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張掖市疫情防控心得體會和方法 甘肅省張掖市疫情防控要求(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2 15:33:41 頁碼:11
張掖市疫情防控心得體會和方法 甘肅省張掖市疫情防控要求(四篇)
2023-01-12 15:33:41    小編:ZTFB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對于張掖市疫情防控心得體會和方法一

今天我要講解的是張掖大佛寺,張掖素有“戈壁水鄉(xiāng)”的美稱更因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在古代被稱為“金張掖”而今天我們要游覽的張掖大佛寺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張掖這一方沃土。

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歷時五載,在西夏貞觀三年竣工。歷史上明朝永樂九年敕賜為寶覺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稱為宏仁寺,現在張掖大佛寺的別名有“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宏仁寺”。說道張掖大佛寺還有一個神秘的傳說,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是有一個叫嵬咩(mie )的國師,一日靜坐,忽聽附近有絲竹聲音,于是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建起了這座做東面西的佛殿。

說到大佛寺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建筑,首先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式的兩層建筑,這在我國古代是最高的建筑形式,在殿門的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作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如三摩地、元演法。大殿面寬九間縱深七間規(guī)模宏大給人以精神震撼。在大殿的屋脊上蹲坐有吻獸,檐下額枋上雕有龍、虎、獅、象、鹿等象征威武吉祥的珍禽異獸。張掖大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多,為亞洲最大的室內木臺泥塑臥佛,如果大家還不能想像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個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個人并排坐下,大佛側身而臥,金裝彩繪,面容慈祥、體態(tài)豐滿。在大佛的胸前有一個“ ”字表示佛法常轉,吉祥萬德。由于大佛是木臺泥塑的,所以大佛內部有很大的空間用來儲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發(fā)現了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1977年還在大佛寺附屬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銀幣,這五枚銀幣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見證。 細心地游客不難發(fā)現,大佛雙眼微啟,似睡似寐,這不正映襯了大佛寺山門的楹聯嗎!“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有些游客也許不明白這二者之間的聯系,前一聯就是大佛的實體形象,臥佛在那千百年來無聲無語;而后一聯則是無數的的人來到大佛前哭訴自己人生苦惱,許下心愿,大佛雙眼微啟仿佛在認真傾聽卻默默不語。等到若干年后,這些經歷了世事滄桑的人回想起他們笑了,而后又像臥佛一樣眼觀世間變化笑看蒼生前來詢問。

大家聽了大佛的故事也許會疑問為什么佛教會盛行?這主要還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義來愚化大眾,使他們甘于壓迫,此外宗教的傳統(tǒng)、苦難的生活和人們心靈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發(fā)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武滅佛究其原因還是佛教的實力擴張威脅了其統(tǒng)治,包括出家人過多影響人口出生、生產、兵役、賦稅等。

穿過歷史的層云大佛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啟迪。鐘鼓樓(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中國古代主要用于報時的建筑。鐘樓和鼓樓的合稱。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于宮廷內,一種建于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筑。宮廷中的鐘鼓樓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jié)制禮儀之用。城市中的鐘鼓樓早為專用報時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見里)實行宵禁,早晚擊鼓為啟閉坊門的信號。建于明洪武年間的西安鐘樓鼓樓是現存最古老的實例。此外,唐代寺廟內也設鐘和鼓,元、明時期發(fā)展為鐘樓、鼓樓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 鎮(zhèn)遠樓,俗名鼓樓,又名靖遠樓,位于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于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是仿西安鐘樓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磚砌的壇上,面闊3間,進深3間,底寬16米。臺平面呈方形,臺底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重檐四面坡,攢尖頂。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典雅莊重,完全是中國民族形式的傳統(tǒng)建筑。樓下有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可以通過行人和小型車輛。

洞門上方嵌刻著匾額,東“旭升”,西“賈城”,南“迎熏”,北“鎮(zhèn)遠”。樓上四面懸有匾額:

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順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國棟反抗清廷,曾因誘殺巡撫都御史張文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鎮(zhèn)守總兵劉良臣,燒毀此樓。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后,亦懸額四面:“九重在望”、“萬國咸賓”、“聲教四達”、“湖山一覽”。據《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記》碑刻,鎮(zhèn)遠樓于明正德二年(1520xx年)由都御史才寬負責興建,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曾數次維修。樓東南角懸有唐代銅鐘一口,鑄造工藝精湛,形體渾厚雄偉,鐘的外壁略呈黃色,又帶鐵青色。鐘高1.3米,直徑1.1米,上細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鐘身有三層圖案,每層六格。上層其中三格為飛天。飛天頭戴花冠、袒上身、下著裙、赤腳、手捧花束,形象優(yōu)美,頗似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飛天的風格。中層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長頸、長腿、長尾、展翅;玄武是長嘴、長尾、展翅,作奔走狀,下層為六格,其中三格為青龍白虎。這口大鐘鑄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它既能承受重擊,又能產生宏亮的聲音,鐘聲可傳至金城的各個角落。樓上北側樹立重修甘州吊橋及鎮(zhèn)遠樓碑一塊,至今保存完整。

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大佛寺景區(qū)位于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景區(qū)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qū)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后,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黨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領了河西走廊。為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tǒng)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fā)現石碑、銅佛、銅境、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fā)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是古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眾多佛經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經閣里,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 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筑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白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百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張掖大佛寺位于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盤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

對于張掖市疫情防控心得體會和方法二

張掖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是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市人民政府駐甘州區(qū)南環(huán)路郵政編碼:734000 行政區(qū)劃代碼:620700 長途電話區(qū)號:0936 車牌:甘g 拼音:zhangye 張掖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yè)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余個部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譽。境內有大佛寺、馬蹄寺、木塔寺、鎮(zhèn)遠樓、山丹軍馬場、丹霞地貌、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其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和嘉峪關,南與青海省毗鄰,北和內蒙古自治區(qū)接壤。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20xx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為甘州。隋恢復郡制。唐初設州。元置甘州路。明設甘州衛(wèi)。清為甘州府。1920xx年置張掖縣,1985年撤縣設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面積40874平方公里,人口131萬(截至20xx年)。民族分布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個少數民族。

歷史沿革

1954年,考古學家安志敏在張掖市山丹縣城南6公里發(fā)現距今約4000多年的四壩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馬家窯文化類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張掖“黑水國”遺址先后發(fā)現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張掖市民樂縣六壩鄉(xiāng)東北3公里的東灰山遺址,發(fā)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糧食籽粒及豬、牛、羊、鹿的齒骨等考古資料,由此證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張掖先民已在這里從事原始農業(yè)生產和畜牧業(yè),能用石球、石紡輪紡織、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開始使用青銅器。 九州時期 張掖 屬雍州。漢代(前206-220xx年)以前 月氏國稱雄于敦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西周時期 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春秋戰(zhàn)國時 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烏孫而獨居。秦漢之際 北方的匈奴族強大起來,擊敗并趕走了月氏人,河西遂為匈奴右賢王的領地。黑河東、西分別由休屠王、渾邪王分領。西漢時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zhàn)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元鼎六年(前120xx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此后,開始大規(guī)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傲⑼吞镉诟嚯橹埃朽]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睆堃此鞛榻z綢之路的重鎮(zhèn)。西漢(前206-8年)末年,竇融任張掖屬國督尉時,注重發(fā)展農牧業(yè)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逗鬂h書》記載:“竇融據河西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薄罢鄬捄?,上下相親,晏然富殖?!薄鞍捕ū钡?,上郡流入避饑荒者, 歸之不絕。”兩晉南北朝時期 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都建康(今高臺縣駱駝城),他采取發(fā)展農業(yè),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fā)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石窟,并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chuàng)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成為北方中國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時,《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唐時期 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河西的國際貿易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張掖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經,途徑張掖。詩人陳子昂奉旨視察張掖,寫有《上諫武后疏》。王維、高適、岑參、馬云奇等駐足甘州時均留下著名詩篇。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廷后,唐玄宗改制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后,成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唐末,張掖與中原、西域關系密切,通互市,發(fā)展貿易;僧侶往返,佛教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北宋時期 天圣六年(1020xx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擊敗甘州回鶻,建立西夏。繼承漢文化傳統(tǒng)繼續(xù)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興辦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元時期 置甘肅行省,張掖為省會。元世祖忽必烈親詔郎中董文用墾甘州之土為水田,仿寧夏之法種水稻。城內建甘肅最大的糧倉-扎渾倉,供應各路軍糧。甘州成為河西走廊的驛道中樞和茶葉外貿的轉口城市,商路四通八達,商品交易頻繁。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 波羅游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guī)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明時期 張掖為陜西行都司及甘肅鎮(zhèn)的治所。明王朝大力發(fā)展文化教育,建設了一批學校、書院,使甘州自此進士、舉人、秀才輩出。從內地大量移民屯墾,大興水利,使農業(yè)生產得到很大發(fā)展。在甘州大興土木,修筑長城等一大批軍事設施以鞏固邊防,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甘州仍然是西北軍事補給基地,河西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商業(yè)持續(xù)繁榮,成為西北最大的畜產品集散市場,晉商及陜西、山東、京師商人集團云集甘州,建立會館。明政府利用山西、陜西商人運糧、茶至甘州,充實邊儲和開展茶馬交易。

清時期 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tǒng)軍駐地,節(jié)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zhèn)總兵。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中心和后勤補給基地。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商人云集張掖(甘州),建立商幫會館,如山西會館、陜西會館、直東(河北、山東)會館、涼州會館、鎮(zhèn)蕃(民勤)會館,兩湖會館、河南會館。各大商團貿易活動輻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廣大地區(qū),甘州成為河西商業(yè)中心和日用雜品的中轉批發(fā)市場。清時,文化教育更加興盛。城鄉(xiāng)普設義學、社學、私塾;民間武學林立,百姓習武成風,在一百多年間出現了二十多名武進士和一百多名武舉人。清末,張掖人王之佐留學日本時,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鄉(xiāng)后宣傳革命主張,他的《致馬安良書》,公開支持武昌起義、擁護共和、廢除帝制,風靡全省。

1920xx年 設張掖縣。

1985年5月 撤銷張掖縣,設立縣級張掖市以原張掖縣行政區(qū)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qū)域。

20xx年3月1日 國務院批復撤銷張掖地區(qū)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甘州區(qū)南環(huán)路。張掖市設立甘州區(qū),以原縣級張掖市的行政區(qū)域為甘州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區(qū)人民政府駐縣府街。地級張掖市轄原張掖地區(qū)的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甘州區(qū)。

絲綢之路與張掖

古絲綢之路由長安(今西安)出發(fā),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新疆。再繼續(xù)西行,前往印度、波斯、希臘、羅馬帝國。絲綢之路源于漢武帝時期,前138年和前120xx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中原通西域的路線。后來這條路線成為中原通往西域和中亞、西亞諸國的交通要道。東漢(26-220xx年)時期,內地與西域以絲綢為主的商業(yè)貿易逐步繁榮,中國絲綢通過張掖運往西域,遠銷大夏、安息、大秦,直至地中海沿岸地區(qū)。蠶絲生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fā)明,絲綢的輸出和繅絲技術的西傳,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地理學家希特霍芬提出以絲綢為這條路命名,得到人民的普遍認同。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而地處河西走廊咽喉地帶的張掖,則是絲綢之路上的樞紐。西魏(535-556年)時期,西域商隊云集張掖,東羅馬帝國和波斯錢幣可在張掖交易中使用,張掖成為國際貿易城市。隋代(581-620xx年),張掖成為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大本營,民族貿易異?;钴S。620xx年,隋煬帝西巡,親自在張掖主持有西域27國使臣、商賈參加的“互市”。此后,張掖貿易日益繁榮,由中西貿易的中轉站,逐步發(fā)展成為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對于張掖市疫情防控心得體會和方法三

各位來賓,大家好!

歡迎來到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的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觀光游覽,我是工作人員,非常榮幸能為各位來賓做講解服務,在這里衷心希望大家玩的開心,游的盡興。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為510平方公里,分布在臨澤、肅南、甘州三縣區(qū),主要包括臨澤縣南臺子彩色丘陵、肅南冰溝丹霞、甘州區(qū)平山湖丹霞等。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位于祁連山北麓的臨澤縣南臺子彩色丘陵,這里東距張掖市區(qū)30公里,北距臨澤縣城20公里,分布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這里平均海拔高度為1800米左右,現在所處的位臵是1780米,張掖丹霞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先后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20xx年又被極具權威性和導向性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具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和地質科考價值。

各位來賓,我們現在所處的位臵就是景區(qū)核心瀏覽區(qū)——七彩神仙臺,這里的海拔高度為1820米。映入我們眼簾的這片色彩斑斕的山體,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大家看遠處橙黃色的那一部分,看上去呢特別像一條紅棕魚的造型,它就是整個景區(qū)的標志性景觀——七彩屏,加上眼前這片線條流暢,色帶清晰的部分,在夕陽西下、雨過天晴的時候每條色帶發(fā)出自己的光芒,色彩相鄰而不相交就呈現出七彩飛霞的景象。這片景觀也是景區(qū)宣傳畫冊和門票的封面,現在的張掖丹霞經過幾年的開發(fā)和宣傳,已享譽中外。前面的平臺是拍照角度最佳的一個點,大家可以拍拍照,把美景留住以作紀念。

各位來賓往這邊走,我們前方所看到的這塊大石頭呢,是從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搬運過來的,堪稱丹霞鎮(zhèn)山之石,石頭上鐫刻著 “丹霞觀止”四個字,為什么是“觀止”呢?這是有蘊意的。第一就是,據考證,目前全國發(fā)現的丹霞地貌有850多處,咱們張掖丹霞是我國北方干旱地區(qū)發(fā)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及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qū),極具代表性;

第二是因為在張掖51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中,咱們南臺子彩色丘陵以色彩之艷麗,場面之壯觀,氣勢之磅礴,舉世罕見,既具有新疆五彩城的色彩美,又有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態(tài)美,最具旅游觀賞價值和地質科考價值,所以呢,看完這兒,其他地方您可以不用再去了。

俗話說:“觀賞大自然的美景,三分相像,七分想象。”您再看一下石頭上方白色輪廓的這一部分,它的造型是一條龍和一頭虎的造型,老虎頭部清晰,虛爪前臥,到身后變?yōu)辇堫^,龍虎幻化為一體,給人無限遐想,所以被稱為“藏龍臥虎”石或青龍白虎石。

(好了,各位咱們繼續(xù)前行。)咱們一號觀景臺分為東、西兩個觀景平臺,東觀景平臺主要適合于日落前觀賞七彩飛霞景象,西觀景平臺則適合于清晨日出時觀賞萬象奔騰景象?,F在請各位來賓先隨我登上東觀景臺,因為丹霞的景致呢是移步換景,從不同的角度看造型是截然不同的。

剛才我既說到丹霞地貌,又說到彩色丘陵,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呢?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丹霞是地理學名詞,是指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丹霞地貌作為古老的地質遺跡,它發(fā)源于侏羅紀至第三紀時期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發(fā)育形成的紅色巖系,隨著地殼的抬升,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后退,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巖經過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孤立的奇巖怪石,所以其突出特點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彩色丘陵屬于多種因素形成的丘陵狀彩色地貌,呈紅黃橙綠白灰等多種顏色,因為其繽紛的色彩而被稱為彩色丘陵。彩色丘陵的概念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丘陵狀的形態(tài);二是巖層呈現出豐富的色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咱們張掖的彩色丘陵、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五彩灣和阿勒泰地區(qū)的五彩灘和五彩城。彩色丘陵以斑斕的色彩和波狀起伏的組合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成為頗受游人青睞的地貌景觀。

各位來賓隨著腳步的前進,我們來到了東觀景臺。大家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剛才的七彩屏,下面那些三角形塔狀、有序排列的部分,我們稱它為七彩塔,由于我們現在跟它是同一個高

度,看到的全是塔的頂端,俗話說塔是佛教的象征,有塔就有佛,請大家看咱們身后的那一部分山體,我們看它右邊最突出部分,是一個人的五官輪廓,嘴巴微張,鼻梁,眉骨非常清晰,我們視線繼續(xù)向左,您會發(fā)現凹進去白色的那部分就是人的脖子了,繼續(xù)往左您驚喜的發(fā)現是他寬闊的胸膛,而兩手相交放在腹部,一直向左延伸至遠處的山頂就是他的腳了,繼續(xù)往下看,你發(fā)現下邊灰白色的輪廓像不像蓮花瓣呢,而蓮花瓣下方的小土丘像不像披著袈裟跪拜著的小僧人呢,所以整個景象堪稱是景區(qū)一大奇景“眾僧拜佛”。

請大家轉身看正前方山梁那處特別凸出、特別尖的部分,遠觀近看都像一只猴子蹲在山頂上,而前方低洼處是深紅色的一片,在夕陽普照下一片火紅,被中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fā)研究會終身名譽會長、著名的地理學家中山大學黃進教授譽為“火?!?,而那只猴子正好就在眺望火海,所以這一景觀稱為“靈猴觀?!?。

好了,咱們東觀景臺的景觀就游覽到這里,我們原路返回。請大家注意腳下臺階。

自從這片神秘絢麗的地貌景觀引起眾多人的關注以來,地質工作者對它的考察和研究從未停止過,曾有人認為這種地貌是火山噴發(fā)所形成的,也有人認為是巖石中含有眾多的礦物質,在20xx年7月,從事50多年地質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蘭州大學陳致鈞教授和《地理*中國》欄目攝制組來到景區(qū)進行了考察,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彩色丘陵之謎被陳教授一一揭開,實驗表明在這些巖石中含有不同價位的鐵離子,亞鐵離子是淡黃色的,在酸性條件下它就變成是淡綠色的,在堿性條件下它又變成墨綠色的;三價鐵離子也是一樣的,在不同的條件下它也呈現四五種顏色。據專家介紹,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是鐵在水環(huán)境中的基本形態(tài)。在通常情況下,自然界的鐵離子價位要發(fā)生變化必須符合一個條件,那就是鐵離子變化的環(huán)境,必須存在著大量的水源。因此,專家斷定幾百萬年前,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xiāng)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蒙古族鄉(xiāng)交界的地方是一個鹽水湖,在西北地區(qū)復雜的氣候條件下,含有不同價位鐵離子的丘陵巖石遭到了強烈的風化和地表水的侵蝕,最終被裸露出來,

裸露巖層中的鐵離子價位會隨著氣候環(huán)境而發(fā)生化學反映,并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最終形成今天的彩色丘陵。

大家現在請隨我登上西觀景臺,在這兒咱們既能感受到西北豪放、雄厚、蒼勁之感,又能感受到南方清秀、端莊、典雅之美。咱們眼下的這一景觀就是七彩練了,它筆直的線條,均勻的寬窄度,好似拿排筆畫出的跑道一樣,這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沒有經過人工的任何修飾。請大家轉過身,我們看看這個白色的山體,它單獨看就好象一個貝殼,我們取名為大扇貝,連片看這九個大扇貝,她彎彎曲曲的造型不就跟咱們舞龍的造型一樣嗎?因此又稱它為“九龍騰云”。然后大家再仔細看貝殼上面有一些黑色的輪廓,您仔細觀察會發(fā)現它像一頭頭的大象,后邊還跟著一群小象,特別在朝陽升起時顯得尤為形象,又形象的稱之為“萬象奔騰”。四周都是懸崖的這一部分,大家看看,它的樣子是不是跟咱們甘肅地圖有點相似呢,當然這是人工所達不到的一種境界,這純屬大自然的造物之神奇,您看,除了個別地方被雨水沖刷外,其它地方都是比較完整的!

沿著我手指的方向大家看到的那條河叫梨園河,眼前的這片綠洲呢,是梨園新村。但就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fā)生過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梨園口戰(zhàn)役。臨澤是紅西路軍征戰(zhàn)河西的主戰(zhàn)場和總指揮部所在地,總指揮部就設在位于倪家營鄉(xiāng)境內的下營子繆家莊院內,這里也是紅西路軍西征以來使用時間最長的總指揮部。紅西路軍自1936年12月底進駐臨澤,歷時70多天,經歷大小戰(zhàn)斗40余場次,消滅敵人1萬余人,陳海松等7名軍職將領及6000多名紅軍戰(zhàn)士壯烈犧牲。臨澤也就成為了紅西路軍河西征戰(zhàn)以來,犧牲人數最多,最為悲壯,最具紀念意義的地方之一。

各位來賓現我們乘車前往下一個點,在一號觀景臺的觀賞角度呢是以遠觀為主的,體現的是彩丘的壯觀氣勢,而咱們下面所去的一個點呢則是局部的景觀,但是色彩非常的艷麗,也是整個景區(qū)的靈氣所在之地。彩色丘陵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自然遺產,20xx年黃進教授對景區(qū)進行了全面考察,認為彩色丘陵面積博大,氣勢磅礴、場面壯觀、造型奇特、色彩艷麗,舉世罕見。黃老就曾提出“張掖丹霞冠絕華夏”、“張掖

彩色丘陵中國第一”的美譽。在20xx年1月4日,堪稱“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上,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及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關城、麥積山、崆峒山等一批甘肅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旅游景區(qū)驚艷亮相,這是甘肅省第一次以電視專題片的形式向美國及美洲旅游市場展示、推廣精華旅游資源。

景區(qū)經過幾年的開發(fā),現已成為科考、探險、旅游覽勝、休閑度假、攝影采風、寫生作畫的理想之地。繼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后,張藝謀第一部影視作品《三搶拍案驚奇》,及姜文執(zhí)導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和錢雁秋編導的電視連續(xù)劇《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均把景區(qū)作為外景拍攝場地?,F在景區(qū)已成為臨澤乃至張掖對外交流的一張亮麗名片。

各位來賓,請看車窗左邊,它是景區(qū)的二號觀景臺——云端頂觀景臺(大山觀景臺),它是我們整個景區(qū)的至高點,海拔為2200米左右,為游客提供攝影及有氧鍛煉,站到觀景臺上,不僅能看到全景也能看到遠景,加上周邊的田園風光,構成一副美麗的風景名畫,如果您有足夠的耐力和體力可以登到山頂體驗一下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美景。

各位來賓,我們正前方看到的這塊色彩鮮艷,線條流暢的的局部山體是咱們景區(qū)的另一處精華所在。它像極了天空中倒泄的彩虹,夕陽西下,山與山的倒影特別像凱旋而歸的帆船,由此得名夕輝歸帆。

曾有游客這么贊美過彩色丘陵,說它是仙女的化身,這個話一點都不假。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處奇景——仙女醉酒,關于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傳說,天上的一位仙女在天宮醉酒后,借助酒興,偷偷來到人間,游走山水,足踏平川,飽覽世間秀色,享受人間真情,竟然留戀忘返,甚至萌生凡心。誰知天上一日,人間十年,她三步兩回頭,戀戀不舍的行走在返回天宮的路上,后來酒力發(fā)作,倒頭醉臥在祁連山中,順手扯了一片五彩的云朵當做被子蓋到身上,后來玉帝派天兵天將來尋找,看到她安詳的睡姿,不忍驚擾她,就將她幻化成一座山峰留在人間。

現在咱們眼前這塊色帶清晰,宛如夢幻般屏障的部分就是七彩屏了,剛剛我們在一號觀景臺看到的是它的遠景,也有人把它說成是咱們裕固族少女戴的紅纓帽,紅纓帽是裕固族婦女獨有的特色,據說是為了紀念裕固族歷史上一位被害致死的女英雄,紅纓穗代表著她為民而死時頭頂上的鮮血。大家再看七彩屏下方是呈三角形,有序列隆起的這一部分就是七彩塔了,您看它的造型像不像少數民族姑娘的裙擺。而最神奇的呢不僅如此,大家看只有一路相隔,兩邊的山體是截然不同的畫面,一邊是色彩艷麗的油彩畫,而登到對面的觀景臺看到的則是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各位咱們現在登上觀景臺參觀,站在山頂,放眼望去,映入咱們眼簾的就是水墨丹霞,一幅充滿神妙意境的中國畫,大寫意、細工筆、精雕細刻,水墨丹青游走群山之間,輕描淡寫的水痕,濃墨重彩的色調,不得不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咱們再來看下七彩屏上方紅色的山頭,山體的中間部分是均勻的漫坡,不見一塊突出的山石,好像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細沙,遠看好似大片的沙漠。而在沙漠上方的山頂上,則像一個在沙漠上長途跋涉的駝隊,正在不慌不忙地走向遠方。走在駝隊最前邊的是一匹領路的頭駝,遙望駝隊,仿佛能聽到悠遠的駝鈴聲在叮當作響。因而,這處稱它為“大漠駝鈴”。

咱們現在前往景區(qū)的四號觀景臺——火海觀景臺,那里有景區(qū)專設的滑翔機場,如果大家想換一種體驗方式,換一種視野角度的話可以乘坐我們的滑翔機去感受一下航拍的感覺,俯瞰一下彩丘的壯觀之美。登上觀景臺可以看到一處人文景觀和一處自然景觀。20xx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的外景拍攝地麻子面館就在這里,雖然現在面館已經很滄桑了,但是它是張藝謀當時花了68萬修建的一處皖南民居。大家沿著棧道可以領略到景區(qū)火海的唯美景象。

對于張掖市疫情防控心得體會和方法四

各位來賓,大家好!

歡迎來到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的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觀光游覽,我是工作人員,非常榮幸能為各位來賓做講解服務,在這里衷心希望大家玩的開心,游的盡興。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為510平方公里,分布在臨澤、肅南、甘州三縣區(qū),主要包括臨澤縣南臺子彩色丘陵、肅南冰溝丹霞、甘州區(qū)平山湖丹霞等?,F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位于祁連山北麓的臨澤縣南臺子彩色丘陵,這里東距張掖市區(qū)30公里,北距臨澤縣城20公里,分布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這里平均海拔高度為1800米左右,現在所處的位臵是1780米,張掖丹霞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先后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20xx年又被極具權威性和導向性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具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和地質科考價值。

各位來賓,我們現在所處的位臵就是景區(qū)核心瀏覽區(qū)——七彩神仙臺,這里的海拔高度為1820米。映入我們眼簾的這片色彩斑斕的山體,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大家看遠處橙黃色的那一部分,看上去呢特別像一條紅棕魚的造型,它就是整個景區(qū)的標志性景觀——七彩屏,加上眼前這片線條流暢,色帶清晰的部分,在夕陽西下、雨過天晴的時候每條色帶發(fā)出自己的光芒,色彩相鄰而不相交就呈現出七彩飛霞的景象。這片景觀也是景區(qū)宣傳畫冊和門票的封面,現在的張掖丹霞經過幾年的開發(fā)和宣傳,已享譽中外。前面的平臺是拍照角度最佳的一個點,大家可以拍拍照,把美景留住以作紀念。

各位來賓往這邊走,我們前方所看到的這塊大石頭呢,是從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搬運過來的,堪稱丹霞鎮(zhèn)山之石,石頭上鐫刻著 “丹霞觀止”四個字,為什么是“觀止”呢?這是有蘊意的。第一就是,據考證,目前全國發(fā)現的丹霞地貌有850多處,咱們張掖丹霞是我國北方干旱地區(qū)發(fā)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及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qū),極具代表性;

第二是因為在張掖51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中,咱們南臺子彩色丘陵以色彩之艷麗,場面之壯觀,氣勢之磅礴,舉世罕見,既具有新疆五彩城的色彩美,又有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態(tài)美,最具旅游觀賞價值和地質科考價值,所以呢,看完這兒,其他地方您可以不用再去了。

俗話說:“觀賞大自然的美景,三分相像,七分想象?!蹦倏匆幌率^上方白色輪廓的這一部分,它的造型是一條龍和一頭虎的造型,老虎頭部清晰,虛爪前臥,到身后變?yōu)辇堫^,龍虎幻化為一體,給人無限遐想,所以被稱為“藏龍臥虎”石或青龍白虎石。

(好了,各位咱們繼續(xù)前行。)咱們一號觀景臺分為東、西兩個觀景平臺,東觀景平臺主要適合于日落前觀賞七彩飛霞景象,西觀景平臺則適合于清晨日出時觀賞萬象奔騰景象。現在請各位來賓先隨我登上東觀景臺,因為丹霞的景致呢是移步換景,從不同的角度看造型是截然不同的。

剛才我既說到丹霞地貌,又說到彩色丘陵,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呢?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丹霞是地理學名詞,是指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丹霞地貌作為古老的地質遺跡,它發(fā)源于侏羅紀至第三紀時期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發(fā)育形成的紅色巖系,隨著地殼的抬升,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后退,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巖經過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孤立的奇巖怪石,所以其突出特點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彩色丘陵屬于多種因素形成的丘陵狀彩色地貌,呈紅黃橙綠白灰等多種顏色,因為其繽紛的色彩而被稱為彩色丘陵。彩色丘陵的概念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丘陵狀的形態(tài);二是巖層呈現出豐富的色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咱們張掖的彩色丘陵、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五彩灣和阿勒泰地區(qū)的五彩灘和五彩城。彩色丘陵以斑斕的色彩和波狀起伏的組合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成為頗受游人青睞的地貌景觀。

各位來賓隨著腳步的前進,我們來到了東觀景臺。大家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剛才的七彩屏,下面那些三角形塔狀、有序排列的部分,我們稱它為七彩塔,由于我們現在跟它是同一個高

度,看到的全是塔的頂端,俗話說塔是佛教的象征,有塔就有佛,請大家看咱們身后的那一部分山體,我們看它右邊最突出部分,是一個人的五官輪廓,嘴巴微張,鼻梁,眉骨非常清晰,我們視線繼續(xù)向左,您會發(fā)現凹進去白色的那部分就是人的脖子了,繼續(xù)往左您驚喜的發(fā)現是他寬闊的胸膛,而兩手相交放在腹部,一直向左延伸至遠處的山頂就是他的腳了,繼續(xù)往下看,你發(fā)現下邊灰白色的輪廓像不像蓮花瓣呢,而蓮花瓣下方的小土丘像不像披著袈裟跪拜著的小僧人呢,所以整個景象堪稱是景區(qū)一大奇景“眾僧拜佛”。

請大家轉身看正前方山梁那處特別凸出、特別尖的部分,遠觀近看都像一只猴子蹲在山頂上,而前方低洼處是深紅色的一片,在夕陽普照下一片火紅,被中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fā)研究會終身名譽會長、著名的地理學家中山大學黃進教授譽為“火?!保侵缓镒诱镁驮谔魍鸷#赃@一景觀稱為“靈猴觀?!薄?/p>

好了,咱們東觀景臺的景觀就游覽到這里,我們原路返回。請大家注意腳下臺階。

自從這片神秘絢麗的地貌景觀引起眾多人的關注以來,地質工作者對它的考察和研究從未停止過,曾有人認為這種地貌是火山噴發(fā)所形成的,也有人認為是巖石中含有眾多的礦物質,在20xx年7月,從事50多年地質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蘭州大學陳致鈞教授和《地理*中國》欄目攝制組來到景區(qū)進行了考察,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彩色丘陵之謎被陳教授一一揭開,實驗表明在這些巖石中含有不同價位的鐵離子,亞鐵離子是淡黃色的,在酸性條件下它就變成是淡綠色的,在堿性條件下它又變成墨綠色的;三價鐵離子也是一樣的,在不同的條件下它也呈現四五種顏色。據專家介紹,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是鐵在水環(huán)境中的基本形態(tài)。在通常情況下,自然界的鐵離子價位要發(fā)生變化必須符合一個條件,那就是鐵離子變化的環(huán)境,必須存在著大量的水源。因此,專家斷定幾百萬年前,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xiāng)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蒙古族鄉(xiāng)交界的地方是一個鹽水湖,在西北地區(qū)復雜的氣候條件下,含有不同價位鐵離子的丘陵巖石遭到了強烈的風化和地表水的侵蝕,最終被裸露出來,

裸露巖層中的鐵離子價位會隨著氣候環(huán)境而發(fā)生化學反映,并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最終形成今天的彩色丘陵。

大家現在請隨我登上西觀景臺,在這兒咱們既能感受到西北豪放、雄厚、蒼勁之感,又能感受到南方清秀、端莊、典雅之美。咱們眼下的這一景觀就是七彩練了,它筆直的線條,均勻的寬窄度,好似拿排筆畫出的跑道一樣,這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沒有經過人工的任何修飾。請大家轉過身,我們看看這個白色的山體,它單獨看就好象一個貝殼,我們取名為大扇貝,連片看這九個大扇貝,她彎彎曲曲的造型不就跟咱們舞龍的造型一樣嗎?因此又稱它為“九龍騰云”。然后大家再仔細看貝殼上面有一些黑色的輪廓,您仔細觀察會發(fā)現它像一頭頭的大象,后邊還跟著一群小象,特別在朝陽升起時顯得尤為形象,又形象的稱之為“萬象奔騰”。四周都是懸崖的這一部分,大家看看,它的樣子是不是跟咱們甘肅地圖有點相似呢,當然這是人工所達不到的一種境界,這純屬大自然的造物之神奇,您看,除了個別地方被雨水沖刷外,其它地方都是比較完整的!

沿著我手指的方向大家看到的那條河叫梨園河,眼前的這片綠洲呢,是梨園新村。但就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fā)生過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梨園口戰(zhàn)役。臨澤是紅西路軍征戰(zhàn)河西的主戰(zhàn)場和總指揮部所在地,總指揮部就設在位于倪家營鄉(xiāng)境內的下營子繆家莊院內,這里也是紅西路軍西征以來使用時間最長的總指揮部。紅西路軍自1936年12月底進駐臨澤,歷時70多天,經歷大小戰(zhàn)斗40余場次,消滅敵人1萬余人,陳海松等7名軍職將領及6000多名紅軍戰(zhàn)士壯烈犧牲。臨澤也就成為了紅西路軍河西征戰(zhàn)以來,犧牲人數最多,最為悲壯,最具紀念意義的地方之一。

各位來賓現我們乘車前往下一個點,在一號觀景臺的觀賞角度呢是以遠觀為主的,體現的是彩丘的壯觀氣勢,而咱們下面所去的一個點呢則是局部的景觀,但是色彩非常的艷麗,也是整個景區(qū)的靈氣所在之地。彩色丘陵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自然遺產,20xx年黃進教授對景區(qū)進行了全面考察,認為彩色丘陵面積博大,氣勢磅礴、場面壯觀、造型奇特、色彩艷麗,舉世罕見。黃老就曾提出“張掖丹霞冠絕華夏”、“張掖

彩色丘陵中國第一”的美譽。在20xx年1月4日,堪稱“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上,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及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關城、麥積山、崆峒山等一批甘肅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旅游景區(qū)驚艷亮相,這是甘肅省第一次以電視專題片的形式向美國及美洲旅游市場展示、推廣精華旅游資源。

景區(qū)經過幾年的開發(fā),現已成為科考、探險、旅游覽勝、休閑度假、攝影采風、寫生作畫的理想之地。繼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后,張藝謀第一部影視作品《三搶拍案驚奇》,及姜文執(zhí)導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和錢雁秋編導的電視連續(xù)劇《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均把景區(qū)作為外景拍攝場地?,F在景區(qū)已成為臨澤乃至張掖對外交流的一張亮麗名片。

各位來賓,請看車窗左邊,它是景區(qū)的二號觀景臺——云端頂觀景臺(大山觀景臺),它是我們整個景區(qū)的至高點,海拔為2200米左右,為游客提供攝影及有氧鍛煉,站到觀景臺上,不僅能看到全景也能看到遠景,加上周邊的田園風光,構成一副美麗的風景名畫,如果您有足夠的耐力和體力可以登到山頂體驗一下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美景。

各位來賓,我們正前方看到的這塊色彩鮮艷,線條流暢的的局部山體是咱們景區(qū)的另一處精華所在。它像極了天空中倒泄的彩虹,夕陽西下,山與山的倒影特別像凱旋而歸的帆船,由此得名夕輝歸帆。

曾有游客這么贊美過彩色丘陵,說它是仙女的化身,這個話一點都不假。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處奇景——仙女醉酒,關于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傳說,天上的一位仙女在天宮醉酒后,借助酒興,偷偷來到人間,游走山水,足踏平川,飽覽世間秀色,享受人間真情,竟然留戀忘返,甚至萌生凡心。誰知天上一日,人間十年,她三步兩回頭,戀戀不舍的行走在返回天宮的路上,后來酒力發(fā)作,倒頭醉臥在祁連山中,順手扯了一片五彩的云朵當做被子蓋到身上,后來玉帝派天兵天將來尋找,看到她安詳的睡姿,不忍驚擾她,就將她幻化成一座山峰留在人間。

現在咱們眼前這塊色帶清晰,宛如夢幻般屏障的部分就是七彩屏了,剛剛我們在一號觀景臺看到的是它的遠景,也有人把它說成是咱們裕固族少女戴的紅纓帽,紅纓帽是裕固族婦女獨有的特色,據說是為了紀念裕固族歷史上一位被害致死的女英雄,紅纓穗代表著她為民而死時頭頂上的鮮血。大家再看七彩屏下方是呈三角形,有序列隆起的這一部分就是七彩塔了,您看它的造型像不像少數民族姑娘的裙擺。而最神奇的呢不僅如此,大家看只有一路相隔,兩邊的山體是截然不同的畫面,一邊是色彩艷麗的油彩畫,而登到對面的觀景臺看到的則是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各位咱們現在登上觀景臺參觀,站在山頂,放眼望去,映入咱們眼簾的就是水墨丹霞,一幅充滿神妙意境的中國畫,大寫意、細工筆、精雕細刻,水墨丹青游走群山之間,輕描淡寫的水痕,濃墨重彩的色調,不得不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咱們再來看下七彩屏上方紅色的山頭,山體的中間部分是均勻的漫坡,不見一塊突出的山石,好像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細沙,遠看好似大片的沙漠。而在沙漠上方的山頂上,則像一個在沙漠上長途跋涉的駝隊,正在不慌不忙地走向遠方。走在駝隊最前邊的是一匹領路的頭駝,遙望駝隊,仿佛能聽到悠遠的駝鈴聲在叮當作響。因而,這處稱它為“大漠駝鈴”。

咱們現在前往景區(qū)的四號觀景臺——火海觀景臺,那里有景區(qū)專設的滑翔機場,如果大家想換一種體驗方式,換一種視野角度的話可以乘坐我們的滑翔機去感受一下航拍的感覺,俯瞰一下彩丘的壯觀之美。登上觀景臺可以看到一處人文景觀和一處自然景觀。20xx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的外景拍攝地麻子面館就在這里,雖然現在面館已經很滄桑了,但是它是張藝謀當時花了68萬修建的一處皖南民居。大家沿著棧道可以領略到景區(qū)火海的唯美景象。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