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蘇軾傳讀后感范文(優(yōu)秀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18:51:17 頁碼:14
2023年蘇軾傳讀后感范文(優(yōu)秀14篇)
2023-11-11 18:51:17    小編:ZTFB

讀后感是讀書之后對書中情節(jié)、人物、意義等內(nèi)容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文字表達形式,它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品味所讀的書籍,并且加深對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讀完一本好書后,不妨寫一篇讀后感,將自己的感受與觀點進行整理和呈現(xiàn)。寫一篇出彩的讀后感需要我們通過深入思考和連貫的語言表達,將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傳遞給讀者。接下來是一些精彩的讀后感實例,讓我們一起領略其中的思想和感悟。

蘇軾傳讀后感篇一

東坡的一生極復雜又既簡單。說復雜指其仕途上幾番沉浮,任職多地;思想上儒釋道兼而有之,互生互補。說簡單是因為,讀其生平與作品,蘇軾給你的感覺始終如一,即一個元氣淋漓,思想與情感豐富,才華橫溢而能永葆赤子之心的真人。

關于蘇子的文章多矣,這些文章大都關注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幾年的生平和詩文。此時是元豐三年到元豐七年,蘇軾是45到49歲,正處壯年,處于思想和藝術水平的成熟期,仕途的坎坷造成思想情感的波瀾起伏,醞釀出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彪炳千古的華章。讀這一時期的詩文時,你能感受到一種屬于壯年的氣息。雖然烏臺詩案中,蘇子被“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qū)犬雞”,在囚禁了整整130后貶到黃州任一閑置,但我們?nèi)阅軓钠渥髌分凶x出一種浩然之氣,這種豪氣是只屬于這一階段的。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ā冻啾谫x》)。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樣的曠達,讀來讓人心胸為之開闊。這也大致代表了這位曠世奇才在人們心中的主要形象。

但我這次讀其傳記,對其第二次被貶謫后的詩文卻尤其印象深刻。這一階段的詩文少了些豪氣,而更了些逸氣。不僅行文自然巧妙,文本天成,少了些前一階段的雕琢與修飾;而且思想上更加富于哲理與禪機,發(fā)人深省。東坡在給子侄的信中寫道:“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保ㄖ茏现ァ吨衿略娫挕罚┤绻f黃州時期的作品是“氣象崢嶸,五色絢爛”,那么惠州儋州時期的作品則稱得上“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了,這其實是文章的更高境。孫過庭論書道:“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睂W書如此,其實為文也這樣,絢爛之后的平和沖淡,真正代表了人文俱老的最高境界。

來看看這一時期蘇軾的處境和作品吧。

元祐八年(1093),蘇軾,身至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下任宰相的最佳人選,正是“冠蓋滿京華”的時期。然而高太后去世,政壇巨變,于是紹圣元年(1094),蘇軾千里迢迢奔赴貶所(英州),一路上朝廷五改謫命,最終貶到惠州。

此時的蘇軾已是59歲的老人,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已于去年去世,身邊只有小兒蘇過,和侍妾朝云。白須瀟散謫嶺海之際,其心境可想而知,也正因此其詩文中流露出的哲思是那么真切動人。

貶往惠州路上,過大庾嶺時,他寫道: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凈。

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撫我頂,結發(fā)受長生。

沒有悲傷,沒有哀怨,一切的辱與榮,垢與凈,執(zhí)迷與覺悟仿佛都在大庾嶺上分開,此時的東坡居士已將過去的所有塵世染污拋下,等待的是仙人為之撫頂,助其修道成功。

于是經(jīng)過曹溪南華寺時他寫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練。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他認為自己本事修行之人,只不過因中途一念之失,誤落塵網(wǎng)中,遭受了這么多年的坎坷。可見此時的佛老思想成為了其意識的主導。

紹圣元年十月抵達惠州貶所時感嘆道:

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

這難道是夢中嗎?我以前仿佛到過這個地方。這真是太富禪機了,《紅樓夢》中的寶玉第一次見到林妹妹就說,這個妹妹我以前見過。正所謂世間的一切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寶玉之語和東坡之詩,真是靈性之人的睿智之語。

東坡惠州的詩文,正是借助佛老思想,取得一種精神上的超脫:

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與程正輔提刑》)。

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后,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與參寥書》)。

此時的文章真的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臻于化境。隨意的一篇游記,給人無限啟迪: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記游松風亭》)。

這已不是早期的五色絢爛,流光溢彩,思想上也不再有那么多的豪氣與執(zhí)念;而是一任天成,平和沖淡而哲思深宏。就連一次小小的搬家,隨筆寫來也能發(fā)人深?。?/p>

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軾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風亭。杖屨所及,雞犬皆相識。明年三月,遷于合江之行館。得江樓廓徹之觀,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見所欣戚也。嶺南嶺北,亦何異此?(《題嘉祐寺壁》)。

他認為身處高位和謫居嶺南就像搬家一樣,一處有一處的妙處,一處有一處的局限,這樣看來,便可隨遇而安了。

果然,稍后來到“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儋州,他也能怡然處之。此時,他已能夠?qū)⒗锨f與佛家的思想出神入化的運用了,可謂用一生之浮沉闡釋了釋道之哲學:

始至南海,環(huán)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與子相見?!必M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人生的局限無處無境不在,如此觀之,一切便可釋然了。這種文字置于《莊子》三十三篇中,也別無二致了。

謫居儋州之際,朝云已經(jīng)去世,身邊的親人只有蘇過一個,積蓄已基本花光,而自然環(huán)境險惡。而這位精神的富翁,卻能用自己的達觀,將如此貶謫之地,變?yōu)闃吠?。并寫出《謫居三適》這樣平易而富于哲思的詩作。

茲錄其一:

旦起理發(fā)。

安眠海自運,浩浩潮黃宮。

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

老櫛從我久,齒疏含清風。

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

少年苦嗜睡,朝謁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異服轅馬,沙塵滿風鬃。

琱鞍響珂月,實與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豈易逢。

誰能書此樂,獻與腰金翁。

早起梳頭百下,是蘇軾堅持一生的習慣,以此養(yǎng)生能“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在這貧瘠險惡的海島之上,如此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竟成了豐厚的精神享受。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不是那個“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東坡居士,而純?nèi)皇且晃伙枃L甘苦歸于平和的老人,于日常細節(jié)中品出人生真諦。于是他感嘆,年少時嗜睡,但為了上朝總不免匆匆早起,只能隨便搔幾下頭發(fā),還要佩戴重重的冠巾。現(xiàn)在想來與駕轅之馬沒什么不同,都是滿頭風塵,身上佩戴的玉飾發(fā)出的聲音,實在和犯人身上刑具發(fā)出的聲音一樣。

至此,蘇軾還是那個蘇軾。但已從當年的豪放曠達,變?yōu)轭V峭?;由流光溢彩,變?yōu)槠降瓫_和;由辭采華茂,變?yōu)闇喨惶斐闪?。(耿世濤)?/p>

蘇軾傳讀后感篇二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以前讀蘇軾的詩詞,只覺得他才華出眾,對他了解并不多。最近讀《蘇軾傳》才對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蘇軾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有著富足的家境、善良又有學識的母親、才華橫溢的父親。這些外在條件為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即使我們都知道他之后在官場經(jīng)歷起起伏伏,但他依然在文學和政務上做出不菲的成績。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呢,后來他隨父親和弟弟進京趕考,文學大家歐陽修對他的文章大為贊賞,蘇軾因此少年成名。

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我更欣賞的是他做官期間深入百姓,急民眾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做出來許多非常好的政績,當一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他做到了。

在杭州的日子,因著蘇東坡留下許多游山玩水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彼時的杭州是座怎樣豐滿而美麗的城市,也因著他留下許多展現(xiàn)民間疾苦的詩句,讓我們了解到底層百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最真實的生存現(xiàn)狀。

在密州做官期間,密州鄰近的數(shù)千里地區(qū)全部陷入了嚴重的饑荒,窮苦的百姓甚至連逃荒也無處可走。餓殍遍野,被遺棄的孩子隨處可見。蘇軾常常懷著沉痛的心情“灑淚循城拾棄孩”,又幾經(jīng)周折,設法撥出數(shù)百擔糧米,單獨儲存,專門用于收養(yǎng)這些可憐的棄兒。并且在各處張貼告示,明文規(guī)定:愿意領養(yǎng)孩子的家庭,每月由官府補助六斗米。以此來鼓勵和勸諭人們憐惜這些幼小的生命,使這些失去怙恃的孩子重得家庭的溫暖。隨著時間的推移,領養(yǎng)者對自己撫養(yǎng)的孩子產(chǎn)生了深厚的骨肉之情,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肯輕易舍棄。就這樣,蘇軾懷著偉大的人道精神,救活了數(shù)千名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兒童。

后來他到了徐州做官,徐州知州蘇軾,帶領軍民抗洪救災,連續(xù)數(shù)周住在城墻上,堅守在抗洪救災第一線。并在洪水退后,加筑防御工程,帶領群眾恢復生產(chǎn)。作為一個深切體會民間疾苦的的官員,他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所以當他外出謝雨時,人們將他包圍了起來。那是多么和諧的與民同樂的畫面呀。

“烏臺詩案”讓蘇軾墜入人生低谷,蘇軾被小人陷害時,不僅有百姓和許多好友為他說話,還有那個曾經(jīng)與他政見不合的王安石。都是一代大文學家,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氣量和胸襟。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從知州到農(nóng)民,蘇軾雖然失去了從政的機會,卻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民間疾苦。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讀書、寫字、作詩、畫畫、游山玩水、結交朋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上的貧困,與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強大的反差。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蘇軾最終等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重回廟堂,成了帝王之師。在官場奢華享樂的大環(huán)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這才是東坡居士最大的人格魅力吧。

盡管后來蘇東坡還是被政敵所害,被貶海南,在極其貧瘠的地方,他依舊能與當?shù)匚娜宿r(nóng)民打成一片,竭盡所能的興辦教育,提倡開化。被當?shù)厝嗣駩鄞鳌?/p>

蘇軾傳讀后感篇三

《蘇軾傳》是蘇軾研究專家王水照和崔銘合著的一部書,四十五萬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書寫得很好,但這卻是一部不好寫的書。蘇軾一生經(jīng)歷豐富復雜,著作多,面廣,這是難點之一。還有,就是有林語堂的名著《蘇東坡傳》在前面比著,那書寫得那么精采。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短K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jīng)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diào)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xiàn)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里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并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chuàng)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于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huán)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臺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后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余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

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驚心動魄。苦難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臺詩案"里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短K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嘗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

三,關于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于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后。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蘇軾傳讀后感篇四

最自由的靈魂!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困于黨爭,生活寄予風雨,襟懷奉于蒼生?!}記。

小人牽帶著的是大師,而大師牽帶著的又是歷史,小人把手輕輕一晃,大師和歷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你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飲酒成癖者,是政治上的固執(zhí)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你就是你,獨一無二的蘇東坡。

你保持著天真淳樸,終生不渝,官場的黑暗是與你大相徑庭的。你的詩詞文章有時候是一時興起,或者是不滿而發(fā),但你所表達的一切都是真情的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你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他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應茍且的政治勾當之上。你不忮不求,隨時吟詩作賦,純?nèi)槐磉_心之所想,至于會招誰惹誰,就一概置之度外了。

你作文的作品流露出你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有力,雖胥視情況之所異其趣,然而莫不等篤而誠懇,完全發(fā)乎內(nèi)心。別無理由,你寫的那么美,又是那樣的遒健樸茂,字字從心扉間流出。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見一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句話描寫你再合適不過,你過得很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不無灑脫。你認為生命其實是物質(zhì)剎那間的表現(xiàn),但你不同意人生是苦難是負擔。

你的肉體會死,但你的精神在下輩子可以變成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yǎng),因而維持生命萬物,這一生,你只是永恒在剎那顯現(xiàn)的一個微粒,你究竟是哪一個微粒,又何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

東坡,我懂你,亦懂你自由的靈魂。

作者:謝子萱。

他是一個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兼?zhèn)涞娜?,他是一個雖屢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的人,他就是豁達樂觀的蘇東坡。

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寫下了中外聞名的《蘇東坡傳》。在林語堂筆下,千年前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蘇東坡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一位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精彩筆觸,一位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環(huán)境十分惡劣。但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蘇東坡仍興致極高地給老朋友章諄寫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寫了黃州的環(huán)境氣候很差,供餐簡便,衣物樸素等。而幾天后,蘇東坡又興致勃勃地寫信給章諄表達自己對黃州的喜愛之情以及風景之美。

如此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下,蘇東坡仍保持著樂觀的性格,這豁達樂觀的天性真值得發(fā)揚光大!

當我們學習時遇到挫折;當我們生活中遇到不順的事情時;當我們被人譏笑時,我們都要學習蘇東坡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難而上,笑對人生!

歲月失于道路,命運困于黨爭,生活寄于風雨,襟懷奉于蒼生,這就是蘇東坡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蘇軾傳讀后感篇五

《蘇東坡傳》是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所作,該書以文獻資料為基礎講訴了東坡顛沛流離又充滿瀟灑傳奇的一生。

提起東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多帶著親切會心一笑,隨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的作品之中無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誠的本性,詼諧而有趣,文字間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fā)乎內(nèi)心。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傳頌至今,廣為人知。李白瀟灑自如,從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間,不為凡塵瑣事羈絆;杜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沉浮官場爭斗,終身郁郁寡歡。李杜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或太過不羈灑脫,或太過憂愁苦悶,只選其一,未免太過單一。而東坡恰好將這兩者合二為一,他的一生既憂且樂,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詞作上與同為豪放派的辛棄疾,并稱“蘇辛”;詩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念。

蘇軾的才情雖名聞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仕途上歷盡艱辛,烏臺詩案屢遭貶謫,然而他始終光風霽月,淡然處之,真乃“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如流沙,彈指間,韶華易逝。東坡就如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永遠散發(fā)著光與熱,吸引我們?nèi)ヌ綄に詈竦奈膶W寶藏。

蘇軾傳讀后感篇六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蘇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jīng)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diào)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

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xiàn)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里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并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

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chuàng)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于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huán)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臺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后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余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驚心動魄??嚯y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臺詩案”里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蘇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嘗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

三、關于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

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于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后。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蘇軾傳讀后感篇七

東坡的一生極復雜又既簡單。說復雜指其仕途上幾番沉浮,任職多地;思想上儒釋道兼而有之,互生互補。說簡單是因為,讀其生平與作品,蘇軾給你的感覺始終如一,即一個元氣淋漓,思想與情感豐富,才華橫溢而能永葆赤子之心的真人。

關于蘇子的文章多矣,這些文章大都關注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幾年的生平和詩文。此時是元豐三年到元豐七年,蘇軾是45到49歲,正處壯年,處于思想和藝術水平的成熟期,仕途的坎坷造成思想情感的波瀾起伏,醞釀出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彪炳千古的華章。讀這一時期的詩文時,你能感受到一種屬于壯年的氣息。雖然烏臺詩案中,蘇子被“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qū)犬雞”,在囚禁了整整130后貶到黃州任一閑置,但我們?nèi)阅軓钠渥髌分凶x出一種浩然之氣,這種豪氣是只屬于這一階段的。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樣的曠達,讀來讓人心胸為之開闊。這也大致代表了這位曠世奇才在人們心中的主要形象。

但我這次讀其傳記,對其第二次被貶謫后的詩文卻尤其印象深刻。這一階段的詩文少了些豪氣,而更了些逸氣。不僅行文自然巧妙,文本天成,少了些前一階段的雕琢與修飾;而且思想上更加富于哲理與禪機,發(fā)人深省。東坡在給子侄的信中寫道:“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周紫芝《竹坡詩話》)如果說黃州時期的作品是“氣象崢嶸,五色絢爛”,那么惠州儋州時期的作品則稱得上“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了,這其實是文章的更高境。孫過庭論書道:“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學書如此,其實為文也這樣,絢爛之后的平和沖淡,真正代表了人文俱老的最高境界。

來看看這一時期蘇軾的處境和作品吧。

元祐八年(1093),蘇軾,身至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下任宰相的最佳人選,正是“冠蓋滿京華”的時期。然而高太后去世,政壇巨變,于是紹圣元年(1094),蘇軾千里迢迢奔赴貶所(英州),一路上朝廷五改謫命,最終貶到惠州。

此時的蘇軾已是59歲的老人,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已于去年去世,身邊只有小兒蘇過,和侍妾朝云。白須瀟散謫嶺海之際,其心境可想而知,也正因此其詩文中流露出的哲思是那么真切動人。

貶往惠州路上,過大庾嶺時,他寫道: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凈。

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撫我頂,結發(fā)受長生。

沒有悲傷,沒有哀怨,一切的辱與榮,垢與凈,執(zhí)迷與覺悟仿佛都在大庾嶺上分開,此時的東坡居士已將過去的所有塵世染污拋下,等待的是仙人為之撫頂,助其修道成功。

于是經(jīng)過曹溪南華寺時他寫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練。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他認為自己本事修行之人,只不過因中途一念之失,誤落塵網(wǎng)中,遭受了這么多年的坎坷??梢姶藭r的佛老思想成為了其意識的主導。

紹圣元年十月抵達惠州貶所時感嘆道:

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

這難道是夢中嗎?我以前仿佛到過這個地方。這真是太富禪機了,《紅樓夢》中的寶玉第一次見到林妹妹就說,這個妹妹我以前見過。正所謂世間的一切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寶玉之語和東坡之詩,真是靈性之人的睿智之語。

東坡惠州的詩文,正是借助佛老思想,取得一種精神上的超脫:

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與程正輔提刑》)。

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后,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與參寥書》)。

此時的文章真的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臻于化境。隨意的一篇游記,給人無限啟迪: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記游松風亭》)。

這已不是早期的五色絢爛,流光溢彩,思想上也不再有那么多的豪氣與執(zhí)念;而是一任天成,平和沖淡而哲思深宏。就連一次小小的搬家,隨筆寫來也能發(fā)人深省:

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軾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風亭。杖屨所及,雞犬皆相識。明年三月,遷于合江之行館。得江樓廓徹之觀,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見所欣戚也。嶺南嶺北,亦何異此?(《題嘉祐寺壁》)。

他認為身處高位和謫居嶺南就像搬家一樣,一處有一處的妙處,一處有一處的局限,這樣看來,便可隨遇而安了。

果然,稍后來到“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儋州,他也能怡然處之。此時,他已能夠?qū)⒗锨f與佛家的思想出神入化的運用了,可謂用一生之浮沉闡釋了釋道之哲學:

始至南海,環(huán)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人生的局限無處無境不在,如此觀之,一切便可釋然了。這種文字置于《莊子》三十三篇中,也別無二致了。

謫居儋州之際,朝云已經(jīng)去世,身邊的親人只有蘇過一個,積蓄已基本花光,而自然環(huán)境險惡。而這位精神的富翁,卻能用自己的達觀,將如此貶謫之地,變?yōu)闃吠?。并寫出《謫居三適》這樣平易而富于哲思的詩作。

茲錄其一:

旦起理發(fā)。

安眠海自運,浩浩潮黃宮。

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

老櫛從我久,齒疏含清風。

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

少年苦嗜睡,朝謁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異服轅馬,沙塵滿風鬃。

琱鞍響珂月,實與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豈易逢。

誰能書此樂,獻與腰金翁。

早起梳頭百下,是蘇軾堅持一生的習慣,以此養(yǎng)生能“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在這貧瘠險惡的海島之上,如此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竟成了豐厚的精神享受。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不是那個“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東坡居士,而純?nèi)皇且晃伙枃L甘苦歸于平和的老人,于日常細節(jié)中品出人生真諦。于是他感嘆,年少時嗜睡,但為了上朝總不免匆匆早起,只能隨便搔幾下頭發(fā),還要佩戴重重的冠巾?,F(xiàn)在想來與駕轅之馬沒什么不同,都是滿頭風塵,身上佩戴的玉飾發(fā)出的聲音,實在和犯人身上刑具發(fā)出的聲音一樣。

至此,蘇軾還是那個蘇軾。但已從當年的豪放曠達,變?yōu)轭V峭?由流光溢彩,變?yōu)槠降瓫_和;由辭采華茂,變?yōu)闇喨惶斐闪恕?/p>

蘇軾傳讀后感篇八

平凡的人對于“光芒夜半驚鬼神”的天才總是有種不可名狀的畏懼,如徐渭、如梵高。但對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著溫和謙恭血液的天才,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和親切感,比如蘇東坡。

蘇東坡是樸實的中國百姓腦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體。他實實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輕輕松松就能夠暖人心。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的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nóng)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的百姓。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鉆出黑暗的夾縫之后、在見到慘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筆直的樹干是他的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的綠冠是他的兼濟天下。幾十年人生跌宕,風風雨雨使得他從肉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的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的靈魂,在他這里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懷。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凈,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么“高水平”。

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并且從不失那顆赤子之心。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寬容之泉早就將政敵帶給他的不愉快全部帶走。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的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的秘訣,也是他留給這略顯蒼白的人間巨大的精神財富。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一個人能對浩然之氣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該精神必定貫穿他人生始末。蘇東坡正是如此。從朝廷上的當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的身體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績無一不透露著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場中,諸多不由己。卻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把決心下得更徹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風,吹散了所到之處的污濁之氣。

想起蘇東坡,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一個大腹微便便,體態(tài)微寬的形象,讓人安心讓人貼心。他身上沒有“文人相輕”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溫溫暖暖的陽光的味道。時常忍不住在心底喚一句“老東坡”,因為羨慕,因為喜愛,更因為感嘆。羨慕他的才華橫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腸好脾氣。喜愛他儒者的翩翩風度,那是一個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嘆那一顆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氣、一片坦然心境。

時光早已滌蕩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謫、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發(fā)出的一切憂憂愁愁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的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shù)豪情四射的詩詞筆墨之間,我只看見我那溫溫暖暖的老東坡,帶著他的大黑狗,拄著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間。

蘇軾傳讀后感篇九

一個月,從七品芝麻官升到3品大員。同樣是一個月,從京城大員到流放。區(qū)區(qū)40年的仕途生涯卻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牢170天。想來也只有蘇東坡這等不通政治之人能在官場上才能如此大起大落經(jīng)歷,究原因無外乎在他那張守不住話的嘴。

“汝必能殺人?!边@是蘇軾初見章惇時說的話。雖然不知道蘇軾是否真的善于看相,但初識就如此直言不諱地指責,蘇軾又是多么的口無遮攔。恰如他所預言,章惇最后的確壞事干盡,甚至間接造成蘇家的衰敗,但這張沒有顧忌的大嘴顯然得罪了不止一個人。

“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若甘愿放下那份較真,那他何愁不能封侯加爵。上帝雖賦予蘇軾前所未有的才氣,卻令他人生道路崎嶇不堪。與之相比,嚴謹?shù)淖佑墒送鞠鄬κ歉悠巾?,但今天,我們過多銘記的卻是他這位樂觀奔放的長兄。

從儒家四書五經(jīng)到莊子佛學,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蘇軾不僅腦有萬卷書,腳下也同樣有萬里路。蘇軾即使在面對苦難,也不表現(xiàn)出一絲一毫的氣餒與頹廢,“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他那無謂與豪放,使他的詩歌不缺華麗無實的靡麗之作。

林語堂曾言“章惇對東坡是唯恐其不死,東坡卻望章惇延年益壽?!碧K東坡向來是對事不對人,但他的一張大嘴卻使他一生落魄,但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正是這張大嘴巴讓東坡居士可敬可愛,在這個無知勇敢的老頭面前,任何的擔心后怕都是無用可恥的。蘇軾的一生滿目瘡痍,遍布了滄桑,苦難與偉大并存擁有著歡樂與悲情的雙重命運,也正是這雙重命運,將蘇軾推上了文學藝術的巔峰。

文檔為doc格式。

蘇軾傳讀后感篇十

東坡的一生極復雜又既簡單。說復雜指其仕途上幾番沉浮,任職多地;思想上儒釋道兼而有之,互生互補。說簡單是因為,讀其生平與作品,蘇軾給你的感覺始終如一,即一個元氣淋漓,思想與情感豐富,才華橫溢而能永葆赤子之心的真人。

關于蘇子的文章多矣,這些文章大都關注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幾年的生平和詩文。此時是元豐三年到元豐七年,蘇軾是45到49歲,正處壯年,處于思想和藝術水平的成熟期,仕途的坎坷造成思想情感的波瀾起伏,醞釀出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彪炳千古的華章。讀這一時期的詩文時,你能感受到一種屬于壯年的氣息。雖然烏臺詩案中,蘇子被“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qū)犬雞”,在囚禁了整整130后貶到黃州任一閑置,但我們?nèi)阅軓钠渥髌分凶x出一種浩然之氣,這種豪氣是只屬于這一階段的。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這樣的曠達,讀來讓人心胸為之開闊。這也大致代表了這位曠世奇才在人們心中的主要形象。

但我這次讀其傳記,對其第二次被貶謫后的詩文卻尤其印象深刻。這一階段的詩文少了些豪氣,而更了些逸氣。不僅行文自然巧妙,文本天成,少了些前一階段的雕琢與修飾;而且思想上更加富于哲理與禪機,發(fā)人深省。東坡在給子侄的信中寫道:“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周紫芝《竹坡詩話》)如果說黃州時期的作品是“氣象崢嶸,五色絢爛”,那么惠州儋州時期的作品則稱得上“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了,這其實是文章的更高境。孫過庭論書道:“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睂W書如此,其實為文也這樣,絢爛之后的平和沖淡,真正代表了人文俱老的最高境界。

來看看這一時期蘇軾的處境和作品吧。

元祐八年(1093),蘇軾,身至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下任宰相的最佳人選,正是“冠蓋滿京華”的時期。然而高太后去世,政壇巨變,于是紹圣元年(1094),蘇軾千里迢迢奔赴貶所(英州),一路上朝廷五改謫命,最終貶到惠州。

此時的蘇軾已是59歲的老人,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已于去年去世,身邊只有小兒蘇過,和侍妾朝云。白須瀟散謫嶺海之際,其心境可想而知,也正因此其詩文中流露出的哲思是那么真切動人。

貶往惠州路上,過大庾嶺時,他寫道: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凈。

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撫我頂,結發(fā)受長生。

沒有悲傷,沒有哀怨,一切的辱與榮,垢與凈,執(zhí)迷與覺悟仿佛都在大庾嶺上分開,此時的東坡居士已將過去的所有塵世染污拋下,等待的是仙人為之撫頂,助其修道成功。

于是經(jīng)過曹溪南華寺時他寫道: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練。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他認為自己本事修行之人,只不過因中途一念之失,誤落塵網(wǎng)中,遭受了這么多年的坎坷??梢姶藭r的佛老思想成為了其意識的主導。

紹圣元年十月抵達惠州貶所時感嘆道:

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

這難道是夢中嗎?我以前仿佛到過這個地方。這真是太富禪機了,《紅樓夢》中的寶玉第一次見到林妹妹就說,這個妹妹我以前見過。正所謂世間的一切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寶玉之語和東坡之詩,真是靈性之人的睿智之語。

東坡惠州的詩文,正是借助佛老思想,取得一種精神上的超脫:

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與程正輔提刑》)。

只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后,卻在一個小村院子,折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與參寥書》)。

此時的文章真的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臻于化境。隨意的一篇游記,給人無限啟迪: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記游松風亭》)。

這已不是早期的五色絢爛,流光溢彩,思想上也不再有那么多的豪氣與執(zhí)念;而是一任天成,平和沖淡而哲思深宏。就連一次小小的搬家,隨筆寫來也能發(fā)人深?。?/p>

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軾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風亭。杖屨所及,雞犬皆相識。明年三月,遷于合江之行館。得江樓廓徹之觀,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見所欣戚也。嶺南嶺北,亦何異此?(《題嘉祐寺壁》)。

他認為身處高位和謫居嶺南就像搬家一樣,一處有一處的妙處,一處有一處的局限,這樣看來,便可隨遇而安了。

果然,稍后來到“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儋州,他也能怡然處之。此時,他已能夠?qū)⒗锨f與佛家的思想出神入化的運用了,可謂用一生之浮沉闡釋了釋道之哲學:

始至南海,環(huán)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復與子相見?!必M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人生的局限無處無境不在,如此觀之,一切便可釋然了。這種文字置于《莊子》三十三篇中,也別無二致了。

謫居儋州之際,朝云已經(jīng)去世,身邊的親人只有蘇過一個,積蓄已基本花光,而自然環(huán)境險惡。而這位精神的富翁,卻能用自己的達觀,將如此貶謫之地,變?yōu)闃吠痢2懗觥吨喚尤m》這樣平易而富于哲思的詩作。

茲錄其一:

旦起理發(fā)。

安眠海自運,浩浩潮黃宮。

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

老櫛從我久,齒疏含清風。

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

少年苦嗜睡,朝謁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

何異服轅馬,沙塵滿風鬃。

琱鞍響珂月,實與杻械同。

解放不可期,枯柳豈易逢。

誰能書此樂,獻與腰金翁。

早起梳頭百下,是蘇軾堅持一生的習慣,以此養(yǎng)生能“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在這貧瘠險惡的海島之上,如此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竟成了豐厚的精神享受。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不是那個“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東坡居士,而純?nèi)皇且晃伙枃L甘苦歸于平和的老人,于日常細節(jié)中品出人生真諦。于是他感嘆,年少時嗜睡,但為了上朝總不免匆匆早起,只能隨便搔幾下頭發(fā),還要佩戴重重的冠巾?,F(xiàn)在想來與駕轅之馬沒什么不同,都是滿頭風塵,身上佩戴的玉飾發(fā)出的聲音,實在和犯人身上刑具發(fā)出的聲音一樣。

至此,蘇軾還是那個蘇軾。但已從當年的豪放曠達,變?yōu)轭V峭?由流光溢彩,變?yōu)槠降瓫_和;由辭采華茂,變?yōu)闇喨惶斐闪恕?耿世濤)。

蘇軾傳讀后感篇十一

今年寒假,奉老師之命買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沒想到自己卻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chǎn)生了無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們先介紹了東坡的家世,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他的母親程氏,他小時讀完《范滂傳》,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范滂這樣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他母親從小就給他進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長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著介紹了他的學習經(jīng)歷,他從小就展露出他的超于常人的才氣,但這一點也沒妨礙他的努力。蘇東坡讀書時就將經(jīng)史詩文、經(jīng)典古籍都背的滾瓜爛熟,這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圣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毫無頭緒。蘇東坡的學習經(jīng)歷也告訴我們天才也需要勤奮學習,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蘇東坡傳》里不只是介紹了蘇東坡其人還介紹了與他最相關的三蘇其他兩人,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父親蘇洵天性沉默寡言,氣質(zhì)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與人易于相處的人。再一個就是弟弟蘇轍,蘇轍的性格與他哥哥不太一樣,他的性格是恬靜冷淡,穩(wěn)健而實際,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場上得意些。寫完三蘇,又要說說蘇軾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務實際、明利害方面,似乎遠勝過丈夫,所以蘇東坡則事事多聽從妻子,她是一個妻子,也更像一個聰明的管家,睿智的伴侶。不幸的事她英年早逝,這讓蘇東坡很是難過,曾專門寫過一個詞紀念她,這就是與賀鑄的悼亡詞并稱為悼亡詞雙絕。

文中給我們重點介紹了東坡在官場的幾次沉浮。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wěn)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fā),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東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nèi)槐磉_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幽默的他在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奔词乖诒毁H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鷳n。

熱愛生活的他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許多軼事。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傳給后世“東坡肉”、“東坡壺”等。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正直的他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異??部赖囊簧?,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余情!經(jīng)萬古流不盡!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讓我們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軾傳讀后感篇十二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軾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軾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chǎn)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軾,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軾,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軾,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俺梢财湓?,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shù)橇??!盀跖_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軾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zhuǎn)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xiāng)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郁郁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chuàng)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fā)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diào)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軾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軾,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蘇軾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軾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zhì)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后蘇軾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于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于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耙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碧K軾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軾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軾傳讀后感篇十三

《蘇軾傳》是蘇軾研究專家王水照和崔銘合著的一部書,四十五萬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書寫得很好,但這卻是一部不好寫的書。蘇軾一生經(jīng)歷豐富復雜,著作多,面廣,這是難點之一。還有,就是有林語堂的名著《蘇東坡傳》在前面比著,那書寫得那么精采。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短K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jīng)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diào)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xiàn)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里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并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chuàng)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于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huán)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臺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后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余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驚心動魄??嚯y充分,"超越"才有力。

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臺詩案"里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蘇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嘗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

三,關于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于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后。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著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著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斗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里,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diào)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布這么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么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shù)?儒釋道完滿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第一,是文學的支持,在窮鄉(xiāng)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nèi)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志銘、有經(jīng)典注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jīng)沒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fā)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

第二,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fā)著特殊氣質(zhì)的君子蘭,吸引著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癡,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癡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第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么一個印象。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于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制藥方,聽說曾經(jīng)還配了制墨秘方,差點把房子燒毀,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游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tài),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是用英文寫的,()有多個譯本,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我覺得這是我見過的最精彩的傳記。

首先,林并沒有將蘇東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實敘寫,娓娓道來,偶爾還加以調(diào)侃,如蘇的長子出生時,他說,幸虧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憂期間可就落人把柄了,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形象。

其次,本傳旁征博引,除了蘇的生平文字資料,還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識,讓讀者清楚,蘇是處于怎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他的行為是處于什么考慮的。

另外本書的趣味性也很強,作者盡量還原歷史,把當時的情景描得繪聲繪色,特別是蘇在杭州的生活,無論是干勁十足地為百姓謀福利,還是愜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還有很多歷史故事,蘇與奇人異事往來的趣事,還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語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語堂先生理解為"水沒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遠不會對之生厭",很形象,也加深了對蘇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處,像對王安石變法及王安石的個人評價上,很多人認為是本傳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覺得有失偏頗、對這個影響蘇至深的事件,花了三個章節(jié)敘寫,但幾乎都是貶義,我覺得對這件事,應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說王安石為國家一大害。我聽過性不可以善惡論也,更何況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也有可取之處,這里作者的主觀意識太濃。

讀一本好書,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覺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蘇軾傳讀后感篇十四

《蘇軾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軾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軾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軾,而又能將《蘇軾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軾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xiàn)。

蘇軾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軾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軾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軾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軾“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