛在一個金箱內(nèi),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茂陵周圍有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等陪葬墓。霍去病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58年在這里建立了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18歲領兵作戰(zhàn),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獲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zhàn)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wèi)青出征匈奴,曾先后6次出擊,終于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候?;羧ゲ∷罆r僅24歲?;羧ゲ?8歲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zhàn)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zhàn)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zhàn)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非常悲哀,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道“為冢像祁連山”的圣旨,可就忙壞了茂陵工地的指揮官、設計師、工藝師、雕刻家以及各類能工巧匠。于是在一個月之內(nèi)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nèi),創(chuàng)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于墓冢上下,這樣從靜態(tài)到生態(tài)就真像祁連山了。

歷代評價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墓前石刻現(xiàn)存16件,為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實物資料??杀孀R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臥象、短口魚、長口魚、獺、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手法簡練,個性突出,風格渾厚,是中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藝術珍品。

其中“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1.9米,高1.68米,為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須仰面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刻都是將一塊整石運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tài),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zhèn)?。猛獸則表現(xiàn)兇猛,馬則表現(xiàn)躍起注視前方,牛、象則表現(xiàn)溫順,神態(tài)各異。

從銘文刻石推斷,這批石刻當是少府左司空監(jiān)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馬、石象、石虎等石刻,對以后中國歷代陵墓石刻有深遠影響,一直為漢以后歷代陵墓石刻藝術所繼承。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劉開渠,著名作家賈平凹以及前輩文史大師郭沫若等,都曾對其有“嘆為觀止”的贊賞。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批巨雕中的“馬踏匈奴”、“躍馬”、“臥馬”,最受歷代學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認為這些“馬”的作品,可能出自漢武帝的授意。漢武帝癡愛寶馬,天下聞名。在中國歷史上,為能得到寶馬、良駒而出詩作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人。

茂陵博物館的收藏的國寶級文物主要有下面幾件要突出為大家介紹一下:

1、鎏金馬:1981年5月在平陽公主墓南,西吳鄉(xiāng)豆馬村農(nóng)民在平整土地時發(fā)現(xiàn)這件文物。高62厘米,長76厘米,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四腿直立,體態(tài)矯健。頭部造型甚為生動,粉鼻亮眼,兩耳豎立。史書記載其為“金馬”,系以西漢時大宛國的汗血馬為原型而精制的工藝品。這件國寶,現(xiàn)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2、鎏金銀高擎竹節(jié)熏爐:這件國寶文物與“鎏金馬”同時被發(fā)現(xiàn)。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口徑9厘米,蓋高6厘米。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周35字:“內(nèi)者未央尚臥,金黃涂竹節(jié)熏爐一具,并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nèi)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一周33字:“內(nèi)者未央尚臥,黃金涂竹節(jié)熏爐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3、錯金銀銅犀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長58.1厘米,寬20.4厘米。這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工藝品。1963年興平縣西吳鄉(xiāng)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土豪內(nèi)發(fā)現(xiàn)。這件國寶文物現(xiàn)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4、四神紋玉雕鋪首:此件國寶文物系于1975年在茂陵東側發(fā)現(xiàn),是一件極為精致的藍田玉工藝品,現(xiàn)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游客們,茂陵及茂陵博物館就為您講解到這里,灑下汗水、收獲友誼,歡迎您下次再來茂陵參觀。

茂陵形制,是漢興厚葬的典型。

一是梓宮。茂陵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是放在墓穴后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后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nèi)層以扁平立木疊成“冂”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種木料,質(zhì)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朽性強。

二是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nèi)向,故曰題湊”。據(jù)史籍載:天子死后,所作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三是便房。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設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

四是地宮。茂陵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筑——地宮,成為“方中”。張湯調(diào)任茂陵尉,他親自抓的一項具體工程就是“方中”建設。方中內(nèi)部豐富多彩。

主陵形制。

茂陵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據(jù)《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步,惟茂陵高14丈,方140步?!?/p>

上述與今測量數(shù)字基本相符??傉嫉孛娣e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顯得莊嚴穩(wěn)重。

陪葬墓群。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漢陵的陪葬墓的奇異之處在于都有“象征”的說法和意義,例如衛(wèi)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霍去病墓。

“為冢象祁連山”。元狩六年(前120xx年),24歲的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謚號景桓侯。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diào)來玄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象“祁連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羧ゲ∧沟撞磕媳遍L101.50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占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體積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蔭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徑,通向墓頂,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qū)。

衛(wèi)青墓。

“為冢象廬山(陰山)”。衛(wèi)青是霍去病的舅舅,為漢武時大司馬大將軍,七擊匈奴,在陰山腳下馳騁,收復了河套地區(qū),立下汗馬功勞。衛(wèi)青雖然戰(zhàn)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他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元封五年(前120xx年),衛(wèi)青去世,謚號烈侯,陪葬茂陵,緊鄰外甥霍去病墓“為冢象廬山(陰山)”。

衛(wèi)青墓底部東邊邊長113.5米,南邊邊長90米,北邊邊長67.6米,西邊邊長62米,高24.72米,占地面積8064.55平方米,體積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中腰有平臺。

李夫人墓。

史稱英陵。皇后衛(wèi)子夫因巫蠱之禍無法入葬茂陵,漢昭帝之母鉤弋也獲罪下葬甘泉宮,漢武帝去世后,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霍光追封了李夫人為皇后。漢書載李夫人以皇后之禮下葬。

墓冢高大,狀如磨盤,上小下大,中間有一道環(huán)線,俗稱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huán)周兩層臺階,當?shù)厝朔Q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

經(jīng)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占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nèi)收成臺,臺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赌プ恿甑膫髡f》是一個向善而動人的民間故事。李夫人美麗到“傾城傾國”,但她紅顏薄命,早逝。漢武帝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茂陵博物館位于陜西省咸陽與興平之間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約40公里,位于霍去病墓前,是一座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聲海內(nèi)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

茂陵博物館是融文物、古建、園林為一體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為全國最早的西漢歷史文物與陵墓現(xiàn)場保護管理機構。館藏文物數(shù)量多、品位高,展品絢麗多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藝術結晶。

四十多年來,茂陵博物館從原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擴大到121486平方米,建筑面積由原來的200平方米發(fā)展到15805平方米,館藏文物由原來的20件增加到4100余件,國寶級14件。其中石刻伏虎、出土文物鎏金馬、玉雕鋪首、四神空心磚、陶水管等多次到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摩納哥、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展出,引起轟動。

博物館園林景色宜人,仿漢建筑群林立,亭臺樓閣,碧波蕩漾,蒼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園林于一體的著名旅游觀光勝地。游覽內(nèi)容豐富,“戲觀茂陵一絕、琳池魚追游人”,千年編鐘展演,聆聽悅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橋噴泉迷人;欣賞《漢武帝事跡造像展覽》,領略西漢盛世風采,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國家領導人李瑞環(huán)來茂陵視察時,欣喜的說:“茂陵不光有個很好的博物館,還有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我走到那里,就把茂陵宣傳到那里,全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應建成這樣的博物館?!?/p>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內(nèi)。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chuàng)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倍ㄔ斓摹L拼呱x凈曾居此譯經(jīng)。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后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xiàn)余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xiàn)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yǎng)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zhì)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yǎng)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jīng)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余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jīng)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地震,據(jù)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兩次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一個磚塔經(jīng)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后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nóng)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fā)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fā)現(xiàn)這口巨鐘,于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shù)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边@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凈法師: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系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凈。義凈也曾游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凈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后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游學印度各地,經(jīng)歷30余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jīng)典400余部。義凈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怫經(jīng)譯場,共譯經(jīng)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經(jīng)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jīng)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