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賞析性微寫作范文(優(yōu)質(zhì)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11:03:46 頁碼:14
賞析性微寫作范文(優(yōu)質(zhì)20篇)
2023-11-21 11:03:46    小編:ZTFB

如何充分利用假期時間,讓自己更加充實和充滿意義?在總結(jié)中,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建議和建議,以便在未來改進和提升自己。小編特意為大家找來了幾篇精品總結(jié)范文,供大家欣賞和鑒賞。

賞析性微寫作篇一

作者:朱自清。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xiàn)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guān)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fā)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xiàn)“背影”作結(jié),直接抒發(fā)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jīng)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jù),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chǎn)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tǒng)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fā)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xiàn)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xiàn)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jié)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xiàn)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賞析性微寫作篇二

李煜,南唐李后主,一生藝術(shù)才華卻身處帝王之位,不通政治之道卻又被牽連其中??芍^生不逢時,他的詩詞書畫均有極高的水平,其中他的詞的造詣最高,被稱為“千古詞帝“。其作品《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均在歷史文壇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一首《浣溪沙》又有幾人知曉。

李煜的詞,最開始寫的多為宮廷的生活,辭藻風艷靡靡。而后期國破家亡的經(jīng)歷,讓他的詞風轉(zhuǎn)變,多是感嘆王國的悲憤之情。而《浣溪沙》正是他的后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李煜乃是以詞牌名,李煜后期作品《浣溪沙》是最有意義的一首詞。李煜后期被俘做了亡國奴,夢里不知身是客,詞中寫到,半夜在夢中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一時貪歡。簾外小雨下著,春天的寒冷將作者的夢驚醒了,夢醒時分才知道剛才的那是夢一場,這是多么的絕望。醒來又重新面對著凄涼的人生,讓作者陷入無限的悲凄之中。夢里夢外,今昔對比,惆悵滿懷。

李煜的這種傷痛,也讓很多人產(chǎn)生共鳴,別時容易見時難的現(xiàn)實,讓人忘記李煜的帝王身份,而只當他和我們一樣有著這樣的遭遇,而產(chǎn)生了很多的離愁別緒。

李煜在《浣溪沙》中將自己生活的真切,通過短短幾十個字描寫出來,簡短精煉富有韻味,沒有很高的文學概括能力是不能做到的。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不務正業(yè)的皇帝,有些喜歡女色,有些喜歡男色,有些喜歡花鳥蟲魚,有些喜歡書法,有些喜歡木匠,還有些喜歡詩詞歌賦。李煜就是最后一種。作為一個皇帝,李煜是不稱職的,終日忙于詩詞歌賦,風花雪月,對國家政治基本上一竅不通。

而作為詞人,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詞意象奇特,用詞別致,意境深遠,在文學史上有極的高地位。虞美人是李煜的流傳最廣的一首詞,也是李煜最后一首詞。所以讀起來哀婉凄涼,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鳴。

所謂苦難出詩人,如果李煜不亡國,如果李煜有唐宗宋祖的偉業(yè),或許他就做不出這樣纏綿悱惻的詞了。詞中開頭就是問句,抒發(fā)了對往日美好生活的懷念,一個問句又表現(xiàn)出對如今現(xiàn)實的無可奈何。

接下來的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仍是對往日生活的懷念,此時的李煜已經(jīng)有了悔改之心,可惜大勢已去,就算東風再溫柔迷人,李煜也沒有福氣享受了。這句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鳴,雖然我們不是一國之君,沒有體會過亡國的苦難,但對往事的回憶,對昔日美好事情的追憶是每個人都有的。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讀到這里,不禁讓人潸然淚下。不禁讓人想起葉芝的當你老了那首詩。時光荏苒,無論你貴為天子還是一介平民,誰也逃不過時間。于是李煜最后無奈的自問自答。

這句自問自答,是句千古名句。把愁思比作江水,而且是春水。春天之水意味著勃勃生機,可是李煜的生命就要結(jié)束,這樣強烈的反差給讀者造成劇烈的沖擊。

熟悉李煜的.人應該能知道,李煜的作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他還是南唐君主,享受著軟玉溫香的時候,第二個就是南唐滅國,他被宋朝囚禁,整日神傷的時期。而《浪淘沙》,就是他作于后半生的作品。要賞析《浪淘沙》這首詞,我們要從詞上下闕慢分析它。

我們可以看出詞的上闋用了倒敘。在這里,李煜忘記了他現(xiàn)在的困境,也忘記了他俘虜?shù)纳矸?,享受著只屬于他的安靜的時光。但這畢竟是夢境,而夢,總是會醒的。窗外開始下雨,散進來的絲絲寒氣驚醒了他的美夢。他再也不是夢中那個金光閃閃的君主,而是流落異鄉(xiāng)的囚徒。這種反差是巨大的,也是現(xiàn)在和之前的生活的一種反映。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全詞并沒有出現(xiàn)愁,怨,等字眼,卻滿滿的全都浸透著苦澀。

詞的下闋寫“莫憑欄”透著一股心酸的味道。不要憑欄,是怕遠眺會看到已經(jīng)淪為別人國土的故都,又徒增傷心。投降宋朝后就被帶到汴京,離開自己的舊都金陵,難舍之情躍然紙上。

這首詞的風格帶有悲壯的意味,如同他其他的詞一樣,意境深邃,充分表達了亡國之后李煜心中的苦悶,家國俱毀,是多么殘酷的事情。真可謂是字字誅心。說起來,李煜詞的特色應該是清麗的,他就是善于將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感抒發(fā)出來。他的這些詞讓讀者們產(chǎn)生了共鳴,其中,他的《浪淘沙》就是代表之作。

賞析性微寫作篇三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1.樹立新思維,運用新方法,推出新舉措,闖出新路子。

2.戰(zhàn)勝新挑戰(zhàn),實現(xiàn)新突破,走出新路子,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

3.胸懷大局謀發(fā)展,因地制宜補短板,提升能力強基礎(chǔ)。

4.搶抓機遇促發(fā)展,堅韌不拔抓落實,創(chuàng)新突破攻難。

當前隱藏內(nèi)容免費查看關(guān)。

5.讓想法變成辦法,讓計劃變成行動,讓行動化為結(jié)果。

6.將身心“沉”下去,讓韌勁“提”上來,把本領(lǐng)“筑”扎實。

7.干勁不能減半,目標不能打折,任務不能縮水。

8.逐項分析研判,厘清內(nèi)涵實質(zhì),明晰癥結(jié)難點。

9.解決問題難點,消除基層痛點,打通機制堵點。

10.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guī)律,符合科學精神。

11.勤于調(diào)查研究,練就過硬本領(lǐng),當好參謀助手。

12.責任落實到位,制度執(zhí)行到位,獎懲兌現(xiàn)到位。

13.認識上再提升,措施上再精準,合力上再凝聚。

14.站在歷史高度,抓住關(guān)鍵節(jié)點,校準奮斗坐標。

15.出思路“破題”,想辦法“破冰”,拿措施“破局”。

16.親自謀劃,親自定題,親自部署,親自推動。

17.大變局,大挑戰(zhàn),大機遇,大擔當,大智慧。

18.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譜寫新篇章,鑄就新輝煌。

19.高標準謀劃,高站位協(xié)調(diào),高水平實施。

20.謀在關(guān)鍵處,干在點子上,走出新路子。

21.謀劃有譜,張弛有度,推進有道。

22.心中有責,眼里有活,胸中有志。

23.勇于闖出開拓創(chuàng)新的新路子,敢于挑起苦干實干的重擔子,善于拿出助推發(fā)展的金點子。

24.用創(chuàng)新培育競爭優(yōu)勢,用行動緊抓戰(zhàn)略機遇,用發(fā)展富裕人民群眾,用結(jié)果檢驗作風本領(lǐng)。

25.在組織領(lǐng)導上再強化,在政策落地上再強化,在保障要素上再強化,在隊伍建設(shè)上再強化,在督查考核上再強化。

26.惠企政策宣傳員,安全環(huán)保提醒員,企業(yè)問題協(xié)調(diào)員,企業(yè)黨建指導員,營商環(huán)境監(jiān)督員。

27.把形勢判準,把情況吃透,把標準抬高,把思路理清,把措施定細,把責任落實。

28.總結(jié)工作實事求是,分析形勢準確到位,部署任務措施有力,設(shè)立目標切實可行。

29.在增強信心中繼續(xù)加壓鼓勁,在直面挑戰(zhàn)中搶抓機遇,在協(xié)同發(fā)展中奮勇爭先。

30.在復雜的現(xiàn)象中把握本質(zhì),在艱巨的任務中找到辦法,在嚴峻的挑戰(zhàn)中堅定信心。

31.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lǐng),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

32.在解決問題中提升能力,在化解矛盾中增長才干,在攻堅克難中推動工作。

33.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挑不動的“千斤擔”,沒有攻不下的“婁山關(guān)”。

34.發(fā)展大跨越,質(zhì)量大提升,活力大增強,基礎(chǔ)大夯實,民生大改善。

35.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以更大力度革新理念,以更大力度轉(zhuǎn)變作風。

36.破除思想障礙,補齊創(chuàng)新短板,創(chuàng)造發(fā)展機遇,拓展進步空間。

37.決心一次下足,標準一次調(diào)高,措施一次定實,效果一次彰顯。

38.真金白銀的大投入,集成精準的大政策,系統(tǒng)重塑的大變革。

賞析性微寫作篇四

《琵琶行》創(chuàng)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為七言古詩。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quán)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zhèn)李師道派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書請捕刺客,觸犯了權(quán)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江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chuàng)作出這首傳世名篇。

《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之前先是任左拾遺,后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zhèn)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zhèn)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zhèn)的“反側(cè)”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quán)貴,于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于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fā)配到某地去接受監(jiān)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zhuǎn)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琵琶行》作于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fā)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琵琶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內(nèi)容賞析。

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jīng)簡單地概括了后面長詩的基本內(nèi)容。左遷:指降職、貶官。湓浦口:湓水與長江的匯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聲:首都長安的韻味,一方面指曲調(diào)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備酒宴。憫然,傷心的樣子。恬然:安樂的樣子。遷謫意:指被降職、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說他被貶到九江一年來,每天都很快樂,只有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這種說法是寫文章的需要,讀者當然不會相信他。長句:指七言古詩。

詩題又作《琵琶引》。琵琶,彈撥樂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漢代傳入中國。發(fā)展到隋唐,已成為非常流行的樂器,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常有它。作為文化范疇內(nèi)的琵琶,從它問世之日起,就往往與傷悲事件相聯(lián)?!靶小焙汀耙?,都是古樂府的詩體,與“歌”體相近,故常稱歌行體。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里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白聿怀蓺g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里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gòu)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xiàn)轉(zhuǎn)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边@里的描寫非常細致。由于這時是夜間,又由于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這里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北砻餮葑嗾咭呀?jīng)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后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jīng)不愿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nèi)心之隱痛,為后面的故事發(fā)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diào)弦試音;而后“弦弦掩抑”,寫到曲調(diào)的悲傖;“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制作的一個舞曲名。六: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后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里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guān)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jīng)]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凄、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jīng)結(jié)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賞析性微寫作篇五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賞析。

這首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zhuǎn)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cè)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關(guān)山月”是樂府舊題?!稑犯蓬}要解》:“‘關(guān)山月’,傷離別也?!崩畎椎倪@首詩,在內(nèi)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guān)、山、月三種因素在內(nèi)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被颉霸鲁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guān)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guān)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wěn)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guān)而來。如果聯(lián)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guān)為特征,構(gòu)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shè)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xiāng)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边@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zhàn)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lǐng)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zhàn)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zhàn)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xiāng)。這四句在結(jié)構(gòu)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zhàn)爭,由戰(zhàn)爭過渡到征戍者。

賞析性微寫作篇六

把文章后面將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先在前面作一個提示,但不馬上解答,以引起讀者的好奇興趣,產(chǎn)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這樣文章的開頭,我們稱為巧設(shè)懸念。它的好處是能避免結(jié)構(gòu)上的單調(diào),使文章的情節(jié)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2.一線串珠。

記敘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它把文章的各個部分聯(lián)結(jié)成一個統(tǒng)一、和諧的有機體。如果說豐富而生動的材料是一顆顆珍珠,那么線索就是將這些珍珠串連起來的一條線。

記敘文的線索主要有實物、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無論采取哪種線索,都必須從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體現(xiàn)各種材料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出發(fā),靈活巧妙地確定。

3.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就是以小題材表現(xiàn)大主題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來似乎很平常,但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耙坏嗡部梢苑从程柕墓廨x”。只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zhì),小材料同樣能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4.穿插流動。

在敘述過程中,插入一些與情節(jié)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使文章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這種用在謀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動。穿插流動的手法,是插敘的一種特殊用法。如吳伯蕭的《難老泉》和翦伯贊的《內(nèi)蒙訪古》,前者記敘山西晉祠難老泉的景物時,不時穿插文史資料、傳說故事;后者描寫內(nèi)蒙風光和古跡時,插入文獻和歷史事實。這些插入,不僅能使文章的內(nèi)容豐富,而且增加可讀性。王安憶的《雨,沙沙沙》記敘一位姑娘在雨夜沒搭上末班車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緒流動,文章就多次插入這位姑娘心靈深處的意識活動,反映了姑娘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篇文章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過多的穿插也會影響文章本身的連貫性。

5.粗筆勾勒。

粗筆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幾筆重點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可以對人物的身材、體型、衣著、容貌、神情、姿態(tài)、風度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作簡要的勾勒。

運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樸實的文字簡略地寫出來,不宜用過多的形容詞、過多的比喻。其次要簡練傳神,通過寥寥幾筆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6.烘托藝術(shù)。

烘托藝術(shù)原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襯托出另一主要部分來。把這種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構(gòu)思中來,就是從側(cè)面通過描繪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來襯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稱“襯托法”。襯托,也叫映襯。用類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如“紅花還須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說明。

1、襯托,可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就是用類似的事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主要事物。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庇美滹L寒水來襯托壯士此行的悲壯。又如“藍天襯著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藍天襯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襯,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上例中的藍天的藍,來襯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潔白。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有聲襯無聲。

2、運用襯托要愛憎分明,要賓主分明,陪襯事物與被陪襯事物,要讓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賓奪主。

3、襯托和對比的區(qū)別: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它與反襯有些相似,但不同。對比,意在比,突出的對象是雙方的,對立兩事物無主賓之分。

襯托,意在襯,兩事物有主賓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前句是對比,后句是反襯。

7.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指在適當?shù)臅r候以一二句議論,點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義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題,醒人之耳目,給人以啟迪。點睛之處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8.前后照應。

前后照應法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突出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照應一般有以下幾種:

1、內(nèi)容和標題相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常常是內(nèi)容安排多處和題目照應,或在恰當?shù)牡胤街苯?、間接地點明題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寫“背影”,既與標題“背影”相照應,又進一步點明題旨,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間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寫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寫事的結(jié)果,使內(nèi)容相互補充,層層深入。

3、結(jié)尾與開頭照應法。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對開頭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如《白楊禮贊》一文,開頭和結(jié)尾照應,不但使文章結(jié)構(gòu)顯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贊美之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fā)。

9.卒章顯志。

在文章結(jié)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jié)構(gòu)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shù)效果。

10.一波三折。

記敘性文章要避免平鋪直敘,記流水賬,如能寫得波瀾起伏,就能引人入勝,耐看。

俄國作家柯羅連科的寫景小品《火光》通篇運用了象征手法,但從字面上看,數(shù)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發(fā)了一波三折的景物變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這是開頭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為然,認為還遠著呢,興起一波;自己從不相信到信服,又興起一波;由“非常遙遠”到“畢竟就在前頭”,重要的是“必須加勁劃槳”再興一波“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讓讀者產(chǎn)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覺,方能做到引人入勝。而脫離生活,故弄玄虛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讀者,還會適得其反。

11.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與“欲抑先揚”是相反的兩種布局方法。采用這種寫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牽強生硬。

賞析性微寫作篇七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fā)展,既要看速度,又要看增量;既要看數(shù)量,更要看質(zhì)量,以實現(xiàn)有質(zhì)量、有效益、可持續(xù)的永恒增長。無論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推進,還是國際產(chǎn)能合作,都要經(jīng)過項目來實施,都要通過項目管理來實現(xiàn)。項目及其管理從宏觀上關(guān)系到速度與增量、數(shù)量與質(zhì)量、質(zhì)量與效益及可持續(xù)增長的辯證統(tǒng)一,從微觀上關(guān)系到“一帶一路”倡議的貫徹落實、國際產(chǎn)能合作和裝備設(shè)備走出去。因此,項目管理作為一項管理理念和模式、一種管理理論與方法,應予以高度重視和積極應用。由于“十三五”時期和“一帶一路”的項目不僅具有國際化、綜合化、巨型化、復雜化等特點,而且類型繁多,性能各異,相互交叉,重疊組合,原有的面對單一項目的常規(guī)項目管理模式己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多項目管理的現(xiàn)代項目管理模式。設(shè)備監(jiān)理作為為項目管理服務的生產(chǎn)性服務行業(yè),也應該并必須熟悉、學習、掌握現(xiàn)代項目管理理論方法。

項目作為管理的客體,涉及到人、財、物、信息、時間、環(huán)境等各種資源要素。管理作為項目的主體,會涉及到管理理論、管理技術(shù)、管理實踐等。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fā)展,認識的升華,項目管理理論方法也在不斷演進發(fā)展。學術(shù)界將20世紀80年代前以投資、質(zhì)量、進度為目標,以計劃、組織、激勵、領(lǐng)導與控制為管理職能,以企業(yè)目標、經(jīng)營戰(zhàn)略、企業(yè)文化、產(chǎn)品服務與過程、利益相關(guān)者為主要要素,以項目經(jīng)理負責制為組織基礎(chǔ)的“三控、兩管、一協(xié)調(diào)”式的項目管理稱為“單個項目管理”的常規(guī)項目管理,而把20世紀80年代后而面向項目群管理(program management)與項目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的“多個項目管理”稱為現(xiàn)代項目管理。之后,現(xiàn)代項目管理在傳統(tǒng)項目管理的基礎(chǔ)上,融合資源管理、價值管理、協(xié)調(diào)管理、集成管理、戰(zhàn)略管理等而又將項目群管理、項目組合管理與項目戰(zhàn)略管理(projectstraegicmanagement)有機結(jié)合,進而發(fā)展為面向復雜巨項目的全面項目集成管理方法論。

(一)多項目管理

多項目管理以項目管理為基礎(chǔ),在單個項目上進行常規(guī)的項目管理,經(jīng)過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共享、調(diào)配資源,對產(chǎn)業(yè)鏈上或管理組織中若干有關(guān)聯(lián)的項目同時進行計劃、領(lǐng)導、實施與控制,以獲取單獨管理無法取得的綜合效益。項目群管理不直接參與對每個項目的日常管理,其工作側(cè)重于整體規(guī)劃、控制和協(xié)調(diào),指導各個項目的管理工作。由于項目的互斥性、獨立性、層混性、相容性、相關(guān)性、依存性關(guān)系,實踐中不僅要管理一個單獨項目,而且會出現(xiàn)同時管理多個項目的情況。傳統(tǒng)項目管理思想方法己難以應對多項目管理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基于項目優(yōu)先權(quán)、項目類型、項目壽命周期、項目復雜性、項目資源、項目管理技術(shù)與項目管理周期等原則而適用于多個項目的計劃、領(lǐng)導、控制、協(xié)調(diào)的項目組合管理。由組合投資理論可知,項目組合管理既可取得滿意的綜合效益,又能降低項目管理風險。多項目管理通過層次管理來實施,在運營層進行項目管理,以保證各項目目標的實現(xiàn);在政策層進行項目組合管理,以保證項目與組織戰(zhàn)略目標的一致性,使資源配置最優(yōu),效率最高;在戰(zhàn)略層進行項目群管理,以協(xié)調(diào)項目間關(guān)系。

(二)項目戰(zhàn)略管理

為使項目目標與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與增量、數(shù)量與質(zhì)量等相統(tǒng)一,與“一帶一路”戰(zhàn)略目標一致,應把項目與戰(zhàn)略相結(jié)合,把戰(zhàn)略管理與項目管理相結(jié)合,在單一項目管理和多項目管理的基礎(chǔ)上進行項目戰(zhàn)略管理。當“一帶一路”的國家、地區(qū)、行業(yè)、產(chǎn)業(yè)、企業(yè)等各級組織面臨眾多項目時,其戰(zhàn)略目標及實現(xiàn)必然反映到眾多項目上,并體現(xiàn)于項目的相互關(guān)系及其實施狀態(tài)中。由戰(zhàn)略管理理論可知,項目戰(zhàn)略管理分為項目戰(zhàn)略識別、評價、分析和實施四個階段,其內(nèi)容包括項目戰(zhàn)略目標、市場定位、項目管理方式、項目資源來源與關(guān)鍵性資源擴充、戰(zhàn)略目標實施計劃等。

(一)全面項目管理(total project management)

20世紀80年代,erling&andersen等提出面向目標的項目管理新觀點受到世界各國關(guān)注。之后,基于實物系統(tǒng)(system)、人員配置(people)和組織安排(organi-zation)的spo項目管理方法因社會時代、人們觀念、價值觀、項目環(huán)境、技術(shù)水平等的變化開始向系統(tǒng)化、集成化、多元化方向發(fā)展。遵循系統(tǒng)論思維,包括全學科、全目標、全過程、全壽命、全主體、全風險、全團隊、全生態(tài)、全文化的全面項目管理方法框架(見圖1)應運而生。全學科指項目管理涉及工程技術(shù)、經(jīng)濟管理、數(shù)學、人文心理學、系統(tǒng)科學等多種學科基礎(chǔ)理論與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全目標指項目管理不僅包括投資、質(zhì)量、進度、安全等硬目標,還包括人員、技能、組織、溝通等軟目標,不僅包括定量目標,還包括定性目標;全過程指項目管理涉及項目啟動、計劃、設(shè)計、實施、竣工、投產(chǎn)、運營、結(jié)束全過程。

(二)項目集成管理(integrating management)

集成管理作為集成與管理的組合,顯然既要遵循集成原理,也要考慮管理的基本思想,集成管理要將集成原理與方法運用于管理過程。集成管理不僅取決于集成的目的性、主體性、整體性、相容性、互補性、層次性、普適性、共贏性等特性,而且還取決于管理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層次性與系統(tǒng)性、確定性與模糊性、普遍性與時空性、組織性與權(quán)威性、理性與人性、有效性與目標性、簡單性與復雜性、分散性與集成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等屬性。集成管理通過集成理論、技術(shù)和方法,把管理理論、技術(shù)(方法)與實踐有機結(jié)合應用于管理全過程。

基于“十三五”規(guī)劃,面對“一帶一路”項目呈現(xiàn)國際化、綜合化、大型化、復雜化、信息化、多樣化的特征與態(tài)勢,常規(guī)的傳統(tǒng)的項目管理理論方法己難以奏效,力不從心,呼喚項目管理要有新思維、新觀念、新理論與新方法。本文論述的以項目常規(guī)管理、項目群管理、項目組合管理與項目戰(zhàn)略管理相互結(jié)合為基礎(chǔ)、面向復雜巨項目的全面項目集成管理方法,定會在“十三五“規(guī)劃和“一帶一路”的項目管理中,發(fā)揮獨特作用,大有用武之地。

[1](美)戴維·克利蘭,劉易斯·艾爾蘭.項目經(jīng)理便攜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

[2]吳之明,盧有杰.項目管理引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賞析性微寫作篇八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為父親對兒子的關(guān)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jīng)久不忘,并且?guī)啄曛螅肫鹉潜秤?,父親的影子出現(xiàn)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寫了此文。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敘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guān)情節(jié),為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岸暧唷北砻鳌拔摇鼻宄赜浀煤透赣H分離的日子。副詞“已”體現(xiàn)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當漫長,想望之情,不言而喻。兩年多的分離,“我”對父親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點出題目。接著,轉(zhuǎn)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白婺杆懒?,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xiàn)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拔摇睆谋本┑搅烁赣H的住地以后,“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其潦倒之狀,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因為“禍不單行”,所以回家之后,靠“變賣典質(zhì)”,才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里所用的“禍不單行”、“虧空”,“借錢”、“喪事”等詞語,一方面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使后面“家中光景很是慘?!钡男稳莞兄洹_@些敘述和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態(tài)的灰暗。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對當時小資產(chǎn)階級左翼的情況做過分析,說:“這種人因為他們過去過著好日子,后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著凄涼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這篇散文所敘述的情節(jié),所抒發(fā)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也是此文為之感動共鳴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為“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xiàn)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為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后,因為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guān)系,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說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為“我”送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边@既表現(xiàn)了父親對“我”的關(guān)懷,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茶房的不放心。父親當時異地謀生,正須多方奔走,又難以抽身,因此,他“頗躊躇了一會”?!败P躇”,反映了在父親心中謀事與送子的矛盾。而“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則又表現(xiàn)了父親毅然將生計暫時擱置,執(zhí)意為“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終予”二字,把父親對“我”無限關(guān)切、過分憂慮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接下去寫的便是車站送行的場面。進了車站以后,父親“忙著照看行李”,“忙著向腳夫講價錢”,“送我上車”,“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操勞忙碌的形象展現(xiàn)在面前??伞拔摇蹦菚r由于太年輕,對父親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于還在“心里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種近乎懺悔的感情不覺流注筆端——“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自我責備之中,包含著深切的.內(nèi)疚與懷念。在車上坐定之后,父親又要為“我”去買橘子。但買橘子,“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又胖,吃力之狀可以想見。因此,父親當時去買橘子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記憶。當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時,“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佰橎恰币辉~,說明父親年事已高,步履不穩(wěn),過鐵路需人扶持。而今,為了“我”卻在鐵道間蹣跚前往。因而當看見父親“用兩手攀著……努力的樣子”的背影時,“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這“背影”集中地體現(xiàn)了父親待“我”的全部感情,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并!望著父親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熱淚涌流,但為了“怕他看見”,“我”又“趕緊拭干了淚”,互相體諒的父子真情,表現(xiàn)得維妙維肖。父親終于買來了橘子。當他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趕緊去攙的動作,表現(xiàn)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釋的復雜心理。疼的是父親為“我”受累,愧的是父親為“我”買橘,欣然若釋的是父親終于安全歸來。父親回來之后,“我”雖然沒講一句話,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這“趕緊去攙扶”的動作之中?;氐杰嚿?,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耙还赡X兒”一詞,表現(xiàn)了父親當時高興的心情。但父親高興的僅僅是為“我”買到了橘子,他的心頭是并不輕松的。他謀生無著,而“我”又即將離他遠去,興從何來,所以文章說“心里很輕松似的”,“似的”二字說明父親并不真正輕松,之所以做出仿佛輕松的樣子,是為了寬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兒子,橘子已經(jīng)買來,行李也早就安放停當,囑咐的話也已經(jīng)說過,看來沒什么事了。但父親并沒有馬上離去,而是“過一會”才說出告別的話。這“一會”之間,有拳拳的依戀,有惜別的惆悵。父親終于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臨別的囑咐,又一次表現(xiàn)了父親對“我”的牽掛與系念。一直到他走了幾步之后,還回過頭來說“進去吧,里邊沒人”,仍關(guān)心著“我”的安全。但“我”并沒有馬上進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進來坐下”。這里的“等”、“再’、“便”三個字,用得極有層次,它們真實地表現(xiàn)了“我”站在車門口,追尋注視著父親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見時,才進去坐下的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拔摇弊轮?,也許又看到了剛才父親買來的橘子,一股熱辣辣的感情又從心底兜起,“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后,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八倌瓿鐾庵\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备赣H是堅強而能干的。雖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況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觸目傷懷”,脾氣也變得易于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這并非父親本來的感情,父親仍舊是父親。兩年不見,又使他在“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寫了信來,仍舊“惦記著我,惦記著他的兒子”。并在信中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頹唐的況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使“我”透過晶瑩的淚光,又看見了父親那凄楚的背影。父親現(xiàn)在究竟怎樣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盼望之中蘊蓄著熱切的思念。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拔膶W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xiàn)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轉(zhuǎn)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tài)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jié)構(gòu)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xiàn)出對自然景色的內(nèi)心感受。抒發(fā)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賞析性微寫作篇九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

玉門關(guān)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zhàn)廝殺的場所,

參戰(zhàn)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wèi)邊陲的征夫面對現(xiàn)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小編賞析:

關(guān)山月”是樂府舊題?!稑犯蓬}要解》:“'關(guān)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nèi)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guān)、山、月三種因素在內(nèi)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吹健霸鲁鰱|?!被颉霸鲁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guān)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庇孟胂笾械拿髟屡c玉門關(guān)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wěn)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guān)而來。如果聯(lián)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guān)為特征,構(gòu)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shè)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xiāng)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边@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zhàn)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lǐng)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zhàn)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zhàn)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xiāng)。這四句在結(jié)構(gòu)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zhàn)爭,由戰(zhàn)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zhàn)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xiāng),臉上多現(xiàn)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巴吷比齻€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jīng)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zhàn)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zhàn)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zhàn)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shù)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zhàn)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zhàn)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chǎn)生的。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閱讀過無數(shù)的作品。那一本本的名著,也許曾讓你思緒萬千;那一篇篇的美文,也許曾讓你拍案叫絕;那一首首的詩詞,也許曾讓你不釋手。請結(jié)合自我經(jīng)歷與感悟,以“青春路上,與____相逢”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選擇一本小說、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詩詞的名字,填寫在橫線上;(2)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有時,看長篇大論,無絲毫收獲;有時,讀片言只語,卻思緒連綿。與其面面俱到地寫讀后感,不如選取那些最能打動自己的細節(jié)或語言來突破。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往往能收到小中見大、細處含情的效果??闪钊诉z憾的是,不少同學寫作讀后感時貪多求全,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介紹了原作中的三四個情節(jié),寫出了自己方方面面的感受。表面上看來內(nèi)容充實,其實只是浮光掠影??磥恚x好感悟的“點”非常重要。這個點一定要小巧,可以是一個人、一個故事、一幅畫面。甚至是一句話精彩的對白、一個動人的笑臉。如讀完《小石潭記》后,你可以從“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出發(fā),談環(huán)境之美好;也可以從“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出發(fā),談柳宗元凄苦之人生。

不管是品味短小的故事,還是閱讀鴻篇巨制,我們總?cè)菀妆蝗宋锔呱械男袨槎袆樱瑫蝗宋镄皭旱男袨樗?,或從中得到啟迪,或從中吸取教訓。這種感動與激憤,啟迪和教訓,便是讀后感的核心內(nèi)容。要明白,寫作讀后感,讀只是基礎(chǔ),感是關(guān)鍵。只’有從閱讀的作品出發(fā),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尤其是結(jié)合自我的生活經(jīng)歷或感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言真意切,真實而富有感染力。如我們品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時,自然不能滿足于詩歌所描寫的畫面、講述的生活,還要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由詩人聯(lián)想到自己,聯(lián)想到他人,聯(lián)想到社會。(讀后感 )如此一來,思路才會開闊,感悟才會深刻。

寫作讀后感,和寫其它文章一樣,也得講究構(gòu)思,也得講究語言。因此,在確定寫作重點之后,我們還得在結(jié)構(gòu)與語言上下一番功夫。如當你讀到一段美不勝收的景物時,你可以直接引入文章,并由此引出諸如關(guān)愛自然、珍惜生活的討論,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筆墨靈運,描寫自然精彩。如談陸游的《游山西村》的時候,你還可以想到詩人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之類的佳句,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內(nèi)涵自然豐厚。在語言上,一定要精益求精,或自然引用原文,或巧妙引入名言警語;或用比喻增添亮色,或用排比增添氣勢。

青春路上,與《青春之歌》相逢

肖琳凌

讀完書桌上的這兩本關(guān)乎青春的小說,我的思緒怎么也平靜不下來。一本是《青春之歌》,一本是《十七歲不哭》。完全不同的時代,天差地別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遙遠,卻又仿佛就在眼前。在那個風和日麗的周末,我就這樣靜靜地與他們的青春默契地相逢。

在我的眼里,林道靜正宛如那窗臺上怒放的蘭花,格外純潔。但凡讀過這本小說的朋友,誰也不會忘記她出場的那個情景。在那個閉塞的車廂里,她那白色的旗袍,白色的線襪,白色的運動鞋,甚至手里捏著的那條素白的手絹,總是讓人揮之不去。就是這么一位十七八歲的女生,在一番跌跌撞撞的經(jīng)歷之后,竟然懷揣著一個真摯的夢想:要成為一名光榮的革命戰(zhàn)士。你也許無法理解她的那股熱情,但是那樸素的信仰,卻似一朵散發(fā)著清香的潔白小花,悄悄地在我們內(nèi)心開放。你會禁不住驚嘆,那富于戰(zhàn)斗的青春,是多么地美好!

放下《青春之歌》,細讀《十七歲不哭》。當我們走過楊宇凌、簡寧、林林的生活,上世紀九十年代少男少女的喜樂悲歡又牽住了我的情思。學業(yè)的成敗,人際的煩惱,情感的波瀾,朝我蜂涌而來。他們追尋青春的無拘無束,他們又弄不懂成人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在青春的路上,他們盡情的奔跑,盡情地感受;他們經(jīng)歷著快樂,感受著痛苦;他們收獲著成長,也失去著年華。誰也不曾想到,成長中的挫折,最后成了青春路上無法抹去的風景。

靜靜地放下小說,窗臺上的蘭花似乎開得更旺了。我不由感慨,我的青春呢?沒有林道靜一樣的革命斗爭,內(nèi)心卻時常在不停地掙扎;沒有楊宇凌那般曲折的經(jīng)歷,迎來的卻是一條頗為相似的道路。正如席慕容的一首詩中所寫的:“所有的結(jié)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卻忽然忘了是怎么樣的一個開始。翻開那發(fā)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p>

青春叫人追憶,卻又讓人無奈;青春應當珍視,卻又被揮霍。面對這兩本厚厚的小說,淚水竟然潸然而下。自己曾輕松地寫下過“青春無悔”這四個字,可又能否真正做到“青春無悔”呢?值得慶幸的是,在青春的道路上,我看到了另一片風景。

讀完名著,能夠?qū)懗鋈绱饲楦谐渑娴拿牢?,真是一?span>幸福的事情。同樣是寫讀后感,本文的切入的角度可謂獨辟蹊徑。為了展示《青春之歌》的獨特魅力,作者將它與《十七歲不哭》擺到了一塊,并由此引發(fā)了自己對青春的感慨。三段青春生活,猶如三幅精美畫卷,將不同年代的生活展示得極為精彩。尤其是精妙的景物描寫與席慕容詩句的引入,文章更閃出了奪目的光彩。如此漂亮的讀后感,值得大家細細借鑒??!

青春路上,與《半生緣》相逢

湖南益陽市二中 肖琴

成長路上,我一直就很喜歡張愛玲的作品。細膩而寧靜,不慌不亂地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的結(jié)局似在情理之中,卻往往又在情理之外。(寥寥幾句話,便對小說的情節(jié)與作家的風格作了交代,語言精妙而簡潔。)要說最愛,那就是《半生緣》。 記得在《半生緣》臨近尾聲的時候,在夜上海巷巷交叉的空地上,顧曼珍走出一條巷子正準備拐入另一個巷子的時候,她的眼神頓住了,她發(fā)現(xiàn),在路攤前買東西的人很像沈世鈞。曼珍站在那兒,看了好久,直到世鈞捧著熱氣騰騰的小吃呼著寒氣離開。我想,好多年前的生活細節(jié),一定又在顧曼珍腦海里上演了吧!我還清楚地記得她當時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我和世鈞真的結(jié)了婚,那么,帶著一大群孩子,一定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保ㄐ≌f的內(nèi)容很多,作者只選取了一個震撼自己的畫面,切入可謂小巧。筆墨細膩,讀來極為真切。)

這一個如果,遙遠得像一個不可到達的夢,美麗得如同一個秋天的童話。我們從來都沒有計算過生活之中有多少個“如果”,想必也是計算不清的吧!正如這劇中的人物,誰沒有美麗的夢想?可是,世鈞的妻子終究不是曼珍,曼珍最終也沒能與世鈞走到一起。(由小說的情節(jié)展開,深入分析,引出本文話題。思路開闊,符合讀后感的寫作要求。)

倘若要說這只是戲劇,可想想我們的現(xiàn)實,又何嘗又不是如此呢?如果今天早上帶了傘,你就不會被大淋成落湯雞了,可惜出門時你忽視了天上的烏云;如果以前用心學習,你就不用在考場上一籌莫展了,可惜平日里你浪費了太多的光陰;如果懂得珍重友情,你就不會引起朋友的誤解,可惜那一刻你沒能克制住自己的情感……(由人及已,寫出了小說給自己帶不的感悟與影響。尤其是排比句的運用,讓語言平添了幾分美感。)

如果,可以重來一次,可以重新做一次決定,在累積了刻骨的人生經(jīng)驗之后還有機會再來一遍,那么,我們也許就會少許多失敗,多許多成功;少許多傷害,多許多幸福。讀完《半生緣》,我才懂得人生沒有那么多“如果”,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今天和明天。(回應開篇,前后渾然一體。由讀而悟,自然點明了主題。)

作者喜歡作家張愛玲的作品,于是就選擇了《半生緣》作為情感的觸發(fā)點;也正是因為《半生緣》的美麗文字打動了作者,所以她還清晰地記著那個多年前看過的畫面。為了讓感悟落到實入,文章對“相逢”這一細節(jié)進行了精雕細琢,筆墨情真意切、細膩逼真。文章不枝不蔓,繼而自然地帶出了對生活的深入思索。尤其是用排比句引出的自我感悟,將讀后感這一文體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一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李白看見征戰(zhàn)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征戰(zhàn)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時所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zhuǎn)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cè)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guān)、山、月三種因素在內(nèi)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見“月出東?!被颉霸鲁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guān)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庇孟胂笾械拿髟屡c玉門關(guān)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wěn)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guān)而來。如果聯(lián)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guān)為特征,構(gòu)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shè)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xiāng)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边@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zhàn)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zhàn)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zhàn)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xiāng)。這四句在結(jié)構(gòu)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zhàn)爭,由戰(zhàn)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睉?zhàn)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xiāng),臉上多現(xiàn)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巴吷比齻€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jīng)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zhàn)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zhàn)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zhàn)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shù)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zhàn)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zhàn)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chǎn)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fā)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這幾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xiāng)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二

“在人生之路上,我們應該擁有許許多多的翅膀,面對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們要以強大的內(nèi)心,去品味,去展翅翱翔。”這是書教給我的,如果我能同它交談,我定告訴它:今生,有你相伴,我心長安。

在讀書的過程中,每當讀到高潮時,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禁心潮澎湃。那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彩絕倫,足以讓人都感嘆萬千。當讀到《悲慘世界》時,不禁為冉阿讓和方汀的可憐身世而深表同情,讀到《魯賓遜漂流記》時,則為魯濱遜頑強的志力和曠達樂觀的精神所折服,當讀到《諾曼底號遇險記》時,也為船長舍己救人、鎮(zhèn)定自若的精神所感動??傊伴_卷有益,在乎用心”,能與作者同喜同悲,也就心滿意足了。

知識,是生命的守護神;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記得上小學三年級的一個星期天,我剛得到渴望已久的《木偶奇遇記》,剛回家坐下,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翻開書的第一頁,一股濃濃的墨香便撲鼻而來。聞著濃濃的墨香,讀著新奇的故事,這是多么的享受。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時而讓我哈哈大笑,時而讓我泣不成聲。書中的木偶匹諾曹因不想學習,貪圖玩樂,而變成了驢的模樣;因撒謊不誠實,藍發(fā)仙子將它的鼻子變得很長很長;因逃學,被雜技團的人拿去當木偶,甚至被當柴燒;因搗亂逃跑,而流落街頭這些事對那時的我有很大作用,這使我更加懂得學習的重要,我不會去曠課逃課,也使我更深的理解了父母的愛。書像老師一樣這樣教會我不少道理,它也像朋友一樣與我相伴,不一樣的故事給我不一樣的感受,它影響著我的心情,所以它關(guān)系著我的生活。

一片土地,蕩開一縷朝陽;一生光陰,帶來一寸希望。一種馨香,叫有你相伴,一路放飛,涉萬水,過千山,你一直在我身邊。書將是第一位永遠不會離我而去的朋友,今生,感謝,有書這朋友相伴。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三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chuàng)作的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從中窺知一二,表現(xiàn)作者癡迷山水以及淡淡的憂國愁緒。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西湖經(jīng)歷三天大雪后,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tài)及與眾不同的情趣。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jīng)過。這天凌晨,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于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此時湖上冰花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币缓?、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gòu)成富有意境的藝術(shù)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zhì),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tǒng)一與和諧。然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游人,不能不說是奇跡,那兩人也都“大喜”,感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幾人痛飲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余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及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于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guān)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里等世俗的問題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xiàn)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么能不叫人遺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癡”,體現(xiàn)了俗人之見,但“癡”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癡似相公者”,“湖中人鳥聲俱絕”仍出來賞雪?!颁仛謱ψ?,一童子燒酒說明是早有準備,更體現(xiàn)了他們共同的“癡”。

全文筆調(diào)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賞析。

開頭二句點明時間、地點。張岱文集中凡紀昔年游蹤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里標“祟偵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余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閑閑二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著痕跡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緊承開頭。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昂腥锁B聲俱絕”,寫出大雪后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仿佛凍結(jié)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lián)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著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江雪中獨有一位垂釣的漁翁。而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么這里“湖中人鳥聲俱絕”,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四

《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后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zhèn)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zhèn)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zhèn)的“反側(cè)”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quán)貴,于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于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fā)配到某地去接受監(jiān)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zhuǎn)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fā)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shù)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zhuǎn)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五

《故事詩》出版于1900年,共收詩歌24首,并有序詩一首,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創(chuàng)作于1900年,其余的一些是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如《無上布施》作于1898年,《婆羅門》作于1893年,最早的《戈賓德.?辛格》作于1886年。這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敘事詩集,幾乎每首詩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讀起來就像一篇篇的小說,只不過作者是用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給了我們,使之具有了詩歌的美感,更容易為人們接受和傳送。下面就從整體上簡單把握一下它的特點:

一、取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

“故事詩大體分為四組: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錫克教故事和馬拉塔及拉其斯坦的英雄故事。佛教故事取自《撰集百緣經(jīng)》、《菩薩譬喻鬘》和《如意樹譬喻鬘論》;印度教故事取自《歌贊奧義書》及《敬信鬘》;其余的故事來自民間傳說?!保ㄊ妗蹲g者附記》)

同,只不過是借古人之命來為自己的故事服務。

例如《報答》一詩在佛教故事中寫的是一個強盜和一個妓女之間發(fā)生的事情,當然他們的人格不可能高明到什么地方。但在這首詩中,作者卻使主人公化身為一個無端受冤枉的商人,而女主人公則是一位名滿全城的美女,這樣寫來更容易表達出作者的內(nèi)心,即在愛情和理智之間的艱難抉擇,而不必再考慮道德問題,否則詩歌的主題性就值得懷疑了,因為愛情是極其高尚、純潔的,若要兩個品德并不高尚的人來演繹就很難使人信服了。

有些雖然與遠古時極為接近,但在作者的藝術(shù)處理下也使其具有了新的意義。例如取材于《撰集百緣經(jīng)》的《供養(yǎng)女》,講述了信奉佛教的頻婆娑羅王在被兒子阿阇世王篡位殺死以后,就下令全國不得再信奉佛教,不準供養(yǎng)佛陀。但虔誠的宮女師利摩蒂卻依然遵從著自己的信仰,到佛塔前供養(yǎng)并點燃了佛燈,雖然最后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雖然與佛經(jīng)故事極為相像,但經(jīng)過作者的加工之后,特別是在英國在印度實行殖民統(tǒng)治之時,此時無疑具有了號召大家團結(jié)一致、堅定自己的信仰、勇敢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更高層次的意義。這樣的例子當然還有很多。

嘆。《故事詩》中的佛教和印度教故事,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道主義的弘揚和對真善美的禮贊。這部詩集在當時極大地激勵了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的斗爭意志,曾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吉檀迦利》?!都村壤肥翘└隊栔衅谠姼鑴?chuàng)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觀念和藝術(shù)風格的作品。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不少人以為"吉檀迦利"是奉獻之意,其實是獻詩之意.作者的另外一部詩集奈維德雅才具奉獻之意.風格清新自然,帶著泥土的芬芳。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diào)歌唱生命的枯榮、現(xiàn)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guān)懷。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作家的作品以及更深層次的思想等,那么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從了解他的生平入手,,因為無論一個人多么的超凡脫俗,他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觀念等都必然會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客觀規(guī)律。既然如此,我們想要探討泰戈爾詩歌的特點那就當然要從了解他這個人開始。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六

教你幾招,學一學:

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敘事為主的記敘文,一開始就可以點明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有關(guān)背景;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過對人物肖像、對話、行動等方面的描寫,直接入題。例如:

(1)唐老師病了。快放晚學時,同學們都難過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如同死水一般寂靜。(《真情》)。

(2)她叫王芳,我讀五年級時的班長。盡管我倆分別一年多了,但班長的軼事依然歷歷在目,難以忘懷。(《有這樣一位好班長》)。

(3)父親掄起鋤頭,畫了個滿圈,“嘭“,一個土塊碎了?!鞍?,我回來幫你吧!”憋在心里的話終于吐了出來。漂亮的弧只畫了一半,鋤頭遵循著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飛向前了。(《父親的愛》)。

(4)那天,鮮花店門口貼了一張大紅告示:母親節(jié)預定鮮花。哦!母親節(jié)快到了,我該為母親準備節(jié)日禮物了。(《母親節(jié)的禮物》)。

2、寫景狀物,渲染氣氛。

文章的開頭從寫景狀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或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渲染氣氛,以此烘托人物,展開故事。如:

(1)花開的季節(jié),到處芬芳飄香,而我卻無心觀賞,因為此時我失去了同窗好友——強。(《同窗好友》)。

(2)太陽落山了,昏黃的光暈渲染了半邊天,我寂寞地趴在陽臺上。窗外那棵老楊樹上,不知名的大鳥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寶貝。它那綠豆般的眼睛溫柔而慈愛地注視著意欲飛出溫巢的小鳥。這畫面,這眼神,讓我想起了母親……(《面對母親的目光》)。

(3)教室外,呼嘯著的北風挾著密集的雨點撲打在墻上,“嚓、嚓”地響。教室里,一場全能競賽考試進行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心中筑起一堵墻》)。

3、抒情議論,確定基調(diào)。

用幾句恰當?shù)淖h論抒情做文章的開頭,或感染讀者,或點明主旨,領(lǐng)起下文。如:

(1)伴著年關(guān)噼里啪啦的鞭炮聲,踩著原野初融的殘雪,你姍姍走來,明眸含情。你用愛的溫馨,使我臘黃的臉龐泛起紅暈;你用愛的吟唱,喚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憂郁、沉悶、彷徨,也不再坐等、觀望、祈禱,我要振作,尋覓、追回你以及你給我曾經(jīng)編制過的那個七彩的夢幻!(《情寄春風》)。

(2)生日是一根線,一頭是我,一頭是外婆;生日是一個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記憶;生日是一條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帶到外婆身邊。(《生日寄語》)。

(3)爺爺是我最愛的親人。我的童年是在爺爺那邊度過的。是爺爺拉著我的手,教會我走路;是爺爺使我從小就懂得不少道理。我把爺爺看成自己幼年成長的拐杖。(《我愛爺爺》)。

4、設(shè)置懸念,引出下文。

用懸念開頭,能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激發(fā)人們的興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如:

(1)是為了擺脫那饑寒交迫的日子,你才無可奈何地跳下懸崖?是為了免遭那被俘的恥辱,你才義無返顧地投落這峭壁?(《峭壁上的樹》)。

(2)朋友,你聽說過鱷魚是怎樣哭泣的嗎?你聽說過猩猩吃人的故事嗎?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來到地球的嗎?……哦,你搖頭了??蓜e急,全是它——《世界奇聞怪事》告訴我的,它使我體會到了課外閱讀的樂趣。(《課外閱讀的樂趣》)。

(3)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靜,偌大的房間里,只能聽得見我微弱的呼吸聲。護士只有到吃藥、打針的時候才會進來,而且很少和我說話。我已經(jīng)習慣了,我不會有太多的抱怨,因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視著窗外,告訴自己要坦然面對死亡。(《感受生活之美》)。

5、引用詩文或歌詞,突現(xiàn)中心。

以詩文妙語、名言警句或歌詞開頭,既能激發(fā)讀者興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時,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內(nèi)容,突現(xiàn)人物、事件。如: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讀著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我的思緒不禁飄散開來,飄向那遠在大山腳下守著幾畝地辛勤勞作的.母親。(《母親,你是我一生的感動》)。

(2)“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每當耳邊響起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感覺格外親切。(《歌聲與微笑》)。

(3)“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無遮無攔天空的蔭蔽?”每當讀到冰心女士謳歌母親的這段話,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卻獨自一人挑負全家生活重擔的慈母。(《母愛無邊》)。

6、對比映襯,烘云托月。

這種開頭通過對比或鋪陳,能使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顯得更加突出、醒目,從而給人十分鮮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1)窗外陽光明媚,幾只小鳥在樹上歡快地叫著,但我卻無論如何也打不起精神來,因為爸爸媽媽分居了,而且正在鬧離婚,這對我是個莫大的打擊。我要盡最大的努力使爸媽和好,因為我想有個完美的家。(《我想有個完美的家》)。

(2)當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機勃勃的綠樹,你也許回情不自禁地贊嘆大自然那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綠樹是美好的,枯樹也有其可愛之處,雖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樹》)。

(3)李商隱有詩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驚訝于他的洞察力,然而,夕陽下互相攙扶的老夫老妻卻是天底下最美的風景。(《最美麗的風景》)。

總結(jié):好的作文開頭應做到:一簡、二新,三美?!昂啞本褪情_頭力求簡潔、明了,不啰嗦重復?!靶隆本褪情_頭不落俗套,新穎別致。“美”就是開頭能給人以美感,如用生動形象的描寫,或借助修辭,或引用詩文。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七

從整體來看。

a、文章的構(gòu)思剪裁:有些文章通過巧妙的構(gòu)思將主題顯現(xiàn)出來了。如《窗》中由一扇虛擬的窗來凸現(xiàn)主題,構(gòu)思很獨特。

b、獨特新奇的立意:由泥土你會聯(lián)想到什么?大概很少有人會將之與母愛聯(lián)系起來。在《甜甜的泥土》中小亮嘗了融化了奶糖的泥土甜甜的,引出了文章的主題母愛就像那泥土,寬廣厚實,無處不在,無所不有。這就是一篇立意新奇的文章,別具一格。

c、對其它寫作手法進行賞析:每篇文章在寫法上都有其獨特之處,如以小見大、對比手法等等,認真咀嚼對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八

考試之前,我一篇完整的大作文都沒有寫過,實在寫不出來,每次寫一半就會扔掉,而小作文我也僅完整寫過一篇。真正復習作文,我大概只用了5天不到的時間,3天看范文,1天總結(jié)出自己的一套寫法,1天背誦。就因為自己沒寫過,加之緊張,考試時我小作文用了28分鐘,大作文相當吃緊。好在周圍考生和我速度也差不多,沒有讓我心里很慌張;也幸好我自己加快了速度,否則會和周圍考生一樣大作文只寫出100字左右。

幾個復習要點:

1.小作文注意詞匯的多樣性和句子的.連接。開頭不用說,就是很固定的第一句寫內(nèi)容,第二句寫趨勢。后面2段抓住不同的重點作出比較就ok。

上升和下降的詞匯一定要多準備,背熟,考試時幾乎沒有讓你想的時間。句子的連接使文章既簡明又突出了比較,絕對是加分的重點。

2.大作文一定要就不同的問法準備一套自己的套路。個人認為準備2+1和question&suggestion式2套足以,因為2+1稍作修改就是對稱式嘛,我拿到題目時打算寫2+1,后來發(fā)現(xiàn)時間不夠,寫成了對稱式,只要能自圓其說,一樣7分。自己的套路,不是讓你去搬人家的模板,而是在閱讀10-20篇范文的基礎(chǔ)上,寫出適合自己水平的,大詞不多但又格外地道的開頭、結(jié)尾、連接句。

3.做到心里有數(shù)是關(guān)鍵。給你任何一個題目,你可以不寫出來,但是要去想想我每一句話要寫什么,哪里是套用模板,哪里是論點,哪里是論據(jù),哪里該描述現(xiàn)象,一定要很明確。

我只復習了幾天作文,也算是找到了捷徑。但是以上方法僅建議9月的考生參考,若有時間,還是多練多改,提高整體水平是硬道理。不然一個運氣不好,論據(jù)部分寫的太差,給批為模板作文,誰也救不了你。

關(guān)于作文里的錯誤,經(jīng)常聽老師說鬼子們一旦發(fā)現(xiàn)你的拼寫或者語法錯誤,就不會給你6分以上,不知道是否如此。反正我的作文里非常清楚的拼錯了language,小的語法錯誤我想也應該會有,所以這些都不是關(guān)鍵,考試時不用太緊張。放松心態(tài),就會得到驚喜!

祝9月的鴨子好運!

賞析性微寫作篇十九

分析敘述形式,比如倒敘,插敘。

分析文章語言,比如平和的還是華麗的。

分析各個語段,寫了什么,哪句特別好,指出來,寫寫它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以及對主旨的作用。

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對你的啟示,可以是寫作手法上的',也可以是心靈啟迪上的。

賞析性微寫作篇二十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余挐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從中窺知一二,表現(xiàn)作者癡迷山水以及淡淡的憂國愁緒。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西湖經(jīng)歷三天大雪后,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tài)及與眾不同的情趣。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jīng)過。這天凌晨,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于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此時湖上冰花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币缓?、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gòu)成富有意境的藝術(shù)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zhì),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tǒng)一與和諧。然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游人,不能不說是奇跡,那兩人也都“大喜”,感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幾人痛飲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余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及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于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guān)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里等世俗的問題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xiàn)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么能不叫人遺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癡”,體現(xiàn)了俗人之見,但“癡”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癡似相公者”,“湖中人鳥聲俱絕”仍出來賞雪?!颁仛謱ψ?,一童子燒酒說明是早有準備,更體現(xiàn)了他們共同的“癡”。

全文筆調(diào)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關(guān)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