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精選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19:11:40 頁碼:8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精選8篇)
2023-11-18 19:11:40    小編:ZTFB

總結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成果和不足,從而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發(fā)展。寫總結時,我們可以參考他人的成功經(jīng)驗,借鑒他們的做法和方法。掌握好總結的技巧和方法,我們可以寫出更加出色的總結作品。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篇一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zhuǎn)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西安事變發(fā)生的背景是: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后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內(nèi)戰(zhàn)政策不變,仍然調(diào)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xù)“進剿”陜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zhàn)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臺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tǒng)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xiàn)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nèi)”以解除后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局面”的沖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臺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fā)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事變的成功發(fā)動使蔣介石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fā)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nèi)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所以他離開西安后,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并不敢再發(fā)動內(nèi)戰(zhàn)。而是以軍事為后盾進行政治分化。最后蔣介石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而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nèi)戰(zhàn)、發(fā)動抗戰(zhàn)的一個歷史上的轉(zhuǎn)變關鍵”。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篇二

西安事變紀念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建國路,是以原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的西安事變舊址改建的,是遺址性博物館。

包括張學良將軍公館、楊虎城將軍止園別墅、西安事變指揮部、新城黃樓、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五間廳等處舊址,并舉辦有“張學良將軍生平展”、“楊虎城將軍生平展”和“西安事變”等基本陳列。共展出700余件歷史照片、大量歷史文件及幾十件文物等。

沒有歷史功底的朋友估計會覺得很單調(diào),但是如果懂點歷史的話,會覺得這里非常有意思。西安事變紀念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建國路,現(xiàn)在看到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以張學良公館、楊虎城別墅為基礎的西安事變舊址改建而成的,屬于人文景觀。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免門票的,整個景區(qū)分為四部分,平樓、兩棟小樓、花園。建議從平樓第一展廳開始看,這樣符合歷史順序,會讓你循環(huán)漸進,真實的感受當年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是如何舍身救國。張學良將軍以兵諫改變了中國歷史,換來了幾十年幽禁歲月,卻從不后悔,不得不令人欽佩。第一棟小樓有他的題詩一首: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余年。

很震撼人心,像先烈們致敬!

?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篇三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zhuǎn)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西安事變發(fā)生的背景是: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后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內(nèi)戰(zhàn)政策不變,仍然調(diào)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xù)“進剿”陜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zhàn)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臺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tǒng)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xiàn)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nèi)”以解除后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局面”的沖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臺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fā)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事變的成功發(fā)動使蔣介石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fā)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nèi)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所以他離開西安后,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并不敢再發(fā)動內(nèi)戰(zhàn)。而是以軍事為后盾進行政治分化。最后蔣介石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而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nèi)戰(zhàn)、發(fā)動抗戰(zhàn)的一個歷史上的轉(zhuǎn)變關鍵”。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篇四

紹興魯迅紀念館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tǒng)風貌,與環(huán)境尺度不協(xié)調(diào)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臺門。

新建的紀念館位于魯迅故里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北毗朱家臺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臺門隔河相望。

魯迅紀念館總占地面積為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使其與該地區(qū)傳統(tǒng)街巷肌理保持統(tǒng)一。紀念館外部為紹興臺門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紹興傳統(tǒng)竹絲臺門。

紀念館環(huán)境幽雅,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紹興傳統(tǒng)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廳和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栽竹疊石,花木扶疏,更是紹興的典型傳統(tǒng)天井庭園。還有一條水景系列,從序廳西側開始逶迤北上,在館址西北方形成開闊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積石理水,配置紹興特有的廊橋、烏篷船舫等建筑小品,營造出一派江南水鄉(xiāng)意境。陳列廳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同時遵照魯迅《朝花夕拾》中記載,選栽棗樹、皂莢樹、桑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再現(xiàn)魯迅當年的環(huán)境氛圍。

紹興魯迅紀念館“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本身是一座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現(xiàn)代化展館,造型簡潔平和,樸素無華,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精神的人文內(nèi)涵。內(nèi)部采用雕塑、不銹鋼裝飾墻面,以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加強了紀念館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感染力。建筑與水景縱橫交錯,室內(nèi)外空間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充滿靈氣的具有紹興特色的現(xiàn)代展館。鑲嵌在陳列廳正面墻上的“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

陳列廳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及休閑區(qū)等幾部分有機組成。

進入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座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和藹可親,儀態(tài)從容,更多地表現(xiàn)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序廳兩側設有“水鄉(xiāng)紹興”、“越中名賢”大型浮雕,反映紹興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邊上放置導游觸摸屏等。序廳空間開敞亮堂,配置盆栽喬木,氛圍莊重樸實,體現(xiàn)魯迅先生的偉大和平和。

主展廳共兩層,分為南、北展廳兩個大空間形式,同時又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

南展廳底層為*部分:魯迅在紹興(1881—1897)。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的歷代越中先賢,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7歲啟蒙,12歲進三味書屋讀書。他不囿于《四書》、《五經(jīng)》,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從野史、筆記、小說及各種民間文藝中吸取養(yǎng)料,努力掌握文化歷史知識。魯迅從小接觸農(nóng)村,親近農(nóng)民,這使他既了解了紹興的風土人情,又看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祖父的科場案發(fā)生,魯迅家從小康而跌入困頓的地步,使少年魯迅飽受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建筑空間布置成魯迅當年的生活環(huán)境,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南展廳二層為中庭式回廊展場,主要展出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跡。

第二部分: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1898—1912)。魯迅在南京求學,努力尋求新的知識,逐步形成“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的社會發(fā)展觀。東渡日本留學.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積極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在事實的教訓面前,他改變醫(yī)學救國的初衷,認為主要是要改變國民的精神。于是毅然棄醫(yī)從文,以筆作為武器,投入了新的戰(zhàn)斗。辛亥革命前夕,他從日本回國,先后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范學堂任教。一方面培養(yǎng)青年,一方面又積極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站在時代的前列,寫下了許多戰(zhàn)斗檄文,猛烈抨擊舊思想、舊文化和舊道德,并同帝國主義、新舊軍閥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先后到廈門、廣州,一邊從事教學、文學創(chuàng)作,一邊投入新的戰(zhàn)斗。他在廣東經(jīng)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在事實面前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魯迅到上海定居,開始了他一生中*光輝的十年。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器,團結廣大進步文化人士,向敵人沖鋒陷陣,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與共產(chǎn)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yǎng)青年,為青年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廳二樓為第五部分:民族魂。魯迅逝世后,舉國哀悼,人們喻之為“民族魂”。人們紀念他,學習他。建國后,北京、上海、廣州和紹興等地相繼建立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魯迅全集》多次再版。魯迅著作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種文字,遠播世界各國。北二樓建筑環(huán)境明朗,建筑空間寬敞,再現(xiàn)魯迅先生民族魂的偉大氣概,給參觀者無限的振奮和沉思。

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魯迅與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生動地再現(xiàn)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yè)績,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xiāng)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zhàn)斗的重點,真實形象地再現(xiàn)了魯迅的光輝業(yè)績及其思想發(fā)展的歷程。

輔助展廳單獨設在主展廳西側,與主展廳隔水相望。通過一條明亮的玻璃廊橋,與主展廳有機結合。輔助展廳東側臨水設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臺。在參觀中不僅將庭園水景盡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廳與輔助展廳之間通過透亮的玻璃墻面,構成相互滲透相互烘托的活躍人文景觀。

名人文庫采用藏書室形式,設在東側,面對封閉式綠化庭院,環(huán)境幽靜,是學者、公眾進行資料收集、學術研究的好場所。

北展廳底層為休閑區(qū),設有休閑茶座、三味書店及休息觀景平臺。觀眾可在此休閑購物,欣賞美景。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篇五

12月5日上午我班組織了參觀西安事變舊址張學良公館的活動,張學良公館是“西安事變”的重要策源地。

在那個動蕩不安、全民危機的時刻,毫不夸張的說張學良將軍的每一個軍事政策和決定都關乎中華民族的存亡。1936年4月,張學良與周恩來在陜西延安會談,提出聯(lián)蔣抗日,為中共中央所采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抗日”的協(xié)議。12月4日,蔣介石親自到西安督戰(zhàn)。期間,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抗日”,但都遭到蔣介石的強烈反對。12月9日,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大規(guī)模的群眾游行,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愿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將軍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qū)W生開槍。張學良將軍接到命令后,趕上游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將軍向群眾表示一周內(nèi)以實際行動答復學生要求。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將軍與楊虎城將軍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lián)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時的當天,張學良將軍、楊虎城將軍向全國發(fā)出“救國八條”: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nèi)戰(zhàn)。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國也由此實現(xiàn)了由內(nèi)戰(zhàn)到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轉(zhuǎn)折。

張學良將軍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的愛國與犧牲自我是密不可分的?!盃奚约旱囊磺兴小保奚约旱纳?、家庭、財產(chǎn),權利、地位、榮譽等。為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他可以不做軍隊統(tǒng)帥,可以不要優(yōu)裕的生活,甚至不要家庭,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發(fā)動“西安事變”,并且送蔣介石回南京而被軟禁54年無怨無悔。正像他在送給東北大學校友張捷遷的詩中所說:“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余年”。張學良將軍的卓越功勛和愛國風范,永遠為世人景仰。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篇六

概述: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以“西安事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而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變舊址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之際正式建成西安事變紀念館,并對外開放。

簡介:

物館。

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變舊址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變紀念館籌建處。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張學良公館位于西安市建國路69號,占地面積7703平方米。

院內(nèi)有三幢三層磚木結構小樓及20余間平房。

布設有“西安事變史實陳列”、“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生平陳列”和張學良舊居復原陳列等內(nèi)容。

楊虎城止園別墅位于西安市青年路117號,占地面積2331m,主體為中西合璧風格的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并有平房10余間。舊址內(nèi)舉辦有“楊虎城將軍生平陳列”和楊虎城舊居復原陳列。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篇七

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遵義!我是你們導游小張,大家也可以叫我張導,只是此張導并非彼張導。我知道,大家就是奔這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來的,那就話不多說,我們啟程吧!

話說1934年10月10日這天夜里,由于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江西瑞金出發(fā),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后方機關共8.6萬余人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向湘西進發(fā),開始了悲壯、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在革命的緊急關頭,中央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放棄向湘西進軍計劃,改向敵人薄弱的貴州進軍。1935年1月,紅軍來到了黔北重鎮(zhèn)遵義,并在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也即是著名的遵義會議),解決迫在眉睫的軍事問題。

大家請看這門楣上的大匾,這是毛澤東于1964年題寫的黑漆金匾,上面的“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蒼勁有力,金碧輝煌。這也是毛澤東為全國革命紀念地題字的唯一一處。因而特別珍貴。原來這大門兩側有八間鋪子,是當年房主經(jīng)營醬菜及顏料紙張的店鋪。這個大門已經(jīng)不對外開放了,真是給我們賣了個關子啊!大家要了解這其中故事,就請隨我從前面的紀念館正門進去一探究竟吧!

大家請看!這就是那幢各位曾經(jīng)如此熟悉而又遙遠的房子了。對面是毛澤東的七言律詩《長征》的草書碑刻。這里原是黔軍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它修建于上世紀30年代初,這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筑。整個建筑分主樓、跨院兩個部分。主樓四周有回廊,東西兩端各有一轉(zhuǎn)角樓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柵欄。門窗涂飾赭色,鑲嵌彩色玻璃,窗的外層還加有板門。樓內(nèi)各房間設有壁櫥。整個主樓占地面積528平方米。是當年遵義城最宏偉的建筑。

遵義會議會議室在樓上,原為房主的小客廳。會議室呈長方形,面積27平方米,這里的陳設,基本上是當年開會時的原貌。屋子正中的頂壁上懸掛的荷葉邊蓋洋員燈,東壁的掛鐘和兩個壁柜,中央的長方木桌和周圍的20只木架藤心靠背椅以及長方桌下的火盆,這些都是按原來陳列的原物。

看到這里,大家是否依稀看了到革命家們在這里激烈爭辯的身影呢。這次會議否定了從第四次反“圍剿”以來,以博古為首的三人團的軍事路線。通過了決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長征中的軍事指揮工作。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以及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大家一定想知道有哪些名人住過這棟房子吧?毛澤東?很遺憾,毛老人家沒有按照您的指示住在這里!那到底有誰呢?請隨我到樓下一探究竟吧!

好了!現(xiàn)在我們要揭曉剛才的謎底了!這西頭的第一間就是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了。這里的桌椅箱柜以及文房四寶等都是按原狀陳列的'。墻壁上掛有望遠鏡和竹斗笠,還有一張周恩來長征到達陜北后的留影。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記錄下了周恩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生涯。那清晰的面容、垂胸的長髯、堅定的目光,與室內(nèi)簡樸的陳設相映襯,可以想見周恩來在戰(zhàn)爭歲月中嘔心瀝血的生涯,令人肅然起敬。

這東頭第一間就是朱老總和夫人康克清的辦公室兼住室了,與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相對。這里也都是按原貌陳列的,我就不一一介紹了。這張朱德和康克清在窯洞前的合影也是長征到達陜北后所拍的。朱德忠厚而又慈祥的面容配以康克清的颯爽英姿,不難想見他們共同度過的艱苦曲折的革命春秋。

而總參謀長劉伯承就住這一間了。大家可以慢慢瞻仰這些偉人的生活遺跡,但請不要動動它們。

大家請看,這間最大的是軍委總司令辦公室(即作戰(zhàn)室)了,在會議室的正下方,面積有56平方米,由兩間長方形的房間組成,中間布一道可折疊的六合門。屋子正中陳列著兩張黑漆大方桌,桌上有當時使用過的一些物品。這一幅巨大的地圖是云、貴、川三省接壤地區(qū)的軍用地圖,圖上插著這些紅藍色的三角小旗,標示的是遵義會議召開期間的敵我態(tài)勢。當年,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紅軍總司令朱德、總參謀長劉伯承等就在這里運籌幃幄,部署紅軍如何擺脫國min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將紅軍引向勝得前進的道路。

從外地趕來參加遵義會議的劉少奇、李卓然、彭德懷、楊尚昆就住在這一間了,床鋪是用木板臨時搭成的,現(xiàn)在也按原狀陳列。1985年初,在隆重紀念遵義會議勝利召開50周年的日子里,楊尚昆與李伯釗故地重游來到遵義,楊尚昆無比興奮地在他當年睡過的門板床鋪上坐著照了一張像呢!

現(xiàn)在,會址我們參觀完了,要進一步了解長征的來龍去脈,我們就得去里邊的遵義會議陳列館了。

遵義會議陳列館于2005年遵義會議召開70周年之際落成。陳列館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共有2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和680米長的展線,展出文物及圖片資料400余件、文字資料約2萬字,分為“戰(zhàn)略轉(zhuǎn)移”、“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勝利會師”、“永放光芒”五個單元。其中還有栩栩如生的雕塑,現(xiàn)在大就跟著現(xiàn)場講解員慢慢參觀吧!

西安事變紀念館導游詞匯總篇八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我是導游袁浩嵐,大家可以叫我袁導。我很榮幸為大家服務,今天我們將去參觀城固縣的張騫紀念館。

張騫,城固縣人,他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是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他兩次出使西域,歷盡千辛萬苦,建立了西漢與新疆等地各民族的聯(lián)系,為我多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它“鑿空萬里”打開了中西通道,使中國與西亞及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促進了中、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在中外關系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元朔六年病卒,歸葬故里————白崖村北四公里處的饒家營村。當我們走進張騫紀念館的大門,繞過售票廳,就來到張騫的雕像前,這尊雕像雕刻的栩栩如生,張騫手持節(jié)杖,威風凜凜的挺立在這里,一動不動。

這尊雕像的'下面是以黑色大理石為基座的,上面刻著有關張騫的簡介,朋友請隨我到大殿看看,大殿兩側的對聯(lián)“一使勝千軍,兩出惠萬年”由張保慶題寫,門的頂部懸掛著“大漢之魂”的橫匾。獻殿的墻上是兩幅油畫,一幅是《張騫出使西域圖》,描繪的是漢武帝向張騫授節(jié)杖的情景,節(jié)杖是由竹竿所制,紅色的是赤色的牦牛尾,節(jié)杖比使者的性命還要重要。另一幅是《鑿空圖》,描繪的是西域人民熱烈歡迎張騫的情形。

再往后就是石虎亭與張騫墓,張騫墓風景優(yōu)美,有大柏樹、花草、小鳥,還有一些古怪的石頭。張騫墓,座北向南,南北長25米,東西寬20米,略呈長方形,墓頂狀如覆斗,古柏籠罩,四季蒼翠,前豎碑三通。張騫紀念館被國家評為aa級旅游景點,是一個美麗的旅游地方。

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中午十二點在大門口集合,請保管好隨身物品,不要亂扔垃圾。

謝謝大家!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