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2 15:11:33 頁碼:13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七篇)
2023-01-12 15:11:33    小編:ZTFB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一

1、理解人類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培養(yǎng)心志堅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戰(zhàn)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點。理解故事的對話、情節(jié)、懸念等知識。

重點:理解人類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難點:對愚公的評價,對愚公精神的認識。

2課時。

1、學生反復閱讀、熟悉課文,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有條件的從網(wǎng)上查閱有關作者、《列子》的資料,以備課堂交流。

2、教師查閱、準備有關作者、作品的資料,包括課文錄音、徐悲鴻的畫《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學方法:

以討論為主,加強朗讀。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這是一首同學們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說了中國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后代人對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列子》的課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樣對待困難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學生根據(jù)預習時查到的資料,簡單介紹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列子》,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見,今本《列子》八篇,從它的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使用看來,可能是晉人的作品。它的內(nèi)容多是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等,其中有許多故事直到今天還膾炙人口,由這些故事還形成了不少成語,如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課文的語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注到課本上。

(二)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初步區(qū)分敘述語言和人物對話的不同,盡量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課文,揣摩詞句。

(一)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試著翻譯課文,要求盡量直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

補充注釋的字詞:

1、面山而居 面:面對。

2、損魁父之丘 損:減少、削減。

3、叩石墾壤 墾:挖。

4、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曾:簡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

(二)學生分為小組,各小組推舉一人翻譯課文,看看哪個小組譯得最好。其余同學對照課文,評價翻譯的準確性,并指出不夠準確的地方,糾正自己譯得不準確的地方。

(三)學生討論,找出課文中與現(xiàn)代漢語表達不同的句子,說說現(xiàn)代漢語中是怎樣表達的。

若學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討論。

1、聚室而謀?!ㄓ薰┱偌耍ㄈ胰耍┰诩依锷塘?。(省略句)

2、雜然相許。——(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對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樣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谑锹暑I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定語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主謂倒裝句。對比“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理解倒裝句的強調(diào)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賓語前置句)

7、帝感其誠?!斓郾凰恼\心感動了。(被動句)

(說明:以上句子牽涉到多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學生剛接觸到文言文,只要講清其特殊之處、現(xiàn)代漢語中怎么表達即可,目的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今后的學習積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講述特殊句式的名稱。)

五、朗讀體會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要求讀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對比以下帶“曰”的句子,學生討論可以在各個“曰”字前加上什么樣的狀語,應該用哪種語氣來讀“曰”字后的對話。

1、聚室而謀曰

2、其妻獻疑曰

3、雜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長息曰

說明:

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議,態(tài)度是誠懇的,“曰”字前可加上“誠懇”等詞,讀后面的對話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雖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對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擔心、猶豫”等詞,讀這句時要讀出她擔心、猶豫的心理。

3、句是眾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堅定”“異口同聲”等詞,讀后面的對話語氣要肯定。

4、句中河曲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還有諷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應該是諷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諷刺”等詞語,朗讀時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氣。

5、句是愚公的回答,從“長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認為智叟是可嘆可悲的,“雖我之死”以后的幾句話則是表明態(tài)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嘆息而又堅定”等詞語,要讀得充滿信心,語氣堅定。

還可以從各人的用詞中引導學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態(tài)度:

其妻——獻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殘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長息、汝、固、不可徹、曾不若、雖、何苦

說明:其妻用“獻疑”“君”等詞,表現(xiàn)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說明她的擔心。智叟用“汝”表現(xiàn)他態(tài)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問句,與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問句在語氣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長息”表示他對智叟頑固的悲嘆,“雖我之死”幾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見,學生有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應該肯定。

投影徐悲鴻的畫《愚公移山》,讓學生加深理解。

(三)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六、課外作業(yè)。

(一)朗讀并背誦課文中愚公反駁智叟的話。

(二)解釋“閱讀練習探究”第四題,掌握其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導入示例。

上節(jié)課我們對《愚公移山》這篇課文進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都有許多的感想。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想讓大家來交流這些想法。

二、研讀、探究課文的內(nèi)容。

(一)研討的問題之一: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主要寫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認為愚公移山會成功嗎?

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分小組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選代表發(fā)言討論,要求有理有據(jù)。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會成功。理由是愚公決心大,又能堅持不懈,全家齊上陣,又有鄰居相助。山不會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孫孫是無窮盡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雖然有堅定的決心,但是他們的移山力量實在是太小了:

①工具簡陋,只有鋤頭、畚箕之類;

②人數(shù)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數(shù)鄰居(如智叟之類估計是不會參加挖山勞動的);

③從現(xiàn)代科學來看,山也不是永遠不變的東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這在地質(zhì)上的微小變化,也會給移山帶來無法克服的困難。

教師可以傾聽學生的意見,不要忙于下結論。

(二)研討的問題之二:同學們都闡述了自己對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讀課文體會。

學生討論發(fā)言。

教師引導:作者的看法應該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課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駁下“亡以應”、結果天帝派神仙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

(三)研討的問題之三:對愚公移山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課文后“閱讀練習”就引述了四種不同的看法。請同學們讀讀,談談你同意這些看法嗎?你還有其他看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可能還會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

2、愚公移山在經(jīng)濟上是不合算的。

教師引導:

1、這篇課文是兩千年前的人寫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學發(fā)展去衡量當時人的思想、行為。但是不管科技怎樣地發(fā)達,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類永遠都會遭遇各種的困難。怎樣對待困難,怎樣克服艱難險阻,永遠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

2、從現(xiàn)實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這些看法(包括練習中的四個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從愚公的行動看,要挖去兩座山確實不容易,最后兩座山也不是愚公憑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幫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討現(xiàn)實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過這個故事來闡明一個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視困難,敢于挑戰(zhàn)困難,堅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長期以來成了鼓舞人民斗爭的力量。1945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引用這則寓言鼓勵全黨同志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

(四)研討的問題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為什么又把他稱為“愚”,而把智叟稱為“智”呢?

教師引導:從現(xiàn)實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確實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從對待困難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聰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這樣的取名一語雙關,是按世俗的角度來命名,又是用反語的手法,對世俗的看法加以諷刺。

三、研讀、探究課文的寫法。

《愚公移山》是人們千古流傳的名篇,你讀了以后,認為在寫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呢?以小組開展討論。

學生討論后分小組發(fā)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師可以補充以下幾點:

1、選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時間也應該是相當長的,但是故事沒有過多地描寫勞動的經(jīng)過,而只集中寫愚公全家商議的過程、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和事情的結果,特別是比較詳細地描寫了人物的對話,用對話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謂詳略得當。

2、成功運用對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組對比:山又高又大與愚公的年紀、移山的人數(shù)、幼小的助手對比,愚公與智叟對比,移山的難度與最后的結果對比等。

3、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多姿。故事開頭似乎很順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馬上行動,但就在這時“其妻獻疑”,出現(xiàn)了第一波折;經(jīng)過全家人的商議,解決了這個問題,又出現(xiàn)了智叟的干擾,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視為又一次轉(zhuǎn)折。一篇300來字的故事,設置了幾處轉(zhuǎn)折,引人入勝。每一次的轉(zhuǎn)折都引起了讀者的關心,這種寫法就是設置懸念。懸念的設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教師小結寓言的特點:這篇課文通過故事來闡明道理,這種文體我們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

四、課外作業(yè)

(一)課外閱讀中國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體會寓言的特點。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學語文》中本課作業(yè)。

有關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庇谑怯薰暑I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有關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三

《列子》一書,在漢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是東晉人張湛輯注的。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紀昌學射》等,都是兩千多年以前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觀點的作品,是十分可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本文選自《列子8226;湯問》(《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約十萬字。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zhì)。其特點為:

(1)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而富有表現(xiàn)力;

(2)具有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虛構性;

(4)常用擬人、比喻、夸張、象征等手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在山的對面居住著??嘤谏絽^(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遠,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解析】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的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法回答。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解析】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報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在對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愚公有實現(xiàn)“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作者在命名上還特意將這兩個人物加以顛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為“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diào),而且增強了諷刺的效果。此外的對比還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剛七八歲,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則是“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yè)的冷漠態(tài)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對比的效果,一個愚公,一個智叟,實際的行為卻相反,起到加強諷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孫后代大眾的遠大抱負,而智叟卻只從年齡上、自然威力上考慮到移山的困難,沒有遠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實際的做法中,愚公有堅定信念,堅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橫加嘲諷和譏笑。兩相對比,效果更強烈。

在襯托方面,文中開篇介紹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偉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時間的綿長,這些都襯托了愚公移山的決心,以及不怕困難,勇于改造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魄力。此外,結尾寫操蛇之神的“懼”,以及天帝的“感”,也從側面襯托了愚公移山的決心堅不可摧。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本該是行動起來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chǎn)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jīng)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xiàn)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本該是苦戰(zhàn)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凸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列子射箭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他拉滿了弓弦,把裝滿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連著一箭,前一箭剛射出,后一箭已拉滿弦。在這個時候,他全神貫注,像木偶一樣一動也不動。伯昏無人說:“你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無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巖石上,面臨著萬丈深淵,你還能射嗎?”

于是伯昏無人便領他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巖石上。當臨近萬丈深淵時,伯昏無人背對著深淵往后退,雙腳已有三分之二懸空了,才拱手作揖,請列御寇上來。列御寇早巳嚇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腳后跟。伯昏無人說:“修養(yǎng)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潛入黃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氣都不會改變,現(xiàn)在你全身發(fā)抖,心中十分恐懼,你的這種心理也太糟糕了!”

1、本文選自《列子8226;湯問》。

2、《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1、年且九十;且:將近

2、懲山北之塞;懲:苦于塞:阻塞

3、雜然相許;雜然:紛紛許:贊同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連……都;損:削減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且:連詞,況且焉:疑問代詞,哪里

6、投諸渤海之尾;諸:之于

7、叩石墾壤叩:敲,鑿

8、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9、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頑固徹:通

10、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匱:窮盡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

1、河陽之北

河: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今義:太陽(衡陽)

2、達于漢陰

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今義:陰天(江陰)

3、指通豫南

指:古義:直今義:手指

4、雖我之死

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5、無隴斷焉

隴斷:古義:山岡阻隔今義:把持獨占

1、面山而居面:名詞用作動詞,面向,面對著

2、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用作動詞,用盡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

1、對于愚公移山,人們的態(tài)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眾,初定計劃時其家人“雜然相許”,深入研究時其妻“獻疑”,移山過程中鄰人之遺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對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堅信移山成功的依據(jù)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駁論部分?!爸芹拧睘榱俗C明自己的觀點,在文中列舉的論據(jù)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來駁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駁的方式是駁論據(jù);其結果是河曲智叟亡以應。

1、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樣呢?

4、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6、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

有關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四

各位領導、專家:

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文是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愚公移山》。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歷來為人們所傳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不當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專家批評指正!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這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帶領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動天帝,把山移走的情節(jié),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具有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它有如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②可讀性強,易于背誦、記憶。③人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

本篇課文安排在初中階段最后一個文言文閱讀單元,而且作為略讀課處理,從編者意圖及教學目標上看,是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達到:借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章內(nèi)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及意義,提高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經(jīng)過兩年半的初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注解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復述故事。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對《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進行理解,故教學重點放在愚公和智叟兩人的對比上,通過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揭示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難點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話結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本節(jié)課通過自讀課文,達到對內(nèi)容的理解,通過教師點撥、引發(fā)、生生互動,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題,剖析難點,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對教材及學生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幾個方面:

1.知識目標: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

2.能力目標:朗讀本文注意語氣語調(diào),運用辨證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1.通過對情節(jié)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學習的重點。

2.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難點。

依據(jù)教學目標,我把本節(jié)課分為五個版塊:

第一版塊: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3分鐘)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此設計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現(xiàn)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塊:整體把握,感知課文。(15分鐘)

1.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有節(jié)奏感,尤其要注意語氣、停頓。

關于這一小環(huán)節(jié),可通過2個渠道完成:①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nèi)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②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檢查練習,鞏固反饋。

此部分主要讓學生做學案中的基礎練習,教師巡視,后評講,重點給予學法指導。如翻譯文句的方法:換、留、刪、調(diào)、補這幾個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3.再讀課文,復述故事,聯(lián)系語境,突破難點。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jié)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為2個小環(huán)節(jié):①先在小組內(nèi)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后,推薦優(yōu)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塊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讓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讓學生拿到一把開啟文言文之鎖的鑰匙,使之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yǎng)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塊:合作討論,探究質(zhì)疑。(20分鐘)

此版塊共設置了四個問題,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條件與有利條件分別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為什么要寫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壯舉,談談你的看法。

3.故事結尾寫神仙把這兩座大山背走了,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4.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沒有過時?

對于這幾道題的處理方法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自由思考,后小組討論,最后大組(班級)交流,形成較統(tǒng)一的認識。

這四題的設計意圖及處理方式分別是:

第一題:主要引導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jīng)過。對于移山的不利的條件,學生可能對愚公其妻與智叟提出的疑問混為一談,對此要因勢利導,讓學生讀課文,明確他們所說的話的不同語氣及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題:引導學生領會本文運用的襯托和對比的寫作手法的作用??刹捎棉q論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辯能力。估計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愚公堅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發(fā)揚;估計也有少數(shù)學生認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聰明,不明智,如果搬遷自己的住所,還能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不是更好嗎?針對以上兩種不同看法,在評價時注意評價的開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即可。

第三題:主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本文富有神話色彩的結尾的含義,它是本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處理方法是:改寫比較法,即把結尾換成:“愚公子子孫孫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終于把這兩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痹賹⑺c課文的結尾作比較,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解答出來,分解了難點。

第四題: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確評價愚公的精神,這既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又是難點之一。讓每位學生寫一段話,說說學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須緊扣本文的寓意來。

第四版塊:拓展延伸,能力訓練。(6分鐘)

由課內(nèi)到課外,開闊知識視野,培養(yǎng)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這是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安排的拓展訓練的形式是課內(nèi)外的文段閱讀,具體見學案。

第五版塊:布置作業(yè),強化鞏固.(1分鐘)

此環(huán)節(jié)設置一道題目,供課外練習,加強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消化.題目是:本文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閱讀后感受最深的一點,請你寫一篇簡單的文學評論.

以上僅是我個人對《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學,發(fā)表的粗淺看法,再次懇求各位領導、專家的批評指正。謝謝!

有關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五

一辯:開篇立論

今天,我方觀點是愚公應該搬家。 理由如下

第一點,是從原著中總結出來的。眾所周知,《愚公移山》出于《列子湯問》,它的前篇是“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變成了枳”,它的后篇是“夸父追日”,很顯然,原著是要通過這三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不能一味蠻干。愚公的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

第二點,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總結出來的?,F(xiàn)代社會是追求效率的時代,需要的是便捷而明確的方法和思路處理事件。我方所說的搬家,并不是逃避,而是要選擇一個適當?shù)姆绞絹硎刮覀兘鉀Q困難事半功倍。

在今天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只有運用搬家這種便捷高效的方式,才能更輕松,不至于活得那么累。

山不轉(zhuǎn),水要轉(zhuǎn),水不轉(zhuǎn)了,人要轉(zhuǎn),面臨如此兩座大山,毫無疑問,愚公應該搬家。

二辯:從歷史角度

面對困難,就像是一場戰(zhàn)斗。而搬家也就是迂回。換一種角度,從另一方面來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長征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并不是對方辯友所說的逃避,而是另辟蹊徑的去解決問題,恰恰,如同搬家一樣,他很好的解決了困難而且奠定了成功的基礎。而反過來看,對方一再強調(diào)著直面困難,難道只有像愚公一樣,硬碰硬的拼才叫做“直面”嗎?同樣,這里也有很好的例子。也是在戰(zhàn)斗中,王明、博右的錯誤思想直接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而他們提出的思想恰恰就是硬碰硬,他們就是鉆入了“死移山”的牛角尖里。不會靈活,不會迂回,只有死路一條!難道如山的史實還不足以說明一切嗎?

三辯:拉入現(xiàn)代社會

我放再一次聲明,我們所說的搬家并不是在逃避困難,而是用另一種迂回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一味的埋了頭,扎根于移山,則就是在思想上鉆入了牛角尖,畢竟解決問題不只有一種方法。從另一方面,移山是需要消耗的,它浪費了人力、物力,但利用這些我們卻可以做許多其他的事。而且用種笨拙的方式消耗的時間也會可想而之,于是很有可能在困難還沒有解決,就已經(jīng)失敗了,或出現(xiàn)更多困難,這惡性循環(huán)難道是對方辯友所希望看到的嗎?

有關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六

1、積累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義,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

3、理解愚公形象,認識愚公和智叟對話的內(nèi)涵,體會神話結尾的含義和作用。

這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對于九年級學生而言,文義并不深奧難懂。難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時代意義。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理解愚公形象,認識愚公和智叟對話的內(nèi)涵,體會神話結尾的含義和作用。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課前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學生聆聽。師述: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聞和笑談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愚公移山》這則古代寓言故事中去了解。

1、解釋下列重點字詞。

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河陽

漢陰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8.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9.雖我之死

10.吾與汝畢力平險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

妻弱子。

③甚矣,汝之不惠!

1、愚公家周圍的環(huán)境如何?

2、愚公為什么要移去這兩座山?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4、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

同,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5.大家都知道,對于愚公來說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以課文中“……”,說明( )的困難這樣的句式說話。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對愚公移山提出了異議,他們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2、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可以看出愚公和智叟各有何特點?

3、愚公究竟愚不愚?學生分組辯論。

4、從課文看得出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這樣給他們命名,用意何在?

5、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愚公精神?今天的我們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有關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七

《愚公移山》是版人教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歷來為人們所傳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這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帶領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動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本文有如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②可讀性強,易于背誦、記憶。③人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

本篇課文安排在初中三年級階段一個文言文閱讀單元里,從編者意圖及教學目標上看,是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達到:借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章內(nèi)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及意義,提高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學生分析】

經(jīng)過兩年的初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注解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教學設想】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復述故事。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對《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進行理解,故教學重點放在愚公和智叟兩人的對比上,通過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揭示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難點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話結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對教材及學生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幾個方面:

1.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

2.朗讀本文注意語氣語調(diào),運用辨證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3.學習古代人民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情節(jié)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學習的重點。

2.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步驟】

依據(jù)教學目標,我把本節(jié)課分為五個部分: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此設計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現(xiàn)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這一小環(huán)節(jié),可通過2個渠道完成:

①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nèi)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

②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穿插練習,鞏固反饋。

此部分主要讓學生做學案中的基礎練習,教師巡視,后評講,重點給予學法指導。如翻譯文句的方法:換、留、刪、調(diào)、補這幾個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三:合作討論,探究質(zhì)疑。

此版塊共設置了11個問題(略),通過問題的解答即熟悉了課文又對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進一步深化。

四:拓展延伸,能力訓練。

由課內(nèi)到課外,開闊知識視野,培養(yǎng)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這是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安排的拓展訓練的形式是課內(nèi)外的文段閱讀,具體見教案。

五:布置作業(yè),強化鞏固.

此環(huán)節(jié)設置一道題目,供課外練習,加強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消化.題目是:本文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閱讀后感受最深的一點,請你寫一篇感受。

六:板書設計:

您可能關注的文檔