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2023-01-05 15:36:15
- 小編:ZTFB
- 文件格式 DOC



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主題山西防洪心得體會和方法一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的基本概況。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北部,西南距五臺縣城70公里、忻州市140公里、太原市240公里,北距大同210公里。總面積約為2837平方公里,以臺懷鎮(zhèn)為中心的景區(qū)面積376平方公里。五臺山是華北地區(qū)最高的山地,以歲積堅冰、曾無炎暑、夏仍飛雪故曰清涼,又因五峰聳出、頂無林木、猶如壘土之臺名曰五臺,是中國佛教著名的活動場所。以臺懷鎮(zhèn)為中心分別為,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五臺山位列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不僅風景秀麗也是古代建筑藝術的寶庫,我國抗日革命根據(jù)地。
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顯通寺,顯通寺占地面積43700平方米,共有400間房屋,65間殿堂。始建于東漢永平20xx年,距今已有近20xx年歷史,因菩薩頂那座山峰與佛經上記載的印度靈鷲峰極為相似,因此建成后依山得名靈鷲寺,后來漢明帝為了表示自己信佛,在靈鷲寺前加了”大孚“兩字,因而寺院全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期再建,因前有花園,又叫花園寺。后唐太宗重建,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藏在此處將其改名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賜額——大顯通寺。整個顯通寺共分為七個大殿,由南至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七處九會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后高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同游覽顯通寺。
站在顯通寺的門口大家會覺得這里的布局有些奇特,當?shù)厝苏f顯通寺有四大怪:鐘樓建在外,山門斜著開,經閣前后蓋,殿殿文殊在。大家可以看到鐘樓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建筑布局建在寺廟之內,而是建在了山門之外。鐘樓為兩層三檐結構,樓內梁上懸有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叫長鳴鐘,也叫幽冥鐘,是明萬歷年間鑄造,重達9999.5斤。
大家可能還注意到顯通寺沒有天王殿。顯通寺有著名的“三有三無”——有門無佛,有碑無字,有殿無梁。這就是其中的有門無佛,門前只有兩通石碑,分別為龍虎二碑,寓意有龍虎把門就不用勞駕四大天王了。
走進院落第一座殿堂是觀音殿,門頂這幅“霞表天城”的金子匾額是乾隆皇帝御筆。殿內供奉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側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稱三大士殿,由于兩側擺滿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繞過大文殊殿,我們來到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是顯通寺的主要建筑。里面供奉橫三世佛,殿堂采用以木結構為主,尚未四阿頂,下位四出廊的建筑形式修建,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墻壁只起到擋風寒的作用,此殿占地一畝二分,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大雄寶殿之后的是無梁殿,這就是三有三無中的有殿無梁,因其通體沒有一根梁柱所以叫做無梁殿,同時象征佛法無邊無量,也稱為無量殿。外觀上看似歐式建筑,并且涂成白色,象征佛教凈土與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外觀7間實為3間,外觀2層實為1層,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建筑。無梁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9次講經說法之意。
千缽文殊殿內供奉的是千缽千手千釋迦文殊,象征文殊菩薩的無量智慧。
繞過銅殿我們來到后高殿,也叫藏經閣。里面供奉甘露文殊和講經說法八大論師。
好!游客朋友們五臺山顯通寺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下面請大家自行游覽。
主題山西防洪心得體會和方法二
喬家大院位于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筑群體,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征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墻,高三丈有余,上邊有掩身女兒墻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贊美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參觀后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著喬家?!?/p>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墻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護院??v觀全院,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里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筑考究,規(guī)范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140余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后,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后建成現(xiàn)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后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tǒng)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xiàn)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筑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xiàn)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后,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欞而無門戶,在室內筑樓梯上樓。特點是墻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里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后,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后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于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后,為光大門庭,繼續(xù)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臺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臺上可觀全院。由于兩樓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后,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wěn),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占用權。喬家取得占用權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缭洪g有柵欄通過,并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后,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致。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后,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fā),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占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xù)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瑯環(huán)”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huán),并鑲嵌著銅底板對聯(lián)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xù)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后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主題山西防洪心得體會和方法三
親愛游客朋友們大家好!現(xiàn)在展現(xiàn)我們眼前的,就是期待已久的平遙古城了!
平遙古城地處三晉腹地的平遙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我國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這座小城名聲遠揚,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F(xiàn)在,我先把平遙古城的歷史沿革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全縣文物遺存甚多,其中最古老的要算嬰澗西岸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片,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了。遠古時代這里叫“陶”,傳說古帝堯封于陶指的就是這里。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廢封國建郡縣,在這里建立了平陶縣。北魏時,因為太武帝拓跋燾的“燾”和“陶”同音,為避諱皇帝的名字,于是改稱平遙,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據(jù)古書記載,西周時期,周宣王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并在這里建立了京陵城。這可算是平遙建城史的開端。從那時算起,平遙古城的歷史已有二千八百多年了。朋友們,現(xiàn)在請隨我上城墻一覽古城的風采吧!
我們現(xiàn)在已經登上了平遙古城墻。平遙城墻始建于二千八百多年的西周宣王時期,早期的城墻是夯(hang)土筑墻。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墻,明清兩代曾先后修葺過26次,多次的修葺使古城墻變得日益堅固壯觀,城墻的周長是6163米,高12米,底寬9至12米,頂寬3至6米,可以并排通行的兩倆馬車,寬闊而堅實,當我們徜徉在古兵列陣、彩旗昭彰的古城墻上、俯瞰城內鱗次櫛比的樓臺房舍,坐在西周大尹吉甫點將臺上觀賞古城,更喚起了幾多懷古之幽思。
平遙俯視似龜形,歷來有龜城之稱。據(jù)說是取神龜壽水長存之意素有龜城之稱,寓意為金湯永固。城墻本是戰(zhàn)爭的產物,平逗人卻偏偏喜歡給抹上一層濃濃的文化色彩。把象征文化星官的魁星樓修在丁城墻東南角上(指形狀獨特的魁星樓)。據(jù)統(tǒng)計,古城上共有3000個垛口、72廢敵樓,那是象征著文圣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城門是供人們出入的通道,從軍事上講,又是敵人攻擊的通道,是全城的防衛(wèi)的要害,為了保障城內的安全,便在城門外又修了一道防御墻,由于它狀似大翁,形若半圓,所以形象地稱之為‘翁城’。平遙古城的城門有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門似頭,城門和甕城外門都向南。任龜首自由伸縮,北門似尾,甕城外門拆而東向,好儡龜尾東甩:東西各二門似龜腳。三座甕城外門拐向南開,好像神龜正續(xù)緩伸腿屈肢向前爬行,下東門甕城外門不向南拐而向東開,傳說是怕神龜爬向別處,所以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左后腳牢車地拴在城東10公里的麓臺塔上,把這條腿都拉直了。在南門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們說那就是神龜?shù)囊粚γ髁恋难劬?。在市中心,也就是龜心的位置,還修有一座市樓,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座高踞眾屋之上的樓,在市樓樓頂兩坡上,還用黃、藍兩色琉璃瓦拼出雙喜字相壽字,它充分體現(xiàn)了古城獨特的文化氛圍,表達了乎迢人民良好的愿望,這可以說是龜城城建構思的畫龍點暗之作了。
我們現(xiàn)在就去看其中一座。。平遙的甕城多為半圓形,它共有里外兩道門,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從軍事防御的功能上講,當?shù)谝坏莱情T被攻破后,里面還有一道門做防御,此時的敵人正處于欲進不能,欲退不能的混亂之中,守軍可以從四面八方來攻擊敵人,起到翁中捉鱉,關門打狗的效果,二是從本地氣候上講,可以阻擋風沙,由于山西干燥少雨,多一道門可以阻止風沙直接侵入城內。三是從民風民俗講是阻止財氣流入,邪氣進入。大家看,甕城上有四個出水口,暗喻著一年四季,表達了老百姓向往四季平安的美好愿望。這四個出水口都設在城的里面,而不是外邊,印證民間常說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看到每隔40至100米就有一個突出墻體外的建筑,叫墩臺。從下邊看時墩臺很似馬的面部,所以又叫馬面,它是城墻防御體系中很重要的射擊敵人,把敵人置于左右和正面三方交叉的射擊點上。在每個馬面上還建有一個雙層小樓,我們稱之為敵樓,約3米見方,高有7米左右。它和長城上的烽火臺作用是一樣的,既可供士兵休息,觀察敵情,傳達信息;又能儲存軍糧和兵器??梢哉f是一種多功能建筑。令人叫絕的是,在平遙城墻上像這樣的敵樓有72個,哚口3000個,象征著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賢人,這說明建造者在考慮城墻軍事防御功能的同時,還兼顧了儒家文化的某些特征,使得這樣一座壁壘森嚴的城池更具有文武之道。正所謂以文輔國,以武衛(wèi)國而成就圣人之道,或許這就是平遙城墻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吧,把不推崇武道的文宣王、孔子和軍事堡壘聯(lián)系起來,表達厭惡戰(zhàn)爭、追求和平、追求“仁”治天下的儒家境界。這種文武搭配。陰陽平衡的格局來體現(xiàn)一種親和溫馨的文化氣息。
我們再來看一下平遙城內的建筑風采。平遙古城市以漢民族傳統(tǒng)的禮制規(guī)劃建設起來的,城方3里。中國古代城市的布局等級與規(guī)模大小自古就有國家制度標準,不可逾越。級的為國都城方九里,州為七里,府為五里,縣級城市為三里。平遙古城正是按這樣的標準所建造的。大家看,遠處高高的古建筑叫市樓,位于南大街。整個古城是以市樓為中心,南大街為中軸,形成了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城隍衙署相對應的格局。城內四通八達,縱橫有致,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它組成了龜甲上龐大的八卦獸紋。龜與龍、鳳、麒麟并稱為中國古代四靈,因此,龜城即代表著吉祥如意。我在這兒也祝愿各位萬事吉祥如意!現(xiàn)在大家可以在城墻上自由漫步,10分鐘后在此集合。
主題山西防洪心得體會和方法四
介休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紀念亭綿山位于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2月15日日軍第二十師團侵占介休縣城。失陷前,犧盟特派員李志敏,縣長張德含帶領黨、政、軍等500余人,撤出縣城,轉移到綿山,就在這三孔窯洞里,建立了“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此后鐵索嶺便成為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條秘密通道,護送了大批前往延安的革命干部。薄一波、陳賡以及愛國將領方震武等曾在這里開展工作,指揮戰(zhàn)斗。1940年,形勢進一步惡化后,抗日民主政府又轉移至綿山銀空洞。
抱腹巖為綿山百余處巖洞之首,因形如兩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巖。抱腹巖之腹大,大得驚人:抱二百余間殿宇禪房及一兩萬名游人于腹內而不顯得擁擠??箲?zhàn)時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這里召開全縣軍民大會,部署生產和戰(zhàn)斗任務。抱腹巖是天然生成的超大型禮堂。抱腹巖坐東面西,為一高約18丈,長約45丈,深約15丈的巨形巖洞。巖洞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兩個直角排列的大巖洞,很象磚圈的“無量殿”,路斷處有木棧道溝通,自下仰望殿宇參差,勾欄蜿蜒,猶如空中樓閣。更引人注目的是巖洞頂壁的無數(shù)個鳥洞和懸掛著的銅鈴。抱腹巖掛鈴為綿山一絕,每逢廟會,許了愿的善男信女們便雇人從巖頂將掛鈴者用繩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動的力量將人悠進洞內,用鐵鉤鉤住頂壁打楔系鈴。操作完畢后再用繩子把掛鈴者放到巖下。
場面驚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清代康熙年間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巖》一詩中寫道:“寺古云常在,巖空勢欲傾。此中真得地,以外縱浮名。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坐聽梵響處,花雨落無聲”,可謂繪聲繪色的抱腹巖寫照。其中“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更成為大家廣泛傳頌的名句。很久以前,綿山中生活著一種叫吻的野獸,非常兇猛,常常傷害過往行人。附近的村民靠山吃山,以采藥為生,而野獸封山,村民們無不頭痛萬分/于是推薦了一個身體強健,狩獵本領很強的年輕人前去降吻。這個年輕人想只憑自身的力量那太微不足道了,如果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一定會萬無一失。于是他就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賜給自身一件法寶,以降服吻獸。年輕人祈禱完畢,正要走時,忽然看見供案上金光閃閃,霎時滿殿生輝。走近一看,原來是只銅鈴,銅鈴上還有一道經文。這時殿內突然有個縹緲的聲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獸,快快去吧?!蹦贻p人這才恍然大悟,慌忙叩拜點化之恩。后來果然降服了吻,大家為了感謝空王佛的慈悲之心,就把這個銅鈴掛在抱腹巖的巖頂上,讓它為大家消災免禍。
空王古佛主要奉祀空王古佛。空王為過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總稱。佛經說,佛為萬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彌陀佛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時,常拜空王佛眉間的白毫相,并因此而成佛。可見空王佛的地位之高。他的兩側為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位菩薩。兩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銀空。殿前門廊是兩位護法神——哼、哈二將。因哼將鼻噴光氣,哈將口吐白光,故稱哼將和哈將。
空王殿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個綿山供奉的佛祖,是漢人中最早成佛的。他俗名田志超,曾對佛教禪宗臨濟宗的弘揚作出了巨大貢獻,后圓寂坐化成佛。殿內這尊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轉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相傳,他為反抗官府及地痞的盤剝離家出走,幾經輾轉,來到了介休城內的華嚴寺。他每日在寺內打坐念經,修行養(yǎng)性。農忙時節(jié),全城的農戶都忙著去田間干活,但人手太少,又怕誤了時日,非常著急,都先后來求志超幫忙。志超有求必應,一口氣答應了二十八家,并照幫不誤。后來他又云游到義棠弘濟寺,因為寺前要修塔,但用水很困難,于是又指揮兔、鹿用銅鐘抬水,加快了工程進度。最后他選擇了綿山,受到了善男信女的廣泛膜拜。唐貞觀十二年(戊戌),李世民向綿山求雨,志超命正在做飯的弟子摩斯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灑去,于是長安一帶普降甘露,干旱解除,萬民歡騰。以后每逢大旱,晉陜一帶百姓都要來綿山祈雨,可謂盛極一時。后來為感謝志超
“解民倒懸”之恩,李世民率眾臣朝山拜佛。志超的弟子銀空在抱腹巖接駕告師父已圓寂西歸。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長嘆:“此行空望佛矣!”頓時天空出現(xiàn)了“空王佛”字樣。于是唐太宗下旨在這里修建了空王殿。這個殿又叫石佛殿,殿內所有構件,包括臺坐、門拱均為石雕,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風格。
慈云法雨御匾光緒二年(丙子)、三年(丁丑),三晉七十八州縣大旱。山西巡撫曾國荃設壇祈雨,空王佛顯靈,天降大雨。介休義棠籍人、工部屯田員外郎李敦愚等奏請朝廷頒發(fā)匾額。光緒責成南書房翰林恭書匾額一方,交曾國荃懸掛于抱腹巖空王古佛正殿。
阿彌陀佛殿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是一間閑置的僧舍,對面的僧舍則住著一位住持。他每天晚上念誦經文直至深夜。一日,見對面屋內通亮,他以為是著了火,提著水桶就往過跑。進去一看,原來上面端坐著阿彌陀佛,兩邊分別為左、右脅士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正在給六菩薩說法。他靜聽一夜,終于大徹大悟,成了一位得道的僧人,化緣于四方。后又回到綿山為阿彌陀佛修建了此殿。本殿供奉阿彌陀佛,凈土宗稱他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他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西方凈土”,所以又稱接引佛。兩邊的脅士分別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兩旁分別是其他六位菩薩:師子戲、師子奮、師子幡、師子作,堅勇精進,擊金剛慧菩薩。殿前門廊下站立的分別是帝釋天、吉祥天,他們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彌勒高僧殿正中供奉彌勒佛,是豎三世佛的未來佛。大家印象中的彌勒佛都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形象,而我們這里供奉的則是彌勒佛的法身。兩邊所供的十二高僧,他們是佛教五個宗派的代表人物,是羅漢、菩薩和佛的繼承人。為什么要在這里修建彌勒殿呢?彌勒曾帶領十二高僧來給空王佛做壽,又留下了他的笑口。大家為了紀念,便在這里修建了彌勒高僧殿。殿前廊下兩位護法神是伽藍菩薩和韋馱菩薩。韋馱又叫天韋將軍,后因他追回了小偷手中釋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而成為菩薩。
另一位是伽藍菩薩——關公。講到這里,大家不禁要問:關圣帝君本是道教之神,剛才在龍頭寺還是高臺危坐,為何到此又站立在佛殿之前?這里有一段頗為有趣的故事。三國時,關羽曾坐鎮(zhèn)荊州,因沒有執(zhí)行“聯(lián)吳抗曹”的策略而失去荊州,敗走麥城,被吳軍俘虜遇害。他陰魂不散,悠悠蕩蕩來到了荊州當陽的玉泉山。一天夜里,三更以后,只見空中關羽騎一匹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大呼“還我頭來”。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凈,認得是關羽,便以手中拂塵召曰:“云長安在?”關羽當即下馬,乘風落于普凈座前。普凈說:“今將軍被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那么被你所斬殺的顏良、文丑等六將之頭又向誰去索要?”一席話,問得關羽啞口無言,于是恍然大悟:斬斬殺殺為佛門之大戒,自身與顏良、文丑均屬無辜。從此皈依佛門,普凈收他為半個佛,為護法大神。從此他忠于職守,成年累月佇立于殿門或山門。
介公祠供奉春秋晉國大夫介之推及其母親。介之推功不言祿的高風亮節(jié)被后人廣為傳誦,成為千古佳話。當年晉文公尋找介之推,為使之推出山,有人建議:“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三面舉火,他一定會背著老母出山的?!钡f萬沒想到介之推終究沒有出來,他和母親都抱樹被火焚羽化。后晉文公為旌表介之推,封綿上田為介田,并將燒剩的柏樹做成木屐穿在腳上,口中不停地念叨“足下”。直到現(xiàn)在,每逢他的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家家吃冷食,禁煙火,為“寒食節(jié)”。兩千年來,寒食之俗盛傳不衰。歷代寫寒食節(jié)的詩詞甚多,僅《全唐詩》就有一百三十余首。那么為什么把介公祠建在了偏殿呢?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間,今河南省有位讀書人,名叫品公滋,讀書很是用功,頭懸梁,錐刺股無一沒有使用過,就是《詩經》《尚書》也能倒背如流。只是他運氣不佳,屢試不中
,為此臥床不起。他的這種執(zhí)著被介之推得知后,就托夢給他,“來年你一定要進京趕考,介休就是你施展才華的地方”,說完便飄然而去了。呂公滋照夢而行,果然中了進士,于乾隆四十一年作了介休知縣。一到任,他便決定為介之推修廟。但這里已經有了規(guī)模宏大的介神廟,很是惋惜,并不停地自責。這時有人建議:“既然朝拜介神的人很多,我們何不就近在抱腹巖再建個介公祠呢?這樣既能滿足百姓的需求,又能實現(xiàn)你的夙愿?!本瓦@樣,在這里修了這個介公祠。呂公滋為官期間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以后又改任汾州通判。
空王磨志超與龍母在棋盤洞對奕,大戰(zhàn)了五百多個回合。龍母幾乎每盤皆輸,很是不快,隨手將棋子一扔,交棋認輸。從此志超便在抱腹寺坐禪修行,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僧。而被龍母所扔的這一枚棋子因沾了龍母的靈氣,成了妖精。此妖精經常下山,到附近村舍里為非做歹。村民們便來綿山抱腹巖拜見活佛志超,請求為民解危。志超得知是棋子所化,便命徒弟摩斯將它化為一塊石磨,讓它將功贖罪。從此我們這里就有了這樣一個“空王磨”。關于“空王磨”的傳說,《續(xù)高僧傳》中有所記載:一年春天,青黃不接,綿山寺廟中的糧食只剩六擔了,只能維持十幾天的生活。但使用“空王磨”,從春到夏,每天磨五斗,共應磨九十石,但只用了四石,六擔糧食還剩兩石。僧大家很驚奇,知這是佛祖保佑,于是把多余的糧食做成齋飯,救濟民眾,幫這一帶百姓渡過了災荒。這里曾經有過煮粥用的“萬人鍋”,可惜現(xiàn)已丟失。
龍池池內生水,平時供寺僧和游人食用。五龍畈依佛門后,常造福遠近的百姓。天旱時,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這里祈雨,十分靈驗。所以綿山一帶五谷豐登,大家安居樂業(yè)。為此稱它為龍池。
釋迦殿釋迦成佛后,曾云游四方。當來到綿山時,發(fā)現(xiàn)這里山青水秀,是一個修行養(yǎng)性的好地方,但也有許多妖魔怪獸。釋迦決定通過講法教化他們,龍眾也趕來聽法。后來志超擇地綿山,為感謝釋迦,在這里修建釋迦殿。本殿奉祀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二十九歲時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過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樹下“成道”。悟到世間無常和緣起等理,便在鹿野苑開始傳教。其后四十五年間,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信眾很多,都尊稱他為“佛陀”——覺悟者。八十歲時,在拘尸那城附近的沙羅雙樹下入滅。他的弟子將他一生所說的教法記錄整理,成為經、律、論“三藏”,此后佛教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形成世界性的宗教。兩旁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及兩位龍王(龍眾的代表)。
鐵索嶺是由抱腹巖而上的一個高二十余丈的山嶺,由嶺上“閆王橛”拖下兩根鐵索,每根長18丈,由300余個鐵環(huán)連接而成,每個重14斤,兩條共重四千余斤。大家背向萬丈深淵,面向摩天山嶺,手抓鐵環(huán),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綿山峰頂。其驚險程度真不亞于華山千尺幢。介休市委書記馮建平有詩贊曰:“危危鐵索嶺,穹穹抱腹巖,最是驚魂處,人已崖上懸?!薄洞筇品谥荼Ц顾卤酚涊d,鐵索嶺的鐵索,始懸于唐代之前。唐代有名詩人賀知章當年就是從巖溝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鐵索嶺上到巖頂?shù)?。抗日?zhàn)爭時期,游擊健兒們經常身背機槍、地雷,肩扛食物攀鐵索上下;并曾由這里護送到延安去的干部過封鎖線;救援跳傘著陸的美國飛行員。鐵索嶺是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條秘密通道。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從抱腹巖沿“云梯”下行約四十五丈,到距溝底約三十余丈的一個方圓的小丘上,便可看見舉世聞名的《大唐汾洲抱腹寺碑》。楊仲昌撰文,張晉書丹,僧人思本檢校。碑通高九尺,螭首二尺五寸,寬三尺,厚一尺。碑文為隸書,字徑一寸,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因年深日久,風化剝落70余字。碑兩側有唐、宋名人題記。曾向唐玄宗推薦李白的有名詩人賀知章題記中有“昔年與親友俱登抱腹山數(shù)重,攀云梯……”的記述??梢姶说卦小霸铺荨?。攀云梯到抱腹巖,再繞行到鐵索嶺下攀二十一丈鐵索到綿山上方,最后登上四丈高的摩斯塔,有通天云衢,青云直上。這便是開元二十年碑中所說的“云梯鐵索”。碑文主要記述三國曹魏時,高僧迪公籌劃經營開發(fā)綿山,魏明帝曹睿特詔建抱腹寺等情況。其書法結構寬舒,字跡古樸剛勁,有漢隸遺韻,為唐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棋盤洞在開元碑后距地面六尺。這兩個長九尺,高六尺,深六尺的石窟,就是當年唐高僧志超與龍母下棋的地方。右窟內頂部有50個高六寸的石刻雕像,也是唐代文物。兩窟內還有一些游人題留,也頗具文物價值。
五龍松五龍為綿山的地方保護神,五龍松是五龍的化身。唐高僧志超入山時,綿山為五龍占據(jù)。龍母已知志超為空王古佛轉世,便與他在抱腹巖下棋盤洞內對奕,有意輸?shù)艟d山,讓于志超。五龍兄弟暴躁氣盛,對志超十分惱怒,就一起作法欲將抱腹巖推倒。高僧志超法力無邊,右手托起巖頂,抱腹巖安然無恙。五龍戰(zhàn)敗歸依佛門,成為綿山護法真神。從此五龍便化為五棵長生不老之松,永遠鎮(zhèn)守在這里。
金大定謝雨碑金大定十一年(1171),汾州一帶久旱不雨,遍地災荒,民不聊生。汾州軍太守王琦久聞綿山龍王很有法力,有求必應,便在衙內擺案禱雨。果然,汾州地境一連數(shù)日大雨滂沱,百姓無不稱奇感恩。后為感謝龍王降雨救災之恩,王琦親率汾州官員并百姓人等前來朝拜,并立此謝雨祭文碑。
大明正德碑邑人任九皐(曾任河北平鄉(xiāng)縣丞)撰文,強恕子書丹,郭海勒刊,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悟空、悟禪立石。碑文記載了當年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緣由,介紹了唐代高僧志超成佛的故事,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為感謝“善友解民倒懸”的恩德,于貞觀十五年(641)農歷三月十七上山朝拜,以及北宋宰相張商英朝山拜佛,明晉恭王朱岡主持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經過。
明王殿當年高僧志超歷經艱險,終于來到綿山聚徒弘法。但有很多野獸汲取了綿山之靈氣,常出來興風作浪,擾亂百姓。一次,釋迦牟尼云游到綿山,看出志超定會成真,就命十大明王幫志超降妖除魔。志超成佛后,就托夢于百姓,在這里修建了釋迦、明王殿。十大明王來到這里,又擔負起了保護藏經樓中經書的職責。他們恪盡職責,降妖伏魔。明王受佛的教令而現(xiàn)出忿怒勇猛的形象,以降伏諸惡魔。之所以稱明王,是因為明為光明之義,此佛以智慧而明,以智慧摧毀一切魔障。本殿供奉的明王有:一、焰曼得迦大忿怒明王,二、無能勝大忿怒明王,三、缽納曼得迦大忿怒明王,四。尾覲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五、不動尊大忿怒明王,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七、你羅難拿大忿怒明王,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九、送婆大忿怒明王,十、傅日羅播多羅大忿怒明王。該殿塑像為唐代風格,特別是三層懸塑,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栩栩如生,堪稱精品。
五龍殿五龍為綿山的地方保護神。大家請看,五龍個個位居正中而龍母卻被供奉到了一邊,這與古代以孝道為重的美德是相違背的。原來這有一段來歷:高僧志超入山時,綿山為五龍占據(jù)。龍母知道志超為空王古佛轉世,便與他在抱腹巖下棋盤洞內下棋,有意輸?shù)艟d山。五龍對此表示不滿,殿內的塑像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景。五龍想考驗志超是否誠心向佛,便下起了漂泊大雨,大有將抱腹巖沖塌之勢。志超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右手托起了巖頂,使抱腹巖安然無恙?,F(xiàn)在五龍殿前巖頂還留有個巨大的佛掌印。這就是志超用手托山的印記。此殿為明代建筑。殿內還塑有五條龍,其中兩條龍的爪里抓著人頭。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里有兩個攔路搶劫財物的歹人,嚇得百姓們不敢上山。后來,興地村一個膽大的年輕人受眾人委托,繞后山拜見空王佛??胀醴鸬弥?,便命已皈依佛門的二龍去捉拿,二龍奉命行事,將兩人捉拿到此。
毗盧殿正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的應身——釋加牟尼及他的十大杰出弟子。他們分別是:摩訶迦葉、阿難、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迦旃延、優(yōu)婆利、羅睺羅、富樓那、阿那律;其中目犍連即目連,號稱神通第一。
笑口常開過了塔林,可見一笑口常開的佛山。這是彌勒佛的化身,是年三月十七綿山廟會,彌勒佛趕來赴會。他曾率十二高僧站在此迎接各方佛祖。此后便留在綿山參禪打坐,后打坐之處便有了他們的化身。因彌勒笑口常開,故有“彌勒笑迎四方客”的故事。
主題山西防洪心得體會和方法五
走過桑干河,我們就正式進入渾源縣了,渾源縣地處山西東北部,面積為1900平方米,是我國的重點扶貧縣。這里的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鐵、銅等礦產資源,農業(yè)方面以黃芪、雜糧、蔬菜為主,現(xiàn)有黃芪26萬畝,使正北芪的主要產地,有“黃芪之鄉(xiāng)”的美稱。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北岳恒山、懸空寺。恒山風景區(qū)面積為147.5平方公里,整個景區(qū)為4a級風景區(qū),是北方著名的旅游勝地。
我們知道恒山為五岳之一,共108峰,自古恒山18景,而今天我們要參觀的就是18景中的第一奇景——懸空寺。
好了,我們現(xiàn)在已來到停車場請大家下車隨我去參觀。
懸空寺創(chuàng)建于公元491年,也就是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整個寺廟有40余間殿閣,它以西為正,大門朝南開,寺廟均為木質所建,樓體大都懸空,下面巖石支撐的十幾根木柱都不及碗口粗,所以,整個懸空寺就吊于半空之中,當?shù)赜羞@樣一句歌謠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那為什么懸空寺要建在這么高的而又不與地相接的地方呢?據(jù)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勢力的分裂,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也分為了南北天師道場。北魏時期,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燾聽信道長寇謙之的讒言,發(fā)現(xiàn)寺廟里有兵器和女人,說寺廟是不干凈的地方,一度滅佛,發(fā)生了太武帝滅佛事件,他將寇謙之請到京都平城,并在那里設立了道壇。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將天師道場移到恒山,也就在當年,按照寇謙之道長的遺訓“上延宵客,下絕囂浮”修建了這座懸空寺。
那整個懸空寺的特點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奇、險、巧”。那這三個字就體現(xiàn)在懸空寺的建筑藝術,選址技巧以及其他各個方面。
我們可以看出寺廟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它是整座寺廟唯一腳踏實地的部分,它的布局是三層樓閣。實際就是把我們平時看到的平面的寺廟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第三層是它的配殿。懸空寺的塑像是很多的,其中有三尊最為珍貴,說它們尊貴是因為它們的塑造藝術是十分獨特的,它們是采用脫紗的工藝。這三尊塑像就在大雄寶殿里,塑造的時候,先用膠泥塑成泥胎,然后再外面用南方產的纻麻一層層的裹上。之后再磨光、上漆、貼金,最后從在塑像時事先留好的地小孔中把泥胎全部掏出來,這樣塑像就像一個空的雞蛋殼一樣,中間是空的。這三尊塑像高50厘米,重量只有3公斤重,是寺里最輕、最名貴的塑像。
那么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真正地懸在空中了,給人的感覺是十幾根木柱支撐整個寺廟,其實告訴大家大多數(shù)木柱是不承重的,而我們看到在每一部分起連接作用的是棧道,在棧道的下面有一些橫梁,這些橫梁是插入巖石中的,在修建的時候,將巖石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里面放上錐形木楔,將橫梁做成剪刀形猛力砸進去,木楔就鉆入橫梁,外面的力氣越大,里面咬合得就越緊,它們把力就壓在巖石上。我們看到的橫梁只是整個橫梁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全部插在巖石中,這也就是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
那么木頭就怕蟲蛀,而這里木頭是用當?shù)氐蔫F杉并經桐油浸泡,所以大家是不用擔心的。
此外,它的選址也體現(xiàn)了他的特點。首先我們看懸空寺對面的山峰,它是恒山的第一主峰—天峰嶺,海拔xx米,它為懸空寺?lián)踝×颂?,就是在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日,懸空寺的日照時間也只是三到四個小時。我們再看懸空寺背靠的這座山峰,它是恒山的第二主峰——翠屏峰,大家可以伸出手,我們看懸空寺就被環(huán)抱在掌心中,上面巨大的山崖遮下來,當下雨的時候,雨水順著山崖,流進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山谷金龍峽里,左右兩側的山崖又成弧形,當風吹過來的時候,增大了風的阻力,再大的風到了這兒也就變成了微風。這樣風吹、日曬、雨淋都不會對懸空寺造成侵害,就難怪它會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寺廟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在第三部分,也是最高處,這里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殿宇——三教殿,里面供奉的是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是三大宗教的創(chuàng)始人,中間的釋迦牟尼,大慈大悲像,表情安詳,左邊的孔子則是雙唇緊閉,橫眉怒目,心里可能是有一些不平衡吧,右邊的老子卻是一幅仙風道骨,穩(wěn)坐釣yu臺的模樣。三位好像是在討論一件事情,不過1500多年了,他們的座次卻從未改變過,我們也就不便多說什么了。
我們知道,恒山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那么每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都有自己崇拜的宗教,而三教殿集佛道儒于一身,無論在任何朝代都會受到保護,這也是懸空寺千年不毀的一個政治原因吧。
待會兒大家沿著樓梯登上寺廟,會發(fā)現(xiàn)在臺階上游許多的小鐵釘,那么木質樓閣出現(xiàn)小鐵釘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鐵定是定在樓梯上的,這樣大家上去的時候,踩到的是鐵定,而不會與木板直接發(fā)生摩擦,這樣就保護了木板。二呢,它是一種裝飾,三大家看鐵定得圖案,有的是繁星燦爛,有的是鐵水飛濺,更多的是蓮花狀的,那大家在登梯的時候,也就有了步步登蓮,吉祥如意的意思了。
我們順著山崖往下看,我們看到石壁上有兩個字:壯觀,可是我們發(fā)現(xiàn),壯字多了一點,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參觀后揮筆寫下的,多了一點是說,懸空寺的壯美已不能用壯觀二字來形容了,它是比壯觀還要壯觀的。徐霞客曾來到次留下四字:天下巨觀。外國的建筑學家也對懸空寺贊美不已。英國的一位建筑學家曾感慨道:“中國的懸空寺把美學、力學、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了盡善盡美,我真正的懂得了畢加索所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
下面就讓我們去游覽這座東方瑰寶吧。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
- 預防血栓心得體會(優(yōu)質15篇)
- 最新清廉說心得體會和感想(精選14篇)
- 2023年沉迷游戲心得體會(大全17篇)
- 最新有利他心得體會(模板10篇)
- 團課團結心得體會(精選9篇)
- 股權授權委托書(實用12篇)
- 2023年于都長征心得體會(模板9篇)
- 實踐長征心得體會總結(通用17篇)
- 最新實踐長征心得體會總結(精選14篇)
- 冰糖心得體會和方法 冰糖的妙用方法(4篇)
- 學生會秘書處的職責和工作總結(專業(yè)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熱門18篇)
- 學生在大學學生會秘書處的工作總結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紹(專業(yè)19篇)
- 職業(yè)顧問的職業(yè)發(fā)展心得(精選19篇)
- 法治興則民族興的實用心得體會(通用15篇)
- 教師在社區(qū)團委的工作總結(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區(qū)團委工作總結(優(yōu)質22篇)
- 體育教練軍訓心得體會(優(yōu)秀19篇)
- 學生軍訓心得體會范文(21篇)
- 青年軍訓第二天心得(實用18篇)
- 警察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秀18篇)
- 家屬慰問春節(jié)虎年的慰問信(實用20篇)
- 公務員慰問春節(jié)虎年家屬的慰問信(優(yōu)質21篇)
- 植物生物學課程心得體會(專業(yè)20篇)
- 政府官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匯總23篇)
-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編輯教學秘書的工作總結(匯總17篇)
- 學校行政人員行政工作職責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