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2023年設計科學論文范文(精選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21:19:49 頁碼:11
2023年設計科學論文范文(精選13篇)
2023-11-12 21:19:49    小編:ZTFB

通過學習語文,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用簡練、精煉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讓讀者易于理解和領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熱門總結范文,歡迎參考借鑒。

設計科學論文篇一

寫科學論文的關鍵是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邏輯推導合理(不能牽強附會、強詞奪理),結論明確。同時文章要語句通順、語言精練,可讀性強。

一、提出問題。

想做什么?為什么要做,想到達何目的,準備用何方法?

1、背景:

需求,包括實際應用方面的市場需求,提供新技術、新產品,創(chuàng)造效益;理論方面的,豐富理論知識與理論系統(tǒng),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研究現(xiàn)狀:國內外相關的研究進展,存在的問題,有待完善的地方,或未曾涉及到的問題。

2、提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具體要做的事情(研究內容)、研究內容、研究目的、研究意義。

3、擬采取的技術方案、技術手段、以及預期能得到的結果及其價值。

如果是開題,在此還需進行可行性分析。也就是說,前面兩部分介紹了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這里就要分析如何做,有什么條件和基礎(包括個人基礎與實驗設施等),能否做成?預計能得到什么結果而且有何價值?。

二、解決問題。

1、具體介紹解決問題的過程,所用的方法、手段,得到的結果。即,如何做,有何現(xiàn)象和結果,包括理論上的推導、計算結果與實驗現(xiàn)象等。

2、結果分析與討論。判斷理論推導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充分、合理分析實驗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和規(guī)律,對現(xiàn)象進行歸納、總結與提煉。實驗與理論的對比,結果與前人的對比。

三、結論。

簡要列出研究工作得到的結論;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以及展望。

設計科學論文篇二

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觀點看道家之“道”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本源的認識越加困惑,卻找不到合適的哲學思想加以詮釋。然而,道家思想?yún)s是個特例,它不但沒有隨科學的發(fā)展而變得蒼白,反而因科學的發(fā)展而愈發(fā)生動。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本,而現(xiàn)代自然科學正可予“道”一個很好的注解。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觀點來看“道”的本質、“道”的性質、“道”的運動和發(fā)展,以及人所持之道,既是新的視角,又是新的發(fā)展。

關鍵詞:道家;道;自然科學。

很多自然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十分關注道家思想。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研究領域或科學發(fā)現(xiàn)同老子的“道”相聯(lián)系,并稱從道家思想處獲益匪淺。例如,著名英國科學技術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中對道家思想不吝筆墨,僅《道家與道家思想》這一章就約15萬字。并在其引言中說:“道家思想中屬于科學和‘原始’科學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94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也曾聲言,“他正在對三十多種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質到底是什么而為難”時,由于想到《莊子應帝王》中關于“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的寓言時才想到這基本的物質可能就類似于混沌?!八梢苑只癁橐磺谢玖W?,但事實上還沒有分化”。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則指出:“中國古代對物質結構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最基本的結構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數(shù)得出來的;另外一種看法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是連續(xù)性的。粒子的觀念起源就是陽和陰。連續(xù)觀念的起源是公元前600年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他認為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摸不清的?!?/p>

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多的自然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鐘情于道家思想呢?以筆者之見,正如英國當代大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所言:“哲學已經跟不上科學的發(fā)展?!盵3]現(xiàn)代科學,尤其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突飛猛進,一方面向人類揭示出更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自然奇觀,另一方面也讓大多數(shù)原有的哲學思想變得蒼白無力。特別是現(xiàn)代物理學,過去100年間將原有的理論大廈推倒又重蓋,對“萬物之理”的研究越深入,對自然本源的困惑也越多,然而卻找不到可將其加以詮釋的思想武器。但是,道家思想?yún)s是個特例,它對“道”的闡述不但神奇地可以與科學前沿相掛搭,而且“道”的影子也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愈發(fā)清晰。這不得不令我們驚嘆于古人對自然哲學的偉大成就。以下筆者試著以自然科學的觀點,對道家的“道”進行闡述。

一、什么是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鼻f子曰:“道者,萬物之所由也?!焙苊黠@,道家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基礎。然而,縱有一萬個人讀《道德經》,恐怕也會有一萬種對“道”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道”就是老子抽象出來表示產生萬物的精神力;還有的學者認為“道”就是“道理”,類似于朱熹的“理在事先”,即產生物質的是唯心的“理”。“唯心論”或許有一定道理,但若以現(xiàn)代科學的邏輯,“唯心論”卻是說不通的。為什么呢?我們先從科學之“理”來說起。

首先講什么是科學?!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指發(fā)現(xiàn)、積累并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tǒng)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币曰艚鸬慕忉?,科學其實就是人企圖通過一系列規(guī)律及定律來解釋世界。這與宗教有本質區(qū)別,因為科學之理超脫于神而存在。說上帝創(chuàng)世“只是增加了上帝由誰創(chuàng)造的問題而已”。在西方,一般認為最早企圖為自然立法的是愛奧尼亞人(屬古希臘文明)[3]。而中國則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陰陽八卦等樸素唯物主義學說。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相信有一個離開知覺主體而獨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盵5]而對于道家,至少有兩個論點是貫穿始終的:第一,對于“道”這一世界規(guī)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堅信,否定宇宙由神權支配;第二,天地萬物和人類雖然紛繁萬端,但皆以“道”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著內在的聯(lián)系和一致性、統(tǒng)一性[9]。也就是說,道家與科學的觀點一樣,都主張自然之本是通過客觀規(guī)律對世界進行支配的。

那么,“道”是不是“理”呢?筆者認為不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弊⒁?,老子認為道是“物”,而且“先天地生”。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薄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既然生萬物的是道,有生于無,而不管“一”、“二”、還是“三”,都是“有”,那么“道”只能是“無”。

在一些人看來,“無”就是什么都沒有,這似乎與道是“物”的觀點相矛盾。但是,若以現(xiàn)代物理學觀點來看,則不難找到解答。第一,“無”本來就是個相對的概念。就算我們能抽走一個密閉容器內的所有分子,那么容器中依然會有各式各樣的輻射和能量,還有無孔不入的中微子;就算我們能抽走這個容器內的所有物質,那么這個容器內的空間依然會不斷地出現(xiàn)不?;ハ噤螠绲恼摿W?,即“真空漲落”。另一個例子,我們在地球上能用天文望遠鏡望見色彩斑斕的獵戶座星云,但如果你真能實地探查一番的話,必定會發(fā)現(xiàn)那里什么也沒有,因為那里物質的密度比我們能在地球上制造的最空的“真空”還要低。第二,現(xiàn)代科學,尤其是現(xiàn)代物理學認為“無中生有”并非不可能?;艚鹫J為,宇宙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一個膨脹超過臨界點的混沌粒子[4]。以m理論為例,宇宙的可能性不止一個,事實上有無限多種可能性“合成”了現(xiàn)在的宇宙,宇宙起源于更高維“膜”上,“膜”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物質[3]。多重的宇宙本來應該是無限,然而它們卻并不為實體所見,正是有無相生關系的最好注解。由上,“道”雖然是“無”,但它依然是物質,好比數(shù)字零表示“沒有”,但作為一個字符,它依然是“有”,不可忽略。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道”字,在老子生活的時代,道已經有了“路”的意思。筆者認為,老子的“道”正是取的“路”的意思。那么,“無”也會有“路”嗎?以現(xiàn)代物理觀點,答案是肯定的。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很難解的效應,即兩個分出自同一粒子的粒子,對其中一個粒子施加作用會影響到另一個粒子,而不論兩者的距離dd即使是相距上百億光年也一樣。這種“不可理喻”的效應被愛因斯坦稱為“幽靈”。現(xiàn)在來看,這種“幽靈”不正是一種無形的“路”嗎?而這種“路”存在于不確定性主導的量子領域,正如老子所言:“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焙螞r現(xiàn)代物理還認為萬物的信息都儲存在超維“全息圖”中,即使物體落入黑洞信息也不會丟失[3](霍金為此打賭還輸了一本百科全書)。如此,這樣的“全息圖”還真是通往萬物奧秘之“路”,正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道的性質與運動。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句話令筆者想起了《易經》中的數(shù)理變化(二的零次方是一……二的.三次方是八,即八卦),如果沒有“道生一”這句,確實頗有畢達哥拉斯“數(shù)即萬物”的意味。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道家認為道是萬物本源,然而要形成萬物,還要經過一系列的數(shù)理變化,也就是“道”通過“理”來實現(xiàn)自己的作用。所以我們現(xiàn)在說的“道理”,應該是“道之理”,而不是“道即是理”(事實上,《道德經》中將道的功能稱為“德”)?!兜赖陆洝烽_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們將外在世界看作是“道”,也即“常道”,將科學看作“可道”,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公式:道=客觀世界;可道=科學。這個公式表明:一方面,科學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可道”,并不是客觀世界本身;另一方面,這種同時包含了客觀與主觀屬性的“可道”又是人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的必然方式,除此以外別無他途[10]。

道既“可道”,而又非“常道”。聯(lián)系上文提到的公式,也就是說科學可以認識世界卻又不能訂立普適穩(wěn)恒的道理。老子似乎認為人的認識有一個限度,科學也一樣,它不是全能的。相對于愛因斯坦畢生都致力于尋找可以解釋萬物的“大統(tǒng)一理論”,量子力學領域則接受了微觀世界的不確定原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指出:“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shù)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绷孔恿W的哥本哈根解釋告訴我們還不曾被測量的量子系統(tǒng)處于一個真正不確定的狀態(tài),說它處于一個特殊的未知狀態(tài)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在量子力學領域,沒有什么是確定的,粒子的行為只能以概率描述。不確定性原理正符合了道家“道法無?!崩砟?。難怪曾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博士說:“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p>

量子力學另一個顛覆性的理論是其主觀性,也就是說,觀測者可以影響到客觀實驗的結果。用海森堡的話來概括就是:“在我們與自然的科學關系中,當我們必須處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進去的那部分自然時,我們本身的活動就變得很重要了?!睂Υ耍芏嗫茖W家和哲學家覺得無所適從,甚至陷入到主觀唯心的怪圈當中。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哲學自始至終都沒有陷入物我兩分的僵化境地,這點在道家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因而在人與外在世界的關系這一問題上,道家往往可以給今人以深刻啟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比祟愂澜缋锎嬖诿琅c不美、善與不善、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等相對事物,對此我們都習以為常,但老子卻認識到這些現(xiàn)象的本質。假設有一座十層樓房與一座平房,無論是否有人看到過它們,它們仍然會實實在在地矗立在地面上,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從這種意義上說,人的認識不會對外在世界或稱作實在的客觀性產生影響,然而當我們用高和矮去認識它們時情況就發(fā)生了變化。盡管“高樓房”與“矮平房”仍然客觀地存在于原來的處所,與它們被認識之前相比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但“高”與“矮”卻是認識主體在認識過程中附加其上的主觀因素[10]。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來就在“道”之內,而且人本來就是一種“測量工具”,何況我們觀測時往往要借助各式各樣的精密儀器,這就注定我們不可能純粹客觀地反映客觀事物。這大概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真諦吧。

老子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即是,道不隨任何主客觀事物而改變,它不斷運動而永不停息。然而后面幾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看起來晦澀難懂,而且隨各人理解不同譯法不一。那么,這個“大”、“逝”、“遠”、“反”又分別代表什么意義呢?筆者認為,既然有“字之曰道”一句,那么后一句必然是老子給“道”下的定義,也就是“強為之名曰大”。上文說過,道雖是“無”卻無所不包,獨立于天地而延展至無限,所以說“大”,一點都不為過。但是,道“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用形容詞來命名“物”,不太恰當,實非不得已,故稱:“強為之”。后面好幾個“曰”字,應該可以理解為邏輯遞進,但不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考慮到道是“天地母”“先天地生”,所以這句應該說的是道的本質,道的邏輯衍生關系。“大”這個詞,本來形容的是物質與空間,從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角度來理解,宇宙的本初基質就是空間,上文提到空間貌似無物而實際上卻也是一種無所不包的物質,是無限的“大”。不過,光有空間卻是無意義的。自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廣義相對論以來,人們知道時空是不可分割的一體。試想,如果沒有空間事物的變化,時間又有什么意義呢?子曰:“逝者如斯夫?!薄笆拧弊置黠@指的是時間,有了空間的變化,才會有時間的意義。時空一體,永恒發(fā)展,延伸至無窮,故曰“遠”(“遠”字既可以形容空間也可形容時間)。時空無限發(fā)展,于是我們遇到了“反”。

什么是“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反”是道的動力。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這事物的本質屬性卻滋生了事物演化的動力。根據(jù)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物質都會向從有序到無序、由低熵向高熵發(fā)展?,F(xiàn)代宇宙學也認為,宇宙初始階段是低熵有序,而終結于高熵無序,兩者互為反面。這正是任何事物都會向其反面發(fā)展的例證之一。同時,“反”在古文中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說,道的運動是周而復始,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正反“箭頭”,道便成了螺旋狀行進的力量??v觀整部《道德經》,處處都體現(xiàn)著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

三、人之道。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涌隙ㄈ嗽谧匀唤绲牡匚唬簿褪恰八拇蟆敝?,但是這“四大”卻并非平級。其中,“四大”最高一級的是“道”,上文說過,道是萬物本源,所以萬物必須循道而行,人自然也不例外。老子曰:“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薄耙暂o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尊道”而“不敢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強作妄為,以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9]。而尊重客觀規(guī)律,順應客觀規(guī)律,正是科學的精神?;剡^頭來,我們或許會問:為什么先要法地、法天,然后才能法道呢?古人不比現(xiàn)在能掌握非常豐富的科學知識,他們不知道地球外還有什么。但是,身處農耕社會的古人會更深刻地意識到人對于土地的依賴,而且在低污染的環(huán)境下會體會到其它生物對大地的依賴。筆者認為,老子的“地”,可以看成現(xiàn)代名詞“生物圈”,可以看成古人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意像?,F(xiàn)代生態(tài)學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它主張生物與環(huán)境是協(xié)同進化的關系;生物與生物間,生物與環(huán)境間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huán)保持動態(tài)平衡;破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一環(huán),就會引起整個系統(tǒng)的響應。同樣,身為生物圈一員的人類,如果不尊重這些規(guī)律,隨意破壞,則必然會遭到自然界的強烈反彈。人改變不了自己的生物屬性,那么人就必須依存于生物圈,人就必須遵守生態(tài)學規(guī)律。所以“人法地”,人必須先順應自己所處的大地,然后才是“天”(氣象、天文等),因為“天”的影響,是通過“地”(生物圈)引起的。近代出現(xiàn)的全球變化問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人類未來應該怎樣做,才是“順天應道”呢?道家主張人應當“返璞歸真”。莊子曰:“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庇终f:“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币簿褪钦f,人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真,不強求妄為。那么,人究竟應該怎樣守衛(wèi)“本真”呢?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莫里斯認為:“科技進步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人類進化的速度,以至于人類根本來不及去適應它?!盵8]莫里斯指出,人類的行為已經隨現(xiàn)代環(huán)境而改變,但這種改變并不適應于我們經過千百萬年進化的機體。于是,無怪乎現(xiàn)代人多半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因為我們的本性并不適合坐辦公室看電腦,并不適合坐在鐵皮里開車……我們的身體更適合山野間奔跑,叢林間采果……總之,我希望人類未來的發(fā)展能更多照顧我們的自然屬性,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作為個人,我們應該無論如何都不能脫離自然母親,因為那里有我們的“本真”。

綜上,以現(xiàn)代科學思想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道家思想,道家這個古老的思想體系就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出來。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道家之“道”,會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來理解“道”之精髓,體味“道”之奧妙,并在當今科學大發(fā)展的時代發(fā)揚“道”之精神。因為“道可道”正是科學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m].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董光壁.當代新道家[m].華夏出版社,1991.

〔3〕史蒂芬霍金,列納德.蒙洛迪諾.大設計[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4〕史蒂芬霍金.果殼中的宇宙[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c].商務印書館,1977.

〔6〕周德豐,陸信禮.中國傳統(tǒng)哲學歷史觀的理論成就及其當代價值[j].國內哲學動態(tài).1985,(11).

〔7〕海森堡.物理學與哲學:現(xiàn)代科學中的革命[m].科學出版社,1974.

〔8〕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

〔9〕呂錫琛.論道家思想中的科學精神[j].哲學研究,2000,(4).

〔10〕韓吉紹,張魯君.愛因斯坦、量子力學與道家[j].青海社會科學,2009,(3).

〔11〕丁原明.道家對于科學的價值[j].人文雜志,2006,(4).

設計科學論文篇三

亞麻(linumusitatissiumul.)屬亞麻科亞麻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纖維和油料作物之一,按用途可將亞麻分為3類:纖維型亞麻、油纖兼用型亞麻、油用型亞麻,習慣上將纖維型亞麻和油纖兼用型亞麻統(tǒng)稱亞麻(flax),油用型亞麻也叫胡麻(linseed)。隨著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深入人心,亞麻等綠色紡織原料越來越受追捧,亞麻學科研究不斷深入,已經由過去的小作物發(fā)展為國內重要的經濟作物,逐漸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近年來,亞麻學科在分子水平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生物技術研究平臺已經構建完成,國內外的科研人員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為亞麻品種改良和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進行了大量研究,獲得了一些轉化植株,但還沒有獲得可以推廣的亞麻轉基因品種。整體而言,亞麻學科還處于大田作物的追蹤和模仿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深化。國家的資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該學科在國家層面的受重視程度,同時也為學科研究方向提供指導,本研究就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亞麻學科的資助力度著手,整理和總結該學科受資助情況,結合亞麻市場形勢,分析了亞麻學科的未來發(fā)展前景及研究方向,旨在為本學科科研工作者申請國家基金提供參考。

1亞麻學科發(fā)展。

我國作為亞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從1906年開始引種纖維型亞麻,至今已有百年的種植歷史,但相對其它作物而言,我國亞麻學科的研究比較滯后,導致我國亞麻種植面積逐年萎縮,嚴重影響了我國亞麻向國際市場的拓展。目前,亞麻學科的前景呈可喜態(tài)勢,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年度間資助額度(見圖1)及支持單位和項目分布來看(見圖2),2012年以前,亞麻學科的國家基金資助為零,2012-2015年,國家基金委共立項亞麻學科基金21項,其中12項面上項目,9項青年基金項目,總資助力度達918萬元,平均資助額度為43.7萬元,其中胡麻12項,總資助額為550萬元,亞麻9項,總資助額為368萬元,總體而言,亞麻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不論從力度還是范圍來看都呈上升趨勢。隨著亞麻基礎研究項目數(shù)量的持續(xù)增加,表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政策上正在逐年加大對亞麻學科基礎研究的支持,為我國亞麻學科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支撐平臺。國家基金資助的胡麻項目主要集中在胡麻油所含成分及功能分析,如:亞麻籽油調控胰島細胞機理研究;產量相關性狀的基礎研究,如:油用亞麻遺傳連鎖圖譜構建及亞麻酸含量的qtl定位研究等。相對而言,亞麻的資助力度及立項的數(shù)目都不及胡麻(見圖2),但亞麻的資助范圍較廣,涉及亞麻的纖維產量、病害、抗耐性及復合材料,如:纖維含量的基因挖掘、亞麻粉病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抗性基因克隆、亞麻纖維復合材料研究等。從亞麻學科資助單位來看,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位居前三,均獲得超過100萬元的資助金額,其中前2個單位主要以胡麻研究為主,纖維型亞麻是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的主要學科之一(見圖3)。綜合亞麻學科獲得國家自然基金情況,生命科學仍然是亞麻研究的重點,利用先進的生物前沿技術對亞麻高產、優(yōu)質、抗耐機理進行闡釋,挖掘其生物學調控機理,特別是亞麻生命機理機制及抗耐性功能解析是現(xiàn)階段亞麻學科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點,對于亞麻的多用途開發(fā)及保健功能研究等工程化學及醫(yī)學研究領域,未來將會是亞麻學科研究的新聚焦點。

2市場形勢。

目前,亞麻產品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市場空間廣闊。歐美國家勞動力成本偏高導致其競爭力下降、種植面積萎縮及加工企業(yè)倒閉,造成了大量的亞麻行業(yè)資本流向發(fā)展中國家,而中國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廉、亞麻產業(yè)基礎雄厚等競爭優(yōu)勢,逐漸成為西方發(fā)達地區(qū)企業(yè)資本和行業(yè)要素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另外,全球氣候條件回暖致使亞麻種植北移,帶動了相關企業(yè)及行業(yè)資本的北移,中國東北地區(qū)已經成為亞麻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和行業(yè)要素集聚地。現(xiàn)階段國家將深入實施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的戰(zhàn)略,各種惠農政策和支農資金會進一步涌入農村,這必將為亞麻產業(yè)開發(fā)創(chuàng)造更加寬松的宏觀環(huán)境。從國家政策到社會市場形勢,整個宏觀環(huán)境提供給亞麻學科的前景光明,目前亞麻育種新方法的研究正處在一個逐步深入的時期,相關科研單位對亞麻育種資源的重視和在育種新方法、新途徑研究上的進展,將推進亞麻學科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

3發(fā)展前景。

基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亞麻學科前景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給科研工作者提供該學科發(fā)展的方向。2000年以前,國家對農業(yè)科研的支持主要放在了糧食作物上,亞麻科研經費的投入不及糧食作物的千分之一,使亞麻學科科研投入低,人力、物力投入嚴重不足,亞麻研究設施手段遠遠落后于其它作物,更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在亞麻育種、栽培等相關的基礎研究力量薄弱,缺乏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技術儲備不足,設備落后,加之人才隊伍和硬件基礎薄弱,導致亞麻品種水平和栽培技術等方面與糧食作物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科整體研究水平相對滯后。2011年以來,亞麻學科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有了“零”的突破,加之亞麻產業(yè)技術體系的建立,包括亞麻崗位科學家、亞麻試驗站及亞麻綜合觀測站等重大學科建設梯隊的設置,表明近年來,特別是“十五”計劃以來,國家加大了對亞麻學科的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人才隊伍和配套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極大的鼓舞了亞麻科研工作者的熱情,不斷有亞麻學科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省、市、地方層面的大力資助,亞麻學科的發(fā)展勢頭急劇上升,科研工作者熱情高漲,相信未來幾年,隨著亞麻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及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亞麻研究工作將繼續(xù)深入,通過上下游工作者們的積極合作和共同努力,亞麻學科將逐漸展現(xiàn)自身特有的學科魅力,為中國作物麻類產業(yè)增添新的色彩。

設計科學論文篇四

柑橘是蕓香科部屬的常綠性小喬木,在中國培養(yǎng)歷史悠久,江蘇、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是柑橘栽培最多的地域。柑橘性喜溫,耐陰,怕熱。果實圓形,既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食用,還可做調料。成熟后的柑橘果實堅實水分大,幽香甜美,具有清炎熱、生津止渴的功效,且經濟效益可觀。通過嫁接的柑橘樹,是從母體樹中一部分發(fā)育起來的,遺傳性狀與母體堅持一致,能夠確保其優(yōu)良品種的無性系,嫁接成功栽培后可堅持每棵樹的開花期到摘果期、產量和質量均達一致,然后進步柑橘的商品性。嫁接技能更有利于提前果園掛果,可有用推進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結構調整。

1嫁接前預備。

想要進步柑橘嫁接的成活率,就要了解柑橘嫁接成活的進程。砧木和接穗是不是愈合完好是影響成功的要害。砧木和接穗嫁接后通常在7d擺布就開端出現(xiàn)愈合安排。15d擺布愈合安排即可將嫁接縫隙填豐滿,砧木和接穗之間開端實現(xiàn)長出新的韌皮層和木質層,意味著嫁接成功。嫁接時刻通常在春季和秋季完結,春季通常在2月下旬-3月上旬,秋季通常在7月初完結,氣候環(huán)境請求濕度相對較大、無風、溫度在15~20℃的天陰最為理想,把握在砧木新芽開端萌發(fā)又未展葉時,因這個時分的氣溫較高,樹干液流快,協(xié)助構成新愈合安排快,這是確保嫁接成功的最理想條件。

接穗的挑選非常重要,通常要調查母體樹冠粗大強健旺盛、無病害進入盛果期做母樹,選一年生強健頂芽豐滿的枝條做接穗,儲藏接穗可用沙藏或薄膜封藏,沙藏是傳統(tǒng)較為通用的一種辦法,操作辦法是將接穗陰涼通風條件較差的當?shù)貪裆陈窀采w起堆,沙埋厚度通常超出埋穗5cm擺布;薄膜封藏是近年較為常用的新辦法,操作辦法是將接穗30~50條對齊剪平捆扎,用家底常用的保鮮膜包嚴,確保水分不流失,寄存在室內。

2嫁接辦法。

2.1劈接。

2.1.1砧木處理。

首先選中砧木要被嫁接的切斷點,再將其鋸掉,一定要確保砧木被據(jù)的平面要平坦,在砧木被鋸掉的平面中心用嫁接刀筆直作一劈口下去,深度大概把握在3~6cm即可。

2.1.2接穗處理。

嫁接刀一定要尖利,選擇接穗6cm擺布在接穗下端削成楔形,入刀可先由高到低一次性完結,確保接穗質量。

2.1.3插穗。

在被據(jù)掉的砧木平面處有嫁接刀撬開劈口,將削好的接穗疾速插進去,確保砧木與接穗愈傷接口徹底符合,接著疾速用薄膜封口綁緊牢扎。

2.2插皮接。

2.2.1砧木處理。

選中砧木要被嫁接的當?shù)赜弥艏艚兀儆眉藿拥断髌浇乜跇嫵善矫妗?/p>

2.2.2接穗處理。

接穗上選定豐滿的頂芽削一個鼠耳壯斜面,接著在末端鼠耳形斜面的反面兩側均削一個深至構成層刀面。

2.2.3插穗。

被嫁接的砧皮層較為平坦一側的上方,運用嫁接刀將其皮層劃破,敏捷將接穗插進去,深至木質見白即可,盡量使砧木與接穗削口處嚴密地粘合在一起。最終敏捷用薄膜包扎。

2.3腹接。

2.3.1砧木處理。

選定砧木被嫁接處,在砧木處運用嫁刀由上向下削約4cm長的刀口,深至木質見白即可。假如小苗嫁接,砧木的嫁接點一定要選定離地上7cm擺布為宜,這么做可利于若嫁接失利后,方便補接。

2.3.2接穗處理。

選擇強健的接穗,請求帶有2個豐滿頂芽處剪段成長約2~4cm,削去前端的第1個頂芽,請求長度為1.5cm,在削面的反面再削一鼠耳形斜面,請求每一刀都要一次性完結,不能補刀,切斷一定要平坦?jié)櫥?/p>

2.3.3插穗。

將預備好的接穗敏捷插進砧木被嫁接點,用薄膜疾速包扎,需求留意,接穗帶芽處只能綁一圈,不需包太厚,否則會影響新芽長出。

2.4空中嫁接。

空中嫁接技能相對成活簡單,因操作技能費事,如今運用較少。其嫁接辦法是,第1步是要預備泥作基質,可直接用塘泥或水田泥土都行,水分請求不能太枯燥也不能太濕透,用手抓泥成團不松懈即可;第2步在健康無病害的母樹處選擇二年生枝條,在枝條校為平坦?jié)櫥幱眉藿拥独@枝環(huán)割一圈,深度見木質,接著在距離環(huán)割5cm處用嫁接刀再盤繞樹枝環(huán)割一圈,用刀挑開兩刀環(huán)割之間的樹皮,及時抓一把拳大的濕泥團壓緊,對半扳開夾包切斷壓緊,最終用薄膜繩子固定綁縛。

3嫁接后管理。

3.1除萌抹蘗。

嫁接15d后砧木處會先后長出萌發(fā)蘗,在嫁接穗沒有長出新梢前,假如這些萌發(fā)蘗沒有及時抹除,就會越長越旺盛,營營養(yǎng)悉數(shù)被萌發(fā)蘗吸收,嫁接穗不能正常長出新梢,時刻長了就會壞死,嫁接失利,所以抹除萌發(fā)蘗具有影響嫁接成功的要害作用,這些萌發(fā)蘗越早抹除越好,直至移苗。

3.2及時松劫持支棍。

當嫁接成活后很快就會長出新梢,為了不影響嫁接口愈傷安排正常成長,這個時分應開端松開綁縛,如不及時松綁嫁接口扎綁繩處就會構成凹陷,,構成頭小尾大,簡單折斷。要留意的是,這個時分雖可松綁,但此時嫁接愈傷安排不是很老到,還不能一次性徹底松綁,稍微解松些,待15d后再松綁一次,直至枝穗粗大強健老到才適宜徹底松綁。如發(fā)現(xiàn)新梢成長較快較長又細,可在砧木側邊插一木棍與新梢輕綁,以防新梢被風吹斷。

3.3摘心。

嫁接成活后當新梢長到約50cm擺布時應摘心,以防徒長簡單折斷,及時摘心有利于推進副梢長出,協(xié)助構成樹形。

3.4病蟲災防治。

病害通常在苗圃發(fā)作較少,能夠用一些滅菌之類的藥物防治即可;苗圃通常主要是發(fā)作蟲災較兇猛,所以防蟲作業(yè)顯得非常重要,苗圃通常較多見的蟲災有潛葉蛾、繡蜘蛛等食葉性害蟲,防治辦法建議及時整理田園雜草、老葉、病葉、病枝等會集起來燃燒,盡量削減蟲源。其次可運用一些低毒性農藥防治,制止運用高毒農藥防治。

設計科學論文篇五

其他的落葉是不是也一樣呢?我想再去觀察觀察吧。在這一周里,我去觀察了許多樹的落葉情況。結果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落葉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難道樹葉也和我做的風箏一樣,一面重一面輕?帶著這個假設,我采了許多種不同的樹葉進行觀察。我發(fā)現(xiàn),葉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葉脈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葉背面葉脈排列緊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父親的幫助下,做了一個葉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細鐵絲,編成了網狀,有的稀疏,有的緊密。然后把稀疏的鐵絲網和緊密的鐵絲網連成正反兩面。然后我將“葉片”從空中拋下10次,8次是緊密的鐵絲網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鐵絲網一面在下。

通過實驗,我豁然開朗,于是我又到互聯(lián)網、書上查找有關樹葉的資料,終于明白了落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科學秘密,原來,兩種結構不同的細胞層,形成了同一片樹葉的“背”與“面”,由于比重不同,樹葉在飄落的過程中,會翻轉變化,重的一面朝下,輕的一面朝上,這樣降落最穩(wěn)定。因此落地后,細胞緊密而重的一面朝黃土,細胞系數(shù)而輕的一面朝天。

科學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這樣的實驗,長大后做更多更復雜的實驗,為人類造福。

設計科學論文篇六

1.科學性??茖W性是科學小論文有別于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學小論文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jù)確鑿,論證合理且符合邏輯,文字簡潔準確。

2.創(chuàng)造性。小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新的發(fā)現(xiàn)、獨特的見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同樣的小論文沒有參加過各級科學討論會,也沒有在各級報刊上發(fā)表過。

3.實踐性。論文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fā)現(xiàn)的;支持主要觀點的論據(jù)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有實踐依據(jù);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不能有憑空捏造、猜測、成人包辦代替的跡象。

(一)科學觀察小論文。是指青少年對某事物或自然現(xiàn)象通過周密細致的觀察,并對取得的材料和數(shù)據(jù)進行認真的分析、綜合研究后得出結論,作出科學的解釋和描述。

(二)科學實驗小論文。有時也稱實驗報告,是青少年對研究的對象創(chuàng)設特定的條件,經過反復實驗,對獲取的材料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而寫出的文章。它著眼于對實驗過程的客觀敘述以及實驗現(xiàn)象的科學解釋。

(三)科學考察小論文。通過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考察方式為主要研究手段寫出的小論文稱為科學考察小論文。有時也稱為科學考察報告、科學調查報告。

(四)科學說明小論文。是指作者通過利用翔實可靠的資料對某一自然現(xiàn)象或自然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類小論文。

(一)取材。

1.直接觀察。觀察時要認真仔細,不放過任何細微末節(jié)。同時,觀察時要做好詳細記載。2.動手實驗。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它比觀察更利于發(fā)揮同學們的能動性去揭示隱藏的自然奧秘。3.實地考察??疾烨埃仨毭鞔_考察目的,準備好必需的工具、儀器、藥品、生活用具等。考察過程中,一定要把時間、地點、過程及考察的結果隨時隨地詳細地記錄清楚,有時還要采回必要的標本、樣品,將比較重要的現(xiàn)象拍照。4.查閱資料。有些材料由于時間、空間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親自去觀察、實驗、考察,這就得查閱書刊或請教老師、家長等,這種間接地獲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

(二)分析。

首先,應審核各種材料的真?zhèn)翁搶?,有些查閱到的材料是早已過時的觀點,有些解釋只適合某范圍內,有些材料沒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記錄時有錯誤或本身就是自己虛構的,這樣的材料應堅決不用。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選擇的材料要能說明問題,不要多,而要精,與論點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應舍棄。第三,將選擇的材料進行歸類,研究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及相互聯(lián)系,然后概括得出結論即論點。論文論點是從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不能先定論點,后找適合證明論點的材料.

寫作雖沒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應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的步驟進行。一般來說,科學小論文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標題標題是小論文的眼睛,好的標題確切簡明,富有吸引力,能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正文: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部分。它包括對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觀察、實驗、考察過程、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判斷、推理得出結論等,這是小論文的核心部分。結尾:小論文的結尾應寫你得出的結論和對某一問題的建議。以得出結論做為結尾,同開頭提出問題相呼應,收到良好效果。

設計科學論文篇七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在這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fā)展的大千世界里,戴眼鏡的人卻隨處可見。特別是我國在校學生3.2億,平均近視率超過60%,其中小學生為35%,初中生為65%,高中生達79%。更令人震驚的是,有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shù)字呀!

因此,如何遠離近視?這是我們小學生必須重視的問題。下面根據(jù)有關資料談幾點如何保護眼睛的有效方法:

首先,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做到眼睛和桌面要保持一尺的距離;身體和課桌之間保持一個小拳頭的間隔;握筆時手和筆尖要保持一寸的距離。蓮看書寫字時眼睛與書之間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離,40分鐘后要到室外活動或向遠處眺望一會兒;要認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準確。不要在暗弱光線下和直射的陽光下看書寫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車上或走路時看書;不要看字體過小、字行過密、字跡印刷不清的讀物;做作業(yè)不要用淡色鉛筆。

其次,每當我們面對黑板或電視40分鐘左右時,必須讓自己的眼睛向窗外眺望或觀看綠色植物。在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也不能太強。因為如果太暗,我們的眼睛看其它東西就會很模糊,這樣久了就會形成近視。如果太強,眼睛就會有刺痛的感覺,還會干癢,流淚。這也會導至視力的下降。

再次,電腦使用也成為我們眼睛健康的重要殺手。因為玩電腦,現(xiàn)在患“干眼癥”的人是隨處可見。患者的年齡也越來越小。所以我們上網時也應該有一個好的坐姿,一定要身要坐正,腰要挺直。更要做到眼睛與屏幕的距離在40厘米——50厘米之間,使用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熒光屏。并且要做到使用電腦不超過一小時。

最后,保護眼睛我們要多吃蔬菜。因為蔬菜里含有維生素a和維生素c等,這些元素可以提高我們的視力,并起到保護我們眼睛的作用。

總之,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為了使我們的窗戶更加明亮,我們一定要使用有效的方法科學用眼。

設計科學論文篇八

問題的論證:

大熊貓應該只吃竹子吧!它們只吃竹子,但是,有的可能還吃胡蘿卜。他們吃的各式各樣,連肉也吃,比如說竹鼠,它們就吃一些死去的竹鼠,所以可以證明,他們是雜食類動物。

問題的結論:

根據(jù)上網查資料,我終于明白了,他們誰么都吃,這是我查的資料。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qū)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尸體,有時也吃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shù)厝朔Q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yǎng),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yǎng),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只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yǎng)、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xù)狀態(tài)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qū)的大熊貓便面臨饑餓的威脅。

看,大熊貓的食物太特殊真要好好研究一下了。他們的食物太特別了。

問題的延伸:大熊貓的天敵是什么?它是怎樣防衛(wèi)自己的呢?

參考材料:《動物大百科》《動物世界》。

設計科學論文篇九

一天,我在一本科學書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隱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做起了實驗。

我先把糖水調好,用毛筆蘸糖水在紙上寫了“開門大吉”幾個大字,然后把紙門晾干,什么都沒有,我開始懷疑書了,最后,我用打火機稍微燒了一下,看見了一個“開”字呈現(xiàn)淺褐色的,我一見,欣喜若狂馬上對正看電視的婆婆說:“婆婆,快來,我給你表演魔術!”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張白紙,寫上“婆婆”兩個大字,用吹風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沒了,我趕忙問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筆,用火能寫出‘婆婆’兩個字來?!逼牌?,搖了搖頭,顯然是不信。

我找來打火機,烤了一會兒,可是烤得有點兒久,把紙不小心給燒了,婆婆笑了笑,我有點急了說:“別得意,你等一等?!蔽矣衷谝粡埌准堅趯懥四莾蓚€字,然后晾干,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會兒,字便顯現(xiàn)了出來,我得意地笑著,婆婆趕快從我手中奪去紙翻來覆去地看著,就是不明白。

小伙伴們,你們明白嗎,不明白,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動動腦筋,想一想除了糖水,還有哪些液體可以做隱形墨水呢?

設計科學論文篇十

班級:三(1)班。

帶著這個問題,我查閱了一些書籍。書上說,螞蟻從蟻穴出發(fā)到達目的地后,沿途會留下一些氣味,返回蟻穴。用觸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螞蟻??茖W家曾經就這個問題作了一個試驗??茖W家先確定一只螞蟻,將他沿途到達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凈。當這只螞蟻返回時,在被擦去氣味的地方突然間停了下來。原地邊轉圈邊尋找著什么。從而得到螞蟻是靠氣味來辨別方向的。

我為了證實這個結論,我做了個試驗。我首先準備了一個十厘米左右的細小樹枝,在樹枝的一頭放上一個誘餌——小糖果。我把這個裝置放在一個蟻穴附近。不一會兒,有一只螞蟻出來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達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聞一聞、嗅一嗅。我趁此機會將木棍的中斷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當這只螞蟻返回的時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轉右轉,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過了一會兒,我又重復了上面的試驗,螞蟻仍然沒有找到回家的路。通過這兩次實驗,我終于知道螞蟻為什么不會迷路的秘密了。原來螞蟻是根據(jù)氣味來辨別方向的。知道了螞蟻的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們可以制作一種螞蟻報警器呢?當螞蟻走到報警器附近時,報警器就能“聞”出螞蟻的氣味,然后發(fā)出鳴叫聲,讓我們知道螞蟻跑到櫥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蛋殼的秘密。

班級:五(4)班。

姓名:彭麗莎。

“同學們,蛋殼都帶來了嗎?”老師問?!皫砹耍 蔽覀儺惪谕暤鼗卮?。

為了今天的科學課,老師讓我們帶蛋殼來。帶蛋殼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嗎?我們都很好奇?!敖裉欤覀円眠@兩個半截蛋殼做一個小實驗。做之前,請大家先猜猜,我用這枝鉛筆朝著蛋殼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殼先破呢,還是口朝下的蛋殼先破?”“當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數(shù)同學都搶著回答?!翱诔系南绕?!”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對。老師微笑著說:“那好,下面我們就來做做實驗,看誰的答案才是正確的?!崩蠋熃辛艘幻瑢W上講臺,讓他用鉛筆對準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殼。老師一聲令下,同學手一放,鉛筆刺到了蛋殼上,蛋殼沒有破。老師又讓他試了幾次,鉛筆第三次刺下的時候,終于刺破了蛋殼。接著,老師又讓他用鉛筆刺口朝下的蛋殼?!耙幌?、兩下、三下??”我們一起數(shù)著;但那半個蛋殼就像穿了盔甲一樣,被刺了十幾下還是不破?!耙?!我猜對了!”同桌高興得手舞足蹈。雖然我們都不服氣,但經過多次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同樣的兩個半邊蛋殼,用鉛筆垂直去刺,的確是口朝上的比較容易破。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口朝上的蛋殼受力比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殼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較堅固。難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們都戴著口朝下的安全帽,原來就是這個道理?。?/p>

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

班級:六(1)班姓名:楊心怡。

每到星期天,我總要完成媽媽交給我的擦鞋任務。告訴你,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錢的來源哦拿到沾滿灰塵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塵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細細地擦一擦,皮鞋就會變得又亮又好看了??蛇@是為什么呢?我找了同樣牌子同樣款式的新舊兩雙皮鞋進行對比觀察。我先用手觸摸兩雙皮鞋的鞋面,發(fā)現(xiàn)新皮鞋的表面比舊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舊皮鞋涂上鞋油,仔細擦過后,雖然亮了許多,但仍無法與新皮鞋相比。

皮鞋的亮度是否與鞋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呢?我取來一雙沒擦過的舊皮鞋,在放大鏡下鞋面顯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兩塊表面都比較粗造的a區(qū)和b區(qū),a區(qū)涂上鞋油并仔細擦拭,b區(qū)不涂鞋油作空白對照。我發(fā)現(xiàn)a區(qū)擦拭后,表面明顯變光滑了許多,而且放在陽光下也比b區(qū)有光澤。為什么兩者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呢?我想到在物理課上老師曾經講過:影劇院墻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這樣可以使聲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讓觀眾不受回聲的干擾。同樣道理,光線照到任何物體的表面都會產生反射,假如這個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線就會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這個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皮鞋的表面原來就不是絕對的光滑,如果是舊皮鞋,它的表面當然更加的不平,這樣它就不能使光線在一定的方向上產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沒有什么光澤。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顆粒,擦鞋的時候這些小顆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讓鞋油涂得更均勻些,就會使皮鞋的表面變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線的能力也加強了。

通過實驗,我終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設計科學論文篇十一

社會高度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下,風險伴隨發(fā)展,因此,風險社會理論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

一、有關風險和風險范式研究。

在眾多對風險的研究中,德伯拉·勒普頓(deborahlupton)歸類出三種風險范式,由瑪麗·道格拉斯(marydouglas)等人為代表的利用文化人類學方法研究風險的“文化/象征”理論,吉登斯和貝克為代表的“風險社會”理論以及艾瓦爾德(ewald)等人借助??碌睦碚撎岢龅摹爸卫硇浴?governmentality)理論。國內以馬克思思想為視角研究風險社會范式的,如:莊友剛的《風險范式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出場》、《從馬克思主義視野對風險社會的二重審視》。

國內郭強《高度現(xiàn)代性條件下知識缺失與風險疊加》也從風險文化角度分析,認為知識是飽和又缺失的,社會知識會提高人類戰(zhàn)勝災害的同時也增強制造風險能力;知識缺失使我們進入風險社會時代。陳忠、黃承愈在《風險社會:知識與實在--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知識問題”與“歷史超越”》中認為揭示、剖析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知識問題”,全面認識風險社會的實在本質,歷史性的超越當代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

二、有關風險社會特征的研究。

國內學者劉巖在《風險社會理論新探》中總結了風險社會理論研究并且得出風險社會的獨特性表現(xiàn),第一,全球性風險;第二,人為性;第三,現(xiàn)代性變異的產物;第四,社會風險是當代社會的一個結構性特征。莊友剛在《風險社會理論研究述評》指出風險也強調風險不確定性,風險有破壞性的同時也具有挑戰(zhàn)性與創(chuàng)新性,風險與機會同在,即風險二重性。

對于國外學者的研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風險具有現(xiàn)實性與非現(xiàn)實性。在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tǒng)與美學》中描述可能性也就是一種未來性、不確定性。發(fā)生概率不定,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回歸到社會中”,不確定性掌控生活和行動。而且這樣的不確定性本身就預示了風險的二重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中風險指的是與將來可能性關系中被評價的`危險程度,是一種看作將來被征服的范圍。

風險關涉領域具有廣泛性。貝克在《風險社會》寫到風險不僅關涉到社會還涉及到個體,不僅涉及經濟還涉及政治、文化等。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中指出由于財富分配邏輯向風險分配邏輯轉換,風險一開始體現(xiàn)在經濟領域,隨后逐漸蔓延到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生態(tài)領域、文化領域。

社會風險具有人為性與非先在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指出人現(xiàn)在面對危險更多地來自于自己而不是來源于外界。在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tǒng)與美學》中總結指出人們被動的卷入由人們自己進行的實驗,并且這場實驗早已不受人們的控制。

道格拉斯和威爾德韋斯強調制造風險,而拉什則強調規(guī)避風險。

三、自反現(xiàn)代性分析的研究。

國內學者中楊亮才在《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風險》認為社會可能面臨“危險”和“災難”人類社會處于由簡單現(xiàn)代性向反思現(xiàn)代性的轉變過程中,并且特別指出中國轉型下雖沒有進入風險社會,但是風險具有潛性且大量交織,提出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實現(xiàn)全球合作下的風險治理。莊友剛在《風險社會理論研究述評》從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角度對西方風險社會理論進行反思,而且反思的基本理論應指向對全球資本主義關系的批判的前提下的改良實質。郝建梅在《風險社會:一種新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不僅將風險問題與自反性現(xiàn)代化聯(lián)系并且視為風險社會的兩大主題,將貝克的社會理論定位于現(xiàn)代理論與后現(xiàn)代理論之外的“第三條道路”,對自反性現(xiàn)代化的重視。

吉登斯、拉什、貝克在各自著作中分別詳細對自反現(xiàn)代性的概念進行重構和批判。尼格爾·多德《社會理論與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社會已達到了極限的情況下現(xiàn)代工程沒有陷落,并沒有面臨現(xiàn)代性枯竭,是第二波,只是變得激進的情況下重建。

四、風險對策的研究。

溫志強在《風險社會中突發(fā)事件的再認識--以公共危機管理為視角》一文中指出政府主要要從風險突發(fā)情況下轉變處置突發(fā)事件的理念入手,以人為本,做到取信于民,調和各方利益的情況建立危機預警系統(tǒng);齊立廣在《風險社會中政府責任擔當?shù)膯栴}》提出政府不僅應該從責任倫理、在行為導向上對風險文化、意識等邏輯轉換,還要重視預警、決策、問責機制構建;吳英姿在《風險時代的秩序重建與法治信念--以“能動司法”為對象的討論》中從司法角度指出要法治信念裁判制,社會共享價值體系重建,還要通過始終如一的適用法律,實現(xiàn)民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向規(guī)則之治轉型司法機制;武術杰、李昭昊在《風險社會中政府的媒體管理和形象管理》中指出政府在現(xiàn)代社會必須學會危機管理,尤其要注意媒體管理與形象管理,否則處理不當會削弱政府合法性基礎,而使政府的合法性得到鞏固和加強又要從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改善政府形象激勵和引導公眾共同克服危機入手。

縱觀以上資料,對于風險社會理論的研究國內很多學者多討論其現(xiàn)代性,從各學者的研究資料看出,大多學者只是對風險社會中的表象問題分析研究,少有能探究到其背后的本質問題,特別是對其風險制度、實踐觀問題研究及反思,即沒有很好的將貝克的社會理論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也對其背后本質單獨分析不夠。

參考文獻:

[1]王南湜.社會哲學--現(xiàn)代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社會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郭強.高度現(xiàn)代性條件下知識缺失與風險疊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1)。

[3]莊友剛.風險范式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出場[j].山東社會科學,(5)。

設計科學論文篇十二

有些同學把寫科學小論文看得很神秘,認為是科學工作者的事,對我們少年兒童是高不可攀的。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同學們不僅能寫而且可以寫出質量較高的論文來。

科技小論文是學生科學研究的總結,而不是文學作品。小論文的寫法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它包括以下內容:

1、論文題目:題目要與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對題。題目要求簡潔、新穎、吸引讀者。如《為什么咸蛋黃會出油?》明了,吸引讀者。研究的題目不能太大,不然無從下手。

2、引言:是論文的開場白,簡單說明進行該研究的目的或作者是怎樣想到要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起因。

3、材料和研究方法:要寫清考察和觀察對象、實驗的材料及材料來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及具體研究步驟;使用了哪些儀器等,這都要如實交代清楚,以便經得起他人的重復試驗。

4、結果:是論文的論據(jù)部分。除了用文字,還可用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圖片,照片,這樣具有說服力。數(shù)據(jù)的真實可靠是實驗研究的關鍵所在。

5、討論:這是論文的論證和論點部分。通過實驗得出了什么科學結論。并要在理論的基礎上加以說明。論點必須是以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為依據(jù),要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如果脫離實際,故意擴大研究成果,就失去論文的科學性,結果將是一事無成。

杠桿原理。

我具有一顆好奇的心,什么事物總能吸引我的眼球,總能牽動我那好奇心。

記得那是我上三年級時候的一個中午,我自己下樓玩兒,發(fā)現(xiàn)工人們正在搬運東西。看到工人們努力地搬運重重的石頭:“嘿呦,嘿呦!”我也不由自主的也走了過去。恍惚間,聽見一個工人說:“咱們這樣搬石頭又累又慢,咱們還是換種方法吧!”“好,那……怎么辦?”“咱們可以利用杠桿原理來搬起重物?!薄班?,我看行?!敝灰娔莻€工人把一根木棍插到一塊兒巨大的石頭底下,幾個工人齊心協(xié)力很輕松的就把那塊兒大石頭翹起來了,我覺得很神奇,連眼眨都不眨的盯著這些工人把一塊兒塊兒大石頭搬起來。

回到家后,我立刻查閱了相關書籍,了解到: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芭?,我明白了,原來我們的生活中玩兒的蹺蹺板,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呀!”.當然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奧秘,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有很大發(fā)現(xiàn)。

螞蟻的特征。

一種小動物,家族千百萬。

春夏秋季忙,冬天洞里藏。

猜猜看,這是什么動物?對了,是在大自然常見的小螞蟻。在大自然的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了螞蟻的幾個特征。

(一)“運動”小將。

螞蟻吃的食物都是從螞蟻洞外運來的,螞蟻們都是搬比自己大的東西。從中,我想了一個問題,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小螞蟻能搬起一個比自身大的東西,并且行走的速度絲毫不比不搬東西的螞蟻遜色。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我問爸媽,都說自己去找答案??晌疫€是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就說不知道,叫我去查書。于是,我只好無奈地去查《十萬個為什么》。嘿!原來是這樣的呀——螞蟻腳爪里的肌肉是一個效率非常高的“原動機”,比航空發(fā)動機的效率還要高好幾倍,因此能產生相當大的力量。我們知道,任何一臺發(fā)動機都需要有一定的燃料,如汽油、柴油、煤油或其他重油。但是,供給“肌肉發(fā)動機”的是一種特殊的燃料。這種“燃料”并不燃燒,卻同樣能夠把潛藏的能量釋放出來轉變?yōu)闄C械能。不燃燒也就沒有熱損失,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瘜W家們已經知道了這種特殊“燃料”的成分,它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磷的化合物。這就是說,在螞蟻的腳爪里,藏有幾十億臺微妙的小電動機作為動力。看完后,我茅塞頓開。螞蟻真可以說是一名“運動員”?。?/p>

要是哪天昆蟲比舉重的話,我想冠軍非螞蟻莫屬!

(二)團結力量大。

瞧,發(fā)現(xiàn)周圍沒有危險了才拖男挈女,呼兄喚弟出來搬這塊“美食”。哇!這是什么勁——螞蟻們一下子就把糖果搬進了洞里去。它們是多么的團結、齊心協(xié)力??!我們中國西藏有些反動派就破壞08火炬?zhèn)鬟f,這既不團結,又損中國的“講文明,迎奧運,樹新風”的形象,難道那些人連螞蟻都不如嗎?俗曰:三思而后行??!

(三)神秘的溝通方式。

古云:“禽有禽言,獸有獸語“。螞蟻也不例外,它們也有它們自己的“語言”,可它們是怎么溝通的呢?前不久,我做了個實驗——把一只螞蟻關在了一個小盒子里,看螞蟻是如何逃脫的。過了一陣子,另一只螞蟻從旁邊過來了,在盒子上兜兜轉。想必是來救這只被困的螞蟻的。我迷惑不解——它們是怎么互相聯(lián)系的,居然可以從一個地方聯(lián)系到另一個地方的,難道它們有電話嗎?我?guī)е@個問題上網查了資料。原來是這么一件事——螞蟻也能以聲音傳訊,不過是從腹部表面的發(fā)聲板發(fā)出的摩擦聲,頻率很高,我們的耳朵聽不見。螞蟻也不“聽”,它們是以腳上的偵測器接收聲波引起的土壤震動。螞蟻主要以化學信號通訊。它們全身有許多腺體,分泌費洛蒙,即通訊的體外荷爾蒙。例如找到食物的工蟻,回巢的路上腹部末端會分泌費洛蒙,以引導同類。螞蟻分泌的費洛蒙不下20種,作“單字”時各有意義,又可組成“片語”,傳遞復雜信息。螞蟻的社會秩序基本上由蟻后的費洛蒙維持與控制。它分泌的費洛蒙有些用來吸引子女在巢內生活,有些用來壓抑子女性腺的發(fā)育。兵蟻也會分泌抑制弟妹發(fā)育成兵蟻的費洛蒙,因為巢里各種“職業(yè)”的“蟻口”,維持一定比例才有利于整個螞蟻群落的生活、發(fā)展。螞蟻的溝通方式真特別呀!

生活上有著許多事情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探求,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呢!記得雨果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專心致志思索的人并不是在虛度光陰。雖然有些勞動是有形的,但也有一種勞動是無形的。許多事只要我們專心致志去做,就會成功,還有一句名言警句說:“努力了未必成功,但為了成功我們必須努力!這就是我通過觀察小螞蟻的過程的感想。

設計科學論文篇十三

上個星期,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小巧玲瓏的指南針。

我把指南針轉來轉去,不明白為什么,它的指針總是指著南面。晚上,爸爸回來,他看見我在擺弄指南針,就問:“遇到什么問題啦?”我說:“爸爸,為什么指南針總是指著南面呢?”爸爸說:“指南針是我們的祖先發(fā)明的,我們祖先知道磁石能夠吸鐵,并且制成了可以自由移動的指南針。為什么指南針可以指出方向呢?原來,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磁體,它和磁鐵一樣,也有兩個極,一個叫地磁北極,一個叫地磁南極。因為指南針是一個磁體,并且可以移動,而磁鐵是同性相排,異性相吸,所以地球上的指南針就總是一頭朝著地磁北極,一頭朝著地磁南極?!薄班?,原來是這么回事啊,太有趣了!”我說。

爸爸還告訴我,指南針還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針稱為羅盤。我問爸爸:“那么,這個指南針怎么用呢?”爸爸說:“把它放平,之后指針會受到地磁影響而旋轉,等它停下來的時候,其中一頭指的是南方,另外一頭指的是北方。指南針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時候,用來分辨方向的,但某些地磁不穩(wěn)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針的,比如沙漠中和某些峽谷中?!?/p>

輪船在大海上航行,飛機在天上飛行,都需要指南針指明方向;我們到郊外旅行時,指南針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幫助……指南針真是我們的好幫手!

四年級:陳嘉焰。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