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西安疫情復學申請書匯總 疫情后復學申請書(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0 03:38:56 頁碼:13
西安疫情復學申請書匯總 疫情后復學申請書(6篇)
2023-01-10 03:38:56    小編:ZT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有關西安疫情復學申請書匯總一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___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___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___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___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___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危窟呴L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拿嬲懈饔幸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nèi)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現(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有關西安疫情復學申請書匯總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您光臨大唐芙蓉園!20xx年落成的大唐芙蓉園使國人震憾,讓世界驚奇。建設者將盛唐帝王文化的精髓鑄入到大唐芙蓉園紫云樓、御苑門及周邊的園林建筑之中,讓每一個景觀都孕育了豐厚的文化靈性,開口訴說起盛唐帝國的傳奇故事,引領我們走進夢幻般的大唐盛境。

今日的大唐芙蓉園如何體現(xiàn)盛唐皇家文化的神圣恢弘與燦爛輝煌?這次旅行將幫助您解讀這一文化現(xiàn)象,給您一把打開夢回盛唐這條時空遂道的金鑰匙。

大唐芙蓉園,位于西安城南的曲江開發(fā)區(qū),與大雁塔遙遙相望。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占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總投資十三億元人民幣。園內(nèi)建有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筑,是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其建筑是由中國著名的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大師設計的。園內(nèi)有全球最大的戶外香化工程,無論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聞到陣陣幽香;有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及水景表演,集聲、光、電、水、火為一體;是首個將人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完美的融為一體的五感主題公園;全國最大的仿唐宴開發(fā)基地——御宴宮;園內(nèi)還有全國最大的展現(xiàn)唐代詩歌文化的雕塑群以及全方位再現(xiàn)唐長安城貿(mào)易活動的場所——大唐集市。園內(nèi)分帝王文化、女性文化、詩歌文化、科舉文化、茶文化、歌舞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外交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兒童娛樂、大門景觀文化、水秀表演十四個景觀文化區(qū),集中展示了唐王朝輝耀四方的精神風貌,璀璨多姿、無以倫比的文化藝術,大唐芙蓉園于20xx年4月11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正式對外開放,開園之初即迎來了中國臺灣前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一批重要人物。

曲江位于西安市東南角,從秦漢到隋唐作為皇家禁苑歷時長達1320xx年之久,是中國古典園林及建筑的集大成者。

秦時,利用曲江地區(qū)原隰相間,山水景致優(yōu)美的自然特點,秦王朝在此開辟了著名的皇家禁苑——宜春苑,使曲江成為皇家禁苑上林苑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朝,大興城(西安)倚曲江而建,并以曲江為中心,營建皇家禁苑,因廣植芙蓉于水中,易名“芙蓉池”,“遂成(京)都人游玩觀賞之地”。使曲江成為都城的一部分,芙蓉園的性質也由秦漢都城郊外的離宮別苑,轉變?yōu)樗宄汲侵械幕始覉@林。

至唐代,曲江進入了繁榮興盛的時期。當時的芙蓉園被辟為皇家禁苑——芙蓉苑(也稱芙蓉園),并于唐開元十四年修建了紫云樓、彩霞亭等重要建筑。唐玄宗為能經(jīng)常去曲江芙蓉園游幸作樂,沿城墻專門修筑了由皇宮至芙蓉園的夾城。每逢曲江大會唐明皇則攜寵妃百官登臨芙蓉園紫云樓與民同樂,唐長安城萬人空巷,皆歡聚游宴于曲江,大唐盛況可見一斑。

大唐芙蓉園以它獨特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歷史地位, 成為華夏子孫尋根追夢的文化祖庭和重溫盛世的精神家園,它將帶您進入中國唯一的盛唐文化之旅。

明皇夢游曲江

“明皇夢游曲江”玻璃人加工群雕在御苑門前,它依據(jù)傳統(tǒng)經(jīng)典藝術皇帝仕女形象,結合現(xiàn)代平立面設計、空間設計,使用當今最高端的玻璃人工藝加工完成,來展示唐明皇帶領大隊宮娥游覽曲江的情景。全部玻璃雕塑共二十五座,并配以水晶荷花,銅鏤空雕貼金鑲寶石華蓋,玻璃云朵,玻璃仙鶴。全部玻璃雕塑配置于黑色花崗巖基座上,基座平行漫水,在燈光效果下,雕塑整體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唐玄宗時代是唐朝的鼎盛時期,當時處于中國古代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期“開元盛世”。唐玄宗又是個風流天子,他與天生麗質的楊貴妃情投意合,他們整日沉醉于斗雞舞馬、賞牡丹花、食荔枝宴、洗溫泉浴之中,聲色犬馬,花天酒地,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奢游風氣。正是他對芙蓉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內(nèi)部建設,才使其盛況空前,達到其發(fā)展的頂點。

雕塑不僅具備觀賞功能,它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在涵義更是令人震撼,三個場景表現(xiàn)出明皇與眾佳麗夢游曲江的故事也盡在其中: 相傳唐明皇初遇在御花園中觀蟬的楊玉環(huán),便被她的美貌所傾倒,在此之后,愛情的花蕾頓時如繁花一樣盛開,唐明皇為愛情演繹出了“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千古名句。最后在三軍將士的抗議聲中,不得已唐明皇賜死了他的至愛,楊玉環(huán)含淚魂斷馬嵬坡。在失去了楊玉環(huán)后,整個人陷入到孤寂、荒蕪的情感中,整日獨自流連于往日歡愉之地。一日夢中,明皇再次回到曲江芙蓉園,在夢幻中又一次陷入到愛情的深淵不能自拔。

還猶豫什么,讓我們一同夢回唐朝,親身感受那段久遠卻耐人尋味的愛情吧。

御苑門

御苑門是大唐芙蓉園的西門,也是正門,造型華麗的兩層主門樓與左右緊接的三重闕相得益彰,顯得氣勢恢弘;大門正中御苑門這三個黑底金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沈鵬所寫.他的書法作品受到國內(nèi)外高度評價,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等重要場所書寫巨幅。大門兩旁黑底金字的楹聯(lián)更是意味深長:炎漢宜春苑曲水千載相如賦中皇家氣象;大唐芙蓉園柳煙三春唐人詩裹帝里風光。其皇家御苑的氣派讓人即刻能夠想象出百帝游曲江的恢弘氣象及大唐迎賓禮儀的泱泱氣魄。它是芙蓉園的正門,意思是御駕臨幸皇家別苑,之所以把西大門作為正門,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李唐王室來自隴西,所以門朝西開;其二是因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在西方,象征著大唐王朝的兼容并蓄,貿(mào)易往來的興盛發(fā)達和八方來朝的繁榮景象。

走進西大門,迎面是一方巨大的“玉璽”,上面刻有“大唐芙蓉園”篆書金字,玉璽下方的地面上“蓋”有這五個大字的印文。玉璽象征著封建皇權,而芙蓉園也正是李唐王朝的御苑,玉璽雕塑造型也從藝術審美的角度渲染了皇家園林的恢弘大氣。

玉璽兩側是獵獵風中飄揚的旗幟,84根旗柱象征著唐代長安城面積84平方公里,另一層意思就是笑迎四面八方賓朋的意思。同樣也反映了威武的大唐軍陣,軍陣的威力最主要是與地形、地勢的起伏、緩急密切相關,在唐代,已經(jīng)開始運用強勁的弩作為遠距離的投射兵器,敵軍在攻擊之前,先受到長距離箭雨的沖擊,而敵軍騎兵弓箭射程遠不及強弩,這有效地抵消了敵軍騎兵對軍陣的騷擾,使軍陣在面對騎兵時仍處于不敗之地。這種軍陣當它前進時,銳無可擋,像座山在前行,壓碎阻礙它前進的一切。

芙蓉橋

芙蓉橋,它是用漢白玉按趙州橋的造型修建而成,反映了隋唐時代我國高度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和輝煌燦爛的建筑藝術。橋長66米,寬11米, 整體呈銀白色,故有銀橋之雅稱。

有關西安疫情復學申請書匯總三

各位游客: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有壯闊氣勢的明城墻。我們眼前的城墻是明時的。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如江山永固,非深溝高壘,內(nèi)儲外備,不能為安。”于是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詔修城開始動工,歷時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墻?,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周長13.79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是一個功能設計周密,形制宏偉的軍事防御設施。下來我給大家分別將西安城墻各部分的建筑構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紹:

首先我們看見的是護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敵人進攻的第一道防線。橫跨護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們眼前的的吊橋。吊橋在過去由守護城門士兵掌管,他們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定時升降。一旦有戰(zhàn)事來臨,吊橋就被高高生起,整個城市就成為一個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剛才有朋友問在那里控制吊橋,這也就是我們下面要來參觀的城門,上面是閘樓,即控制吊橋升降之處。城門是防御設施相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現(xiàn)在請大家跟隨我進入城門,來了解西安城墻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

事實上完善的城門是由閘樓、箭樓、正樓組成。我們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閘樓,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橋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間打更的作用。閘樓是兩層懸山式結構,雖然形式十分簡潔,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城市的二道防線。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樓。箭樓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個扇型的攻擊面,士兵可憑窗居高臨下殺傷敵人。

在閘樓與箭樓之間,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間,我們叫做甕城。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敵人攻入城門后,進入甕城,這時會受到甕城上4面居高臨下的攻擊,猶如甕中捉鱉。

我們所能看見對面的建筑是正樓,正樓是西安城墻最里層的建筑。正樓建筑形式為重檐歇山式,是主將戰(zhàn)時坐鎮(zhèn)指揮守城的指揮所。

高大的城門,城門是敵我雙方交戰(zhàn)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統(tǒng)治者苦心經(jīng)營的防御重點。明代修筑城墻時,十分重視城門的防御功能。其中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技術突破,打破了西漢開始沿用了1520xx年之久的“過梁式”城門,這種門最大的缺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門失火,殃及遲魚”的典故。明代城門采用的是券拱式的門洞,可以有效的抵御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墻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墻門從上到下橫箍著9道寬15厘米的鐵條,上釘1800個蘑菇釘,加強了門扇的強度,使箭矢無法射入門中,從而加強了城門對抗進攻的能力。這是城墻的第三道防線。

我們可以見到城門上有永寧門幾個字。在明西安城墻的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門曰永寧門,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禱告,不起火災,永保安寧。東門名長樂門,因明都城南京位于西安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萬年不衰,長久歡樂之愿望。西門為安定門,暗示西部邊疆安泰康定。北門名安遠門,意指北部邊塞長遠安定,不起戰(zhàn)亂。

現(xiàn)在我們就登上城墻,來感受他壯闊的氣勢。城墻的最底層是用石灰、黃土、糯米汁攪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歷史上對城墻曾多次維修,有兩次最有名。第一次是在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當時的陜西巡撫張祉在城墻底頂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磚,使整個城墻顯得壯闊和雄偉。清乾隆年間,當時的陜西巡撫畢沅又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加固,將包磚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系統(tǒng)。城墻頂上的這個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調(diào)兵譴將的通道,用三合土墊底,上面鋪有兩層城磚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滲。海墁從外向內(nèi)有5度的傾斜面,可將雨水迅速導入城內(nèi)側的排水槽,有效的保護了墻體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護墻體的作用。城墻每相隔40—60米一個有排水槽,它們?yōu)榇u石結構,附貼在城墻內(nèi)側,從墻頂直達墻下,與溝渠相通。西安城墻之所以保存至今,這套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為了保證士兵及車馬在城上行走安全,在墻頂內(nèi)沿建有宇墻。為了了望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墻。在垛墻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懸眼是士兵可向外窺察、射擊的地方。

沿城墻外側有向外突出的實心墩臺叫做敵臺,俗稱馬面。在城墻上共有98座。各敵臺相距120米,這個距離和過去的武器是有關系的,120米的中點是60米,恰是弓箭、飛鉤、滾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現(xiàn)使士兵作戰(zhàn)視野開闊,戰(zhàn)術運用靈活。一旦敵人攻城,會受到來自城墻和左右敵臺、敵樓三方面的射擊。構成了一個立體交叉火力網(wǎng),大大的提高了城墻的戰(zhàn)斗力和防御功能。

在城墻的四個轉角處有角樓。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為圓形角臺外,其它三個角臺均為方形,為何只有這一角臺為圓形的呢?明城墻是在唐長安城基礎上向東北擴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個城角,因唐皇城城角為圓形,所以就維持了原狀。

以上就是我?guī)Т蠹覅⒂^的明代城墻,下面我們?nèi)チ私庖幌铝硗獾拿鞔ㄖ?,鐘樓和鼓樓。鐘和鼓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兩三千年前,鐘和鼓是用來祭祀和宴享的禮器和樂器,到了漢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鐘和鼓被用做軍旅指揮的信號和軍樂。到了唐代的就有了報時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詩中描述的“將則雞人報曉時,尚疑方近翠云秋。“還有“六街鼓絕行人歇,九曲茫茫空有月。”描繪的就是人們聞鐘聲而起,聞鼓聲而息的情況,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上的鐘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們自然也都有報時的功能。鐘樓和鼓樓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軍事重鎮(zhèn),鐘鼓樓無論從建筑特色、還是藝術價值,都居于同類建筑之冠。

朋友們,我們首先來鐘樓。鐘樓位于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有“天下第一鐘樓”之譽。要了解鐘樓,就要從鐘說起。真正鐘樓上的鐘是唐景云年間的“景云鐘”,它是一口六噸重的銅鐘。它是以鐘乳來調(diào)節(jié)音律,聲音洪亮悠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年鐘聲便是原來懸掛在鐘樓上“景云鐘”鐘聲的錄音。當時鐘樓的位置并不在現(xiàn)在的地方,那么它在哪兒呢?鐘樓最初的位置在鼓樓以西的“迎祥觀”內(nèi),安史之亂時,“迎祥觀”和鐘樓毀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鐘樓,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鐘樓。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西安城不斷的擴建,鐘樓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城市中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將鐘樓遷移至今天的位置。據(jù)碑文記載,“樓唯柱基外,一無改創(chuàng)”。也就是說,除了新筑樓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萬立方米的巨型建筑,要進行整體的拆遷復原,沒有高超的組織安裝,沒有嚴密的工程組織是很難實現(xiàn)的。所以這也是我們16世紀建筑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鐘樓也因此更加提升了它的藝術價值。大家回頭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聯(lián),“鐘號景云鳴彩鳳,樓雄川口鎖金鰲?!闭f的就是鐘樓拆遷的一個神話傳說,更給鐘樓增添了神秘色彩。

不過鐘樓拆遷后,鐘就敲不響了,很多人說是神物有靈,其實是鐘房有問題。它中間高,四周下傾,重檐覆蓋,好象給鐘戴了個帽子,戴翁以呼,聲音當然不能傳的很久遠。后把鐘就放到了屋外。最后以明成化年間所鑄的一口鐵鐘取代,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口鐘是近年復修的,原鐘現(xiàn)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當然我們今天敲鐘已不在是為了報時,而是為了祈福,企求我們的生活平安如意,美滿幸福。大家若有興趣,不妨也敲幾下。

好了朋友們,讓我們回過頭來欣賞鐘樓的建筑吧。鐘樓高36米,分別由基座、樓身、樓頂三部分組成,四面正對四個方向,開東西南北四個券洞。鐘樓上下兩層每一層都以“斗拱”作為裝飾,它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一方面起到了裝飾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根據(jù)力學原理,形成力的均勻負荷,“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shù)某鲩芗哟?,用在梁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同時“斗拱”的數(shù)量還可以顯示出這種建筑的規(guī)格和等級來。鐘樓采用的四角攢尖式,對角線構筑,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翹,這種形制按文人的描述“如鳥思閣,如喙思飛”,就好比展翅飛翔的鳥。象鐘樓這種出檐3層的,我們把它叫重檐三滴水,這種形制不但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觀,還能減少雨水順而下落時對建筑的沖擊力。

鐘樓不但整體氣勢恢弘,細部也十分精美。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格子門,門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內(nèi)容有聲動感人的民間傳說、回味無窮的歷史故事,樓上樓下加起來共有64幅,如我們熟悉的“八仙過海、踏雪尋梅、長生殿盟誓”等。

了解完了鐘樓 ,下面我們將要參觀的是與鐘樓遙相呼應的鼓樓。

鼓樓距離鐘樓只有250 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樓要比鐘樓大的多。鼓樓高34米,基座呈長方形,?,F(xiàn)在它的南北兩面還各開高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直到今天還是交通要道。它的北面還有著名的小吃街。

鼓樓上曾用來報時的大鼓已不知去向,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資制作了一面大鼓,就是我們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著面“聞天鼓”。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聲音深厚洪亮,重棰之下,十里可聞,這面大鼓已經(jīng)申報進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所以今天來的朋友們都非常的幸運,因為大家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鼓。

鼓樓的南北兩側檐下,過去曾懸掛著兩幅巨匾額,南面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時期,天下和平安泰、國富民強,說明了西安古往今來的發(fā)達昌盛。北面匾文“聲聞于天”,典故是《詩經(jīng)》中“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兩幅巨匾猶如畫龍點睛,使鼓樓生氣盎然,為這座古建筑增添了不少光彩,遺憾的是這兩塊巨匾,在十年浩劫中已被毀壞,現(xiàn)在的匾額按照原有歷史資料恢復的。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明城墻、鐘鼓樓。這些建筑記錄了西安滄海桑田的歷史,也銘刻了西安人心中的悲愴與驕傲。他們作為歷史古跡,就象陳年的老酒,使人心醉,讓人回味。

有關西安疫情復學申請書匯總四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鐘樓。鐘樓位于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會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鐘樓的位置并不在現(xiàn)在這個地方,那么它在哪兒呢?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座與鐘樓遙相呼應的樓就是鼓樓,鐘樓最初的位置在鼓樓以西的迎祥觀內(nèi)。迎祥觀是唐朝一座非常著名的道觀,唐睿宗李旦為了給自已的母親過壽,特制了一口鐘安放在迎祥觀內(nèi)。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西安城不斷地擴建,鐘樓就偏于城西,不再居于城市中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將鐘樓遷移至今天的位置。

鐘樓的主要作用就是擊鐘報時。每天清晨,當鐘聲響起,四個城門就打開,人們就開始了一天的辛勤勞作,傍晚鼓樓的鼓聲一響,人們就回到城里關閉城門,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晨鐘暮鼓”。過去用來報時的鐘是唐睿宗李旦在景云二年(711年)命人制作的,取名“景云鐘”。景云鐘紋飾精美,線條流暢,聲音洪亮,充分表現(xiàn)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鑄鐘水平,原鐘現(xiàn)收藏在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口鐘是景云鐘的復制品,它的體態(tài)、大小、重量、紋飾與原景云鐘都是相同的?,F(xiàn)在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請看鐘紐部分:據(jù)傳海中有一種大獸叫蒲牢,它雖然兇猛,但是非常害怕鯨魚,每當鯨魚攻擊它,它就會拼命大叫,由于它的叫聲非常響亮,人們在鑄鐘的時候就將它縛在鐘上,以祈求鐘聲洪亮,我們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鐘就像張著大嘴的蒲牢,撞鐘之木就像鯨魚,鯨魚咬一口,蒲牢叫一聲,鯨魚咬得越急,蒲牢叫得越響,如果哪位朋友不信,可以來試試。關于蒲牢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蒲牢”是龍王爺?shù)牡诰艂€兒子,龍生九子各有所好,這位蒲牢平素愛大聲喊叫,聲音非常洪亮,因此鐘紐常常做成蒲牢的樣子,希望能使鐘聲洪亮,總之有了蒲牢,鐘聲就會洪亮,這是無可置疑的事了。

再來看看鐘面,這里有龍、鳳、鶴、獅、獨角牛,以及飛天、彩云、蔓草等,花紋線條流暢、首尾相接,它們分別代表著道教法規(guī)、富貴權勢、天上人間,以及現(xiàn)世未來,是一幅集福、權、貴為一體的宗教紋飾畫,特別珍貴的是這篇唐睿宗李旦親筆所書的銘文。李旦的真跡共有三處:孔子廟堂碑、順陵碑以及景云鐘銘文。因孔子廟堂碑和順陵碑都己被毀,所以現(xiàn)在李旦的真跡就僅存景云鐘銘文一處了。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主要講述了道教的玄妙,以及景云鐘的制作,無論是從書法的角度,還是從文章的內(nèi)容來看,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座坐落于四條大街交會處己600多年的鐘樓吧,我們先從屋檐講起,大家站在這里可以看到鐘樓有三層屋檐,其實它只有兩層,也就是說在二樓是一層樓兩層檐,那么為什么要把屋檐做得這么復雜呢?因為在封建社會里屋檐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重檐就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提高自己的尊嚴和權威而獨占的一種形式,就是同樣的重檐屋頂也有著最尊與次之的區(qū)別,重檐廡殿為最尊,比如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重檐歇山次之,比如北京天安門。鐘樓采用的四角攢尖頂形式,這種形式最早出現(xiàn)在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上,此外在宋畫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樓、臺、亭、閣采用這種形式,到了明清這種形式就更加興盛起來。大家站在這里可以看到,四周的建筑都很漂亮,可這在過去是完全行不通的。普通老百姓蓋房子只能蓋單檐房屋,重檐在皇家建筑里才能出現(xiàn)。也許有的朋友已經(jīng)注意到了,在屋頂?shù)乃囊斫菓昙股嫌幸慌艅游镄螤畹臉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仙人、走獸。我們依次來看一下:第一個是仙人,在它后邊分別是行龍、飛鳳、行獅、天馬、海馬、飛魚、押魚,這幾種走獸都有其一定的寓意。龍風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獅子是獸中之王、鎮(zhèn)山之王;天馬、海馬象征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飛魚、押魚是海中異獸,據(jù)說可興云作雨、鎮(zhèn)火防災。建筑工匠們巧妙地將政治象征、藝術裝飾和實用構件統(tǒng)一在一起,充分顯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我們再往下看,在柱子上梁枋與屋頂?shù)臉嫾懿糠种g可以看到有一層用小塊木料拼合成的構件,它們均勻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著伸出的屋檐,這種構件稱為斗拱,它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為什么叫斗拱呢?在柱子與梁枋上因為要挑出屋頂伸出的屋檐,故需要有一種構件托住屋檐下的仿和椽。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從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弓木層層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這種弓形短木稱為拱;在兩層拱之間用方木塊相墊,小方木形如斗,所以這種用多層拱與斗結合成的構件即稱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shù)某鲩芗哟螅迷诹鸿蕛啥讼旅?,則可以減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斗拱的確是一種很奇特的構件,一塊塊小木料組合起來居然可以挑托起那么沉重、那樣深遠的屋檐,這是我國古代工匠一項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

建筑首先作為一種物質財富,也和其他物質一樣,在人類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不但產(chǎn)生了物質的軀體,同時也產(chǎn)生了美的形象,在房屋的整體和房屋各種構件的制作中,人們都對它進行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裝飾就是這樣開始在建筑上出現(xiàn)的。古建筑的門窗是與人接觸最多的部分,在它們身上自然集中地進行了多種裝飾處理。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格子門,門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內(nèi)容有生動感人的民間傳說、回味無窮的歷史故事,樓上樓下加起來共有64幅,若朋友們感興趣,不妨仔細研究一下,看看您能猜對多少。

進入鐘樓一樓大廳。首先請大家抬興看:頂部一個個的木方框叫天花,中央圓形的叫藻井。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古代工匠常常在梁的下方用天花枋組成一個一個的木方框,上面貼有彩色圖案的紙,或者直接在上面施彩繪。鐘樓的天花都是直接施彩繪的,共184塊,有艷麗的牡丹,有素雅的水仙,有傲雪的紅梅,有清幽的蘭花,一年四季就在這小小的四方之間爭嬌斗奇。在講藻井之前,我想先請朋友們猜一猜,這是一個什么圖案呢?有朋友說這是城市的中心點,還有朋友說是云彩,我給大家講一個民間流傳的故事,聽完后大家就會明白了:傳說關中地區(qū)過去常鬧水災,每一年都會發(fā)生一次,有位道十看過風水后說:鐘樓東半里,地下有一川口,川口里有一條大鰲魚,每一年這條大鰲魚都會按時出來呼吸新鮮空氣,它這一露頭,關中地區(qū)便會汪_一片,知縣得知這一消息后,便命工匠將原鐘樓拆除,在它的東半里,一個十字交叉路口處重新建了一座鐘樓,鐘樓建好后,果然再也沒有發(fā)生過水災,因此工匠在施藻井彩繪的時候,就做了這樣一幅“霞光萬道”圖,大家看這幅圖案像不像太陽照在井眼里泛出的七色波紋呢?這正是:鐘號景云鳴彩鳳,樓雄川口鎖金鰲。

? ? ??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zhàn)馬上下。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wèi)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10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危坑们啻u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有關西安疫情復學申請書匯總五

法門寺位于寶雞扶風10公里的扶風鎮(zhèn),東距西安120公里。自古就因供奉了佛指舍利而著稱于世,成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勝地之一,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

我們面前的這扇大門就是法門寺的第一道大門,也叫“山門”,門上寺額是由已故的我國原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寫。下面就請大家隨我入寺參觀吧。

這座大殿叫銅佛殿,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筑。殿內(nèi)供奉的主尊為釋迦牟尼。殿的東西兩側有十八羅漢,所以又被稱為羅漢殿。

我們眼前的這座寶塔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法門寺自古因存有佛骨舍利著稱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法門寺創(chuàng)建于漢魏之際,最初又稱阿育王寺。佛典記載,釋迦牟尼滅度二百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將佛祖舍利分為八萬四千份,遍灑世界。中國得19處,法門寺為其中第5處。兩千年前,這里即是古周原腹地,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地處交通要塞,也便于南來北往的人們前來朝拜,故而建寺于此。唐開國皇帝李淵賜名法門寺,法門即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就沿用至今。唐太宗在此修了一座四層木塔來供養(yǎng)佛指舍利。明隆慶年間,唐木塔倒毀,明代萬歷年間,僧人集資在原基上重修了八棱十三級磚塔。明代所修的磚塔在1981年半壁坍塌。1987年準備重修磚塔,在清理原塔基時,發(fā)現(xiàn)了唐代地宮,4枚佛指舍利和20xx余件大唐皇室珍寶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觀注的焦點。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塔是1987年在原址上仿明塔的形制所修的。地宮就在塔的底下,舍利就供養(yǎng)在地宮中,下面就請大家去地宮拜一拜舍利。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法門寺地宮,其外地宮為1987年重修寶塔時所建,內(nèi)地宮為唐代法門寺地宮的原型,它最早是在公元873年封存,到1987年發(fā)現(xiàn)時,它一共在地下封存了1113年。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石門進去的地宮是內(nèi)地宮,由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龕七部分組成。前室、中室、后室、秘龕各供佛指舍利一枚,數(shù)千件唐皇室供佛珍寶按照佛教的最高儀式和禮佛陣容放置其中,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時代最久、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建筑叫大雄寶殿。大殿的中央,供奉的是著五方佛,五佛并座,各事一方。在五佛的兩側,為二十四諸天,即天上的24個天神。

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底下出土了大批的唐代稀世珍寶,現(xiàn)在都陳列與法門寺西邊的法門寺博物館內(nèi),下面就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吧。

法門寺博物館是1988年11月正式對游人開放的,博物館所有的陳列都出自于地宮,該博物館是國內(nèi)唯一的一座以佛教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現(xiàn)在的陳列由法門寺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唐密曼荼羅文化和法門寺大唐珍寶等四部分組成。

我們先來看歷史文化陳列。

這里的唐龍頭是寺院的裝飾物件,我們知道龍是皇帝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法門寺與皇家是息息相關。佛指舍利最初被人們發(fā)現(xiàn)是元魏二年,人們第一次打開塔基瞻拜舍利,接下來隋、唐朝也都曾打開佛塔瞻拜舍利,相傳法門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國泰民安。從太宗李世民起,唐朝先后有八位皇帝六次接舍利入宮供養(yǎng)過。在八次迎送過程中也把法門寺、法門寺佛指舍利的地位推倒了最高,也掀起了唐代崇拜佛教的高潮。這一時期,法門寺兼有宮寺,國寺和名剎的三重身份。公元874年,唐僖宗最后一次送還舍利,將舍利及珍寶封入地宮。從此,地宮封閉,一千余年,不為人知。

這塊碑叫志文碑,碑上主要記載了唐皇帝怎么到法門寺迎舍利的史實,其中重要的是將舍利的外型做了描述,法門寺出土四枚舍利,只有一枚是釋加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其他三枚是唐代所做的影骨,影骨和靈骨在區(qū)別的過程中,碑文的記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碑文的后部還記載了當時唐皇帝在供養(yǎng)舍利時,送了大批的稀世珍寶。我們現(xiàn)在就去參觀一下。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大唐珍寶陳列。法門寺出土的20xx多件珍寶的規(guī)格都是相當高的,有44件是國寶級的,十項世界之最。

唐代是我國金銀器制作的繁榮時期,法門寺地宮出土金銀器121件,這批器物器形雍容華貴,紋飾精美富麗,代表了當時金銀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

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這件文物是一種熏香器,有銀熏爐及爐臺。熏爐、爐臺成組配套出土,在我國尚屬首次。我們仔細看一下,在熏爐隆起的蓋面上有有五朵蓮花,每朵蓮花上有一只臥龜。按照佛家的說法,修行到3000年以上的龜身體非常輕,才能夠臥在蓮花上,能看到臥龜蓮花的人是一定可以長壽的。大家再好好看看吧,我相信你們都可以看見,也都能健康長壽。

這件文物叫銀香囊,是唐僖宗所供奉。香囊最初是掛在帳子里的熏香器,象這種小的就是隨身攜帶了。香囊的制作十分精美,香囊由兩個半圓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打開后底下半圓有兩個平衡環(huán),中間有一個小碗,香料就是放在碗中點著,掛起來。但這個香囊掛在身上,不管怎么搖怎么轉,它始終跟地面保持平衡,碗體始終朝上,香料不會撒出來。香囊所使用的原理是萬象平衡的陀螺儀,現(xiàn)代人將這種原理運用于航海、航空的導航儀器。這種陀螺儀原理,歐洲十七、十八世紀才掌握,而我們的祖先,早已掌握了這種技術并且把它應用到生活中了。

在中國每個朝代都有名瓷出現(xiàn)。在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就是產(chǎn)于浙江越窯的秘色瓷?!熬徘镲L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象的描寫了秘色瓷的釉色。秘色瓷在中國已經(jīng)失傳了1000多年,在法門寺的出土后,我們才得以見到它的真面目,這件秘色瓷盤是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瓷器,這個秘色瓷盤仔細看好象里面有一層水,清徹明亮,給人以“巧剜明月染春水”之感。

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700多件絲綢制品,大部分是武則天、唐懿宗等供養(yǎng)的,所以說它們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有的絲綢已經(jīng)風化了,但是這五件蹙金繡卻完好如新。蹙金繡是刺繡的一種針法,是用金銀絲盤結成各種圖案,然后將圖案固定在絲綢上。這五件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加工復雜,首先用蠶絲做胎線,然后用金絲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每一米蠶絲上要繞金箔三千圈,就是用這種復合線來織花紋的。據(jù)考證當今世界手工捻金線的最細直徑為0.2毫米,而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種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的最細直徑僅為0.06毫米,比頭發(fā)絲還要細,堪稱古今一絕。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茶具十分完整,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給我們展示了皇室飲茶的習俗以及唐代的茶文化。這套茶具主要包括烘焙、碾羅、貯藏、烹煮、飲用等器皿。唐代人要將茶葉烘焙干,碾碎過羅,加以佐料,最后煮而飲用,所以當時叫“吃茶”而不是“喝茶”。

這是珍寶閣,里面主要是佛教文化陳列。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展柜是按照佛教曼陀羅布置中央是大日如來,兩邊文物成對稱排列。

這件文物是鎏金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錫杖并不是用錫作的,它搖動時會發(fā)出欷郗的響聲,故而得名。錫杖是佛教最具權威的法器,股、環(huán)不同,等級不同。這枚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huán)錫杖,為唐懿宗所供奉。長1.96米,重2390克,用了二兩金五十二兩銀鑄成,杖首那四個桃形的叫做“轂”,每轂(音同古)套了三個環(huán),即四股十二環(huán),代表佛教基本教義中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應屬釋迦牟尼所持,它的法力是最高、等級最高的,是世界錫杖之王。

在法門寺地宮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四枚佛指舍利,我們根據(jù)出土時的順序,進行編號,分別稱為一號舍利、二號舍利、三號舍利、四號舍利。其中一枚是靈骨,三枚是影骨舍利。那么,什么是指骨舍利,影骨和靈骨舍利又是怎么回事呢?舍利是來自于釋迦牟尼的身體。靈骨指的是真的取自于釋迦牟尼佛的遺骨,而影骨是映射相似之意,是靈骨的仿制品。靈骨和影骨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同樣的神圣。它們的關系正如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云:“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影三江”。靈骨與影骨的關系,既不是同一個,也并非不是同一個。就像是天上的月亮映在三條不同的江中,天上的月亮是月亮,三條江中月亮的影子也是月亮。天上的夠不著,水中撈不起,都是十分難得的。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乘放四號舍利的器物,第四枚佛指舍利為骨質的管狀物,原供奉在地宮前室的三重寶函內(nèi)。三重寶函由外及里依次為:漢白玉阿育王塔,銅浮屠,銀棺。

我們來看一下乘裝一號舍利的寶函,八重寶函是整個地宮最重要的供奉物。我們在這里展出了七重,因為有一個寶函是檀香制作的,出土時檀香風化了。出土時八重寶函層層相套,鎖鑰俱全,我們就是用寶函自帶的鑰匙打開了寶函,當打開最后一個寶函時,舍利赫然矗立其中的銀柱上,不過這枚舍利是一枚玉石制成的影骨舍利,寶函上鏨刻有豐富的密教壇場、造像等,莊嚴肅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羅的重要資料。

下來我們來看第三枚佛指舍利的照片。這枚舍利經(jīng)專家鑒定和《志文碑》佐證,認定是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即靈骨舍利。它原供奉在五重函觀中,安放在地宮后室秘龕內(nèi)。五重寶函最外一層是鐵函,出土時沒有動前面的鐵鎖,函蓋是從后面打開的,第二層為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銀寶函,這個寶函價值相當高,因為寶函外壁的四十五尊造像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曼荼羅圖象,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第三層是檀香木函,沒有展出,第四層是水晶槨子,槨蓋之上粘飾黃、藍寶石。水晶槨子里面是一具小白玉棺。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在其內(nèi)。

樓上有供養(yǎng)第二枚佛指舍利的寶函。這套寶由外及里依次為漢白玉靈帳,鐵函,銀棺。這里展示的是銀棺。

這尊造像叫捧真身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這是波斯進貢的,共有385顆,菩薩雙手捧一荷葉形盤,盤上置一長方形鎏金銀匾,捧真身菩薩系咸通十二年唐懿宗39歲生日時,專為其迎送佛指舍利而鑄造,后由僧人澄依在咸通十四年迎送佛指舍利時供奉,是地宮內(nèi)惟一有皇帝名號的文物,是地宮出土文物中的極品,確系唐代皇室所供奉之等級最高的器物。

有關西安疫情復學申請書匯總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位于西安市東35公里處,它于1979年10月1日開始對外開放的.已有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shù)百萬計的中外游客不遠千里來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法國希拉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八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tǒng)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yè)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詳盡的了解.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戰(zhàn)國末期趙國都城邯鄲.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承了秦國的王位,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自己掌握國家政權,之后三年的時間里,他消滅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敵對勢力.并結束了太后干預朝政的局面.為統(tǒng)一中國掃清了內(nèi)部障礙.從公元前236年開始,秦王嬴政重用了一批文臣武將,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方針,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大諸侯國,并于公元前220xx年統(tǒng)一中國.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結束了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達520xx年割據(jù)爭雄,大國爭霸的戰(zhàn)亂局面.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

他自稱秦始皇,希望秦國自始能傳至千秋萬代.為了統(tǒng)一政權,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制新制度.1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2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3統(tǒng)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的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另外4他還征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jīng)濟文化交流.5他將戰(zhàn)國時秦趙燕三國修筑的長城連在一起后,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而成的萬里長城!有效的遏制北方游牧民族對秦朝的騷擾.

中國帝王大多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這座原高115米、周長20xx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jīng)風雨侵濁和人為破壞?,F(xiàn)在仍有76米之高。秦始皇把都城咸陽微縮于自己的陵園內(nèi),其布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nèi)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筑區(qū),陵東北部洼地是用以祭祀的養(yǎng)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場。具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xx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筑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現(xiàn)在我們面對的秦俑館1號坑,坑里就是號稱“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隊,你們腦子里一定會閃現(xiàn)許多問題,這些秦俑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為什么相貌各異?為什么要制作這些俑?好,現(xiàn)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俑是1947年3月西楊村農(nóng)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據(jù)村里的老人講,有一天,住在村里的人在村外空地上打了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井里的水就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系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井里傳來尖叫聲,上面的人趕緊把人拉上來,這人說他看見了一個站立著身穿鎧甲的怪物,身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填回了那口井,但最終向文物部門報告。

經(jīng)考古學家們勘探、鑒定。秦俑館內(nèi)的1、2、3號坑被確認為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jīng)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筑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nèi)外開放的秦兵馬俑1號坑,3號坑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對外開放的,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開始接待游客。

各位朋友請看1號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14260平方米,這是一個由步兵、車兵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按已出土的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1號坑可出土6000多件兵馬俑,俑坑最東端站力的三排武士是軍陣的前鋒,由204名免冠束發(fā)、身穿戰(zhàn)袍的弓努手組成,南北兩側分別向南北的武士,組成軍陣的側翼。俑坑的尾端還有一列面西的武士,組成軍陣的后衛(wèi)。中間38路向東的縱隊是秦軍的主體,由身批鎧甲的步兵護衛(wèi)著45輛戰(zhàn)車組成,他們手握兵器威風凜凜、嚴陣以待。

2號坑面積6000平方米,可出土陶制兵馬俑1300多件,木制戰(zhàn)車89輛,是一個由車兵、步兵、騎兵、努兵聯(lián)合組成的曲尺形軍陣,努兵位于整個軍陣的東部前沿,駟馬戰(zhàn)車方陣在軍陣南端,中部為戰(zhàn)車和徒兵俑,北部是戰(zhàn)車和騎兵,二號俑坑中四個方陣有機組合成一個大型軍陣,這就是兵書上所說的“方、圓、曲、直、銳”五種陣中的曲型陣。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3號坑,它的面積最小只有520平方米,共出土陶俑108件,1輛四乘戰(zhàn)車,坑內(nèi)的武士是圍繞四周墻壁兩兩相對排列,手捏儀衛(wèi)兵器銅殳,大多數(shù)考古專家從這個坑里武士俑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握的兵器,以及它距秦陵的位置來看,3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部,這些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wěn)剛健,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謂徐徐如生精神各異!因為它是根據(jù)秦始皇御林軍中的將士制作的。因此在八千“地下御林軍”中是絕對找不出兩個相貌和體形完全一樣的俑的。他們各個氣度不凡,最重的有300多斤,輕的也有100斤,身高從1.7~1.9米。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哪些是陜西人,哪些是四川人,哪些來自甘肅東部,這從他們的胡須梳理方式和長相可以看出。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輛青銅車馬,前面的叫高車后面的叫安車。它們制作精美裝飾華麗,以黑色為主調(diào),剛發(fā)現(xiàn)時,這兩稱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奉秦始皇靈魂稱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jīng)考古工作者修復后,現(xiàn)在看上去完好如初,兩稱車的車馬人都是仿制真車真馬真人,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制成的。

僅安車上金銀飾制就達1720件重達7公斤,兩乘銅車馬采用了鑄造、鑲嵌、焊接、鉚接、子母扣連接等十幾種工藝。銅車馬上使用最廣泛的連接方法是子母扣連接,也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坦克手鏈的連接方法,像馬籠頭就是由一節(jié)金管,一節(jié)銀管,采用子母扣榫卯連接而成,裝飾的纓絡采用青銅拔絲法,青銅絲的直徑只有0.1~0.5mm,更精湛的是車上的蓬蓋,它是橢圓形的,面積2.3平方米,出土時已碎成199塊,專家們在修復時發(fā)現(xiàn),蓬蓋上沒有焊縫,也沒有煅打的痕跡,說明是一次鑄造而成,而且澆鑄的相當均勻,最薄的地方為1mm最后的地方也僅有4mm,它是迄今為止考古世上發(fā)現(xiàn)的體形最大結構最復雜,架構關系最完整的一組典型的古代單轅雙軛車,被譽為“青銅之冠”。銅車馬不僅給人藝術享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英雄一世創(chuàng)立無數(shù)偉績的秦始皇——嬴政,早已去世20xx多年,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xiàn)存的兵馬俑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的事績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創(chuàng)歷史先河,為國家統(tǒng)一不懼死亡的但是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效仿的,一代偉人嬴政掃六國而擋天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怎么行!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