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 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怎么寫(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8 15:07:33 頁碼:11
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 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怎么寫(8篇)
2023-01-08 15:07:33    小編:ZTFB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關于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一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整座橋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長的有21.6米。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由于各拱相連,所以盧溝橋叫做連拱石橋。永定河發(fā)大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自從建成盧溝橋,再沒有出過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它的設計很科學。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檢閱橋上的車馬,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于世界。那時候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游記里贊揚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特別欣賞柱子上的獅子,說它是“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贊。

在我國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上,盧溝橋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愛-民奮起抗戰(zhàn),揭開了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tài)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zhàn)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qū)西)之后,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于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fā)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zhàn)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橋面加鋪柏油,并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xù)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于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后,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于洪水??滴跞吣曛亟?1698),這才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余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余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繕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區(qū)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多出5只。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達到491只。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為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桿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盧溝橋文物部門數據。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于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繚亂,最后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fā)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后是否還會發(fā)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tài)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說法。據統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只,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左右各1只。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為一對獅子,西邊為一對大象)??傆嬍{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厘米,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fā)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坐落在橋西頭的石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東西長640米,南北長320米,城門分東西兩座,東門為"順治"西門為"永昌",清代改為"威嚴"。東西城門建有城樓、甕城和閘樓。原來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正中有馬道并在臺上蓋有樓和兵房。城墻周圍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個垛口都有蓋板,古稱"崇墉百雉,嚴若雄關"。

三獅齊吼

1937年7月7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zhàn)。

橋東端伏地大石獅

抗戰(zhàn)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和革命傳統教育于一體的觀光勝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抗戰(zhàn)雕塑園位于豐臺區(qū)宛平城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頃。園內有前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碑;有以《國歌》為主題反映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zhàn)歷史的雕塑群區(qū)以及下沉式中心廣場、歷史悠久的宛平城墻等主要景區(qū)。園中還種植了雪松、合歡、珍珠梅等十余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巍然高聳,雕塑群凝重悲壯,宛平城墻歲月滄桑,不禁令觀眾浮想聯翩,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區(qū)由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個部分共計三十八尊銅鑄雕塑。

關于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二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zhèn)遠橋,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橋兩端分別筑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后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20xx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后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中山橋位于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稱為[鎮(zhèn)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wèi)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于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后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qū)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關于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三

宛平城外的盧溝橋,由于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這里引爆了中日兩國持續(xù)了八年之久的血腥戰(zhàn)爭而揚名世界,但事實上這座華北第一大聯拱石橋已經靜靜地橫臥在永定河上達八百年之久了。盧溝橋的大名遠播西方是七百年前的事,在《馬可波羅東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洋人都稱它“馬可波羅橋”。

一座橋,當它巍立濁流長達八百年之后,就不僅僅是一座橋了,因為歲月的風霜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的歷史痕跡和文化印記,值得后人細讀,深思。

早在長安成為全國統治中心之前,中原勢力的擴張和文化傳播,就一直是沿著太行山東麓的古道,東渡桑干河向北延伸的,而今天的盧溝橋頭,正是古代的這個重要渡口的故址。

公元1192年,這座橋在惡水中構筑了三年之后正式完工了,雖然它興建初時的模樣無案可稽,不過,有一幅被名為“蘆溝運筏圖”的寫實古畫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從畫幅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座金代古橋的結構和造型,直到今天,大致上還保有其原始的風貌。以古代的造橋技術和簡單的建材,如何能使一座石砌拱橋屹立于狂流之中達八百年之久呢?這一點確實令人訝異不已。

根據古籍記載,金代的這座橋“插柏為基,雕石為欄,欄上石獅抱負,不可勝計”。所謂“插柏為基”,就是把整株柏樹打進河床,以鞏固基礎的意思。沒想到當時這種工程技術竟和現代的“雷蒙椿”的理念完全一樣。

古代桑干河在過了懷來之后,從東北向折轉東南,這一段彎流,水勢湍急,河道游移不定,經常泛濫成災,因此又叫“無定河”。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先人在橋梁構工前確實費了不少心思,他們把橋梁的形狀設計得跟一條船一樣,船頭朝著逆水的西向,一旦狂流來襲,可以利用“船頭”的分水尖導引水的流向,這樣可以減少直接到橋墩的沖擊力。即使如此,他們還不放心,因為除了洪水外,春天還要預防從上游沖下來的浮冰的攻擊,所以又在分水尖的尖端鑲上三角鐵柱,以銳角迎擊浮冰。鐵柱銳利無比,確實發(fā)揮了護橋的作用,因此,民間又稱它為“斬龍劍”。但問題來了,由于分水尖伸出橋面達五米之多,橋的拱券只能壓住橋墩的東半部,這樣可能會因為壓力失衡而造成橋梁傾斜的危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分水尖的鳳凰臺上加了六層壓面石,至于壓面石為什么會是六層,是否經過科學的估算,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根據最近勘察的結果,盧溝橋橋墩下陷最嚴重的東二號還不足十二公分,這個數據足可證明他們當初所做的全都對了。

提起盧溝橋,大家津津樂道的是橋上的石獅子。盧溝橋石獅的特色有二,一為“不一樣”,一為“數不清”。照理說橋上一共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一只獅子,不是挺好數的嗎?事實上并不然,因為大獅子的身上還躲著、趴著、背著各式各樣的小獅子,因此增加了把它數清的難度。十年前,有人將大小獅子挨個編號數了一遍,共得485只,最近又有人不服氣,再數了一遍,這一數竟然數出498只來,看樣子把盧溝橋的獅子數清還真不容易。

有人對盧溝橋每一只石獅子的長相不一樣感到新奇,其實,這些獅子要長得一樣才怪呢,因為它們不是一個模子翻出來的,而是一只只刻出來的,所以獅子的表情豐富,姿態(tài)百出便成為自然的事了。

事實上,今天盧溝橋上的獅子并非出自同一個時代的。由于無定河喜怒無常,八百年來,每當河水暴漲一次,總有幾扇欄桿被沖毀,連同望柱上的石獅也跟著葬身河底,所以歷代在修繕橋面的同時便需新刻一些獅子來補充,如此沖了刻,刻了沖,日積月累,盧溝橋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座石獅雕刻藝術的博物館了。

在各式各樣的獅子群中,我們發(fā)現每一代的作者都試圖著突破前人的窠臼,力求獨創(chuàng)一格。這份反映當代背景的創(chuàng)作熱誠使盧溝橋的獅子更為豐富,也更為珍貴。象這只元朝的獅子,刀法粗獷,造型樸拙,雖然經過六七百年的風霜雨露,豪邁之氣依然不減當年。

明朝初期奠都南京,北方便成了邊遠地帶,所以明朝的獅子受元朝的影響比較大,只是臉上的表情多了一些斧鑿的痕跡。

進入清代,盧溝橋的位置屬于京畿,深受京華金粉的熏陶,又值康雍乾盛世,這些因素反映在作品上的特色是華麗、自信與活潑,因此每一只清獅的胸部都挺得高高的,系帶的位置也從脖子移到胸前,一副君臨天下的模樣。

六十年后,我們來到了宛平城,過去的縣政府現在已經改成抗日紀念館了。在戰(zhàn)火中被摧毀的城墻多已經過修補,但新磚和舊磚之間多少會有些差別,因此,戰(zhàn)時傾記的痕跡仍然依稀可辨。在東城偏北角上,當局刻意保留了一片未經修葺的老城墻,從上面密密麻麻的彈痕可以想象那場仗打得有多麼激烈。畢竟六十年過去了,連炮彈坑里都已經開出了野花,這個畫面讓我們覺得戰(zhàn)爭、和平是如此的接近,死亡和新生也能并存。

在盧溝橋上,我們訪問了先烈的后人,佟麟閣長子佟兵說:“在27號上午,日本軍隊就有幾十架飛機,還有炮兵啊,就整個的沖進南苑。當時我父親和趙登禹將軍就是帶領那些大學生,就是在那兒苦戰(zhàn)吧。當時因為裝備當然是比不了他們(指日軍)了,所以29軍的裝備那就是?主要是大刀片兒跟步槍,所以這樣的話,他們呢一直拼到下午三、四點鐘,后來軍部命令,要他們撤回北京。后來我父親就帶領著學生就是到?走到大紅門那兒,打到大紅門那兒,結果就是?壯烈犧牲了。今天是清明節(jié)啊,我?guī)е业男O女到盧溝橋這一帶,看一看她曾祖父戰(zhàn)斗過的地方”

趙登禹將軍的長女趙學芬:“我父親曾經在喜峰口的時候,用兩口大刀片在砍敵人砍得都卷了,都卷刃了。日本為了防這個?防止呢,后來戴上了鐵圍脖,都做了鐵圍脖,怕砍。有時候一砍,怎么回事?冒出火星,最后呢,29軍這個士兵呢勇猛極了,他從頭上往下劈,照樣給他劈死。在六十年之前,就是29軍和日本浴血奮戰(zhàn),在這個橋上我父親哪,也同樣是犧牲了,六十周年。我父親如果說現在在的話,今年正是99歲,犧牲的時候僅僅39歲這么一個年華,那么?我兩歲,我的哥哥四歲,我妹妹是遺腹子?,F在呢,我家里的情況呢就是人員興旺,我的小外孫女呢?在那兒,她正是我當年的年齡——已經是將軍的第四代了?!?/p>

雖然早在她出生之前這場戰(zhàn)爭已經結束,但她,她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來自那里。其實,這孩子是歷史的縮影,這座橋也是歷史的縮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不同面貌,創(chuàng)造的和毀滅的,但無論創(chuàng)造和毀滅,都是人為的結果。

人類已經邁進二十一世紀了,我們當有能力汲取前人錯誤的經驗,而不讓同樣的錯誤發(fā)生在子子孫孫身上。

嚴格說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事件是單獨產生與存在的,每一事件必然是許許多多錯綜復雜的前因所造成的結果。假如我們僅以獨立事件來觀察,甚至論斷某一時候的歷史現象,便會失之偏頗,因為斷章取義的結果將會模糊了整個事實的真相。

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這個古老的民族攸關自身的存亡絕續(xù)所投入的一場驚天泣鬼的苦戰(zhàn)。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一役對全人類而言都是天大的一樁歷史事件。所以,我們想了解中國抗日的這場戰(zhàn)爭,不能只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說起,也不能只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說起,甚至不能只從1894年的甲午戰(zhàn)爭說起,因為中日之戰(zhàn)的源頭事實上可以遠溯到公元1868年。

關于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四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zhèn)遠橋,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橋兩端分別筑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后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20xx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后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中山橋位于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稱為[鎮(zhèn)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偙偎拘l(wèi)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于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后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qū)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關于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五

宛平城外的盧溝橋,由于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這里引爆了中日兩國持續(xù)了八年之久的血腥戰(zhàn)爭而揚名世界,但事實上這座華北第一大聯拱石橋已經靜靜地橫臥在永定河上達八百年之久了。盧溝橋的大名遠播西方是七百年前的事,在《馬可波羅東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洋人都稱它“馬可波羅橋”。

一座橋,當它巍立濁流長達八百年之后,就不僅僅是一座橋了,因為歲月的風霜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的歷史痕跡和文化印記,值得后人細讀,深思。

早在長安成為全國統治中心之前,中原勢力的擴張和文化傳播,就一直是沿著太行山東麓的古道,東渡桑干河向北延伸的,而今天的盧溝橋頭,正是古代的這個重要渡口的故址。

公元1192年,這座橋在惡水中構筑了三年之后正式完工了,雖然它興建初時的模樣無案可稽,不過,有一幅被名為“蘆溝運筏圖”的寫實古畫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從畫幅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座金代古橋的結構和造型,直到今天,大致上還保有其原始的風貌。以古代的造橋技術和簡單的建材,如何能使一座石砌拱橋屹立于狂流之中達八百年之久呢?這一點確實令人訝異不已。

根據古籍記載,金代的這座橋“插柏為基,雕石為欄,欄上石獅抱負,不可勝計”。所謂“插柏為基”,就是把整株柏樹打進河床,以鞏固基礎的意思。沒想到當時這種工程技術竟和現代的“雷蒙椿”的理念完全一樣。

古代桑干河在過了懷來之后,從東北向折轉東南,這一段彎流,水勢湍急,河道游移不定,經常泛濫成災,因此又叫“無定河”。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先人在橋梁構工前確實費了不少心思,他們把橋梁的形狀設計得跟一條船一樣,船頭朝著逆水的西向,一旦狂流來襲,可以利用“船頭”的分水尖導引水的流向,這樣可以減少直接到橋墩的沖擊力。即使如此,他們還不放心,因為除了洪水外,春天還要預防從上游沖下來的浮冰的攻擊,所以又在分水尖的尖端鑲上三角鐵柱,以銳角迎擊浮冰。鐵柱銳利無比,確實發(fā)揮了護橋的作用,因此,民間又稱它為“斬龍劍”。但問題來了,由于分水尖伸出橋面達五米之多,橋的拱券只能壓住橋墩的東半部,這樣可能會因為壓力失衡而造成橋梁傾斜的危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分水尖的鳳凰臺上加了六層壓面石,至于壓面石為什么會是六層,是否經過科學的估算,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根據最近勘察的結果,盧溝橋橋墩下陷最嚴重的東二號還不足十二公分,這個數據足可證明他們當初所做的全都對了。

提起盧溝橋,大家津津樂道的是橋上的石獅子。盧溝橋石獅的特色有二,一為“不一樣”,一為“數不清”。照理說橋上一共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一只獅子,不是挺好數的嗎?事實上并不然,因為大獅子的身上還躲著、趴著、背著各式各樣的小獅子,因此增加了把它數清的難度。十年前,有人將大小獅子挨個編號數了一遍,共得485只,最近又有人不服氣,再數了一遍,這一數竟然數出498只來,看樣子把盧溝橋的獅子數清還真不容易。

有人對盧溝橋每一只石獅子的長相不一樣感到新奇,其實,這些獅子要長得一樣才怪呢,因為它們不是一個模子翻出來的,而是一只只刻出來的,所以獅子的表情豐富,姿態(tài)百出便成為自然的事了。

事實上,今天盧溝橋上的獅子并非出自同一個時代的。由于無定河喜怒無常,八百年來,每當河水暴漲一次,總有幾扇欄桿被沖毀,連同望柱上的石獅也跟著葬身河底,所以歷代在修繕橋面的同時便需新刻一些獅子來補充,如此沖了刻,刻了沖,日積月累,盧溝橋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座石獅雕刻藝術的博物館了。

在各式各樣的獅子群中,我們發(fā)現每一代的作者都試圖著突破前人的窠臼,力求獨創(chuàng)一格。這份反映當代背景的創(chuàng)作熱誠使盧溝橋的獅子更為豐富,也更為珍貴。象這只元朝的獅子,刀法粗獷,造型樸拙,雖然經過六七百年的風霜雨露,豪邁之氣依然不減當年。

明朝初期奠都南京,北方便成了邊遠地帶,所以明朝的獅子受元朝的影響比較大,只是臉上的表情多了一些斧鑿的痕跡。

進入清代,盧溝橋的位置屬于京畿,深受京華金粉的熏陶,又值康雍乾盛世,這些因素反映在作品上的特色是華麗、自信與活潑,因此每一只清獅的胸部都挺得高高的,系帶的位置也從脖子移到胸前,一副君臨天下的模樣。

六十年后,我們來到了宛平城,過去的縣政府現在已經改成抗日紀念館了。在戰(zhàn)火中被摧毀的城墻多已經過修補,但新磚和舊磚之間多少會有些差別,因此,戰(zhàn)時傾記的痕跡仍然依稀可辨。在東城偏北角上,當局刻意保留了一片未經修葺的老城墻,從上面密密麻麻的彈痕可以想象那場仗打得有多麼激烈。畢竟六十年過去了,連炮彈坑里都已經開出了野花,這個畫面讓我們覺得戰(zhàn)爭、和平是如此的接近,死亡和新生也能并存。

在盧溝橋上,我們訪問了先烈的后人,佟麟閣長子佟兵說:“在27號上午,日本軍隊就有幾十架飛機,還有炮兵啊,就整個的沖進南苑。當時我父親和趙登禹將軍就是帶領那些大學生,就是在那兒苦戰(zhàn)吧。當時因為裝備當然是比不了他們(指日軍)了,所以29軍的裝備那就是?主要是大刀片兒跟步槍,所以這樣的話,他們呢一直拼到下午三、四點鐘,后來軍部命令,要他們撤回北京。后來我父親就帶領著學生就是到?走到大紅門那兒,打到大紅門那兒,結果就是?壯烈犧牲了。今天是清明節(jié)啊,我?guī)е业男O女到盧溝橋這一帶,看一看她曾祖父戰(zhàn)斗過的地方”

趙登禹將軍的長女趙學芬:“我父親曾經在喜峰口的時候,用兩口大刀片在砍敵人砍得都卷了,都卷刃了。日本為了防這個?防止呢,后來戴上了鐵圍脖,都做了鐵圍脖,怕砍。有時候一砍,怎么回事?冒出火星,最后呢,29軍這個士兵呢勇猛極了,他從頭上往下劈,照樣給他劈死。在六十年之前,就是29軍和日本浴血奮戰(zhàn),在這個橋上我父親哪,也同樣是犧牲了,六十周年。我父親如果說現在在的話,今年正是99歲,犧牲的時候僅僅39歲這么一個年華,那么?我兩歲,我的哥哥四歲,我妹妹是遺腹子?,F在呢,我家里的情況呢就是人員興旺,我的小外孫女呢?在那兒,她正是我當年的年齡——已經是將軍的第四代了。”

雖然早在她出生之前這場戰(zhàn)爭已經結束,但她,她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來自那里。其實,這孩子是歷史的縮影,這座橋也是歷史的縮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不同面貌,創(chuàng)造的和毀滅的,但無論創(chuàng)造和毀滅,都是人為的結果。

人類已經邁進二十一世紀了,我們當有能力汲取前人錯誤的經驗,而不讓同樣的錯誤發(fā)生在子子孫孫身上。

嚴格說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事件是單獨產生與存在的,每一事件必然是許許多多錯綜復雜的前因所造成的結果。假如我們僅以獨立事件來觀察,甚至論斷某一時候的歷史現象,便會失之偏頗,因為斷章取義的結果將會模糊了整個事實的真相。

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這個古老的民族攸關自身的存亡絕續(xù)所投入的一場驚天泣鬼的苦戰(zhàn)。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一役對全人類而言都是天大的一樁歷史事件。所以,我們想了解中國抗日的這場戰(zhàn)爭,不能只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說起,也不能只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說起,甚至不能只從1894年的甲午戰(zhàn)爭說起,因為中日之戰(zhàn)的源頭事實上可以遠溯到公元1868年。

關于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六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趙縣來,光臨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導游員自我介紹),很高興能為大家作導游服務,并預祝各位旅途愉快!現在我們所處的地方是以趙州橋為中心而建的趙州橋公園。這是公園的大門正門口,門楣上這塊“瞻奇仰異”橫匾是清朝順治年間趙州知事孔興訓所書,此匾題字已被《中華名匾》一書所收錄。等大家參觀完以后,是否也會產生同感,認同趙州橋確是一處偉大而奇異的景觀呢?再看眼前的這塊影壁正面上,選刻前我國當代已故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國石拱橋》的文章。茅老的這篇文章最早發(fā)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原文較長,以下節(jié)錄的這一段主要總結了趙州橋的情況。茅老在文章中說“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該文選自作者后入載的初中語文課本第三冊)。茅老以非常科學、準確的語言分析了趙州橋的幾個特點,闡述了趙州橋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它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貢獻和重要地位。這些接下來還要為大家做詳細講解。

請大家隨我一同來欣賞影壁背面的漢白玉浮雕群。趙州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歷史,是現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典范。在這一千多年間里,就流傳著許許多多關于趙州橋的各種神話傳說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這段動人故事:相傳趙州橋是由魯班爺在一個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橋,驚動天下。就連仙境里的神仙也聞名而至,張果老身騎著小毛驢,柴王爺手推獨輪車,他們要考驗趙州橋的承載能力,走到了大橋中央,只見張果老手中拂塵一擺,接來日月星辰,柴王爺運用法術,拘來五岳名山。剎那間,只見毛驢奮力揚蹄,落地踏然有聲;柴王爺猛力推車,車聲隆隆。趙州橋在超常負荷下,被壓得搖搖欲墜。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刻,只見魯班縱身躍入橋下,單手向上一舉,就穩(wěn)穩(wěn)地托住了大橋。神仙順利過橋后,神仙順利過橋后,趙州橋依舊安然無恙。而在橋面上從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驢蹄子印、車轍印和膝蓋印等幾處仙跡,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返囊欢吻Ч沤^唱:“趙州橋來魯班爺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五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表達了老百姓對趙州橋的贊頌和對建橋者的崇拜。橋面上這些仙跡至今歷歷在目,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叫“八仙大道”,兩旁矗立著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涂黑。一眼望去,不免覺得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鞍讼伞钡墓适略谖覈鱾骱軓V,尤其是“八仙過?!币还?jié),稱得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傳說王母娘娘當年在瑤池設宴,款待八仙。眾八仙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謝過王母后,來到東海之上,乘著酒興,各自賣弄本事。只見鐵拐李以鐵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著,漢鐘離以拂塵,張果老用紙驢,呂洞賓以洞簫,韓湘子用花藍,何仙姑用竹罩,藍采和用拍板,曹國舅用玉片分別投入水中乘風而渡。東海龍王之子見寶后起了貪心,搶了藍采和的拍板,并將他擄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斬了龍王大太子,傷了龍王二太子。而后四海龍王齊來參戰(zhàn),并請了天兵天將助陣,雙方打得不亦樂乎。最后,經太上老君、如來佛祖,觀音菩薩三位的調解說和,才算了結之事。團結才是力量!并留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句成語,顯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領和團結致勝的精神。

實際上,我們目前腳下所踏的這條道路在歷史上就有,過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時經由趙州橋的這條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達東都洛陽,向北則貫穿涿郡,通入現在的北京,所以說這條道路就相當于現在的107國道。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三次所走的陸路,都是從趙州橋上經過而南下的。到了1920xx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到了西安,后來在回京的時候,也是從趙州橋上路過。一直到1984年建公園以前,趙州橋仍作為一個正常的交通運輸橋梁發(fā)揮著作用。所以說,趙州橋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因此,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請隨我右手觀看,那里矗立著的那尊硅青銅塑像,就是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該銅像由中央美術學院紹武教授設計督造)??上У氖?,歷史上有關李春的記載很少,但有一句卻是非常確鑿有力的,即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中書令張嘉貞曾在《唐文粹》一書中寫道:“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一錘定音地指明了趙州橋的建造者是誰。請大家仔細看看這位杰出的建筑設計師形象:目光深遂,顯示出超群的智慧;腳踏磐石,體現了實干家的精神。整體造型神態(tài)莊重,宏大深遠,令人肅然起敬。

請大家向這邊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舉世聞名的中國趙州橋。它是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遺產后備名錄,并且是世界上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下面先請大家看這塊銅牌的標志牌,它也是趙州橋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標志之一。下面的落款為“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敬立”。該學會是代行國際性土木工程的權威組織,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圍內精選歷史土木工程上的杰作載入史冊,并頒發(fā)銅制紀念牌作紀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牌子是復制品,原件已經珍藏入庫。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熱烈歡迎美國貴賓之意)的歡迎標語下和儀仗隊的鼓樂聲中,該學會名譽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親臨現場,進行了頒發(fā)儀式,(當時紅底白字會標上的中英文寫的是: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紀念碑揭幕儀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國際上與之并列的還有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國倫敦的蘇伊士運河等。當時我國申報的幾處工程還有都江堰、長城等,但惟有趙州橋一處當選,成為當時世界上第十二塊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紀念銅牌,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塊。(鑲銅牌所用的石頭選自嶂石巖)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到橋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當地老百姓都把趙州橋叫做“神橋”,傳說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應到上天和神的靈驗,一切都會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這座千年古橋之上,會有何感而發(fā)?橋面的寬度是9米,在當今基本上相當于國家二級公路標準。當年橋上也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橋下百舸爭流,千帆競渡,一派繁華景象,滾滾東流的洨河水,帶著百姓的歡聲笑語,匯入大海。請看,這就是周世宗柴榮——柴王爺推車軋的那道溝,那兒還有張果老騎驢橋上走留下的兩個驢蹄子印。宋朝有詩贊曰:“隋人選石駕虹橋,天下聞名歲月遙。仙子騎驢何處去,至今足跡尚昭昭”??梢娺@個典故在宋朝時就廣為流傳,但這些仙跡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也無人能說得十分明白,成為一個千古不解之謎,為趙州橋增添了一份神秘與夢幻般的彩色。

請大家看看南橋頭下的這塊漢白玉文物標志牌,“安濟橋”是趙州橋的正名,也是官名。它是北宋時哲宗皇帝趙煦北巡時,途經這里所賜的名稱,所以趙州橋的正名叫安濟橋?!按笫瘶颉笔钱數乩习傩諏w州橋的俗稱,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該橋所處的村落亦稱“大石橋村”。下面請大家到橋下,在這里可以仔細觀賞到趙州橋的神韻,感受到趙州橋的宏偉與博大。趙州橋單孔跨度為37.02米,在世界上當時占第一位,在石拱橋的單孔跨度上達到了極限。所以說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橋,并被世人公認為“天下第一橋”。那么,我要問一問大家:為什么世界上許多的古代建筑大都塌毀損壞了,而惟獨趙州橋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歸功于趙州橋獨特的建造方法。請大家注意看橋拱的背面,我們可以發(fā)現,順著橋的縱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們人的手指一樣并在一起,這叫做縱向并列砌筑法。20世紀30年代(1933年11月)我國杰出的建筑學專家梁思成先生(梁啟超之子)曾到趙州橋進行過實地考察,當他看到這種造橋方法時說“出我意料”。因為從古至今,人們大都采用橫向并列法建造橋拱,李春為什么會采用縱向法造橋呢?這是因為縱向造橋,可以化整為零,節(jié)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后這道拱圈就可獨立站穩(wěn),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并且由于每道拱圈獨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發(fā)生損壞時,對其他拱圈和整體橋身沒有直接影響,便于單獨對它進行維修。就是說這種造橋法,當初建造時節(jié)就方便實用,今后維修時也很方便。為了加強石料之間的橫向聯系,古代匠師們還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腰鐵、勾石、鐵拉桿、收分等一系列科學措施和技術,起到了現代鋼筋、水泥、粘合劑之類相同的作用,使整個橋體結構渾然一體,穩(wěn)定牢固。千百年來,趙州橋受住了十多次規(guī)模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嚴峻考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臺發(fā)生了7.2級大地震,當時震中距離趙州橋還不到40公里,而趙州橋卻安然無恙。同時,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沖擊下,趙州橋又多次向當今驗證了古人關于敞肩拱溢洪作用設計的遠見卓識。

也許有朋友要問:“趙州橋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這就要從它的下部基礎說起了,千百年來,關于趙州橋的基礎如何一直是個謎,并存有種種假設性的疑說。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學史研究小組對趙州橋橋臺基礎進行了鉆探勘察,其發(fā)現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趙州橋橋臺之短,地基之淺,出人意料。橋臺僅由五層排石壘成,高1.549米,長約5米,橋臺面積約為100平方米。橋臺下的土質由第四紀沖積層的亞粘土和輕亞土構成,和我們腳下的土質沒什么兩樣,除此這外,沒有絲毫的人工夯筑基礎。概括化驗分析,這種土層穩(wěn)定性強,土質均勻,基本承載力為34噸/平方米,并且粘土層壓縮性小,地震時不會產生砂土液化,屬良好天然地基。由于科學利用了土壤結構,進行了合理設計,所以橋基兩側受力均衡,遇震時能克服不均勻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災奈何不了趙州橋。在這樣的天然地基和這樣小的橋臺上,卻能建造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這在中外建橋史上確是十分罕見的。

聽到這里,朋友們也許明白了趙州橋千年不墜的兩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州橋獨特的建造方法和對天然地基的科學測算和利用。然而,趙州橋千年不墜的最重要原因當是李春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即敞肩圓弧拱式橋型就是指以趙州橋為代表首創(chuàng)的這種橋型,即在中央主拱兩側的橋肩上分別挖開了兩兩對稱的四個拱,做成“空撞券”,這就是敞肩拱結構,國際上稱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稱空腔式)。它到底有什么優(yōu)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個小拱可增大過水面積達16.5%,減輕了對橋的水平沖擊力,增強了保護橋身的作用,歷次對洪水抗擊的實踐均證明了這一點;另外,空撞券的建筑形式敞開了肩部,又節(jié)省了石料,不但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橋身自重,分散了橋身對橋臺地基的垂直壓力,所以趙州橋的橋臺才可以造得那么輕巧實用,并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這種設計,并在敞肩的四個小拱拱石外圍,還鋪設了一層16—30mm的拱頂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學彈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彈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紀才形成于文字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國的李春已經成功地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世界奇跡。通俗地講,運用材料力學的彈性拱原理造橋,這種結構就可以將受力點的力分散到橋的每一個橫截面上,趙州橋之所以千年不墜,正是緣于李春這種敞肩拱式橋型設計的高度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是趙州橋學派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我們完全可以說,是趙州橋首開了敞肩拱式橋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現這種橋型是在1883年,當時法國在亞哥河上建造了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還有盧森堡建造的大石橋(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們至少已經比趙州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難怪英國的李約瑟博士總結說:“李春以及他所創(chuàng)造的敞肩式拱橋比歐洲同種類型橋的出現,確實優(yōu)先達千年以上”。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趙州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中國石拱橋的出現雖早于隋代,但趙州橋卻具有創(chuàng)新特點和重大技術成就。它以石塊砌筑,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設小拱,開創(chuàng)了‘敞肩’型式的結構設計。而一千多年來的使用實踐證明,趙州橋傳統,不但為中外石拱橋普遍繼續(xù),也為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所廣泛應用,并出現了各種新的發(fā)展?!贝_實,敞肩拱的應用,不但使橋形變得更加優(yōu)美,最重要的是它有節(jié)省材料、減輕自重、簡化橋基、渲泄洪水的幾個作用和功能,它的設計和建筑結構科學合理、穩(wěn)定性強。千百年來,趙州橋的結構技巧、藝術風格被廣泛的借鑒運用,對世界橋梁建筑有著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是當之無愧的橋梁之祖!

趙州橋——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也見證了世界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同時還見證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和力量。朋友們,面對趙州橋,我們能不為祖國和人民感到驕傲嗎!多少年來,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稱頌,今天,它更應該激勵著我們去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建設偉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朋友們,我的講解基本上就要結束了,趙州橋公園還設有陳列室和展覽室(及碑林),里面是和趙州橋有關的實物和圖片展覽等,如果大家還有時間、感想的話,不妨到那里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對趙州橋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另外,我們趙縣的歷史悠久、文物眾多,除趙州橋并稱“姊妹橋”的永通橋及大觀圣作之碑(共四處國保),以及重現生機的千年古剎柏林禪寺等迷人景點,也希望大家到那里一游,以盡余興,我愿意再次為大家導游服務。

各位朋友如果對我的講解有什么意見和建議,敬請指出,幫助我改進工作,我將很樂意傾聽,因為我知道這是大家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最后,我要說:“趙州橋橫跨亞、非、拉,趙州橋也連結著你、我、他”。我們將再次歡迎朋友們的光臨,祝大家一路順風,收獲一份好心情!謝謝大家,再見!

導游詞創(chuàng)作參考:

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位于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1]趙州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最。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中間略窄,寬9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chuàng)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云長虹飲澗”。

趙州橋建于公元620xx年距今1400多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zhàn)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fā)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李春像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jié)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三,使橋身更加美觀。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fā)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fā)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并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p>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上海小學四年級有一篇課文叫《趙州橋》,講的就是趙州橋的三絕。中國橋梁學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中也提到。

設計

趙州橋(1)采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yōu)美、完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于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凈跨度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wěn),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yōu)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采用敞肩。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把以往橋梁建筑中采用的實肩拱改為敞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凈跨為3.8米,另一拱的凈跨為2.8米。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敞肩拱具有優(yōu)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jié)由于水量增加而產生的洪水對橋的沖擊力。古代洨河每逢汛期,水勢較大,對橋的泄洪能力是個考驗,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據計算四個小拱可增加過水面積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影響,提高大橋的安全性。其次敞肩拱比實肩拱可節(jié)省大量土石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jié)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70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臺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梁的穩(wěn)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優(yōu)美,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與小拱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顯得更加輕巧秀麗,體現建筑和藝術的完整統一。第四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敞肩拱式結構在承載時使橋梁處于有利的狀況,可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了橋梁的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

(3)單孔。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筑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泄;橋墩長期受水流沖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因此,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采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梁史上的空前創(chuàng)舉。

建造

石碑(1)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wěn)固牢靠。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了佼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里的地層是由河水沖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沖涮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里的地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后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臺,自建橋到現在,橋基僅下沉了5厘米,說明這里的地層非常適合于建橋。

趙州橋

(2)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縱向(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并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1.0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后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yōu)點,它既可以節(jié)省制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動;同時又利于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3)在保持大橋穩(wěn)定性方面采取了許多嚴密措施。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系,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李春采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

(l)每一拱券采用了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采用了少量“收分”的辦法,就是從橋的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寬度,從最寬9.6米收縮到9米,以加強大橋的穩(wěn)定性。

(2)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了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系。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

(3)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

(4)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而且每塊拱石的側面都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系。這些措施的采取使整個大橋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5)趙州橋的橋具特色。橋臺是整座大橋的基礎,必須能承受大橋主拱圈(橋身主體)軸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趙州橋的橋臺具有下述特點:(l)低拱腳:拱腳在河床下僅半米左右;(2)淺橋基:橋基底面在拱腳下1.7米左右;(3)短橋臺:由上至下,用逐漸略有加厚的石條砌成5米長、6.7米寬、9.6米高的橋臺。這是一個既經濟又簡單實用的橋臺。為了保障橋臺的可靠性,李春采取了許多相應的固基措施。為了減少橋臺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李春采取了在橋臺邊打入許多木樁的措施,以此來加強橋臺的基礎;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廠房、橋梁的建造上也經常采用。為了減少橋臺的水平移動(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臺后移),李春采用了延伸橋臺后座的辦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橋臺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墻,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另一方面金剛墻和橋基、橋臺連成一體,增加了橋臺的穩(wěn)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證了大橋具有堅固的橋臺,提高了大橋的堅實程度。

三絕

(1)“券”小于半圓。趙州橋我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于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2)“撞”空而不實。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jié)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沖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3)洞砌并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寬的大券??墒怯貌⒘惺狡?,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系,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局,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石家莊東南45公里趙縣城南的洨河之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俗稱大石橋。建于隋代開皇至大業(yè)年間(595年~620xx年),由匠師李春建造。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古人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橋全長64.4米,寬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對獨立的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它"敞肩拱"的創(chuàng)舉。在大拱兩肩,砌了四個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減輕橋身重量,節(jié)省石料,又增強了橋身穩(wěn)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趙州橋在1420xx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沖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關于趙州橋的建造,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昔日洨河水泛濫,百姓只靠木船擺渡。木匠祖師魯班一夜之間把羊群化成石頭建起大橋。張果老和柴王爺一同來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褡褳里裝著日、月;柴王爺推小車,運載著五岳名山。行于橋中心,將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不妙,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石橋安然無恙。至今橋上面還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和膝蓋印;橋底保留著魯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匪?"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由于沒有橋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來,石拱的跨度為37.4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采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chuàng)舉。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兩腳連線至拱頂的高度)只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比5??梢姌蚋弑裙盎〉陌霃揭〉枚啵麄€橋身只是圓弧的一段。這樣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橋的坡度,方便往來的車馬行人。而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筑型式,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fā)明,其優(yōu)越性在于:第一、減輕橋體的重量,節(jié)省填腹的材料。經計算,四個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減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噸。這不但省工省料,還減輕橋身凈重的15.3%,從而降低了石橋對兩岸地基的壓力,相應增加了橋梁的安全系數11.4%,延長了橋梁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對大拱所產生的“被動壓力”,從而大大增強了橋梁的穩(wěn)定性。第二、四個小拱留下的四個空洞,增加排水面積16.5%,在洪汛季節(jié)。橋下過水面積增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沖擊。第三、大拱之上加兩對小拱,均衡、對稱,給人一種輕盈的美感。這個精巧的造型,使得趙州橋更加壯麗多姿。

再其次,趙州橋的施工方案極為科學巧妙。砌筑拱洞有兩種砌筑法,一是橫向聯式砌筑法,另一是縱向并列式砌筑法。橫向聯式砌筑的拱洞是一個整體,比較結實,但這種砌筑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須整個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較長??v向并列砌筑法是把整個大橋沿寬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并列組合起來。每道拱券單獨砌筑,合攏后自成一體。這樣砌完一道拱后,移動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鄰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筑。這種砌筑法優(yōu)點是,既節(jié)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于移動木架分別施工,并且以后容易維修。因為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承受重壓,28個拱券拼成一個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損壞了,可以部分施工維修,不影響整個橋身安全。但是,縱向并列砌筑法,并列的拱券之間缺乏聯系,整體結構并不結實。李春建造趙州橋的時候,所以大膽采用縱向并列砌筑法是由于他充分考慮到洨河水文情況和施工進度的矛盾。在當時的生產水平條件下,建造這座大石橋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冬枯夏漲,如果采取橫向聯式砌筑法,工程進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沖毀,可是采取縱向并列砌筑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會太受影響,李春為了克服縱向并聯砌筑法整體結為不結實的缺點,先用9條兩端帶帽頭的鐵梁橫貫拱背,串連住28道拱券,加強橫向聯系,再對兩塊毗鄰的拱石,用雙銀錠形的腰鐵卡住,然后在橋的兩側各有長1.8米,外頭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鉤石六塊,勾住主拱券,拱券外還有護拱石,這樣,整個橋身結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腳比拱頂寬0.6米的少量“收分”來防止拱券傾斜。經過1350多年的考驗,證明這種施工方案是極其科學,極有成效的。

石欄桿

趙州橋的故事非常感人可是橋身上為什么會鑿上這些痕跡呢?據現代橋梁專家羅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測,這些痕跡是行車指標和工程指標。由于趙州橋是采取縱向并列砌筑法修建的,兩邊如行重車,橋就容易損傷。橋面廠的驢蹄印都在東側1/3的位置。這就是說,重載過橋如果太靠邊,石拱券容易變型外傾發(fā)生危險,應當走中間。橋腹上的手掌印應當是一種工程指標,表示萬一橋發(fā)生裂痕,可在手掌印處暫時支撐,以免立刻坍圮,可以從容維修。

總之,趙州橋處處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里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20xx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輝。附:河北省衡水市安濟橋

安濟橋,橫跨滏陽河兩岸,石砌七孔拱橋,橋長116米,面寬7‘5米,橋兩側各有60個石柱,上雕石獅,石獅形象生動,姿態(tài)各異,每尊石獅下還雕有1——2只小獅,獅下有蓮花座,通獅柱高1’62米、寬0‘32米,橋欄板浮雕卷云紋,欄板高0’84米、寬1‘55米、2’11米不等。橋墩分水口月臺用石塊堆砌,橋孔雕有水龍頭,整個建筑,渾然一體,即雄偉壯觀,又精巧玲瓏。安濟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乾隆皇帝賜名“安濟”,故名安濟橋。1937年發(fā)大水,被日寇炸毀中孔,1956年用木材銜接修復。1982年4月,由地區(qū)公路工程隊動工,用鋼筋水泥修繕石橋中孔,水泥鋪面。1989年5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4月12日,經河北省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初評和推薦,由全國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石家莊市趙縣趙州橋景區(qū)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橋聯

對聯: 望之如月出云 , 長虹飲溪。上聯:水從碧玉環(huán)中過;下聯:人在蒼龍背上行。 駕石飛梁盡意虹 蒼龍驚蟄背磨空

傳說

橋上的驢蹄印和膝蓋印趙州橋上的仙跡,主要指傳說中張果老倒騎毛驢在橋上走留下的驢蹄子印;柴王爺推車過橋軋下的車道溝印和膝蓋跪下的膝蓋印;魯班為救石橋躍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頂石橋的手掌印,這些仙跡常常成為游人津津樂道的最有趣內容之一,來到趙州橋也都要首先尋覓看個究竟。這是關于趙州橋的一段最有名的傳說。

相傳從前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名叫洨河。洨河發(fā)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陘山。在古代,它的水勢很大,每逢夏秋兩季,大雨來臨,雨水和山泉一并順流而下,沿途又匯合幾條河水,形成了洶涌的洪流。因此,洨河兩岸的居民和來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趙縣人民的這個困難,被著名的工匠祖師魯班知道了。他特地遠道趕來,施展出卓越的技術,在一夜之間就造好這座趙州大石橋。

趙州橋造好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四方。遠近居民都懷著驚喜的心情,爭先恐后地前來參觀。這個奇跡甚至驚動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驢背的褡褳里一邊裝上了“太陽”,一邊又裝上了“月亮”,要在橋上走過。這還不算,張果老存心要和魯班開個玩笑,他又約了柴榮,推著載有“五岳名山”的獨輪車,一道來到橋頭,開口便問這橋能不能讓他們兩人同時行走。這時,魯班剛把大橋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為然地說:“這么堅固的石橋,還經不起你們兩人走么?”不料他們上橋以后,把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一看情況不妙,趕忙跳下橋去,用手使勁托住橋身東側,才使這兩位仙人帶著日月和五岳名山順利通過。從此,橋上留下了幾處人們津津樂道的“仙跡”;張果老的驢蹄印和斗笠顛落壓成的圓坑;柴榮因推車力過猛,一膝著地壓成的膝蓋印和車道溝;還有魯班托橋的手印。后來,除了因為東側一度塌毀,手印已經不見,其余的“仙跡”都留存下來。《小放?!防锼璩木褪沁@一段生動的傳說。衡水的安濟橋衡水的安濟橋修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歷時一年零七個月完工,乾隆爺賜名“安濟”,取保水安濟蒼生之義。屈指算來,這座橫跨在滏陽河上的老石橋,距今已近二百四十年的歷史了。據乾隆年縣志記載:衡橋夜月為衡水八景之一,似乎可以與燕京八景之中的盧溝曉月相比美,同樣是石橋、月夜、獅子,所不同大概是那一灣水了。

三年級課文—《趙州橋》

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礅,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fā)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jié)省了石料。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趙州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關于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七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zhèn)遠橋,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橋兩端分別筑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后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20xx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后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中山橋位于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稱為[鎮(zhèn)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偙偎拘l(wèi)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于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τ觿趧颖Wo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后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qū)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關于古橋探秘心得體會和方法八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橋。有搖搖欲墜的獨木橋,有堅固牢靠的石拱橋,還有四通八達的立交橋,但我最喜歡的是那座跨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

正因如此,我走上了這座橋。剛剛上橋,我就被橋的宏偉所震撼,可以看出,它飽經滄桑但屹立不倒,堅強無比。細細看來,它又是那么精致,孔雀開屏、鳥語花香等圖案刻于兩邊。順勢看下去,波濤漩渦翻滾,一波波撞擊著橋墩,橋墩卻不退縮,更覺大橋堅韌。一番沉思后,我寫下了《游武漢長江大橋》:

江上游艇,激起陣陣波濤,

遠眺江面,豈是風平浪靜?

橋上公路,汽車爭相競技,

橋下鐵路,火車飛馳而去。

站在黃鶴樓頭眺望,別有一番滋味。望著“萬里長江第一橋”,我不禁想起的詞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笔茄?就是長江天塹擋住曹操八十萬大軍,阻止了曹操的霸業(yè),導致火燒赤壁。由此可見,在沒有長江大橋的時代,這里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千年后,大筆一揮,“天塹變通途”。從此,江漢與粵漢鐵路實現連接,成功造就了京廣鐵路。武漢三鎮(zhèn)也得以連接,極大促進了武漢的發(fā)展。感慨之余,我寫下《觀武漢長江大橋》:

當無你之時,長江天險。

因主席宏愿,再無天塹。

使平粵雙軌,南北相連。

眾千古橋梁,還看今天。

坐在長江游輪上,還能體會到別樣的美。那長江大橋將晴川橋與黃鶴樓之文化合二為一,合成了別樣的中華歷史文化。當你接近武漢長江大橋時,大橋氣勢盡現。它長達1670米,寬達22。5米,如此龐大之身軀,尚能穩(wěn)穩(wěn)當當立于長江之上,世所罕見。更令人驚奇的是,它能承受6萬噸壓力,可抵御10萬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以及8級以下地震,可謂堅不可摧。也正是武漢長江大橋,激勵著人們,讓我們建出了武漢長江二橋、天興洲長江大橋、鸚鵡洲長江大橋等跨江大橋,讓中國的造橋技術日漸提升。

武漢長江大橋,凝聚了中國橋梁工作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激勵著一代代的橋梁工作者們努力奮斗。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